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營銷只是 「土豪們」的遊戲嗎?

前兩年曼聯與阿迪10年13億美元的「史上最昂貴球衣贊助協議」讓人大開了眼界,今年4月又爆出海信花了近億美元傍上了2018年的俄羅斯世界盃,隨後,英特爾又宣布自己花了上億美元與國際奧委會「牽手」。

各大品牌爭先恐後的豪擲千金讓人瞠目結舌,想問,體育營銷是不是只是「土豪們」的遊戲,如果沒有天價預算,但是也想做體育營銷怎麼辦,有沒有高性價比的方法?


謝邀。

在這裡簡單分享一下騰訊在小眾體育方面的思考和布局。

近幾年,體育消費升級在中產階級的帶動下噴薄而出。他們不僅熱衷於傳統熱門體育賽事,對於網球、橄欖球、高爾夫、冰雪等高端體育運動也同樣興趣濃厚。以NFL(美式橄欖球聯盟)的年度冠軍賽超級碗為例,近幾年在國內高知人群中的關注度不斷升溫,甚至出現各種刷屏現象,被親切地稱為「美國春晚」。據《凱度媒介》統計,中國觀眾中約有5%的人收看美式橄欖球,集中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並且與英美情況相似,中國美式橄欖球的受眾收入也高於其他賽事的受眾。家庭年收入超過48萬元的人,觀看美式橄欖球的可能,高於平均值2.5倍。

中國體育市場的多元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小眾體育賽事的熱度和高含金量亦不斷上升,如何進行更全面的體育營銷布局,贏得這些高精尖消費人群的喜愛,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其實,從2015年開始,我們就陸續布局了一系列國際頂級體育賽事。

最後想和大家聊聊,大家最鍾愛的小眾體育賽事都有哪些呢?歡迎各位踴躍討論。


足球豪門俱樂部、世界盃、奧運會這些超級體育IP能吸引品牌金主花天價贊助有很多原因,我做過一些和體育相關的營銷項目,就來答一發。

大概來說一下體育營銷的一些特點,如下:

  • 在當前世界宗教和文化的發展背景下,體育是最容易跨越文化、信仰、種族等障礙而產生共情的事物。如果你想找一種全世界共同的交流語言,那肯定是體育。
  • 體育賽事靠實力說話、強烈的現場感和代入感,不同的項目有各自極強的「個性」和粘性極高的粉絲群體,所以體育項目和品牌的合作,很容易營造出強烈的「CP」感,幫助提升品牌好感度以、認同感,從而建立更好的情感共鳴和聯繫。
  • 超級體育「IP」自帶超級流量,也是提高知名度的良好工具。頂級的體育賽事品牌通常觸達更廣泛的消費者,實現高曝光高關注度,對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可以說是立竿見影的。比如很多70後,80後第一次看到賓士,是從ATP的網球賽事,球網兩端的三叉標開始的,而當時在中國,路上看見賓士的機會也並不多。

然而,世界盃、奧運會這倆最頂級熱門賽事畢竟有限,並且已經在全世界品牌的「培育」下設置了很高的營銷門檻,許多品牌並不一定有機會參與進這些賽事中,但很多品牌都迫切的需要更多的體育營銷機會,所以他們就開始把觸角伸向更多垂直的,非全民性的項目賽事。

那麼,在選擇的時候,一個品牌究竟選擇什麼樣的賽事開展體育營銷?

大體上要從兩個大方向去考量,如下:

品牌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包括知名度,美譽度等不同的階段,以及可以輸出的資源,包括渠道和金錢等等。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體育營銷方式。

品牌的定位和形象:我們一般說一個好的品牌有一個character,所謂的調性,簡單來說,品牌選擇的賽事的調性要和自己品牌的氣質相符。最理想的情況,是自己的產品和這個項目直接或間接應能產生聯接。

相對垂(xiao)直(zhong)一些的項目體育營銷的成功例子有不少,我大概舉幾個,如下:

勞力士 x 網球

大家都知道勞力士和網球的合作由來已久。而今年6月,勞力士與法國網球聯合會簽署了新的合作協議,成為ATP巴黎大師賽冠名贊助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未來十年的冠名權。今後起的十年,巴黎大師賽將改名為勞力士巴黎大師賽,而勞力士的品牌將在場地內得到大量的露出。其實,在勞力士獨特的體育營銷戰略中,網球一直被視作是標誌性贊助項目。自1978年以來,勞力士就贊助了溫網,作為官方計時器(當然也是各種打廣告)。此外,根據自己的調性,勞力士的營銷不意外也還涉足了高爾夫、帆船、馬術、賽車、探險等勞力士用戶重合度高的體育項目。

羅傑本來就是勞力士的代言人,所以這營銷做得也是非常可以了。

LV + 帆船、橄欖球

在LV的體育營銷史上,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們同美洲杯帆船賽間的深度合作。從1983年起,路易威登就同美洲杯帆船賽達成了合作,一直至今,而現在不僅僅是冠名贊助商,還是第35屆美洲杯帆船賽的首席合作夥伴,獲得了美洲杯帆船賽岸邊、水面上的商業開發權以及全球範圍內的媒體版權。

此外,在大陸知名度比較小一些的案例,比如英式橄欖球,LV也在2015年的英格蘭橄欖球世界盃上成為了冠軍獎盃的專用箱。這個照片里是橄欖球傳奇球星約翰·伊爾斯(並不認識也是百度了一下)與現在可能是在歐美最火的日本美女岡本多緒護送。

諸如此類的相對垂(xiao)直(zhong)體育營銷案例在國際品牌中數不勝數,比如寶馬長年累月搞高爾夫,成為了唯一贊助所有重大高爾夫巡迴賽的品牌;萬寶路則和法拉利捆綁在一起,伴隨著舒馬赫整個黃金時代,五奪年度個人總冠軍、車隊六奪年度車隊總冠軍,壟斷了當時F1車壇幾乎所有榮譽,以至於一想起紅白萬寶路,舒馬赫和紅色法拉利就會浮現。

近兩年小眾體育賽事在國內也日漸風靡,(你懂,所謂的消費升級...新中產什麼什麼的),這個國家體育總局也是有數據的,網球、橄欖球、高爾夫、滑雪等等的興趣越來越高,也包括了冰上運動(尤其是搞冬奧會之後)。中國運動員在這些賽事的世界舞台上的日漸活躍,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賽事的魅力。(比如娜姐)

不少嗅覺敏銳國內品牌也已經開始營銷試水。比如說2014年,特侖蘇成為中網的贊助商,開展了個整合campaign,包括TVC啊,一大堆戶外,Social等等,讓品牌和中網深度捆綁,同時利用贊助權益,在線上預售啊,抽票啊等等,也大大增加了特侖蘇的傳播度,可以說是這一塊里國內的先驅,成功增加了品牌的厚度。

溝通越來越難做的今天,高水準的體育賽事資源、權益,就是與新中產們對話的通路。這種通路對品牌主的巨大營銷價值也就不言而喻,這也是品牌營銷突圍的基礎所在,同時,優秀賽事數量也有限,所以品牌們的動作也應該快起來,如果船大掉頭慢,等想起來要做的時候,發現好的賽事已經不存在了。

從平台角度來看,大家都知道本來狂拿版權的是樂視..然而樂視顯然已經是千里之堤了(咦…),我個人比較看好的還是鵝廠…

根據我的經驗,從大範圍運營NBA來說,騰訊比某傳統媒體做得好多了,現在利用鵝廠強大的資源,又拿了美網、法網、溫網、NFL、NHL等等,一些是數字媒體直播、轉播,一些是獨家直播。這種布局意識還是值得點贊的。

正好帖一頁我當年自己做的一個提案的一頁。是馬爸爸在年初一個會議上的原話。所以可以看到騰訊現在很多都是打造IP的思路來做,包括農藥,當然包括了所有騰訊體育在運作的體育IP。

不得不服,IP確實是一種制高點。


面向幾十億人的營銷方案,當然都很貴,無關是否體育。好萊塢一部全球發行大片的營銷預算難道會便宜么?

你要是面向一個中國八線小鎮做體育營銷,恐怕幾萬塊就夠了。


看到樓上樓下提到了勞力士贊助網球、依雲贊助網球和高爾夫,還看到騰訊拿下了三大網球大滿貫賽事的獨家資源,甚至還有美式橄欖球、冰球等,他們看中的正是小眾體育賽事的獨特優勢。

人群優勢:喜歡這些賽事的觀眾,高收入、高學歷、高購買力、身處一線城市是共同特點。
下面這張圖基本反映了國內網球受眾的特徵:

(圖片來源於網路)

凱度媒介針對美國、英國和中國的美式橄欖球觀眾人群的研究結果則顯示,他們都是高收入人群:53%的美國成年人(16歲以上)都是美式橄欖球迷,這些人中有35%的觀眾家庭年收入超過7.5萬美元(約51.6萬人民幣),25%的家庭年收入介於5萬美元和7.5萬美元之間:都顯著高於美國的平均家庭。
有11%的英國人關注NFL:

而在中國,有5%的人收看美式橄欖球,並且和英國、美國的情況一樣,中國美式橄欖球觀眾的收入也很高:家庭年收入超過48萬元的人收看美式橄欖球的可能性是平均數的2.5倍。他們同時關注帆船運動的可能性也比平均數高兩倍。

除了人群優勢,小眾體育賽事的贊助門檻相比籃球、足球等運動,還是比較低的,尤其在國內,網球、橄欖球、冰球等運動還算方興未艾,品牌冠名、贊助等還不是很激烈,現在選擇「押寶」某個賽事,性價比可觀,成功的幾率也更大。


作為一名甲方、乙方都干過、現在在甲方的市場人,深知想做出有亮點的營銷有多難,不過,就像那句俗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有時候,找准了趨勢、風口,成功的概率自然就大。近幾年的娛樂營銷,算是一個風口,成就了不少品牌,未來幾年,個人判斷,體育營銷一定是風口,但是要能「押對寶」,就像提問里說的,熱門賽事是「土豪」的遊戲,很多人玩不起,但是還有很多其他賽事是「營銷窪地」,比如橄欖球、曲棍球、冰球甚至極限運動,這就考驗營銷人的眼光、勇氣。


印象中,崑崙潤滑油是很熱衷在奧運會、世界盃等賽事上揮金如土的,不過,不久前看它總冠名了2017中國量產車性能大賽(CCPC),是大賽官方唯一指定用油。從奧運會到賽車運動,崑崙潤滑油營銷策略的多樣性可見一斑。

估計很多人都沒聽說過CCPC,這是國家體育總局汽摩中心2015年創立的,通過在高溫、高寒、綜合路況下設置多種類型比賽項目,成為「國內唯一的,以完全不改裝的量產車為參賽車輛的國家級專業汽車賽事」。這種賽事恰恰是汽車與汽車後市場品牌天然的營銷平台:賽車運動對汽車速度、能量、動力的運用和展現,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傳遞品牌形象,這正是汽車及汽車後市場產品的追求;同時,通過賽事競技可以對汽車後市場相關產品的性能,進行最好的檢驗和證明。

作為總冠名商,通過CCPC,崑崙潤滑油讓精英賽車人群和泛賽車愛好者人群印象深刻,實現了對目標消費族群的影響。

說這個案例,只是想說明體育營銷不見得都要砸多少錢,熱門的賽事不一定適合自己,前期花心思想清楚自己要觸達什麼樣的人群,再去尋找匹配的體育賽事,往往能事半功倍。


我來說說依雲的體育營銷策略。

依雲的受眾可以說是小眾的,它自己的定位是「高端」。早些年國內超市很多還沒有鋪貨,現在即使鋪了,一瓶十幾塊很多消費者也不會買,據說很多留學背景的人是依雲的忠實擁躉,想起了歡樂頌中的安迪。

基於自己的定位,依雲的體育營銷主要集中在網球、高爾夫這類高端賽事。比如,依雲是溫網、美網、澳網的官方贊助商,世界四項網球大滿貫賽事中,依雲贊助了三項。其母公司達能的市場總監桑德里恩·達布里埃爾在接受採訪時,就清晰地表明了網球正是依雲市場推廣策略的關鍵。

在高爾夫項目中,依雲大師賽(evian Master),作為國際高壇的傳統賽事,已經是與美國女子公開賽並列的LPGA獎金最高的賽事,可謂國際女子職業高爾夫巡迴賽中賽事品質最高賽事之一,舉辦地也正是在這座以依雲水而享譽全球的法國小鎮依雲。

依雲贊助網球、高爾夫賽事的核心價值在於:當消費者既認可了依雲水的好品質,又能自然聯想到一種高端生活品質的象徵時,就會形成品牌價值認同感和購買習慣。

總的來說,相比那些動輒上億的「土豪」贊助,你聽不到有關依雲「天價冠名」的新聞,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營銷套路。


有多少人還記得去年裡約奧運會中國高爾夫史上的首枚奧運獎牌?中國姑娘馮珊珊好樣的,看新聞,這也是高爾夫球運動時隔112年重回奧運會,更多小眾體育賽事正在「百花齊放」。


從全球範圍來看,世界盃、奧運會這種賽事永遠都是稀缺資源,不是「土豪」品牌主還真的上不了營銷「牌桌」,但這些賽事畢竟只是體育賽事的一小部分,品牌想做體育營銷,賽事的選擇其實是非常多樣化的,也不難找到更具性價比的。


怎麼滴,騰訊在小眾體育上也出手啦?!果然是財大氣粗。前年五億美元買斷NBA獨家直播權就讓人覺得夠壕了,聽說每年的版權成本相當於新浪目前合同的五倍。

當然,高投入換來的是高回報:今年勇士4-1戰勝騎士的NBA總決賽最後一場,騰訊體育上的觀看人次達到了1.75億,而整個第二季的贊助商更是高達71家。現在又拿下三大網球大滿貫賽事、國際排聯男女排系列比賽,還有美式橄欖球、冰球等,可以說自身的國內外版權體育賽事資源進一步完善了,吸引更多廣告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兒,畢竟這些賽事直接與中產階級、90後、95後等主力消費人群的注意力掛鉤。


提問里提到海信,確實,海信這兩年大手筆贊助了歐洲杯、世界盃,但足球並不是海信體育營銷的全部。

比如他們在賽車項目上也有投入:在去年F1中國大獎賽期間,海信與四屆世界冠軍紅牛車隊簽署了為期多年的戰略合作協議;去年2月,他們還成為了納斯卡Xfinity系列賽車的冠名贊助商。

在網球方面同樣:2006年,海信正式進入澳大利亞市場,隨後在2008年就拿下澳網主場館—沃達豐球館的冠名權。過去幾年中,海信對澳網總投資近億元。在海信自己官方的說法中,投資回報率還是很高的:海信在澳洲市場已經成為知名度頗高的家電品牌,每年全球收穫至少6億次曝光,品牌收益遠超投入。


2017體育營銷面臨最大的問題:粉絲爭奪戰升級

隨著娛樂方式的多元化,人們在內容數量和消費方式上都面臨更多的選擇。結果,品牌商越來越發現,在體育贊助上,誰能抓住更多的粉絲關注,誰就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我們認為,在2017年,品牌商對粉絲的爭奪戰會變得更加激烈。因為體育產業已經成為大眾消費品公司爭奪的最後一個戰場了。由於競爭風險越來越高,話語權競爭越來越激烈。聯賽、俱樂部和品牌商都開始謹慎的保護自有內容,以保障掌握粉絲資產的主動權。而隨著體育內容從一種專業內容轉變為一種聚合內容,吸引粉絲注意力,確保贊助項目的順利進行,也成為品牌商的首要考慮因素。在2017年,品牌商和版權方都會更加重視代理商的作用,而不是固守自有的內容,在多方的通力合作下,不僅會給賽事帶來全新的體驗,也將吸引更多的粉絲參與到賽事中來。


看到安踏的品牌負責人朱敏捷接受採訪說,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相比乒乓、羽毛球等項目,安踏在營銷上選了重競技類項目,跆拳道、舉重等,因為是強項,並且更能展示挑戰極限的民族精神。

確實,體育營銷已經過了盲目扎堆兒的時代了,你的品牌是什麼調性、campaign想傳達什麼價值主張,這些都確定了,再去選最匹配的那一個賽事,就容易事半功倍。


體育營銷在中國市場並不是新事物。

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一炮而紅的「東方魔水」健力寶開始(對健力寶熟悉的寶寶們,暴露年齡了),體育營銷的案例開始在國內體育圈出現。

2000前後的李寧,以及2008年奧運會TOP贊助商身份走出去的聯想,都是在體育營銷案例中留下濃墨重筆的企業。直至今年出現了萬達戰略合作國際足聯、阿里巴巴冠名世俱杯、海信贊助歐洲杯,創造典型體育營銷案例的本土企業在不斷出現。


在重大比賽現場,觀眾動輒成千上萬,媒體受眾更是不計其數。即使一些地方性的賽事,只要組織得好,觀眾也會十分踴躍,因此非常有利於企業與目標對象進行有效的溝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體育營銷最大的特點就是公益性。
可以說,體育是人類共同的事業,贊助體育,進行體育營銷的市場運作,其作用是普通廣告無法相比的。


補充樓上:
除了翼裝飛行、特技飛行、低空跳傘這些,還有跑酷、滑板、漂移、衝浪、自由式山地車……又酷又潮又充滿冒險性的運動,向來是紅牛品牌的偏愛。
要說紅牛的營銷效果,我只能說不要太好!
2012年,奧地利跳傘運動員Felix Baumgartner為了挑戰超音速,從天空邊緣驚險一跳的時候,他使用的熱氣球、降落傘包、全身衣服、座艙印滿了醒目的紅牛Logo。由於這一跳過於牛逼,又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於是在YouTube上的同步直播吸引了800萬人次觀看!紅牛的這段視頻被《廣告時代》選為年度十大病毒,就連《福布斯》都撰文稱「這是紅牛有史以來做過的最牛的一次營銷活動,而且很有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牛的一次。


我的家鄉是浙江的一個普通的縣級市,因為有一些不大不小的旅遊景點。怎麼讓外面的人知道我們家鄉呢,我們這邊的領導很厲害,有山有水就邀請孫楊這一類的體育明星來捧場撐撐面子,再舉辦一些省級拉拉操比賽,還記得舉辦過一場國家舉重比賽。然後就會有媒體報道了。雖然效果有,但是覺得不是很理想。


孔雀總是為自己喜歡和愛美的人開屏。體育營銷也必須定位於適合自己品牌屬性的特定消費群體。
奧迪汽車品牌在中國參與體育營銷時就強調「動感」(如A6廣告語:更激情、更動感、更尊貴),使品牌與體育營銷之間產生了一種必然聯繫,「動起來更精彩」,這拉近了奧體育營銷迪品牌與體育賽事的距離。當然,奧迪贊助的都是頂級體育賽事或頂級明星,就如奧迪頂級品牌、頂級品質一樣。


樓主問題中說的,應該是體育圈中的贊助範疇。既然是贊助,那必然是豪們的遊戲,是不是土,就不一定了。例如李寧贊助cba、wcba等,讓德爾惠去做(就是那個周杰倫做廣告的那個),人家肯定不玩兒。 因為目標群體不同,所以他不會贊助cba。

再來說個豪的,但是也不和cba玩兒的,就是安踏。安踏最近幾年勢頭猛進,坐穩了頭把交椅,也不和cba玩兒了(前幾年都是安踏贊助cba) 為什麼呢?安踏在做品牌升級,進軍nba了,也就是更高級別的舞台,不過貌似不是很順利,之前買了FILA來找感覺。

如果說營銷,那就不僅僅是豪門玩兒的遊戲來。各種大賽事的蹭熱點,例如經常聽說國外聯賽中有球迷突然跑出來,當然有部分是真球迷搞笑,也有部分是營銷行為,仔細看他的穿著。 例如現在運動app經常做的線上同步馬拉松,雖然不能給你真實的獎牌,但是至少能滿足你的參與感。再看看杜蕾斯,每當奧運會,世界盃的時候,它都不消停,這裡就不配圖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這些個人認為都算體育營銷。

現在是內容的時代,其實這不難理解。廣告司空見慣了,大家的審美疲勞了,再有創意的廣告展現,也是廣告。於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素質的提高,對教條式廣告的反感越來越深。畢竟每個人都想追求個性,都是叛逆的。 所以內容營銷被拉出水面,被各路大神吹的神乎其神,其實這個事兒很簡單。所謂的內容營銷,就是用你可以接受的方式來讓你「中毒」,同時商家慢下來了,也不再想,ccav投個廣告就能躺著數錢了。 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有不少傳統品牌市場份額下滑的原因。因為不會玩兒了,看到份額下降,再追加電視廣告費用。無濟於事,反而被重金投入逐漸拖死。

會玩兒的品牌至少會開始做欄目植入,做節目共創。

說了那麼多,我覺得最可惜的一個品牌就是 海爾,拿著海爾兄弟那麼大的一個ip完全不會玩兒。最近兩年,海爾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嘗試了幾次,但是。。都是花錢不見效果的方式,感覺格力都在替他們著急,至少人家還有董大姐站台。誒~


在某個答案里看到我們做過的項目

別的不說

公司地庫里的Audi

幾乎全部來自我們滑雪club

TT roadster裝不下什麼東西卻要開個ski hatch

每年占著Alpes最好的山頭掛上4環玩比賽的錢畢竟沒有白花


推薦閱讀:

在世界級別的體育競技中,心理因素所佔比重有多大?
有哪些因為一個人/一支隊伍而不得不改變體育比賽規則的例子?
如何評價傅園慧在2016年體壇風雲人物頒獎典禮上的表現?
2011年小牛得總冠軍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拳擊比賽的魅力在哪裡?

TAG:市場營銷 | 營銷案例 | 品牌推廣 | 體育營銷 | 體育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