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天地英雄》這部電影?
有如此神器還打個jb,一路aoe回去就行啊...
同樣是鏢局速遞,看看人家駱駝客是怎麼拍的...先說結論:大爛尾!要我說結局得這麼拍:姜文一行且戰且走逃至唐軍據點。一方面立即發信鴿/派哨騎求援,另一方面加強守備固守。不一日突厥大軍殺至,姜文等人血戰之後盡數殉難,只剩趙薇懷抱佛骨枯坐等死。突厥頭領帶著貪婪的笑容手剛摸到佛骨,聽得遠處傳來唐軍的號角:援軍終究是趕到了。唐軍將突厥人殺盡,祭奠姜文等烈士後將趙薇和佛骨帶回長安。竊以為這樣安排趙薇這個人物才有存在的必要(事件唯一的生還者,只有她在才能把故事說出來),原版里趙薇毫無存在感,砍了絲毫不影響情節發展。PS:中井貴一那句「此乃大唐之土,朝廷無官之處我便是官」真霸氣。
此乃大唐之土,朝廷無官之處我便是官。
居然沒有人回答。。這部電影是哥倫比亞公司與中國導演合拍的幾部電影之一,同時期還有其他幾部,比如周星馳的《功夫》。這部電影的質量算不錯的,最受人詬病的就是高潮階段,矛盾的解決居然不是靠主角的主觀能動性,而靠了超自然外力,也就是佛法,直接導致主題闡述不明確。這在編劇上是失敗的,在觀眾看來就會覺得很扯很low。影片除了這個最大敗筆意外,在故事的新穎度,劇情結構,武打場面,演員表演方面(除了趙薇這個花瓶),都算有質量。
確實應該在中間留個扣子,無論是讓地虎走了之後偶遇移防的唐軍,或者是負責在拓厥關下一站負責接應駝隊的關驛遲遲等不到駝隊到來而派出探哨尋找都可以。
如果能形成一個雙線敘事,明線是校尉李的小分隊拚命保護舍利和響馬子突厥人正面交手,暗線是唐朝官軍為了護送駝隊而一站一站付出的努力,這樣感覺整個故事就完整了。到了最後小孤城一戰,小分隊各位武士都做好了死戰的準備,而其實另一邊的大唐安西軍其實也已經焦急出發了幾日,馬不停蹄分秒不敢耽誤向小孤城趕來。當小分隊拼到黎明只剩下校尉大人和文珠守著舍利,安西軍從天邊神兵天降,一舉擊潰突厥人,消滅響馬子,並且救了校尉文珠兩人。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即便是突厥兵退之後他們倆人怎麼能繼續走到長安的。
這樣的話,文珠的存在也就更合理了。因為校尉李大人是帶罪之人,來棲大人也已經力戰犧牲了,即便李大人活下來到了長安,能給皇帝說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嗎?而文珠不但經歷了全程,關鍵她本身也是將軍的女兒,由她來向皇帝講清楚一切,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對於我這個對西域充滿了無限興趣的人來說,除了結局的這個「爛尾」,《天地英雄》的其他部分確實值得稱讚。撞上了《英雄》而沒有大賣簡直太可惜。我一直說,《天地英雄》滿足了我關於大唐西域的所有想像。何平不愧是拍過《雙旗鎮刀客》的,抓西部風情的鏡頭語言太到位了。萬里西域,是大漠戈壁,是風沙駝鈴,即便是對打格鬥也應該是直來直去的砍殺刀刀見刃。就怕千萬別搞出「武俠」、「招式」來,李校尉和他的部下在出逃以前可是堂堂的大唐安西軍,是正規軍,不是混江湖的。
我後來也在想,也不知道這部經典最後結局垮掉到底是什麼原因,我感覺可能還是對於佛教的理解有點偏差吧。其實片中也講到了,西域萬里佛國,舍利的意義,就是在於能夠控制這些國家順從大唐。所以,對於唐朝來講,它的意義是戰略性的,而非宗教性的。除了武則天,唐朝皇帝又不信佛。這個戰略價值,片中應該再體現一些,弱化一點宗教意味。
話說回來,這部片子最動人的地方也不在於這些武士被宗教打動。他們一開始上路之時確實是各有各的想法湊成了這麼一支隊伍,到禿子死在紅石峽,其實大家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去賣命保護駝隊的,這才有了地下墳場里眾人的爭吵。而得知了駝隊實際是護送舍利之後,所有人一下子嚴肅統一起來,完全沒有了爭論「想通了」的原因,也並不是這些武士對於佛教的信仰和敬畏,覺得舍利法力無邊,而是他們意識到,這是為國家效力,為大唐犧牲的行為。因為他們之前是職業軍人,這種對於國家的信念感,非常符合他們身份。
影片將唐朝軍人的這種微妙情感描寫得非常成功,這種前後對比含蓄地體現出了這些亡命的唐朝軍人內心的糾結。即便是在部隊受到不公正對待,他們仍舊對於大唐是存在信仰的,他們仍舊有著自己關於武士的自律,也仍舊明白誰是敵誰是友。對於李大人來說,他的沉默寡言,更像是一種委屈,一種報國無門的無奈,而並沒有轉化為對於曾經奮鬥過的國家的怨恨和報復。他和他的部下在西域亡命數年,自食其力為生,並沒有落草為寇,還是因為他們曾經是給了他們榮耀卻也帶給他們不平的正規軍人,他們內心仍舊尊崇著這樣一種身份。我想,這才是這群武士最打動人的地方吧。兄弟情的義薄雲天,陌路英雄的惺惺相惜,這兩種情感在電影中比較常見。而這兩層之上還存在的一種對於榮譽、軍人、國家、疆土這些概念的信念和堅定,用一種不善言辭、不說空話的行為表現出來,則使得《天地英雄》中眾位中古時期的武士們的形象一下子立體了起來,而有了有別於一般的西部片的大格局。正規軍和土匪響馬子的區別,也恰恰體現在這些內心的信仰和格局上。
按照片中設定,唐朝人是在和突厥人征戰,這個時期應該不會晚於玄宗朝。這正是大唐蒸蒸日上,在西域征戰四方,輝煌揚威的時候。這個時期的武士有著這種心境,是非常貼切的。畢竟安西軍在西域征戰幾十年,創下的戰績和奇蹟不可勝數,在那種惡劣的條件下,如果沒有一種核心的思想上的凝聚力存在,連維持這麼一支上萬人的軍隊都不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如此重要的駝隊,沒道理舍利中途「失聯」而整個西域的唐軍沒有動作。所以,如果把結局改為唐軍的「拯救」,才更符合歷史的走向和邏輯吧。
總之,導演和編劇對於電影劇情整體的框架結構,對於唐朝時期遠赴西域唐朝人的心態的把握,以及那個時候唐朝的自信和霸氣的這些種種感覺都基本「觸摸」到了,但是西域本身這個舞台太過遼闊,這個故事的內涵也相當深刻,這就導致這部電影最終這口氣還是「沒通下去」。既然來棲大人代表朝廷留下了那麼威武的一句「此乃大唐之土,朝廷無官之處我便是官。」,那麼無論是突厥人還是響馬子,如此在大唐國土上任意橫行,大唐最後還是應該拿出他應有的威嚴,不是嗎?
沒想到這麼好的一部電影,知乎上關注度如此低,我看了三遍,有時間會仔細寫個影評
喜歡這樣子的片,真刀真槍的干,而且主角一行人不會一直光環附體,基本上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有一兩個隊友犧牲。中井拔刀干架後的收刀,感覺很帥。
就是最後的結局,稀里糊塗壞人就死光了
大體框架很好,但故事邏輯不嚴密,東陽武士演的好,加個趙薇有啥用。
推薦閱讀:
※求論述姜文的電影風格及其作品所達的思想高度?
※這個視頻是怎麼回事?《鬼子來了》里的花屋小三郎又回中國了?
※姜文為什麼要拍鬼子來了?
※《太陽照常升起》里黃秋生為什麼要自殺?
※姜文後三部電影是不是確實夾帶私貨,全為隱喻?尋槍是不是掛名陸川,實際是姜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