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問經學,緯學,讖緯區別在哪裡?

這段時間在看道教的書,講到讖緯,網上找了些資料想研究一下,哪曉得被「讖,經,緯」三個字越搞越糊塗了。可有高手願意指教一二,謝謝!


以下是我的本科專業課筆記,按照發展順序,依次說明了:經學,今文經學,緯學,讖,古文經學,道教

我的本科主要教材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不是新修版),部分章節採用郭齊勇《中國哲學史》,大綱按照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不同於上一本書)。學時貫穿兩個學期,而且第二個學期考試內容包含第一個學期上過的內容,每到考試周,那種感覺不太好受。但由於是哲學史,涉及內容並不如何高深,非常累,但也很有收穫。

剛學的時候經學、緯學、讖緯也曾經困擾過我幾個小時,所以我曾經專門花過半個上午查閱書籍。以下筆記經過我的粗略裁剪,略去了其中哲學部分,保留了歷史發展過程和名詞解釋部分,已經足夠詳細了。

另外,對於當代尊道貶佛的道吹分子,我認為這和漢末道教誕生的社會背景很有相似之處,對於這種錯誤觀點,我根據我的專業課內容,做了一些自己的評論。

一、經學

1. 泛指研究子學和對應時代的史學。

2. 獨尊儒術以後,經學專指研究儒家經典。

3. 漢朝以後,對於儒家經典的注釋和發揮都稱為經學。

4. 哲學史上,自董仲舒至康有為,為經學時代。此時的哲學家無論有無新見,皆須依傍子學的哲學家之名,大部分依傍經學之名,發布其理論,其理論多用子學的哲學術語來表述。

5. 秦火(秦燹)的兩層含義

① 秦焚書,毀去民間子學書籍,但是秦朝官方依然多有保存。

② 後來項羽火燒咸陽,官方藏書也被毀。諸子典籍徹底失傳。這為經學的兩個學派之爭埋下伏筆。

二、今文經學

1.名稱由來

① 儒家經典大部分毀於秦火,文景時期後的儒者以口誦形式傳錄,其版本已與先秦原版不同,以漢朝通行字體書寫,今文經學由此得名。

② 當時官方認可的儒家六經是:《易經》《詩經》《尚書》《禮記》《樂記》《春秋》。

③ 今文經學以董仲舒為首。

④ 馮友蘭推測它是先秦儒家理想主義的繼續,出於孟子,具有與孟子和陰陽家相似的神秘主義的宇宙觀。

2. 與陰陽家的聯繫

① 先秦陰陽家,在其成為一派之時已經有與儒家混合的趨勢,到漢朝,陰陽家幾乎完全混入儒家。

② 董仲舒把主要來源於陰陽家的形而上學依據,與主要是儒家的政治、哲學結合起來。

③ 西漢的經學家都採用陰陽家的《易傳》來解釋《易經》,這是今文經學在宇宙發生論上的特色。

3.公羊學

① 部分大儒以《公羊傳》解釋春秋,宣揚「春秋筆法」,論證「三世說」,形成公羊學。

② 公羊學的「托古改制」精神影響深遠,成為整個中國封建時期,社會的上層建築的理論性綱領。

③ 由公羊學的神秘主義導致了讖緯泛濫,公羊春秋中亦有讖語。

4.古今文經學

① 今文經學在清朝中後期逐漸復興。區別於道學(即新儒學)。

② 康有為等大學者以《公羊傳》的「微言大義」解釋儒家經典。

③ 公羊學的「托古改制」成為康有為和譚嗣同主張的「孔教運動」的理論依據。(《孔子改制考》)

三、緯學

1. 緯學屬於今文經學

2. 緯: 緯的最初意義是橫線,就像經的最初意義是直線。二者最終發展為經書,緯書。

3. 緯書

① 孔子本人述而不作,六經只是他對先前文史的整理。但是有人相信,孔子必然有所作,對經而言,名之為緯。於是他們拿出《易緯》《詩緯》《尚書緯》《禮緯》《樂緯》《春秋緯》,每一種《緯》包括許多篇。聲稱是孔子所作,其實都是漢朝人偽造的

③ 緯書是漢朝學者對於經學的注釋和發揮。緯書之外,還有讖書。 緯書包含了一些科學意義的理論和哲學意義的理論,具有積極意義。

4. 儒家宗教化

緯書的主要傾向是要把六經神秘化,把儒家思想宗教化,把孔子說成是超人的教主,是行走在人世的真神。這一點大大啟發了道教。

② 後漢儒家的古文學派剔除了這些思想,孔子的地位從神還原為聖人,先師。而後漢道教興起正式成立,老子的地位卻升為教主,成為道教體系的最高神。

③ 清朝的民族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古今文經學為依據,推行孔教運動,成為戊戌變法的綱領之一。他們在今文學派中找到了充分材料,足以把儒家建成符合宗教本義的宗教組織。隨著戊戌變法失敗,孔教運動夭折。

④ 儒家自始至終沒有成為一個宗教,所謂「儒教」其中的「教」是教育之教,非宗教之教。

5. 讖緯

緯書中包含一些讖語,所以後來往往把讖、緯混為一談,通稱為讖緯,其實二者基本上是不同的,讖與緯不可並論

四、

1. 讖的最初意義是讖語,是一些隱語,能夠預告將來的事情。讖本來是一種預言,當應驗之後才能稱之為讖。但有相當一部分讖是事後編造附會上去的。

2. 漢朝的讖,以緯學為根據,緯書中包含一些讖,如《漢含孳》《演孔圖》等。

3. 早在古代,讖就被認為是荒誕、妖妄,不可當真。

4. 近現代,在馬哲的指導地位背景下,一般認為讖是一種迷信,常為宗教所用。

五、古文經學

1. 成立

① 西漢時,儒家中具有現實主義和理性主義頭腦的人,針對讖緯的「非常可怪之論」提出抗議,這些人成立了古文經學。

② 古文經學以劉歆為首,古文學派最大的思想家是王充,著名學者還有揚雄,桓譚。

② 馮友蘭假定古文經學是儒家現實主義的繼續,出於荀子,具有與荀子和道家相似的自然主義的宇宙觀

2. 他們聲稱找到了秦燹之前密藏的經書,都是用古文字體寫的。古文經學由此得名。

3. 王充以驚人的科學懷疑精神反對偶像崇拜,反對天人感應學說,為後世道家復興開闢道路。

六、道教

1. 道教理論來源

① 遠古時代基於泛神論的鬼神崇拜,形成了神話

② 而後自然崇拜發展至巫師卜筮。官方巫卜制度解體之後,巫師流落民間,成為後來神仙方伎的起源。

③ 古文經學清除了儒家中的陰陽家成分和讖、緯之學,這些成分托根於道家,結合以神話、巫術、神仙術,形成了一種新的雜家,叫做道教。

④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形成了獨立的宗教組織。道教在這個時候開始兼容儒家,佛教,道家玄學的思想。

2. 道家和道教的關係

① 道教與先秦道家毫無相似之處,在成立初期民間把道教成為新的道家,但很快被否認。

② 道家是一個哲學的學派,道教是一個宗教,二者必須加以區分。

道家和道教的教義不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順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舉例來說,按照老子、莊子及其弟子所言,生而有死是自然過程,人應當平靜地順著這個自然過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義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術,顯然違背道家。

3.道教與佛教的關係

① 成立

道教作為正式的宗教團體,始於東漢末年,確切記載於公元142年。

佛教傳入的確切年代有爭議,現在有證據表明公元58年前佛教已傳入中國。

道教在宗教制度組織方面模彷彿教,根據佛教的廟宇、僧侶、佛教儀式,道教建立了道觀、道士、道教儀式。道教的大部分經典形式也模仿紫佛教。

③ 在宗教方面,道教的發展是受到了民族情緒的刺激。人們憤怒地注視著外來的佛教竟然勝利地在中國傳播,有些狹隘的人認為佛教是夷狄之教。所以道教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取代佛教的本地宗教而發展起來的。

如果否認道教的發展不需要佛教在中國傳播的基礎,這是以道教成熟期的狀況來否認它在誕生期對於可靠基礎的需要,這種沒有歷史眼光的觀點是不足為訓的。

④ 公元2世紀,有一個說法是老子「化胡為佛」,釋迦牟尼是老子的弟子。這種說法不過是道家和道教中的熱心人對於老子西出函谷「莫知其所終」的大加發揮。這種沒有根據的說法也僅僅在一定範圍內傳開。

4.道教的科學精神

① 道教具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希望卻病延年,以符籙驅使鬼神萬物,甚至想戰勝天然,逆天而行。(只是科學精神,並非科學)

② 道教空想統治自然,而對於自然,並無確切的知識。其對於宇宙事物的解釋相當於神話,其方術道法相當於中國的Magic,但是Magic是科學的先驅,煉丹術(中國之Alcemy)是化學的先驅。

③ 道教不是中國哲學史的對象,而是中國科學史的對象,中國宗教史的對象。

七、反駁道吹們「盛世興佛,亂世興道」的錯誤觀點

1.有人說盛世興佛,亂世興道。並加以歪曲解釋:佛教亂世閉門修行,盛世普度眾生;道教亂世出山濟世,盛世深山修行。

不是每個人都有相應的歷史素養和理論認識,所以這種錯誤的觀點非常流行於文化素質不高的人群中。

2.首先, 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並沒有充足理由的說明和充分證據的證明。提出這個觀點的人迎合了受到民族情緒刺激而又視野狹隘的民間人士,這是不符合歷史的錯誤觀點。

3.亂世興「道家」(論據摘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其中亂世興道可以找到理論依據,但依然與道教無關。所謂「亂世興道」,興的並不是道教,而是道家。

按照道家的政治學說,好的政府不要多管事情,而要儘可能裁撤過去本不該做的事。

① 對此,老子的理由是:天下大亂,不是因為有的事情還沒有做,而是因為已經做的事情太多了。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

於是聖王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廢除這一切。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又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第三章)

聖王首先要消除亂天下的一切根源。然後,他就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中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② 莊子認為,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異。儘力立同的人,動力也許是值得欽佩的。他們發現有的東西對他們有好處,就迫不及待要別人也有這些東西。而這樣往往把事情弄得更慘。《莊子·至樂》描述了一位「以己養養鳥,非以鳥養養鳥」的君王,並說明「魚處水而生,人處水而死」。政府和社會把法律強加於個人以同其事,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所以莊子激烈反對通過正規的政府機器治天下,主張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他說:"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婬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婬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莊子·在宥》)在,宥,就是聽其自然,不加干涉。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那就像是絡馬首,穿牛鼻。也像是把鳧腿增長,把鶴腿截短。把自然自發的東西變成人 為的東西,莊子稱之為"以人滅天"(《莊子·秋水》)。它的結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③ 莊子和老子都主張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強調他的總原理"反者道之動"。他的論證是,越是統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結果。莊子強調天與人的區別。他的論證是,越是以人滅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④ 這正是亂世的人所需要的。因為前朝造成的苦難原因之一,一般就是苛政。而新的農民起義者在建立新朝後,他們的政策往往是修生養息,使國家在長期的耗盡一切的戰爭後恢復元氣。

到了元氣恢復了,道家哲學就不再適用了,而需要一個進一步建設的綱領。儒家由此興盛。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時期,政治、社會秩序大亂,人們對於古代經典的研究一無時間,二無興趣,很自然地傾向於批評現存的政治、社會制度。在這樣的時代,儒家自然衰落,道家自然興盛。這時候道家學說提供尖銳的批評,以反對現存的政治、社會制度;還提供逃避現實的思想體系,試圖避開傷害和危險,這些正適合生於亂世的人們的需要

4.佛教是出世的,其作為無關於盛世亂世

至於佛家,不管是亂世還是盛世,從來都是出世的哲學。和道家與道教的區別相似,作為哲學的佛學和作為宗教的佛教,也有區別。

佛學是無神論的,向來反對民間佛教把諸佛菩薩描述為行走在人間的神,也有些佛家哲學家提出「佛無凈土」,否認極樂世界的存在於世外。認為涅槃並不是外在於生死輪迴,佛性也不是外在於現象世界。

佛家用「到彼岸」表示得涅槃,但這不是說真的有個類似於伊甸園的西天極樂世界存在於當下的現象世界之外,而且說極樂凈土正是在眼前的這個世界之中

生死輪迴是因為作業而產生的業報在不斷轉世,不斷造新業當中無窮無盡。輪迴是一連串因果報應的合稱並不是說真的有一個地獄存在,人的靈魂在此轉世輪迴。

所謂業,就是有情物的外部行動和所言所想,心動,有為,就是作業,它的結果就是業報。一個人的存在,就是一連串的因果造成的。

為了脫離苦海,人需要有所覺悟,不造新業。這就註定了佛學至始至終都是一門出世的學說。盛世普度眾生,這本身就是故意的,有心的,違反了佛教教義。所以佛教以佛學為指導,不論盛世亂世,若要普度眾生,當是一視同仁,若要閉門修行,也不會分盛世亂世。


其實,哪怕是一個名字,可能也有不同的意義。經學作為一種思想學說是一個東西,經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則是另一個東西。關於意識形態與思想學說的探討很多,我們這裡可以參考葛兆光先生的《中國思想史》

所以,客觀說,同一名字的東西可能是不同的性質。古文經學更加類似於思想學說,而今文經學接近於意識形態。

讖緯之學,讖緯一般一起出現,但是二者起初並不是一種東西。

讖的意思是,《說文解字·言部》:「讖,驗也,有經驗之書。」相傳的《河圖》、《洛書》都是讖書。東漢王朝建立起來,劉秀就是得到了讖語的幫助,讖語「劉秀髮兵捕不道」。而,讖至少在《戰國》就已經出現。

緯,相對於經,是對儒家經典的解釋。緯書都是假託孔子及其弟子所做。緯書一部分是記錄或編造一些古代帝王、聖人的符瑞故事,以說明「聖人感天而生」的道理。這一點和讖很像。(這些東西得益於西漢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然而,讖與緯最終在東漢二者都在很像的這部分合流。一起變成了為意識形態服務的工具,你與其理解這是當時的儒學、經學,不如理解成作為意識形態的儒學、經學。(意識形態不容置疑、具有國家強制力,規範訓誡人)

我們談讖緯之學,更多人認為是當時流行的讖緯迷信與儒家經典糅合為一,使儒家思想進一步神學化。很多人摒棄這種所謂的迷信色彩,然而我們拋棄今天的科學的觀點與思想,去看看這些「迷信」。看看讖緯之書的《春秋元命苞》「(月亮)體自無光,籍日照乃明。」古人對於很多東西的觀測是準確的,描述也是及其準確的,但是,原理卻變成了陰陽五行那一套。讖緯構建的世界,能夠很好的符合當時人的認知,而且具體一些問題結論也是正確的。(至於具體的解釋嘛,呵呵。)所以,我們不能簡單解釋讖緯之學就一定是迷信的東西。

順便說一句,貌似讖緯之間的區分之類的學術界有爭議。


推薦閱讀:

今天來看,《論語》高明在哪?
如何看待山東曲阜即將修建基督教堂及蔣慶等人對此事的評論?
儒學圖標為什麼是水字?
中庸之道現在還實用嗎?
如何理解孔子說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TAG:儒學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