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里的語音同化(assimilation)現象都有哪些?


謝喵~這個問題瞬間讓我想到了我的小基友在去年這個時候拉著我問英語語音的情景,好快轉眼間我們碩士都畢業一年了(。

那麼還是按照慣例,先定義一下assimilation吧。基本上今天的材料如果不標註的話都是來自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Linguistics的,如果有其他的來源,我會標註出來的:

Assimilation is a phonological process in which two sounds that are different become more alike.

中文的翻譯「同化」含義也是很明顯的,直接說明兩個音變得越來越像。

關於同化,有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同化是發生在音系層面上的,也就是說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具有系統性的表現;其次,同化可以是相鄰同化(local assimilation,AB兩音相鄰,B影響往A靠近),也可以是間隔同化(long distance assimilation,A____B兩音相隔,B影響往A靠近);第三,同化可以發生在一個詞的內部,也可以發生在兩個詞的邊緣。

那麼同化的「兩個音變得像」,一般是什麼變得像呢?

在音系學裡,經常會提到一個詞「feature」,中文應該是翻譯叫「音系特徵」,如果稍微看過一點音系學的專業書籍,可能會見到有這樣的二分情況[+sonorant] / [-sonorant],或者甚至是這樣[+tense] / [0tense] / [-tense]的三分狀況,這就是音系特徵的表現。我這裡還是偷懶直接搬來我之前寫過的內容來說明一下什麼叫「音系特徵」吧,全文參見「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第三周 我到河北省來:

說起語音,音系學更喜歡關注它們之間有沒有可能存在的相似點,能不能把它們按照一定方式進行歸類。在語音學裡,母音和輔音是有著決定性的差別的,幾乎不能放在一起討論,而在音系學裡,有些時候母音和輔音都可以共享一定的特徵,我們甚至可以說一個母音和一個輔音「看起來很像」。這都是音系特徵帶來的感覺——在上一次講語音學的時候,我們說過,每一個國際音標背後,都是一個由發音方式、發音位置和清濁對立組成的集合;那麼這次我們換一個角度:每一個語音都包含了一系列音系特徵,就像我們平時常用的「標籤」功能一樣,語音們就是靠音系特徵的標籤被分成好幾個大類的。通常音系特徵是二元對立的,要不就有,要不就沒有,以正負符號來進行表示。

根據聲音音質的不同、可維持的長短、可更改的音量大小和口腔的阻斷程度這幾個因素,所有的母音和輔音按照一個名為「音響層級」的量表被分為五個大類:母音、半母音、流音、鼻音和阻塞音。我們還是先來說母音,在音系學的劃分里,母音的分層和國際音標里的母音表基本保持一致,以對立的「前」和「後」、「高」和「低」、「松」和「緊」、是否圓唇等特徵進行區分。由於音繫上的區分並不針對語音本身性質,只需要構造出它們對立的方式,因此這幾個特徵已經足夠劃分出一種語言里使用到的不同母音了——畢竟這世界上還沒發現能把國際音標母音表裡寫到的所有母音都使用一遍的語言呢。

說了母音,我們再來看看輔音。在上一次的廣播里,我把很大一段時間都花在了講述我們的聲道如何活動、如何發出特定的語音來,在那裡,我們也採用了一些方法給不同的聲音分類,但在發音位置這個問題上,我們用的是不同的被動發音器官作為參照系。在音系學裡,被動發音器官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用來劃分音系特徵的標籤變成了主動發音器官,主要分為唇、舌面前和舌背,在舌面前發音最為集中的部分,還通過舌面是否與上顎平行、舌尖是否起作用的方式進行區分。在區分發音位置的同時,音系學的特徵劃分不再注重於發音的方式,而是以氣流的持續程度、阻礙的明顯程度等等來劃分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如果想要直觀地感受一下音系特徵的排布,請戳這裡:

http://www.mml.cam.ac.uk/dtal/courses/ugrad/paper_support/li8/riggle-feature-chart.pdf

有關音系特徵的細節問題,我推薦Bruce Hayes的《Introductory Phonology》第四章「Features」。

在同化過程里,兩個音變得像,其實就是兩個音之間一些不同的音系特徵出現了變化,變成了同樣的音系特徵。比如說一個音A有特徵[+a, +b, -c],一個音B有特徵[+a, +c, -d, 0e],那麼當湊在一起的時候,B形成了[+a, -c, -d, 0e],這就是同化的基本表現。同化是語素相接之後前後相互影響的產物,所以多發於語素相鄰的地方。

那麼再說說英語里經常出現的同化現象吧。一般英語里常見的同化有兩種:place assimilation(發音位置同化)voice assimilation(清濁同化),這都是常見的輔音同化;現代英語中比較少見manner assimilation(發音方式同化)的記載(除非是個別的口音,一般很少見),但是古英語曾經有。在其他語言里,母音也有可能受到前後影響而發生改變,可以被稱為母音同化或者是母音協調(harmony),不過英語里沒有這樣的現象。

這兩個現象都不難理解。發音位置同化是說本來應該是某個位於發音位置A的底層結構,因為受到前後的影響而變為發音位置B。比如英語里常見的否定前綴in-,在通常情況下,比如inactive /?n??kt?v/里,保留著其原來的底層結構/n/;在後接齒塞音的intolerable /?n?t?l?r?bl/裡面,也因為二者發音位置相同而不改變,保留為/n/;但是在impolite /??mp??la?t/裡面,因為後接雙唇音/p/,就在發音位置上被同化為[+labial]的唇鼻音/m/;而在inconvenient /???k?n?vi?n??nt/里,因為後接軟齶音/k/,所以也在發音位置上被同化為[+dorsal]、[+high]的軟齶鼻音/?/。

除了n的同化以外,其他常見的發音位置同化也有塞音同化(p/t/k之間互變,b/d/g之間互變),舌前部擦音的同化(s/z→?/?,θ→s)等。

清濁同化則是說原來本應該屬於濁音的底層結構,因為前後的影響變為了清音,反之亦可。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就是英語中的複數s,它的底層音繫結構應該是-z,但是當它接在一個清輔音之後,比如cat /k?t/之後,就變成了cats /k?ts/。除了-z的同化以外,其他的清濁同化還有-ed後綴的清化等。

最後順帶說一下assimilation和另外一個概念co-articulation的區別。我當年被小基友用這個問題折磨得最後哭著跑去助教那裡問了……

理論上來說,assimilation和co-articulation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assimilation是「兩個發音不同的音變像了」,所以有著明顯的「變音」的趨勢,會完全改變底層結構的一個或者多個音系特徵;但是co-articulation並不會完全改變底層結構的音,只是給它加上一個或者多個次要的發音位置的音系特徵。比如說,同樣是/k/音,我們對比key和cool,會感覺前者的/k/比後者的/k/靠前一些,但是它們依然都還是同一個/k/,這樣的情況就叫co-articulation。

理論上來說,assimilation更多發生在音節之間乃至語素相鄰的地方,而co-articulation更多發生在音節內部。不過現在在articulatory phonology的研究裡面,它們反而變得更難區分了。不過為了方便起見,在一般的音系學入門教程里,這兩個現象還是會被努力區分開的。

最後附上一圖來描述一下什麼叫做「co-articulation」:

大概就是這樣,感覺夾帶了好多私貨似的(。


assimilation 這個詞裡面就有一處同化:ad-similation


Assimilation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兩個音變得越來越相似的過程。兩個音的相似點總共分為三個:發音的清濁(voicing)、發音的位置(places of articulation)和發音方法(manners of articulation)。

首先第一種是順行同化(progressive assimilation),簡單來說就是指ab或a...b這樣的詞語中,b的發音變得與a越來越相似。舉例說明:在dogs中,s不發[s]的音,而是發[z]的音,因為g是震動的輔音,所以後面s的發音也從不震動變為了震動的。

第二種是逆向同化(regressive assimilation),是指在ab或a...b這樣的詞語中,a的發音變的越來越像後面的b。舉例說明:possible在變為反義詞時,本應該像其他詞語一樣加上in,但是因為[p]的發音位置是在兩嘴唇之間(bilabial),所以[n]由本來的齒槽音變為[m]雙唇音。

以上兩種都是輔音之間的變化,接下來的兩種是發生在母音之間的。

第一種是原音變音(umlaut),是指在v1v2這兩個母音之間,v2的發音逐漸開始對v1產生影響。舉例來說在英語中mouse老鼠的複數是mice,這個詞語來源於old English中詞語的複數大多以i結尾,mu:s的複數就是mu:i,後來i字母雖然消失了,但仍然對前面的母音產生著影響,繼而變成mice.

第二種是母音和諧(vowel harmony),是指在v1v2兩個母音之間,v1的發音逐漸開始對v2產生影響。舉例來說:Root Dative Gloss

város város-nak "city"

?r?m ?r?m-nek "joy"

第一次詞語的後綴之所以是nak們是因為o和a都是偏後發音的母音,而第二個詞的後綴之所以是nek,是因為?和e都是偏前發音的母音。

總體來說大致就是這四種,兩種輔音,兩種母音。

請大家多多關注,感謝閱讀!


用一個陌生的概念去解釋另外一個陌生概念就是耍流氓。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特別書面化的解釋之後能夠理解什麼叫同化。大多數的人都把這個概念又細化成了無數的規則,也就是說,把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細化成了更多更繁雜的記憶內容。我在這裡先簡單說幾句,先佔個位,以後有時間了再慢慢補充。

首先大家必須要明白,同化並不是一個十分神秘的概念。當你說話說快了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出現語音的同化,你甚至都意識不到。同化也不僅僅存在於英語當中,在各種語言當中都存在,但是我們這裡只探討英語的同化現象。當你的語速加快的時候,有些音之間,特別是輔音之間以及輔音和半母音之間,就會出現舌頭打架口齒不伶俐的現象。為了讓語言更流暢,一些發音之間就做出了某種妥協,這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行為,也就是說是你感覺不到的情況下就發生的。有的時候相鄰的兩個音,如果完全發出來的話,你會覺得很拗口,會覺得不得勁兒,於是呢,這個時候前面的音或者後面的音就會作出一定讓步,就會變通一下。就像兩個管子,如果要接在一起,但兩個管徑又不一樣粗,於是就要把其中的一個管子變粗一點兒,或者把粗的管子變細一點兒,或者買一個接頭,這樣的話就能把兩個管子接在一起了。英語的語音同化就好像是把兩個不一樣粗的管子接到一起的過程。

英語的同化是在語速很快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效果,也就是說,從本質上去看英語的語音的同化根本沒有產生新的發音,只是因為他說話說的快了,所以在聽話者聽起來,有一些相鄰的音就混雜到了一起,或者好像形成了一個新的音。更嚴格的說,英語的同化是一種趨勢,一種趨勢,一種趨勢。只是在說話說快的時候和說話很隨意的時候才會產生的一種現象。換句話說,英語的語音同化是在語言十分熟練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語流音變。對於很多連Good morning都說不好的人而言,談論什麼語音的同化無異於緣木求魚,也違背了語言學習的客觀規律。這樣的結果就是:面對著洋洋洒洒的各種語音同化的規律,所有人都傻了眼,只能當成毫無邏輯的知識來記憶,因為完全無法理解。跨越了語言自然的學習過程,直接跳躍到語音的同化,對語言的學習毫無幫助。

很多人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為什麼that mall可以同化成thap mall,因為很多人連最基本的母音輔音的發音方式都沒有掌握,不知道什麼叫發音位置,也就無從知道什麼叫做assimilation of place。所以只能把這樣的現象當成死的知識背下來。因為無法理解,所以即便背下來也沒有任何幫助。

現在高考大綱也把語音的同化當成內容之一,這其實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做法。因為在目前中國英語教學的平均水平之下,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平均水平,在目前中國英語教學的平均水平之下,在高中畢業的時候,能夠把英語說得產生語音同化程度的學生應該是少之又少。即便把它作為一個知識來了解也為之過早,並且本末倒置。

先寫這麼多,佔一個位置,有時間再來補充。


我來說下consonant assimilation輔音同化吧。

詞根最後一個字母b/d/c分別變成p/t/g

in/con+b/p(詞根第一個字母的情況)=im/com

in/com+r=irr/corr

舉個例子

Allecate=ad+leg+aa+t(e) 這是g和c變化

session=sed+e+t+ion 這裡經歷三個變化dt-tt-ss其中d-t也是consonant assimilation的例子

accommodation=ad+con+mod+aa+t(e) 這個就是經歷了兩次C.A的例子


推薦閱讀:

蘑菇在歐洲各語言中相差很大,是否可以說它作為食物是一個外來品呢?
語言的演化都有什麼原因?
這張圖上的漢字注音是什麼?
如何評價秋谷裕幸構擬的汾河片原始語?

TAG:英語 | 語言學 | 英語發音 | 音系學 | 英語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