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區別是什麼?
如題,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本質區別在哪呀
謝題主邀。一種說法是,當你知道分布的時候,是風險。當你連分布都不知道的時候,是不確定性。
風險叫做risk,用來表示已知損益概率分布的情況。不確定性叫做ambiguity,表示不知損益概率分布的情況,這兩者在經濟學研究中是decision theory的研究對象。經濟學家主要是通過preference來研究這兩者帶來的效用。
舉個例子來說明什麼是風險。A,B兩個袋子裡面均有100個球。A袋子里有紅球藍球50個,B袋子里有紅球90個藍球10個。現在告訴你摸出紅球給5塊錢,摸出藍球不給錢(只准摸一次),問你選袋子A還是B來摸球。風險就是這麼容易理解,一般人都會選B袋子去摸球吧。
再舉個例子來說明什麼是不確定性。A,B兩個袋子裡面均有100個球。A袋子里有紅球30個到70個,藍球70個到30個。B袋子里有紅球20個到80個,藍球80個到20個(假設我們不清楚具體顏色有多少個)。現在告訴你摸出紅球給5塊錢,摸出藍球不給錢(只准摸一次),你會選哪個?
這樣的問題看上去很無聊,但其實對於經濟學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經濟學假設preference是滿足transitivity的,在引入ambiguity後,很多情況下人做出的決策反而是違反了最大化預期效用假設,一些經濟學悖論也就此產生。再補充一點,別再告訴我知道分布不知道分布了。是啊,你這麼劃分「不確定」和「風險」,讓我們明白了兩類不同的東西,牛逼。可是請問,經濟學者在討論問題的時候是這麼嚴格區分的嘛?翻開任何一本有「不確定」的書,裡邊都是研究不知道分布的嘛?例如這個期望效用_百度百科呢?不知道分布求什麼期望效用?
不要以為分布是一個科學的,客觀的東西。即使不知道分布,人的信念,人的主觀概率依然是存在的,人依然可以為任何情況賦予一個分布,即使是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情況,他也會賦予一個近似為0的分布。舉個例子,哪位同學知道出門被車撞死的概率?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出門也考慮了這種概率,我們知道它不是很大,沒有從交火的戰場走過而死的概率大,所以我們還敢出門;但是它也不是很小,沒有忽然掉下來一顆隕石砸死你的概率,所以我們還是得小心點。誰也不知道出門被車撞死的概率,不知道出門之後所有事件的概率分布,但是不妨礙我們主觀賦予一個概率。再舉個例子,我們都不知道埃博拉病毒之前,我們會不會擔心出門感染上埃博拉病毒,不會,賦予它零概率唄。隨便答的,被知乎推了,只能補充一下。風險和不確定性,很多同學都說了,是根據分布可知不可知。這個答案我當然也知道,但是我對此不滿意,因為我們從中得不到什麼有趣的東西。
平新喬老師的說法很有意思。(我認為這些區別都是定義只爭,語詞之爭,所以重要的是內涵)因為從字面上,不確定性似乎是意味著,一個1-0的確定性事件和一個50-50的不確定性事件相比,後者顯然有更大的不確定性;然而同樣都是50-50的不確定性,風險是一樣的嘛?可以想像,如果你有50%的概率去死,以及你有50%的概率失去一塊錢,其風險是不一樣的。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就是事件帶來的回報,或者說對中心趨勢的偏離,同樣概率的偏離,偏離100顯然比偏離10具有更大的風險,也就是方差衡量了風險的大小。我覺得這是蠻有意思的,雖然這種對風險的定理,我也不知道平老師從哪裡看到的。。。。以下是正文:我記得平新喬老師說過,不確定性是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不是100%,而風險指得是隨機事件的實現值減去期望值的離差。。。。。舉個例子,給你兩個工作,第一個工作是拿確定性的100塊錢工資;第二個工作是拿績效工資,你有50%的可能性拿50塊錢,有50%的可能性拿150塊錢;由於第一種工作你有100%的可能性拿100塊錢,只有一個實現值,所以第二種工作是具有「不確定性」的。而風險,則是實現值與事件期望的離差(的絕對值)。例如第二種工資,期望收益是50%*50+50%150=100。所以我們說,如果你認為第二個工作只能拿50塊錢(所以你不去干),那麼你就面臨著100-50=50的風險;同理,如果你認為第二個工作能拿150塊錢(所以你去幹了),你也面臨著150-100=50的風險。作為對比,再給你一個工作,你有90%的可能性拿150塊錢,有10%的可能性拿50塊錢。那麼這份工作的期望收益就是140塊錢。所以如果你認為第二個工作只能拿50塊錢(所以你不去干),那麼你就面臨著140-50=90的風險;如果你認為第二個工作能拿150塊錢(所以你去幹了),你也面臨著150-140=10的風險。比較這兩個工作,由於150實現的「不確定性」變小了,所以其「風險」也變小了。由於50實現的「不確定性」變大了,所以其「風險」也變大了。測量一個隨機事件的本身的平均風險,可以用離差的期望。
因此,對於第一個工作,其風險為0對於第二個工作,其平均風險為50%*50+50%*50=50對於第三個工作,其平均風險為90%*10+10%*90=18竊以為二者區別在於不確定性是否可能造成損失。並非所有不確定性都是風險,只有當不確定性可能造成損失時我們才談論風險。首先,不確定性是特定時間下的概念,描述一種存在於客觀事物和人們的認識之間的差距。不確定性分為第一級客觀不確定(未來有多種結果,每種結果及其概率可知)、第二級主觀不確定(未來可能出現的結果已知但概率無法客觀確定)和第三級結果概率均無法確定。接著我們來看風險。風險指的是特定情況下某一事件造成的最終損失的不確定性。這裡要注意,並非所有的不確定性都是壞的,但是風險一定是和損失相關的。損失的不確定性,也有上文提到的三種分類。所以我覺得關鍵不在於概率分布是否已知,而在於人們主觀的價值判斷:對損失的界定。
經濟學家弗蘭克 ·H· 奈特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第一次明確提出「風險」一詞,指的是能夠精確衡量的一種量,舉個例子來說,就是你擲骰子,如果對方是6,那麼你就輸了。那麼出現了這種精確的概率1/6,也就是你有1/6輸的風險。從短期來看,你的風險可以通過多次投擲骰子來降低。
不確定性值得是那種難以度量的風險。舉個例子,一個女生深夜在一個小巷子裡面走,這個女生覺得很害怕,覺得有很危險的事情要發生。但是這種可能會發生的危險,究竟會不會發生,甚麼時候會發生,這種問題就是不確定性。而且就算是專業的警察,也很難進行估計,而且估計的誤差可能會很大,也可能會很小。但是真實的概率究竟是多少,我們沒有辦法知道。
ps:對不確定性的引申,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信用評級機構了,他們的作用是信用評級,其實說白了就是把不確定性,盡量去轉為風險。所以我們有時候就會發生評級機構的評級並不準確,就是因為不確定性的難以度量。奈特認為風險可以估計,不確定性不能,所以前者可以買保險,後者不能。不過實際上,風險與不確定性無法分開,而且這世界上也是沒有什麼是不能買保險的,只是要價有高低而已。
對於風險的定義,業界還有沒有共識,不同的經濟學家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一、不確定性就是風險;
二、無法量化的不確定性才是風險。轉自人大經濟論壇:
原文鏈接:http://bbs.pinggu.org/thread-323383-1-1.html?mobile=no
完全競爭模型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在長期內,任何廠商獲得的利潤都是為零。得出這一結論依賴兩個重要假設:一是知識是完全的,即關於消費者偏好,生產技術以及所有商品的質量和價格的信息是可以充分的無代價的獲得的;二競爭是完全的,即進出自由且無費用。然而,經濟學家認為現實世界中,沒有理由相信利潤真的為零。但是,利潤的來源到底是什麼呢?這正是奈特《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的焦點。
1 知識不完全性,風險和不確定性
奈特認為,利潤的存在必然與缺乏完備的預見性有關。似乎可以認為,在知識完全性的情況下不存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奈特和那個 時代的其他研究不完全性問題的學者有些不同的看法:那些學者將缺乏完全的預見性與行動有風險這這二者聯繫起來考慮,將利潤視為承擔風險的報酬。(第294頁)奈特認為有兩種不同性質的不確定性,分別稱之為風險和不確定性,其中風險是可以計量的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專指不可計量的不確定性。
1.1 風險與不確定性的異同
二者皆以知識的不完全性為前提。奈特用風險表示可以計量的不確定性,通過事先的計算或根據過去的事實進行統計一組事實所造成的結果將如何分配,總是可知的;而對不確定性而言,由於意外事件的獨特性,根本不可預測其發生的概率。(第295~296頁)
1.2 風險與不確定性的來源
雖然奈特指明風險和不確定的性質是不同的,然而,他並沒有仔細的分析二者的來源。這在我們看來是個很大的不足。由於這兩個概念的重要地位,這一探討是很有必要的。德姆賽茨在該文中將風險進一步的分為兩類:一類是人們對其發生的概率具有廣泛共識的風險;另一類是人們在認識上分歧極大的風險。為什麼德姆賽茨這樣分類?根據他的表述,原因似乎是這樣:對奈特來說,風險之所以是一種生產成本,是因為可以對風險進行保險,風險之所以可以保險,又是因為發生有關意外事件的概率,如火災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預測。對企業(頁可能選擇自我保險的方式)來說,為防範風險所付出的保金,簡直說是一種可預測的成本。市場競爭會把價格固定在這種風險的要求的單位價值加上其他生產成本的水平上。(第295)奈特指出,風險是可以預測其發生的概率的,但似乎並沒有說明不同經濟主題的預測是否一樣。要想探討這一點,我們必須了解經濟主體如何預測風險發生的概率?在對風險的定義中,奈特指出人們是根據事先的計算或根據過去的事實進行統計。但是,我們從這個定義中並不肯定奈特的觀點。從德姆賽茨對風險的分類看,他顯然是認為不能期望不同經濟主體對風險發生的概率的預測是相同的。然而,德姆賽茨同樣沒有探討這個差異形成的原因。在我們看來,德姆賽茨只是順著奈特的思路,奈特的「風險是一種成本」的觀點說得更嚴密一些。我們可以從他接下來的分析看出這一點。他寫道:「認識越一致,就越有可能以購買『傳統』保險的方式來抵禦這種風險;認識越不一致,就越有可能把這種風險轉嫁給別人。」(第301頁)我們認為,這一問題很重要:為何人們對風險的發生概率的預測可能不一致?不一致的程度取決於什麼?這些重要的問題被德姆賽茨忽略了。
1.3 風險與不確定的度量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中利用方差協方差等概念來定義風險。該模型的風險是否單指奈特定義的風險呢?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依據在於,CAPM定義風險時依據的是每種資產的收益概率分布,而這些是給出的。不過,該模型採用相對的辦法衡量具體企業的風險程度即托賓q值。
奈特區分了風險和不確定性,但是他並沒有探討如何度量二者的問題。具體的來說,單個企業的利潤率發生了波動,那麼這種波動是否全是不確定造成的呢?如果真的是的話,那麼豈不是說風險程度對企業的利潤沒有影響。這與CAPM模型出現了巨大的矛盾。解釋這一矛盾的一個辦法是:CAPM中的利潤和奈特所說的利潤是不同的概念。但是,這個解釋合理嗎?我們知道,奈特將企業視為配置風險的一種制度。「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方式,就是對與利潤變化基本無關的僱員支付合同中規定的工資;對企業家型的所有者提供(數量不固定的)利潤作為補償,並由此建立起企業的工資制度」。(第305頁)德姆賽茨對奈特的這一看法的反思在於說明:這並不是唯一的有效分配風險的安排。(第305~306頁)我們的反思是:僱主承擔的是風險還是不確定性?按照奈特的說法,僅僅承擔風險,那麼不確定性誰承擔了?我很奇怪的是,奈特為何不說僱主既承擔了風險也承擔了不確定性。
2 風險與不確定性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影響
2.1 風險對經濟主體行為的影響
CAPM模型說明,大部分投資者對風險是持厭惡態度的,而且不同的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往往存在差異。由於我們並不肯定CAPM模型中的風險就是奈特定義的風險,我們頁不能由CAPM模型的看法得出這樣的結論:經濟主體對奈特定義的風險也由同樣的偏好。但是,奈特把企業視為配置風險的制度,這已經表明他認為不同的經濟體主體對風險的態度是存在差異的。但是,可以由他的觀點得出,僱主對風險的厭惡程度應該比僱員低。德姆賽茨在這方面的論述很深刻。他寫道:「在奈特的論題中,由於企業家可以購買保險來防備由風險的事件,因此風險只不過是他的一種生產成本。但是,要做到及時提供保險,對保險就必須由穩定的需求,而這又意味著,至少要有相當之多的企業家是厭惡承擔風險的」。(第299頁)
2.2 不確定性對經濟主題行為的影響
這一分析是最具有挑戰性的。不確定性的存在且對經濟主體的利益有影響,但是奈特又認為它是根本不可預測的,這似乎意味著人們不能用理性原則去分析它。但是,人們是否會面對不確定性而無所作為呢?
經濟主體如何對不確定性做出反應呢?「按照奈特的說法,人們對於一個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到底如何,會做出『判斷』或形成『看法』,但這種判斷或看法是基於人的心理,基於他對未來的樂觀或悲觀態度,而不是基於統計或理論上的計算,權衡。於是奈特就以這種方式宣布,正是他別人早就提出了先驗的,貝葉斯式的解決決策問題的方法{貝葉斯定理主張:把先驗的信息與當前的信息結合起來,並按照邏輯一致的原則,可以預測目前尚未觀察道的變數值}」(第297頁)對此,德姆賽茨有精彩的評論:「真正的利潤需要真正的不確定性,而真正的不確定型有不可能作為生產成本,因此,不確定性就不可能像勞動和閑暇之間可以互相替代或互為機會成本那樣,對以理性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供給條件產生影響。理性行為既不受不確定性的影響,頁不能影響到不確定性本身,但看來人們又如何會對這種不確定性做出反應,因此,他們的反應就必然是感情上的,而不是理性的。」(第299頁)德姆賽茨把奈特用心理而非理性來解釋對不確定性的原因說得很清楚。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2.3 所有的風險都可以視為成本嗎?
奈特把可以計量其發生概率的不確定性視為風險,但是他並沒有論述不同人在估計事件發生概率時是否一致。當奈特用保險的思想來論述可以把風險視為成本的觀點時,德姆賽茨注意到了這一點。在他看來,對風險發生的概率越一致,風險就越不容易轉嫁,從而越被視為一種成本。而奈特沒有考慮到人們對事件發生的概率可能做出不一致的判斷的問題。如果奈特的觀點正確,那我們只有假定不同經濟主體在對風險進行估計時認識時完全一致的。但是,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德姆賽茨從這個角度出發,認為利潤除了不確定性外還有第二種來源即對事件發生概率的估計不一致。(第303~304頁)
參考文獻:
《利潤是特殊的回報:奈特觀點再回顧》轉引自,哈羅德.德姆賽茨.所有權,控制和企業[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第293~309.
最近正好在算期望,有點感覺舉個簡單的栗子:比如一個項目投資,成本100,0.5概率賺1000,0.5概率賺0,顯然期望值是400,因為這個項目是個概率事件,所以它具有不確定性;又因該項目的NPV&>0,所以這個項目是可以嘗試的,如果選擇投資,你將面臨-100的投資風險
轉自價值中國網的一篇分析:
定義
風險有兩種定義:一種定義強調了風險表現為不確定性;而另一種定義則強調風險表現為損失的不確定性。 若風險表現為不確定性,說明風險產生的結果可能帶來損失、獲利或是無損失也無獲利,屬於廣義風險,金融風險屬於此類。而風險表現為損失的不確定性,說明風險只能表現出損失,沒有從風險中獲利的可能性,屬於狹義風險。風險的特點
1、客觀性 2、偶然性 3、損害性 4、不確定性 5、相對性(或可變性)
不確定性指經濟行為者在事先不能準確地知道自己的某種決策的結果.或者說,只要經濟行為者的一種決策的可能結果不止一種,就會產生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也指量子力學中量子運動的不確定性.由於觀測對某些量的干擾,使得與它關聯的量(共軛量)不準確.這是不確定性的起源.
不確定性,經濟學中關於風險管理的概念,指經濟主體對於未來的經濟狀況(尤其是收益和損失)的分布範圍和狀態不能確知.
在量子力學中,不確定性指測量物理量的不確定性,由於在一定條件下,一些力學量只能處在它的本徵態上,所表現出來的值是分立的,因此在不同的時間測量,就有可能得到不同的值,就會出現不確定值,也就是說,當你測量它時,可能得到這個值,可能得到那個值,得到的值是不確定的.只有在這個力學量的本徵態上測量它,才能得到確切的值.
在經典物理學中,可以用質點的位置和動量精確地描述它的運動.同時知道了加速度,甚至可以預言質點接下來任意時刻的位置和動量,從而描繪出軌跡.但在微觀物理學中,不確定性告訴我們,如果要更準確地測量質點的位置,那麼測得的動量就更不準確.也就是說,不可能同時準確地測得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因而也就不能用軌跡來描述粒子的運動.這就是不確定性原理的具體解釋.
風險和不確定性
很明顯,風險管理的目標就是對風險進行管理。但是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當進行風險識別時,最常見的一個錯誤就是把不是風險的事物誤認為是風險。很顯然,如果風險管理過程的這一早先步驟失敗了,接下來的步驟就會註定要失敗,風險管理也就不可能產生效果。因此,確保風險識別這一步驟能夠識別出真正的風險是至關重要的。許多人在進行識別風險時,往往會把風險(risk)和不確定性(uncertainty)相混淆。事實上,風險與不確定性並不相同,那麼它們之間的聯繫何在呢?關鍵是要認識到,風險的定義只能與目標相聯繫。風險的最簡單的定義是「起作用的不確定性」,它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它能夠影響一個或多個目標。風險並不是存在於真空中,因此我們需要定義什麼「處於風險之中」(at risk),也就是說,如果風險發生的話,什麼目標將會受到影響。
因此,風險的一個更加完整的定義是「能夠影響一個或多個目標的不確定性」。這個定義使我們認識到,有些不確定性與目標並不相關,它們應該被排除在風險管理過程之外。例如,如果我們在印度實施一個IT 項目,那麼倫敦是否會下雨這個不確定性就是不相關的——誰會關心它呢?但是,如果我們的項目是重新規劃英國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的女王花園,那麼倫敦下雨的概率就不再僅僅是一個不確定性了——它起作用了。在前一種情況下,下雨僅僅是一個不相關的不確定性,而在後一種情況下,下雨就是一個風險。
把風險與目標聯繫起來,可以使我們很清楚地看到,生活中風險無處不在。我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包括個人目標(例如快樂和健康),項目目標(包括準時並在預算內交付成果),公司商業目標(例如增加利潤和市場份額)。一旦確定了目標,在成功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就會有風險隨之而來。
風險與目標之間的這種聯繫也可以幫助我們識別不同級別的風險,它們是基於組織中存在的不同層次的目標。例如,戰略風險是指那些能夠影響戰略目標的不確定性,技術風險可能影響技術目標,而聲譽風險則會影響聲譽。從風險的概念「能夠影響目標的不確定性」來看,我們可以提出另外一個問題——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有些不確定性的發生會使得我們達到目標更加困難(即威脅),而有些不確定性事件的發生則會幫助我們達到目標(即機會)。當我們進行風險識別時,不僅要看到不確定性的負面影響,也需要看到不確定性的正面影響。
有效的風險管理要求識別出真正的風險,即「能夠對一個或多個目標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的不確定性」。把風險和目標相聯繫,就可以確保風險識別過程關注於那些起作用的不確定性,而不會被不相關的不確定性分散精力。風險,原因和後果
風險識別的另一個普遍難題是避免把風險原因、真正的風險和風險後果三者相混淆。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 Guide)(第三版)中提到「一個風險可能由一個或多個原因引起,如果風險發生了,可能產生一個或多個後果」。在最簡單的情況下,一個原因導致一個風險,一個風險產生一個後果,然而,實際情況當然要複雜得多。那麼這三者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原因是指項目中或項目環境中存在的一些確定的事件或者情況,它們會產生不確定性。例如,需要在一個發展中國家實施項目,需要使用一項未經證明的新技術,缺乏有技能的工作人員,或者組織以前從來沒有實施過類似的項目等。既然原因是指事實或者需要,因此原因本身並不是不確定性,它們不應該通過風險管理過程進行管理。
? 風險是指能夠對項目目標產生負面(威脅)或正面(機會)影響的不確定性。例如,可能不能實現制定的生產率目標,利率或匯率可能產生波動,客戶的預期可能被誤解,或者承包商能否比原來計劃的更早交付成果等。這些不確定性應該通過風險管理過程積極地進行管理。
? 後果是指對項目目標的非預期變動,這種變動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它是由於風險發生而引起的。例如,里程碑制定得太早,超過了原來的預算,或者不能滿足合同規定的績效目標等。後果是偶然事件,是非預期的潛在的未來變動,如果風險不發生,後果就不會發生。由於後果尚未存在,而且它們確實可能永遠也不會存在,因此它們不能夠通過風險管理過程進行管理。
如果把原因或後果包含在識別出的風險列表中,就會使真正的風險變得不清晰,這樣就可能導致真正的風險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那麼我們怎麼把風險和其原因及後果區分開呢?有一種方法是使用風險元語言(risk metalanguage)(一種包含必要元素的正式描述)提供一個由三個部分組成的「風險陳述」(risk statement),即「作為確定的原因引起的結果,不確定性事件可能發生,而不確定性事件又會導致對目標產生的後果。」例子如下:
「作為使用新硬體(確定的需求)的結果,沒有預測到的系統集成錯誤可能會發生(不確定性風險),這會導致實際支出超過項目預算(對預算目標產生的後果)。」? 「由於我們的組織以前從來沒有做過類似的項目(事實=原因),我們可能會誤解客戶的需求(不確定性=風險),從而使我們的解決方案達不到績效標準(偶然事件的概率=對目標產生的後果)。」
「我們必須把生產外包出去(原因),這樣我們就可能從我們挑選的合作夥伴那裡學到新的實踐做法(風險),從而提高生產率和利潤率(後果)。」風險元語言的使用應該確保風險識別過程能夠識別出真正的風險,與原因和後果相區別。如果沒有這個約束條件,風險識別過程就可能產生既包含風險又包含非風險的混合列表,從而使得風險管理過程的後續步驟出現混淆和偏離。
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本質區別
風險與不確定性的關係是理論界關於風險概念界定的爭論焦點之一。一種觀點認為,風險就是一種不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沒有本質區別。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將不確定性直觀的理解為事件發生的最終結果的多種可能狀態,即確定性的反義。也許這些可能狀態的數量及其可能程度可以根據經驗知識或歷史數據事前進行估計,但事件的最終結果呈現出何種狀態確實不能事前準確預知。根據能否事前估計事件最終結果可能狀態的數量和可能程度,不確定性又可以分為可衡量的不確定性和不可衡量的不確定性。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儘管風險與不確定性有密切的聯繫,但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風險是指決策者面臨的這樣一種狀態,即能夠事先知道事件最終呈現的可能狀態,並且可以根據經驗知識或歷史數據比較準確的預知可能狀態出現的可能性的大小,即知道整個事件發生的概率分布。例如一般狀態下股票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風險,因為,在正常的市場條件下,根據某隻股票交易的歷史數據,我們就可以知道該股票價格變動的概率分布,從而知道下一期股票價格變動的可能狀態及其概率分布。然而,在不確定性的狀態下,決策者是不能預知事件發生最終結果的可能狀態以及相應的可能性大小即概率分布。例如,由於公司突然宣布新的投資計劃而引起股票價格的波動就是一種不確定性的表現,因為,決策者無法預知公司將要宣布的新投資計劃的可能方案。或者即便知道了投資計劃的可能方案也無法預知每一種方案被最終宣布的概率。
可見,根據這種觀點,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根本區別在於決策者能否預知事件發生最終結果的概率分布。實踐中,某一事件處於風險狀態還是不確定性狀態並不是完全由事件本身的性質決定的,有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決策者的認知能力和所擁有的信息量。隨著決策者的認知能力的提高和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增加,不確定性決策也可能演化為風險決策。
因此,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區別是建立在投資者的主觀認知能力和認知條件(主要是信息量的擁有狀況)的基礎上的,具有明顯的主觀色彩。這種區別對於在不同的主觀認知能力和條件下進行決策的方法選擇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鑒於實踐中區分這兩種狀態的困難和兩種狀態轉換的可能性,許多對風險的討論都採取了第一種觀點,並不嚴格區分風險和不確定的差異,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量化的金融風險的分析中。
其實,根據決策的分類:確定性決策、風險決策、不確定性決策,完全可以明白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本質差異!其實用方差來解釋風險已經不合適了。人們心理上所認為的風險是說在於未達到某個指標的程度,而不是與平均指標的偏離程度。在金融理論中這種衡量風險的方法叫下半方差法。而不確定性是說經濟主體對於未來的經濟狀況尤其是收益與損失的分布範圍以及狀態不能確知。
風險就是不確定性帶來的不利結果。不確定性是事先對於風險的評估。一般二者正相關
用奈特的定義來看,其實沒區別。
奈特以為可以從是否得出分布來區別兩類不可知,問題是不知分布,只是信息費用太高而已。
已知分布,理論上可以買保險。
人壽數可知分布,但是墨西哥有段時間經常一個人死好幾遍騙人壽保險,導致沒人賣壽險,這是風險還是不確定性?
未來的天氣分布不可知,但最近幾十年有了大致可靠的天氣預報,有農業氣象險,是風險還是不確定性?根本分不開。對金融學的定義里,Metron說金融學研究的是不確定性,不是風險
風險三個特點:不確定性,損益性,或然性。不確定性只是風險的特徵之一
風險(Risk):事件有明確定義,概率分布有足夠大的樣本和科學的統計方法支持。
不滿足以上三點的稱為不確定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是客觀的。而風險牽涉到價值判斷,是主觀的。
風險是事件的不確定性,以及離原本事件差異的偏離程度大小
風險是由於不確定性所產生的!
推薦閱讀:
※林毅夫與楊小凱關於後發優勢/劣勢的討論,哪一方更有道理?
※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是概念炒作嗎?
※如何理解青木昌彥開創的「比較制度分析」這一研究路徑?
※林毅夫有什麼特殊背景?
※如何評價《贏者詛咒,被谷歌兩個工程師破解了》這篇文章?裡面包含哪些錯誤?
TAG: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