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獵殺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有何看點?

據《名利場》雜誌消息: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頒布,凱瑟琳·畢戈羅《獵殺本·拉登》再次獲得最佳影片與導演。

紐約影評人獎最佳影片與導演。本片爛番茄新鮮度100%,得分8.8。metacritic98分。

↓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視頻觀看預告片↓視頻封面刺殺本·拉登 Zero Dark Thirty 2012(預告片2)視頻 全美公映日期:2012-12-19

據說已經在美國放映過幾場了,歡迎看過片的朋友來答!


簡單說說觀後感:

首先這是一部非常精彩刺激的「偵探片」,兩個半小時的時常絕對是眨眼就過。尤其是最後將近一小時的完整展示獵殺當晚的全過程,一氣呵成實在是非常刺激,導演技巧得到了完完全全的展示。《逃離德黑蘭》的片頭也十分精彩,今年這兩個電影段落讓人非常難忘。

其次就是,就算所有人都知道答案,還是會完完全全代入故事本身。導演顯然是非常信任觀眾的,知道大家都對獵殺拉登這件事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並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所以影片沒有透露任何創作者主觀的意圖,主角們也沒有任何除了「搜尋拉登」以外任何情緒展示。女主角Maya,她從第一個鏡頭的出現,到最後一個鏡頭的離開,沒有交代她的身世、來歷,她沒有家人,沒有朋友,只有同事和工作,她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挫折,可是影片沒有任何多餘展示:是的,這一切都像一個紀錄片一樣,怎麼看這件事,是觀眾自己的事。這是一個挑戰,也讓人興奮,導演和編劇沒有牽著觀眾的鼻子走。

補充一點,這片子一點都不「五毛」。奧巴馬總共就出現了一次,還是在電視上的訪談節目 (2010年的一個節目),裡面他就兩句話吧,說「我們的探員絕對沒有動用私刑」。而影片的開頭,就是各種體罰的赤裸裸的展示——嘿,這是想說什麼呢?跟五毛是正好相反吧。當然,看著電視機屏幕的幾個探員都面無表情若有所思一言不發,這又是一個非常成功的留白。

最後,傑西卡查斯坦有著驚人的演出,雖然戲份沒有很多(打仗部分畢竟還是男人的事),但已經足夠精彩,希望在奧斯卡有所斬獲。:)


這個題材雖然炙手可熱,卻並不好拍。首先真實事件往往不如觀眾所期待的那樣富有起承轉合的戲劇性,再者獵殺本·拉登的情報工作必然千頭萬緒而枯燥乏味。凱瑟琳·畢格羅和她的團隊卻奇蹟般的把這個真實事件拍的無可挑剔。從911事件的真實錄音開始,直接宣示了這部電影緊貼著剛剛發生的歷史。

細節層層剝繭,邏輯絲絲入扣,非常有耐心的交代情報工作的前因後果,非常有條理的把從911到殺死本·拉登之間的幾次真實的恐怖事件與劇情串聯起來。我們可以相信這些不同的事件牽扯的人物眾多,本片乾脆連大部分人名都省掉,在不篡改歷史的前提下,巧妙地建立劇情聯繫,讓焦點集中於女主角Maya身上,同時讓觀眾注意力集中在劇情邏輯上。與以往的好萊塢諜戰片費盡心機爭奪寶貴情報不同,本片反映了真實世界的情況—情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千頭萬緒,真真假假,從獲得情報到行動隔著更為複雜艱苦的鑒證過程。另外追尋本拉登十餘年,這似乎成為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因而許多人把制止下一次恐怖襲擊當做更現實的任務。唯有Maya死死咬住這個可能終生未成的使命,歷經艱險創造了歷史。從初來對私刑不忍卒看到後期的無論手段只求情報,尋找本·拉登也從她的工作成為了她的生命意義。傑西卡·查斯坦的表演確實給力,完全具備問鼎影后的資格。

與《拆彈部隊》明確的反戰立場不同,本片在重現這段歷程時做到的極其冷靜的客觀,揭示CIA在海外大用私刑時既不留情面也不誇張渲染,要不是這是隱秘的諜報行動,我幾乎相信這審訊的過程是紀實過程。片中反映情報人員的工作、脾氣以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風土時,也沒有任何的道德暗示,僅從凌厲且現場感強的鏡頭和剪輯表明了客觀不渲染的立場,包括最後的獵殺行動。很多人說獵殺行動是全片高潮,我反倒覺得這段已知的歷史不如前面那千頭萬緒的代入感令人激動。在客觀性上的唯一例外大概是片尾Maya孤身一人坐在運輸機上,為了本·拉登她沒有家人沒有朋友,如今追尋半生的目標已成,卻面臨何去何從不知所措的困境。片尾的情緒表達又如此鮮明,與整片的風格形成對比,也進一步劃清了與「主旋律」的界限。

改編得好,改編得好看。這個女導演太man了。

值此巴黎慘烈的恐怖襲擊之際,借這部優秀的反恐電影再次向反恐鬥士們致敬。他們代表著人類的現代文明,戰鬥在與野蠻的中世紀勢力角力的第一線。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影片的主體內容集中在女主和同事的搜集和分析情報過程,其中的橋段不免讓影迷朋友們頓感美軍折磨人的方法果然殘酷且自成一套。首先是暴力凌虐外加水刑鞭刑等各種身體折磨,那種窒息的恐懼以及瀕臨死亡的感覺大概比單純的疼痛來得更為深刻;其次便是飲食睡眠剝奪等「添油加醋」的附加刑,讓受審人身心俱疲精神恍惚而食物和水也都成了奢侈品;漸漸則變成了全身赤裸地帶上狗鏈子被到處牽著走的精神凌辱,最後還得被關在很窄小不透氣的黑籠子中承受無盡的黑暗。當然在這種循序漸進的施虐過程中最難受的就是讓俘虜們保持各種感受的起伏變化,審訊官偶爾也會在透支的時候和像老朋友聊天似的問候關心,但當得不到想要的信息後又會奪走所有的美好繼續折磨,讓人在從地獄到天堂再從天堂到地獄的不停重複中品味著失去。

這樣下來也確實沒幾個人能夠熬得住,而瑪雅也由此發現了本·拉登重要信使的線索並順藤摸瓜找到了位於阿伯塔巴德的那處建築群,CAI也很快發現住在裡面的神秘家庭——這個家庭與烏薩馬·本·拉登可能有的成員構成極為相符而更關鍵是他們從未離開這處居所。但中情局分析師對於本拉登住在那裡的可能性沒有統一意見,一些人認為可能性有60%或是80%,只有女主在道出「我就是那個他媽的找到這個地方的人」後當著所有猶豫不決的決策人給出「100%肯定本·拉登在那裡,當然也可以說是95%肯定」的言論。最終,瑪雅的堅定打敗了在場的所有男人並接到上司喬治「今晚就要開始獵殺本·拉登行動」的電話,然而在尚不清楚房屋內部構造的情況下就決定不通過隱形飛機而是空投海豹戰隊執行任務的安排也註定了此行的冒險指數。

當然,9·11事件顯然不是一個容易上手的題材甚至可以說是令人投鼠忌器,畢竟故事不能誇大亂說而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幾乎短時間內身敗名裂的境地,本片導演從比較客觀理性的視角來講了這個故事的結果則是反響還不錯,而國外的爛評出發點也無非兩條:太無情和太細節。說無情的人大概受不了將牽動美國人民神經的題材用這種冷淡旁觀的語氣講出來,而說細節的則詬病大量篇幅集中在審訊過程而不是最終獵殺或是慶祝本·拉登死亡則顯得有些無關甚至堵心。本人以為影片將矛盾點以及重點放在一度讓我看不下去的刑訊逼供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反戰」情結,且不說這樣獲取的情報是否有違人權,這種迫害被審問者的手段其實也讓審問人員受到了同樣巨大的創傷,得有多堅定的信念支撐才能在對迫害別人後心裡照樣過得去呢。

影片中有個審訊環節其實暗中證明了這種觀點以及導演的內心所想,一位頭面人物在阿富汗美軍基地內遭到強制嘔吐和拳頭擊打的待遇後申辯「你不能強迫我告訴你那些我根本不知道的事情」,而女主瑪雅則警告「你的生活將會非常不舒適,直到你提供我需要的信息為止」甚至希望領導丹能幫忙逼供。然而決定離開阿富汗回美國的丹卻拒絕繼續實施刑訊甚至無法忍受裸著身體的囚犯每天出現在眼前的非正常生活。其實,刑訊過後的逼供者也將成為受害人甚至與囚犯一樣經歷焦慮、認知能力缺失和社交障礙等心理問題,以至於臨走前的丹提醒瑪雅處理囚犯的時候應該謹慎免得成為最後一個拿著狗套的人。所以導演在本片中要塑造的其實不是英雄而是受害者,也就是無論如何評價這場反恐戰爭都無法否認沒有人是戰爭的真正勝利者,而從開始沒有畫面只有聲音的9·11到最後瑪雅的淚水都是無盡戰爭的後果。

當然,影片中阿富汗查普曼營地的爆炸案炸死了7位CIA特工、一名約旦的特工以及查普頓營的安全主管是真實存在的,也是中情局自1983年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被炸後的25年來遭受的最大打擊。不過美軍的反恐戰爭不可能在短期內完結,而到了這個份上也早已不存在正邪對抗只剩下無止盡的血債血償了。或許身處東亞儒家文化中的我們無法理解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千年戰爭,但這些生靈塗炭並不是幾個恐怖分子只手造成的而慘絕人寰的報復也不是殺死幾個本拉登能停止的。同樣的悲劇從幾百年前的十字軍東征就在上演,或許他們永遠沒有和解的可能而後人好像也並未打算從中汲取任何的教訓。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可刪除)

關注「葫蘆娃電影」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二樓是軍盲,完全不懂特種作戰。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就是前面花了大量時間來講述情報的收集和鑒定,而這才是特種部隊和特種作戰最重要最關鍵的部分,相比之下最後的直接行動部分其實並不那麼重要。

還有後面直接行動部分,扮演DEVGRU的演員表現不錯,是符合真實情況的,動作就得這麼慢,隊形就得這麼緊密。既然你都說了房間里可能會埋炸彈就更應該慢一點仔細一點。那種快速突入一掃而過的特種部隊是動作電影里的特種部隊。真實的特種作戰都是很枯燥平淡而乏味的。


影片前半段是稍微有些枯燥的情報工作,和一點審訊犯人使用過酷刑這一事實的"承認"。在通過蹤找奧薩瑪的可能藏身之處後,高層如何決斷出兵又表現出美國既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也有"節操"(怕打錯啊,畢竟是在巴基斯坦,那裡的人也不是好惹的,也是一等一的仇視白人啊)。

到了最後刺殺行動開始,那就是再現call of duty 這類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樸實版再現,怎一個過癮了得。

其中有兩個細節很有意思:第一個是CIA的(還是政府中的,忘了有點)某個高官做穆斯林禱告。(避免宗教種族問題,說明我們美國沒有歧視穆斯林,當官的也大有人在,宗教信仰在美國是絕對自由的)。第二個則是,女主角說自己高中之後就被招入CIA,一方面暗指她夠牛逼,還暗喻這可憐的孩兒心中最重要的男人是奧薩瑪本拉登。

個人認為超絕「拆彈部隊」。是不同於「24」「homeland」的另一種語言講述的反恐故事。


12年,我的腦中、眼中無時無刻不在想你,我吃飯時,你出現在我碗里;我走路時,你出現在我腳底;我睡覺時,你出現在我夢裡;你我已相知多年,何須情報,何須驗證,你的行蹤我已清晰,你的節奏我已產生共振。你我再次相遇,你在麻袋裡,我卻站在你身旁,是那樣的平靜!——《獵殺本拉登》有感


這部片子表面上在揭露真相,其本質還是在為美國爭取輿論支持。聯想到關塔那摩,片子中的刑罰並不足以表現美軍虐囚的真相;而且片子在傳達一種態度:我這麼做是有理由的。而且本拉登的藏身之所並不是美軍情報人員「偵破」出來的,而是收買了巴基斯坦的官員,當時本拉登的動向基本上已在巴方掌握中。這只是一部用新聞手段拍攝的電影,在真實歷史框架中進行了細節虛構。不可否認刺殺本拉登是大快人心的;而美國及特工人員的形象在本片中被美化了


支乎的智障實際多,吧唧斯坦三軍情報局當然早就知道本拉登在哪了,還「基本上在掌握中」?畢竟是他們藏的


在哪看?求資源。


從娛樂的角度,比較一般。

或許年復一年地追尋本拉登本身就是一項枯燥無味的工作,或許追尋過程中有很多驚險刺激的內幕尚未公開,總之影片中追尋本拉登的過程比較平淡,就是找啊找就找到了。

影片前半部分描寫了CIA各種刑訊逼供手法,在我看來,殘忍程度只是一般。至於人權問題,一國政府能夠致力於保護本國公民的人權就很不錯了,敵人的人權,以後再說吧。

最後的獵殺行動本應是高潮,但依然平淡。那些特種部隊的磨磨蹭蹭的身手……真實嗎?我有點懷疑。推進速度這麼慢,隊形這麼緊密,不像是在1:1模型里訓練了幾個月的特種部隊。要是房子里預埋了炸彈,或者房子里的人扔幾個手榴彈,這隊人就該報銷了。


推薦閱讀:

TAG:影視評論 | 獵殺本拉登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