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為什麼沒有一個集成的移動客戶端?

大家不用掰了,豆瓣已經推出統一App了


我想以下的這段話能回答這個問題:

Web互聯網,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Hyperlink(超鏈接),這個才是Web的真諦。而豆瓣這個社區,它的電影、音樂、圖書、小組等實際上是分離的,它們之間只是通過「超鏈接」鏈接起來而已,之所以所有的產品在一個社區里,是因為用戶的賬戶需要管理這多個產品。

  而移動App的產生,真正把豆瓣解放出來了。首先,它讓豆瓣各個產品能夠獨立化,不需要複雜的項目管理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協調。其次,Web上可以使用「超鏈接」引導用戶去實現外部價值,比如說用戶從豆瓣跳轉到噹噹,但這樣用戶就跳出了豆瓣的生態系統,豆瓣即便有利益分成,也會很少。但App不容易跳出,電影、圖書、音樂這些下游產業必須進駐到豆瓣平台上才更容易的讓用戶來購買或消費,而這就給豆瓣帶來了更大的可控性和更多的收入。

  另外,在移動互聯網,傳統互聯網上的鏈接已經不存在了,移動互聯網已經被一個個應用分割化,沒有必要再把如豆瓣小組與豆瓣閱讀這些相對獨立的內容整合成為一個「很重」的客戶端。因此我們豆瓣不會有整合的豆瓣客戶端,而是去推出一個個獨立的 APP。

ref: 豆瓣網CEO楊勃:找到用戶價值的外部性

豆瓣網CEO 楊勃 口述


1、去年阿北來創新工場時說過,豆瓣已經不是一個產品,而是一個品牌了。因此,豆瓣這個品牌下有多個產品,每個產品的功能、使用場景、面對的用戶都有所不同了,不適合整合在一起。比如我和身邊的人,我大部分時候只用豆瓣讀書(web 端),有的朋友只用豆瓣 FM 其他功能都不用。想想豆瓣的 app, 有購書單、豆瓣電台、豆瓣電影等,這些都整合在一起,會很怪的,真的要設計的話,設計師應該要崩潰了。

2、手機上的空間比較小,app 的功能也該相對專註。


沒有人會困在一個標籤里瀏覽網站吧?認為多標籤好用,就應該了解多應用帶來的好處;

延展來說,有多個賬號的人也會認為功能獨立的應用是很有必要的。


我感覺沒有一個集成的客戶端 APP 特別不方便。強烈要求開發一個官方的。

豆瓣上幾個重度使用的功能,分別下載了好幾個客戶端之後還是無法全部使用到,他們是:

1. 豆瓣狀態;

2. 豆瓣小組;

3. 豆瓣相冊;

4. 豆瓣讀書;

5. 豆瓣電影。

目前只能使用豆瓣電影,其他的豆瓣應用全部刪除,它還閹割了很多重要的部分,比如豆列就沒有。

豆瓣上其他的內容只能用 Web 上,悲劇的是,Mobile 版的豆瓣也特別難用,還費流量。

------------------

作為一個網站,不要過於自戀了,你真以為用戶會為了訪問你一個豆瓣去下載 4、5 個 APP 在手機上嗎?而且還都是功能閹割過的。


指的是App?如果豆瓣把所有的功能都打包放在一個App上,那這個App應該很「重」而且很難用。我認為App能把一個問題解決好並提供優秀的用戶體驗,就可以成功了,Clear、Instagram都是如此。一個定位過於複雜的App,會讓用戶糊塗的。


我覺得豆瓣單獨分出每個功能塊可以,但能不能圖標 界面 交互做的統一一些 這些應用都不像一個公司出的


此問題可以從多方面的角度來解答,有些具有事後諸葛亮的嫌疑(因為大腦總是善於從事實推斷原因,並用已有事實來證明原因),這是我目前不能分辨的,有些是真正的原因,用數據和用已有價值觀念探討具有說服力,我就從這兩方面說一下:

從用戶數據角度來說:

我猜是數據分析的結果,一定是豆瓣的產品經理們通過分析用戶賬戶行為而做出類似豆瓣深度用戶指數(描述用戶使用豆瓣的深入度,方法大概是 深入度=單賬戶用單一(多個)豆瓣功能的數量/總賬戶數),發現深入度小或者至少50%以上的賬戶通常使用1到2個功能。

從豆瓣的價值觀來說:

對於一個自詡(事實上,我認為豆瓣是標準的)web2.0網站的豆瓣來說,用戶價值至上,尊重個體需求的價值觀念的直接驅使是豆瓣app獨立化的原因。

另外從整個公司形象來說:

豆瓣 現在已經是一個品牌了,或者說豆瓣是往品牌之路發展的,推出獨立應用的好處就是能夠有更大的發展動力。當然這一條路有一個陷阱就是各自為政,等到各個小團隊發展壯大了以後,會出現自顧自的情況,品牌整合的需求就出現了,必須出來一個人來做好整合的工作。這樣做的好處是能給公司帶來直接的價值(對與公司利益相關的人的說法),更是在為用戶價值實現而努力,(更更是為互聯網產業塑造一個典範(這是從產業角度說(最後,你終於知道能說出這麼多廢話的思路了吧~)))。

此事,我認為越早考慮此事越好,說不定,豆瓣的有關部門已經考慮到了。


以現在豆瓣改版後的情況來看,基本上豆瓣已經成為一個小清新的平台,而由豆瓣的導航欄可知,豆瓣的每一個專門的產品,都是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的截然不同的產品。從一開始的書影音到現在的同城、線上,每一個方向滿足的是截然不同的用戶需求。

對於更多的用戶來說,我可能並不需要豆瓣的電影、活動功能,因為豆瓣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書籍推薦和閱讀記錄的地方,我想要的僅僅是一個豆瓣筆記就夠了。而對於重度用戶,你可以下載所有的app,在不同的時候滿足你的不同需求。

另外就是上面提到的,鑒於移動產品的特性,如果一個app不是小而美而是集成了非常多我不需要的功能,那麼我也不會想要用它。或者看到幾十M的apk已經望而卻步了。舉個例子,我喜歡fm,但我不希望我用來聽歌的app還給我推薦電影、還給我推薦同城活動——拜託!讓我安安心心聽歌好不好~


比如我想給剛看過的電影打個分,卻要打開一個包含了音樂、讀書、小組等諸多功能 App,這豈不很奇怪?

每次打開 58 同城的 App 都一陣噁心。比如我想租個房,打開 App 一看,裡面還有賣寵物的信息;比如我想看個二手車,打開 App 一看裡面還有招聘兼職的信息。。。

移動端的 App 應該是一個比傳統 PC 端更私有、更可定製性、更細分的產品。

手機就是一把瑞士軍刀,有刀、有剪、有鉗,但一把瑞士軍刀中還包含了一把瑞士軍刀就很怪胎了。。。


把功能單獨拆開做本身沒有問題,可是目前豆瓣的獨立應用功能都很有限,與web體驗相差太遠,感覺很多數據還沒有打通和同步,一些功能的精髓也沒有抽取出來,移動應用的體驗比較差。


我覺得可以這樣:

1.現在的單功能應用全部保留。

2.同時新開發一個整合所有頻道的應用,能夠包含盡量多的功能和內容。

這樣,專註於一方面的,可以用單功能的。

不想下載那麼多,不想手機亂的,並且有關聯需求的,可以直接使用整合的。


現在已經有了,8月剛剛發布。


我就想在手機上看看某人的日記,怎麼實現呀???


OurDearArmy答案有一點是對的,豆瓣旗下的各個產品面臨的用戶和使用人群都有不同。但接著就得出了"可以分開開發app」的結論。大錯特措的地方是:這個結論是假設各個產品的使用人群是幾乎不重疊的。這真的可能么?絕大部分豆瓣用戶就只認準一個功能用?

我有豆瓣帳號,但還不算一個重度用戶(不會天天上),但使用的功能也包括廣播、書、影音幾種,還不算比較常用的小組和小站。現在你來告訴我說,你去多下幾個app啊,分別登錄就好了嘛!所以我在廣播里看到的書想寫評論,看同類書目,收藏書單,還得專門打開另一個app搜書的名字不成?在書/影音兩個欄目中,推薦和書單都是很重要的整合信息的方式,fm根本難以實現。

而要我跳到另一個app——至少對我來講,打斷了使用的流暢性,是不能容忍的事。我還不如用safari呢

順便說一句,豆瓣讀書作為goodreads的先輩前驅,在移動端推進社交化閱讀的努力真是被甩了一條街。豆瓣閱讀HD現在就是一個閱讀器。而市場上的閱讀器已經這麼多了,我沒有任何理由使用你的啊!而豆瓣的核心競爭力,那些多年積累的user-generated data和愛書人的網路,在移動端被徹底忽視了。這是很大的錯誤


傳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不同。傳統互聯網是構建一種社區,創造一種網路生活。而移動互聯網是服務現實生活的。從這點來看,在生活中用到豆瓣的是某幾個功能點,而不是它整個的社區。所以寧願出一批app,也不願意出一個


豆瓣很重視對長尾的挖掘,他們喜歡挖掘那些小眾的用戶,當小眾用戶陷進豆瓣之後,就會只使用少部分的功能,而這些用戶變成了深度沉迷者,他們就有了移動端的需求。

我覺得豆瓣的移動app正是為了這群人準備的,而且它實際上是web的一種補充,而不是為了吸引移動用戶和普通用戶的。

豆瓣現在的政策還是比較符合現在的發展的,現在無論是技術還是用戶和發展考慮,都沒有更多的餘量去做一個大而全都移動app,但是以後,我希望可以將一些關聯性比較大的產品整合起來,獨立的應用也可以互相打通。


PC時代的產品大而全,移動時代的產品小而精,如是而已。

手機屏幕承載空間有限,而不同的產品要結合不同的使用場景和移動終端特性,混在一起只會顯得亂。

從產品形態上來說,融合不同業務的大而全的app怎麼個更新法??


因為豆瓣的很多用戶都只用其中的一兩個應用,所以推出集成的客戶端沒有太大必要,這是豆瓣的人說的。


具有同感,基本上把所有能下載的應用都試了,要不就是不能用,比如豆瓣小組,豆瓣同城,要不就是功能太簡單,比如豆瓣讀書,豆瓣電影,我的豆瓣,而且都是第三方應用,還需要API。真的很糾結。本來每天都看豆瓣了,現在開網店沒時間看,只能上班路上看看,還看不了。。。


推薦閱讀:

餘額寶、銅板街、天天盈,這三款理財產品/平台,在專業理財和移動應用兩方面的比較?
學英語的手機應用有哪些?
上線新APP,怎麼寫應用商店的文案?
Path 如果在初次發布時就包含目前的所有功能(笑臉與評論),是不是更好?
如何通過電腦錄手機內部的聲音?

TAG:移動應用 | 豆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