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或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自《老子》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這句話出自《老子》五十六章。
我覺得要看待或者理解這句話,首先要弄明白這句話的原意。1. 我先翻查了中華書局版陳鼓應所著的《老子注譯與評介》,在其中,他是這麼解釋的:按字面的解釋是:知道的人不說話,說話的人不知道。深一層的解釋是:智者是不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是不是智者。
接著,他引諸家之說論證了這裡的「知」應做「智」解,而「言」乃政教號令,非言語之意。
2. 我又翻查了中華書局版饒尚寬所註釋的《老子》,他的翻譯是:
聰明的人不發號施令,發號施令的人不聰明。
3. 我又翻查了南懷瑾所著《老子他說·續集》里相關說法:
最高明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說話的。本來不說而又說的人,才是笨蛋,他自己駡了自己。
4. 最後翻查了中華書局版辛戰軍譯著《老子譯注》,他的翻譯是:
指明通於大道的君王能夠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若有欲有為而發號施令者,則不能明之於大道。知,即明之於「道」。不言,即無為不言。
所以似乎除了南懷瑾外,我查找的幾本老子注譯都認為這句話其實是講的君王治國之道,按馮達甫在《老子譯注》中的話說:「知道之君,行不言之教,無為之政,是因自然也。行多言之教,有為之政,則天下自此紛亂,是造事端也。」這裡是借用了魏晉玄學家王弼在《老子注》中分別註釋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兩句下的「因自然也」和「造事端也」。
個人以為這麼多老子研究者公認的說法,相對權威一些,而且我讀過下文和相關的文獻綜述以後,也更加贊成這一說法。按照這一解釋,這句話跟樓上諸位說的其實都沒什麼關係,只是老子在闡釋他的無為之政罷了。君王之道,就不是我們操心的事了。
但是如果我們也考慮到南懷瑾代表的這一種說法,我查了下百度百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詞條下也還附有另外一種解釋,即「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雖然我並不知道這個解釋的確切出處,但是至少在第一次見到這句話的時候,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和理解。
其實就算按照這種理解,這句話也並不像@李楠所講的與知乎的價值觀相悖,反而我認為這是符合知乎的價值觀並且應該被提倡的。並不看到什麽問題都上去參一腳,而是真正有話可說的時候才說,我想如果真的能夠這樣,知乎才會有更多高質量的答案,知乎才會變得更靠譜。美國最高法院金斯伯格大法官最近在提到關於醫保法案判決的各種流言時說,「At the Supreme Court, those who know don』t talk, and those who talk don』t know.」這句話倒是和我們通常對「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理解有些相近(原意請參見@書淺的考證)。
我的理解是有的事情信息嚴重不對稱,只有少數當事人才了解內幕,但他們出於各種原因,比如保密義務、商業利益、政治壓力,不願、不能或不敢講出真相;而外界由於缺乏必要信息,所作的分析只是隔靴搔癢。
歷史真相很多時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承認這一事實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能力有更客觀的評價。「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針對社會學而言,是針對古時信息不對稱現狀而言的。它並不包含對技術性知識的把握。真正了解了箇中玄機的人是不說的,而探討這些問題的往往是局外人。
這話本身的意思不知道 也沒去查閱典籍我看到這句話的第一反應是覺得是說,真正懂的人是不說話的,那些愛說的其實並不是真的懂的,大部分是一知半解的。當然 這只是我看到你問這話 我的第一反應
我個人認為很簡單。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你知道的,你就不會再去討論,你討論的都是你不知道的。
比如你知道困了就要睡覺,你就不會討論它;比如你不知道睡多久對自己身體好,你就會討論...很簡單,因為老子所說的知者,是通過靜坐內觀修鍊獲得某種神秘意識體驗,也即在特殊意識狀態下把對世界進行直覺和整體把握,他稱之為「道」,他認為「道」是萬物之母、上帝之源。
這種體驗和把握是超越語言描述的,任何語言描述都只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他反覆說:
「道常無名」「強字之曰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用現代語言來講,就是說,老子體驗到的東西超越日常意識、理性,也就是超越我們日常側重的左腦思維模式的。老子彷彿大腦突然進化了(開悟),他把握到的東西,常人是無法把握的,除非通過類似的修鍊或者通過某種科學方法誘導出同樣的意識狀態。
所以他說,我也說不好,只能勉強給你們描述一下,你們自己去體驗吧。
不懂這一點,任何對老子、對佛經的哲學解讀都是扯淡。這裡的「知」應該是通假字的「智」吧,和知道這個意思應該沒有什麼關係才對……
真正的智者不會幹預自然的發生,像一個旁觀者。而非要以自己的意志去改造周圍的人,通常是無道的。
要想解出56章真意,需要從第二句入手
「塞其兌,閉其門」
這句話第一次出現是在52章,這兩章以此句為吸引子互相參照互相呼應,彼此闡述
52章第一句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這「子」究竟是什麼,可以和「天下母」並列,還涉及到「沒身」、「不救」、「遺身殃」等糟糕字眼
在52章老子用淺顯字眼直白地表述出天地間的大恐怖,可惜網路上沒有人願意按字面理解
對於這個「子」,「多言數窮」,老子不明說肯定有他的道理
身為野生學徒我也只能「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因此請各位自行思索
想不明白不用著急,56章說的很清楚
即便知道了「子」是什麼,也沒什麼可得意的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老子說了,知道和不知道,實踐上差別不大
只要能做到「復守其母」、「見小」、「守柔」就好了
至於都有誰是「知者」,
他們為什麼是「知者」
「知者」們之間如何「挫其銳,解其紛」
「知者」們為什麼要「和其光,同其塵」
既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老子為此單立一章是給什麼人看
關於這些問題,我只能說,想知道的太多了,夏蟲先去做好夏蟲該做的事吧
悟道的人明白「道」是無法用人類語言準確去表達的,所以不會夸夸其談。總是夸夸其談說「道」是如何如何的人,並非真正悟道。
我以前沒看過這句話,不過我發現個社會現象,就是無論什麼事(大點的事啊,不是熬稀飯這樣的事,比如哪個行業內幕什麼的),知道的人不細說,直說個開頭或者皮毛,不懂人卻整天胡說。種種猜測.....今天看到這句話,居然N年前就有人說過....好像就是這麼一回事。
我相信這句話是小馬過河的原始版本 因為真正的道是無法通過語言去描述的 能具體說出來的都只是針對一時一事的辦法 而不是真相或者道
比如說「細節決定成敗」 與「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這兩句話 那到底「成」需不需要注意「細枝末節」呢? 我相信它們都是有道理的 只不過在不同的事情上面 這也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的一方面意思吧 由悟道者對規律的體悟 會根據不同的事情生成 不同甚至相反的道理 但是這些說出來的道理又不是萬能的 而很大一部分言者 只是看重了一個道理解決了一時的問題 便認為它是普遍適用的 所以老子才會說出「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的話來當然. 以上也只是局限於我極為有限的認知 僅限拋磚引玉
反覆推敲...就覺得那些翻譯成為了"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真知灼見」根本就是直譯....或者或者強行用通假字替了那個知...以為智治.....假若智者都不說話了...啞巴了...這世界不就亂套了嗎?..殊不知..."知"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認識"....整句話應該翻譯為....知者,不在於你的言語表述...而是在於你的行為實踐中能不能體現出來...做到道法自然...總而言之...這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務實...把認識結合到實際應用上來的意思... 以前.就有很多斷章取義歪曲原意的翻譯...影響深遠啊...
老子是哲學家,講的自然是哲學道理。大道至簡,但其覆蓋卻又是無窮的,說不全;語言的局限性以及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和觀察坐標的不一樣,無法對他人道明;另外明白了就明白了,不明白的,怎麼說也不會明白的。
言的人都覺得自己言的東西比較NB才言 但是覺得自己言的東西NB了就容易是SB 唉~
這句話完全是站在終極的絕對層面上說的嘛。 我們的所知所能都是在相對層面上的,根本不是一個系統。從終極層面看,我們都不是真正的知者,所以從自己的原則出發,知道啥就說點吧,滿足下自己內點愛叨逼叨的慾望。
我的理解是這樣。聯繫到老子當時的社會背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眾說紛紜。有智慧的人是不會站出來,將自已的政治言論實踐。而站出來去實踐的人往往是不智慧(通常沒有好下場)。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就有很多種解讀了。
我認為知者不言是別人對待問題的態度,如果真正知道的人把正確的答案說出來,我想就沒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這就引起不了大家的討論,畢竟這裡是互相交流思想的地方。而言者不知,則是像我一樣,把自己對於問題的理解淺層的說出來,當然說出來的不一定對,這只是希望大家能夠看到我的想法,然後得到別人的見解,這樣對待問題,我們會了解的更多。
佛說:無法可說。可還是要滅度一切眾生。老子說的是大道吧。道可道,非常道。但是還要說。知者不言其知,未必就要斷滅一切交流啊。我瞎掰的。
推薦閱讀:
※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解?
※老子的哲學思想是反智主義嗎?
※論老子的三寶觀與中醫整體觀的養生?
※道德經從哲學意義上講是被高估了還是低估了?哲學意義上有什麼價值?
※《道德經》翻譯最好的書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