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工業設計遇到瓶頸了,這是學習走進了誤區還是這將是一個質變的過程?

學習工業設計三年了,從大一覺得設計是一個和我完全不沾邊的專業到現在覺得設計是一個值得探索,充滿活力的活動,感覺自己越來越走進設計的核心;可越來越發現,我們所做的設計大部分是在模仿,模仿已經有過的經典設計,換個形態換個顏色就變成了我們自我感覺的「好設計」,感覺設計產品就要往高科技上靠,做出來的東西被自己成為所謂的「概念設計」,看了很多的紅點設計獲獎作品,又感覺好設計離我好近,卻又摸不到,一直很探索,希望可以突然懂設計,質變自己。


我是從事工業設計行業,但我不是設計師,給點建議想法吧

對絕大部分設計師而言.模仿性設計是伴隨自己成長必不可少的經驗,這就像一個嬰兒,剛出生他是不會行走說話自己吃飯的,成長必然跟隨著模仿成年人的動作,工業設計也是,所謂靈感,所謂創意,在還沒習慣自然而然的時候,腦子裡是一片空白的,每個設計師都會追隨經典的產品,學習這個產品的設計風格。

前兩年喬布斯還活著的時候,iPhone4和ipad的設計可謂達到產品設計的巔峰,各種產品都是模仿這種極簡和大氣的設計,當時恰逢電磁爐的成長期,把蘋果的設計引進到電磁爐的底殼設計上,成了絕大部分廠家的首選(讓你見識下TC的山寨),但是蘋果就只有兩種風格啊(這裡說一下:iPhone是直角切面的設計,給人感覺大氣簡潔,iPad是從邊角往中間弧度內收的設計,給人感覺是超薄科技感強),而電磁爐卻有很多款式啊,於是設計師就在這個外觀基礎上做各種形態設計,你說這種是抄襲嗎?是模仿嗎?是山寨嗎?如果說當年的工業設計水平一直維持在5分,那蘋果的工業設計就達到了10分,於是國人就發揮拿來主義,直接從10分開始設計,做得好,就有11 12分,做的不好,可能才7 8分,經典設計為什麼稱為經典,因為它代表了一個時期的巔峰,被這個時期的大部分人認可的設計。而設計師就是了解這種經典,學習吸納,融會貫通才能找到自己的設計之路。

配幾個圖給你看看iPhone和ipad對電磁爐底殼設計的影響

以上是以前的電磁爐底殼,可以看到電磁爐的底殼很多工程問題,既有縱橫交錯的加強筋,也有一個個不明所以的螺絲孔,完全沒有設計可言,那時候的工業設計是由工程師兼職的。

以上是iPhone和ipad的產品圖,可以看出iPhone的是直角切面,比較硬朗簡潔大氣,ipad的是從邊角開始弧度內收,中間才是最厚的,這樣可以從視覺上給人一種超薄的感覺,現在很多產品設計都會用到這種手法

以上這個就是仿iPhone風格的,簡潔硬朗

以上這種仿ipad風格的,超薄時尚

這個是國內設計師的產品圖,可以看出已經吸納了ipad的設計風格,並作出差異化的設計。曾經看過某個知友的說法:武學招式都是貓腳功夫,內功學好了,一根手指都能破降龍十八掌(意思差不多吧........)

但現實不同小說,沒有什麼武功秘籍,不能讓你直接練習內功,世界上絕大部分高手,都是從貓腳功夫開始練起,融會貫通之後再總結出內功心法,才會有「一變應萬變」這種層次,所以當你見到世界上頂尖的設計師,你問他怎麼設計出好的產品,他會告訴你:「感悟生活,品味人生」(明知道在忽悠你還覺得別人是高手),正如他們在設計出一款好的產品時,是他們「覺得」這樣設計是對的,你可知道這個「覺得」背後,隱藏了多少貓腳功夫嗎?


簡單點講,設計就是解決和優化問題的,帶著這個目的去做設計試試

不要停留在大學導師隨便找個項目(技術含量有限,一般是換殼),讓學生Re-Design,然後學生在不了解產品特性、受眾人群、使用環境等等情況下就開始紙上談兵,這樣做就很盲目了,就會出現你說的問題,模仿所謂的「概念」。

做設計的前提是「有需求」,譬如以往產品存在使用上的缺陷、長的不漂亮(界面不友好)、產品更新換代、人機問題、成本問題、市場細分、功能變化、填補市場空白等等;基於這些問題再進行有目的性的前期調研,總結並針對調研結果進行設計,這樣的設計至少不會很空洞很概念。

做好工業設計,首先要做個初階工程師,其次要做個好的產品經理。譬如戴森早期的那款立式旋風吸塵器就是戴森本人全程設計的,戴森只是個工程師,但那個產品在工業設計領域絕對是教科書引用最多的案例。這裡說這個,並不是要求誰都能做到精通技術層面的方方面面,但至少要懂一些基礎的成型工藝、材料、表面處理以及產品功能等等;所謂產品經理,就是要了解用戶(這只是產品經理的很少一部分工作範疇);不懂製造不了解用戶,設計出來的東西只能停留在「概念」上了,所謂閉門造車。

要做好設計,先從做一個會生活的人開始吧。設計源自生活並改善生活。

很籠統的講了些,等大神們來補充。


找機會去實習吧。你會迅速進入另外一個世界。


推薦閱讀:

TAG:工業設計 | 量變到質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