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傳佛教不推薦四念住的修行方法?


從《大般若經》到《瑜伽師地論》,都有四念住的修行法門在。經論俱在,一查便知。

雖然,漢地講觀身不凈、觀受是苦的少些,但是很強調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看看唯識宗典籍,百法明門論上來就說二無我。禪宗最著名的話頭也是覓心了不可得。

當然,念佛法門似乎是近代漢地佛教的主流,但隨著漢地佛教的復興,有很多大德也在呼籲要修止觀,中興隋唐時期的大乘宗派。如法雲寺妙境長老,就疾呼要修四念住,依靠瑜伽師地論指導修行。


四念處,就是以身、心、受、法四個對境為所緣修習止觀,或者是不修禪定的純觀。所以可以說四念處本質就是修習觀法。

漢傳佛教,從漢朝初傳,到隋朝天台宗鼎盛,實修法門一直以止觀為主,那是標準的四念處。

唐宋之間禪宗鼎盛。禪宗雖然不講四念處,但其觀心的實修方法,並不出於四念處之外。永明延壽大師在《宗鏡錄》里就把禪宗歸為心念處。

明朝以後凈土宗興盛。凈土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法門。

佛教的核心方法是止觀雙運,這是自南傳到北傳都一致的。其中,修觀是證果的正因,不修觀者不能證果。

之所以說凈土宗特殊,是因為凈土宗的主要修行目的是往生極樂世界,而非現生證果。所以凈土宗的主要修行方法——即持名念佛,並不包含修觀的內容,持名念佛主要是一種禪定,修到高深處可以成就「念佛三昧」,但這還是一種禪定,而非果位。但依凈土宗的理論,雖然持名念佛本質是禪定,但持名念佛的行者仰仗阿彌陀佛的加持力,在臨終時即可往生極樂世界。

凈土宗主要面向不可能擺脫俗世生活也無力修行證果的普通大眾,所以這持名念佛的方法是很應機的。另外凈土宗還有接引上等根器的修行方法,即「實相念佛」,其方法是在念佛時修觀。修行得力的人即生就可以證果,死後上品上生往生極樂世界;即便一生修行沒有證果,憑藉念佛功德依然可以往生,可謂雙保險。

綜上,可以說,在漢傳佛教的大部分時間裡,都是以修觀為主要實修方法的,也就是四念處。不歸為四念處的也就是「持名念佛」一種方法(或者說普通信眾的誦經等方法也是)。但「持名念佛」在大乘教理上有根據,在現實里有成就證據支持,所以也是合理的。


一切正信的趣向解脫的修行法門都離不了四念處,漢傳佛教講究的是讓自己先明白法理後,依據法理自己決定採用何種方式,所以不刻意提四念處,也基本不在四念處上設立具體的方式和步驟。說實話,這種不對機而又步驟鮮明的所謂「四念處」,效果確實「很明顯」的(齜牙),很容易出現各種觸受方面的境界,可惜的是,這些境界就算玩到了六種震動的程度,也和解脫沒一毛錢的關係…………


漢傳佛教不是不推崇四念住。而是漢傳的人文環境決定了,推行平淡的修行法門(比如四念住)是沒有前途的。

諸子百家的大環境下,文人士大夫重視的是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立德立功立言。接觸到一個新學問,就想分宗裂派拉旗幟單幹(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於是八宗盛行,熱鬧紛繁。

而民間老百姓關注度不一樣,沒孩子的希望供個送子觀音,想發財的希望供財神,想此世生活苦難少一點就念觀世音,想下世不再輪迴就念彌勒佛,阿彌陀佛。永遠都是需求占第一位。他們沒有那個深度與廣度去思考怎麼滅掉貪嗔痴,達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用的解脫境界。本著實用至上(於生活有益)的心理來信仰宗教。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問題留到下一世,生了病,首先請醫生,同時可能請風水師,巫師(符咒水碗下陰觀花觀香),命理師,胡黃白柳等等解決問題。而佛教在民間是蒼白無力的。如果說他們有影響力,也是密宗咒術驅邪趕鬼與道教類似的地位。中國人天性是遠宗教而務實際的。你能給我解決問題,我付出金錢還願即可。並不願意真正深入了解背後的深厚文化底蘊。

有禪師說過,光講禪法,門前衰草三尺即是此理。於是漢傳獨僻蹊徑,外示婆羅門教光怪陸離的火供煙供薈供,數不清的咒術,圈錢的水陸法會,打卦算命抽籤,或者是集體放生,力求與信徒互動,圈到錢建一座自己當老大的寺廟才是王道。

閑暇之餘,也組織念佛七禪七地藏七以至n種七。真正接待幾個有心修學的居士和苦痛纏身的中老年婦女、獵奇的文藝青年。

天朝的宗教政策是非常短視的,所謂肉食者鄙,不重視宗教文化的輸出。比如在非洲,我們有巨量的經濟援助,但沒有建立一座漢傳寺廟去與當地土著宗教、伊斯蘭教基督天主教抗衡。

關注四念住的,是非常小眾的跨越漢傳與南傳的部份信徒乾的事。未來是屬於沙漠教的。

用一句過氣的網路言子結尾:世界是我們的,也是兒子們的;更是那幫孫子們的。


轉載一篇文章為樓主解惑

我談神秘體驗和修行的真義

(-)德通中脈。

總體來講,修道的方向和途徑有兩個,其一,從心性上走,自凈其心,格物存誠,復歸於無我;其二,從色身上入手,走氣脈的路線,許多法門標榜性命雙修,但實際上總有側重。前者的大方向比如中國的儒家,(包括程程朱理學,陽明心學)佛教的禪宗,凈土以及南傳佛教,這條路首先要明心,以無為法為主導,不需要刻意的技巧訓練。這條路線容易先得到清凈法身。後者的大方向上包括了種種外道類的氣功,密宗,道家的內丹,以及其他的神秘主義色彩濃厚的宗派(印度的一些瑜伽派別)。這些不同的宗派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能量層次概念,諸如密宗的三脈七輪,道家的精氣神,大小周天,氣經八脈,但大的原則都是從氣脈入手,通過觀想,導引等有為法來提高個人的能量層次。但是,不管是密也好(我相信真正的密宗行者必然要經過長期的聞思修,通達顯密,方可與三密相應),丹也好,到一定的程度(修中脈)的時候,有為法將失去作用。在這個層面上,性宗和命宗要交匯在一起。因為人的中脈系統的能量絕非用意念和觀想所能完成的。一句話「德通中脈」,真正的中脈能量必須靠「無我」的心去提升,必須靠無為法提升,在中脈以下,諸如大小周天,都是在後天的境界里,如果見地上不去的話,常年累月的打通,也不過是在和自己作一個漫長的遊戲。不從「無我」上用功,不從德上說,修氣脈,修觀想,也都落在旁門枝葉上。

(二)說神秘主義體驗

走氣脈路線的人,當然有的人根器和秉性不同,個別人做氣功時間很短,都出現了特異現象,打坐沒幾天工夫,覺得氣動。這些人由於經絡敏感,如果配合觀想和禪定,很容易產生神秘體驗,尤其是觀想的力量,它可以無中生有,凡是我們意識中所接觸的,聽過的,看過的,以及夢境中的信息,第六意識都可以輕鬆的把它創造出來。但是,他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欺騙性,人往往願意沉湎於各種的幻境而自我滿足。它包括種種的光體驗,天堂體驗等等,這種幻境背後隱藏的慾望會把修行者帶入到一種「虛妄」的境界中。98年我在南陽遇到幾位修氣功的人,一次交流中,她談道「一切唯心造」的體驗。那天晚上,其中一個人說自己剛剛打坐進入天界,在瑤池享用了幾顆仙桃就回來了,另一個便讓其他幾個看自己背後有什麼發生,結果發現原來有一個巨大的太極圖在旋轉變化。事後,她告訴我,當時她的意念里創造了一個太極圖,結果太極圖就已一種能量的形式表現出來了。她運用他心通的能力三次準確的預言了兒子要給她拿出來什麼東西。是的,人的意識本身確實能創造出巨大的幻像和經歷,包括諸如假神通之類的,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

(三)禪定和解苦

人類是自然界中自我焦慮感最為沉重的生命。山川河流,礦藏可以成千上百萬年的在虛空大定里。從人的生存本質上,佛陀成道後就像世人宣講了「四聖諦」。「四聖諦,八正道」是佛陀覺悟後作早時期的傳道的重要內容。在趨向涅槃的過程中,禪定是解脫苦諦的不二法門。如果說一個行者一旦脫離了聞思的階段,就必然來到禪定的大門之前。其實,顯宗的大止觀,密宗的大手印見(密勒日巴歌集裡面講的很多)和大圓滿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直入寬坦,無整,任運的心地法門,從果位上起修。這種定,完全將醒夢和為一體,無時不在定中,無處不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境中。其實這也是一個解脫者自然表現出來的現量的境界。但是,在行者還處於這種定境之前,他並沒有能力去釐清自己內心的不安,所以日常生活中仍然會表現出來種種貪嗔痴的習氣。其實禪定和解苦完全是兩個概念,禪定有助於解苦,定力可以暫時化解煩惱習氣,但不能革除,能斬草卻不能除根,所以定力好不等於降服了煩惱習氣,對於一個禪定經驗好的行者在生活中仍然會由煩惱的表現並不足為奇,相反,定力好的行者會對周圍的環境非常地敏感,苦的感受不一定就少,對於一個解脫者而言,有苦的感受,但沒有受苦者,是很接近的描述。禪定的成就並不等於智慧的成就,對於一個見性的人,「除習氣」最重要。如何除,在紅塵中,在歷緣對境中嚴格的反省,檢討,保任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說,什麼是修行的真義,我說「找錯改錯」就是修行,除習氣就是最好的修行。神秘體驗不等與道果,道果的高低是從一個人煩惱減少的程度,從一個人貪嗔痴等無明種子是否剔除乾淨來劃分的。這才是真正的聖賢果位。佛教的四向四果,十地菩薩等修證階位講的非常詳細。

(四)得道和開悟

其實這完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概念。前兩天看到有人提出所謂得道就是禪宗的「開悟」,這實際是非常錯誤的理解。開悟在禪宗來講叫見性,叫「破初參」,十牛圖裡是見牛,這是處於「見道位」,一個見道位的行者,會自然的邁向「修道位」,在修道位要作什麼呢?降服習氣而已,綿密地長養悟境,也叫「養聖胎」,從修道位才能進入解脫位,證入阿羅漢果。對於一個解脫位的阿羅漢,離得道仍然很遠,他只是證到了平等性智,未得大圓鏡智,所以,阿羅漢,聲聞,緣覺仍然不能做「天人導師」,他還要向上修習更高的智慧,最後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所以古德雲「修行容易開悟難,開悟容易修道難,修道容易解脫難」,這句話的次第已經講的非常明確了。


因為一般人似乎的確缺少如實地觀察自己的心理功能。這可能是文明的弊端,也可能是人類心理功能的盲點,如果對此不反省是無法超越的,也可以說六祖慧能不識字,所以才能開悟,因為不識字,所以才能超越矛盾的觀點。


『四念處』四卷 智者大師著 極力推薦


為什麼藏傳佛教不推薦五十陰魔?不推薦地藏經?不推薦金剛經?不推薦耳根圓通章?不推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漢傳佛教修四念住啊,怎麼不修。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哪個宗門不修啊,是你不知道,也沒參加過漢傳佛教各宗門的正統修行吧。

漢傳佛教是大乘修行法門,對於四念住修行,只是在最初的修行中對治習氣中用到,畢竟此是佛方便說。進入更深層次修行時,就不再修了。就像小學有小學課程,大學有大學課程。大學生不可能總學小學課本。


這又是聽誰說的?很多大乘經典都有講四念處。而且中國歷史上一直有人修習。問題不成立。

不是不推薦,而是重視度不夠。


大般若經 念住等品

第二分念住等品第十七之一

  「複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四念住。云何為四?一、身念住,二、受念住,三、心念住,四、法念住。

「身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身住循身觀,或於外身住循身觀,或於內外身住循身觀,而永不起身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受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受住循受觀,或於外受住循受觀,或於內外受住循受觀,而永不起受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心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心住循心觀,或於外心住循心觀,或於內外心住循心觀,而永不起心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法念住者,謂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雖於內法住循法觀,或於外法住循法觀,或於內外法住循法觀,而永不起法俱尋思,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行時知行,住時知住,坐時知坐,卧時知卧,如如自身威儀差別,如是如是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正知往來,正知瞻顧,正知俯仰,正知屈伸,服僧伽胝,執持衣缽,若食若飲,偃息經行,坐起承迎,寤寐語默,入出諸定,皆念正知。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於息入時念知息入,於息出時念知息出,於息長時念知息長,於息短時念知息短。如轉輪師或彼弟子,輪勢長時知輪勢長,輪勢短時知輪勢短;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念知諸息若入若出長短差別。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諸界差別,所謂地界、水、火、風界。如巧屠師或彼弟子斷牛命已,復用利刀分析其身割為四分,若坐若立如實觀知;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察自身地、水、火、風四界差別。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審觀自身,從足至頂種種不凈充滿其中,外為薄皮之所纏裹,所謂此身唯有種種發毛爪齒、皮革血肉、筋脈骨髓、心肝肺腎、脾膽胞胃、大腸小腸、屎尿涕唾、涎淚垢汗、痰膿肪[月+冊]、腦膜[目+蚩]聹,如是不凈充滿身中。如有農夫或諸長者,倉中盛滿種種雜谷,所謂稻、麻、粟、豆、麥等,有明目者開倉睹之,能如實知其中唯有稻、麻、粟等種種雜谷;是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審觀自身,從足至頂,不凈充滿,不可貪樂。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死經一日或經二日乃至七日,其身膖脹,色變青瘀,臭爛皮穿,膿血流出。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死經一日或經二日乃至七日,為諸雕、鷲、烏、鵲、鵄、梟、虎、豹、狐、狼、野干、狗等種種禽獸或啄或攫,骨肉狼籍,[齒+查]掣食啖。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禽獸食已,不凈潰爛,膿血流離,有無量種蟲蛆雜出,臭穢可污過於死狗。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蟲蛆食已,肉離骨現,支節相連,筋纏血塗,尚余腐肉。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已成骨鎖,血肉都盡,余筋相連。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但餘眾骨,其骨皓白,色如珂雪,諸筋糜爛,支節分離。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成白骨已,支節分散,零落異方。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諸骨分離各在異處,足骨異處,腨骨異處,膝骨異處,髀骨異處,髖骨異處,脊骨異處,脅骨異處,胸骨異處,膊骨異處,臂骨異處,手骨異處,項骨異處,頷骨異處,頰骨異處,其髑髏骨亦在異處。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骸骨狼籍,風吹日曝,雨灌霜封,積有歲年,色如珂雪。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複次,善現,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往澹泊路觀所棄屍,余骨散地,經多百歲或多千年,其相變青,狀如鴿色,或有腐朽碎末如塵,與土相和難可分別。見是事已,自念我身有如是性,具如是法,未得解脫,終歸如是。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如於內身如是差別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於外身住循身觀,於內外身住循身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隨其所應,亦復如是。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外俱受、心、法住循受、心、法觀,熾然精進,正知具念,調伏貪憂,隨其所應,皆應廣說。

  「善現,如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內外俱身、受、心、法住循身、受、心、法觀時,雖作是觀而無所得。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沒有為什麼。

漢傳佛教修行法門自然而然的發展造成的而已。

而且,漢傳佛教與南傳佛教對四念處的理解和實修,差別是很大的。


1.阿含系經典讀起來生澀枯燥。而羅什玄奘都沒有再翻譯。文風不適合中國人的口味。

2.佛教傳入中國大約是永平十年,那個時候對應印度是大乘佛教時期,教理的研習思辨是主流。

3.中國流派太多,現在的主流是藏傳,凈土,還有部分禪宗。藏傳有獎毗婆舍那,但現在教徒更流行持咒,修供養等。禪宗是祖師禪,和如來禪有很大區別。而天台止觀則小範圍流傳。


大乘的四念處和小乘不同,大乘是觀身受心法空,所以大乘的一切法空就包含了四念處,以至於大乘的法印也和小乘不一樣,是一實相印。


《瑜伽師地論》大面的篇幅都在講各種禪定狀態的次第,非常詳細,沒有基礎的禪修是無法深入理解的。


先問是不是,蛤蛤


現在凈土念佛太多 也太簡單了 還能十念往生 永不退轉 誰還願意修四念處五停心觀了啊 更何況這只不過是修止觀坐禪的法門 連入門都不算呢


推薦閱讀:

南傳信徒為什麼那麼熱衷給大乘人傳教?
為什麼在網上,人們在討論中,容易變得沒有禮貌、教養,容易粗魯、說髒話? 有沒有可能改善?
佛門有哪些出家人的威儀?感覺很酷。(請答主上圖以及解讀背後的意義)?
有沒有把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事情用佛教解釋的書籍?
雍仲本教是一萬八千年前最原始的佛法嗎?

TAG:佛教 | 大乘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