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段很水的話,加上「世間事大抵如此」,就會變得非常清新非常有哲理?

比如:「一份牛肉麵七塊錢,我兜里卻只有五塊。世間事大抵如此。」


因為就如這句話一般,很多事情的背後的原因都差不多。用道家思想來講的話就是,這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會遵循」道「的規則來運行發展結束。

————答了等於沒有答。。

說個另外類似的句式:

很多時候講故事在前面加上:"那一年的冬天特別冷"這一句,聽者自然而然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謝邀。

這個問題,我覺得@何榮華已經說清了。

特別是他用了所謂道家的意思來說,再加一句答了等於沒答,我是會心一笑。

所謂萬物有道,殊途同歸,一網打盡天下事。此種話,說多了就成了正確的廢話。

偏偏就有人成天去講多有深邃,讓後輩望塵莫及,就讓那些被自宮的國學家們去廢吧。

此題外話。

我想,有時在敘事後面(未必很水),加這麼一句話,倒不一定清新或有多少哲理,有時候是玩玄虛,有時候僅僅是一種提示,提示讀的人注意,和其他事蘊含的道理是一樣的,作為後者,這麼提示一下,也無妨,只要不顯多餘,不發酸就行。


和"這個社會怎麼啦"一樣,都是給你一個"此事與你有關"的暗示,一個心理學上的小技巧而已。

對於與我們自身相關的事情,我們都會給予特別的關注與思考。譬如,在一個特別嘈雜的環境中,如果有人提到我們的名字,哪怕聲音很輕,我們都能夠清晰的分辯出來,並注意到其談論的內容。


這東西一點都不新鮮,屬於小學作文金手指之一,叫「一句話變寓言」。你看看傳統寓言或者筆記小說的結構,最後一段都是這個,當然「非常清新非常有哲理」啦。

狐狸取笑母獅無能,說她每胎僅能生一子。母獅回答說,「可我生下的畢竟是一頭獅子。」

這是說,貴重的價值在於質,而不在量。

傳統寓言至少還給了你一個明確的「太史公曰」,一二三四五,寫寫清楚;這個更省懶,相當於說了一通廢話以後笑吟吟地說:「聰明的人自然能悟出來,你說是不是?」

大家只好猛點頭,潛意識自動開始總結中心思想。


忽悠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偷換概念和不完全歸納,這句話也不例外,世間的事大抵如此

----------------------------

這句話的結構就是前半句隨便舉一個事實,後半句立即推廣成普適的原則,明顯是忽悠人的。


總感覺是巴納姆效應亂入了。。因為世間事的涵蓋面是在太他媽廣了,很水的話一般都在這個範圍以內,自然怎樣套都合適,比牛仔褲還白搭。


香蕉大則香蕉皮也大,世間事大抵如此。

這句話有什麼哲理……


「一份牛肉麵七塊錢,我兜里卻只有五塊。世間事大抵如此。」 這種很尷尬的事情讓人聯想到人生常常會遇到這種尷尬的事,其實這是人的認知偏見,由於特殊的事情會對人形成深刻的印象,以至於認為這特殊的事情經常出現。

其實我們比較一下,到底是有足夠的錢吃面的時候多還是沒有足夠的錢吃面的時候多?肯定是前者。因為如果是後者,經濟條件決定了你以後不會再選擇吃面,而是會 選擇吃比面更便宜的食物。所以,其實不存在當你想吃面的時候,總是發現錢不夠多的現象。之所以你感覺這種事情常常發生是因為這種事情太巧合了,以至於當你遇到幾個類似的巧合時,你就不免感嘆世間事大抵如此。其實真相是世間事大抵還是很普通很平常的,巧合的事情出現的還是比較少。

至於喜歡把」世間事大抵如此「這句話掛在嘴邊的,除了出於裝B的需要,我想不出其他的理由。


「一份牛肉麵七塊錢,我兜里卻只有五塊。」這本身沒什麼,只能做為信息來處理,而接受這部分信息不用有太多的思維在裡面(也許有些人有聯想)但加上「世間事大抵如此」之後呢,會有更多的想像以及思考,為什麼世界的事就都如此。這時你的思維會讓你更進一步思考。跟你閱歷或者其他東西聯繫起來,這樣可能會跟你產生共鳴。也許就會感到很有道理


總會找到與你大抵相似的人,相似的事,由己及人,舉一反三,一葉知秋。。。。。。

這是對世界認知的一種原始、省時而又實用的方法,在中國古人屢試不爽,這種思維方式用在生活中沒什麼問題,這叫善於感悟,感於一事,而悟於萬物,某個「大道理「偶爾行不通不阻礙我繼續認為」大抵如此「。

但對於一些嚴格的研究領域,雖然這種思維不或缺,但更需要嚴格的實驗、推證。


其實就是個心裡暗示,這句話沒有指定方向去想,所以你從自己的經歷中以前面半句為參照去搜索,知道你搜索到了類似的經歷,然後就會覺得,哇,真的是這樣,這和很多投機取巧的算命先生似的,他不會說你之前遇到了什麼具體的事,只是說你最近遇到了什麼大事,你自己知道有什麼事,所以就會聯繫起來,其實他未必知道……一樣的,如果你能聯繫到自己的經歷,那就會覺得很有道理,如果沒有,你就會覺得「什麼玩意啊,這是」……世間事大抵如此。


那年冬天特別冷,尿尿又尿出馬桶外了,這個世界怎麼了?


首先人們喜歡說道人生的時候,會將自己帶入其中,於是會對「人生就像xxx」做出認同或者否定,而「世間事大抵如此」正是踩到了你心底的某個G點。因為人們很多時候聽到---世間,也會心底將這範圍適當的調整。

然後就是「世間事大抵如此」,語言簡潔但是還有當初實行大白話的痕迹。」大抵如此「easy的pk掉「都這樣」,前者意味深長,後者弔兒郎當。這糾結到詞性了,班門弄斧。


如果說你貼心理學標籤的話,我覺得可以這麼解釋。當信息涉及有關自我的概念時,人會進行更快的加工和更好的回憶。

所以說世間深刻的話大抵都是往這個概念身上靠啊哈哈


一段很水的話,加上「世間事大抵如此」,就會變得非常清新非常有哲理,世間事大抵如此。


因為人生再複雜,也不過順與不順,偏偏人們又喜歡盯著不順。於是乎,隨便扯個蛋,加上句人生的感概,別人就能讀到似曾相識的不順,產生共鳴……

然而毀起來也超簡單,

零花錢幾十萬,卻沒有想買的東西,世間事大抵如此……

你還覺得有哲理么?


是這樣的, 「世間事大抵如此」這句話,是一個結論~~

首先從結構上來說,加在任何一句話後面,就能起到一個總結的作用,所以基本是通用的

另外,因為這句話運用了古典語言,看上去似模像樣,像那麼一回事

也因此,就會造成您所認為的這個清新有哲理的感覺了, 呵呵


我從為什麼變哲理來回答。因為有哲理一般是思考的,思考人生思考世事的。而世界上大抵如此這句話引發人思考,思考世間事。因此變得有哲理起來。


有民國范兒吧……可能……


再「水」的話,如果加以思考都能找到有道理的地方;「世間事大抵如此」這句話就是一起人思考的~因為人平時看文字的速度很快,甚少思考~~結果……就覺得神馬都很有哲理了


因為,你覺得魯迅是個小、清、新


個人認為 「世間事大抵如此」 這個短語是在原有的陳述基礎上,讓讀者自己進行思考的一個提醒。就好像說這兒有個「道理」/「普世規律」,請結合自己所經歷過的「世間事」來歸納規律。

然後整個句子所表達的規律會用來佐證原有論點。

比如:「一份牛肉麵七塊錢,我兜里卻只有五塊。世間事大抵如此。」 這個句子用在某些上下文關係下也是不差的。比如整篇文章是講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總體來說是一種寫作技巧。


這就像信則有.不信則無一樣.里外都有理.

世間事歸跟結底不過都是生老病死.窮苦富足


推薦閱讀:

在第三反應時間能想到的書,您會推薦哪些好書?
我今年18歲 突然對死亡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 應該怎麼辦?
當你可以用犧牲一個人來換取一個百個人的生命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說說哪些詩句讓你感慨?(自創也可以)?
怎樣鍛煉自己的思維,讓自己成為考慮周到做事全面可靠的人?

TAG:心理學 | 文學 | 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