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關注故事重要還是解讀隱喻重要?

譬如姜文大導演的電影,貌似越來越沒有什麼情節了。倒是網上隱喻解讀一篇篇像學術論文似的。


又不是做作業,自己願意關注什麼就關注什麼。自己不願意關注的,你關注了也帶不來什麼好處。

自己不想看的電影不要因為別人的評價高就去看。


余秋雨說,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有半透明外殼的內外兩層結構。

(不記得是文藝、藝術或其他詞,意思差不多,反正他用過電影舉例,所以肯定是適用於電影)

如果,外層是故事,內層自然是隱喻。

余秋雨還說,偉大的作品可以通過美麗的半透明的外殼,能夠看到更美麗的內核——全透明的很無趣,跟說教與口號沒分別。不透明的就看不到內層,要麼其實就沒有內涵,要麼太艱深晦澀。

好,余秋雨老師的發言高屋建瓴,非常好,下面我稍微補充一下,只說兩點:

①電影是一個整體,正如你第一眼看一個半透明的物體,只要視力正常,也是能夠同時明顯看到外部輪廓和隱約看到內部物件,所以剛開始看的時候,並不存在關注哪個更重要,而是一起看(這不是腦筋急轉彎或者抖機靈!)。只有你當成古玩一樣去反覆深入把玩,用放大鏡去看,當成學術去研究,才會有所謂的更關注哪一點。既然如此,你在不同的時間段關注不同的點即可,這次關注故事,下次關注隱喻,再下次看故事和隱喻的關聯。

②既然只有偉大的電影才是這種結構,如果你在看普通電影甚至爛片也想看出什麼好隱喻,是不是有點緣木求魚,故事或視覺效果能給你帶來兩小時的樂趣就好了——當然普通電影甚至爛片也可能有偉大電影的追求,力圖形成這種「半透明的雙層結構」。不過這不要緊,對於有觀影追求的同學,在首次觀看的過程中,逐漸地分辨出這是(或不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也是一種樂趣;

說完,散會!

-----------

泥煤的剛寫完還沒發表,發現改題目了。

沒關係,重要的事再說兩遍:

不透明的就看不到內層,要麼其實就沒有內涵,要麼太艱深晦澀。

不透明的就看不到內層,要麼其實就沒有內涵,要麼太艱深晦澀。

無論哪種,都不是偉大的作品。姜文的電影亦然。

某些姜文影迷期望值太高,期待看到偉大的作品。如果看不到偉大,總以為是自己的問題,所以不斷地想從中挖掘隱喻——卻不知藏得太深的隱喻,即使真的存在,反而證明了電影並不偉大。若連外層的故事性都沒了,那就……只能呵呵了


如何從不同的方式讓你愉悅,是最關鍵的


對於我們這些普通觀眾來說,關注故事是一件很爽的事,特別是那些好電影。

《墜入》講了一個多好的故事!就算沒有去深究裡面的人物、服飾、場景都在隱喻些什麼,也不能阻止我們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希區柯克的故事也講得好,會讓人在結尾處高呼:竟然是這樣!有的電影不注重講故事,給觀眾最直接的感受反而是一種情懷(原諒我用這個被用爛的詞),就像題主說的《一步之遙》,用剪輯、配樂、造型、台詞這些技術創造一個讓觀眾沉醉其中的夢境,我認為這也是一部好電影。

至於深究其背後的隱喻、含義,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它往往反映的就是導演的初衷。當然,我有時也會看完電影去查查資料,弄懂個時代背景、文化象徵什麼的;但如果每部電影都這樣,還是會覺得無聊。因為就算沒有這些主旨,它的故事和情懷就已經感染到我了呀!這個導演想要對觀眾說的話,我們都很沉醉地聽完了呀!至於有沒有懂,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這就是好電影的魅力。

記得我第一次看搏擊聚樂部的時候,那種有節奏的咚次大次的念白方式,男主治療失眠的方式,泰勒和女主的性格,搏擊聚樂部的規則,用女人的脂肪做肥皂……這個故事的一切都是在戳我的G點啊!看電影的時候是陷進去的,完全無法自拔,看完了都有一種如夢初醒的感覺。後來又看到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880096/answer/46205933@孫恬歌 關於背景和含義的解讀,覺得說的挺有道理,會有種「啊原來是這樣」的感概。但如果少了這種感慨,依然是一部好電影。

當然,電影畢竟也是學術,總得有人去挖掘和篩選深層的意義,才會有更大的感悟,這門學問才得以發展,經典才能被好好詮釋和學習。


觀眾分兩種,爆米花觀眾和「資深觀眾」,

前者只要圖個樂子,即使是小時代,只要帥哥美女賣力演也是可以值會票價的,畢竟主要是看完電影啪啪啪的。

後者屬於非要在電影里證明自己懂得比別人多,本事別人大,非要建立一套中二的標準,然後硬套那些明明不是給你們看的電影。

---------------------------------------------

1,網上那些解讀啦隱喻啦百分之九十都是腦補,爆米花觀眾就圖個樂呵而已。

2,導演也許想拍成A,但是上映的結果是「資深觀眾」得到了BCDEF各種解讀,這時候導演不可能對著「資深觀眾」說,你們這群SB老子拍的是A呀你們解讀的是個JB。

3,然後各種根本就不是導演創作意圖的解讀還產生了共鳴,還產生了現象級的好評。

4,導演覺得這麼拍就挺好的,大家隨意解讀,我隨意拍就好了。

5,導演就這麼地又拍了一個片子,然後就放電影院里了,然後「資深觀眾」發現原來上一部只是湊巧解讀出來BCDEF,這次有點不好編了,不過還是強行編了個ghijk的解讀,但是越解讀越亂。

6,編不下去還是小事,關鍵是導演拍的太隨意了,影響到了爆米花觀眾的體驗,爆米花觀眾憤怒了,電影票房沒了。

7,導演表示想不通了,為什麼呢?這是為什麼呢?

-------------------------------------------

其實爆米花觀眾和資深觀眾兩種人是沒有衝突的,但是一個小眾電影非要當大眾電影宣傳,這個行為比小時代什麼的惡劣得多。

小時代只是爆米花片拍的不夠爆米花而已,一步之遙屬於掛著商業片賣文藝片,欺騙觀眾。


這麼來看。

電影是一個整體呈現,它是一個有外有內的綜合體。

但外,不等於故事情節。內,也不等於有沒有弦外之音。它的外是,用視覺,聽覺,及戲劇元素(未必是故事/劇情)構建的觀感體。它的內是,結合外在,有一種想要表達的情緒/觀點/見解。

內外不是各自獨立的,它們需要結合。結合得好不好,才是影片好不好的最終評判線。所以,這部電影裡面有一些弦外之音,又如何?或者單單只是打得熱鬧,又怎樣呢?還得把內外結合起來,怎麼結合嘛。比如你說卡薩布蘭卡,這個片內核很高深嗎?不見得,都是一些大家任可的人生道理嘛。「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可是這部片用了精彩的敘述方式,流暢的鏡頭,大家嫻熟的表演,美妙的音樂,恰到好處的節奏,時刻扣人心弦的懸念,從外在,它給出的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劇情發展「女主角到底會走還是留,會跟誰走呢?」,從內在,它默默展示了男主角的思維思想變化。這些處理,有的是刻意為之,有的可能是巧合或意外,但最後呈現出來的,是一部名片。

有的電影未必有什麼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但它呈現的外在很妙,比如紅高粱,它就不是勝在劇情的,又或者王家衛的電影們,也不見得有劇情,但是它們呈現出來的外在很精彩,和內核掛得又靈巧,所以這些電影好。


對於電影本身諸多解讀和體驗的方法,很難說存在高低優劣之分。

不論是享受故事性的浸入式觀影,

還是熱衷於符號解讀的互動式觀影。

本質上都是希望通過電影獲得生理/心理的快感,尋找自我生存價值的確認。

借巴贊的話:

「我們可以很冷漠地分析音樂的類型或者夢境的邏輯,但是我們也可以更熱情地隨著音樂旋律的邀請翩然起舞。從中我們能感受到某種意義,就好像隨著感性的顯現,覆蓋世界的神秘面紗被掀開了。"


大多數時候我就是看電影娛樂一下。

當我無意中影評之後…我才明白我的思維有多麼無知。

然後我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電影情節的內涵。 結果失敗→放棄。

經常的模式是我會很喜歡截某個get到我的台詞或者情景。

或者找找電影里的插曲: http://music.163.com/m/song?id=5042048

剛剛那種學術性的影評是我一直渴望從電影里能找到自己觀點的東西。

如果真的要把接觸的信息和知識轉化成技能的話。

就像回答知乎的問題一樣,我懂的東西很少。但是還是好死不要臉→_→一定要回答。

看電影的方式很多^ω^

最重要的判斷標準是這種方式是否取悅了你。


我們剛開始看電影的時候,幾乎都是看故事的,然後看多了,也受了一些影評的影響,覺得隱喻的地位凸顯了出來。但是隱喻並不是常常存在的,我們還是得以故事為主,直到我們遇見了沒什麼故事的電影。當時,我們也沒有什麼逼格,挖不出什麼隱喻,只是單純發現這電影畫面挺好看的。於是,你再回看一些你比較喜愛的電影,發現這些電影很多畫面都很美,只是當初你沒怎麼注意。接著你發現一些隱喻很強的電影里聲音總出現得異常到位。再接著,你又看到了剪輯,你又發現一部電影沒了主角的表演根本不能看。最後,你又發現,電影里有些關鍵的鏡頭有些無聲的力度。這時候,你再想,看電影是看故事重要呢還是隱喻重要呢,還是攝影,聲音,剪輯,表演,調度等呢?

都不重要,都很重要。


年少輕狂的我翻遍很多電影,只為尋找一絲裸露的鏡頭,卻從不曾滿足;

後來長大的我翻遍很多電影,只為尋覓一個完整的故事,還tm不如看av。

你說,

我是想看什麼呢?


在我看來電影只是一種商品,他的任務就是滿足受眾,所以談不上故事重要還是解讀隱喻重要,有些電影賣故事,有些電影賣隱喻。

但電影無論是為了說教、演繹、展示、警戒還是票房,最核心的功能都是集中觀眾的注意力,給觀眾臨時特殊體驗。

好了,下面我來說一下重點:

純粹有錢任性的賣家是不多的,但是很不幸,姜文就屬於這一類人,我個人覺得,《一步之遙》僅僅討論情節也是非常有趣的,但如果一定要討論這部電影是故事重要還是隱喻重要,其實是在討論他的電影是否滿足了觀眾的預期

我答這題前去重新看了兩支預告片:

《一步之遙》終極預告片

《一步之遙》國際版預告片曝光 姜文打造北洋版「蓋茨比」

結果看完了以後我發現一件事:

國內版的《一步之遙》預告片和國際版的《一步之遙》預告片的側重點是完全不同的!

國內版側重點:

居然還把這兩個鏡頭接在了一起做預告片:

實際上這兩個鏡頭的時間點和邏輯相隔十萬八千里,分別是兩根故事線,但預告片這麼一接,就給人一種「葛優扮演的這個人物很講義氣」的感覺,這是一種誤導

同理還有:

預告片里這三個鏡頭也是接在一起的,加上煽情的音樂,基本上是在描述故事裡的愛情脈絡。

國內版的預告片一再弘揚「義氣」「愛情」等相關元素,但是看過《一步之遙》的觀眾應該知道,這部電影代入感很差,最大的特點(當然也是我喜歡的地方)是演繹了一種基於情節的黑色幽默,而且這種黑色幽默非常有趣,我非常喜歡,但這些在預告片里幾乎完全沒有提及,整支預告片都在歌頌冒險、友情、愛情等元素——所以我們可以說,就國內版的預告片來說,《一步之遙》沒有滿足觀眾的預期,這和有沒有隱喻沒有關係,這部電影沒有起到它作為電影最基礎的責任。

但是國際版的《一步之遙》預告片卻完全是另一種風格:

同樣的場景,用了完全不一樣的台詞做預告片。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而國際版預告片的背景音樂也是非常歡快的,和最終版的預告片背景音樂完全不同,可以說《一步之遙》完全滿足了國際版預告片受眾的預期,而沒有出現在預告片里的很多有趣的情節,我覺得甚至超過了電影本身想要表達的內容。

請帶著開放的心態各看一遍預告片!然後再決定要不要支持我的觀點!

請帶著開放的心態各看一遍預告片!然後再決定要不要支持我的觀點!

請帶著開放的心態各看一遍預告片!然後再決定要不要支持我的觀點!

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兩支預告片的側重點完全不同,但是,題主如果有「我覺得這部電影情節不好」這樣的觀點,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從前者預告片來看,姜文完全沒有做到預告片里應有的電影效果,也可以想像,有相當一部分因預告片而來的受眾,根本沒有得到被承諾的體驗,那麼在這些受眾心裡,這部電影就理應被看作是一部爛片。

但如果你根本沒看過預告片,只是去看了這部電影,那麼我的觀點如下:

1。確實有很多隱喻

2。電影情節本身也非常有趣,所以不是爛片

3。故事代入感很差,但不影響理解

4。我個人很喜歡這個故事

5。姜文確實太調皮搗蛋了,而且這部電影有點偷工減料

6。有什麼藝術性我倒沒看出來,但應該屬於我個人的孤陋寡聞

7。歡迎指教


我就只想靜靜坐著兩個小時讓它給我說故事。


首先你先得關注故事,電影說到底肯定是用故事表達思想,至於鏡頭語言什麼的都是表達方式。在這個基礎上,再去思考其隱喻


談不上哪個更重要,沒有道理,也沒誰有資格規定應該怎樣、怎樣才對。你需要什麼,你喜歡什麼,什麼就重要。

就我自己來說,更看重故事和人物本身。我看電影就相當於小時候聽故事,故事裡的人,發生的事,說的話,讓我覺得有意思,就想看下去。再看一次也想看。如此而已。

我是來看戲的,不是來看演戲的,也不想連故事讀沒聽進去看進去,就來個誰誰誰在那裡裝專家說戲結果導致我完全無法入戲或者頻頻齣戲。

故事都沒鬧明白,還說個毛隱喻?那叫裝逼。


應該看電影。另,我其實沒在逗悶子,我是認真的。


謝邀!

看電影看了感到享受就行,沒那麼多條條框框的。


之前和朋友學魔術,深入了解各種技法,也練了很多手法,會了幾個套路之後,就沒法再看魔術了。總會關注錯誤引導,總會看他是不是做了break還是偷偷pass了,好好的一種藝術,看的時候又累有費勁…白瞎了…

因為喜歡動漫,自學了日語,結果好多空耳再聽起來再也沒有當初的樂趣了,本來覺得韓國很多歌謠很好聽,舞曲也很帶感,自從看了歌詞之後就再也不想聽這麼弱智的歌了…好好的一門樂趣…白瞎了

後來因為好奇,又和朋友修了一段電影藝術,主講背景美術,結果一看大片無人物鏡頭切換,都在思考這tm都在側面烘托什麼氣氛和引出怎樣的人物氣質…好好的一種消遣…白瞎了…

做人啊 最重要是開心 保持好奇心 和一個容易獲得滿足感的敏感神經 藝術這東西 對我們普通人也就夠了


《漢江怪物》網友所說的怪物隱喻什麼至今也不知道。

但該電影在赤裸裸的打韓國政府的臉我看的時候就知道了。


只關心感覺。


這兩方面我覺得做到更好的是奉俊昊《殺人回憶》,寓教於樂才是真正的娛樂。

一切沒有趣味的說教都是耍流氓!


推薦閱讀:

有哪些類似於<陽光燦爛的日子>和<獨自等待>這樣的電影 ?
如何評價電影《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
有哪些好的黑白老電影值得推薦?
有哪些笑中帶淚帶給人思考的喜劇?

TAG:電影 | 姜文 | 電影推薦 | 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