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海的道路名稱是用中國省、城市來命名的? 有什麼好處?
2013/2/17今天發現上海市所有方誌皆可上網查詢,關於上海的道路命名,想要知道更多,請參考這個網頁。翔實,有趣。::::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通網站 上海市地情資料庫 上海市的百科全書::::2013/2/14
上海的道路命名有一個比較複雜的歷史,@邱軼信 的回答大致準確,我再來補充一些。以下資料來自於《上海地名志》與《上海地名小志》
首先,上海市的道路命名主要包括三大類,其中省地類佔主要部分:政區類命名:以政區名命名的道路,大都以「路」為通名,有1452條。以路為通名的道路,輻射長度不一,最長11130米(共和新路),最短35米(九獅路)。以「街」為通名的道路,有234條,其中有140多條分布在南市區境內,其餘90多條零星地分布在城市化之前的集鎮地區。
以政區名為專名的道路有840條,佔總數43%。這些路名,大部分採用全國各省的政區名,尤以沿海及長江流域的山東、浙江、江蘇、四川等省的地名居多,如不計山東中路、山東北路等重複使用的地名,山東57條,浙江49條,江蘇45條,四川39條,等等。這些路名的分布以原租界的黃浦、靜安等區境較多,約佔本區路名的90%左右。從總體上說,這類路名分布的地理區域性不明顯,局部地區也有較為鮮明的特色,如黃浦區境的主要道路中,南北向道路大都選用省名、東西向道路選用市名為名;建成區四周地區以位於全國方位相同的省內地名為專名。如普陀區在市區的西部,則以陝西、甘肅省地名作路名,如宜川路、武威路等;楊浦區在市區的東北部,選用遼寧、吉林的地名較多,如鳳城路、鞍山路等;浦東新區在市區的東部,山東地名相對集中,如濰坊路、嶗山東路等,徐匯區西部及閔行區閔行為市區的西南部,則選用廣西、雲南地名,如桂林路、劍川路等。
地理實體命名:
地理實體名包括山川類(山、關隘、河流、湖泊、水庫等)和人文景觀類(碼頭、渡口、寺廟、名園、牌坊、會館、書院、橋樑等)。以山川類名命名的道路,其通名都為「路」.以人文景觀類名為專名的道路,其通名為「街、弄」,且絕大多數分布在南市區人民路、中華路的內側和十六鋪一帶,即原上海縣城廂和大、小東門外。
片語類命名:
片語包括紀念型片語、祈願型片語和起訖地名首字所組合的片語等。以片語為名的道路,絕大多數都以「路」為通名,極少數為「街」、。弄」。閘北區南部有60多條與孫中山為首的臨時政府所提出的「振興中華」、」五族共和」有關的路名,如中華新路、中興路、華昌路、華興路、漢中路、滿洲路、蒙古路、新疆路等,強烈地反映出入民希冀中華民族昌盛吉祥、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意願。民國20年(1931年)《大上海都市計劃》,楊浦區五角場周圍,有60條以「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9字為首字,結合能夠表達人們的愛國熱忱,希望國泰民安的「康、立、光、慶、壯」等所組合的路名,帶有濃郁的紀念意味。普陀區曹楊新村地區和徐匯區田林新村地區,有數十條與花卉、樹木有關的路名,如蘭溪路、杏山路、柳州路等。長寧區虹橋地區和漕河涇地區,也分布有數十條以「虹、漕」為首字的路名,如虹橋路、虹梅路、漕寶路等路名,是以兩個起訖地名首字組成的片語。由於社會原因,祈願型路名也有一定比例,在130多條祈願型的路名中,有五分之一分布在南市區境,如大興街、永寧路等,這是人們渴望安定、富裕在路名上的一種表現方式。
上海的道路以省市和地理實體來命名的起源,來自英租界的歷史。
但是,1865年英美租界當局提出的以外地省名和城市之名來命名道路的原則,並沒有得到廣泛的運用。它實際上只是停留在公共租界的中區,即原黃浦江、蘇州河、泥城浜和洋涇浜四條河流的範圍之內。在整個上海來說,大量的是以外國人名命名的情況以及其他各種雜亂的命名情況。以省市命名規則的進一步擴大,是在日本佔領期間,通過汪精衛政府施行的。為了稱呼、記憶的方便和顯得整齊,自1862年開始,英租界的路名開始趨向於以中國其他省份的省名和城市之名來加以命名。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1865年,英美租界當局通過嚴格照行的議案,決定在原英租界內實行南北向的道路以中國的省名來命名,東西向的道路以中國的主要城市之名來命名。為此,將舊有的一些道路名稱作了調整和更改,將已經符合這一規定的一些路名作了正式肯定,此外對未加命名的道潞按此規定作了新的命名。英租界的主要道路經、調整、命名後的情況如下兩表。
1943年10月,汪偽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原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以及兩租界越界築路區域的更名。共計公布的路名為399條,更名者245條。原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區域更名120條,占公布數265條的45%;法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區域更名129條,占公布數134條的96%。更名的路名約有七種情況,其中前五種情況是為了「肅清」英、美、法勢力殘餘的:
經1943年大規模的更改整理路名以後,以中國各省地名命名的路名在上海的全部路名中就佔據了多數。於是這種以中國各地各類地名來命名上海道路的原則和方法得以確定,並被延續運用,從面促成了上海路名的地方特色的基本形成。
建國後,這種命名方式被進一步沿用,並根據該地區在上海市中的所佔方位,對照選擇出全國範圍內相應方位所在的省份,然後就以該省的地名來命名這一地區的所有道路。建國以後,上海城市的迅速發展擴大,使上海不斷地修建新的道路,特別是在市區邊緣的空曠開發地帶,修築了大批新的道路。這些道路基本上都以上海以外的各省市地名來命名。但是,由於全國地名眾多紛繁,怎樣選擇外地地名以及究竟選擇哪些外地地名來命名上海的道路,這就成了一個新的問題。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市地名管理部門對市區邊緣開發地帶大批出現的道路逐漸趨向子採用以下原則來命名,即以該地區在上海市區中所佔的方位,對照選擇出全國範圍內相應方位所在的省份,然後就以該省的地名來命名這一地區的所有道路。例如在五十年代,今黃浦區嶗山西路街道位於市區的東部,其所佔方位和山東省在全國所佔的方位相似,該地區新建的道路就以山東省地名加以命名。如當時建成的道路有命名為。「棲霞路』』、「嶗山東路」、「嶗山西路」、「乳山路」、「文登路」、「招遠路」、即墨路「、「榮成路」等等。都是依據這一原則,取自於山東省的縣名和山名。在上海市區的東北方,控江新村和長白新村之間和周圍可以看到有雙陽路、永吉路、延吉路、靖宇東(中、南)路,敦化路,安圖路、圖門路、長白路等道路,這些道路的名稱原來都是采自於我國東北的吉林省的地名。在市區的西南方,天山新村中間和附近,可以訪尋到遵義路、至屏南路、茅台路、婁山關路、紫雲路等等的道路,這些路名也是依照這個原則採用了我國西南部的貴州省的地名。
這個原則還被推廣到了市郊。由於上海郊區農村建設事業的發展,特別是縣城和主要城鎮的建設以及鄰近市區妁近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上海郊縣也不斷地出現了許多新的道路,道路的命名同樣也成為一個新的問題。市地名管理部門在郊縣也確定了與市區相似的原則,即以各縣在整個上海所佔的方位,對照選擇出全國範圍內相應方位的省份,然後以該省省內的地名來命名該縣縣內新建的道路。縣省具體對應的關係確定如下:上海縣選取貴州、廣西的地名;寶山縣選取黑龍江、內蒙古、山西的地名,川沙縣選取山東的地名,南匯縣選取福建、台灣的地名;奉賢縣選取廣東的地名;金山縣選取雲南的地名;松江縣選取四川、西藏的地名;青浦縣選取青海、寧夏的地名;嘉定縣選取新疆、陝西、甘肅的地名;崇明縣(包括長興島、橫沙島)選取全國的島嶼地名來命名道路。略舉一例,可以看出這種方法的具體應用,如嘉定縣東南部的「綠楊橋」地區解放以後先後修築了古浪路、敦煌路、東武威路、西武威路、景泰路、永登爨等道路,,」古浪「、「敦煌」、「武威」、『『景泰」,「永登」等路名都是來自於甘肅省的地名。
以下摘自百度知道:
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她不僅大口呼吸著從海外吹來的「海風」:外灘被譽為的「萬國博覽會」的歐式建築群,衡山路那一間間「米道」十足的酒吧、咖吧,引得不少外國朋友爭相來體驗「回家」的感覺。同時,她更沒有忘記孕育她的這片熱土——中國。細心的你也許早就發現:在上海,不少路名是用全國各省、市的名字命名的。這就是上海對祖國的依戀,她要讓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知道,祖國就像你腳下的路一樣默默地支持你,無論你的目的地在哪裡,她都可以領著你到達;如果你失敗了,這條路也永遠在那裡,你隨時可以順著她回到原點重新開始!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探尋散布在上海各處的全國路名的規律,細心地體會一下這片兒女對母親的一往情深吧!
路名的歷史 上海最早的路——河南路,06年底開始拓寬。改建後的道路路寬達35米,從雙向4車道改為雙向6車道。 19世紀80年代,隨著鴉片戰爭的徹底失敗,許多城市被迫對外開放成為通商口岸,上海就是其中的一座。隨著常住上海的外國人口不斷增多,租界形成了,接著「馬路」這一中國人從沒有見過的東西也在上海出現了。1862年,英租界首先決定統一修改上海馬路的名字,用中國的行省和重要的城市來命名上海的馬路。而法國人則沒有接受1862年英國人制定的馬路命名原則,仍堅持用人名來為馬路命名。比如著名的霞飛路 (今淮海中路),就是以在一戰的馬恩河會戰中成功阻擊了德軍的法軍總司令霞飛(J.J.C.Joffre)的名字命名的。 19世紀40年代初,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入上海租界,「孤島」淪陷,扶持了上海偽政府。英美法都是日本人的敵人,所以當然要把關於他們的全都清除出上海。因此,日軍一方面解散租界軍隊 ,存在了數十年的租界名存實亡;另一方面,在市政建設上將那些外國人命名馬路的法則一併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路」突然變成了日本的「通」,比如明治通(今邯鄲路)、大正通(今三門路)、西陸戰隊通(體育會路)等。於是上海的路名在1943年又來了一次大改名。1945年抗戰勝利後,上海的路名自然又要重新來過。首先是肅清日本人起的那些古怪的名字 ,「通」又變回了「路」。同時,為了顯示租界時代從日本人統治中解放出來的上海人的精神,又有了建國路、復興路。
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路名又進行了一次重大調整。沿襲英國人建立的地名命名規則,上海的馬路又回到了用中國地名來命名的基本原則上。 「位置對應」 上海的馬路在用中國地名來命名的時候,似乎存在著「位置對應」的現象。比如,楊浦區位於上海的東北角,於是那裡多用中國東三省的地名來命名馬路。這樣的「規律」真的存在嗎?為此,筆者做了一番調查。 首先,我通過各種渠道盡量找全了中國各省、省會、地級市的名字。然後,查閱了1990年出版的《上海路名大全》(如上文所述,上海最近的一次路名大調整是在1949年上海解放,此後除了浦東新區的路名,其它地區的路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動,因此我用了手頭能找到的這本書),將用這些各省、省會、地級市的名字命名的馬路一一找出來,整理如下表: 區名 全國路名最多的省份 區名 全國路名最多的省份 寶山區 黑龍江省 盧灣區 江蘇省、江西省 楊浦區 遼寧省 長寧區 貴州省 虹口區 河北省 徐匯區 廣西省 閘北區 山西省 嘉定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普陀區 陝西省 閔行區 雲南省
靜安區 江蘇省 浦東新區 山東省 黃浦區 江蘇省 從上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了靜安區,各區所在的位置基本與本區內全國路名最多的省份所在的位置大致相同,佔總數的92.3%。可以說,「區—省」做到了比較嚴格的「位置對應」。我們再來看下錶: 區名 路名涉及的省份個數 區名 路名涉及的省份個數 寶山區 2 盧灣區 13 楊浦區 18 長寧區 5 虹口區 20 徐匯區 10 閘北區 12 嘉定區 1 普陀區 6 閔行區 2靜安區 14 浦東新區 1
黃浦區 24 上表顯示,54%的區路名所涉及的省份個數超過個位。如果真的存在一條這樣的規則,那麼,一個區內說包含的全國地名應該集中在幾個位置與之對應的省份之中。但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除去少數幾個區(如浦東新區只涉及山東省),上海的其它區所用地名均分散於各個省份,很難選出主次。僅黃浦區內就包含24個省級行政區,這其中有與之位置相去甚遠的雲南路! 省份 用該省地名命名最多的區 省份 用該省地名命名最多的區 內蒙古 楊浦區 廣東省 黃浦區 黑龍江省 寶山區 廣西 徐匯區 吉林省 楊浦區 陝西省 普陀區 遼寧省 楊浦區 甘肅省 普陀區 河北省 楊浦區 寧夏省 普陀區 河南省 閘北區 青海省 靜安區山西省 閘北區 四川省 黃浦區
山東省 黃浦區、浦東新區 重慶市 黃浦區 江蘇省 黃浦區 貴州省 長寧區 浙江省 黃浦區 雲南省 閔行區 上海市 無 海南省 虹口區、黃浦區 安徽省 閘北區 新疆 閘北區、嘉定區 江西省 盧灣區、黃浦區 西藏 盧灣區、黃浦區、閘北區 湖北省 徐匯區、靜安區、黃浦區 北京市 黃浦區、靜安區 湖南省 徐匯區 天津市 黃浦區 福建省 黃浦區 香港 黃浦區台灣省 黃浦區 澳門 普陀區
從上表我們又可以看出,「區—省」的「位置對應」雖然仍然成立,但是誤差已經變大了。其中大約有40%左右的「區—省」的位置對應關係發生錯誤。 綜上所述,如果存在「位置對應」規則,那麼上述許多問題都不應該出現。問題的出現雖然也不能說明規則不存在,但至少能證明「位置對應」在上海的馬路命名中最多只是條潛規則,並沒有成為一條硬性的規定。想通過路名涉及省份所在的位置推測出這條路在上海哪個區的做法,可能造成與目的地背道而馳的結局。 馬路的走向 除了上述「位置對應」的潛規則外,不少細心的人還發現:上海涉及各省級行政區名字的馬路大多是南北走向的。對此,我也進行了一次整理: 以省份命名的馬路 走向 以省份命名的馬路 走向 內蒙古 無 廣東省 南北 黑龍江省 無 廣西 南北 吉林省 東西 陝西省 南北 遼寧省 南北 甘肅省 南北河北省 無 寧夏省 無
河南省 南北 青海省 南北 山西省 南北 四川省 南北 山東省 南北 重慶市 南北 江蘇省 南北 貴州省 南北 浙江省 無 雲南省 南北 上海市 無 海南省 南北 安徽省 無 新疆 東西 江西省 南北 西藏 南北 湖北省 南北 北京市 東西湖南省 南折西 天津市 東西
福建省 南北 香港 東西 台灣省 南北 澳門 東西 內蒙古 南北 廣東省 東西 其中,除去7個省、直轄市沒有與之對應的路名,涉及省份名稱的馬路中僅有8條不是南北走向的,佔總數(除去那7個省、直轄市)的27.6%,其餘的21條馬路均是南北走向的,佔總數(除去那7個省、直轄市)的72.4%。因此,這條規則同「位置對應」規則一樣,在大多數的馬路中得到體現,但沒有得到徹底的「執行」。同樣,潛規則稱得上,但並是一條硬性的規定。 上海全國路名的規律講完了,由於知識有限,所以得到的結論只是我的片面之詞,如果結論不對或論據有誤,希望得到各位讀者的諒解! 在上海,怎麼能不愛上海?在這裡我只想表達對上海的喜愛。就像上海依戀著祖國一樣,我也永遠依戀著上海,永遠永遠…… 附: 上海一直有把城市名作為路名的傳統,近年來隨著城市的擴展,路名地名化愈演愈烈,而且根據地理位置設置,看路名就大概知道其所處的位置,如: 寶山位於市區的最北部,寶山路名大多為黑龍江地名:友誼路,鐵力路,牡丹江路,雙城路等。 楊浦位於寶山南面,路名大多為吉林,遼寧的:包頭路,延吉路,營口路,遼陽路,鞍山路等。 虹口位於楊浦以西,路名大多為河北,北京,天津的:安國路,保定路,曲陽路,密雲路,塘沽路等 閘北區的彭浦地區路名多為山西的:臨汾路,聞喜路等 普陀區大多為陝西的地名:甘泉路,延長路,宜川路,黃陵路,驪山路等 普陀區的桃浦地區大多為甘肅的地名:敦煌路,武威路,山丹路等 長寧區婁山地區多為貴州的地名:遵義路,婁山關路,安順路等 徐匯區的東安地區大多為湖南的地名:東安路,零陵路等 徐匯區的其他地區多為廣西的地名:田林路,桂林路,柳州路,浦北路,欽州路,百色路等 閔行區多為雲南的地名:江川路,碧江路,東川路等 嘉定區多為新疆的地名:清河路,洛浦路等。 浦東多為山東的地名:德州路,台兒庄路,棗莊路,平度路等 上海市中心區路名雖然也多地名,但多為省區名,大城市名,或江浙城市和上海郊區地名,沒有地理位置的規律。 東西向為市名,南北向多為省名.
我覺得這個問題下大多數答案都是答非所問。
問題問的是,為什麼上海的道路名稱是用中國省、城市來命名的?
1、上海並非歷史上的古鎮,歷史地名沉澱不夠。2、上海開埠後,城市化發展過於迅猛,大量新增的街道需要命名。3、採用現有的地名是一個各方比較能接受又比較方便記憶的系統。那麼,有什麼好處?
1、相較於使用第一、第二、第三大道、經三緯四路、乾坤坎離震艮巽兌、甲乙丙丁子丑寅卯顯然用現有的其他地方的地名更方便記憶。其實所有城市的路名都會優先使用現有的地名來進行命名,在存在已經沉澱的地名的地方,上海的路名也是用現有的地名命名的,例如徐家匯路、天鑰橋路、漕溪路、漕寶路(漕河涇-七寶)、虹漕路(虹橋-漕河涇)。
當發展過於迅速,現有的地名不夠用的時候,借用別處地名也是非常常見的做法,例如新約克(紐約)、新奧爾良。。。。上海的這些省份城市路顯然就是屬於現有地名不夠用,借用別處地名。
上海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使用別處地名來命名的,主要集中在租界區,這是當年租界合併時產生的方案。當然這個方案也沿用到了很多新開發的地區。但對於已經存在沉澱地名的地方,例如剛才所舉的七寶、虹橋、徐家匯,都會使用現有地名。事實上也不是所有新開發的地區,都使用地名命名。就目前來看,新開發的每一個片區會確定該地區路名命名方案。有以某個省的地名命名的(濰坊路、嶗山路、棲霞路)。但也有其他的方案,例如張江片區採用科學家的名字,東西向的是中國的科學家(祖沖之路、郭守敬路),南北向的是外國的科學家(牛頓路、居里路)。還有花木片區用花卉和樹木來命名(如梅花路、牡丹路、白楊路)。不一一贅述。補充下,不只是上海,台灣的一些城市,典型人如台北就是以中國的省份和都市來命名的,甚至南北走向都一致,附:
早期台灣街道的命名由來,如今路名不再文/龍應台一九四七年,是一個上海來的建築師,叫鄭定邦,奉命為台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拿出一張中國地圖來,浮貼在台北街道圖上,然後趴在上面把中國地圖上的地名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一條一條畫在台北街道上。鄭定邦又是哪兒來的靈感呢?不奇怪,因為上海的街道,就是用中國省分和都市來命名的;南北縱向用省分,東西橫向用城市。河南路、江西路、浙江路、山東路會是直的,成都路、福州路、北京路、延安路會是橫的。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把整個中國地圖套在上海街道上的這個「靈感」,又是哪裡來的呢?那更好玩了。
一八六二年,英美租界合併成公共租界,各區的街道要改名,英美法幾路人馬各說各話,都要堅持保留自己的街名。英國領事麥華陀於是訂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乾脆用中國地名來命名,以免白人內訌。上海街道,從此就是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讓我意外的是,甚至連﹁建國路﹂、﹁復興路﹂這種充滿政治含義的命名,都是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之後國民政府給上海街道的名稱,而不是為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台北所量身訂做的。
所以台北城變成一張中國大地圖的時候,國民政府根本還不知道自己會失去中華民國的江山。地圖大大地張開著,而一切竟然是歷史的意外布局: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權崩潰而撤退到這個島,以這個島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把「光復河山」﹂變成此後最崇高的信條,而台北的街道剛好以完整的「河山圖」攤開,承受了這個新的歷史命運到來。
我,和我的同代朋友們,就在這樣一個不由自主的歷史命運里,在這樣一張浮貼掃瞄的歷史地圖上,長大。(文/龍應台)台北市早期許多道路命名,都採用大陸省份城市或是山川地名,像是承德路、廣州街等等知名路段,不過台北市最新通過自治條例,未來新的道路命名,將不再使用大陸名稱,其他像是中正、中山、忠孝、仁愛等等有關元首或是訓詞的路名,也不再增加,新的路名將會融合地方特色,像是艋舺大道或是經貿路,更貼近在地風貌。
TVBS記者:「台北車站旁的三岔路口,這一條是重慶南路,如果換個方向,看到的是襄陽路跟懷寧街,注意到了嗎?都是大陸地名。」
隨處可見大陸地名,這種現象早就見怪不怪,隨機找上頭一回來台觀光的大陸客,路名記得比台灣人還熟。湖南陸客:「我知道這邊都會有什麼長沙路、重慶路、桂林路、北平路都有。」
現在台北交通路網,就像中國地理位置一般,充斥著吉林路、松江路、錦州街或是歸綏街等等大陸各地名稱,路名一叫60幾年,甚至有些對岸早就改名,反倒台灣還獨家保留。記者:「歸綏是不是已經改了?」北京陸客:「應該是,都已經改了,我們都沒有聽說過大陸有這地名,當時叫安東,現在叫丹東。」
庫倫街的庫倫,現在是蒙古國的烏蘭巴托,錦西街的錦西,改叫遼寧葫蘆島市,嫩江東興,變成黑龍江木蘭縣,安東街或許也該說丹東街,如此怪象,台北市通過新的自治條例,馬路不再跟大陸扯上邊,被列為拒絕往來戶的,還有常見的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或是元首命名的中山、中正路,未來都不會成為新路名。
流行歌裡的「忠孝東路走九遍。」,相關系列的仁愛、信義、和平,太過教條,也不再受歡迎,未來新路名,將考究當地傳統特色,像是萬華舊稱的艋舺大道,或是南港經貿園區的經貿路等等,讓台北市的路名更接近在地風貌。這最大的優點就是容易識記吧。一說出地名,即使外地人都很容易理解,不容易產生誤會和不懂。此外,還有種海納百川的大氣,似乎全國都集中在此。
為什麼我不清楚。只是孤身一人離開家鄉來到這個城市的時候遇到那條用自己家鄉命名的路時特別想哭
題主有沒有注意到上海的黃浦江和中國海岸線很像,實際上如果將黃浦江比照中國海岸線的話,上海的不少道路在空間位置上和其命名省市有對應關係。
主要是當年英美租界合併公共租界,為規範路名,出了一個上海馬路命名的備忘錄,規定了南北向的道路用省名命名,東西向的道路用城市名命名
太多城市是用這種方式命名道路了,隨著城市的擴張,很多街道都是原來沒有的,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名字,這種方法比較統一而且方便吧~
這其實是很大一部分城市為道路命名的首選,沒有必要扯到上海特性上來講,說上海是國際大都市、包容開放所以如此為之,實在是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
我是青島人,青島的道路也是如此,甚至周邊的郊縣也是這樣。
拿省市名稱給城市道路命名,沒什麼情懷,只是因為這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首先,城市交通縱橫交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這樣富於情懷的遣詞造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現成的省份名城市名成百上千,再不濟還有山川河流。
其次,現成的地名兒也方便記憶,城市名不是那麼生澀,這大概與我國城市名命名有些關係,常以表示方位、山川、或者什麼什麼州之類的命名,大部分城市往往您一聽就知道是個地方。
再者,也確實叫起來比較大氣
在青島,省份名和城市名是混合用的,但是也有規律,一些地理方位上的城市往往會在一塊區域。
另外我也了解合肥這個城市,在老城區的道路都是以安徽省內的市縣名命名的。這只不過是道路命名最簡單、最容易想到的方式而已。應該是做過殖民地的地方都這樣吧,青島市區那邊的路也是這樣的
確實不光上海這樣命名
謝謝以上的回答。 以前就不知道上海乾嘛要這樣給道路命名,容易搞混淆。作為南京人,我想說咱們南京老城區百分之九十的道路甚至小巷子的命名都是源自於歷史,很有底蘊。比如我曾居住的小得不得了的巷子叫轉龍車,就是傳說此處存在的大石頭堵住了朱元璋的車馬,不得不調轉車頭繞開去。 還有旁邊的叫老虎頭的巷子,就是世說新語里除掉三害的周處殺死老虎的地方。這些古街道名稱是我們南京珍貴的文化遺產,可惜現在被拆的差不多了,很多小的道路沒有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很多地名也永遠消失了。
我記得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的說法,大意如下
大概是國民黨南京失守後,準備以上海為國都,於是著手規劃城市的道路名稱。當時大家最讚許的方案是現在的命名方式,有東山再起,奪回故土的意味在裡面。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嘉定能看到上海中心、環球金融中心?
※詳細分析比較上海戶口和香港永久居民之間的差異和優劣?
※上海的外來人口攀升的困惑?
※上海有哪些不錯的居酒屋?
※家中失竊如何提高破案的幾率?
TAG: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