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喜歡《陽光燦爛的日子》還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01-09
當然是牯嶺街 牯嶺街是史詩 陽光是青春是回憶
都喜歡
看看六十年代台灣和大陸社會、青年的不同與相同之處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講大時代下一個少年的成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則是借一個少年事件講一個時代。
我更喜歡陽光,並不是從純粹的美學角度或者影片設計上。牯嶺拍的太精緻了,有一種客觀的可怕感,像是一位醫生純熟的解刨,很殘忍。陽光更像是導演本人的洋洋洒洒,透著一股渾然天成的憨勁。都是在歌頌理想主義,都有大環境,一個書寫了情懷,一個解剖了歷史。算是一種個人的內心懦弱吧,我實在無法接受牯嶺裡面滲著的那股冰冷的黑暗,即使它真的算是一部完美的作品。
南方和北方兩種不同的文化
牯嶺街。因為故事更加完整
我喜歡牯嶺街
原因很簡單,悲劇永遠更感人!
雖然陽光不是喜劇,但是說到底講的是一幫高幹子弟荒唐的少年時光,而且文革殘酷的一面遠沒有表現,並且把這段歷史披上了浪漫的外衣,說到底是俗氣了,也就和喜劇沒什麼大的差別了!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牯嶺街是真實事件,現實、殘酷、震撼,陽光是大院子弟對青年時光摻了浪漫色彩的賦媚演繹,雖然也是部好電影,但是矯情!
60年代的台北,60末到70初的北京,時空平行之感,青春萌動的少年繞不開的記憶符號,大陸的文革、大躍進、右派、改開以及風波,台灣的老兵、外省人、離散的親朋,文化語境的巨大差異下,小四及馬猴幾分相似幾分趨同。
你別說中國版的《美國往事》了,就即便是原版的《美國往事》也沒法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是沒法比的。
楊德昌完勝
絕對牯嶺街。陽光燦爛比王朔原著動物兇猛差很多,當然這可能是電影審查的結果,很多東西拍出來就無法上映,再加上姜文個人主義的自戀和懷舊。所以如果牯嶺街是史詩那麼陽光燦爛頂多是插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