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沿海地區能否通過填海造陸解決耕地與城市用地的矛盾?

我國江南一帶城市化程度很高,有城與城高樓相連的趨勢。但各地都有耕地紅線限制了城市正常擴張。同樣的,全國範圍內平原少,耕地少,可城市的擴張需求又很大。那麼能否通過填海造陸把一些城市的耕地指標轉移出來,讓它們能過獲得足夠的城市建設用地?或者說通過填海造陸讓大量沿海城市獲得足夠的發展空間或是方便它們建設更好的港口?好像福建省沿海各市的平地太少了,感覺限制了發展。如果可行,那麼工程量會多大?成本多高?


  這得看是在哪。需要填海的城市大多是人地關係相對緊張,陸域多山地丘陵的城市。

  如果是單純解決吃飯問題,其實江南和東南沿海一直以來就有圩塘養殖的做法,近些年發展網箱養殖,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在海里種地了。所以下文主要討論填海取得城市建築用地的情況

  國內沿海且多山的大城市不多,內地城市也就深圳、廈門、大連三個城市符合這樣的地形條件,這三個城市的填海工程還少?三個城市的機場、港口新建或者擴建工程都是填海得來的。外加香港、澳門、基隆、台中、彰化等地。但嚴格來說除了香港,其他城市不算是傳統認知上的大城市

  這類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城市用地觸及山地、海域,因為各種原因不方便向內陸方向繼續擴展。於是要填海。大致上深圳、廈門、香港、澳門都是因為經濟特區、特別行政區有指定的陸域規劃,因為政策原因不便開拓腹地,而必須在指定的區域內填海,大連則純粹是山地太多。

  先說深圳,樓上有質疑深圳的海往哪填,可不就是往珠江口和深圳灣填嗎?很明顯可以看得出來前海、大鏟灣碼頭、深圳機場新航站樓和16/34跑到都是填海填出來的。

  這是2017年谷歌地圖的深圳灣衛星圖片(以下所有衛星照片對比,均為同比例尺同範圍截圖)可以很明顯看出來,填海的區域早期比較集中在關內南山一帶,隨著深圳二線關撤銷,填海區域明顯往珠江口方向發展。

  同比例尺下2000年的圖片

  繼續同比例尺下1979年

  廈門也是一樣,考慮到自己常住廈門,所以多費一些筆墨。

  現在的東渡碼頭、海滄嵩嶼碼頭、郵輪客運碼頭、高崎機場、湖濱西路、會展中心,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填海填出來的。主要原因就是早期廈門經濟特區僅在湖裡區境內,後來才陸續擴展至全島乃至全市。其中廈門西北部,郵輪客運碼頭到高崎機場一帶的填海陸地,均屬於湖裡區管轄。廈門的港口、物流用地非常集中國區經濟特區、保稅港的範圍內。

  傳統上由於台海局勢,特別是廈金前線的影響,廈門東部幾乎沒有發展。所以填海工程也很集中在西北部。近二十年來隨著台海局勢的緩和,東部的填海工程開始增加。此次金磚峰會的會址: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國際會議中心,以及附近的郵輪碼頭、觀音山遊覽區、新機場大抵都是在近20年左右填出的,

  其實在建設集杏海堤的時候,陳嘉庚是主張把杏林灣整個抽干變成萬畝良田的,不過後來還是保留了杏林灣的水域,後來杏林灣成了園博園公園,也就有了現在的樣子。

  對應1984年的樣子。

  微觀來看,2003年,當時廈門北站(現廈門高崎站)一場剛剛填海填出來沒幾年,東北側還是海水,長岸路高架橋、高崎港區還不存在

  同樣是2003年,現在的高崎機場T4候機樓、集美大橋下穿隧道、高崎機場北側空港物流園、五緣灣都還沒有填出來。

  再舉一個近一點的例子,2009年前後,大嶝、小嶝島嶼之間還是海。同一區域現在基本被新機場填滿,僅剩一處狹窄水道。可以看得出來大小嶝島都有不少圩塘養殖場地

  大連填海相對比較不明顯,主要集中在金州開發區、市區東部海之韻公園、市區北部新機場。老城大連造船廠(沒錯,就是造航母的那塊地兒)。

  說到大連的填海,有個很鬱悶的小故事。

  2012年高考我考上大連某民辦高校,但後來決定復讀,第二年考上某Top100大學。畢業旅行決定去大連玩。小的時候就知道在大連201路電車的終點站海之韻公園,是一片可以看到大船進港,山海相接的濱海公園。可是等我準備去之前,才知道那片地已經在2008年填海填掉了。

  澳門不用說了,從上個世紀開始填海,現在填海地和天然陸地幾乎對半開。不填海澳門沒法建機場,沒法建賭場。香港也一樣,港島中環、油尖旺、觀塘、啟德機場、赤鱲角機場……哪個不是填海填出來的?


2017.11.13更新日誌

  評論區裡頭又有不少朋友提到了國內其他地區的一些城市的填海造陸情況,這裡統一回復一下。填海造陸的成本其實是比較高的。但是隨著絞吸挖泥船填海的技術不斷完善,相對於許多城市的土地徵收成本來說,開始有更多的城市選擇靠填海解決土地供應問題。

  這個答案最初撰寫的時候選擇了我三個比較了解d的。因為各種原因不便繼續在天然陸地上繼續擴張的城市。也很歡迎其他朋友繼續完善這個問題。

  同時國內有另一類城市的填海造陸,則是由於港口的水陸域條件均不理想,但又有港口擴建的需求。需要通過填海造陸建設人造港。這類工程在華北地區還是比較常見的。比如天津濱海新區、唐山曹妃甸。


一向都有這樣做。

1984-2016年間,香港和深圳的填海

1984-2016年間,澳門和珠海的填海

1984-2016年間,廣東省江門市台山廣海灣的填海

來源:https://earthengine.google.com/timelapse/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粵語】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粵語】

房地產相關的專欄:賞心悅目的家

投資理財相關的專欄:投資自己最好

專欄短網址:【每天一讀】脫苦海的文摘

相關問題:

脫苦海:港珠澳大橋如果是雙 Y 設計,是不是就沒有必要建深中通道?

脫苦海:香港民眾是如何看待廣州民眾的?

脫苦海:深圳哪些地區是屬於填海區?

脫苦海:家在香港,在深圳上班,這樣的通勤是否可行?

脫苦海:廣東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香港的參與度和參與的積極性如何?


說個我家鄉吧,江蘇 連雲港,

連雲港位於江蘇省北部,地形上是 魯南丘陵向黃淮平原的延伸,江蘇省全境以平原地形為主,連雲港擁有全省僅有的基岩海岸線,也是全省建設海港條件最優的位置,但是連雲港的優質基岩海岸線並不長,也只有那麼一小段,隨著經濟發展,原先的港口碼頭 泊位已經滿足不了需要。

在1993年的時候,連雲港建設完成了 連接大陸和江蘇省最大海島連島的攔海大堤,全長6.7公里

這是很多年前的大堤,可以看見大堤兩側都是大海

這是前幾年的大堤,已經在進行吹填造陸了。

這是現在 連雲港港口的衛星圖,攔海大堤南側已經形成大片陸地了。

最初在設計大堤時,大堤的幾個作用是1.連接連島,2.阻擋北部臨洪河口的泥沙,3.形成一個安靜的港灣(港池)

第4個功能就是利用 大堤南側新形成的人工海岸線建設碼頭

聽我的朋友說,前幾年在大堤南側大規模填海造陸是準備建設集裝箱碼頭,但近些年吞吐量增長不大,所以建設進度放緩了。

同時連雲港港口最東端也在進行大規模的填海,為此 還犧牲了 天然沙灘 凰窩海濱浴場


實際上...從九十年代開始,就已經開始大規模進行填海造地施工了,大規模的如天津濱海新區的東疆、南疆、大港、漢沽,營口的鮁魚圈,山東從濱州、濰坊、日照,江蘇沿岸的通州灣一帶、射陽河口,浙江蒼南、舟山,福建平潭,廣東汕頭東部經濟帶,以及全國最有名的爛掉的曹妃甸...都是填海造地造出來大片土地用於開發。(僅舉例部分我了解參與過的區域)

但是,目前階段,填海造地進度明顯減緩,原因有下面幾點:

1、房地產和外貿熱度減緩

2、出於環保考慮,國家各類文件對填海造地的嚴格控制

3、已有土地利用率嚴重不足。

大概先列出來,回頭有空慢慢寫


當然可以啊,我不會告訴你中國解放後填海造陸的面積比浙江省還大呢。


理論上來講只要TG認為需要,把渤海灣整個消失也不是不可以。然而,填平後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呢。


「耕地與城市用地的矛盾」基本是個偽命題,你如果去過北上廣的廣大郊區、感受下那裡有多麼幅員遼闊,就知道了。甚至連香港的用地問題,都是個政治與資本媾和之下產生的一個怪胎命題。但眾人在官方話語的灌輸下將它內化、正常化了,否則這麼接受那將人們變成工蟻的房價呢。


你以為沙地好用啊。。。


先上一張圖:

我的老家江蘇鹽城,絕大部分的土地都是上游泥沙填海而成,海岸線到現在還在往東擴展,衛星圖上的黃色部分的那些海里的泥沙也在不斷地積累成沙洲和大陸匯合。海邊的土地面積確實是在不斷增長。

然而,鹽城市以及下屬各縣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有什麼有效辦法把人口帶到東邊的新土地上去。新土地多為濕地灘涂,基礎設施很難跟上(直到近幾年才修了大豐港和部分公路),民眾不願意去那裡居住。農業上除了墾荒農場開墾有限的土地外大多數都作了「濕地保護區」。題主所說的耕地問題和居住地問題都沒有靠新土地來解決。鹽城目前還是個經濟不怎麼發達的地級市,她還用不著向海邊灘涂要資源。但南邊比較發達的南通和更南邊的魔都也沒有大規模的開發沿海灘涂的工程。

魔都寧可把大量人口安排在西邊的江蘇境內也沒有大舉利用東側灘涂,一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二就是基礎設施投入需求太高,而人們又不一定願意去居住和工作,很有可能得不償失。

這還僅僅是自然沉積造成的新土地,如果人為填海造陸的話成本會更高。與其把錢花在填海造陸上,還不如在現有的人口密集的區域上多弄點智能交通。畢竟北上廣的人口密度離香港東京的每平方公里6000多人還小的很。


打個醬油,

我的第一故鄉十堰,就是那個車城十堰,完全是大山包圍著的,據說當年L老闆就是看中了他的群山環繞,才把東風選址那裡的。

現狀是,他的每一個住宅小區幾乎都是把山劈開一個口子建的。

我的第二故鄉武漢,百湖之城,為什麼湖泊越來越少,有一個原因就是把湖填了建住宅小區,這個一點不奇怪。

偉大領袖毛爺爺說了,人定勝天,只要你敢想,就能實現 。你要去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一百平米填海用的錢可以挖好幾百米的山了,而且每年有颱風衝擊,拿100年說,有幾個填海工程扛得住,還不如把錢拿去移山平地,當成擴充地,這樣合算多了。耕地於城市沒有矛盾,城市可以一直擴大,像北京都78環了,耕地是因為沒錢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種田了,所以不相干。


這是天津的沿海,你可以粗略估計下填的面積。


填海造陸,不過是給如今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找借口,固然依靠填海造陸可以結局一部分問題,但是由於填海造陸帶來的問題怎麼解決,生物多樣性的缺失誰來彌補,強行推進海岸線的後果能不能承受,填海造陸的地基也不是很穩固,只能說現階段城市的發展正在努力擺脫攤大餅的發展模式,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說,目前的攤大餅式發展一定要終結,填海造陸更不應該繼續,否則利在當下,弊在千秋。


填海造陸成本和因此間接得到耕地的收益沒比較過,不過填海造陸多用於沿海基建,城市內的需求用地可以向郊區擴張啊,海邊也不一定比郊區方便。糧食需求也可以靠運輸啊……

要是用地特別緊張的地區比如上海廣東港澳地區可能可以這樣,但是一般山東江浙閩沿海不太需要,畢竟還有好多可以開發呢……


刷了不少gdp


這個和當地的城市規劃相關,你可以去當地的城市規劃展覽館看看,都是免費開放的。


老家汕頭

已經填了一個東海岸新城了

估計大概也許可能要填一個機場出來


家是天津漢沽的,那邊貌似一直在填海,不過最近好像被叫停了。


很多情況下填海造陸是不需要的,列舉一下理由

由於填海造陸的成本,再加上臨海海水的影響,一般不會用於耕地。至於城市用地的矛盾,填海造陸在大多數情況下也是一個後考慮的方向,山東的青島煙台對於這種填海造陸的事情都是基本沒有大消息,就是因為向海洋發展在當下的許多地區不如像內陸發展。比如青島幾年前取消膠南市,併入黃島區並將黃島區政府內遷,還有今年青島即墨市改為即墨區就能體現這一趨勢。還有一個方面,填海造陸對地質、生物、海洋效應的影響必須考慮,多方面因素導致了填海造陸這種方案從上交意見到審批下達過程的複雜和時間的長久。

不過的確有一些填海造陸的成功例子。

第一類類型是原城市無縫銜接填海造陸型。香港澳門的填海造陸便是如此,這主要是為了解決城市人民的居住問題與城市的功能擴展問題。由於行政區的劃分,港澳地區不能直接地利用廣東省相鄰地區,所以這種填海造陸有一種被迫的感覺,當然不否認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成功。

第二類類型是新建海島型。如山東龍口的人工島群。龍口人工島群位於山東省龍口市的渤海龍口灣南部海域,是山東「集中集約用海」九大核心區之一。據報道,該工程將建設7個人工島,填海造地的平均成本與新區拆遷成本基本相當。 這主要是因為龍口無良港、經濟發展遇到環境制約的瓶頸才出此方案,從人工島群的主要利用形式——不同的產業集群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總之就是在經濟條件允許、地質環境可利用、產業發展需要、向陸發展受阻、利用價值的確大的時候,填海造陸才會成為一種當地的常態,而且利用類型多是產業的轉移與發展用地。假如出現需要填海造陸造居民地的情況,也是一種稍稍被迫、城市居住飽和的狀態表現吧。


不用造地的,我就在海邊,30km之內沒有超市,沒有醫院,沒有地鐵,上海的地多多的很,只是不願開發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中國是基建狂魔?
以后土木專業用cad多嗎,還是一些其他的軟體?
繪圖小白 努力自學中…請問這幅樓梯大樣圖怎麼畫?從哪入手呢?求具體步驟 如何設置圖層 圖框等等 ?
工程專業學生如何有效提高 CAD 製圖時的空間想像力?
SolidWorks 有什麼奇技淫巧,讓你相見恨晚?

TAG:城市 | 地理 | 城市規劃 | 土木工程 | 海洋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