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是否有缺陷?如果有,是什麼?

心理學,哲學方面都可以。


這個我可以簡單回答下。下面的內容夾帶私貨,有意見建議可以討論,但拒絕謾罵。要提到一個心理學的流派,首先得說說心理學流派來源及分類。西方主要的心理學流派有七個,要細說很多都寫不完,所以我把它主要思想及流派簡單做成一個表格(作者及興起時間這些就不說了,大概也沒什麼人想了解。PS: 有兩個錯字表介意,文檔沒保存,圖片不好改···

問主有學過心理學,應該能看懂表裡的內容。我簡單說說人本主義心理學。該流派猛烈衝擊在美國很有勢力的精神分析學派及行為主義學派,成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該流派注重人格方面的研究,認為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的,他們不是受無意識慾望驅使的野獸。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只要有適當的環境,他們就會力爭達到某些積極的社會目標。人本主義反對行為主義只相信可以觀察到的刺激和反應,認為正是人們的思想、慾望和情感等這些內部過程和內部經驗,才使他們成為各不相同的個體。

這就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內容,簡單概括就是重視人自身的價值,提倡充分發揮人的潛能。該流派的缺陷在於:一,人的本質是好的,也就是「性善論」 其實人的本質不經過充分的教育及社會實踐,是遵循人基因的本能,那就是掠奪,暴力,性等生存本能,當然也有愛等被認為是「好的」本質,但終究還是為了基因里的內容--更好地生存繁殖。所謂好與壞完全是人類隻身所定義的,因此人的本質應該是混沌的,好壞只是人自身的定義。該觀點過於強調人本質是好,而可能忽略教育的主導作用及社會壞境的影響作用。,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需要層次理論的最高級需求,過度強調會本末倒置,應該是較低級的需求需要如生存與安全等至少滿足部分之後才會出現較高級的需要追求(需要層次理論可百度馬斯洛)。我所說的缺陷之處在於該理論部分忽視了生產力的問題,作者在美國生活,生活條件當然相對不錯才會這麼講,要是在非洲誰跟你扯自我實現。沒有充分聯繫實際。,該理論反對行為主義,其實行為主義跟人本主義都有缺陷,都分別過度強調生理與心理對人的影響,正確的觀點應該是生理與心理相結合,包括環境教育多因素共同作用才形成人的各不相同的個體,這才是該理論最主要的缺陷。

-------------------------------------2015-5-23

承某位童鞋需求,再補充點內容。以上基本回答了答主的問題,現在再平民化地說說三大勢力。我要說的你肯定會知道的,因為代表人物太有名了,不要看七個理論的文字描述這麼糾結,其實心理學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遙遠。

行為主義心理學從20世紀20年底到50年代整整發展了40年,這段時間佔了心理學流派的主流,所以是第一勢力。該流派反對意識,主張研究心理行為,反對內省,主張實驗方法研究。最出名的人物(對大眾而言)就算巴普洛夫, 他對狗的條件反射研究大家肯定都聽說過,是我大天朝高中生物的重點之一。但是他的研究對該流派來說並不是很完善的,只能說他是先行者之一,所以大家都聽過。後來者的研究更有完善,更有指導意義。科學實驗分析法是該理論的最大貢獻,也是西方最為認可的原因之一(我大天朝只會道可道,非常道,怎麼讓人理解分析啊,基本是老師比學生厲害,像孔子的學生,沒有能超越他的,後人怎麼發展?)。

精神分析心理學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創始人是弗洛伊德,他也很出名,經典著作《夢的解析》對後來許多領域產生巨大的影響,理論來源與治療精神病的臨床經驗。重視對異常行為的分析及無意識的研究,也就是潛意識。該流派最大的貢獻是打開了潛意識的研究及動機的研究,之前少有研究涉及到此(或者涉及不深)。話說把精神病人的研究成果普遍到普通人真的可以么?

最後我們到了問主關心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了,這個重點說說。人本主義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我想大家都看出上面兩大理論的問題所在,它們都有很強的片面性,所以不能適應所有的心理情境,因為人不是動物,不能簡單地用條件反射來研究,只能說條件反射的生理狀況必須考慮在內,還有不是每個人都是精神病,潛意識更是不具有必然的可測性與可預知性,所以單純考慮精神並不科學合理,過於唯心。畢竟精神原子彈永遠都炸不死別人(抱歉我又黑了我天朝了···)。

而該流派迎合了二戰後美國時代發展需求,強調人的潛能,強調人的個體。這裡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美國盛行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體,所以它裡面的發展個人潛能,(我大天朝奉行的是集體主義collectivism,強調集體利益,奉獻個人)是很符合西方價值觀的,另外,美國當時繁榮的背後有許多尖銳的矛盾與異化現象,需要新的心理學理論加以解決。該流派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如我之前所提,他的需要層次理論是非常著名的,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該理論是第三勢力,雖然繼承發展了前面兩大勢力的部分內容,但是缺點也是有的,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理論是不斷發展的,但是通性都是繼承前人,不斷完善創新。

全手打,無百度,給個贊可好?


今天在看人本主義的知識,說一些自己的感受。

人本主義產生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而存在主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無宗教時代」。我們作為個體,總是想弄明白人活著的意義,然而,「上帝死了」之後,我們去哪裡尋找歸宿或者救贖呢?只有我們自己了。然而。既然曾經我們建立了宗教以求得歸屬,那麼說明作為個體的我們多麼具有局限性。現在,因為歷史的發展,我們懷疑上帝死了。可是,個體局限性仍然存在。即使人本主義那麼強調個體的自我救贖之路,也難以抹去生而為人的一絲無力感。

還有人本主義的「無條件積極關注」,這是個美夢一樣的嚮往,這個美夢帶有一點悖論。

就像力學裡面假設「摩擦力」消失,運動的物體將永遠不會停止一樣。永遠沒有辦法達到啊。

所以,這像是一個玻璃一樣的理想,很誘人,但也有些脆弱。

不過,我還是很欣賞人本主義的,我也在大多時候用人本主義來生活。

你看,這就是我們現實的人的生活。


人本主義其實已經很完整,如果非要說有,就是馬斯洛在後期加的Z理論,Z理論更具有前瞻性,它的發展可以在

超個人心理學中體現一些


結合大陸的實際情況來看,最大的缺陷是不能大規模鋪開,以及沒有那麼多的資源支持!


怎麼就沒人回答呢?


推薦閱讀:

讀了卡耐基寫的書,總感覺自己的性格有太多的缺陷,總是有想徹底改變自己性格的想法,這是一種什麼心理?正常嗎?
為什麼有人以激怒他人為樂?
「乖孩子」是不是一種教育的悲劇?
有錢人家的孩子和窮人家的孩子哪個更有出息?
為什麼我看不慣別人裝逼?

TAG:心理學 | 哲學 | 心理諮詢 | 人本主義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