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的新功能 Moments 前景如何?有哪些潛在商業價值?

Moments Is Twitter"s Best Chance Yet at Saving Its Business

Launched with much fanfare yesterday, Moments reveals the videos, photos, and tweets behind news stories and events as they unfold on Twitter and Twitter-owned products such as Periscope and Vine. Moments are currently being curated by an editorial team at Twitter as well as launch partners such as The New York Times, Getty, and MLB. Users will soon be able to curate their own Moments, too, and the Moments tab is front and center on Twitter』s updated app.


【Live Event Ecosystem】

當時Twitter投資那家給體育場館做app的VenueNext時,有人提出Twitter正在打造一個「Live Event Ecosystem」。單純就這項投資而言這麼描述其意義有沒有拔高,以及這項投資究竟靠不靠譜,這些另說,主要是「Live Event Ecosystem」這個說法讓人拍案叫絕。

什麼算是Live Event?演唱會算,體育比賽算。往廣義想,某地倉庫突然爆炸也算,今天股市暴跌也算,政府推出什麼新政策也算,某公眾人物語出驚人也算。甚至,親戚國慶出遊被宰也算,同學在SNS上曬喂袋鼠也算。總之,一件事情正在發生,或剛剛發生,它們都算Live Event。那麼,,世界上的一切事件,其實都是Live Event。

微博slogan「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以及停不下來的刷新微信朋友圈,不都是為了看看世界/周邊/友鄰/親朋好友們正在發生什麼。因為Live,所以你刷個沒完。

為了知曉正在發生什麼,以前人們看報紙看電視聽電台,後來看新聞網站裝新聞app,再後來更傾向於刷SNS,Facebook們成了大夥觸及傳統新聞媒體的通道,Twitter就更不用說了總有這樣那樣的大事件率先在Twitter上發布。

【舉例說明關係呈現的缺點】

可是,類似Twitter這種傳統的關係鏈,follow與被fo的呈現形式,在信息流龐大到一定級別時,用戶的timeline必然很不利於用戶直接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因為每個時刻用戶的興趣偏向都是不同的,所以也不難理解各家SNS都在想辦法人工/演算法干預用戶的timeline。

說到這裡,不如就以一種典型的Live Event——足球比賽來舉例說明吧。

話嘮克洛普在上任利物浦時說:「足球沒那麼重要,他不能拯救人的生命,畢竟我們不是醫生,我們要讓球迷在比賽中忘卻煩惱,然後他們能花3天回顧比賽,再花2天展望比賽。」

恩這個逗逼一句話就總結好了一個球迷消費(或者說關注)一場球賽的模式:

正在發生時:看比賽

剛剛發生:回味3天

發生過一段時間:展望下一場

那麼對於足球賽,Live Event Ecosystem就至少包含以下角色:

事件發起者:足協、聯盟

事件地點:XX球場

當事人:球員、教練、裁判

現場目擊者:球場里的觀眾

後方觀眾:電視觀眾

普通關注者:沒看球賽但關注球賽的人

事件傳播者:以前是專業媒體機構,現在則加上了媒體人專家意見領袖、現場目擊者、後方觀眾,乃至普通關注者。

----------------------------------------情景模擬的分割線----------------------------------------

假設你守在電視機前,這是一場重要的決賽:BVB vs Boring Munich……

比賽哨響:現場觀眾紛紛在SNS曬自拍/大V發表了專業前瞻和比賽看點/關注者刷到了友鄰或大V的信息

12分鐘:博阿滕大腳長傳,球直接飛到BVB禁區前沿,萊萬瀟洒接球,扛過追來的胡向前,推射遠角得分,0:1。SNS里一片沸騰,發推數量激增。你很想看看大家都怎麼評價這粒進球,但是不巧,你的timeline上還有各種曬娃、發吃、生活感悟,於是你使勁刷,或者直接點進幾個經常說球賽的友鄰的頁面看,更或者,搜索關鍵詞看大家都在說什麼。你搜了「Boring Munich」,然後又搜了「萊萬」,好像那些內容也沒什麼營養,不過好像搜到了一個在現場的球迷,他拍了比分牌和球員慶祝圖。還有個現場的球迷在用periscope直播,雖然視頻質量沒法忍然還是看到了現場氣氛的狂熱。你還可以去貼吧逛逛。(這就是所謂的「第二屏」)

40分鐘:京多安一個漂亮的馬賽迴旋後,把球塞給右路羅伊斯。羅伊斯一腳出給中路的香川然後高速斜插,香川挑傳禁區,這時右邊後衛金特爾趕上不停球直接傳中,羅伊斯推空門。1:1。

然後你又開始刷SNS,奧,還是好多發貓狗哈哈哈黨,搜了下關鍵詞「羅伊斯」,這次好幾個打著感嘆號要給羅伊斯生猴子的。還有個友鄰轉了一個叫賈鄭婧的感嘆「這才是BVB式的行雲流水」。

……

趁這會兒有點無聊,你發現有人發了上一個進球的gif圖。

……

比賽結束,最終比分3:2,BVB險勝Boring Munich。

好了這時你想看球員賽後採訪,教練賽後發言。你刷了每一個球員的推。你還想趁著激動的心情跟那些同好們聊球。再往後,還有球員評分,比賽復盤,專家評論……也就是話嘮克洛普所說的:用3天回味比賽。

於是你去了新浪體育,看了看就像機器人寫的千篇一律的戰報:

「北京時間XX:XX,在XXX比賽中,XX以3:2戰勝XXX,奪得了XX冠軍。比賽第X分鐘,XX直傳,XX插上勁射偏出。XX在X分鐘取得了領先……最終XXXX」。

然後你逛了貼吧、虎撲,這裡面新聞猛料都比門戶網站多,又快又新。你熱情的參與評論。

然後你在SNS上關注的友鄰/大V又翻譯了很多比賽新聞。還有戰術復盤。於是你需要點進他們的個人頁面去瀏覽。

羅伊斯等等twitter平時也沒啥動靜,但比賽後在自己Twitter賬號上寫:完美的比賽!

……

過了2天

你想知道關於這場比賽還有沒有什麼新的後續,於是你又門戶網站-搜索引擎-貼吧虎撲-SNS逛一圈。一遍又一遍的進入頁面、搜索。你發現那些遵循一定格式的傳統新聞報道、評論,幾乎可以一目十行看完因為大多都是重複的廢話,而你點開5篇新聞掃一遍,實際累計也只有500字對你有用。

----------------------------------------情景模擬結束的分割線----------------------------------------

【新聞事件呈現的進化】

經過對這場BVB vs Boring Munich的Live Event的追蹤,深深覺得:

1,如果不用點擊、搜索這麼多次,直接按時間呈現給我相關信息多好。

2,如果這些新聞能只說要點就好了,誰要去看大量重複的文字呢。我只想知道信息,而不是看一篇文章。

3,在不需要大量關注一群陌生人(聊完球就算了,沒球時還要看他們發吃發自拍曬娃說蠢話)的情況下如果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立馬有一群同好來交流,那樣多好。

已經不幸關門的Circa(Circa News | Save Time. Stay Informed.),還有仍在嘗試的Timeline(https://www.timeline.com)也是這麼想的,至少在1、2點上。他們在某一個新聞事件的時間軸上幫你梳理,並盡量提煉文章精華,幫你更好的追蹤某個新聞事件的發展。但是問題在於他們這麼做的性價比:群眾並不是對每件事都想做追蹤,只有那些熱門事件,或是興趣所在,群眾才有動機去了解更多於是追蹤;Circa和Timeline們需要從浩瀚的整個互聯網世界裡搜尋、二次整理這些新聞然後呈獻給用戶,然而他們搜尋到的原材料——這些新聞文章,卻都遵循著新聞報道的固定格式:長(相對於140字)、嚴肅正經、廢話多(相對於只想知道要點的讀者需求而言)。

這種工程讓Circa和Timeline來做,確實性價比存疑,但讓Twitter做簡直再合適不過:

1,Twitter上已經存在大量貢獻內容的賬戶,這些賬戶涵蓋了一個Live Event Ecosystem所包含的所有角色。

2,Twitter上對於某個新聞事件的「報道」,短小精悍、夠快夠及時、多媒體(當然了這一點Twitter也動作略慢,還有待改進)、多角度(不同角色發出的「報道」)。

3,Twitter用戶本來就是來看新鮮事的,跟Circa和Timeline比這就是用戶基礎。

4,Twitter要做的,就是把1、2做二次梳理,依然以時間線形式,呈現給3看。

早些時候Twitter提出的project lightning就讓人想問:早幹嘛去了?直到現在moments的推出,Twitter總算是邁出了這一步。

毫無疑問,Twitter Moments將是本地化的,所以目前只有美區上線,裡面呈現的都是美區熱點。以及有個粗略的導航——頻道,有新聞、體育、今日熱點、娛樂……

前幾天看知名博主Ben Thompson寫:

TWITTER』S MOMENT

https://stratechery.com/2015/twitters-moment/

36氪中譯:http://36kr.com/p/5038250.html

說重新發明報紙也許有些誇張,但如今人們的閱讀習慣倒是確確實實正悄悄變化,只是仍然沒有一個產品來滿足這種變化的需求。Circa和Timeline更可能成為先烈,而Twitter正是做這件事的合適的角色。說到今後的商業價值,Moments肯定為Twitter變著法兒賣廣告提供了很多新的可能。

至於非要驚呼「twitter這是要偏向新聞而不是社交」,我發現好像我國人民特別喜歡糾結在一些人造概念上而不是探索事物本質。


Twitter想讓那些不主動關注很多人或者是不頻繁刷更新的人,也能夠看到一些熱點事件的動態報道。這就讓Twitter往我們時代的新聞頭條發展了。


twitter在弱化社交,更加成為了一個獲取外界信息的地方,微博應該很快會跟進。


作為信息入口,可以增加用戶停留時長,又可以做大事件運營,應該沒有直接商業利益,或者是搞付費訂閱。


推薦閱讀:

霍炬寫了一篇《microblogging 和微博信息架構產品差距和影響》的文章,比較了在 twitter 和微博這兩個平台信息不同的「待遇」和流通效率、民主程度)。請問這樣的產品 UI 分析是合理的么?
知乎有沒有必要做一個轉發的功能?
從產品設計上分析,為什麼我們願意在知乎上回答問題?
UG有什麼奇淫技巧?
知乎答案評論展開後,再收起的體驗很差,為什麼不改善?

TAG:Twitter | 產品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