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選擇性緘默?
兒童雖然具有語言能力,但在特定環境中或面對特定人群時不說話,並且通常會表現出害羞或焦慮。
選擇性緘默
選擇性緘默是屬於焦慮障礙,患有選擇性緘默的這些孩子雖然具有語言能力,但在特定環境中或面對特定人群時不說話,並且通常會表現出害羞或焦慮,這些孩子即使因為沉默而受罰,被排斥或羞辱,仍無法開口。
特點:
1、
這些孩子有比較完整的語言和理解能力,在家中可以和家人正常交流,但是在特定場合(多為學校)不說話;
2、
癥狀輕重不同,有的孩子可以參加社會性活動,有的孩子只和同齡人說話,有的孩子只回答成年人的問話,有的孩子不參加活動;
3、
由於孩子在需要言語的場合不說話,所以他們的學習成績或社會交往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4、
在特定情境下不說話的情況至少應持續一個月(不包括進入新學校的第一個月);
5、
真正要診斷選擇性緘默,需要排除交流障礙、廣泛性發育障礙、注意力缺陷障礙等;
6、
與社交焦慮的共患率非常高,國外有研究者提出,選擇性緘默有可能是孩子降低特定情境中自身焦慮的一種策略(這只是一種假設,尚未證實)。
除了標誌性的癥狀和特點外,選擇性緘默可能還會伴隨一些其他癥狀,比如不敢和別人對視,表達感情比較困難,喜歡固定模式不喜歡變化,對噪音和擁擠的人群比較敏感等等。但是,並不是出現這些表現,我們就判斷孩子有選擇性緘默,家長不必過於擔憂。此外,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可能對繪畫、音樂等有特殊的喜愛,對他人的心思也更能體察入微,這也是他們的優點。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通常對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有誤解,認為這些孩子在與大人作對,故意不說話,或者認為他們就是不想說。其實不是這樣,這些孩子比其他同齡人更加乖巧、溫和,他們更想把事情做好,更加希望周圍的人喜歡他們。最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想要說話——他們只是過於敏感、焦慮,擔心被拒絕,以至於不敢說話。
對於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周圍的人應該建立一種期望——這些孩子會說話、想說話,並且未來某一天一定會說話的。請不要放棄引導他們說話的嘗試,有一天孩子會給我們最最驚喜的回應。
最近看了一些這方面的文獻,所以自問自答,說了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指正和補充。國外有一些心理方面的療法,還有一些成功的案例,由於我還沒有整理好,所以今天沒發上來,以後會慢慢增加相關內容^_^
我很小的時候特別不愛說話,等到過了很多很多年,才發現其實是輕度的選擇性緘默症。
那段時間的我害怕說話,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小孩交談。我猜測並非單一因素導致的,而可能是許多因素,比如非常內向的個性,家裡的普通話教育(其他小孩都說方言)。理論上我在一個正常家庭中長大,並不曾經歷什麼創傷。
那段時間我幾乎不曾開口,所以也沒有朋友。雖然我通常可以直接回答別人的問題,但要表達情緒幾乎不可能。在親戚家吃飯時,我非常想知道接下來要幹嘛,什麼時候可以離開,卻無法開口詢問,只能在心中巴望父母提出這個問題。我總是極力地避免引起別人的注意,常常希望自己變成隱形人。
我也從來不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親戚說話,除非是直接回答問題。在那段時期中,我總是覺得在社交場合非常難以自處。
後來班裡有個女生,偶爾主動交流,那時候我很有自信,有時候會主動講話,甚至還會晃去她家,在那裡待一會兒再離開,但也不怎麼說話。
最嚴重的時候,像是點名應答這樣基本的事情,也會令我焦慮到難受。去店裡買東西時,如果需要和店員說話,我寧願離開。大多數社交場合對我來說都非常可怕。
還好,我和一個鄰居、一個同學發展出一個小團體,在寫作業和看小人書以外的時間裡,我在這個小圈子中大多能做自己,度過許多時光。不過,生活中每一個可能招來議論的地方,我都儘可能地隱藏起來。此外,噪音和人群總會令我備感壓力。
那時,我還不知道是什麼阻礙了我和別人交往,以及為什麼有時候我說不出話來。
後來長大一點,我感覺好些了,但是內心的恐懼還在。新朋友可能覺得我有憂鬱症,因為不管我心裡感覺如何,我的外表看起來總如此靜默,而且幾乎沒有笑容。除非認識我久一點,否則會覺得我很冷淡、怪裡怪氣,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若干年後我才了解,原來我和人交往很困難,是因為恐懼封閉了我。
在餐廳叫服務員、打電話給司機,諸如此類日常所需,對我而言都是艱巨挑戰,造成無比的壓力。大學時因為不想與老師接觸,我沒有交從家裡帶過來的學費,直到學校打電話給父母。去醫院不知道如何挂號,因為不敢問人。老鄉叫去參加老鄉會,我蒙著被子睡一天混過去,不想接電話也不想出門。如果在街上有陌生人和我說話,我會僵住。如果碰到認識的人,即使我把他歸類為好朋友,我仍會想要躲起來,因為我不知如何熬過那段時間。
擺脫選擇性緘默症是一條後知後覺的道路,我能夠逐漸克服害怕被注意與被評論的壓力,主要是因為謀生的壓力。因為工作需要,每天都會做令自己害怕的事,例如打電話、打招呼、問問題。漸漸地,這些事情積累起來,改變了我。
甚至我開始在公開場合演說,驚訝地發現自己不但喜歡這麼做,而且事實上還頗擅長。和別人聊天時,一開始儘管很困難,但是後來要聊多久能聊多久。再到後來,我有了重大突破,第一次主動跟陌生人閑聊。在那之前,我只有當非說不可時,才會向不認識的人開口,例如服務員。我從未找人攀談或簡短問候。但是那次,我主動跟派對前面的人聊天,這對對方來說可能是家常便飯,沒什麼,對我而言卻是天大的進步。
我現在的人生,和小時候簡直是天壤之別。對於選擇性緘默者而言,改變是可能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許多選擇性緘默的年輕人而言,即使只是基本的日常溝通也似乎遙不可及。
有些有溝通需求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已經被心理服務機構放棄,理由是他們「對於治療毫無反應」。選擇性緘默症可能持續至中年,甚至老年。因此,忽略孩童的需求的後果,可能是將他們推向一輩子的心理問題。不要忘記,並非所有選擇性緘默者都能擁有幸運。
無論如何,選擇性緘默症都不是愉悅的經驗。雖然許多小孩子可能在兒童時期就克服了選擇性緘默症,但是當它持續至青少年甚至成年,那真是令人痛苦又煎熬。
我小時候的孤立和壓力給當時的我帶來不少挫折。那時我沒有任何支援,沒有任何選擇性緘默症的專業協助,而我也無法向父母求救。
我強烈地認為,如果我當時受到足夠的協助(假設當時存在著我所需要的協助),我就可以避免後來更多的傷痛。因此,儘早在幼年時期幫助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才能避免未來的煎熬。
我小時候也不愛說話,特別沉默,甚至於有長輩以為我智力有問題。
以我自己作為例子,這類孩子感官很敏感,聲音,環境,或者他人態度,他們的感受更為深刻而持久。我曾有一次遇到幾個婦女面對我同時說話,當時我自己完全聽不到她們在說什麼,只覺得壓迫憋悶,想要逃離。還在學說話階段就感受到了母親對我的歧視(她一直希望我是男孩,對我始終不滿),所以在會說話很久後才第一次叫媽媽。很小時聽到美妙的音樂會激動無比,特別是交響樂,甚至於會哭。
因為更加敏感,也更加需要空間和尊重,反而不需要太多關注和關心。
與同輩人相處壓力會相對小一些。所以,友誼很重要。
與外界交往時,需要更多的信任。因為即使他們發展出社交活動,也可能不符合父母的期望。換個說法,或者是因為一開始就與父母的期望相悖,所以才選擇性緘默。這時,做父母的要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儘可能去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控制和干涉。
即使長大成人,與人談話還是心裡有恐懼與逃避,只是掌握了基本的社交規則,不會顯露出來而已。
以上是我個人經歷感受。不具備被他信任的感覺吧
很多時候,孩子嘗試過跟家長交流一些情況,但是並不被重視,甚至大人願意跟在場其他人說些她們聽不懂的話,多次以後,家長都不被信任,別說其他人。她們甚至發現說些小謊得到的關注比某些學習或生活上的成就更讓家長歡心
有些缺陷的孩子可能感受更明顯……即使不說,但是看其他家長對孩子的態度跟自己家的感覺差異蠻大的時候,即使不知道為什麼,也會知道自己可能哪裡不好
在幼兒園中能跟大部分同學相處的不錯的孩子可能會比較溫柔好期待,特別是關於如何矯正,或者說如何引導他們開口,懇請樓主賜教。我碰到了兩起這樣的例子。一個是閨蜜的孩子,現在已經小學二年級了。還有一個是孩子幼兒園班上的小朋友,兩個都是女孩。一個在畫畫方面很有天分,另一個音樂方面很有天分。很想幫助他們,但是不知道怎麼幫!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時刻都用最大的惡意揣測別人,用提防的心態看社會?
※為什麼受歧視或偏見的人,會歧視、看不起比自己更劣勢人?該如何看待這樣的心態?
※論林黛玉型的人如何在當今社會生存?
※為什麼我觀看《壽司之神》時,看到小野二郎用手捏米飯糰,會有強烈的不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