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的國學大師們的學問,現在還有傳承嗎?(誰是代表?)那些國學大師們的學問對現實社會有著怎樣的影響?
吾國學術主流: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
所謂民國大師的學問,事實上是繼承清代樸學並開拓發展而來,而清學源自宋學。王國維精闢概括清代學問的特點:1、前期:大。2、中期:精。3、後期:新。民國學術的奠基人一般視為章太炎,其同期及稍晚的學者比如康有為、梁啟超、王國維、沈曾植、魯迅、胡適等都推動了民國學術的發展和建立,使得民國的學問有別於清學,成為鮮明的現代學術體系。
以下介紹幾個主要派別:A、章太炎和他的弟子黃季剛創立的「章黃學派」聞名海內外,也是民國至今比較顯眼的一派。前些年去世的朱季海先生(1916—2011),就是章太炎先生的關門弟子,筆者的一位老師曾與之有過私交,此外筆者也有好幾位老師是黃季剛先生的嫡傳弟子。這一派學問太龐雜了,現在代表人物,搞先秦、魏晉文學等等領域的很多一流學者都是這一派的。
B、以南京為中心,也形成了一派學術。代表人物如陳中凡、胡小石、吳梅、汪東、汪辟疆、羅根澤、劉永濟等等(包括後期黃季剛)。這些先生在民國時期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東南大學等高等學府,常常詩酒唱和,有掌故軼事不少,前幾年比較火的話劇《蔣公的面子》就是講這些教授的故事的。
此派也龐雜,傳承人物:1、胡小石先生的弟子比如劉大傑、蘇雪林、馮沅君等很有影響(他們基本做文學史研究)。2、程千帆(1913——2000)、周勛初(健在)、沈祖棻(1909—1977)。程千帆的校讎學了得,主要做文獻學和文藝學研究,弟子如莫礪鋒、張宏生等如今是南大教授。周勛初涉足諸子學、小學等,有弟子鞏本棟等。沈祖棻做詞曲研究,曾在武漢大學教過書。C、以北京為中心,也有一派學術。代表人物清華國學院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趙元任,以及後來諸家。主要以北大、清華為大本營。陳寅恪的學生季羨林也是搞佛學、西域文字的。其他的,比如林庚、游國恩、蕭滌非、王力等也多出身清華北大,他們的學生,比如王力的學生郭錫良就是目前古代漢語的泰斗級人物了。
客觀講,以上分類並不很準確,有些是有交叉的。另外補充幾點:
1、其實民國一代的大師有些是家學淵源,然後宗祖長輩教授,自己發奮成才的,比如揚州學派的劉師培。2、大部分先生的學問都是有傳承的,只是有些有點式微了。3、如果以早期民國學者為第一代的話,那麼以上列出的,大多是第二代、第三代,文革破壞了大約是第三、四代學者之間的傳承,以至於文革後有些七八十歲的老教授不退休,去教二三十歲的大學生。4、所以20世紀後半期大陸學術是不健全的,台灣可能好一點,不太了解,毛子水、胡適等一批學者去的。
5、大陸學術界是要排輩份的,這是老一輩大師傳下來的的規矩,年紀大的那些學者里比較嚴,據說是執禮。6,學術龐雜,言不盡意,推薦兩本書(類學案):《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關於國學大師的學問對現實社會的影響,不敢亂講,拭目高人了。)謝 @淼城兄邀。但是,說實話,不是很想答這個題,原因無他,容易引戰。「民國國學大師」有誰沒誰,是個比較敏感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最好限定某一位「國學大師」才好回答,否則被「為什麼大師里沒有***?」或「那麼一個禿子頭上擺著的大師都不談,我呵呵」之類的爭論歪了樓,就沒意思了。排名第一、二的答主都提到章黃學派,問題是章黃學派的後學倒是不少,但太炎先生、季剛先生不誣古欺今的精神早已不復。即如王力先生、程千帆先生等卓然大家,亦不能時時、事事不悖黃侃先生教訓,不過比諸今之學林妄論成風的教授們也就高得多了。黃季剛先生的學問堪稱獨步天下,後無來者,然而堅持五十歲前不著書,竟於49歲長逝。由筆記、日記組成的黃氏遺著,不過季剛先生腹內萬分之一耳,猶足以震撼學界。今人視之,以為迂則已矣,否則寧不愧殺!當然,我這話如果公開去講,是要得罪人的。說到對現代中國社會的影響,我這裡講一個人:范文瀾先生。前一陣子知乎上有自稱南京大學歷史系的女孩在我的某個回答中留言,講我是她遇到過的第一個說喜歡范文瀾的人。稍後,有知友
亦 作如此說。首先聲明:我相信南京大學歷史系的碩士是有水平的,所以以下言論並不針對誰,請勿對號入座。
我在現實生活中見過不少一談范文瀾便大皺眉頭的人,結果仔細一問,連《中國通史》都沒看過,遑論《文心雕龍注》了。究其原因,無非趁風吃屁,人云亦云,同知乎上跟著別人起鬨郭沫若先生的貨色並無二致。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斯言亦足罵盡此輩。范老是經學大家,樸學大家,史學大家,龍學大家,考據分析的本事不是翦伯贊、白壽彝輩及得上的。做學問講究「板凳須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字空」的人是什麼水平?他的書有些地方確實受到時代和本人認識水平的局限,如對於中國封建社會的定性是否無可非議、對地主階級若干傑出人物的評價是否公允、對農民起義的落後性和破壞性是否有意回護,等等。但是,實事求是講,中國目前並無比范文瀾《中國通史》更傑出的通史著作。
范老的《中國通史》,主要是三部分內容:政治史、經濟史和思想文化史。政治史敘事詳略得當,考證精詳,唯議論評價素不為初讀史者喜。然而請讀一遍《通鑒》,再多歷些人事,你再回頭讀范老《中國通史》,自會發現其價值。說句題外話,高高在上的知識分子在修史時給老百姓說話說到這樣的程度,范文瀾先生是第一個。經濟史方面,基本是今天大陸一切經濟史研究的起點。你可以不承認,但這是事實。思想文化史方面,爭議最大。年輕人仰慕古人,慨然想見往日風采,這是好的;但把古人行事過分美化,不得不說是受了舊史學的蒙蔽。佛也好,道也好,從哲學層面來說,從對中國文化、文學的影響層面來說,都是值得研究的;但作為宗教來說,其弊之深,連有水平的封建皇帝和有頭腦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疾首蹙額,今天居然還有些有趣的朋友非要把它們當做寶貝供起來膜拜,實在是大大地沒有文化。前幾天答了一個與「國學大師」有關的題,有位知友的評論堪稱代表性觀點,粘貼如下:范文瀾說
凡是已經消失和現在還留存的巨大佛教遺迹,大致與凈上(註:應該為「土」字)宗有關係,那種耗損民財的罪惡,巨大遺迹就是物證。
佛教騙人如蜘蛛張網,西也張,東也張,上也張,只等你落網,這同蜘蛛要吃所有落網的蟲一樣貪婪。宗教都是利用人的貪慾,進行威脅利誘,求生凈土享受極樂,就是一種貪慾。
除禪宗南宗某些僧人以外,所有各宗派稱為大德的僧徒,精神上全是天竺僧的俘虜和奴僕,全是假出世的貪夫和痴人。
宗教確是毒害人類精神界的鴉片煙,高僧則是受毒更深,因為彼灌注了毒性更大的嗎啡。
曾國藩是封建中國數千年尤其是兩宋以下封建統治階級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體現者,又是鴉片戰爭後百年來一切對外投降對內屠殺的反革命的漢奸劊子手們的「安內攘外」路線的第一個大師。
太平軍起義揭開了救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曾國藩創造了走殖民地道路的反民主革命的反動典型。文化方面,堅守舊文化的黑暗面,拒絕外來的進步文化,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卻依賴外國侵略者的援助,合力鎮壓民眾。
.....
這也叫國學大師?
說實話,年紀尚幼的時節,讀范文瀾先生思想文化史部分的許多觀點也是頗為震驚,感到這樣「罵倒一片」似乎太過「革命」了,也曾不以為然。然而隨著年紀漸長,回過頭來看,然後明白其不可及的高明處。這種對本國思想文化具有深刻批判性的認識,並不是來源於「懷疑一切」、「打倒一切」,更不是出於故立異說,而是真正深通中國經學、史學、文學和傳統哲學、宗教學後,再以馬克思主義史學觀重新審視的結果,與錢穆先生的「溫情脈脈」一樣,都是對國故的愛護之情。
如讀過些佛教典籍,知道一點中國歷史,去過少林寺、五台山等地,知道釋永信法師、少林寺公司和五台山高香的那點事,再回過頭來看范老對佛教的認識,我覺得有點腦子的人都會說:正是如此,太他喵的對了!
無意引戰,故略過五台山、少林寺和藏傳佛教的若干神奇故事,有心較真考據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挖掘。
至於曾國藩,他本人能力水平如何,夠不夠一代人傑是一回事,他的歷史作用是另一回事。評價歷史人物,當以其歷史作用為標準,而不是以其個人能力為準繩,這樣才能鑒往知來。畢竟,我們研究歷史歸根結底是要古為今用,而不是為了粉誰。毛於曾國藩是很佩服的,但也要承認曾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
太平天國是愚昧思想指導下的農民運動,但這並不能抹殺其偉大處。如以私心論之,洪楊滅絕傳統文化,另搞一套非驢非馬的邪說,對下道貌岸然,自己淫奢殘暴,我也覺得不是什麼善男信女所為的事業。但以公心論之,清廷腐朽,內憂外患,民不堪命,洪楊振臂一呼,百萬之眾雲集響應,轉戰萬里,縱橫十三年,並非尋常造謠惑眾、姦邪盜寇所能為者。五王皆起於社會下層,而各有過人之處,亦一時之豪傑;反清御外,禁絕煙土,人所共見;後期如洪仁玕、李秀成,都是有抱負的好漢。於時反清即是救國,這個道理李秀成懂,曾國藩也懂,但後者終於不走李秀成的道路,這就是曾不如太平天國處。
范文瀾先生哪裡說錯了?
上面啰嗦了一大堆,無非想由例子說明範文瀾先生的高明處。你讀王維,覺得簡直清雅高致到了極點;范老就告訴你王維弟兄之所以能寫那麼好的田園詩,能精通音樂、繪畫,是因為人家剝削有方,即使在一千多年前,其生活水平之高也能秒殺今日的土豪。諸位請想:到底是毀了你心中偶像要緊呢,還是讓你對古代歷史有個更加客觀、更加接近歷史本來面目的認識的益處更大?相信有水平的朋友是能看清楚的。
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固然有其政治色彩,然而請問哪家意識形態全無政治色彩?錢穆著作里沒有意識形態?黃仁宇著作里沒有意識形態?傅樂成著作里沒有意識形態?余英時著作里沒有意識形態?嚴耕望著作里倒確確實實沒什麼意識形態,因為他做歷史考據,不做通史。這幾年大陸史學界學風空疏,要麼妝模作樣考據些扯淡的東西,要麼張嘴就「大歷史」,大歷史你妹啊,大歷史怎麼寫通史?正經學術成果搞不出來,動輒探究明朝滅亡和什麼世界白銀流通狀況的關係。我看不如乾脆去考證大清龍興與努爾哈赤他祖爺爺賣山參的關係,寫一篇《論明代關東人蔘皮貨與內地藥材皮貨市場貿易狀況並後金崛起之關係》的論文出來,你沒準就成腕兒了。人類世界自古就是互相聯繫的,古今之別無非是聯繫緊密程度的問題,這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而蝴蝶效應的原理決定了「大歷史」思想指導下的研究容易變成算命看風水的騙術。無論你多麼不贊成馬克思,你都應該承認:內因是變化的根據;歷史當事人的內因是歷史變化的根據;在明代滅亡的問題上,崇禎、李自成、張獻忠和皇太極的因素肯定比西班牙國王的因素作用大得多的多。
是為回答。碎覺。
我本科是學文學的,但是悟性低,直到很久以後的現在還未開竅。對於所謂國學,我到如今還是沒有概念。不過願意略談幾句我面對這個提問時腦中漂浮起來的若干遊絲一樣的信息。1、國學範圍寬泛,不知從何說起,似乎不必把話題限制在民國,因為,每個時代都是對上一個時代的承接,每個時代都是歷史星河的一環。就我而言,對於這個國家最深厚的感情(人生路還長,個人眼界窄,這短短二十幾年所看到的不過是大樹的一小片葉子,所以這個回答是截至目前的),至少有一個之一,是對於它幾千年來文人墨客的文學創作留下的浩瀚典籍,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人、一小本書,就足以陪我走過這長長的一生,比如,先秦諸子、兩漢文章、魏晉傳說、唐宋詩歌、詩經楚辭、陶集杜詩、蘇東坡辛棄疾等等等等。都說痴心古文的人會與時代脫節、會守舊、會酸腐、會書生意氣難入社會,但我說,這只是個人的一種人生追求,人人都有自己要走的一條小路,在其中,賞花弄月,趣味自在其中,安息自在其中。這是這個民族群體大文化之中的「文學」一支給我的財富。2、既然談到文學,或者乾脆點說是古代文學,則我認為,只要書籍還在,只要民族的後代沒有被割裂開與祖輩的文字血脈,只要土地還是這片土地,血液還是那股血液,則必定會有一代一代的人,為了那些曾經一度令人前赴後繼、也必定會光耀到恆久遠處的東西,進行不斷地追逐。如果民國年間(其實何止民國,江山代代有——「讀書人」)有所謂國學大師將他們的一點精力花在對於古人詩書上,並將其中的某些想法變成文字印成書籍,那麼,只要文字還在,文獻可征(文為子弟,獻為典籍?),那麼,傳承必定在,至少是以一本書的沉靜的形式存在著,你讀與不讀,都在那裡。或者可以認為那是一種死亡的存在,但一旦有人翻開扉頁,即便有復活的可能吧呵呵。至於對社會的影響么,則是這樣說,誰讀了他們的書,沿著他們走過的路走過一遍或者走得更遠,或者最少的,能在讀其人之書的時候與他們的書籍在神識上有所交通,只要讀書的人還活著,只要閱讀那本書是獲取的或多或少的東西還在那位讀者的腦海中久久不肯離去,甚至由心而外地影響到他的三觀和生活方式,我認為就是一種社會影響影響(社會是個什麼概念,有一個人的存在,一個個體就是一個社會。對一個個體的影響即是對這個社會的影響,這叫做雁過留聲吧呵呵)。
3、我只能說,只要有人還記得這個國家的文明,對於它的種種前塵後世念念不忘,則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傳承、一個影響吧。。。當然,樓主千萬別糾結與我談的文學啥的,其實洒家也不是很懂的。只是就地取材,扯點自己只知道的芝麻小事罷了。
4、另外幹嘛要談國學大師呢?幹嘛要民國呢?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的榜樣,每個時代都會記得先代的榮光。5、上面是我扯的一點淡。。很凌亂。。下班了。拜拜。。。1.個人以為大師還是有的。 2.每一個時代都不缺大師。 3.不過 現在的大師們都經受不住媒體顯微鏡下的觀察。 於是乎,沒人敢當大師,也沒人敢把大師推出來當大師。
說起來的話,我們班的同學還都可以厚著臉皮說自己算是王國維的徒曾孫,因為我們都有門課(選修專業課)的老師是姜亮夫的學生,此老師的確是頗有水平的,尤其在金石學方面,書畫也很牛逼的樣子,所以肯定有傳承——只不過沒有傳給我這樣的逃課生身上。 如果你覺得徒曾孫這個說法很熟悉,那麼,校友你好
前清隨便進士平均國學水平放在民國都是大師級別的。如果他們能有機會沾沾民國圖書館和出版業的光,再有機會讀一點西洋哲學,再稍微結合中國文化發揮一下,那就是開一代風氣的超級大師了
推薦閱讀: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是什麼意思?
※你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思想是否正確?
※中國學的哲學概念「道、法、術、勢」怎麼理解?四者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另可加一個「器」(系統)來一起分析
※學習國學從哪裡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