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語言學中的音素,音位,音位變體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語音學」至少有廣狹兩重概念。廣義的語音學,是跟語法學、辭彙學、語用學等並列,屬於語言學底下一個重要的分支。廣義的語音學又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塊是狹義的語音學,即研究語音的自然屬性,針對人類所有語言的語音共性進行研究;另一塊是音系學,研究語音的社會屬性,針對某一具體語言進行研究。
音素,是語音的最小線性單位。
音素是針對人類語音共性而言的。IPA(國際音標)里羅列的就是音素。音素再往下拆,[b]可以拆出「濁音」(帶聲)「雙唇」「爆破音」,[u]可以拆出「口母音」「後」「高」「圓唇」,但這些都不是在時間上線性分布的了,而是疊在一起的「區別特徵」。所以說音素是最小的線性單位。音位,是某一語言音系的最小線性單位。
另一種說法:音位,是語音辨義的最小單位。所謂語音辨義,就是說改換某個音位,詞義會發生變化。比如英文/b?t/(bat,蝙蝠)~/b?d/(bad,壞),漢語普通話/t?????/(痛)~/t????/(洞),都只改變了一個音位,詞義卻有了很大的轉變。既然要語音辨義,說明有「義」的存在,那就一定落在某種具體語言上了。這也是音位跟音素最大的區別所在。音素針對人類語音共性,音位針對某一具體語言。但兩者所對應的時間長度是一致的,在不必細分的場合,可以統稱語音單位。
一般來說,在書寫國際音標,如果強調記錄到具體音素(嚴式記音),會用方括弧([]);如果是音位(寬式記音),就用斜杠( //)。人類語言中存在的音素,出現在不同的語言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現。
比如說[f],人類語言中存在這個音素。英語中有這個音位。漢語普通話中有這個音位。日語、朝鮮語就都沒有這個音位。比如說[θ]、[e],在英語中都是獨立的音位,/s?n/(sin,罪惡)~/θ?n/(thin,瘦的)。漢語普通話就沒有這個音位,如果有人把「三」/san?/發成了咬舌頭的/θan?/,我們會覺得他發音不對,大舌頭。但在山東一些地方,就只有/θ/的音位,沒有/s/的音位。比如說[l]、[n],是兩個不同的音素。漢語普通話中,它們是兩個不同的音位,/lan??/(藍)~/nan??/(南)。在長江中下游的許多方言中,它們就屬於同一個音位,發/l/還是/n/都不影響詞義,對交流沒有阻礙,都算正確,這時兩者就是一個音位下的音位變體,而且是沒有條件的自由變體。音位變體和音位的關係比較複雜。更深入一點的理解是,音位總是存在於具體語言的語音系統當中,強調系統中的位置。漢語普通話有22個聲母,就是22個不同的音位。它們之間都不能替換,否則語義會發生改變。這是強調音位的社會屬性。但音位總還要在呈現為自然語音,這時候表現出的就是音位變體(通俗的說就是實際讀法)。
一個音位可能有多個不同的表現形式,它們之間的分布可能會有一定的條件,那就是條件變體;可能是無條件的,隨時都可能互相替代,那就是自由變體。一個音位下可能只有一種表現形式,那也是變體。總之,「音位變體」不是「音位」或「正體」的變形。推薦讀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第三章。這個問題真的是語音學裡面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也是新入門的人必須要掌握的幾個概念,並且有些不太好理解。以上幾個答案都給出了很優秀的定義和清晰的解釋,我再補充一個我經常舉的一個簡短的例子來說明吧:
想像一下你和你的孩子們解釋什麼叫「蘋果」,你買了一堆各種各樣的蘋果,你隨便拿出一個大點的紅富士,一個小的紅富士,一個沙果,一個嘎啦果……告訴你的孩子,這個叫「蘋果」。
好了,例子結束。這裡每個蘋果都是一個「音素」,而所有的這些蘋果都劃分在「蘋果」這個概念下,「蘋果」就是這些具體蘋果的概念集合體,就是「音位」,用以和「蔬菜」區別(每一個具體的蔬菜,比如大茄子小茄子花椰菜也是一個音素,而「蔬菜」是一個音位),而「紅富士」和「沙果」……就是音位變體(你可以用任何不同的品種解釋「蘋果」,這些只是「蘋果」的不同「品種」,你不會認為紅富士是蘋果而嘎啦果是西瓜)。
再回到你的問題,你教你的孩子們讀「a」,你發了一百遍不同的a,其中舌頭有的往前一點,發成了「前a」(比如你發"愛"的時候裡面的"a");有的發了後了點成了「後a」(比如「昂」裡面的a)。你發的每個a都是一個「音素」,然後所有的這些a構成了a這個「音位」,前a和後a是a音位裡面的不同「品種」,但都是"a",你不會認為它是"i",所以他們都是音位a的「音位變體」。
這麼說你明白了嗎?神秘的微笑:)剛考完Phonetics的考試,於是來回答一下此問題。
在英語的語音體系中,音素是Phone,音位是phoneme,音位變體是allophone。由於我學習語音時用的英文名稱,以下也用它們來解釋,感謝理解。
Phone指speech sound,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語音」,是語音中最基本的單位。分為母音和輔音兩大類。
Phoneme是語音學中可以用來區分不同單詞的最小單位。比如,bat /b?t/ 這個單詞,如果我們把b這個phoneme改成p,就變成了pat /p?t/。雖然只改了一個phoneme,但是整個意思就不一樣了。還有top與stop或者key與pea,都只是一個聲音的區別,但是改變了一個單詞的整個意義。這種情況下,能改變單詞意義的單位都被稱為phoneme. 英文對phoneme的解釋是「the smallest unit that distinguishes words from each other. When we change a phoneme in a word, we change its meaning".
在英語語言中,基本可以說phoneme就相當於音標中的最小單位. 我們在課上做練習,要數出一個單詞中含有幾個phoneme。比如,pat /p?t/ 這個單詞就有3個phoneme. Change /?en?/ (美式音標跟英式音標不太一樣),這裡就含有4個phoneme. 所以是一個音標對應一個phoneme.Allophone是在phoneme基礎上形成的概念,它的意思是"the different pronunciations of a given sound based on the surrounding contexts". 也就是說,phoneme還是一樣的phoneme,只是放在一個單詞中,它的發音發生了變化,所以導致它有了另外一個版本的自己——allophone. 比如,stop, top, 和cat這三個詞,它們都含有t這個phoneme,但是當你讀出來這三個單詞時,t的發音不太一樣。stop中t基本上發的是d的音;top中t的音與o的音相連,所以受其影響;cat中的t很多時候都是很輕的發出來,有時都可以忽略不計。這樣的一個組合就說明了phoneme t 在不同語境情況下產生的allophone。所以allophone其實是要看語境的。並且allophone不像phoneme有改變意義的功能,也就是說,無論allophone導致t在上述三個單詞中怎樣變音,那三個單詞的意義還是沒有改變的。
並且,phone, phoneme和allophone這三個概念都是phonology範圍內的,也就是說理解它們三個的時候要想這個單詞怎麼發音,而不是怎麼拼寫。如果想更深入研究拼寫的話,就是orthography的範圍啦。
希望這些有幫助。如果以上有任何不嚴謹的地方,希望高人指教~第一次回答問題,只是我自己的見解。
我是一個囫圇吞棗學知識的人,不求甚解,稀里糊塗,請原諒。
學習語言學,我從來不記它們的漢語意思也記不住,只記英語,然後理解它的含義。音位:一個語言系統中能夠區分詞義的最小的語言單位,也就是按語音的辨義作用歸納出來的音類,是從語言的社會屬性劃分出來的語言單位.音素:語音中最小的單位.是從音色的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的語音單位.音位遍體:音位變體就是一個音位的實際讀法.包括條件變體和自由遍體兩類.自由變體與條件變體都是在互補狀態裡面的幾個音素.自由變體就是兩個音素屬於一個音位,可以任意互相換用,不需要任何條件就可以改變,例如uei-vei,其中的u-v可以任意互換,不影響意義,就是自由變體.條件變體的兩個或幾個音素互換也不影響意義,但是實際上不能互換,各有自己出現的條件.例如音素a-A就屬於條件變體,a出現在ai an 之類的場合,A出現在da jia lia(都應該是A)這樣的場合.它們不是不可以互換,但是因為各有自己的出現條件,互換後你念起來會感到彆扭,而滿足了條件,出現很自然.這就是條件變體.又如普通話的i音位,bi、zi、zhi中的i實際上就是條件變體.
上面是百度的回答,特別文縐縐,不知道能不能理解。盡量拿具體的例子素理解它的內涵,不要死記硬背。音位變體在言語中的具體表現就是音素,音素千差萬別因人而異; 音位總是表現為某一音位變體; 音位變體是一般的,音位變體是音位的特殊變體,音素是音位和音位變體的個別體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