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類似 Apple、B&O、Muji、IKEA 這樣設計驅動的非設計公司嗎?

推薦閱讀: 「蘋果不是憑空從樹上長出來的」 ── Why Apples Don"t Grow on Trees


可能需要先說說看啥是設計驅動,再討論中國有沒有這樣的企業。

設計驅動。很慚愧,一直到老羅發布T1的直播時,才第一次接觸到設計驅動(設計導向)的概念,而更多一點點的了解則在後來閱讀了《至關重要的設計》,《一線之間》,《蘋果的設計之道》及《喬納森傳》這些書以後。

--------插播--------

當推薦產品經理買《至關重要設計這本書》的時候,一本《設計並不重要》的書映入眼帘,好事的他就一道買回來。而在那個時間裡看了知乎里關於logo設計的討論,講到包益民關於logo對企業的意義,樓下的咖啡廳logo很漂亮,但是店垮掉了,而旺旺,logo真的很「喜(chou)慶(bao)」卻是台灣幾大企業之一(幾百億新台幣的收入,這不也正是我們童年的回憶么),這時候老包決定自己創業了,我想是因為好的設計不懂商業,最終就被商業玩死。

視頻封面包益民在TED上的演講--A New Measure for Designers視頻

講到這個問題是從2:35秒開始的。

--------------------------

設計驅動究竟是什麼?

從字面意思上看,其實就是一個產品、項目、服務由設計出發,以設計為驅動來引導整個產品、項目、服務(以後統稱為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物流、銷售以及體驗。

而目標呢,是讓這些產品足以吸引消費者,然後獲得消費者粘性,佔據市場份額,引領並擊敗競爭對手。

但是這需要環境,

一個自身存活的內部環境。

一個消費者成熟的外部環境。

企業內部環境

1、核心:領導人與設計師:

早期企業的創始人往往既是企業的領導人又是核心產品的產品經理。他們為了推出自己心裡夢寐以求的產品而努力,而當一個企業只剩下報表與數字,就連公司里的人也就是個百分比的時候(比如我們決定再裁員5%)。一般情況下這個公司也就已經喪失再站起來的機會了,盲目求才求來的通常是庸才,而希望孤注一擲的結果是一擲千金然後打個還不一定漂亮的水漂。這種時候就該看看高考衝刺的戰略,完善自己最好的那一科和惡補自己最差的那一科,當然還要保證沒有那麼多邀功的政治家加入。

說說題目里的企業:

如果沒有深諳現代主義設計與科技之道的喬布斯,布倫納只能在蘋果實踐他的「Juggernaut項目」(詳見喬納森傳)。並帶著喬納森一席人做牛頓PDA,(從產品角度來看這時候的蘋果里還是有優秀的設計師、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的,也更能看到,光有中層優秀,一樣無法推動設計驅動)。可見:蘋果設計大師喬納森在蘋果的處女作曝光

(牛頓messagepad 20000)

沒有Peter Bang 和 Svend Olufsen這兩個高端技術宅對高品質的追求以及對David Lewis 這樣設計師的「放(fang)縱(quan)」哪有那麼多「高(chao)大(ji)上(gui)」的好產品呢?(看看這個劉易斯的作品:David Lewis Designers)

沒有日本傑出實業家堤清二(人家跟田中一光是好盆友,你就知道設計品位在哪裡了)的卓越遠見及在西友百貨打磨歷練的松井忠三,誰又能為原研哉先生、深澤直人先生、山本耀司等設計師創立一條銷售渠道,並堅定輸出對抗品牌模式的日式生活方式。(這個鏈接是請直接在wiki里搜索無印良品)

沒有北歐高度「生活化」的生活體驗與對商業敏銳洞察的創始人英格瓦,就不會有建立在L?VET這個易組裝、高體驗模式的成功。民主設計 - IKEA

(L?VET 桌子)

還有一些沒在題目里的企業:

如果沒有李健熙對設計的認同,就不會有sansung秒殺國內同時期電器品牌TCL 海爾...(不說手機這些是因為實在沒有可比性,關於三星的成功詳見《至關重要的設計》p074-078)

三星中國主頁上的產品(雖然今天的三星在手機、pad這些領域大不如前,但是在傳統白色家電領域由於沒有apple和小米這樣的對手,三星還是如魚得水的)

沒有盛田昭夫,可能我不會知道「線控」這個東西這麼有意思,更不會在買家電視首選sony(可惜現在只有電視及相關產品)。

(wm-ex5)多未來感的線控啊

沒有阿萊西的眾多優秀領導人,就不會有這個代表20世紀設計史的品牌(阿萊西_百度百科)

沒有herman miller 你不知道herman miller? 那看看 我們是誰 - Herman Miller 吧。

非設計企業

雖然明確說到是非設計的設計驅動企業,我想談及的應該是不是設計師品牌,比如國內有好多服裝設計師品牌,他們的設計肯定是設計驅動,從一個好的設計出發,還有就是一些從設計師變為企業家的品牌——戴森。

如果沒有戴森自己的堅持,他根本沒有辦法突破傳動家電產業對他的封鎖,當你拿著一個革命性創新產品需要量產時,你就會發現那些今天被淘汰掉的企業是如何面對這些「新」的。關於戴森

當然說回設計師,問題就來了。

我們上面提到了布倫納、Ive、劉易斯、田中一光、原研哉、深澤直人、戴森這些設計師。在老羅的T1發布會上,也講了很多優秀的設計公司

比如 保時捷設計、IDEO、青蛙設計、Oneco 、fuseproject等等等等。

但是就像國內汽車企業在喬治亞羅的italdesign被大眾收購以後成了一個個無頭蒼蠅的故事一樣,我們不能總背負著「我們是一個工業設計相對落後的國家」這頂帽子。

但設計師的成長的環境太複雜了 比如我在這個問題里的回答:國產運動鞋設計為啥這麼差? 教育、工業大環境、甲方、成本、消費者的心理等等。

所以你看老羅,網羅了兩位國內工業設計界的翹楚(應該在這兩位的帶領下也找到不少其他牛人)。

再看其他行業里。廣汽找到了張帆組建自己的設計團隊,而納智捷則是石志傑,總之不管怎麼說,他們開始找自己認為對的人,而不是讓一個工程出身的老「主任」帶一群設計師做設計。

我們真的有足夠好的設計師來做設計驅動么?

但願有。

(每次寫到設計師,因為自己是個做設計的就覺得沒法寫下去了。但就像劉治治在跟王受之老師「侃侃文化」時講的,有人要高大上的設計,你如果是一個真正有實力的設計師,那你就能給出高大上還符合設計審美的東西,所以埋頭學習吧,不斷修鍊吧設計神經師們,下圖疑為劉治治講的那個作品,某銀行指派製作)

內部環境2--基礎平台

一般情況下,有了一個傑出的領導,這個領導基本就能搞定所有與產品有關的事,特別是在亞洲國家,「必須做好」四字一出,東西肯定是能做出來的。但也就因為是在「亞洲國家」會上當面一套,會下背後一套的能人有的是,還需要注意供應鏈本身的建設與把控能力。

現在的企業自有工廠的很少,而OEM(原始設備商-代工廠)、ODM(原始設計商,就是貼牌品牌最喜歡的被貼牌製造商)工廠越來越多。【估計以後還能有OIM(原始創新商,不光被你貼牌,還能提供一發明創造給你,比如偉創力這樣的大型代工集團旗下可是有frog design的),OSM(能夠幫你從概念到銷售一把抓的原始一條龍商,哪一天某電商品牌、某代工品牌、某設計公司、某物流公司一合併可能就出現了)好了不瞎扯了。】

我們拿「鎚子T1」來說,畢竟鎚子是讓我知道設計驅動(導向)一詞的人,應該是個好例子。

在這裡藉助著名財經毒嘴郎教授的六環節:

1、產品設計;2、原料採購;3、物流運輸;4、訂單處理;5、批發經營、6、終端零售。

產品設計--這裡有產品設計:布倫納的Ammunition,同時還有我們上面說的產品設計圈裡大家都熟悉的李劍葉(那個愛你500年我買的可是正版)坐鎮工業設計副總裁,還有hi-id的呂中方(我也是上過hi-id的春春少年啊)等大神的扶持,至少不會向我們上面說的情況發生吧。產品系統設計:Smartisan OS。D站上的眾多大神,產品硬體工程設計。手機界黃埔畢業的大神們。。。。

原料採購--當然也包括生產製造,原料驍龍、sony攝像頭+富士通色彩解決方案、JDI屏幕、德州儀器,老羅親自上陣有沒有。生產如今落入產能問題,不也是老羅親自在亦庄富士康附近的快捷酒店住著么。內部環境很好的說。

物流運輸--對於鎚子來說應該還好,畢竟是外包給了物流界的大品牌順豐。如果不是電商而是實體店鋪呢?工廠--工廠庫房--大區庫房--各店鋪,確實不是簡單的事。當年青蔥少年的我作為新員工培訓的項目去盤點過庫房,16個發倉庫,一邊八個從山腳排到山腰,不過好像庫房和物流方面也是外包的,公司只有幾個管理人員。

訂單處理--鎚子都是在網上銷售,應該比較容易就與已經編撰好的程序銜接了,但是那些需要訂貨會這樣的企業咋辦?當然什麼德國人、美國人之類的早就發明了各種軟體和標準,國內基本都採用了。

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由於鎚子是直銷,所以暫時應該沒有批發經營,而且暫時也沒有實體體驗終端店鋪,所以還好,但是電商模式的銷售還是需要終端零售的管控的,比如前兩天同事的鎚子T1到了,玩弄了一番,結果發現鎖不了屏了,首次動用到了售後,據說態度極好,當然鎖屏不成的原因是因為T1有默認安全環境下不鎖屏的功能。(好像是這樣,當時在趕圖,沒太注意,有錯請指正)(參考資料:郎咸平的非常「6+1」理論 也有人說此理論一文不值請看:郎咸平的「六環節論」一文不值 )

當然在這六個環節里還有一個品牌與營銷可能是被包含在產品設計里了,或者是放在終端零售里了,由於沒有拜讀過具體的文章所以也不好定論,但是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上述六個環節加上品牌建設與營銷是缺一不可,不管你是生產導向還是設計導向,不管你是啃老本賣糖水還是搞創新賣高科技也好,這個基礎平台是所有驅動也好、導向也好的基礎。

為什麼這麼說呢?

比如上面說到的,鎚子也是建立了完整地平台的,設計有國內頂尖的工業設計師、平面設計師助陣,工程有手機界的黃埔畢業團隊把持,物流有順豐,銷售售後有老羅英語的經驗也不成問題。品牌與營銷就是老羅自己,那麼平台的短板暫時看來就是生產。(個人覺得T1不久後應該就能突破產能問題)而且這個平台會在T2時代繼續接受到挑戰。

當然這也是蘋果一樣會出現的問題。每一代全新的產品出現,蘋果會通過買斷產能來壟斷一個技術,這不僅僅是壟斷而且還是對生產的布局。比如我們看新一代mac pro的介紹視頻里有它的生產過程,這肯定不可能是一個普通電腦流水線可以做到的事情。好的我們重溫一下,「一塊鋁兒的奇幻旅程」

視頻封面2013新款Mac Pro:顛覆之作背後的故事視頻 再看看MacBook Pro 及Apple有多麼重視技術對設計的成就。

視頻封面蘋果的工業設計叫我說什麼好呢,神一般的加工技術。。。視頻

而產品設計滿意了,產品也造出來了,看上去也挺好,會不會也失敗呢?對,平台之一的營銷推廣跟不上也白搭。比如班戈時代的寶馬Z3 就是因為拙劣的推廣策略拖累以至於沒能如Z4一般獲得佳績。

(圖片來自汽車之家 【圖】稱得上革命的寶馬Z4(E85))

如果推廣也成功了呢?還有啥能夠阻礙你取得成功的腳步?一個在《至》、《一》和《蘋》三本書里都出現的反面案例來了:Moto RAZR V3

《至關重要的設計》:「摩托羅拉並沒有設計文化,它所擁有的知識試圖作為設計文化的技術文化(p006)」

《蘋果的產品設計之道》:「摩托羅拉公司的RazrV3 手機利用纖細的造型和金屬的質感巧妙的製造出視覺衝擊力,但由於笨重的界面最終功虧一簣,未能創造不可磨滅的印象。(P7)」

《一線之間》則用「可怕的掉以輕心」來形容,「很多人承認Razr的軟體很難用,但是在摩托羅拉,竟然沒有人充分認識到軟體界面對用戶體驗的消極影響。」最後甚至因為研究界面軟體費時費力拒絕了青蛙的建議(p38-40)。

Razr V3 設計,有的--「刀鋒戰士」嘛,摩托的推廣 「hello moto」, 成功!摩托的品牌,大哥大的發明人,可靠!有跟電信運營商合營的店鋪,也有自己的專賣店,還有混合售賣的手機店。銷售和物流都不是問題,我爸在三線城市也賣到了。

V3也許沒有失敗,但是摩托做好了平台,但後面還是失敗了。敗在軟體的體驗。

是的——「體驗」。(體驗在上文中都泛指了軟體的體驗也就是交互,而體驗本身並不僅如此,他是貫穿在整個平台中的)

體驗可以是你與一個需要互動的產品之間的交互體驗。

可以如ios般小孩子人手一個不需要多教。可以如三星安卓手機般傻傻弄不清楚。可以如鎚子系統般驚艷。也可以如MiUI般誰都來「摸」一下。更可以是你覺得這個app好看,而不是因你會用上而存在手機里。

體驗可以是你與產品親密接觸的感覺。

比如汗濕後的球衣,究竟是nike的dry fit 舒服還是adi的climacool舒服?或是李寧的at-Dry舒服、還是 anta 的 a-cool 舒服呢?比如很多人喜歡nike zoom入腳的靈敏觸感,有的人則喜歡asics gel的感覺、或是大家覺得只有anta的鞋才耐磨。

體驗可以是你與品牌間的關係。

是導購專業程度(比如nike店裡導購跟你娓娓道來科比如何喜歡這雙鞋)、也可以是導購的熱情度(比如only店裡導購不停說 「姐你試試這個吧,這個是新款」)、可以是對維修人員的熱情度(「哥,您的車已經保養好了,空調濾芯這次不用換,下次再換吧。」)、也可是電話那一頭的專業程度(「謝謝您來電預約安裝,感謝您購買西門,阿不,博世電器」)。

體驗可以是一種情懷

體驗可以是因為某通物流太次而放棄在這家店購買產品。

體驗可以是你覺得海爾的售後最給力,而從來沒有人聽過格力售後的評論。

體驗可以是因為有個胖子幫你揭露一個鑽空的冰箱製造商,而放棄「德國」品質轉投松下

體驗可以是第一次感受到空調的風吹在身上可以很舒服。

(體驗可以是讀一篇文章時的錯別字,所以歡迎校對)

這是在基礎平台建設完成的基礎之上利用設計驅動與其他企業達成區別的重要因素。

當然,如果我是一個創新產品的發明人,比如福特 T型車,我給你黑色的四輪車,買吧,買吧,買吧。你不買都沒得選,因為我是流水線的創始人,便宜的價格就是我的殺手鐧。而這位後來收藏馬薩拉蒂(Ghibli)的老人家,雖然老了知道設計的重要了,但也是在斯隆掌管的通用汽車,用stlye 部門逼得T型車停產,才在那時知道人們需要的不一樣的東西。

這是為啥?

當你開始做一個別人都做不到的東西時,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等著賺錢,比如上面說的T型車,但是T型車被發現「人們其實需要差異化」的斯隆通過「風格與色彩」解決了。這時候這也能流水線祖業的通用和流水線發明人福特兩個品牌所擁有的基礎平台是一樣的,而設計帶給通用相對T不一樣的用戶「體驗」這時候的體驗是消費者對車異化的需求——市場成熟了。所以下面我們要說第二個環境,外部環境。

-------插播--------

還有個發明,一直都賣的不錯,而且還不像福特那樣只做一款而是不斷投資做很多款式的產品,這就是寶麗來。那麼他是被什麼打敗了以至於今天成為收藏品了呢?因為數碼照相技術,儘管咱們還是喜歡寶麗來這樣的成像感覺,但其實說起來喜歡的是這一種情結(我家就有一台富士的立拍得),一拍,瞬間,留下(參見志明與春嬌2的片段)。但不管如何寶麗來跟當初比已經「過了個氣了」。是因為他已經與其他相機品牌不在一個平台里了。今天的平台是數碼照相技術,就連單反都藉助數碼成像的便捷體驗了。

「一直到2000年,卡米略才做出決定,認為寶麗來應該成為一個『數碼成像公司』,但此時這個市場中的競爭早已日趨激烈(《至關重要的設計》p087)

-------------------

外部環境

當你是一個關注設計與品位的CEO,同時有一群值得信賴的設計夥伴,自己還好一口體驗,挑剔並且討厭不好用的東西;正好你的品牌還算是名聲響亮,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一些忠實用戶;管供應鏈的那傢伙是個硬茬,雖然不好說話但技術與執行力極高,對你也還算恭敬;負責銷售的那傢伙從一個16歲賣瓷磚的干到今天也算是摸爬滾打很多年而且勇於挑戰韌性極強;那麼你可以把自己的產品精簡為四個——「兩台桌上電腦、兩台筆記本,並且都是一台專業級別,一台娛樂級別的」,然後跟自己合作多年的廣告公司一起,來一個顛覆性的廣告然後呢?

如果你成功了,那是因為你在歐美。

而在中國,你的產品會在第一時間被複制,然後那個人還被採訪成為一個年輕有為的企業家。

比如這個:

hiid用 成長的煩惱來說此事:山寨Muji CD播放器?面對成長的煩惱 · [ i D 公 社 ]

所以外部環境之一是——良性競爭的環境。

比如可憐的鎚子T1,每天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生活。

還有那個專利真的有用么?如果有用的話這些產品該如何辦啊?

也不記得是哪個說過,18世紀英國就通過了專利法,從此以後這個可憐的國家每個人都得撓破腦袋去想新的東西,是的,新東西。

但是在這個神奇的土地上呢?

還有一種是幫你代工的工廠,以更便宜的價格銷售你的產品。

還有一種就是由於更強大的競爭對手對你限制,然後工廠不幹了了,這就不多說了。

還有可能很多種。

成熟的消費者

為什麼蘋果沒有生產低成本的智能手機?(蘋果前CEO斯庫利:蘋果正處於創新停滯期)我們前面提到的那個,學過建築還上過沃頓的那位——斯卡利,建議蘋果生產120美元的智能手機以吸引新興市場的消費者。我想當蘋果開始因為低成本要像三星一樣提供低價格、硬體勉強、操作遲滯的產品,那就不是蘋果了。(真擔心以後創業了這樣的風投來和稀泥啊。)

什麼樣的消費者能為你的設計驅動買單?

至少知道ikea的傢具雖然有些質量脆弱一點但真的很好看,當然也很好用。

至少知道我用不起iphone我可以買一個鎚子,還不行我能分期付款。

至少知道老羅英語的廣告做的比其他培訓機構好。

至少知道peak、李寧真的是在設計上下了功夫而不只是以低價來佔領市場。

至少知道某品牌一直都是抄多改少。

至少知道……

管子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什麼意思)我們畢竟還是發展中國家,能夠為你的情懷買單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而大部分人需要吃飽,穿暖,耐用。(當然還有一部分需要被雙規啥的)。畢竟禮節、榮辱都是在吃飽了喝足了,有了閑錢才考慮的。

設計驅動

需要有一個懂設計的領導。

一群真正做設計的人。

一個良好的內部基礎平台足以滋養設計驅動的生長。

一個成熟的外部市場環境足以支撐其存活。

最終是要因此獲得一個成功的產品並持續蔓延。

我們今天看到的有正在努力搭建基礎平台的品牌,如果他們僅以搭建好的平台作為最終目標,那麼他就會跟曾經搭建好平台的企業一樣,被微軟收購或者聯想收購。而沒有被收購的企業只不過是因為市場尚未成熟和那個把你擠出市場的企業還沒有出現而已。

雖然我們沒有當年矽谷 VC有錢,嬉皮士有勁,互聯網產業蓬勃,這樣的環境;或是韓國財閥有錢,學生運動後的青年有勁,新興產業蓬勃的環境,但是一些企業在崛起,只是是認同我們上述條件缺一不可,那麼設計驅動的公司和企業還沒有到來。

我們有設計驅動的企業么?

大家談到的魅族,因為我家產品經理就用魅族,而自己當年差點就買了M2,過去也經常經過魅族的那棟方盒子樓,但是今天我沒有看到魅族的產品「情懷」到什麼程度,也許他們還在磨礪團隊,也許他們還在完善平台,也許他們還在讓大家認識自己,也許他們正驅動著,只是還沒有取得一個賽段的名次。

大家談到鎚子,我用了很多鎚子舉例,但因為鎚子才剛剛開始,一切評斷都太早,但是他最有樣兒,應該也最有機會。

沒有人說小米,看來大家都很明白。但不排除有一天小米賺了錢開始做一些設計驅動的項目,就像海爾可是世界各地都有設計中心的。

有人說道的基本生活,讀書的時候就去過,今天看還是那個樣子,就知道可能還是太基本了。肯定是哪個環節還沒有做好。

因為是非設計所以排除掉了許多設計師品牌,特別是服裝和一些傢具品牌。

再因為房地產大家都不願意談,所以雖然王健林說「我和酒店、公寓的設計團隊都是直接溝通的。」但因為自己沒有這個機會去體驗,儘管這句話相當有設計驅動的感覺,但也可能是反過來老闆品味驅動,所以也不好說出個名堂。(王健林:CNN想不想被收購 我也可以把它買下來)

本以為格力推出 tosot 品牌 是一個全面革新之舉,一個本可以從設計驅動出發,全面向三星、LG、松下宣戰,為國產品牌挽回顏面的機會,結果也就是日本電氣抄一抄,最後看來也只是怕這些產品影響到格力品牌的空調一哥形象而設。(實在可惜)

當然

如果有一天,更多的中國人在滿足完丈母娘的需求後還有閑錢,那個時候以設計驅動的企業春天是不是會來到,還是全世界早已只剩下 i打頭的產品了。

最後說說主要參閱的這四本書,感覺《至關重要的設計》和《蘋果的產品設計之道》的閱讀體驗要比《一線之間》和《喬納森傳》好,至少找例子翻書時文字旁邊會有小的產品圖片可供查閱,而《一》和《喬》的圖片都在中間的幾張彩頁里,介紹產品時恨不得上網查。

一些參考:

BO_百度百科;日本著名實業家堤清二逝世 曾榮獲谷崎潤一郎獎 ;松井忠三:引領無印良品走出困境的人;偉創力_百度百科 ;一種新的設計構造思維 · [ i D 公 社 ] ;首頁 - 鎚子科技;央視曝光:經常說hm,zara質量問題,這裡說說我的心得吧 ;【圖】設計師傳記(2)世紀大師 ;王受之對話劉治治:《京派侃粵派》Part 1 ;王受之對話劉治治:《京派侃粵派》Part 2 ;史蒂夫·喬布斯億:萬富翁嬉皮士;2014-08-04鏘鏘三人行 竇文濤:中國沒有像宋康昊這樣影帝級演員-20140804鏘鏘三人行;格力小家電將用「大松」 品牌;


設計驅動的公司都被你們噴來噴去,怪誰咯……


魅族,算個十之七分吧

設計不錯,營銷推廣水準和品控上不去,還難滿意(國內翹楚,離國際品牌還差一大截)

設計其實有時候也不如意,好設計多,但許多優秀的設計沒有繼承性,有點想到哪打到哪的感覺


看了半天也看不懂題主的意思,什麼是設計驅動,什麼是設計驅動的非設計公司,設計做的好的就是設計驅動,做的丑的就不是設計驅動?


你可能覺得我有幻覺。但我想說鎚子科技。


eico design


鎚子吧,想不到第二家了


滴滴也在轉向設計驅動型公司,產品都一直在注重產品的交互和頁面設計。


國民審美還沒到這一步,目前國內知名品牌都是性價比驅使的能用就行原則


當然有啊,鎚子科技。魅族這幾年越來越不是了,因為缺少原創性,手機跟其他品牌長得一個樣,耳機HD50也是模仿BO。


為什麼一定是消費類產品行業呢?中國的高端房地產公司如中海,龍湖,soho中國都是設計驅動。


魅族是個設計公司你們不知道么?

這就是個工業設計+UI設計公司。

什麼供應鏈、營銷都是優先順序在後面……


目前看到的有米家,網易嚴選。

東西都挺簡潔,走日式設計風的。


很多人提到了 emoi基本生活 ,深圳的公司。設計不錯


推薦閱讀:

無印良品面試?
日本著名家居品牌NITORI在大陸的7家門店為何3家都在武漢?
無印良品的衣服哪裡吸引你了?
無印良品(MUJI)的塑料有什麼特別?
怎樣理解無印良品的設計紀念「這樣就好」?

TAG:工業設計 | 蘋果公司AppleInc | 無印良品MUJI | 宜家家居IK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