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文學是人生遺憾之學?


寫作,是我將理想寫進人生,

文學,是我將人生寫盡理想。

文學之所以直指人心,是因為它在說「當我們極力呼籲什麼的時候說明什麼已經窮盡」;是因為它不斷告知「一切都被預先諒解了,一切卑鄙也便被預先許可了」。

看見了便想發聲,發聲便想吶喊,吶喊又需回應。但很少會圓滿,最後細想也無需圓滿。

大概就是遺憾罷。


「忘掉一個女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她變成文學。」——亨利?米勒

『我坐下來給她寫一封信,告訴她,我一想到失去她,就感到如此痛苦,以致我決定開始寫一本關於她的書,來使她不朽。我說,這將是一本以前沒有任何人見過的書。我欣喜若狂地漫筆紙上,寫得正來勁的時候,我突然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如此高興。…………在舞廳底下經過,我又想起這本書,我突然明白,我們的生活已經結束;我明白,我正在計劃寫的這本書不過是一個墳墓,用來埋葬她——以及曾經屬於她的我。』 ——《南回歸線》


遺憾這個詞是不準確的。

遺憾不一定是文學,文學同樣不一定就是遺憾。

其實這個問題我經常性的會和人聊起來。

文學的公眾定義是:帶有批判性,教育性的小說。

其實沒有那麼多定義,文學就是小說家發牢騷。

這個牢騷可以是對某個人某個組織的不滿,可以是表達對某個人深深的愛戀,可以回憶那些年的青春無知,可以幻想未來的春夏秋冬。

如果僅僅把文學用遺憾來概括,那真是一種遺憾。

我們再來說為什麼會有遺憾這一種說法:就我認為的來說現實是殘酷的,沒有完美可言。所以很多文學作品,描寫的更多的都是人世的殘酷,這樣才能夠發人深省。但是這樣往往就會給觀者留下太多的遺憾,太多的不解。比如紅樓,不知道多少人會忍不住為寶玉和黛玉嘆息,為晴雯嘆息,紅樓本身就是個悲劇,每個人都是那麼發人深省,每個人都讓很多人人覺得不該這樣。這就是作家塑造給觀者的遺憾。文學作品大多都不是完全虛構的,甚至很多都是完全真實的,這種叫紀實文學。紀實就不用多說了,你生活的什麼樣,用文字把你的生活表達出來而已。試問,誰人自覺人生無遺憾呢?虛實結合的文學中有一部分是基於自己的真實經歷來寫的,另有一些則實從得知到的歷史或者某個人某個家族某個地方的故事加以改變豐富描寫的。這類故事大多都是能夠引起這個作家內心的一種慨嘆的,這種慨嘆喜劇是很難引起的,大多都是悲劇色彩的故事。

文學本身並不是遺憾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不完美才是真實的,完美的人生那就不是真實的人生,也不是文學要表達的了。所以說,文學本身並不遺憾,只是讓觀者覺得遺憾。


1.用文學表情達意,抒發自我。喜悅的作品難成經典,痛苦之作往往來得深刻。從這一點來說,文學是人生的遺憾之學沒錯,描繪的是你想得而未得的痛苦或是追念的一種情懷。

可以隨便列舉文學作品的例子,詩詞歌賦都難逃其中。就連放蕩不羈洒脫奔放的李白不仍舊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么?更不用說現代詩里「黑綿綿的昏夜」和「悠長又寂寥的雨巷」了。古今中外名著,道盡人間滄桑的作品不計其數。《荊棘鳥》的錯,《茶花女》的悔,《白鹿原》的探究與《廢都》的淫亂,無不透著文學帶有人生的遺憾之跡。

誠然,也有很多格調明麗,色彩清新的文學作品,歌頌美好的愛情,神奇的自然,各種,但是這樣的作品也經常留一個感慨的尾巴。

2.用文學批判和造夢。批判社會的不公與罪惡,憧憬另一個世外桃源,一輩子可能都實現不了,所以文學是人生的遺憾之作也沒錯。文學是要向人類展現一個烏托邦的,這個烏托邦的形成就是一個造夢的過程。格非在《江南三部曲》中描繪了一個平行世界的桃花源,這個理想的烏托邦與外界的貧窮與落後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雖然也存在著自己的問題,但是算是一個高於現實的理想,也是一種思考。

就連童話文學也不例外,也是向孩童們描摹一個無惡無痛的世界。好人有好報,壞人終被懲罰,這是人類樸實的願望。

文學是什麼?也是為了指導人類生活得更好的藝術。文學不排斥遺憾,因為它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所有的不完滿,不如意,求而不得,都可以以另一種欺人的方式存活。

假裝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假裝自己是最清醒的旁觀者。

文字的世界,才完完全全屬於筆者。


國家不幸詩家幸,人生的不幸亦是一樣,比如,李煜滅國後才寫成名篇,勃朗特姐妹是因為自身的經歷才造就了名篇,舉個反例,李宗盛本是詞曲大師,可是婚姻穩定後便再也創造不出金曲


「沒有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沒有徹頭徹尾的絕望。」

——村上春樹(林少華譯)

以一個小菜雞的角度解讀一下。

絕望,遺憾,才能促使人反省自己,解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反省自己的人生,解剖自己的人生,又反省別人的人生,解剖別人的人生。用挑剔的眼光注視這個世界。

「假如現實做出一點點變動,那如今的世界,又會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

故事就從中誕生了。


因為他不看兒童文學、科普作品啊!

矯情個毛啊(╯‵□′)╯︵┻━┻


推薦閱讀:

大家平時是怎麼找書的?
學習計算機專業的英語辭彙有什麼比較好的書推薦?
碎片化閱讀有什麼危害?如何在「快」與「慢」的閱讀習慣之間尋找平衡?
梁文道和羅振宇哪個看的書更多一些?
怎麼在吵鬧的環境下看書思考學習?

TAG:閱讀 | 文化 | 人生 | 文學 | 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