為什麼只有東北地區形成了跨越省份與民族的,認同度極高的「東北文化圈」?

發現東北人在面對外省人時,對「東北人」的稱呼認同度遠高於具體省份如「黑龍江人」的稱呼。東北三省、包括內蒙東北部的人,對於「東北」這一概念歸屬感很強,完全跨越省界限。

為什麼只有東北地區出現了這樣大範圍的、跨越行政界限的文化認同,而「兩湖」「兩廣」「雲貴」「中原」卻沒有出現共同的文化圈?雖然「江浙滬」和「西北」稍微好一點,但是「江浙滬」更偏重經濟,「西北」的聯盟更加鬆散。


首先是近代歷史中東北的行政區一直在變化,在偽滿時期東北被劃分為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吉林省、熱河省、間島省、黑河省、三江省、龍江省、濱江省、興安東省、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北省、牡丹江省、通化省、東安省、北安省、四平省19個省!而且這19個省與如今的東北三省幾乎沒有任何重疊,在建國之後東北也是中國所有地區行政區劃變化最大的地區了。1950年的時候國家在東北建立了遼東遼西吉林黑龍江松江,還包括熱河的一部分,並且當年遼寧還有四個國家直轄市以及一個旅大行署區,行政區劃極其複雜。到1954年的時候才完善了遼吉黑三省的建制。中國1955年才恢復了對旅大的管理權,而1969年東北的行政區劃又發生了變化,內蒙古的東四盟被劃分到了黑吉遼三個省份,一直到1979年東北的版圖才是現在的這個樣子,也就是說東北三省最終版圖的確立不過30多年的時間,如此頻繁的行政區劃變化使得東北人對自己省份的認同感不高,像遼寧好多年紀比較大的人都認為赤峰現在還是遼寧省的,所以很多人再說自己省份不如直接說東北來的痛快,這相對於南方那些基本從明朝開始幾百年沒變的行政區劃是不能比的。

再有一個東北以近代的外來移民為主,主要來自河北與山東的移民與東北本土的滿蒙朝以及錫伯赫哲等東北本土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東北文化,在這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家的語言和文化都非常相近。由方言圖可以看出來,整個東北除了大連之外都是東北官話區,雖然東北官話內部也有一些差異,但這種差異要比冀魯官話或者中原官話內部差異小得多,在東北除了大連之外的地區全用方言交流不會有任何問題,基本上方言用詞都是一樣的,瀋陽漠河之間隔著1700公里相互也可以用自己地方的方言交流,方言的趨同使得東北人對自己地區的認同感要高於其他各地。

東北雖然從第六次人口普查呈現人口凈流出狀態,每年人口凈流出約180萬,考慮到遼寧人口凈流入與吉林人口凈流出基本平衡,就是說這180萬基本都是黑龍江凈流出的,(我就想吐槽一下三個省一年才凈流出180萬怎麼被大肆渲染的那麼厲害,和四川一個省1160萬,安徽河南每年都有800萬的流出根本不值一提好吧)然而在中國解放後一直到改革開放的這段時間之內黑龍江確實最大的人口凈流入去,黑龍江在這30年內人口增長了約3倍,遼寧吉林也在前列,其實東北三省很多人都不是闖關東過去的,好多都是解放後國家統一人口流動時遷過去的,再加上東北以平原地形為主,山丘相對南方少很多,這些外來的移民很難形成自己的文化,更容易被當地文化同化,以至於這三個省之間差異很小。東北鐵路相對發展普及較早,也不利於新方言與文化的產生。方言統一,文化單一,飲食結構相似。

1951

1978

倍數


黑龍江

1072.8

3129.6

2.917226


新 疆

454.63

1233.01

2.712118


寧 夏

133.19

355.58

2.66972


內蒙古

686.6

1823.4

2.655695


青 海

156.23

364.86

2.335403


海 南

253.11

528.45

2.087827


吉 林

1039.8

2149.3

2.067032


上 海

552.2

1098.28

1.988917


福 建

1238

2446

1.975767


江 西

1643.915

3182.82

1.936122


北 京

463.6

871.5

1.879853


陝 西

1485

2779

1.87138


雲 南

1660.23

3091.47

1.862073


貴 州

1444.7

2686.4

1.859486


甘 肅

1037.42

1870.05

1.802597


遼 寧

1888.8

3394

1.796908


山 西

1351.94

2423.6

1.792683


廣 西

1906

3402

1.78489


廣 東

2871.54

5064.146

1.763565


浙 江

2162.36

3750.96

1.73466


天 津

424.2

724.27

1.707379


湖 北

2687.58

4574.91

1.702241


河 南

4342

7067

1.627591


湖 南

3190.67

5165.91

1.619067


安 徽

2914

4713

1.617364


四 川

4390.4

7071.9

1.610764


江 蘇

3656

5834.33

1.595823


河 北

3205

5057

1.577847


西 藏

114.09

178.82

1.567359


重 慶

1725.34

2635.56

1.52756


山 東

4732

7160

1.513102

再看東北地形,整個東北是一塊大平原,然而東北和關內的聯繫基本就是遼西走廊那一塊,其餘被山隔開,基本就是個死胡同,這樣導致東北本身對外界的交流就不多,而內部交流較強,導致大家對東北這個整體的認同感較高。

再有一個東北除了四個副省級城市之外其餘城市的知名度普遍不高,相比於南方各省的城市,東北城市建城時間不長,並沒有很強的知名度,比方拿三個省除了副省級城市外最大的城市來說,遼寧的鞍山,吉林的吉林,黑龍江的齊齊哈爾,知名度可以說非常不高,就知道吉林市的人即使在大學裡也不會超過一半,電視出鏡率也不高,相比洛陽宜昌贛州株洲蘇州蕪湖遵義之類完全沒有可比性。所以大家也不願意說自己是哪個城市的,尤其是吉林省吉林市這種拗口的說法,還不如直接說來自東北比較直接。

還有就是文化影響了,被最近幾年一些小品電視劇電影啥的搞得。


為什麼東北作為一個多民族地區沒有出現複雜的民族問題呢?

因為不論你是漢族回族俄羅斯族蒙古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錫伯族滿族還是朝鮮族赫哲族柯爾克孜族(對,富裕縣是有柯爾克孜的)什麼族的,首先你是一個人,其次你是一個抽煙喝酒聽二人轉看趙本山擼著串子喝二鍋頭的東北人。別的民族問題,都是扯瘠薄淡。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鐵路。

二十世紀初東北修成了兩條鐵路,中東路(中國東方鐵路)和京沈鐵路。

中東路,修成於1903年。主線長1480公里,由滿洲里經哈爾濱至綏芬河。支線長950公里,由哈爾濱經長春瀋陽至大連。

京奉鐵路,修成於1912年。長八百五十公里,由北京至瀋陽。

中東路

從地圖上看,中東路將東北所有重要的城市都連了起來。然而這是個誤解,尤其對於黑龍江吉林而言,是先有的鐵路後有的城市,而非相反。

以哈爾濱為例,哈爾濱在1903年時僅有十幾個屯子幾千人口,作為中東路主線與支線的交匯點,至1920年時就擁有二十萬人口。今天常住人口超過一千萬,是東北人口最多的城市。(指的是城鄉總人口數量,以城市人口計算,東北人口最多的是瀋陽830萬)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哈爾濱人口增長了幾千倍。

中東路

京奉鐵路

清末中國北方鐵路分布

滿洲里,哈爾濱,長春,瀋陽,大連,北京,天津,太原,青島,武漢,鄭州城市等等在清末都是互通鐵路的。清末從關內的重要城市出發可以直接坐火車到東北任意一個重要城市。

清末到民國初,相當多闖關東的人都是坐火車去的東北。正是從二十世紀初京奉鐵路全線通車起,黑龍江和吉林的人口進入了高速增長。(黑龍江人口從1912年二百萬增長至1931年六百萬,不到二十年間超過三百萬人從關內定居黑龍江)。清代黑龍江寧古塔是犯人的流放地之一,從北京行至寧古塔要小半年時間,期間因為惡劣天氣,猛獸,飢餓等原因,犯人死亡率高達三分之二。在鐵路修通前,從關內前往黑龍江吉林意味著漫長的路程,高昂的路費以及不低的死亡率,因而早期關內的移民們大都選擇定居遼寧。

鐵路使得大量來自河北,河南,江蘇,山西,湖北等地的移民得以進入東北。東北的人口在1912年至1931年間大約增長兩千萬,平均每年都有接近一百萬人從關內來到東北定居,事實上東北人這一認同就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

當時從滿洲里前往旅順乘火車僅需要四天時間,如果乘坐馬車或者步行,四天是只能走過幾個相鄰的城市。因而鐵路極大的改變了人們對於距離的認知,黑龍江與遼寧距離似乎並不是特別遠只要兩天的車程。

之所以鐵路並沒有明顯改變中國其他地區的認同,是因為在鐵路修好前幾百幾千年里,地區認同就已經存在了。而對於東北來講,東北人這個認同出現前,鐵路就已經存在了。


這可能是對東北的一種刻板偏見。

站在東北人相對較少的關內,作為他者,可能覺得所有的東北人似乎是一個文化共同體;但是站在東北人當中,僅以遼寧而論,明顯遼西,瀋陽,大連三個區域,從語言到文化都大異其趣。


東北人內部也有鄙視鏈

口音上

黑龍江→蒙東→吉林→遼寧→瀋陽→大連

經濟上

大連→瀋陽→吉林→遼西→黑龍江→蒙東

環境上

大連→蒙東→黑吉遼

穿著上

大連→瀋陽→哈爾濱→其它所有東北地區

(經廣大東北銀民提醒

改成 哈爾濱→東北其它地區 ps:要我說得是東大門→哈爾濱→東北其它地區(︶︿︶))

還有其他

國企→私企→個體戶

油田→煤礦→農墾→林場→牧區

日本打工→韓國打工→北京打工→俄羅斯打工→南方打工→東北打工

公務猿→所有


其實這件事兒很神奇呢。而且在新一代成長起來的人之間,貌似和長輩那一代很不一樣了呢。

大家沒有從省域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么?

東北的原住民很少,有也是滿洲/滿族人。漢人基本都是闖關東的後裔。答主也不例外。建國以後又有了大規模的移民潮,自然在老一輩裡面有移民來的也有闖關東的。後者通常以當地人自居,而且往往親戚可能東三省都有。前者基本一直都保有自己原來的口音,其二代才以東北人自居。而通常東北地區由於移民文化比較共通,而且到現在也才一二百年的歷史,所以分化不是十分明顯。加之,東北舊省區同樣是東三省,但是各省領地和現在很不相同。比如吉林省,曾經佔有今黑龍江省東部的大部分土地。後來又經歷偽滿時期,後又有國民政府東北九省制,以及建國以後的東北三省。當年部分遼西、遼東省的地方劃歸了吉林省,舊吉林省東部北部成為了黑龍江省,而這僅僅是幾十年之間的事情。

建國以後,省域大體保持不變,省的觀念得到了認同。(但是六七十年代內蒙分別劃入各個省份,又導致了省域的變遷。後來這些地區都回到了內蒙古自治區,但是實際上還留下了一定的烙印,比如郵區等等。這就有點扯遠了。)我覺得現在除了在外的東北人有時候聚一聚,或者尋找所謂老鄉,甚至套套近乎時候說大家都是東北人,我們在介紹自己的時候都會主動說自己是某某(省)人。在大學的時候老鄉會也基本上是一個省一個省來的。雖然玩得好的基本都來自黑吉遼。

我想說明,這種跨省區的認同,正在新一代中逐漸消失。而且,為了避免解釋「吉林省為什麼有個吉林市,吉林市和吉林省是什麼關係」之類的地理補課問題,答主通常以長春人自居,雖然答主也很樂意和其他市/省的哥們兒們喝酒。


我們大東北被黑的時候也是強行綁定的啊!

比如新聞報道:

《湖*省某詐騙犯詐騙大學生學費》

《山*省某人踢打三歲小孩》

《浙*省某皮鞋廠老闆攜款逃跑》

《河*省某人販子落網》

《xx省某官員被調查》

(以上順手舉個例子非黑,以上各省網友勿怪)

網友評論:干這事的這人真可惡!

網友評論:這人真缺德!

網友評論:趕緊把這人抓起來!

…………………………………………

新聞報道

《黑龍江省某地發生xx案》

《遼寧人大xx案高官落馬》

網友評論:東北人真可惡!

網友評論:東北人就這樣難怪經濟不行了,活該!

網友評論:最tm討厭東北人!沒有契約精神!

你們黑的開心就好。


如果您稱呼我為東北人,我會覺得理所應當。

如果您稱呼我為吉林(省)人,我會感覺您學識淵博。

如果您稱呼我為長春人,我會非常高興並且十分願意交談。

如果您大致地說出了長春最近發生的趣事,我會十分樂意與您分♂享這些事的不同版本。

如果您準確地說出了長春市內或市郊的小地名,我會很欣喜,很高興在網路上遇到我的老鄉。

遺憾的是,看起來多數人停留在第一句話和第二句話之間。

三省一體、「不耐寒」、經濟崩盤。

您對東北的印象過於刻板了,如果能具體考察的話,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都有著獨特的魅力。


首先是趨同的語言,使得東北人的語言習慣給外人留下了一種「同一」的印象。這一點可能也與有些地方異縣即不同音有關,反觀東北地區,從漠河開始,西到通遼赤峰,南抵大連,除了個別地方性用語外,幾乎不存在什麼實質上的交流障礙,而現在班上的學生就因為市區和縣城方言用語的差異,前兩天還公然開起了地圖炮。(夾在中間的東北班主任表示無力調解……)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初步地體會到方言藩籬在文化趨同過程中的影響。

第二,共同記憶和共同生活模式的作用。與很多「豐富多彩」的省份不同,在外地的東北人十有八九會想到很多共同的東西: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工廠大院,廣闊無垠的耕地,熱情奔放的社會,萬能有效的人際關係(對沒錯……)。除此之外,一些媒體綜藝也打造了很多典型的東北人形象,這些都或多或少在東北人的個人及群體認知中發生作用。無論是別人認識東北人,還是東北人認識自己,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被捲入到這個模式中來,而不會去深究三省內蒙古之間的細微差別。

第三,也是我最不想提及的一點,就是大體而言,東北地區,事實上並不存在任何意義上的佔據主導的文化形態,就像一篇文章中講到的,「幾乎沒有自圓其說的宗教,幾乎沒有支撐基層社會的宗族觀念」。雖然這幾年一直在大力宣揚東北地區原住民族的文化,可是反應並不良好。因為山東移民所帶來的民間信仰沒有在東北延續和成長起來,很多信仰體系十分疲弱,一些寺廟都是移植的中原地區的道教體系或者蒙藏佛教,本土宗教的作用近年來也開始讓位於外來信仰。所以「東北人」的稱呼,也代表著東北地域中某種認同感的模糊。我最怕別人問瀋陽有什麼特色(我是瀋陽人),因為沒什麼特色,我們有的東北其他地方也有,甚至外省也有,好像除了「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也沒什麼了。有人愛去看哈爾濱和大連的城市景觀,但是要注意,部分景觀其實是殖民文化的代表(原諒我……),想想長春是怎麼成為大城市的你就明白了。

在外地,有時候說起自己是「東北人」會感覺自己很「外向」,有時候就會覺得是一種痛。

胡說八道,得罪的多包涵,閱讀的謝捧場!


冷漠.jpg

遼寧口音很難聽但是你們外省人聽不出來的

還有,比如我自我介紹都會猶豫,到底是來自內蒙還是東北

如果我說是內蒙,他們就問我為什麼有東北口音

如果我說是東北,他們就追問是東北哪的

然後我說通遼,又追問哪個省,我說內蒙,他們就會很憤怒的跟我說,那你說你是東北的!騙子!!

所以練就了我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出門直接說是內蒙的

於是又有人問我,那你們內蒙方言怎麼說

我心累不想回答可以嗎


關於我自我介紹的時候為什麼堅定地籠統的稱呼自己為東北人

這源於一次面試

HR:你是哪裡人?

我:黑龍江人。

HR:哦~東北人啊~

HR姐姐一副我地理很好的樣子

HR:我也認識一個東北人,不過不是你們黑龍江的,是哈爾濱人。

我(內心):這樣啊,您地理老師死的時候應該算是英年早逝吧。。。

我(表面波瀾不驚):嗯,哈爾濱是離黑龍江挺遠。

so,其實東三省之外的人對東三省的認知,只停留在大區——省份。再往深了問就露怯了。所以知乎里有HR的話,問到省份就可以了~


看了很多,發現對東北地區定義不對,東北包括遼吉黑三及蒙東,為什麼你們都不說三亞?!


首先,一馬平川,沒有地理阻隔,容易形成統一的文化。

第二,闖關東移民來源的同質化。


經濟方面,東北經濟要繁榮的時候一起繁榮,要垮的時候一起垮,競爭GDP增長率倒數前三,不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

文化方面,東北的原住民少,基本上都是最近一個世紀來淘金的關內人口居多,不存在排外現象。


東三省存在歷史上的一致性。

明清鼎革,清軍入關之前,東三省作為清王朝的原有領地,均由當地駐防八旗將軍(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管轄。柳條邊開放之後,大量關內流民進入東三省,此時的流民,來源地較為接近(山東、河北),原有社會結構又遭到破壞,短時間內難以建立有別於東北的省籍認同。

清朝滅亡之後,東北由奉系軍閥張作霖接手。在軍閥混戰中,奉軍時勝時敗,但作為基本盤的東北始終未被外部勢力染指。張學良易幟後,其對東北的控制也得到了國民黨當局事實上的承認。

九一八事變後,由於不抵抗政策的執行和東北軍的不當指揮,日軍在東三省的推進極為迅速。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1932年2月6日,日軍攻陷哈爾濱,東北全境易手。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的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成立;1933年2月,日軍佔領承德,熱河失守。之後,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方面才有進一步的領土侵略。

1945年8月8日,蘇軍發動八月風暴行動。8月22日,佔領旅順、大連。11月,國共兩黨于山海關發生衝突。1946年1月,雙方在馬歇爾的調停下短暫停火。3月,蘇軍撤出東北,雙方再次開戰。1948年9月12日,遼瀋戰役爆發。同年11月,遼瀋戰役結束,國民黨被逐出東北。

在民國的三十八年中間,東北整體環境較為穩定,即使是戰亂期間,也是整體易手。保證了三省內部的一致性。

見過之後,東北由於工業基礎好,被選為新中國的工業基地,大量的國有大型廠礦位於東北。國企受國家計劃調控,內部規模較大,不同國企之間工人心理一致程度高,進一步強化了東北人之間的內部認同感。

總之,東北在亂世中保持了自身的完整性,形成了內部認同程度較高的東北文化。在建國後,這一認同又由於國家的產業布局、共同的生活經驗、類似的方言、外部族群對東北人的看法等一系列因素得到了強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東北認同。


99年,我剛學會上網,在聊天室聊天,自我介紹我是齊齊哈爾人,十個人有八個會對我說,你是新疆人啊?剩下兩個說對了我會誇他們知識淵博。

所以我只好介紹我是東北人。


東北人自己的原因。

東北至今有關里關外的說法

山海關為界限 山海關南統稱關里

日常應用

「老王,買這些酒幹啥啊」 「關里來客(讀切音 三聲)了,孩子他老舅來了。」


東北平原


PS.即使是大連市範圍內,也仍然能看出山東移民和坐地戶之間的種種微小的區別。大連市區的居民多是大連開埠後來自山東沿海地區的移民後代,其中不少人只模糊地知道自己祖上是從南面的山東渡海而來的,對自己祖上的追溯大多集中在幾個重要的港口(如龍口),這些港口正是當年他們祖先出發的地方。但具體源自哪個縣、哪個庄、哪個家族,很多移民後代都無法追溯。早年這種不知道自己祖上具體信息的山東移民被稱本地戶為「海南丟」。相比本地戶,他們直接構建起個體與原生地和居住地之間歷史聯繫的能力較弱。可能是由於這個原因,這個群體里基督徒的比例似乎比本地戶高很多(沒有統計數據,我就這麼一感覺)。

比山東移民更早在此立足的本地戶則幾乎都能準確地把自己的祖先比較清晰地追溯到大連周圍的具體方位上,祖上是哪個庄的,祖墳在哪裡,老一輩幾乎都說得上來。他們集中在大連市區北面的老金州城,和周邊的村鎮如二十里堡、三十里堡。畢竟,在今天大連市區被殖民者開發之前,金州城才是這個地區真正的中心。本地戶里在建國後被識別為滿族的不少,但其中大多數其實是隨旗人的後代(隨旗人不是包衣,具體可參見定宜庄的研究——雖然她的研究群體是京畿附近的隨旗人群體)。所以不少老人還能追溯自己家族和某個旗的從屬關係,偶爾蹦出一兩個滿語辭彙之類的。此外,一些村鎮里的家族往往還保持著和特定廟宇或者神靈的聯繫。比如一些漁民後代會固定地去幾個廟宇參與儀式活動,這種聯繫其實是建立在他們和土地或者相關海域的捕撈權的長期關係上的。而移民的後代則沒有這些活動。又比如一些村莊中的本地戶後裔有供奉保家仙的習慣。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這兩個群體分處不同的統治模式之下。大連開阜後渡海而來的山東移民及其後代先後處於俄國和日本的殖民機構統治之下,而金州及其附近村鎮在清代系金州都統衙門及後來的金州廳管轄。

當然,以上這些習慣在80、90一代人身上已經不明顯。畢竟現代化生活方式洗去傳統痕迹的能力太大。答主本人就只去過一次祖墳,估計現在給我個車讓我自己找過去也費勁。

————————-——————分割線————————————————————

反例:大連人從來不覺得自己是東北人啊。特別是跟瀋陽的互相看不上,頗類似山東的濟南與青島。語言上來說,大連方言是膠東話的變種,即所謂「海蠣子味兒」,跟標誌性東北方言的「大碴子味兒」區別非常明顯。明代《遼東志》里說「金復海蓋,遼陽在外」。利益相關:在黑龍江長大,祖籍大連,除了自己家所有親戚都在大連……小時候和祖父交流效率極低(小時候聽不懂大連話)。


漢族聚居區里歷史最短的地區。

首先,稱之為漢族聚居區都還有點牽強,因為其人口密度和其他漢族聚居區相比,要小一半以上。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其他漢族聚居區,自宋元以來,省界就已經確定,近千年沒有大的變動。反觀東北,100年的時間內,哈爾濱人當過吉林省人,松江省人,黑龍江省人等等,家裡面爺爺說自己是吉林的,爸爸說自己是松江的,自己又是黑龍江人,實際上都在道外長大。對省份的認同度遠小於其他地區。

最後,相較於南方山地,北方平原地區口音變化更小,而歷史更短的東北地區更沒有形成方言的變化,基本上都是闖關東的那群人,沒有「十里音不同」的現象,所以對於整體的認同度更高


推薦閱讀:

《大話西遊》當中,關於那段愛的誓言,是否是原劇本台詞還現是加的詞?
無厘頭和低俗的區別是什麼?
「爸爸」這個詞是從哪來的?
北京天壇和地壇為什麼只設鐘樓不設鼓樓?
歷史上有哪些看起來很強卻只是打了個醬油的名人?

TAG:文化 | 地理 | 東北人 | 東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