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教能流出四阿含經,道教卻沒有流出老子說法時的記錄,而只有道德經攝總?
謝邀。
有啊,《文子》裡面記載了老子之言,雖有後人整理,未必皆是原文,但於《道德經》之意旨相合。
《文子》又稱《通玄真經》。文子相傳是和孔子同時代的人,是老子的學生,范蠡先生的老師。在唐代被稱為道門四大真人。但有名了,唐代就有人質疑其儒道合一的言論是漢人假造之駁書。宋代又有人說其書是唐代道士假造,清代又有其他說法。反正他們不理解的,就一句假造污之。道家就是這樣被藏起來的。也蠻好。
但後來先是馬王堆里挖出類似的章節,後來定州漢墓里挖出來文子殘篇啦。^_^。和今文《文子》基本是一種文本的不同流傳。大體的思想脈絡是一致的。其中的「傳曰」是典型的示經之信號。所示何經?《道德經》也,實際上今本《文子》和竹簡《文子》在乾貨上沒有大區別的。唐代以來的質疑不攻自破,當然有較真的非要如何那請隨意。現在不懷疑《文子》是偽書了,開始在文子身份,成書於戰國晚期,大造文章,有的時候真的覺得他們好無聊。都是假的,就他們真的。一次一次被打臉依然不改。估計是靠這個發文章吃飯居多。懷疑去吧。最好都是瞎編的,他們才心滿意足。其心妄造,蔽日遮月,反以為學。《道德經》是太上親著,文子中很多詮釋老子之言,或者乾脆是文子問老子的問答的形式,恰恰說明經文是家法,文子傳曰是師說的部分。文子的一部分形式,就是師生問答,然後文子再自行解釋,就像筆記一樣的。然後還有針對王上所問的回答之類。其實和《論語》體裁很類似啦。
世人對道家太陌生,了解淺薄,就認得莊子,但還看不明白,越是看不明白,越是腦補非常,趨之若鶩,自行演繹,以為高玄。其實道家流派里,莊子的譜系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高,他算是總結春秋戰國道家的人物,在他之前,道家大宗輩出。若不是漢末庄學始盛,只怕也少人問津吧。
魏晉玄學的興盛,使得其餘道家在大眾視野里漸隱不聞,只要和莊子不同的路數,是儒道合一,不是非儒破禮的,保不齊就是偽書的下場。其實根本也是未得庄學家法的流俗之言。只能說玄學之弊太甚,令人輕浮自大,既不得莊子之神髓,也不得前秦道家之大體。更不知百家闡道為何物,自說自話,遺害千年。弄得現在不學無術之輩,一說道家就是無禮野人,或者乾脆的陰謀家。
道家皆以道德為宗,衍生出來的並非只有莊子,刑法,黃老,多了去了,淺識無知而已。司馬父子皆是史家卻也是道家。留候與陳相也是道家不同分支。是黃老還是莊子?燕國名臣也是道家徒裔,又和稷下也不是一個路數。漢初以道家為立國之本,恰恰以孝治國。若非漢武那啥,儒道並行只怕會持續更久。很多事根本今人腦子裡那些印象的。庄學根本在漢初是隱而不顯,不得重視的,是因為別的出彩的太多,實用性又很強,自然流行,而莊子相去漢初不遠,未得重視不得不說明一些問題,或者是因為論資排輩輪不到吧。後來日子長了,相隔久了,時代變遷,有需要,才有後來之盛行。這既非莊子之願,也非道家之本。
《文子》文中記載了很多老子之言,即非道德原文,又恰是義同理合,更似口述記載下來。學生問老師,老師隨口詮釋的記錄再被整理成文字。學生再在此基礎上做筆記以自己的理解疏之。和老師自己總結的文字上有出入,但思想上基本相同。而《文子》中對所謂儒家的仁義禮智皆有靠譜的論述。恰恰是當時的原貌,別忘了孔子三問老子。就算不是學生,但思想上的交流總是有的。儒道早期並非對立的。結果戰國紛起,政治因素太過以致各自立學功之。而漢武純粹就是搞政治的,更加無聊,看看董大儒的言論,嘿嘿?真的是儒家嗎?^_^
和尚們的事主要是宗教性居多,和早期道門傳承形式不同,其實不用放在一起比。
有的,莊子裡面有記載老子對孔子說法。
《莊子.田子方》:「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干,蟄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老聃曰:「吾游心於物之初。」孔子曰:「何謂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嘗為汝議乎其將: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為之紀而莫見其形。消息滿虛,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為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非是也,且孰為之宗!」 」
當孔子見老子,而老子剛剛沐完,老子批頭散發很隨意的看著孔子。孔子大家是知道的,很講究禮儀,而老子卻披頭散髮顯得十分瀟洒,故孔子很驚訝,畢竟老子也是懂禮,當孔子之所以問道於老子,就是問周禮,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老子當時已經看破了他的心思,便問到:「你是不是沒看明白?」
這和佛教《金剛經》 前面交代的佛剛剛乞食完,便洗腳入坐開始說法是一樣的。
唉,說起來挺諷刺的,這裡老子告訴我們要游心於物外而脫塵以洗俗,超然於六合而坐忘於真空。
《金剛經》中佛陀告訴我們要遠離一切相則是真布施,應無住而生心方能莊嚴佛凈土。
再反觀我們都在這裡爭鬥,哪裡有超然萬累忘?哪裡有莊嚴佛凈土?倒是很像在一起潑婦罵街。
所以說《玄綱論》是個寶啊。
它回答了很多問題,和《抱朴子》《化書》《祛疑說》一類都可用來解惑。《玄綱論 · 長生可貴章第三十》
或問曰:道之大旨,莫先乎老莊。老莊之言,不尚仙道,而先生何獨貴乎仙者也? 愚應之曰:何謂其不尚乎?曰:老子云死而不亡者壽。又曰子孫祭祀不輟。莊子曰孰能以死生為一條。又曰聖人以形骸為逆旅。此其證乎?
愚答曰:玄聖立言,為中人爾,中人入道,不必皆仙。是以教之,先理其性,理其性者,必平易其心,心平神和,而道可冀。故死生於人,最大者也。誰能無情?情動性虧,柢以速死。令其當生不悅,將死不懼,偷然自適,憂樂兩忘,則情滅而性在,形歿而神存,猶愈於形性都亡,故有齊死生之說,斯為至矣。何為乎不尚仙者也?夫人所以死者,形也。其不亡者,性也。聖人所以不尚形骸者,乃神之宅,性之具也。其所貴者,神性爾。若以死為懼,形骸為真,是修身之道,非修真之妙矣。 老子曰: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又曰:穀神不死。莊子曰:千載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又曰:故我修身千二百歲,而形一未嘗衰。又曰:乘雲氣,馭飛龍,以游四海之外。又曰:人皆盡死,而我獨存。又曰: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斯則老莊之言長生不死,神仙明矣。曷謂無乎? 又《道德經》、《南華論》,多明道以訓俗,敦本以靜末,神仙之奧,存而不議。其幽章隱書,煉真妙道,祕於三洞,非賢不傳。故輕泄者獲戾於天官,欽崇者紀名於玄錄,殃慶逮乎九祖,升沈擊乎一身。何可使行屍之徒,悉聞悉見耳。說句不好聽的,道教關老子屁事?
道德經第二章裡面就明確表達過老子的思想,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既是行不言之教,何來說法一事?
全文如下。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恆 也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粗略翻譯一下。
天下將美定義為美的時候,惡也就被定義了。將善看作是善的時候,不善也就產生了。
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樂聲和聲音,前和後,全部是相伴相生且相對的。這是恆定的道理。所以聖人處事的方式是無為,即什麼也不做。教化的方式是不言,即什麼也不說。後面的話太難理解我也不好解釋,不獻醜了,我也在學習體會中。既然有了美就同時產生惡,有了無為即同時表示為。有了不言即同時產生言。故人稱老子是無為無不為。即什麼都不做,卻什麼都做了。道德經是道德天尊化身所說。三清祖師是在三清境說法的。查一下道藏,題目是老君說某某經的不要太多。所以並不存在你說的這個情況道教和佛教不一樣。我們祖師是神仙,長生不老,在天上。不會寂滅
短短五千字所道破的天機,夠研究八輩子了。
如果真有老子這個人。我不覺得這種人是看不起平民的。
只有桀紂幽厲那種人才瞧不起老百姓吧。
道德經雲,天無已清將恐裂,地無已寧將恐歇。侯王無已貴以高將恐蹶。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以前看過帛書老子校注,字詞記不太准。
這個貴賤是相對而言的。是作者告誡君王重視百姓,你的威望和尊貴來自於百姓,你要重視百姓,這是你權力的根基。卻不是侮辱老百姓,喂,你這個下賤的賤民,哪有我高貴。
還有道家的時候。儒道兩家互相瞧不上。但是儒教經典里勾勒出的聖賢氣象,我想道德經作者這種人物和這些聖賢氣象是相通的。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聖賢格局廣大,怎麼會瞧不起百姓呢?
我以為這個詞是南面之術。有南牆之術這個說法嗎?我是個農民工,孤陋寡聞了。
至於佛教能流出四阿含。印度有沙門思潮,社會上有這個修行的傳統和氛圍。那是佛教起始就是有人聚攏成教團在做宗教。
到底老子是誰。下落如何。有說他騎牛出關了。有說他也有後代。有說他其實就是老萊子。有說他死了的。司馬遷都搞不清楚了。楚簡道德經發現,篇章結構和漢帛書漢簡本的道德經都差異巨大。老子一書是不是老子本人寫的,還是一說呢。
其實漢人分的很清楚。道家不言神仙之事。神仙迥異道家者流。兩家互不相同。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於其外者也。聊以盪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然而或者專以為務,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非聖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
道教板塊里有些人我是很佩服的。像樓上的郭某人 郭道爺捯飭道教印經,道教經書印刷的很精美。年紀輕輕,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搞成一個事業。很厲害了。還有些人,沒拉黑的也有,拉黑的也有。閱歷見識皆出我之上。只不過人家信的那玩意,咱真不認同。
就比如說這個老子,他們認為老子是神仙,咱只把老子看成個人。道教才把老子當神仙,說他是太上老君。
至於老子,他怎麼會說(修行之)法呢?
如來說,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於是,如來慈悲入世,雖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但終究有所說。道祖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兩者同出而異名。於是,懷玉出關,雖有言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但終究傳下五千言。正如南華經中的有關孔子的寓言,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內外不相及……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可依。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
所以說,只是其方不一樣而已。
因為老子在公元前471年就死了,創教的張天師34年才出生,500多年啊。佛經雖然是佛死後才記錄的,但是佛生前就創立了僧團,佛經一直口口相傳。
佛教是從「佛陀」的言教開始。從佛陀的言教傳出《阿含》,再從佛陀的《本生》傳出菩薩思想,再從菩薩思想和部派論書出現《大乘經》。再從護衛經(真實語)和對菩薩的敬奉傳出陀羅尼,再從陀羅尼配合各種印度瑜伽和祭祀儀式,傳出《密續》。
但道教不是從老子開始,是從「對仙人的追求」開始。
從對仙人的追求,產生各種神仙方術,神化老子和《道德經》。從對老子和道德經的神化和各種神仙方術,產生元始天尊、元始天王、上清玉晨大道君、太上老君以及《上清經》和《靈寶經》。從三清和三洞經典,配合民間信仰和古來的神仙方術(服氣、胎息、靜坐、金丹),再傳出玉皇等四御、各種地方神明,以及性命雙修的內丹術。
老子懶得說話
@白雲先生姚玉祥
姚玉祥,你這樣的人如果都能成佛,都能往生凈土,那隻能說佛祖眼瞎,都什麼玩意啊。很多宗教人士,都有黑歷史,破壞了宗教的形象。然後去翻看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者的歷史,也是骯髒的。這個世界上都是謊言嗎?道德都是虛假的謊言嗎?
唯有邪惡才是真理?那麼還信什麼宗教,還信什麼無神論?不如放縱自己內心的陰暗面,好不痛快?其實道教和佛教還有其他教都是後人的給的定義,這些事,其實是不具有關聯的獨立事物,所以沒有可比性。老子和釋迦摩尼都是先賢,在很久以前他們就是和你我一樣的兩個人,兩個人做事不可能方法都一樣,當然理解也就更不一樣了(這裡面有社會環境和文化差異)。為何我們一定要他們都做一樣的事呢?強迫症使然 我胡言亂語請別見怪
道德經是戰國漢初人的集體創作,歷時幾百年,託名老子。道教更是晚近到東漢的事,吸取部分道家思想。
道家和道教二碼事,不可混為一談。道教興起不知是否和道家從西漢初年的顯學到逐漸末弱,思想散於野有無關係,不去管它。
基本上道教就是個大雜燴,說它因為佛教而生,可能有點欺負它,但多半是因為佛教而成形的。也就是用來斗佛的一個工具,越斗越象,道教仿照佛教體系,佛教吸收本土素材。
唐代雙方鬥法,以經卷多寡誇口,生造了多少經,造多了更不免互相一大抄。題主提到的這一卷,不知何時出現在中土,如果在唐前,那唐時道教多半是造過類似的,不妨再找找。
如果是唐後,題主再等等,會有的,手動偷笑。老子身為大周趙族奴隸主階級,是看不起平民的。
所以孔子有教無類是個創舉。老子之法被稱為帝王南牆之術,不講給賤民的。你要是和孔子一樣是士大夫,倒是可以聽講。賤民想學道德經,你咋不上天吶
粗鄙野人,能聞道德否?古之善為道者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你賤民也配學道德經?
國愚民蠢,小國寡民,我大周奴隸主才能千秋萬代。
比起首陀羅和達利特都能聞法的沙門瞿曇,李耳德行不俱足也。
怪不得盜教是個在本土都沒什麼人信的垃圾宗教。反對郭某人,他說「道德經是道德天尊化身所說。」你把佛教放到哪裡了,按照佛教的說法道德經是迦葉菩薩化身所說,和道教有什麼關係。
推薦閱讀:
※當代中國有沒有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為什麼今時今日的中國出現不了《道德經》《論語》?《道德經》又是怎麼寫出來的?
※怎麼看待自己討厭的人?
※熟背古典書籍如《道德經》《論語》,就算似懂非懂;隨著時間和經驗積累,真的會慢慢理解透徹嗎?
※如何去讀道德經?
※如何理解《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