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成功以後,卻依然看不起自己?


自卑感來源於「比較」,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它可能是在與外界他人的比對時,所產生的一種「比不上」或者「比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與自己的理想中標準的對比中,所感受到的「無法實現」或者「能力不足」。

同時這種「比不上」的感覺,也驅使著個體做出一系列行為,來補償(compensate)它所帶來的脆弱和羞恥感(Moritz, et al., 2006)。不同的人在面對自卑時的補償行為有所不同。有些人會仍然通過加倍努力來證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穫也是對這種脆弱和羞恥的抵禦。而另一些人則選擇以迴避他人的方式來逃避自卑感。他們認為只要不與他人往來、並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夠避免「比較」的場景,也就不會產生自卑了。

這就導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對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內在的動力;而後者就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讓他們變得更自私、更自我為中心(Mitchell,2015)。同時,後者也更容易成為那些有自卑情結的人。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每個人都會體驗過,也是正常且健康的。而自卑情結卻往往會是不健康的。

自卑情結源於人們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續,有自卑情結的人會在很多方面、很多時候、持續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個讓人難以逃脫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或否定。

自卑情結,由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的創始人Alfred Adler最早提出。他認為自卑可以被分為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和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之間的糾葛就會使人陷入一種自卑的惡性循壞,人的自卑情結就產生了。

1. 什麼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所體會到的不足感(insufficiency)(Sicher, 1991)。這種不足感可能因為個體生長發育的速度落後於同齡人、出生於貧困的家庭環境、或者不當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不當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個體在童年時時刻刻都感受到無助(helplessness)、始終認為自己比別人弱小/愚笨,或覺得自己只能依賴別人等等,而這些都是個體最初自卑感的來源(Wexberg, 2016)。

例如,父母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所犯的錯誤,或恐嚇孩子說「別人都能把書念的這麼好,你為什麼不行?念不好書將來長大有什麼用?還不是就是混吃等死?」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教養之中,會讓孩子始終認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從而產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 人在面對原生自卑時的自我保護

Alfred Adler認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safeguarding tendency)(Ansbacher Ansbacher, 1964),它有點類似弗洛伊德所說的自我防禦機制。不同的是,自我保護被個體用於抵禦外在環境對個體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我們在與他人比較時產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禦機制則是用於解決來自個體內部超我(內在道德標準)和本我(內在衝動)之間的矛盾。

因此,Alfred Adler認為兒童在面對原生自卑時,會發展出一個虛構的目標(fictional goal)來幫助自己從自卑的感覺中解脫出來(Ansbacher Ansbacher, 1964)。這種虛構的目標通常能夠給人以努力的方向,帶給人積極正面的感受,減輕自卑帶來的負面感受(Mitchell, 2015)。

例如,兒童時期家庭環境十分貧困的人,認為自己「一無所有」而感到自卑,這種無助的感覺,會讓他們虛構出一個擁有很多很多金錢財富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此時此刻自卑的感受,從而獲得繼續生存和努力的動力。

兒童時期家庭、人際環境惡劣,遭遇了很多創傷的人,容易虛構出一個「長大要做孩子的拯救者」(包括老師、心理醫生等)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痛苦和無助感,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2. 什麼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則是指,產生於個體成年時期的自卑感,即當成年後的個體發現,自己並沒有能力實現自己虛構的目標或內心的標準時,所感到的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引發次生自卑的事件,可能是失敗的求職經歷、不理想的學習成績等等。

次生自卑會喚起人們心中的恐懼、羞恥、脆弱(這些與原生自卑緊密相連的感受),和對原生自卑的記憶。那些有著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對次生自卑時,會傾向於認為就是因為自己很無助,自己比別人弱小,或者自己總是需要依賴別人,才讓自己沒有能力去實現心中的理想(Warta, 2008; Wexberg, 2016)。

成年後發生的事,彷彿是對幼年時自卑的佐證。他們很難相信失敗是一時的,他們自身還可以做到更多。

這樣,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的糾葛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原生自卑使得人們為了自我保護而發展出了一個虛構的目標,這個目標卻又讓人在成年後產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會把我們帶回到自卑的原點。就是這個看似矛盾的循環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結里。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的打擊並不會讓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節里,而是從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難、挫折、失敗不斷消解個體的自我價值感的同時,個體又遭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同事的嘲諷和指責,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結里越陷越深。

事實上,自負情結很可能只是自卑情結的一種偽裝。

每個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一系列的人生目標與理想,獲得名利、掌控感、成功或是幸福等等。不同的是,自卑情結的人內心充滿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一方面他們不相信自己能成功,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做出很多努力來減輕自卑帶來的不適。

另外,自卑和自負也都是自戀人格的可能表現。自戀人格的人始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就是最優秀的(自負)」或者「我才應該是最優秀的,即使現在看上去不是(自卑)」(Pappas, 2011; Kreger, 2014)。也就是說,有些自戀人格的人會表現出自負,而另一些自戀人格的人則會表現出自卑。

我小時候語文很好,一度很狂。

可是英語不好,一度自卑。

我的英語老師從來沒有說過我什麼,把原因歸結為我對英語缺乏自信。

她用她的耐心和鼓勵,讓我英語成績提高二三十分。

我高考前,她最後一次跟我談話:

現在,是什麼就是什麼了,不要抱佛腳,也沒什麼用,把會的發揮出來就好。

我怯怯地說:如果我發揮失常呢?

她說:難道心態不算分?

最後,她給我講了一個故事:

一群猴子爬樹,往上看,你看到的全是猴屁股。

往下看,全是猴子的笑臉。

看,他們爬得沒你快沒你高,人家很開心,很享受。

何必為難自己?

我告別她的時候,她跟我說,等有一天,你出書了,記得寄一本給我。

那時候,我快哭了。

英語是我的弱項。一個最不該肯定我的老師,肯定了我驕傲的地方。

我知道我很弱,很弱,當我低到塵埃里的時候,當我缺乏自信的時候,就不要往上看了。

往下看。給自己攢一點力氣,攢一點自信。

而成功的人,他們有足夠的自信,足夠的底氣,他們不自信,可以給自己更嚴苛的目標,並不斷挑戰。

希望有這麼一天,我也可以像他們一樣,看不起自己。

當然,如果上天不允,做不了痛苦的蘇格拉底,我也會安分守己,做只快樂的豬。

以上信息參考know yourself

附原文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OTAwNDc1OA==mid=2652830982idx=1sn=ea75990d25b8f2be047405da68c9423escene=1srcid=08226gdDVz8od39zm1EEEMYJ#rd


你說他成功是「你覺得」,但可能人家自己不這麼覺得。


其實這樣的人,拚命努力成功就是為了擺脫自卑,但這並不能根除自卑。自信不是你有多成功才能自信,首先你得學會認同自己,知道自己的閃光點在哪,相信自己能做到,即使現在做不到,你花比別人多三四倍的努力和時間也可以做到。


大多數人是不是看得起自己取決於別人的態度,成功了,有成就,自然就會高看自己,覺得自己很好,但這是大部分人。

有些人追求成功,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在克服自己是無用的恐懼,一個個成功可以證明他們是有價值的,但是不夠,只要活著就要不斷證明。

他們就像現在懸崖邊上的人,只有成功才能保證他們不掉下去,而不是上升。

所以有些人表面上的成功並不能說他們一定就覺得自己很好。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很笨很傻的人,因為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事情我都不知道,必須要不斷地學習,這種感覺從我懂事開始一直伴隨著我,也一直被我母親強化……然後去年看到蘇格拉底,有人問他:「為什麼你這麼有智慧?」然後他四處遊走,跟很多人在一起,有一天他說:「因為我知道我一無所知。」呵呵……原來絕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呵呵……所以我很幸運,從小就知道自己是一個很笨很傻的人,也很幸運有一個不斷強化我認識到這一點的母親,當然我不敢跟聖人相提並論,只是由此而想到,成功的人未見得是瞧不起自己,只是他們願意誠實地面對自己,而當一個人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時候,他不在幻覺中,於是就有了解決問題的智慧。


眼界的問題,你有沒有發現那種自認為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在高層基本沒有,越是底層的越是自以為是的人特別多。 你在高層以後才發現比你牛的人各行各業都很多、沒有人可以面面俱到,當你很成功的時候,邊上的人也很成功,而他的成功是你做不到的。

總之不是看不起自己吧,而是覺得自己無力


我和一些已有答案的理解不同。

因為題主用的是「看不起」自己,而不是「不認為自己全知全能」,所以我不同意這是因為見到了更大的世界,對知識心懷敬畏。

考慮兩種可能性。

一,由於原有的自卑。為了克服這種自卑,去拚命補足外界的條件,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是自我成長水平不高,並沒有改變原有對自我的不接納,所以仍然「看不起」自己。

二,成功的途徑是自己原來不願意走的,用了見不得光的手段,加上超我比重大,整天處在自我的矛盾與衝突中,一種表現就是「看不起」自己。

本題沒有題目描述,條件太少,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言以蔽之。


知識相當於一個圓,圓內是你所知的,圓外是你未知的,而你所能意識到你未知的那部分僅僅是圓周外圍一圈。那麼當這個圓越大的時候,圓周也就越長。亦即:當你知道的越多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之所以大牛們總是表現得非常謙遜,這不是虛偽或者自謙,因為這是事實。

知道為什麼那些著名的哲學家們自殺的那麼多嗎?因為他們發現他們窮盡這一生也未必能尋求到真理,他們只是比尋常人更接近真理罷了。


企業家的原罪聽過嘛


越成功的人他們受到的挫折和打擊越多,因此他們總是很忙,羨慕那些普通人。當一個人想要做一個普通人的時候,自己就不自卑了!


排第一個的答案,我有點疑惑,就是您好像不是看不起你自己,您只不過是將自己的地位擺低了一點,謙虛而已。

我覺得吧,成功的人有些時候還是很看得起自己,也並非是自以為是,只是他們有資格自傲自己的一番成就,不自卑而已,若是無一分傲氣,那也真心聖人了,只可惜,聖人不多。

至於看不起自己的成功人士,因為周圍的人比較起來,自卑而已,對於他來說,還未到成功的地步,但對於你來說,比較成功。


這個問題下的回答講自己的那就是認可自己是成功人士的,這些人不會看不起自己;

真正看不起自己的不會認可自己成功,也就不會在回答中講自己了;

所以上面回答中有講自己的,我看要麼是確實成功過來裝一回逼,要麼就是有別的目的,過來宣傳或者啥的。


也許從小就受到忽視,所以始終覺得自己不那麼重要。


推薦閱讀:

躁鬱症已經影響到我跟他的關係 我該主動離開嗎?
求開導,在學校領助學金,男朋友分期買了iPhone6s送我,不敢讓同學看到該怎麼辦?
在工作中如何巧妙的應對騷擾?
如何治癒受過傷害的心靈,忘掉陰影?
為什麼說完話,有些人就是故意不回應你?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積極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