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正確的消費觀?
拿獎學金買了一個MK的包(明年六月畢業,獎勵自己)但心裡卻總覺得自己亂花錢了,覺得其實買個幾百的包也很好。樓主每次消費之後經常產生浪費錢的想法,很少有把錢合理使用後的暢快感。到底該如何培養自己正確的消費觀?
1、首先是最適合自己使用的。這個最適合自己未必是同類產品中最好的,但關鍵在於「適合」兩字。iphone6好吧,但對想要擺脫手機依賴症的人來說,明顯就不適合了,得用nokia。2、性價比。壕請直接無視。性價比關鍵在於「比」,怎麼比?淘寶天貓各種網購隨便比,消費之前,先考慮好哪一款適合自己,然後就網購搜吧,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價格有優勢的,那就是有性價比了。3、樓上墨塵說過的,使用時間。有的東西可能不便宜,但如果經久耐操品質一流又是自己喜歡的愛好方面用起來幸福感爆棚的東東,買,一定得買!因為用的越久,其實越便宜啊。而且,那種體驗不是二流產品能代替的嘍。4、幸福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鞋子合不合只有腳知道。題主有亂花錢的趕腳,想必是對這包還不夠喜歡,幸福感不夠嘍。。。
謝邀。
人會後悔是因為實際效果不符合預期。
購物有三個目的:自用,炫耀,投資。這三者可以承接或者重合。
首先,購物一定要目標明確,就算是衝動購物,你也要明白你沖的是哪種動。俗話說:多想。
再者,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適當多購物或者逛街,熟悉市面上的商品,知道自己的需求有哪些available表達方式,這樣能幫助你準確定位需求,減少後悔幾率。俗話說:多練。
最後,奢侈品自帶屬性更多偏向於炫耀。炫耀性購物無可厚非,但是我們要達到炫耀目的才能算成功的購物。炫耀需要合適的受眾群,合適的場合,合適的時間點,和合適的炫耀方式。想要做到「低調的炫耀」,其實是很困難的,需要朋友圈的長期經營和自我管理。所以買奢侈品最容易後悔,因為總是炫耀不成功。所以題主要總結經驗,先預備好炫耀環境,最後才是實施購物。俗話:多總結。
祝好。謝邀。今天開題答辯意外通過了,加班之餘上來回答點問題攢攢人品。
我不長篇大論啊,就事論事。我也有一個灰色的MK大號單肩包,是在淘寶上一家朋友買過後推薦的店買的,包郵500元。儘管500不算很高,那個包在我買過的包的價格里大概也能排到前五名了。我是不怎麼在包上花錢的人,雖然我下一單零食就三百多,但是我覺得包啊衣服啊什麼的,搭配得好和有質感比是否大牌正品重要。可是買了那個包之後我用了大概快一年,幾乎天天都背,每次用的時候我都在感恩,感慨。因為這個包:1、很輕便 2、很能裝,可以放進一個12.5寸的筆記本,而且因為本身硬挺有型,所以放進去沉的東西之後也不會變形到不好看。3、淺灰色非常百搭 4、約會或者商務或者街拍,基本所有場合都可以勝任。我上一個如此好用的包是偽*巴黎世家機車包,不過放了電腦會變形。就連名噪一時的偽*殺手包也不能做到放進一個筆記本電腦仍然可以不顯山不露水地拉上拉鏈。
什麼樣的包是我買回來覺得後悔浪費錢的呢?
PU的包包,不論再喜歡,買回來用了一季,磨損壞掉,直接露出裡面慘不忍睹的樣子。而真皮是可以和主人一起成長的,後來除非是特別好的材質,否則我一定要買真皮的包包了。再好看的PU,一旦磨壞,也是用而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容量小的包,作為缺乏安全感的巨蟹座,使用頻率真的不高。華麗的手包,有一個最好的足矣,其他的都是雞肋。有時候我為了搭配衣服顏色會多買幾種,但是使用手包身著晚禮服的場合本身不多。正確的消費觀是什麼呢,有人說買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東西。我認為,買一件每次使用都會有幸福感的東西,用這件東西的錢,除以你買這件東西以後使用它的時間,之後得出的數字,你能接受和負擔,就是合理的。也就是日均價格,會計上叫折舊。比如買一個180元的PU包,使用3個月,平均每天花2元,和買一個500元的真皮包,使用12個月,平均每天1.38元。到底哪個更划算,相信你已經有結論了吧?有句話 叫 窮人用不起便宜貨 儘可能的購買你買得起最貴 品質最好的貨物 一次投資可以讓你用很久不說 就算到時不想要了 還有很好的剩餘價值 一些看起來便宜的東西 使用周期短 也影響到你的使用體驗 長期算下來 可不是浪費金錢那麼簡單啦 我的個人消費觀是 買東西 不必要的 不要買 要買就買自己能買得起最好的 少而精 精簡生活 (第一次在知乎認真回答問題 好緊張啊 錯了大家不要怪我啊!!!)
有一次我需要用醫用棉簽,而我可以選擇從家裡帶還是到學校再買,我娘說,這種東西反正家裡有,能省則省。
我IPAD的連接線丟了,在家裡一直用從別的地方拆下來的連接線,經常接觸不良搞得我很煩躁,原裝的挺貴的我一直不想買,我娘說這種沒有代替品(暫且算沒有吧)的東西,買一根能用很久,再貴買也值。我也經常買完東西恨不得剁手╮( ̄▽ ̄")╭ 但是在買之前我都想一下它有沒有用,有沒有代替品,不要讓自己衝動消費我想在這裡談一談在校學生的消費觀,本人是一名在校研究生,一般來說,學生是沒什麼錢的,所以消費水平有限。我想說的說普通學生,當然排除富二代,家境困難的也不在討論之類。消費大可分為衣食住行娛。我並不認為學生要買多貴的名牌。但對於一名大學生,男生而言,一雙休閑皮鞋,幾件乾淨舒適得體的襯衫,一件休閑西裝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場合不是裝逼,這些著裝也是對其他人的尊重,比如說研究生複試,畢業答辯,接待領導,這些著裝都會讓你看上去更大方得體,平日的著裝看個人喜好,沒必要在這個階段過份追求名牌。再說到食,其實學生階段和同學聚會,和朋友出去吃飯,談戀愛約會吃飯,其實出去吃飯還是很頻繁的,也有人出於省錢的想法很少出去吃飯,其實有些時候是避免不了的,不合群的感覺其實大家都不喜歡,其實我建議大家多用團購,或者信用卡折扣之類的APP來節約開支,像我平均一個禮拜至少要出去吃一次飯,我都會去團購,一個是看其他人團購之後的評價,另外一個是它真的能省很多錢,何樂而不為。再說住,大多數人基本都是住集體宿舍,也不用考慮租金的問題,但還是會想追求住的舒適度,自己在床頂安一個小風扇,去宜家買一個放臟衣服的可以撐開的衣簍子,買一個自己喜歡的水杯,諸如此類,其實都花不了多少錢,卻能讓我們住的更舒心,知乎上也有很多那種改造宿舍的帖子,但個人認為這些其實還是要花不少錢的,量力而行。再說出行,相信大學生基本都買過自行車,我大學的時候也買過自行車,讀研究生的時候買了一輛電動車,出行方便很多,這方面當然有那種山地車愛好者買那種比較貴的自行車,如果你非常喜歡騎行,我覺得也未嘗不可,但是很多人都有自行車被偷的經歷,所以還是慎重考慮一下。娛樂的方式有很多種,新出來的電影,能用APP買的的8.8,10元的電影我都會考慮去看,讀研的時候也買了一個ipad,一年一般都會出去旅遊一次。出於消費能力的考慮,大家在自己能消費的起的情況下去追求好的生活品質個人認為是很好的生活態度。
小時候一直很快樂,無憂無慮,對錢的概念就是,錢好像能帶來快樂:買零食,打街機,打撞球……如今我依然忘不了因為一天幾次跟母親要錢去打遊戲,而母親一邊責備一邊從口袋裡慢慢掏出錢給我的場景。她心疼錢啊,自己都捨不得花,卻拗不過我的一再「哀求」~
後來,長大了,終於知道了自家的經濟情況,當頭棒喝,從此告訴自己一分錢也不能白花。再加上那時候高價買了沒玩幾次的四驅車跑道,一直放著,刺激我,鞏固我這個觀念。慢慢變得不僅僅是節儉,甚至可以說是吝嗇了。
上了大學,室友好像家境都比我好吧。他們每次去唱k聚會吃大餐,或者有些需要燒錢的項目,我就推掉了,後來他們就乾脆不叫我了,我也很絕望啊,我也不想啊。大一還是大二被騙了五十塊錢,傷心了好久。
大學期間和剛畢業甚至現在,家裡人,親戚,每次電話或見面都叫我不要太省錢,特別吃的不能省。其實工作後,自己能賺錢了,感覺好爽,好有成就感,自己的能力、勞動價值得到兌現。花起來也沒那麼心疼了,但還是不太敢花。畢竟來自普通家庭,每個月也要寄生活費給爸媽,還有建房子的幾萬債務等著我一個人去付清。有人說我比較寡淡,我也想砸錢泡妞啊,想到處浪啊,可惜任性不起來啊。我一直想把每分錢花在刀刃上,可惜不可能的,比如去外面吃一頓飯一兩百什麼,我會想這一兩百可以買好多書啊,買好多零食啊,或者買其他什麼性價比更高的東西,想多了也是心疼。
以前一直說姐姐老是花錢買衣服,自己工作了卻也是買買買,雖然確實很多衣服是買貴了或者買得不合適,但也沒那麼心疼了吧。換了工作後,工資高了點,但錢嘛,總是不嫌多的,所以其實幸福感也沒提升多高持續多久。
生活在物慾橫流的大城市,見多了光鮮亮麗,感覺自己一貫保持的樸素不再可貴,反而有點羞愧,或許吧,是內心不足夠強大,所以自己也慢慢裝扮自己的外在,慢慢接受女生化妝(都是為自己的外在投資嘛),甚至追求品牌。刷多了知乎,消費觀也受了些影響,拔草了好多「知乎正確」的東西。
不過就是,現在能比較理性對待消費了吧,該花的花,錢是流動的,就像水,要使其不枯竭,開源比節流更重要。還有破財消災啊等等,錢一直很重要,但花錢買體驗,讓自己開心也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提升自己賺錢的能力。不好意思,來晚了....
首先,我要表揚題主,你能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並非糊裡糊塗隨波逐流之人,你在思考,你對社會上常見的消費行為產生了疑問/不確定,希望知道它們是不是正確的消費方向,是吧?接下來,讓我們從經濟發展歷史的角度來看下,當代社會的消費觀是怎麼起來的。
1) 1776年,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認為只有「物質」才是真正的「財富」- 貨幣不是。物質財富只能從生產活動領域中獲取,而獲取的方式/途徑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他當時舉了一個例子,單人一天可製作20枚大頭針,而分解為18道工序由10個人擔當之後,這10個人一天生產了4.8萬枚大頭針,人枚4800枚,勞動生產率提升240倍。
2)亞當斯密的理論+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讓大家相信,「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 這一觀念成為西方專業化分工、經濟高速發展的起源。在知識、技術、機器、資本的支持下,社會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發展到極致,成為「規模經濟」。
3)規模經濟聽起來很美 - 它的前景對應的是「規模報酬」。但是,1890年,奧地利經濟學阿爾費雷德 馬歇爾已經指出,規模經濟也可能導致「規模不經濟」- 當規模擴張遇到激烈的市場競爭時(大家都在搞規模經濟,產品供大於求),如果企業不能在競爭中勝出,規模經濟就會變成累贅,產能過剩,庫存高居不下,成為企業的惡夢。
4)好了,正題來了。由上述可見,「規模生產」是當代社會的流行趨勢,同時,「贏得競爭」對於企業非常重要 --- 這兩點成為西方市場營銷思想的根源 - 品牌定位,佔領消費者心智,促銷,優惠...種種「術」的手段,都是在幫助企業把產品賣出 - 通過不斷刺激消費者,刺激消費慾望,並且搶奪這些被刺激出來的慾望,成為企業及其渠道/廣告/促銷/公關/諮詢...夥伴日夜挖空心思琢磨的問題。
-- 這也成就了繁華都市鋪天蓋地無處不在的廣告、天價代言人、層出不窮的潮流雜誌...成就了西方世界上百年的極度豐富的物質生活 - 以至於有人諷刺說,美國人的全部物質需求,要幾個地球才能滿足。5)現在這種極度豐富的物質生活方式傳到中國。「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已經越來越讓大家感覺習以為常。所以,不要以為,你的周圍的吃貨、購物狂們是天生的。他們不過是這個工業社會的產物。你感覺不妥,來這裡提問,只說明,你還沒有被商業氣氛所完全影響。
6)其實你並不孤獨。20多年來,陸陸續續,在西方,包括美國,物極必返,反抗過度消費的思想開始萌芽,從「不消費主義」到「斷舍離」,越來越多的人在反思,如此豐富的物質,是否我真正需要的?山下英子、喬布斯是我知道的最出名的兩個人。
7)最後正面回答題主問題。「如何建立正確的消費觀?」 - 跟隨你的內心,思考你的世界觀是什麼?人生觀是什麼?你的人生想要追求什麼?再來決定你需要什麼樣的物質?由此形成你的消費觀,而不是人云亦云,流行什麼你就追逐什麼。只要是你深思熟慮後的選擇,都是對的 - 佛說,世事無對錯,只有因果。一切,只取決於你的內心。
PS:以上關於經濟發展的內容來自《營銷的本質》(包政)。《微觀經濟學原理》
機會成本
推薦閱讀:
※最近又要搬家,請問怎樣才能不經常搬家啊?
※看外國文學時,怎樣選擇好的譯本?
※如果你在古代,皇帝微服私訪被你抓了,你怎麼辦?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得了自閉症?
※怎樣控制自己的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