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俠小說中,為什麼道教有全真、武當、青城等眾多門派,儒教卻沒有門派?
非題主修改,因為看到題主加了「武俠小說」話題而下面的回答有些跑偏,故有此一改。
確實是在武俠小說中,遺漏前提對各位造成勿擾請諒解,問題淺薄也請包容,鞠躬。另外看到有人提到霹靂布袋戲,確實是看了布袋戲才有的疑惑,恰恰忘了引起疑惑的原因就是看到了。所以問題應該是:為什麼「幾乎」沒有。不過正是不知才問啊,不知無罪,就不要噴問題不好啦。
首先指出題主的一個錯誤,道教的門派,現在而言一般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而不是分為武當、青城。武當青城那是武林門派,不是道教的。
下面說儒學。
所謂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任何一個組織或一個思想流派內,都肯定是分成各種各樣派別的。儒學也不例外。
從發展軌跡上縱向來看,儒學可以明顯得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先秦時期,以孔子孟子荀子等為代表的儒學,可稱之為原始儒學階段。第二個是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發展出的儒學,兩漢之時最為昌盛,被稱為「漢學」。第三個是宋代時發展出的,以二程、張載、朱熹、陸九淵等為代表人物的,被稱之為宋學。——當然,明朝時宋學發展到極端,各種弊端顯現,所以到清朝時學者再次回歸漢學。
三個階段的儒學,嚴格說來,其實幾乎相當於三種獨立的思想了,只不過都披了張「儒學」的皮而已。
而就三個階段本身而言,三個階段內部也充滿了各種不同流派之間的鬥爭,其精彩程度可以媲美世間任何一幕大劇。
在原始儒學時,據說孔子一死,儒學就分裂為八派,這就是所謂的「儒分八家」,這八家分別是: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
這八家儒學,現在大部分都沒有著作流傳下來,我們無法了解他們之間具有有那些不同,但就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先秦儒家思想來看,很明顯的,孔子之儒不同於孟子之儒,孟子之儒又不同於荀子之儒,顯然他們分屬於不同的學派。——換言之,儒家從孔子一死,內部就存在著無數個流派。
到漢學大興後,儒學內部有一個非常非常大的學派鬥爭,影響延綿千餘年的,就是今古文之爭。
所謂今文學派,就是指那些在戰國時接受了儒學教育、然後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人,在漢朝所教授的儒學,因為這些人所使用的典籍都是用漢朝所通行的隸書自己默寫出來的,所以被稱作「今文學派」。
所謂古文學派,就是指漢朝初年通過考古發現出土的戰國時的原版圖書(主要是孔壁出書),因為這些書籍都是用戰國時的文字所寫,所以被稱作古文經,而研究、信奉這些古文經書的學派,就被稱作古文學派。
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兩者在學術思想、方法、目的等各方面都大相徑庭,因此而來形成的衝突和鬥爭也極為激烈。總的說來,今文學派是漢朝的官方思想,受到官方支持。而古文學派則一直處於民間逆襲的地位。簡單而言,今文學派更多的是一個政治思想學派,而古文派則更多是一個古代文獻整理學派。
隨著兩派之間的鬥爭,其實到東漢時兩派逐漸融合,到東漢末年,鄭玄是一個融匯古今兩派的大家。
你以為漢學就今古文兩大派嗎?那又錯了,兩大派內部,又有無數的小學派。儒家有五經,一經就是一派,而一經之下,又有各個不同的家法。舉個例子,《春秋》一經,現在我們說分為三傳。其中《左傳》是屬於古文學派的,暫且不論。今文學派內部,就又分為公羊、穀梁兩派。而公羊學內部,又分為嚴氏春秋和顏氏春秋兩派。——你看看,儒學內部這派系分的,簡直是亂花迷人眼了。
漢朝之後就是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段大家都知道儒學式微,玄學興起。不過即使這樣,儒學也不是鐵板一塊,隨著南北朝的分裂,儒學也分成了南北兩派,南學和北學。簡單來講,南學重義理,北學重章句,也就是古人所謂「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到隋唐統一後,南北學也隨之統一。
然後就到了宋朝,北宋時出了好多的大儒,如周敦頤、如二程、如張載、如三蘇父子,如王安石,這就是所謂北宋儒學的復興。然而這些人也不是一個派系的,而是分別代表了多個學派,比如二程是洛學、張載是關學,三蘇是蜀學,王安石是新學等等。
北宋儒學各派,發展到南宋後,被朱熹集大成,創立了理學。理學這東西,不是憑空產生的,他其實是繼承了北宋各學派的思想,因此北宋大儒如周敦頤、二程、張載等人,都被認為是理學的前輩,他們的學說也都被納入到理學的道統之中。
在朱熹的努力下,似乎儒學要被理學大一統了,但我們說過,黨內無派千奇百怪,總有不一樣的思想被發明出來。所以,和朱熹同時就出來一個絕世的天才,就是陸九淵,他創立了心學。
心學和理學,是宋學的兩大流派,兩者針鋒相對,在陸九淵和朱熹活著的時候,兩人就交手無數次,最有名的是鵝湖之會,陸九淵和朱熹兩個人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進行的一場大辯論,那是中國哲學史最光輝、最精彩的畫面之一。
除了面對面的辯論之外,朱陸二人通過書信往來,也多次進行學術上的交鋒,比如關於「無極太極」之辯,雙方書信往來凡八次,其中扣帽子、揪辮子、打棍子各種手法應有盡有,令人眼花繚亂。一笑~~~~~~
理心兩派之別,用現在的話講,其實就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和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區別。理學認為,宇宙間有一永恆不變之物,就是理(天理),先宇宙而存在,萬物因其而產生。因此要格物致知,通過對萬事萬物的研究學習,最後掌握理這個宇宙的本質。而心學則認為,心即是理,宇宙萬物最本質的東西,都藏在人心之中,因此不需要分散精力窮其枝葉,只需要「發明本心」,認識到自己那顆最純真自然的心,則宇宙本質也就自然被掌握了。
理學和心學在明朝時被發展到極致,理學是朝廷的官方思想,科舉考試必須以理學為準。而心學則在民間得到了大發展,特別是明朝中期心學出了一個大人物,就是王守仁。現在人提起心學,往往第一想到的就是王陽明,對陸九淵反而不熟悉了。
然而什麼事情一旦發展到極致,就要壞事的,心學理學也是一樣。宋學有個特點,就是慣于思辨,結果其末流就淪為束書不觀、空疏浮陋的「狂禪」,明末社會風氣之敗壞,國家之覆亡,都與此有直接關係。所以明亡之後,遺民士人進行了大量反思,覺得這種「平日袖手談心性,臨難一死報君王」的思想實在太差勁,所以又開始回歸漢學的樸質,儒學也就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即清學。三紅的答案很好地解答了「儒學流派」的問題。
不過我看到題主添加了「武俠小說」的話題,可能是想問武俠小說問題,而不是歷史問題……武俠小說中既是儒生又是武學高手的人物非常多,但是成組織的儒家門派幾乎沒有。
《笑傲江湖》中的華山派有著濃烈的儒家色彩,但這種色彩僅來自掌門人岳不群個人,而不是華山派有這種儒家傳承。華山派的門規教條和普通江湖門派相比,也沒有什麼特殊之處。(更奇怪的是,華山派一些武功如「紫霞功」、「玉女劍」等,聽起來像是道家的東西。)這種設定和歷史上儒生的情況是相符的。中國歷史上雖然有很多儒家學派,但只是一種鬆散的學術沙龍,卻沒有產生像全真教那樣成組織、戒律森嚴的教團。更沒有出現古希臘那種學生有異見會被老師殺掉的邪教式學派(對,我說的是畢達哥拉斯學派)。
儒家是以宗族為主要組織形式的。這一點在金庸小說中體現得很明顯,尤其是在以明清為背景的小說中,往往一個人丁興旺的武學家族就能自成一個門派。比如《碧血劍》中女主出身的溫家堡(就是「凡是溫家堡的人都該死」那個)。還有《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外公王金刀家族。家傳武功越來越多。甚至在《書劍恩仇錄》和《飛狐外傳》中有這麼一個隱藏的支線劇情,就是八卦門這個武林門派隨著商劍鳴、商寶震父子的死亡,最後完全變成了王維揚家族的私產。
武俠小說里,我覺得黃藥師算吧。雖然他自稱東邪,卻最深得儒家精神精髓。經史子集信手拈來,禮樂射御書數樣樣精通。行事不拘小節甚至蔑視世俗禮法,但忠孝義節大是大非看得很清。身處江湖之遠,國難當頭亦挺身而出。
道教,佛教都是出世的教派,只有儒家是教人入世的。
當道教,佛教及其門下的武術宗派還在江湖掙個你死我活的時候,儒家的人已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了。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儒家教的是「修身齊家,濟世為民」,江湖門派的爭鬥,在我官府看來不過也就是街頭鬥毆,真正有實力的威脅統治的都是邪教,儒家不屑於和佛道的江湖小混混玩耍。儒教的派不叫派,叫黨
儒家如果明目張胆搞門派那個應該叫結黨營私吧?不要說按照思想來分,就算按照地域分朋黨都是很忌諱的吧?儒家這種受官方推崇的思想,唯一解釋權應該牢牢掌握在統治者手裡,分門別派那豈不是大逆不道?
因為皇朝政府就是儒派啊…
古代統治階級哪個是道家治國佛家治國的?沒有吧~都是儒家治國…
所以你看到的武俠小說世界裡所有的天下第一門派都是儒家派系;人家格局實在是太大了,以統御天下為目標;收徒那都是每年考試,一收就是成百上千個;你覺得他們需要跟什麼在野的武林門派玩兒嗎?你這就好像問為什麼福布斯排行榜里沒有國家首腦…看標籤這是一個武俠問題,武俠說好聽點,行俠仗義,說難聽點就是黑社會。底層人士走投無路會怎麼辦呢?去當道士,去當和尚,更多的直接去撈偏門,卻絕不會去讀四書五經做學問。
宗教遊離於朝廷監管之外,寺廟道觀往往不需要納稅。時間一長,積聚了大量財富和不明人口。唐代狄仁傑曾經上疏指出寺院「膏腴美業,倍取其多;水碾莊園,數亦非少。逃丁避罪,並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都下檢括,已得數千。」連遠在廟堂的神探狄仁傑都知道得這麼清楚,可見犯了事跑路,出家為僧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小說取材於現實,混黑幫的人進宗教也就不足為奇了。
你說你身體洋溢著洪荒之力,想上街砍人,去學儒幹嗎?想學君子六藝的騎射?先把四書五經背下來再說。佛道就不一樣,道教多言數窮,佛教無法可說,你一句話也不說,別人還當你修閉口禪,是有道的高人。有啊,還是最大的那個門派,叫做「朝廷」
儒家門派不在江湖而在朝廷。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祖訓如此……先嚴正反對 @三種不同的紅色的答案。
基本要寫一部簡略中國思想史了。
開始:中國思想各家基本都源出於道家,以道德經為藍本。先簡要介紹一下道德經,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根本的哲學,最根本的大智慧。什麼是最根本的哲學?哲學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學問,這個世界是永恆不變的還是斷滅生續的?是我見我所見的?道德經一開篇就回答了:非斷非恆,他既不是斷滅的,也不是永恆存在的。也不是我見我所見的。哲學的最根本只在一個無我,如此才能明心見性。其他各家,主要說儒家。孔子把道家變成了人學。所有世界都是我見的。所以孔子的學問主要著重在人上,先秦儒家,儒這個字,即是人所需。把道家變成了人學。放棄了對世界的觀察,比如孔子完全不知道兩小兒辯日在辯些什麼,他無法回答。所以先秦儒家在思想交流薈萃的百家爭鳴中,是無立錐之地的,沒有一個國君會用儒家思想,儒家只能成為空談治國的座上賓。
孟子首先提到萬物是心所見。可以說是儒家稍微切近了一點真正的哲學的門檻,但還不是真正的哲學。孟子說到了善,而後荀子站在了善的對立面,惡,以人性本惡為治國藍本。荀子以後衍生出了法家。孔子遺留的這個嚴重的善惡大問題一直要到明朝的王陽明才解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可以說,在明朝之前,中國哲學的善惡觀是有很大缺失的。漢武帝也知道儒家不能用,但是在思想爭辯中,群僚儒家戰勝了同樣也是源出於先秦戰國時代的黃老法術之學。黃老之學也要簡要介紹一下:他不是道家,和道家有根本區別。藍本在於戰國無名氏所作的黃帝四經。首先肯定法治的重要性,但比法家要溫和,他不是法家極端專制,認為人性本惡的一人之法,而是試圖建立一種天下之法。這部黃帝四經,是戰國時其他各國普遍採用的一門治國之術。
到了漢武帝時,好為座上客空談的儒家,在辯論中戰勝了黃老之學。漢武帝被迫採用儒家,但是別忘了,儒家是空談的學問,無法實用,所以漢武帝必須讓董仲舒將儒家改頭換面一番,得以讓儒家貼近實用。正式拉開了中國帝王介入思想自由的封建之門,他與歐洲政教合一的封建雖然是兩種不同的形式,但是本質上還是以即得權力來控制思想,禁錮思想,這種政治形式,稱之為:封建。
漢朝拉開了禁錮思想的序幕,所以兩漢經學總體上是比較壓抑的,有把思想哲學變成純粹的解釋學的跡象。所有哲學不是人類本身思想的體現,而是必須對過去的經典做出解釋的一門學問。這種封思想的壓抑,開啟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的大門。當然不是責怪漢武帝,漢武帝本身是無奈的,儒家毫不實用的空談學問佔據了朝野。漢武帝對待群儒的態度是不斷的裁撤他們,打壓他們。把思想核心的董仲舒安排在閑職,不能參與中央政治。這個政治學略提一下,暫且擱置。
漢武帝本身不是信儒的,他是信道的。儒家以攻擊黃老之學的態度,也攻擊道家,甚至攻擊其他諸子百家。漢武帝很清楚,只有道家才是最根本的大學問。漢朝開始,儒家積極求政,卻不實用,需要受帝王擺布。而道家雖然實用,但毫無入世治國的形態基本形成,歷代皇帝求道家扶政的傾向也很強烈。儒家也必須向道家吸取哲學思想。
東漢中期道教誕生,他是正一道。改變了老莊道家的性質,道家非斷非恆,無我。道教求永恆,陷入我執,結合先秦的煉丹方術,開始磕葯求仙。經過兩漢300餘年的封建禁錮,來到了魏晉南北朝的劇烈震蕩。同樣非斷非恆,破我執的佛家思想進入,儒釋道三家開始各造偽經互相攻擊。先秦到兩漢假託名依附前人的偽作偽學偽經開始大量出現,封建愈演愈烈,中國人因為儒家假大虛空的毫不實用的影響,選擇了後期才產生的更虛幻,不務實的大乘佛教,而且就像貶斥道家那樣,貶斥佛陀本人所教的非常務實的原始佛教,並蔑稱其為「小乘佛教」。這段略過不提。
隋唐也略過不提,也是各造偽經互相攻擊的大封建時代,帝王對思想的介入控制是非常深的,當然他們也都和漢武帝一樣,是出於無奈,並且將封建愈加加深。
宋朝儒家雖然開啟了正式署名的時代,但是也無法全面擺脫封建。宋朝儒家也無法擺脫解釋哲學,解釋先人經典的現象。但是一定程度上開啟了自我意識的發展,宋朝儒學,開啟了向佛道兩家借鑒哲學思想的門徑,使儒學真正成為一門哲學。宋朝儒家基於易經,開創了張載等為主的氣學。繼承孟子思想而有二程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的心學。但是宋朝的這些思想都僅僅是在萌芽草創階段,宋明理學的真正輝煌,是在明朝。
明朝嚴格意義上也不能擺脫經典解釋學,但是他比宋朝更開放,更自由,更追求個性化。就要擺脫經典解釋學,甚至孔子本身的地位都遭到嚴重質疑。明朝的學術思想是完全自由的,不受政治的牽絆,這和漢武帝開啟的封建之門完全相反,皇帝基本已經無法介入思想領域,只能困守宮中。就要擺脫封建,而走向真正的民主---道德經: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明朝高端的思想學術辯論大會非常多,大思想家們普及化的思想教育課非常多,民眾樂於成群結隊的聽課,樂於討論學術思想。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思想開放時代,明朝更注重個性化。其間發展出了非常多的思想派別。很多完全不遵照先前捆縛中國幾千年的「祖訓」。當然更多的思想都隨著清朝的進入而灰飛煙滅,四庫全書名為修書,實為毀書、改書。毀掉的絕大多數是明朝的思想。朱熹理學,在明朝發展成為反專制反權威思想。於與先秦孔子尊君尊權威完全相反。民主時代開啟的前夜。東林黨,奉理學,反對一切形式的專權,非君,非內閣---公天下以選舉。
氣學,進一步貼近現代科學,注重對物理現象的觀察。王廷相發現了生物進化,物候以及氣象學原理。同時代出現世界上第一幅氣象雲圖。王廷相之後明末三大氣學家,在科學上又有非常突出建樹:方以智物理小識,宋應星天工開物。心學,最五花八門的一門學說。王陽明,非常接近道家無我的大哲學家,他提到了心物一元。心外無物,知行合一。先秦儒家的大問題終於在他手裡得到解決。哲學問題的解決,思想的大開化,就必然在政治上對固有的封建造成更大規模的衝擊。理學主張非君,心學異化派的泰州學派主張個性自由,以百姓之心為心,接近無政府主義。
到了清朝這些都沒有了,早期封建專制,皇帝完全擺弄思想,嚴重的禁錮。中後期政府嚴重介入思想領域,比漢朝開啟的封建更加血腥更加殘酷。明朝的思想大開化時代蕩然無存,甚至宋明思想發展的成果也幾乎被全部抹煞。尊漢學,倒退回去。思想上清朝使中國倒退1500年。政治上,是因為滿漢之防,防止漢人把滿人趕回關外。
============================道教,是東漢正一道一直延續到明朝。宋朝王重陽主張三教全真合一,開創全真教。不過正一道一直視全真為外道。清朝道教也因為政治因素被嚴重打壓。清朝皇帝因為排漢思想,排道,排漢傳佛教,信奉扶持藏傳佛教。=============================================================
至於那麼多武林派別,主要還是清朝時嚴重打壓漢人,漢人為了生存而依託於道教,反對野蠻統治,與之周旋所開創的。並不是思想派別。
至於儒家如此眾多的五花八門的思想派別,是被清朝嚴重打壓而消亡的。===================================================最後,還要鄭重聲明一下,在西方哲學歷史上,從未出現過什麼主觀唯心和客觀唯心這樣的哲學。這是中蘇唯物派在完全不了解唯心主義的前提下刻意自己添加上去的。這屬於對哲學思想的嚴重扭曲,偽造和誹謗,也是封建的一種形式。大家覺得沒有只是寫的人少罷了。有個十八禁的小說叫做妖刀記,就把儒家在江湖之遠的文人,寫成了一個門派。
耿照憶起執敬司《東海名人錄》里的記載,忍不住多看幾眼,暗嘆:「不愧是儒門兵聖,一身風骨鑠然,一看便教人心生敬意。」他讀書不多,向來敬重文人,東海「九通聖」是讀書人中的讀書人,更是仰之彌高。
「鏗」的一聲金鐵交鳴,劍光戛然而止,劍刃微彎,夾在兩根微泛金芒的指頭間。劍客一抖腕,長劍「劈啪!」轉動,這才脫出箝制,轉了小半圈,倒撞入鞘,冷道:「好俊的『彈鋏鐵指』!儒門絕藝,非同凡響。」出手阻了這一劍的,竟是徐沾。東,東林黨?
道家講究修道飛升 煉丹修鍊吐納術之類的促進成仙進步 在武俠小說里就是服了奇物修鍊內力 聯想合情合理
儒家講究致仕濟世 讀讀書考考科舉 修鍊武功對考試也沒啥幫助比如陳家洛在洞里撿到《莊子》 練了套武功 莊子「北冥有魚」的奇妙想像 自然給人神秘飄渺感覺 修鍊武功也合情合理 可你要說讀《論語》突然妙悟武功 這…一點小觀點 不邀自來歪個樓,霹靂裡面多得是啊,就拿霹靂狂刀那時代,三教還是武林中流砥柱的存在。比如儒門五儒生:八音才子南宮布仁、司徒守義、上官知禮、歐陽上智、十車書百里抱信。
儒教我不知道,但儒學有學派劃分。三種不同的顏色說的差不多了,我補充個例子。有書為證。研究明代儒學各學派的重要著作——《明儒學案》。網圖,侵刪。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
《明儒學案》·六十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撰。宗羲有《易學象數論》,已著錄。初,周汝登作《聖學宗傳》,孫鍾元又作《理學宗傳》。宗羲以其書未粹,且多所闕遺,因搜采明一代講學諸人文集、語錄,辨別宗派,輯為此書。凡《河東學案》二卷,列薛瑄以下十五人。《三原學案》一卷,列王恕以下六人。《崇仁學案》四卷,列吳與弼以下十人。《白沙學案》二卷,列陳獻章以下十二人。《姚江學案》一卷,列王守仁一人,附錄二人。《浙中相傳學案》五卷,列徐愛以下十八人。《江右相傳學案》九卷,列鄒守益以下二十七人,附錄六人。《南中相傳學案》三卷,列黃省曾以下十一人。《楚中學案》一卷,列蔣信等二人。《北方相傳學案》一卷,列穆孔暉以下七人。《閩越相傳學案》一卷,列薛侃等二人。《止修學案》一卷,列李材一人。《泰州學案》五卷,列王艮以下十八人。《甘泉學案》六卷,列湛若水以下十一人。《諸儒學案?上》四卷,列方孝孺以下十五人。《諸儒學案?中》七卷,列羅欽順以下十人。《諸儒學案?下》五卷,列李中以下十八人。《東林學案》四卷,列顧憲成以下十七人。《蕺山學案》一卷,列劉宗周一人,而以《師說》一卷冠之卷端。所列自方孝孺以下十七人,大抵朱、陸分門以後,至明而朱之傳流為河東,陸之傳流為姚江。其餘或出或入,總往來於二派之間。宗羲生於姚江,欲抑王尊薛則不甘,欲抑薛尊王則不敢,故於薛之徒,陽為引重而陰致微詞;於王之徒,外示擊排而中存調護。夫二家之學,各有得失。及其末流之弊,議論多而是非起,是非起而朋黨立。恩讎轇轕,毀譽糾紛。正、嘉以還,賢者不免。宗羲此書,猶勝國門戶之餘風,非專為講學設也。然於諸儒源流分合之故,敘述頗詳,猶可考見其得失。知明季黨禍所由來,是亦千古之炯鑒矣。卷端《仇兆鰲序》及《賈潤所評》,皆持論得平,不阿所好,並錄存之,以備考鏡焉。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題主你如果非得問「儒教」,那不太好回答,因為它是不是宗教,目前學界還是有很大爭論的。一些外國人,比如美國人列文森在《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中使用了「儒教」這一名詞,清末至今也有「孔教」之稱,現在在外國也有「印尼孔教總會」這樣的組織,但國內研究者一般常見的稱呼還是「儒學」,將其視之為宗教的人並不多。
至於儒家的門派,我倒是想到了一個——《秦時明月》里的儒家啊。
下圖是小聖賢庄的「齊魯三傑」。(網圖侵刪)
儒家還有劍術和心法呢。23333
具體設定你看這個百科詞條。
儒家(動漫《秦時明月》系列中門派)_百度百科
儒家(動漫《秦時明月》系列中門派)
學術天下公器
秦時明月裡面的小聖賢庄算么。諸子百家都被具體化到門派了。
武俠小說里描述東林黨打嘴炮,你會看嗎
推薦閱讀:
※以德報怨和以直報怨哪個觀點正確?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讀後有什麼感悟?
※什麼是格物?如何做到格物?
※儒家倫理與現代文明有哪些衝突點?
※北大哲學系楊立華老師《四書精讀》的課堂筆記誰有整理匯總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