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之人如何盡孝道?
修道之人是如何盡孝道的?如果是一心向道的修士,會把全部精力用來求道吧。那在贍養、孝順父母和求道之間他們是怎麼平衡的?
有勞解惑除疑,謝謝大家
謝邀。
盡孝道不僅與修道不衝突,反而是道者修行極重要的一著。
僧人出家改姓為釋,而道人入道仍保留本姓。切莫小看這姓氏,此是感念祖先功德,敬天法祖之體現,即使出家之後,仍不能數典忘祖。既不忘祖,則更要對生身父母盡孝。
道教凈明道以忠孝濟度立派,效法祖師許遜許真君。真君拔宅飛升,在民間亦傳為佳話神跡。《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記載:
正統道藏之中,更有有《洞玄靈寶道要經》、《元始洞真慈善孝子報恩成道經》等經典。古云:百善孝為先,修真之士焉能輕忽?許真君名遜,字敬之。則晉代方外之士,洞曉秘妙神仙之術,孝道之微,通感神靈,出入無問,變現奇異,當代賢達莫得測其由焉。
道教一向主張「忠孝」,即使是離家修行也要盡孝。
十戒之首便是:
第一戒者,不得違戾父母師長,反逆不孝。功行乃升仙入道之津,而積功行當自孝始。
太上教人修道,只是修身,身外無道。孝弟忠信,便是道也。玄門更無別,即此為是。登仙證果,率由乎此。人能盡得子臣弟友之道,天宮虛位以待,子其勉強而行之。汝今在家既不能孝養父母,出仕又不能為國宣猷,衣則叨千門布施,食則賴萬姓耕耘。唯是逐浪隨波,終朝混混,游手游食,口裡喃喃,不修道德,不依科戒。動則違條,神昏心散;登壇祝國,則鬼神不降;驅邪清癘,則災疫不痊;符法不靈,祈禳空設。
謝邀盡孝就是修行,不需要區分。
關於孝,在中國的佛道有兩種人,一種說我修行了,我父母就受益了,不管我有沒有給父母打電話,有沒有給父母買一件衣服。一種是我修行了,不管是我在家還是出家,身為人子的責任我都要承擔起來。不管人是不是出家修道,自古沒有不忠不孝的神仙,寄託於我修行了,我父母就好了,就什麼事情都不做了,騙的自己,騙的了父母嗎?騙得了滿天神仙嗎?
謝邀。貌似答過。看客對隱居等於逃避、懦弱、不負責任的評論如何?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修道行道,其實在氣機上可以替父母甚至祖先補充一些東西。這也就是七祖升玄的道理。但七祖說實話很難做到。真的得藉助天尊之力。但這個道理,自古就有,禮記中寫過,如果明白啥是功德爵祿(見專欄舊法故事系列),那麼就應該是知道祭祀之宗廟隨著爵祿是有變化的。士一廟到天子七廟。就是這個問題。現在爵位功德都是亂來的,名實相符的系統沒有了。但這個道理一樣好使。你德行夠好,修行足夠,父母祖先子孫皆有益,這就是承負視角下的反哺。而且也是按照遠近五服論之的。我們從來不單獨脫離環境講究自己如何。這麼認為的基本都是誤解。修道和大自然互動,在家在社會與人互動謂之儒。沒有環境,吾等也沒有立足之處。所以從這點出發,承負論的視角,就在於淡薄個人的超脫,而在乎家族血脈的興衰。這點和佛教離苦涅槃本質上有不同。當然大乘洗地的說法,度眾生,什麼利益這個哪個的,都是強作之心識願力在背後的原因,和這種自然血脈兩回事。這種你願意不願意都有。
父母健在,你若修道好,血氣相通者,皆得利益。那麼父母孩子妻子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但當然你也會消耗自身的真氣,說白了是不自覺的替他們健康延壽一點點吧。但他們自己若是不注意,這點一樣沒用。所以,還是那句話,自己靠自己。個人修個人。最好就是一家子都是修道的,^_^。不過我很久沒見過了。
死後因其有子入道,真實修道,若是有成,一樣冥中得益。用民俗的說法來講,就是消減罪孽,以致於直接超拔。當然前提是你得修的是玄門真氣,不是氣功大師那種啦。那種沒用。區別以前寫過,您自己找來看看。沒有必要在這裡講了。
而修德行,首先要盡孝道啊。所以這本身就是自洽的循環啦。
-------是啊,為啥我們雖然不贊成有些道門分支的做法,就是同門作惡,一樣折損的。所以,這玩意,宗教最好別沾。------問長輩不慈,如何盡孝。
貼圖裡面說過了。他們有能力自養,身體好時,追求你的夢想。他們你年老體衰,需要你的時候,你盡義務。這個標準算是清楚嗎?------@王小二。這個具體事務得自己衡量,我們沒處在你那個情況下,實在不好亂說。原則就是我上面寫的。-----可以,這個火化不影響的。但說實在,很少有人練到那個份上,所以不用想太多。生平恩愛,有何實濟?既無實濟,則知恩愛為人生之大苦,須要早早看破。欲要看破,須先將此恩愛利害,暗中嘗探一番。嘗探來,嘗探去,嘗探出甜中有苦,恩中有害,是實實知的恩愛是假事,曉的恩愛是多事,自然不在泥灘上著腳,火坑中安
身。別有個主見在內,而不為恩愛所牽扯矣。果能嘗探出恩愛中苦味,欲出世,則大解大脫,得以修持性命而無拘無束。即
住世,亦明明朗朗,物來順應,可無傷無損。蓋悟的恩愛是苦,即能逢場作戲,自由自專,不受恩愛之害矣。然父子兄弟夫婦既聚會在一本戲中,為父者亦必出為父的道理,為子者亦必做出為子的道理,為兄者亦必做出為兄的道理,為弟者亦必做出為弟的道理,為夫者亦必做出為夫的道理,為婦者亦必做出為婦的道理。當知各盡道理,自己本分中應當如是,但不過心中明白是逢場作戲,大家合夥,將這一本戲順順序序作個完結,彼此了事也。如是應去,既不傷天倫,又不昧本性,便是在家出家,在塵出塵,有多少便宜快活處。昔龎居士、傳大士、葛仙翁、許真君、張天師、三茅真君,皆是在家出家,而能大成其道者。此住家者當如是。若是出家者,除事親養生送死而外,其餘恩愛,必須一刀兩段,脫卸繩索,絕不可有一毫沾染牽掛。稍有一毫沾染牽掛,便壞大事。不但不能修道,而且不能明道。特以心中有恩愛二字攪擾。既有恩愛攪擾,便是看不開恩愛。看不開恩愛,便被恩愛關口擋住,如何奔得前程?吾勸真心學道者,速將恩愛關口打通,無牽無掛扯,脫脫洒洒,一心學道,自有進益。否則,恩愛舍不的,常掛心胸,妄想明道,難矣。努力修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幫我家背了個大劫,差點撲街……
道不增不減,不需修,要修的是人。生而為人,自當盡孝。
用心
推薦閱讀:
※道士的使命是什麼?
※如果讓現實中的道士來寫仙俠類小說?
※想做個道士不知如何起步?
※為什麼感覺道士都長的那麼帥?
※古代道觀中道士名字的取名規則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