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林俊傑2016年音樂紀錄片《聽·見林俊傑》?

正片鏈接:

http://m.yinyuetai.com/video/2613999

JJ林俊傑─首部個人音樂紀實電影,

電影【十二夜】導演─Raye執導

挖掘歷年創作背後的真實故事,引薦JJ自少年時期一起追音樂夢的良師益友。歷時455天,素材累計14400分鐘,橫跨美國、星馬、香港、台灣 …

「一段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歷程一部關於音樂與人生的紀錄片」


寫這篇文章時,我已經看了將紀錄片看了三遍。第一遍抱著紙巾盒,第二遍刷著微博,第三遍拿著紙筆。

第一遍看完時感覺非常複雜混亂,很多感觸卻沒辦法用最適合的言語表達,只能抱著紙巾盒靜靜地坐了有15分鐘,心情才得以平靜。

這是我認識了11年的林俊傑,卻又感覺有點陌。細細再看一遍,這還是那個有著音樂夢想的男孩,一直沒有變過。

聽到的不是全部,看到的也不是所有,能否給林俊傑100分鐘來用心感受音樂?

紀錄片叫《聽見林俊傑》,卻不是自嗨式的自我宣傳,而更多的是為幕後發聲,平實真誠的。

這紀錄片的信息量真的很大,乾貨很多,每個人看完的感受也許都會不一樣。而我覺得整個紀錄片其實在回答一個問題——林俊傑的音樂為什麼是這樣的。這紀錄片還是有些巧思在裡面。結合這些巧思,這篇文章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第一,開篇的自嘲

第二,影片的結構

第三,結尾的呼應

開篇的自嘲

"不要再寫那種芭樂情歌了"

"芭樂情歌都過時了"

"林俊傑那種在唱,不管他"。

開篇就是林俊傑的自嘲。

他為什麼會講這些話,相信他自己也看不少"林俊傑就會唱情歌","林俊傑的音樂風格很單一"之類的評價。雖然作為音樂本質粉的我真想說"胡扯"。但其實這裡隱藏了整片的想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林俊傑的音樂為什麼是這樣?

然後我們可能還要回答"林俊傑的歌真的都是芭樂情歌?"。

在這裡先要說一下"芭樂情歌"。這個詞很多人認為就是旋律好聽但沒營養的情歌。芭樂是英文單詞ballad的譯音,原詞的意思是:1 民謠,民歌;2 情歌,(節奏緩慢的)流行抒情歌;3 JAZZ中的一種演奏類型。第二個意思大概就是我們一般所認為的。但抒情歌真的是過時了?

接下來就開始解疑了。

1 在音響店?樂器店?,給那個老闆或員工播了《修鍊愛情》,語言不通,但對音樂的感受的相同的,那樣的旋律是能打動人的。這代表了普通聽眾。

2 接下來就是各大音樂領域的專業人士的見解了:

*格萊美混音師Richard Furch表示:林俊傑是一個製作人,作曲人集一身的歌手,他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他什麼事都要親力親為,如果沒有一些細節沒能滿意是不會繼續下一步的。

*製作人許環良老師:歌手到底該不該當製作人,不是能不能當,而是歌手本人有沒有為當一個製作人而付出努力;林俊傑從每一個合作過的製作人編曲人樂手身上學到了很多正統學不到的東西。

*香港著名製作人C.Y. Kong:林俊傑的旋律是能打動人的,他會放很多心思在製作裡面,是有誠意的。

*格萊美男歌手Jason Mraz:有很多邀請合作的,但將林俊傑放在第一位是因為他的真誠是能感受到,他也很清楚自己要什麼。

*格萊美著名母帶處理錄音室 Brian Gardner:他有很多熱門歌曲,我只想說繼續做下去,不需要任何改變。

*合作多年的作詞人林怡鳳:他的旋律很有畫面感。

。。。。。。

3 給別人寫的歌。陳澤杉:給蔡依林寫的製作的《第三人稱》稱為蔡那張專輯的熱歌。給陳奕迅製作了半張專輯,助力陳奕迅獲得了第26屆金曲歌王,林俊傑本人也憑《你給我聽好》入圍最佳作曲人和最佳單曲製作人。這裡有市場和業內的肯定。

說了這麼多,其實以上的問題都沒有正面回答。音樂創作是很私人的,正如林俊傑本人所說:把生活把內心寫進歌里。經過一層層幕後的音樂人使得這歌不是一個人的,而是每一個的故事,每一個人的經歷,每一個人的感動。林俊傑知道自己要什麼,尊重自己的內心,才能感動別人。能感動別人的就是他做音樂的目的,這與是否要繼續寫情歌無關。事實上,在華語市場,抒情歌似乎更受大眾喜歡。如果林俊傑的抒情歌能感動別人,能受到市場的歡迎,那為什麼不做,他是個流行音樂人。

但林俊傑的歌真的只有抒情歌嘛?答案顯然不是。早期的《第二天堂》《會讀書》《編號89757》《明天》《曹操》《不潮不用花錢》《still moving under the gunfire》《殺手》到後期《黑暗騎士》《新地球》《愛的鼓勵》《黑鍵》《獨舞》到最新單曲《超越無限》等都足以說明。其實我個人更喜歡這一類歌曲,我覺得這是林俊傑的B面。

每每出新歌時,如果是抒情歌,總會看到"風格單一"等評價,如果是非抒情歌,又會有人說"還是抒情歌好聽"。他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願望,也不必要。如果林俊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音樂,如果那首音樂能夠感動到你,不就夠了嗎?

所以,林俊傑請繼續做自己。

影片的結構

紀錄片主要是兩大部分:專輯《新地球》的製作過程和林俊傑個人的音樂經歷。這裡也同時回答最初那個問題"林俊傑的音樂為什麼是這樣?"。前者從製作的技術層面講,後者則從他本人的人生經歷講。

看完這個紀錄片,給我最深的感覺是:林俊傑很有天分(不管唱歌還是作曲),但他還很努力。許環良老師說:歌手到底該不該當製作人,重點不是能不能,而是歌手有沒有為當一個製作人而付出努力。很早我就知道製作人很不簡單需要很多專業知識和技術。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如今被譽為"行走的CD"的林俊傑,他只要做好他歌手的本分,開開演唱會,噹噹導師,參加參加一些綜藝節目,他就能輕輕鬆鬆獲得更多的金錢和榮譽,是什麼讓他把自己弄的這麼累干這些吃力不討好的活?

想起他曾經說過並且不止一次講過他不想要進軍格萊美,而是希望華語音樂走向世界。音樂是一個社會經濟水平體現的軟實力,只有整個產業水平都提高這個願望才可能實現。在現在很多人把"我真的很愛音樂","音樂是我的生命"等當口號,而林俊傑是用了13或更長來實踐。當你的能力達到了,就應該去影響更多的人。林俊傑覺得自己有這份使命,而他也很願意分享。只希望憑自己的一臂之力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每一音樂作品的產生都不是那麼簡單,它是凝聚了很多音樂人的心血。音樂值得尊重,為之付出的人值得尊重。當然,音樂也有優劣之分。為了這個夢勤勤懇懇付出的林俊傑難道不值得敬佩,要知道他完全不必走這條路。

第一部分講的是歌曲製作:從demo,填詞,編曲,配唱,和音,搭配樂器,混音,母帶完成。乾貨很多,有很多各項領域的專業人士的見解,個人不是專業人士,沒辦法聊更多。如果想了解可以自行觀看感悟。當然,當中也講到林俊傑本人出了是歌手,創作人,也是製作人,編曲人,項目總監。這些使得他對音樂品質的要求很高,從合作過的其他音樂人的評價中也能看出。所以現在普遍都說林俊傑的音樂品質高且穩定。這是他對自己要求,對音樂的要求。

第二部分講的是林俊傑個人的音樂經歷。林俊傑的開始不是作為一個歌手,而是一個創作人。有人說這部分是拍給粉絲的,雖說也沒錯,但其實這裡更多的是林俊傑個人創作的心得。

創作很私人,每一個人的成長環境,經歷都與他的創作息息相關。影片中不難看出林俊傑是在一個非常溫暖的環境中長大。大人眼中的乖小孩,後輩眼中的溫暖大哥哥,朋友眼中的單純真誠堅持的熱愛音樂的男孩。他本人說過,最初他不是為唱歌而創作的,因為不知道他的嗓音適不適合(os:天啦,你要不適合,很多歌手會感到羞愧的),而是因為音樂而創作。在新加坡,做音樂是不被看好的,很幸運他有開明的父母雖然很擔心但還是支持他的夢想。很努力,很有熱忱,很執著,很認真,這樣的人是不可能不成功的。這一段也是鼓勵那些有夢想的人不要放棄,只要堅持會成功的。

我們會教育一個壞小孩學好,但我們不會讓一個乖小孩故意去學壞。由於他就是在那樣溫暖的環境中成長的乖小孩,我們卻想要求他的音樂作品多點"叛逆",那他這樣做出來的音樂是不是矯情了呢?

最初那個最真的感動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他的創作。

這一部分有幾個淚點,作為粉絲我是不知道在我看來的淚點是不是也能感動到你。

第一個淚點在高中玩音樂的好朋張思爾的一段話:至於他會不會成功,我倒不是那麼擔心,我是最後覺得整個圈子會不會影響他變成另一個人。我看著張思爾臉上還有當時的憂愁,聽著這段來自好朋友最真誠的關懷,真的很動容。能有一個這樣關心自己的好朋友真好。所幸的是,他沒有被這個浮躁的圈子所影響,即使迷失過,但也不曾忘記最初那個簡單的音樂夢想。這真的非常難得。

第二個淚點是講失聲的那一段。影片沒有直接的說他當時有多不安,多焦慮,更沒提這段經歷對他日後事業有什麼影響。陪他走過這一段的粉絲都知道,都懂得這段經歷對他的影響非常大。讓他更堅定地走幕後製作,也讓他更堅持聲樂訓練,行走的CD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

第三個淚點是和阿嬤那一段。他和阿嬤很親,粉絲都知道。《會有那麼一天》不止一次感動過我,現在甚至不敢多聽。2013年7月27日深圳時線演唱會是他知道阿嬤去世後的第一場演唱會,那時我在現場。那一場的那一首《會有那麼一天》是我聽過最難過的現場,唱到一半他哽咽了。以至到今天我聽到這首歌都非常的難過。(寫到這裡我彷彿回到那天全場粉絲流著淚喊"加油"的場面,好難受)這一段林俊傑沒有說自己有多想念阿嬤,但他的思念都在歌里了,於是有了《水仙》和《生生》。

至此,其實最開始那個問題已經解答完了。而我相信現在的他已經非常成熟沉穩,他很知道自己要什麼。作為粉絲,我只想說堅持自己,我都會支持的。

結尾的呼應

如題《聽見林俊傑》,結尾就"聽"和"見"總結了一首5分鐘歌曲的製作,和林俊傑繼續發光的舞台。

聽《生生》:從只有鼓聲,一軌軌加上鋼琴,弦樂,和聲,人生。所有聲軌的混合最後呈現的是最後的作品。

見時線:大家能看到演唱會從練歌房綵排到舞台總綵排到最後給觀眾呈現的表演。

聽到的不是全部,看見的也不是所有,能否給林俊傑100分鐘來要用心感受音樂?

如果你想要懂

為何成為現在的我

太多寂寞無法訴說

--《獨舞》


之前花了十天寫了這樣的一篇觀後感,7月17日發表於答主渣浪原博@繚白_炎色六連 ,聽?見林俊傑:謝謝你,讓我生命的故事有處安放,今天想起來之前看到這個問題,不請自來。

寫在前面的話:

1. 紀錄片觀後感,篇幅長、很長、極長、非常長。 正文16938字,願意閱讀的,謝謝你看完,不願意閱讀的,也謝謝你曾經點進來。

2. 這篇文章,不是心靈雞湯,也不是淚點集合,只是用於、且僅用於記錄這段時間來我對林俊傑的感受。用林寶寶的話來說,這是一個「很私人的作品(笑)」。主觀意味濃重,慎。

3. 年齡大了,寫東西的筆風越發沒有修飾,很粗糙,天馬行空,發散思維,點與點之間可能沒什麼聯繫,內容跨度也比較大。

4. 部分文字素材(斜體部分)引用自聽?見林俊傑紀錄片、夢想時線講座、和自己對話錄音紀實、《音響論壇》訪談、熊貓直播及這些年的林俊傑。

七月七日,林俊傑的音樂紀錄片《聽?見林俊傑》上線,於是第一時間觀看之。有感於其中的一些內容,經過多日的添添補補,遂成此文。

在講述我的感受之前,我想先停下來,回顧一下林俊傑這個人對我的意義。

從05年到現在,我喜歡這個名叫林俊傑的歌手,已經快要十二年,當中有狂熱期、有平淡期、有忙忙碌碌不關注他幾乎脫飯的時期,最後是如今理性的回歸期。

林俊傑——從前我喜歡叫他「JJ」,曾經停不下來地在課桌上勾畫那兩個字母。記得89757和曹操的專輯封面上字母的設計很好看,我學了幾天,能徒手畫到九分像。那時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叫Wayne,還為了海蝶取的噱頭名字去查了英文詞典——好吧黑歷史不提了:P

現在,我習慣叫他「老林」、叫他「寶寶」,覺得這樣的叫法顯得熟稔而有趣,「老公」是叫不出口的,「JJ」卻也少講了。我不知道稱呼的變化代表了什麼,或許是一種心境的變遷?

很殘念,這麼多年來我也沒有見過他。我也想了很久,如果見到他我會叫他什麼,選來選去發覺,恐怕我只會叫,林俊傑。

對,就是這樣連名帶姓,很不親切很不迷妹的叫法。

聽說,一個人的名字是有魔力的,「名字」也是一種玄學。在各種各樣的志怪傳說中,名字是一個人最有力的寄託介質,喊出一個名字,就能獲得一種力量。我覺得還是有點道理的。

其實我很想問一問自己,這三個平平淡淡的字,組成的這個名字,你覺得它代表了什麼呢?當叫出這三個字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你所喊出的這個名字,對你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是一些聽起來很光鮮的名詞,還是一些細細碎碎的片段影像呢?

信仰?夢想?努力?

抑或是米奇笑的娃娃臉,大呼小叫的林主播,或是不怕熱的東南亞小子?

長大以後再來關注林俊傑,就會發現老林真的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身上包含的特質非常多、非常細、非常矛盾也非常融洽,以至於現在,當我們想形容一些他的行為的時候,尤其是在感覺找不出什麼形容詞的時候,通常就會說,哦,這很林俊傑。

當他自己已經變成了形容詞,我覺得一切都不需要再多說。

這個形容詞或許很複雜,可能會包含唱功林、蠢萌林、二貨林、哲理林等等方面,但是我們就是知道,在形容某件事的時候,這個「很林俊傑」,「很」的是哪一方面的「林俊傑」。

他是千面的,也是一面的,千面於他的想法與個性,一面於他的執著和堅持,刻意去保留的那些東西。

——好啦,來拉回到紀錄片吧。

最近所看的老林的視頻裡面,有興趣重複去看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和自己對話的錄音紀實,一個是六月的夢想時線金曲獎講座,這兩個視頻,和新的紀錄片一起,基本完整地勾勒出了老林(尤其是近兩年)的音樂歷程和人生感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鮮活的林俊傑。過天我又看到了之前《音響論壇》雜誌的訪談,涉及了很多小十二製作的過程,也很有趣,所以,在寫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我也想把它們放在一起,或許有點雜亂,但我覺得這樣更完整。原則上來說是想到什麼寫什麼,不過,既然原本的初衷是寫一篇紀錄片的觀後感,那麼我還是盡量按照紀錄片的時線來走吧:P

首先想說說的,是片子的第一句話。這句話我是在二刷的時候才注意到的,放過去了又拉回來聽,實在是這個位置很容易被忽略——一開頭,阿信和他一起在一家樂器店裡,阿信隨手按著和弦,而他對阿信說:「不要再寫那種,不要再寫那什麼芭樂情歌啦,芭樂情歌過時啦……林俊傑這種在唱的,不管他。」——把這樣的一句話放在這樣的紀錄片的片頭,我覺得很有趣。

說這句話的時候,老林的表情看起來是很輕鬆的,他的語氣帶一點調侃,眼睛裡有些笑意,像是一種清醒的自嘲。我對這句話很感興趣,但其實也沒有很讀懂這句話的意思,只能說略作猜測。

先讓我們來數一數老林身上的標籤。身為一個出道十幾年的歌手,在我們粉絲看來,老林是很有特色的,但他得到的稱呼卻幾乎都是泯然眾人的。創作達人、唱作天王、金曲歌王,同期有很多歌手都可以被貼上這些標籤,他似乎缺少一個獨屬於他的鮮明特色。從音樂上來說,路人講到林俊傑,習慣性的會說江南、小酒窩、背對背擁抱,說他是「情歌王子」。很長時間,乃至於現在,他還是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只會唱芭樂情歌的傢伙。我們努力地安利他其他的風格,不過有點挫敗,好像沒什麼太大成效:(

之所以覺得這句話放在紀錄片的開頭很有趣,正是因為,這恐怕就是老林對別人評價他「芭樂」的最終態度了。

毫無疑問,他是從芭樂情歌被人熟知和認同的,因此,芭樂情歌對他來說應該是具有不同的意義的,這一點不能否認。但是,在他本人的音樂修養與製作水準已經遠遠超過了芭樂水平的現在,他顯然已經意識到了他可以走得更高,他的內心,對於自己的定位是相當清楚的。

在之前雜誌的訪談里,老林在被問到抒情歌相關的問題是這麼說的:「我的創作一直都離不開抒情歌,是因為寫歌的方式也好,一種寫歌的韻味也可以,我個人也很喜歡抒情歌,但即便如此,節奏也是我的最愛,你會發現我的音樂有很多節奏性很強的元素在裡面。」 對他來說,情歌是感情的一種抒發渠道,他願意、也能夠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想法放進音樂里,傳達給所有人,以他的嗓音細膩程度和情感掌控力,不唱情歌也是很可惜的。但從這個回答里不難看出,他對於「節奏」、對於「非情歌」的野心,遠遠要大於「情歌」這個自始至終成就了他的音樂類型。

我不願意自己只唱抒情歌,因為那不符合我的個性,我的個性其實很極端,一個是自己獨處的時候,那個比較感性內斂的自己,另一個是跟朋友玩在一起,那個比較外放陽光的林俊傑。我很享受在節奏的律動裡面,所以自己寫音樂最開心時候其實是在寫快歌,慢歌則會比較像在反映出自己的內心狀態。

情歌好唱嗎?有人說好唱,撕心裂肺也好痛到極致也好,矯情點兒不就是情歌了嘛。但是情歌真的好唱嗎?你試試看林俊傑的歌就知道。記得之前有看到樂評說,老林是很擅長刻畫小場景的歌手,他的情歌很多是囿於某個具體場景的,這是他的成功,也是他的不成功。不過我想,當下的林俊傑其實已經成長得足夠大氣,我很希望他接下來的情歌,是有深度、有立體感、有大意境的「大情歌」(私心來講,他的旋律已經足夠成熟,只求詞作給力)。

小十二的《關鍵詞》,其實是典型的林氏情歌了,但是又不是那麼林俊傑。這首歌聽來是一氣呵成的,沒有一個音是浪費掉的,詞曲都有種「詩情畫意的美感」,有一種古典式的雋永意境,出來的時候也是驚艷了無數人。當時我就覺得這就該是當下的林俊傑以後要走的情歌方向了——情歌要不要呢?要。至於芭樂?什麼鬼咧丟掉就好(笑。

我想聽林俊傑唱情歌,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情歌好聽,而是因為在很多時候,他的情感能夠通過情歌被我感知,我可以觸摸到一個,有血有肉有韻味的林俊傑 。

至於他寫其他的風格其實有多棒……這真的是一件只要聽過就知道的事情(笑。

(0710看完極挑來補一句,雨中的關鍵詞……真的太美了QAQ)

片頭字幕前的這一段intr不很長,除了那句話,就是他與一位外國友人的對話。小哥從很喜歡音樂開始,問到他給別人寫的歌,最後說了一句話,是這樣的:「You』ve impressed me,this is dope right there.I』m gonna check you out,JJLin(我記住你了,你的音樂很棒,我會聽你的音樂的)。」我覺得這個剪輯安排看起來也是很巧妙的——這恐怕正是紀錄片所想要表述的,林俊傑從「歌手」到「製作人」的身份的轉變,提醒你,你即將看到的,是一個你從不認識的、陌生的林俊傑,做好心理準備哦:P

標題部分的背景音樂是球球的序曲《迴》,和片尾的《生生》又形成了呼應,果然很林俊傑,在哪裡都不忘玩這樣的小小遊戲(笑

片頭過後的第一個場景是他在美國與混音師Richard Furch見面的片段。這一段過後,出現了一個東西:《新地球》的「母帶」。從這裡開始,其實就開始構畫出林俊傑身為製作人的冰山一角了。

母帶,可能有人不太清楚那是什麼,事實上,母帶是市售CD盤的原始盤,是歌手在錄音棚中最終錄製完成的音樂工程,在經過作詞作曲、編曲、小樣、正式錄製以後,母帶處理就是專輯製作的最後一步了。所以可以說,母帶是製作專輯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樣物品。而在紀錄片里,我覺得這盤母帶也是很具有象徵意義的一個東西。

在整個片子里這盤帶子出現了很多次,每次又都不一樣。隨著專輯製作進程的推進,它被送到混音師那裡、被送到母帶工程師那裡、被放進車載CD播放、被放上新專輯的工作會議、被交給陳澤杉……輾轉之中,勾勒出的就是一張專輯從無到有的過程。

如果說要從什麼地方體現林俊傑對自己音樂的重視程度,從關於母帶的這幾個可愛的小動作里就能夠看出來——「摸一下,這是母帶~!摸一下!聞一下!親一下!熱騰騰的!」——而事實上他拿到的時候真的自己親了一口(笑

像不像拿到了心愛的新玩具到處炫耀的小孩?這種強行推銷好像也和我們安利他的樣子沒什麼區別嘛。

他對專輯製作的熱忱還有個小細節可以看出來。在他到Richard 的工作室時,他進門就被滿牆的獎牌吸引了目光,仔仔細細地看了看,還笑說「我也想自己得獎專輯掛這」;同樣,在他去Brian Gardner的錄音室時,鏡頭掃到的也是滿牆的千萬級CD,雖然是阿信用興奮驚嘆的語氣在講述,但我想老林第一次看到的心情,恐怕也是不下於阿信吧。

老林曾在節目里表示他是個工作狂,工作狂到把工作室變成家,起床就是工作,回家還是工作。之前在Hito頒獎禮上拿到最佳製作人時他還說,音樂製作是他的命。

朋友們,請珍惜這樣的林俊傑和他的歌曲,你聽到的音樂,是他用命做的啊。

開頭過後有一段,他拿到母帶以後和阿信在車上,他隨手把碟子塞進車載音響里update進度。這一段讓我想起了6月20號晚上老林開直播,剛好是《超越無限》上線,過了零點他也打開了手機放了一下這首歌,然後講了這麼一段話,「我跟你說這首歌,為了這首歌有點,忙壞了,精神錯亂了,每次聽都像檢查…檢查工一樣。你知道每次聽這首歌都會…其實不管是這首歌,只要播放我自己的歌的時候都會…那個強迫症,就會聽誒那個頻率啊,播放出來,手機播放好不好聽啊,電腦播放好不好聽啊,喇叭播放出來好不好聽啊,耳機播放出來好不好聽啊,車上的音響播放出來好不好聽啊,每一個都要去一直不斷地反覆檢查,調到好聽為止,調到,所謂的好聽就是,要過我自己的耳朵這一關…對啊,歌好聽是一回事,但後制要做的精準、精緻,做得……做得很國際化,那才是我的認知裡面的努力,好音樂,努力過的音樂,對啊。

有注意到他對好音樂的標準嗎?

歌好聽,後制精準、精緻,國際化——我猜想這還不是很全。依照老林的龜毛程度,這裡面的細化標準估計十幾張紙都寫不完。

歌好聽,他寫作旋律的能力基本上已經被專業認證蓋過章了不用多說,後制的精準精緻,從紀錄片里的方方面面我們也不難看出來;國際化,這麼多的格萊美音樂人,這麼多的國際友人的合作,他已然是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歡脫地跑了很久了。

Richard說:「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他和Prince很像,都身兼創作者和製作人的角色,事必躬親,很有前瞻性,我很喜歡這樣的音樂人。很細膩,而且他也不會放過任何一點細節,非得調整成他覺得對的,這很好,本來就應該這樣。

——嗯,挑剔的耳朵。

香港的音樂製作人江志仁(註:C.Y.Kong,這位製作人做音樂二十多年,擔任過張國榮、王菲的製作人,是林夕的搭檔,現在多數幫陳奕迅做專輯,眼光很毒,是港樂很牛叉的一個製作人)在紀錄片里說起注意到老林的緣由,是因為他給容祖兒所做的歌,旋律和很多巧思吸引了他,從他的音樂里能夠感覺到他的誠意;而陳澤杉說到一定想和老林合作的契機,是因為第21屆金曲獎老林那場震驚世人的串燒演出。他們注意到的,是老林身為作曲家、製作人和歌手不同的幾個面,但毫無疑問,他在每一個方面都非常優秀,以至於能吸引到這些專業人士的注意力。

等待三個月,第一次看見《可惜沒如果》的歌詞」。

《可惜沒如果》,林俊傑作曲,林夕作詞,這對雙林組合在新地球發行之初就被人所津津樂道,這首歌也是新地球專輯的抒情主打。偏小調的曲風、別有巧思的編曲和小羽毛一樣撓人心的演唱一直是我偏愛這首歌的原因,但我沒想到紀錄片里它會是作為「作詞」一階段的代表出現,更沒想到原來老林給它的評價會是這麼簡單的四個字——「好慘的歌」。

之前的夢想時線金曲講座上,老林從自己的一萬多個呆毛裡面選出了八個,現場展示給大家聽,有(我覺得聽起來和成品沒什麼區別的)新地球,有(開會跑神居然沒被揍的)愛的鼓勵,有(*%*#@¥不知道在唱什麼的)迷之夢中旋律,有(一改再改又三改的)只要有你的地方……紀錄片里這個demo,老林的哼唱聽似隨口,可聲音里的張力,卻是一點不輸給最終成品的,甚至可以說,這種純粹的聲音感覺,比加上了框定場景的歌詞以後更加讓人有想像感、更加有共鳴感。

環良老師製作這首歌,他問我,你想要寫什麼,我說,生活中有很多的時候,我們會想,如果當初我怎樣怎樣,我現在搞不好會怎樣怎樣,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我們的回憶之中,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結果林夕寫回來的就是可惜沒如果。

林怡鳳說,老林的音樂很神奇,是有畫面感的。而林夕的這首詞寫得簡約而不簡單,將這種畫面感躍然紙上。一直覺得文字的魅力並不在於多麼華麗的辭藻和多麼長大的篇幅,而在於字裡行間情緒的滲透,尤其是歌詞,更應該是一種與音樂有配合度的敘述。這一點,《可惜沒如果》做到了。

對於歌詞這一方面的東西,其實老林在金曲講座和清華髮布會上都小小地提到了一些。雖然他的中文表達沒法像英語那樣百分之百的流利順暢,但他都會在自己能理解的範圍之內做到最好。講座上黃子佼問他「編號89757」為什麼不能唱成「編號89236」,他很認真地說他都試過了,「757」是最好唱的,一試果然如此;而發布會上的「夢為努力澆了水」則是在口型的開合方面做了很有趣的示範,忽略他那「澆熱水」的鬼打牆發音,老林對於歌詞的要求精細從這裡還是可見一斑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忍不住吐槽老林的歌曲歌詞奇怪不知所云,不過回頭想一想,他應該也已經在他能理解、能完成的領域做到極致了,或許……也就試著接受一下吧?

調不能降,唱腔會變,詞不能改,口氣會怪。

嗯,就是這麼有追求。

紀錄片說是會很少呈現他的歌手身份,但是最終還是口嫌體正直地、有意無意地從很多側面展現出了他身為歌手的一面。比如,《浪漫血液》。

《浪漫血液》是新地球三部曲里的中部,相對於《新地球》和《生生》來說,是比較少被人討論的一部分,不過在紀錄片里,這首歌被作為錄製過程的代表放大了,也更讓人從側面感受到他作為歌手的不易。其實我想這一段的原意應該是在講述製作人在配唱這一階段所應該做的事,但是我重點跑偏了……滿眼盯著老林,時刻企圖截他幾張表情包:P

好了,不開玩笑。

如今老林的現場總是被人稱道為「行走的CD」「移動的黑膠」,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他的Live和專輯幾乎毫無差別。但實際上,錄音室專輯的錄製難度也是很大的,如果說Live需要的是「一氣呵成」的暢快和「即興的爆發」,那麼錄音室追求的就是完美,並且是一種「拼湊的完美」,憑的就只能是一個「磨」字訣了。

在錄音室高度精密的錄音設備下,歌手歌聲中的每一個小小瑕疵都會被無限放大,唱現場時會被一帶而過的走音或是沒有到點的情緒,在錄音棚里都是無所遁形的。我們現在所聽到的一首專輯歌曲,很流暢,很完整,但是歌手在錄製的時候,或許要唱上幾十遍甚至上百遍,每一個發音咬字,每一種情緒的表達與推動,都需要化整為零地切割開來,才能夠找到其中的平衡點,找到最棒的情緒狀態。紀錄片里老林錄這首《浪漫血液》,唱到吐舌頭,唱到自己都快要進化了,唱到滿頭大汗幾近崩潰,看起來夠折騰了吧?可是我猜,這或許才只有其中的十分之一,有更多的尋找的過程,我們還沒有看到(這麼看起來,想想我自己錄歌的時候五六十軌……果然好像不算啥23333)

據說,歌手錄製一首錄音室歌曲的時候,受制於環境和聲場,因此只能用35%的力氣去唱,而現場則可以發揮出95%的力量。所以,怎樣在這35%的力量中展現出100%的感情,顯然是個水磨工夫。老林的專輯歌曲,永遠都是感情豐富到快要溢出來的狀態,可是又點的恰到好處,這其中付出了多少汗水,不言而喻。

努力的歌手林,愛你。

差不多六年前我開始接觸網翻,唱歌、詞曲、後期甚至美工都試水玩了個遍,雖然成績都很糟糕不過好歹也有點感受。在此期間最大的認知就是,對於熱愛音樂創作的人來說,其中的每一個環節,真的都是充滿著樂趣的,也因此,有那麼多和老林一樣懷揣著夢想的人,前赴後繼地撲向音樂的懷抱,並且沉迷其中不願自拔。

因為熱愛,他會買800萬的平台鋼琴,並且用自己的耳朵一點點試出最好的聲音。

因為熱愛,他會把自己家裡改造成工作室,廢寢忘食只為了做出最新鮮的音色。

因為熱愛,他會對每一個音符都非常要求,細節到貝斯前奏的彈撥方法和大提琴間奏和弦的織體都要一一過問,只因為「很好」和「還不錯」之間的差別都是他不能忍受的。

他說,該堅持的東西要去堅持。

如果要把我所有的東西都拿掉,我最想留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就是我的音樂創作,就是我的音樂製作。

認真堅持的林製作人,謝謝你。

紀錄片的後半部分,從旁人和老林的自述里勾勒出了他身為「JJ Lin」和「Wayne」的兩面,展現了他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人、一個優秀的人的過程,尤其是他最不為人知的哪些時期,在這些人的講述中,一點一點地立體起來,像是從遠處拉近的鏡頭,由模糊變得清晰。

如果說紀錄片的前半部分帶有很多專業性的東西,很難找共鳴,那麼後半部分,就是了解林俊傑最好的機會。前半段的老林,是一個理性專業的老林;後半段,則更多地描寫了他的心路歷程,那是一個感性的、走下神壇的老林。

在和自己對話錄音紀實的「Track11」這一段里,老林說道,「12年前,我在當兵的時候,認識了兩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是Ken,一個是Remy。」很巧的是,這兩位老朋友,分別出現在了他的兩部記錄影像中。新專輯裡和他共唱《現在的我和她》的是Remy,而紀錄片里來爆他料的就是Ken。和Remy,是12年不曾聯繫的老朋友,故友重逢,帶著點唏噓,帶著點感慨,有時光歲月沉澱後相逢一笑的氣度,而和Ken,更像是兩個久久不見面的小孩子,忙著重新打成一片,互相回憶著,互相拆台著,輕鬆里透露出那麼一點人生甘甜,讓人不由得會心一笑。從Ken的語言里,我們不難想像出一個青澀卻執著的林俊傑——路上隨隨便便掏出手機來錄音的林俊傑、躲在台後默默代唱的林俊傑、教朋友跳MJ的林俊傑……那麼鮮活、那麼可愛。

張思爾、楊佩佩、洪俊揚、Eric……老林朋友中的這些名字,有的很熟悉、有的很陌生,但共同點都是陪伴了老林很久的真心朋友。老林自己也說,他很慶幸他在念書時,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夠陪他一起玩音樂,分享內心那種對音樂的喜愛和熱忱,找到跟自己同一頻率上的朋友,可以一起創作出好音樂。

在這一部分,幾位老朋友提到很多的一點是,在新加坡時,「做音樂」這件事是很不被看好的,但是又慶幸,有這麼一些朋友能夠一起玩音樂、一起聊音樂。看他們的互動,雖然有很多玩笑吐槽,但看著一份份手寫的歌詞、一張張泛黃的照片,即使只是透過鏡頭,彷彿也能感受到一種從遙遠歲月里而來的感動。

Eric,更像是代表了老林富有童心的那一面的朋友,從他的講述里,我們能看到老林一直以來最普通的、身為「Wayne」的那個樣子。據說,Wayne是個大哥哥一樣的很讓人感到舒服的人,他會耐心指點零音樂基礎的新人、他很忙碌因為有很多團長要當、他拆個遊戲也強迫症到不行、聽說他輸了dota還會生氣三天……這樣的Wayne很生活化,很真實。而當Wayne化身為JJ Lin的時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大暖男林俊傑了。

在交朋友的方面,老林其實是很幸運的,他幸運地在少年時期就交到了一些知心的朋友,不但能與他一起創作音樂,也能夠為他的人生指點方向。而從他們的敘述里,我們也很容易描畫出一個堅持夢想的老林。可以說,林俊傑之所以能成長為今天的林俊傑,「朋友」在其中所起的助力,絕對是不可忽略的。

如果說新加坡的這些朋友見證的是老林最開始的起步階段,那麼林怡鳳和許環良老師見證的就是老林艱苦的打拚階段——從一個剛剛出道、沒有信心的愣頭青,成長為如今這個金曲無數的歌王的過程。

聽老林讀自己的日記,就像是聽一個小學生在讀課文,那時候的他和自己的文字一樣青澀,跑通告、模唱阿杜……聽起來傻乎乎的,卻是看得到的努力。

紀錄片和金曲講座里老林在回顧自己剛出道的那段時間時,都會說覺得自己沒有特點,很不會表達,會很擔心作品,擔心會不會有人喜歡他。初出道的老林很羞澀很缺乏信心,只是為了寫歌而寫歌,而如今,他已經懂得用自己的經歷去創作音樂。

牧師說,在老林進入唱片公司時他曾經阻止過,覺得年輕人應該先去念書,但是看著認真的老林,他最終放手了。

如果從四歲開始算起,這個喜歡音樂的大寶寶,已經和音樂相親相愛地度過了三十一年。而從1998到2016,從三千五百個人到一個人,單單是「正式的創作」這條路,他也已經走了十八年。

好長的路啊。

說說西界。

在西界的MV中,曾出現過這麼一句話,「因為有夜,我才能認識白天;因為有你,我才能認識自己。

林怡鳳說,我覺得他每個部分都在成長,但他這些成長都是由壞事所組成的。

對西界的講述,就是緊接著林怡鳳的這句話出現的。至今,老林和他的團隊依然是把這張專輯劃定在失敗的範圍,因此篇幅也並不多,但是我看著還是很感動。很多人對於自己的失敗都會拚命地去掩飾、去遺忘,但老林卻是個很能夠去反省、去解讀從前的人,我原本以為這個傷口他不會去揭,但是他還是提到了,勇氣可嘉。

從樂行者到曹操,前四張專輯的風格其實是很統一的,甚至於六專《JJ陸》也是同樣的回歸。如果說林俊傑前期的作品中突破最大的,那絕對是西界。這是林俊傑爭議最大的一張專輯,同時也可以說,是讓他反思最多、收穫最多的專輯。

關於西界的概念,在許環良老師透露出來的蛛絲馬跡里,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許老師說,西界講的,是人性。

人性是多大的一個課題?曾經有多少人前赴後繼地研究它,根本數不清楚,而當時只有26歲的林俊傑,又要怎麼樣去解讀這樣的一個主題?

必須說,從製作來講,西界絕不是他最好的專輯,曲目的選擇、詞曲的創作、概念的安排,多多少少都有瑕疵,尤其在專輯概念上,前半部分的完整緊湊與後半部分的支離破碎,簡直是一種致命的對比。但這些都不影響這張專輯本身在他的作品裡所佔的地位。西界,是林俊傑第一次鼓起勇氣剖析自己的一個結果,他把自己26年來對於人性的解讀,寫成這樣的一張答卷,交給所有人來檢驗。

有時候我們,會有兩個自己,一個是真實的自己,一個是你希望成為的自己。我覺得那段時間的我就是變成一個,我希望成為的自己。」

作為同名主打歌,《西界》的MV運用了非常多的對比色,老林用分裂成黑白雙子的方式來象徵人性的兩面。晝與夜,善與惡,里與表,黑與白,從概念意識性來說,是非常非常棒的,毋論音樂也有很大的突破——巴烏以離調起手營造出濃濃的異域風味,接著伴奏用迷幻感的鼓點打底,間或穿插著細碎如鈴的鋼琴,與老林略帶壓抑迷茫的聲音一起,交織出一個黑白顛倒的西界,彷彿充滿了求而不得的悵然。同樣,《殺手》一曲是老林之前幾乎沒有嘗試過的冷感風格,MV里也運用了很多的暴力美學和黑暗美學元素,如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首歌的MV和微電影無論在分鏡、色調還是情節安排上都可圈可點,但是對當時還比較傳統的市場和習慣了他乖巧形象的歌迷來說,顯然是很難接受、甚至無法接受的。

如果要分析西界,我們可以說上三天三夜。但紀錄片在這裡的重點,更在於老林的態度,與行動。

當一切的聚光燈放在你身上的時候,很難不去享受它……曹操很紅,很成功,很成立,所以因為這樣子,走到一個階段是,有一點失去平衡,我可能那段時間有一點小小的迷失了,我是現在回想後才知道我是迷失,當下我不知道,當下我可能玩得很開心。

「迷失」——這是老林對西界最終的定義,這是一張「迷失」了的專輯,但是我總覺得,他不是迷失,只是成長的不夠。

許老師說,我們可能讓JJ承載了太多。所以,這個不夠成熟的林俊傑做出的這張西界,或許就如同偷穿父母衣服的小孩子。當下的他對它有足夠的的信心,然而這個信心,可能是有點兒自以為是的,它在外界的抨擊中慢慢地被逼退,被淡忘,以至於最後只能龜縮在心底,成為一道不能企及的傷痕。

許老師說:「(他到華納以後,新地球專輯之前),他想施展他的一些想法的時候,其實他還是帶著一個忐忑不安的心,就是步步為營,有一些大膽,有一些保守。所以那個時候我覺得他,是在一個尋找的階段。

忐忑不安,步步為營,有些大膽又有些保守——西界之後,小十二之前,老林的專輯雖有突破卻很少再有決定性的突破,多少應該也是受到了西界的影響。好在他站起來了,小十二的前所未有的突破,是他成長沉澱後最好的回答。

我很希望,從西界里,老林獲得的,遠遠比失去的要多。

現在我們說起西界,會開玩笑地表示,這是一張大浪淘沙的專輯,洗去了很多立場不堅定的粉絲,它是一張神專,但仔細想想,對於林俊傑來說,它又何嘗不是一個「吹盡狂沙」的機會呢?有了它,有了從它而來的反思,才有了後來「始到金」的那些作品。

這樣來說,我感謝西界,感謝它帶給我們的美妙旋律,也感謝它,讓我們看見了林俊傑成長的最大可能性。

再說一個話外點。西界的現場,在近年來真是越發少唱,除了他忘詞寶寶的特性,大半還是因為潛意識裡存在的對這張專輯的失敗的後怕。身為粉絲,其實一直非常喜歡西界的概念,年少時是覺得這種對於人性的探討有一種浮於表面的高大上,長大以後發覺,西界其實是每個人都在追尋和害怕的東西,它對於人性的討論,尤其是人性陰暗面的講訴和挖掘,雖然有點淺薄,卻隱隱有著林俊傑以後很多作品的影子——或者說我覺得,以後的這些作品,像是西界的延伸與輪迴——比如《黑暗騎士》,比如《生生》,比如《Lier and Accusser》……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錯覺,我只覺得,很奇妙。

從西界穿越而來以後,隨即展現的,就是老林目前為止面臨過的最大的挫折——失聲。

西界和100天比起來,其實已經算是柔和。而100天的故事,林俊傑的歌迷眾所周知。

那段日子太傷太痛,他在黑夜中沉淪,而我們在白晝里煎熬。不知道流了多少淚,也不記得絕望有多深,每天重複的祈禱,就是希望上帝記得他偏愛的這個孩子,記得天使親吻過的這個聲音。在100天之前,林俊傑一直是個順風順水、幾乎沒什麼大挫折的孩子,如果說西界讓他開始成長,那麼100天的經歷,就是拷問了他的內心、堅定了他的信念、踩實了他前進的路。

懷秋說,那段時間應該是他看到過,老林最低潮的時候,他很擔心自己的未來。

老林也說,那段時間對前途非常恐懼,甚至一度想過要放棄歌唱這條路,可最終憑藉一股「決不放棄」的意念,撐了過來。

片子在100天的這一段里放出了兩段畫面,一段是他與Jason Mraz的交談,一段則是他與地震女孩王敏的重逢。這兩段的截取,我覺得是很讓人感慨的。

《I am alive》,在前半部分我們已經旁觀到了它的製作過程,而在這裡,老林對Jason吐露了他那段時間的心路歷程。這首歌經常會讓我想起之前的《I am》,同樣是weak與strong的對沖,同樣是絕望與希望的碰撞,I am用磅礴的氣勢強勢地向命運叫板,而I am alive,則是返璞歸真、風輕雲淡的。個人來說我更喜歡I am,但是I am alive,更接近於現在的林俊傑。

我到現在還記得,初三最後的一個月,在中考的壓力之下整個班級堅持聚在一起練唱《愛與希望》只為了參加賑災合唱比賽的情景,那恐怕是我到現在為止練的最認真的一首合唱歌曲了。在別人困難的時候,他用音樂把愛與希望傳達給了別人,因此,在他陷入低谷的時候,被他所幫助過的人,也用自己的方式,將愛與希望饋贈與他。

從100天開始,林俊傑成為了更堅強的林俊傑。如果說西界時候的他還有一些遲疑,那麼100天過後,他是浴火重生、脫胎換骨的。他對音樂的認識,在這段時間有了第一次的飛躍。

老林說,「100天其實教了我很多,它讓我沉澱,它讓我停下來。我開始相信,自己的經歷,可以是我的創作題材。然後我覺得應該最大的影響,不是在於我怎麼編曲,不是在於我用什麼配器,其實我做音樂的過程還是一樣的,可能就是我會有很直接的一種,溝通,那個溝通可能是跟自己對話。」

100天,終於等到你,謝謝你沒放棄。

水仙,一種很漂亮的花,一個很美的名字,一位很慈祥的老人,一首很溫暖的歌。

林俊傑說,我所有的歌裡面,我好像只聊過奶奶。

第一次看到紀錄片里童年的畫面時還是在預告片,我為他小時候的可愛笑了半天。可正式看到片子里這一部分,發現是在講《水仙》的故事,我第一時間拿好了紙巾。

如同《不流淚的機場》和《一千年後記得我》對JM的意義一樣,《會有那麼一天》和《水仙》兩首歌也經常會被相提並論,那是他對親情最深的刻畫。而《水仙》這首歌裡面所蘊含的東西,我覺得沒有辦法用語言敘述。

時線,我覺得每個人對於時間的渴望是不一樣的,但當我把我親身的故事,寫出來的時候,這個作品,這個故事就把時線變成我自己的故事,以很真實,很私人很個人的一些事情,牽在一起,再次變成一個比較有血有肉的作品,一張專輯。

從「時線」到「時線?新地球」,一年的跨越,卻彷彿是他一個人生的跨越。

那麼就聽吧,就只是安靜的聽吧。

午夜夢回的時候,你會聞到水仙的花香。

接下來的這首歌,我覺得其實和《西界》很像——同樣探討的是一種「極限「,同樣包含著」雙面「,同樣有著深重的哲學痕迹,但不同的是,這首歌,更加深遠,更加難懂。或許隨著人生邁步向前,它還會有更多的意義。

《生生》。

這首歌的意境很美,有哀而不傷的悲情,有煙雨般的朦朧和夢幻,也有宇宙般的遼闊與恆遠。

從《生生》發表開始,就有不少人表示看不懂。我一直覺得林俊傑的聲音是一支馬良的筆,從他的歌聲里我能腦補出一本厚厚的連環畫,但唯有這一首生生,我初聽的時候,完全是處在雲里霧裡的。

這幾年來,在談到自己的音樂時,老林經常會說這麼一句話,「這是一首很私人的作品。」《學不會》《生生》《不為誰而作的歌》等等,都被他用「私人作品」形容過。這個現象也很有意思。

老林最初提到「私人作品」這個概念,是從什麼時候起,我不太記得了,但是頻頻地講到應該還是在他加入華納以後,《學不會》開始。在紀錄片和金曲講座里,提到以前的作品時他都說,從前是要去想,思考出一個主題,要寫什麼,他再根據這個主題去寫歌,而現在,他已經不用經過「尋找」這個過程,心裡自然而然會有一些很強烈的感觸,希望把那個感觸寫到歌裡面去。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都會選擇用自己最熟悉、最得心應手的方式去記錄下心底的情緒,或許是文字、圖畫以及其他的一些什麼,而對於林俊傑來說,一定就是音樂。音樂創作是感性的,它應該是一件從心出發的事情。

某一方面來說,私人作品的增多,也正是老林慢慢學會珍惜、學會把自己融入音樂的過程吧。

那麼回到這個晦澀的課題吧——對「生生」,該是一種怎樣的理解? 「永夜」是什麼?「永晝」又是什麼呢?

每個人對於「生生」的理解,或許都不同,哪一種是最合適的,也沒人說得清。

我開始去解讀它的時候,總以為「永夜」和「永晝」應該是兩個很極端的很對立的概念——永夜,是你逃避的,害怕的,怯懦的,不敢面對的;永晝,是你迎接的,喜愛的,希望的,熱切期盼的。可是結合著歌詞,又覺得彷彿不是那麼對。直到看到紀錄片,在時線?新地球的籌備會議上,鏡頭從老林手裡的歌單上一掃而過,上面是這麼寫的。

Part 1:永晝:迎接 疑惑 矛盾 希望

Part 2:永夜:恐懼 孤獨 掙脫.」

每個人的永夜,恐怕都是不一樣的。永夜讓人感到不寒而慄,而當你戰勝了這些,你也就重新得到了站起來的力量,就能回到永晝,也就是那些讓你有安全感的地方、你所熟悉的狀態。然而永晝也是顛簸的,因為夜永遠在晝的背後,潛藏的可能性,就是一不小心又會回到永夜裡。

交錯的矛盾,生生不息。

當我在問自己,我的永晝我的永夜是什麼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我一開始少提了一件事情,我不敢寫,我會給自己借口,已經過去了,要開始做別的事情了,不要去想不好不開心的,但是我發現,原因不是因為我真的放下了,原因是因為我在逃避。我就是一直在忙忙忙,但是也沒有真正給自己時間,給自己機會,去釋懷,所以我想到其實我的永夜是在於,失去,失去這個親人的彷徨感。

我們畢生都在和生命奮戰,終究必須面對至親逝去,永不復返,留下來的,是曾經一起共度的時光,以及最後的叮嚀。有些人選擇讓自己沉浸在失去以後的深淵,讓黑暗吞噬自己,虛度餘生。也有人選擇秉承逝去者遺留下來的美好,勇往直前。我的阿嬤多年前也曾經失去她的摯愛,她選擇了用她的方式投射她的愛,緊緊地把家人系在一起。我們唯一不辜負阿嬤的方式,就是延續她的精神,也把自己活得很充實、充滿愛。阿嬤離開之後,我的人生徹底改變了。我的音樂,不再是為了宣洩情感,也不是為了生存。我的音樂,已經成為珍惜摯愛的方式,誠實面對自己的過程,繫緊情感的途徑,我找到了自己的永晝。

川流不息的循環,否極泰來的轉換。

原點,與回到原點。

出生,死亡。

得到,失去。

愛,人性,幫助,關懷。

事物的兩面性,彼此成為彼此的依靠和依賴。

在曾經的傷痛裡面找希望,又在未來的希望里,找到前進的方向。

從《生生》的歌詞裡面,我們可以讀出像這樣的一些細碎的信息,有點似是而非,有點懵懵懂懂。

「生生」是一個無解的莫比烏斯環,生命,就是跑在環上的芸芸眾生。它是一種循環往複流動的可能性,驅動力是音樂,是真情,是永不停留的時間。

「生生」的象徵,是燈塔。

而燈塔的光,是愛。

「只要有愛,永夜也是永晝。」

紀錄片的結尾,導演用快速的蒙太奇鏡頭,走馬燈般地將那些零碎的片段穿成了一個完整的脈絡。耳邊聽到的,是《生生》從無到有一點點豐滿起來的樂聲,鼓點、貝斯、鋼琴、弦樂、和聲,層層遞進後,直到林俊傑穿雲裂石的歌聲響起在光芒萬丈的舞台上,再回頭看那忙忙碌碌的畫面,只要你有一點點的共鳴,想必都會濕了眼眶。

如果你願聆聽。

如果你願看見。

如果你能懂得。

願你,能聽見你心底的聲音。

一個作品的能量是非常大的……有時候就是從一個很簡單的旋律也許是一開始是我的一個意念,但是在完成一個作品的過程當中,我們都在創作,每一個人,當這個創作慢慢地一層一層地建立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歌不單單是屬於一個人的,它是每一個人的故事,它是每一個人的經歷,它是每一個人的感動。

當你用心聆聽林俊傑的音樂,你會發現你從來不難找到共鳴。他的音樂是有靈魂的,音樂里的故事,描寫的是每一個人。

感謝你,用你的聲音和音符,讓我生命里的故事有處安放。

其實到這裡,原本也就可以停筆了,但是想了想,還是欲罷不能地說點別的。

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經提出過一個「需求層次理論」。他認為,人有五個層次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在我看來,這個需要層次很有意思,把它安放到老林身上去,這種體現會特別明顯。

根據理論,這五個需要可以被分為兩個層次,前三個需要屬於低層次需要,我們就跳過不說了,來看看後兩個高層次需要吧。

第四個層次,是「尊重的需要」,包含「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和被他人尊重」,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讓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的用處價值。這一點在老林身上,是有很多投射的。

這一個層次在老林身上體現在哪裡?我想了很久,後來一拍腦袋,最明顯的不就是這個嘛,沒錯……金曲獎。

金曲獎對老林來說,實在具有太重要的意義了,從15屆的最佳新人,到四次入圍成為遺珠,以及21屆上驚艷全場的表演,25屆的最終封王,再算上今次的梅開二度,可以說,金曲獎的得失是貫穿了老林整個歌手生涯的重要事件。

做球球的時候,許環良老師對老林說,覺得之前的幾張專輯還是有些套路,老林的回答是,他想要對自己的前十年做一個總結,然後從10+1重新開始。而那時候差不多也該是他拿到金曲歌王的時間了,如果說那是在構思專輯時拍的,那麼恐怕還要更早上一些。從拿到金曲歌王以後,老林顯然是打開了一個心結,卸掉了不被承認的包袱,10+1的球球給出的是一個嶄新的林俊傑。從球球開始,老林更多地寫起了「自己的經歷」,比起學不會的歐陸小框架和因你而在殘存的的套路味,我覺得球球是老林「確實地轉變」的一個標誌,就如同他自己所說的,「重新出發」,邁向更高的、更好的層次。

最後,最高的第五個層次,其實也是很多人終其一生一直在追尋的層次。紀錄片里許老師說:「同樣的事情其實可以有一百個人經歷,可是不會有同樣的結果,最終的我覺得還是在個人,就你個人對你自我價值的體現,我覺得這是一個關鍵。

自我價值的體現,就是這個層次里很重要的一個東西了。

如同馬斯洛所說,第五個層次的概念是「自我價值的體現,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小十二的名字就叫做《和自己對話》,簡直是再好不過的詮釋了。和自己對話,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再通過他最拿手的音樂發聲,傳達出這個時間點的林俊傑對自己的認識。

Brian說:「他有很多金曲,我覺得繼續做自己吧,什麼都別改變。

在第五層之上,其實還有一個有些爭議的層次——「超越自我」的層次(據說經常發生在藝術家身上,是一種沉浸其中的忘我體驗)。有時候我覺得,現在的林俊傑正在往這一個層次走去,遲早的遲早,他會成為一個「超越自我、超越無限」的,大藝術家(笑

回到他本人身上來說,林俊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他對音樂有近乎痴迷的熱愛,他對喜歡的東西有超乎想像的堅持。

他有堅韌的心性,堅定的信念,說到做到,承諾的事情絕不反悔。

他懂得感恩,懂得放手,懂得珍惜收穫,也懂得感激失去。

他從生活中的的每一分每一秒里汲取養分,將生活給予他的點點滴滴化成新的力量,作為原力反饋給這個社會。

他永遠願意用最美好的目光溫暖地注視世界,永遠願意用誠懇真摯的語言與人交談。

不管是在哪裡,他說的最多的兩個字永遠是,「謝謝」。

他身上有幾個很重要的關鍵詞。

分享。

林俊傑真的是一個非常願意分享的人。他的微博、Facebook、Ins都更新得很勤快(長草的冷宮林距離除外),並且堅持自己打理,更不要說最近的直播了。他很願意把自己的生活攤開來給我們看,這對於一個明星、一個公眾人物來說,是很不容易的。難能可貴的是,他並不是以八卦娛樂為目的而分享他的生活,而總是希望我們能從他的生活里找到那麼一些美好。他喜歡看風景,於是把他的眼中所見拍成了#我喜歡這樣看世界#,他喜歡用音樂來傳達他的心情,於是我們聽到到的是《水仙》這樣動人的歌曲。翻翻他的心情狀態,傳達的永遠是正能量,我想這才是分享最該有的樣子吧。

思考。

林俊傑是個愛思考的人,在他多樣的性格里,有一面叫做「哲理林」,當切換到「哲理林」狀態的時候,通常就是他發表一些雞湯的時候了(笑)。他思考的範圍很廣,從一花一葉到一世界,能從眼中的所有里汲取思考及創作的靈感。他的第十二張專輯叫做《和自己對話》,初看是有點精神分裂的樣子,但其實並不是——僅僅是他剖白了自己的內心而已,小十二的音樂是有很濃重的思想性的,那是從思維里延伸而出的一種意境。

一個愛停下來思考的人,會有更大的智慧、更廣的胸襟、更前瞻的意識,即使你覺得他天馬行空,但你也不難發現,當他重新起跑,他就一定是那個永遠跑在前端的人。

誠意。

林俊傑對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懷抱著滿滿的誠意,他不吝於用真誠的態度對待一切,也因此獲得世界最溫暖的回聲。他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演唱會開始之前,會帶著所有的工作人員圍成圈向耶穌祈禱,光鮮亮麗的舞台妝之下,心卻是透明的——我想對於一個教徒來說,恐怕最辯白的時間就是朝向主的時間了。他抽空心裡的雜念,用最純粹的狀態來迎接工作,在他視為生命的音樂上,他奉獻出了最高的誠意。Jason Mraz說,很多人想和他合作,而他們把JJ放在了第一位,就是因為看到了他音樂里的誠意。音符不會說謊,想感知林俊傑,就去聽聽他的歌吧。

初心。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句詩寫道:因為我們走的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

「初心」這個詞吧,現在真有點快要被用爛了的感覺,可最能用來形容他的態度的,卻還只有這樣的一個詞。其實仔細咀嚼這個詞,它是帶著點審視的,帶著對於時間和人生的反思,帶著點對過去和現在的自己的考驗。初心不是、也不應該是賣情懷、啃老本,這一點,林俊傑一直做得很好。張思爾說,他曾經很擔心老林,會不會在進入圈子以後被浸染,忘記了自己的理想,慶幸的是,他有了這樣的成就,但他的人還是沒有很大的改變。

應該就是我對於創作過程當中的一個心態,那個心態是永遠不變的,我會一直努力記住,我對音樂,對鋼琴的那個關係永遠記住那個當初的自己,當我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我不是因為,我想要當歌手而去寫歌的,我是因為我真的喜歡音樂、喜歡音符,喜歡聲音的那個美,去開始的。

老林在回憶過去的時候,口氣都是很淡然的,也從來看不到他對於那些或喜或悲的曾經的沾沾自喜或是耿耿於懷。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未來,是那些還沒有做到的事情,但不代表他就記不得以前的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在紀錄片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從青澀到成熟的林俊傑,經過了十幾年,他也並沒有什麼不同,打電玩也好,做音樂也好,這是一個真正帶著初心前進的人。

平和。

如果要描述整個紀錄片給我的感覺,那麼我想「平和」這個詞會是我的最終答案。片子的節奏掌握得很巧妙,環環相扣,連接順暢,沒什麼大起大落,卻是讓人看得很舒服的樣子,就和老林本人一樣。

這幾年的老林其實很有點「德藝雙馨老藝術家」的感覺了,是不是該說他不愧是「時光守護者」,歲月沒有在他臉上留下痕迹,只給了他打磨後玉石一般更為溫潤平和的性子,現在的他,光芒萬丈卻不刺眼,性格圓融,話術到家,金曲講座上他侃侃而談,讓黃子佼直呼「你現在好會講哦」,高高的雙商簡直突破天際。現在我有時候甚至感謝老林的直播,雖然很讓我擔心我的耳機,但是能讓我看到他大呼小叫孩子氣的一面,倒是也值回票價(笑)。

平靜,平淡,但不平庸。

和氣,和暢,又不失原則。

辣么好的林俊傑。

他的關鍵詞太多太多,每一個,都代表著某個方面的,優秀的林俊傑。我想,怎樣的語言都不能完完全全地形容他,因為這實在是一個太能給人驚喜的人了。

7月6號的直播里,因為要發紀錄片了興奮得睡不著的萌林很認真地說道:「我在這兩年里拍了一部有關於人生、音樂和夢想的紀錄片,希望能給大家一些鼓勵和啟發,我相信在你們的生活中會有很多熱忱、喜歡的事情,都可以慢慢去培養這些興趣,以後某一天可以成為你們走自己未來的路的一個關鍵。所以不要認為,小時候喜歡的東西就是玩玩而已,其實可以把它變成一個持之以恆的東西,然後即使遇到很多現實面的考驗,你還是不放棄,你總有一天,一定可以被聽見,被看見。

紀錄片上線十天,他的努力,也已經被更多的人知曉。

前文里提到了不少《音響論壇》的專訪內容,那一篇專訪其實相當長,長達9頁,乾貨很多,而他們最後所取的標題是這樣的。

林俊傑,一位歌手、作曲家、編曲家、錄音師、很會說故事的人」。

我想,這是對他最好的總結了罷。

紀錄片很棒,音樂很棒,你很棒。

我想我會繼續迷妹第二個十二年的,嗯。

【End.】


沒想到他竟然和林怡鳳關係這麼好,我以後再也不吐槽她的詞了

話說回來,那個寫詞的女同學寫的挺好的,怎麼沒正式發表過她寫的

其實我只是佔個坑而已......

接下來正文

就姑且是對紀錄片的一些感想吧

part1 對人生的追憶

看完紀錄片才知道為什麼林俊傑對它如此重視,後半部分基本上就是回憶錄了

人不能沒有回憶,尤其是當你到了而立之年,就會越發感嘆歲月的無情......回望過去會發現有很多遺憾

所以他會和哥哥合唱飛機,只為了圓高中時未完的夢,也為了讓哥哥過一把癮(話說什麼和Eason合作,一個磁性中低音,一個透亮中高音,太配了有木有!)

所以他會和林怡鳳張思爾合作這麼多年,因為他們都是好朋友,那種可以非常直接的好朋友,因為相信他們可以聽懂自己的內心(所以恩師你能別辜負他了嗎.....)

所以他會寫水仙,會寫生生,表達能力不太好的他只有通過音樂,才能將失去親人的痛苦完全釋放出來

所以他會回到當年的高中,找那些老朋友敘舊,看著自己當年的照片和日記感嘆萬千(順便,只有我一個想聽那些積攢的demo嗎!那個女同學寫的詞挺好的,怎麼沒讓她寫....)

這部紀錄片講的不僅僅是新地球的幕後製作這麼簡單,他更是林俊傑用來記錄,梳理人生的一種方式

part2 對音樂的吹毛求疵

現在努力這詞變成了一種高級黑了,1%的天賦大於99%的汗水似乎已經成為了共識,不少人更是直接說因為

沒有成績所以只能吹努力了,笑死人了,現在的社會太悲哀了吧,努力都能變成黑點咯,還拿成績說事,說得好像那些成績是你的一樣,連林俊傑萬分之一都不及的人也只能過過嘴癮了

恩,這也是為什麼你們現在還一事無成的原因......

還有認真做音樂這句話真的不能瞎用,我覺得你如果做不到林俊傑這種程度根本就沒有資格說這話

這些年我看到了他進步和用心

並不只是一年一專這麼簡單,而是對每一個細節的吹毛求疵,

比如說所有的弦樂實錄(現在不少歌手都是用的假弦樂,好處是省事省錢,但耐聽度就大打折扣了,而且缺乏感染力)畢竟有錢任性;

對每一個樂器音色認真挑選,直到挑出最滿意的,所以你們會覺得水仙的弦樂很溫暖,生生的很大氣,I Am Alive的吉他鋼琴很好聽很乾凈,我突然想到新地球裡面那麼多合成器音色,估計也是他一個一個挑出來的吧;

對混音的細緻入微,所以專輯人聲和樂器比例分配都很棒,聽起來一點都不雜亂,這種音樂是精緻的,無論你用多少錢的耳機聽都是一樣的,這點在不為誰而作的歌中完美的體現,尤其是前奏的鋼琴,美得就像群星墜落,超越無限也是如此,(混音如果不好,是沒有底氣做edm和人頭錄音的)

對自身唱法演繹的講究,甚至包括每首歌的情緒體現,每一個字的氣息分配(雖然我覺得他還可以更放開點);

身為製作人,總覽全局,所有編曲都有參與進去,編曲人負責將他的想法完美的呈現,最後把關的還是他;

這就是林俊傑,在一年之內,幫陳奕迅製作半張專輯,幫蔡依林製作主打歌,在如此忙碌的一年,還交出新地球這張絲毫聽不出敷衍和馬虎,再度超越自我的作品!六年四張專輯,一張比一張好!無論是傳唱,銷量,口碑,還是金曲獎(沒錯,現在有底氣了)!

恩,你能做到以上幾點,就可以說我家xxx可是和林俊傑一樣認真做音樂的人哦~~~

有時候結果並不是唯一的,抱著為了得獎的想法沒什麼意思,沒有收穫到理想的效果沒關係,重要的是學會享受過程,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收穫的,上天不會虧待保持初心之人

part3,音樂理念的改變

許環良說因你而在有些保守,放不開,其實我也有這種疑問,但他的回答更讓我驚訝,他說這是一次對過去十年的總結,所以不想在這專改變風格,想先剎住步伐,先為這十年畫一個完美的句號.....

天哪!他真的成熟了,以前的他天馬行空,喜歡追求酷,所以會有曹操和西界的嘗試,因為要對所有人證明他的突破和改變。

現在的他已經懂得不要得失心太重,不要迷失自我,要適當地停下腳步調整狀態,他對自己的音樂之陸有一個冷靜而清醒的規劃。

因你而在後他重新出發,嘗試了新的風格,於是就有了新地球,和自己對話,現在的創作更加自由隨性,更加註重內心和情感的表達

同時他的思想也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華,新地球反諷了美麗新世界的荒誕,不為誰而作的歌呼籲人們要感恩身邊那些無名者的奉獻,雖然因為恩師的詞傳達的並不是很到位.......

而對他來說影響最大的莫過於09年100天的失聲,那段日子想了很多吧,也要感謝王敏,然而我還是想吐槽,成熟起來不代表就要寫一大堆抒情歌阿......你以前歌裡面的那些電子音效不比爛大街的弦樂新奇多了!?,難道以前的自己在你眼裡很孩子氣嗎?

不管怎麼說,玩音樂的林俊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踏踏實實做音樂的林俊傑

無論你們喜歡哪一種,都接受吧......

part4,關於作詞人

讓我比較意外的有兩點,一是我們的恩師竟然沒登場!二是沒想到林怡鳳和老林關係這麼好,本來以為只有張思爾來著。

相對於恩師的敷衍,林怡鳳是真的懂老林,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紀錄片開頭,方文山林夕那些作詞人幾個月前就邀歌了,林怡鳳一個星期就寫出來了,所以這用心程度你們懂的(估計是聽了demo後一氣呵成的)

相同的興趣愛好才能維持長久的朋友關係,林俊傑當年高中肯定有一大堆朋友吧,但最後為什麼只剩下張思爾等寥寥幾個了呢,就是因為彼此有相同的志向才能這份羈絆維持下去。

娛樂圈真正的友情很少,老林現在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是出道前和海蝶時期的,朋友不再多,而在精。

你們當年的摯友都在嗎?

ps:我以後再也不吐槽林怡鳳了,恩師請狗帶靴靴

part5,關於生生

生生的含義已經被解釋很多次了,現在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永夜就是失去摯愛的那份痛苦

人的肉體會消亡,人的生命會逝去,但那份真摯的感情是不會失去的,只要有愛,永夜也是永晝

生生就像燈火,生生不息你和我......

這詞簡直太神了,在我心中前五了(黑暗騎士,故事細膩,不存在的情人,生生,她說)

最後:

前幾天和一個老粉聊天,談起老林的未來,我和她都覺得這幾年是老林最好的狀態,她根本沒想過他還需到達更高的地位,二三四沒什麼區別,只要未來談起這代歌手時,林俊傑能佔據一部分人的青春回憶就夠了

我問她現在對林俊傑還狂熱嗎,她呵呵一笑,不狂熱,也就屯屯專輯,新專輯不聽就直接下單,不看價格,不看贈品,演唱會必看,基本活動都參加而已。

我笑了,如果一個人能在你的生命中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能讓你擁有這麼多難忘的回憶,那麼他是幸運的,如果能讓很多人都擁有這種回憶,那他身上必然有值得你這麼做的閃光點

有時候我們喜歡這個歌手只是習慣使然,只是他承載你學生時代的回憶,承載著你的青春

當某天你走在大街上,那熟悉的旋律飄進耳朵時,你是否會想起那些年和同桌死黨一起共用一個耳機聽歌的歲月?你是否會想起那時候全班人手一本的歌詞本?你是否會想起那個因為上課聽歌被班主任沒收的新mp3?

每個人的青春和回憶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能出現在你的生命里是一種緣分。

確認過眼神,我遇上對的人。

對於我來說,林俊傑不僅僅是一個喜歡的歌手這麼簡單,他更是一種信仰,一個正能量的偶像,無論是他的為人還是身上那些美好的品質都值得我學習,只要他唱下去,我就會聽下去......


看完紀錄片的最後一秒鐘突然油然而生一種「啊,原來他曾經在我們看不見的時間裡走過這麼長這麼多的路」的感覺,再就是突然覺得這個紀錄片其實賦予了《生生》這首歌全新的生命。

關於林俊傑的角色

這部紀錄片最讓我驚訝的是,林俊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並不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歌手」,而是作曲家、製作人、編曲人、錄音師、樂手……這些我們很少接觸的身份。正如裡面提到的,一首歌可能只有5分鐘,但是其實背後蘊藏著太多人的努力成果。一開始提到音樂紀錄片,我第一個想到的是五月天的《追夢3DNA》,畢竟是我唯一進電影院看過的音樂紀錄片,所以想著,應該就是記錄歌手林俊傑的演唱會台上台下,看他耍寶和live的變態穩定程度,結果,是我想錯了。

那個歌手林俊傑廣為人知,那個歌手林俊傑的唱功大家都在誇,甚至有的人已經開始意識到作曲家林俊傑這個身份,然而很多人像我一樣,對一首歌的形成過程一無所知,每次拿到CD都會略過後面長長的工作人員名單。而這部紀錄片較為完整地展示了音樂專輯的製作過程,以及他在其中扮演的多重角色。

關於專輯承載的感情

紀錄片在講述林俊傑成長史的過程中主要還是圍繞《新地球》這張專輯的製作過程(畢竟《和自己對話》已經跟專輯一起發了紀錄片了嘛),同時讓我很驚喜的是,居然探討了《西界》這張專輯。

可以說透過紀錄片本身,是對《新地球》這張專輯概念傳遞的一個升華,尤其是我在最開始提到的《生生》這首歌。

在這裡真的要表白一下這首歌,當時第一時間run完專輯的時候,我第一個返回去聽的不是《可惜沒如果》而是《生生》這首歌。關於這首歌音色的渲染有多棒,歌曲氛圍和旋律的美感已經不需要重新再誇一遍了,只是當時豆瓣多少所謂文藝青年嘲諷我林這首歌是情歌這件事情,就足夠狂打他們的臉了,在這裡我特別認真的說一句:

林俊傑的歌的確旋律優美好聽,但麻煩你們先聽一下,再瞎扣「苦情歌」這種帽子我就翻臉了啊我跟你們說。

我感覺特別明顯的就是,從《新地球》這張專輯開始,林俊傑正在努力傳達他最初作這首曲時的原始感動,他說過,他想要寫出打動人心的作品,他想要傳達自己在十幾年的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喜悅和悲傷,他在非常努力地傳達他對生命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而這幾年,我感受得極為真切。

關於他的期望

這一part想說的不多,只是說從訪談、微博還有直播里感受到的零星半點,分享給大家。

希望喜歡林俊傑的朋友們離他的作品更近一點,用心感受他的作品想傳達出來的概念,然後轉換之,讓更多更多的人看到。

——————————————————————————————————————————

最想最想說的先寫這麼多,紀錄片這麼好看,我要再看5、6、7、8、9遍哈哈哈哈,還想跟大家探討下《西界》和這兩張專輯的很多很多,今天先寫到這裡。

——————————————————————————————————————————

我是8.8更新的劃分線。

拜武漢的陣雨所賜,今天可以坐下來敲一敲這個問題,說一說《西界》。而今天也是林俊傑跟華納合約到期的日子了吧,近期JFJProduction的「人事變動」讓很多歌迷「激動」了一把,看來近幾年大家對華納積怨已深哈哈哈。我還是秉持尊重決定的態度,是走是留,已經走過三十六年的林俊傑應該比指手畫腳的歌迷們看得更清楚。

好了,不跑題了。

說起《西界》在林俊傑歌迷群整體的地位,可謂褒貶不一,在這裡我也只論述我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只要是早期的歌迷,都知道這張專輯對他意味著什麼。從江南到一千年以後到曹操,之前每張專輯都有hit曲,且旋律朗朗上口,歌詞是否不明所以我在這裡就不評價了。而到這張他突然開始玩負面概念,殺手這歌配著MV一出,突然就flop了,這個他跟公司都沒有想到。不論今天這首歌被大家吹成怎樣的神曲,都是後話了。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近五年以來,林俊傑很少唱這張專輯裡的歌,身為主打的殺手和西界我已經數不清多久沒聽過了。

在紀錄片里他們整理了很多理由,什麼概念傳達不好啊,自不量力啊,風格太詭譎啊blabla。但我覺得其實這張專輯最後沒能留下比較好的口碑的一大原因,或許是專輯內風格的自我拉扯:要打概念,就請完整專輯選曲,像《新地球》有前後的概念映襯。而不是前期陰暗的基調先鋪起來,馬上給你來一首《發現愛》這種歡快陽光的曲。或許是顧及到市場,其實我覺得林俊傑在專輯概念的完整度上始終差點什麼。因此,總給人一種——哇!好像很牛掰!……額,後面怎麼這樣了?的類似感覺。

——————雨停啦,改天繼續說完。(≧▽≦)


有幸去參加了清華大學的首映發布會

真的

老林拍的紀錄片啊…都那麼真實走心

感覺是真的把自己的思想、過去等等剖析開了讓我們看。

這個感覺很奇妙。

這部紀錄片老林拍了很多東西,包括新地球、和自己對話、時線演唱會、做專輯的後期、和舊時好友的作曲…太多東西了

很真實,也讓我更加了解了一點他,也更加心疼他啦。

作為紀錄片而言,我真的覺得拍的很棒。

但是感覺如果不是JM看這部紀錄片,應該沒耐心看完吧。畢竟非敘事的紀錄片都這樣。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有的只是細水長流的記錄。

建議大家去看一看,看一看現在真正認真的音樂人的成長。

看看我家老林走過的路。很酷。


林俊傑 a singer/composer/producer

循環看了幾遍之後,感觸的說不出話,林俊傑一直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對音樂的要求細緻到不行,同時身兼創作者和製作人,事必躬親。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了私下各種各樣的他。有看到牆上獎狀希望自己也能掛上去有事業心的他,也有拿到母帶後開心的像個孩子又抱又親的他,收到可惜沒如果歌詞後情景完全代入emotional的他,認真耐心的hold在鋼琴前找收音位置的他,還有錄音時精益求精的他。最後的最後,十分珍惜自己的聲音的他,等等等等。

這每一種都很林俊傑,正是這種種細節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華語天王林俊傑。

ps想補充一點我真心想說的,當年西界/殺手出來的時候,我是真的很喜歡的,完全沒有產生過林俊傑變了或者怎麼樣的想法,甚至我到多年後才知道還有西界「滑鐵盧」了這件事,紀錄片里有講到,其實我覺得他只是在嘗試做不同風格的音樂而已,有人喜歡就會有人不喜歡,林俊傑說自己是音樂狂人,可能他覺得自己狂過頭了,但是經過時間的歷練他現在也已經做到收放自如了吧

重點收看地址

騰訊視頻:http://t.cn/R5BvjFh

音悅台:http://t.cn/R5BhGCU

網易雲音樂:http://t.cn/R5BhGCy

QQ音樂:http://t.cn/R5BP4Q2

YouTube:http://t.cn/R5BPgY3


瀏覽了一下答案,似乎是JJ粉絲的回答比較多。作為不是粉絲,或者最多是路人粉的我,也剛剛看完這部紀錄片,還在激動當中,想趁熱打鐵說說自己的看法。

Enlightening,是我看完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感受。

看到前半部分,覺得自己不懂音樂;看到後半部分覺得自己不懂人生。看到最後的最後JJ唱響「生生」,忍不住嚎啕大哭。

前半部分有很多關於音樂製作的專業內容。即使是純路人,也可以從中了解到很多音樂製作的過程,方法,理念與態度。這部分對於懷抱音樂夢想的人來說,可以說是個非常好的啟蒙介紹;對於普通聽眾人來說,可以是教你如何聽懂一張專輯的說明書。

「Enlighten」是因為,它開了一扇門帶你走入流行音樂這個產業,讓你開始去了解如何「聽懂」一首歌。

後半部分JJ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情感故事。不可否認這些都是非常「私人」的經歷,但其中JJ對其個人經歷的反省,總結和感悟,我覺得是真的可以「點亮」到心中的燈,又或是觸動到心中的「弦」。

在JJ的分享中,你可以看到他是如何成長的:如何去面對人生交叉點的迷茫;如何去處理真實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如何去面對生命中逝去的傷痛;還有很重要的,如何去找到真實的自己。

其中有翻來覆去的糾結,有嘗試後的失敗,也有堅持下來的成功。但JJ自己的反省、總結和感悟,可以是被我們每個人化用到自己生活中的動力,提醒和慰藉。

「Enlighten」在於它不僅告訴你「人要面對自己,人要找到自己」,更展現了一個人「如何找到真的自己」。不僅餵了雞湯,還給了勺子。

最後,這部紀錄片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是它傳遞的信息,更是在於它展現的態度。當一個人把他的事業,生活,成長,夢想細細地剝開給你看時,你感受到的是真誠和用心。

真誠。用心。才能令人感動。在這個紀錄片里我感受到了,也感動到了。

如今的世界虛與委蛇盛行,用心真誠罕見而稀少。但幸好,總有人在堅持不放棄。

總之,這是很好很好的紀錄片,很好很好的林俊傑。值得反覆重溫。

也願每一個人都能有自己的timeline,用盡自己時間獲得精彩。


終於能寫感受了,謝謝題主的問題。

首先,有一點很讚歎,就是JJ從一開始對自己的定位竟然是作曲人,編曲人而不是歌手。好像歌手這個身份只是在為他想成為最棒的作曲人最棒的編曲人製作人而服務,他似乎只是通過身歌手的身份來打磨著學習著編曲和製作的方法,所以他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個激進青年,學無止境的代表。慚愧。

其次,關於生生這首歌,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覺得只是被旋律動聽而吸引,但看完後明白了這首歌背後隱藏著多少成長的故事,描述著一個人掙扎於永夜和永晝之間的狀態,那種拉扯到瀕臨崩潰的感覺,我好像看見了林俊傑一遍遍問自己到底你在害怕什麼,焦慮什麼,一次次逼迫自己面對自己的永晝。他把自己寫進了歌里,也寫進了許多人心裡,感謝他把這首歌誕生的過程展現出來,這是屬於他的故事,也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故事。

第三,可惜沒如果。聽到demo再看歌詞,感嘆一下,林夕真的是個天才,把JJ在曲中的情感完整地翻譯成了文字,契合度百分之百。那當JJ第一次看到歌詞時候的反應,看到有人可以把他藏在旋律中的心情寫得這麼淋漓盡致,我想他的眼淚更多的是感動和欣慰吧。記得片中許環良老師說過,歌手不是要唱好歌詞就行了,而是要把歌詞中沒有寫到的情緒都唱出來。林俊傑做到了,做得太好了。

第四,關於俊傑的阿嬤。這一段甚至覺得有些,殘忍。2013年,時線的第一天,他深愛的親人在他演唱會第一天離開了他,但他卻不知道。依舊那麼努力那麼興奮地開著演唱會,然後在萬人面前給阿嬤禱告。我想他當時心裡一定是極開心的,他一定想告訴阿嬤他成功了,他的舞台很棒。

但就是這裡的表現手法,他充滿希望的樣子,在知道消息之前有多興奮有多開心看到大家都幫他給阿嬤祈福,那知道消息後的他該有多自責和難過,這一段反應沒有記錄在其中。理性地殘忍地評價說,這樣剛剛好,能夠做到我不說你也知道我的心情的程度。但看的時候真的哭成了狗。那雙牽著他長大的手,永遠靜止在那張照片中了。

第五,關於他對音樂的龜毛。只能說早就知道他對自己的要求嚴苛,卻沒想到嚴苛到連歌曲間隔幾秒鐘都會反覆調試。有他所有專輯的歌迷應該都知道,他習慣在專輯中插入間奏,純音樂等等將歌與歌連接起來的因素。所以聽他的專輯最棒的方式就是順序循環不切歌,感覺就像聽一個人講了一個故事,可以看見清晰的脈絡和他在寫故事時候此起彼伏的心情。

另外,他對每個細節的精益求精,追求,打磨。說實話一開始我覺得,可能於聽眾而言並沒有那麼牛的耳機能聽到那麼多的細節。就算有,又有幾個人會認真聽。但突然想起了蝴蝶效應,,雖然蝴蝶效應多數描述的是時間軸上一個過去事件變化而給未來事件帶來的改變。但把這個道理橫過來,放到同一首歌里,一個細節的改變,會對整體產生極大的影響啊,確實是這樣。所以JJ完美的地方就是他永遠在追求完美,追求細節的完美,追求整體的完整。

第六,最不願意回憶都的兩段往事,512大地震以及他失聲的100天。曾經看過四川某個電視台工作人員的訪談,JJ當時聽說了大地震後,不僅僅在2天之內寫出了愛與希望,更想方設法想去災區做點什麼。可以腦補出他心急如焚手足無措的樣子,最後電視台的人員說他們台請不起一線的歌手,婉拒了他,後來JJ又一次聯繫電視台說不需要出場費,只要來回機票,又被婉拒。最後,我有點記不太清細節了,好想說只要工作人員的機票解決了就可以,最後,他去了,打給災區人民愛與希望。還有多年後的I pray for you。時間在走,他還是他。

而當他說自己除了歌手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心裡揪了一下,並不是因為敬佩他對音樂的執著和追求。而是心疼他的100天。因為那時的他,在他心裡,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只是寫這歌編著曲的高中生,他是一個依靠嗓音創作音樂表達內心的人,失聲對他來說可能跟失語無異。不知道他是怎麼在這樣的打擊下站起來的。私心覺得,100天那首歌,實在不應該被寫成一首情歌??

最後這兩件事的連接點,那個小女孩。她和JJ真的有一種奇妙的緣分,彼此是彼此的天使。

寫了那麼多,好像都是淚點。。其實笑點也挺多的,幾天不洗頭唱了幾十遍的浪漫血液,衝浪的時候勒骨尤其突出並且完全不知劉海是什麼的林俊傑,都給這部主線有點沉重的成長紀錄片添加了好多笑料。

最後,想回答一下俊傑在微博上提到的幾個問題:

一首歌,我聽到了作曲人,編曲人,製作人在孕育它的過程中那些巧妙的構思,日以繼夜的修改,不計其數的反覆。最後呈現給聽眾的是一個完整的,被賦予生命的作品。

林俊傑這三個字,我看到的是"愛"。熱愛音樂,關愛生命,愛家人朋友歌迷。

---If miracle had a sound---

樓主可能還會更新,寫得有點粗糙。。如果想要轉載歡迎,不過請註明出處和作者啦


利益相關:林俊傑13年粉

簡略評價:

從紀錄片的角度說,這是一部及格線以上但距離精品還差很遠的紀錄片

邏輯上,先從JJ及其背後的工作人員在專輯製作的不同角色談起,讓我們看到了一張專輯背後需要付出的太多努力。之後順著這條線探尋其背後的成長之路。

其實紀錄片說明的是那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沒有人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你們喜愛的那個JJ也是一樣

作為JJ鐵粉,這些歌曲背後的故事我大多早就都知道了,但仍有很多驚喜。

一句話總結:

如果你是JJ粉,這部紀錄片看過之後,你會更喜歡也更加理解JJ

如果你是路人,對JJ不那麼了解,但是還滿喜歡他的歌曲,這部紀錄片看過之後,你也許會開始喜歡JJ;

如果你是JJ黑,估計你也不會看這個問題。

以下分十點詳談,夾帶私貨,不感興趣可繞過。

1.超越無限

我在如何評價林俊傑2016年全新電音單曲《超越無限》? - 桐哥與你話長更的回答里說過:

林俊傑從獲得金曲歌王之後就開始不再為評委而創作了,他自己特別怕別人把自己和情歌劃等號,所以專輯《新地球》開始講內涵玩概念,專輯《和自己對話》開始在設備上做新的嘗試,一直到今年這首唯一單曲《超越無限》繼續嘗試電音。

事實上,看過紀錄片之後,我們才發現JJ一直都希望新專輯能嘗試各種不同的想法,第一次金曲歌王大概是讓他做出決定的最後一根稻草。而這首《超越無限》正是這部紀錄片的主題曲,歌名大概就是對這部影片內涵的最好註腳吧。

2.加盟華納

如果做個調查:你第一次開始喜歡上林俊傑是什麼時候?

我想,答案至少應該有以下幾個:

①很早就開始了,像桐哥一樣,從《樂行者》始;

②大年紅遍大江南北的一首歌曲叫《江南》,我才知道它的演唱者叫林俊傑;

③一千年以後?曹操?小酒窩?修鍊愛情?反正是某首大熱的金曲;

④第21屆金曲獎,JJ坐在鋼琴前自彈自唱了5首入圍當年最佳女歌手的歌曲,張惠妹、莫文蔚、蔡健雅、徐佳瑩、陳綺貞。現場鏡頭給到幾位原唱時都快要哭了,最後還起立為林俊傑鼓掌,做出膜拜姿勢。

我不知道這次live表演是否能算上華語樂壇最佳現場之一,我只知道這段表演在油管上瞬間瀏覽量破百萬,我只知道這段表演讓台灣聽眾重新認識了林俊傑。但我當時並不知道,華納音樂的亞太老大陳澤杉也是看了這次表演後毅然決定要簽下JJ。事實上,後來華納通過上億元台幣的價格成功簽下JJ。林俊傑解釋原因稱自己是想換個新環境,「能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認識更多的人,能尋求到不一樣的音樂創作靈感」。

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指責他竟然沒有選擇和自己的伯樂老東家海蝶音樂續約,鋪天蓋地的謾罵堪比當年的菲戈加盟皇馬,詹姆斯加盟熱火,以及今天的杜蘭特加入勇士。

但事實上,加盟華納後的第一張專輯《學不會》,公司就完全按照金曲獎標準製作,雖然衝擊歌王失敗,但是後一張《因你而在》成功獲得金曲歌王,並且上月底成功二獲歌王。

3.金曲獎

如果說這部紀錄片還缺少點什麼,我個人覺得可能就是關於金曲獎的部分。不知道是不是導演覺得如果宣傳這部分可能會太過功利性還是怎樣?但是熟悉林俊傑的粉絲應該知道,他對於金曲歌王的渴望,從這部紀錄片也可以知道他在背後付出的努力。林俊傑的實力本不需要用什麼證明,但是沒得過的時候就是沒得過,好像總是差了這麼一口氣,好像一個學霸每次模擬考試都考第一,大家都說你准能考清華,但是,如果沒有真的參加過一次高考並且考上,總好像差了點什麼。這就讓我想到足壇的梅西,我在如何看待梅西宣布退出阿根廷國家隊?對他今後的職業生涯有哪些影響? - 桐哥與你話長更的回答
中說到:

之前的大賽失敗,他想的都是,「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而這次的決賽失敗,他想的是,「江東弟子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哀莫大於心死

我們最擔心出現的場景是,也許他會在退出樂壇之後遺憾地說:我這輩子就差一件事沒做成,我沒評上金曲歌王。這個場景永遠,永遠也不會出現了。

取代它的是,我們始終記得,林俊傑在21屆金曲獎上一戰封王般的live,我們始終記得,他第一次獲得金曲歌王激動不已的樣子,就像前幾天首獲金曲歌后哭得像淚人一樣的彭佳慧,我們也始終記得,前幾天二獲歌王的他這次淡定了許多。

這樣一段經歷如果拍成紀錄片的話,一定會很好看,我覺得。

4.遺珠之作

總聽到一個詞叫做遺珠之作,是說歌手們被大眾忽略的好歌曲,從這部紀錄片我們才知道原來JJ也有著那麼多遺珠之作。如果有機會,把它們都發表出來,對於我們粉絲來說,將是多麼大的幸事啊。

別的不說,紀錄片里的兩首就好聽哭啊。

悠悠記得
回朦那一眼

許多辛酸
湧進心田

分離的時間

《拼圖》

從今以後

重新再拼湊
回憶你一絲溫柔

曾經雙手把我緊扣擁有

重新再拼湊
你的笑容你的眉頭

5.談談《西界》

《西界》絕對是林俊傑音樂生涯的最大滑鐵盧,如果硬要我選出JJ專輯中我不喜歡的一張,我也會選《西界》。儘管這張專輯中有著備受推崇的《不流淚的機場》,但仍然無法解決整張專輯定位不清晰的缺陷。直到現在,我才能靠百度明白「西界」的真正含義:每個人心中都有西界,通往那個未知的自己,在愛與恨之間,在黑與白之間,在善與惡之間。

這張專輯不能說不好,重新聽過,比如《殺手》的編曲也許是太過超前了吧,當然也有距離標準的林俊傑有點遠。

不過讓我沒想到的是,從紀錄片中我們知道,這次失敗對於JJ的打擊竟然那麼大,一度懷疑自己的製作人身份。所以,其實我沒說錯,如果真的遲遲不得金曲獎,是會讓JJ自己不斷懷疑自己的,如果那樣的話,我們這些粉絲真的要哭死了。

6.失聲

JJ受到的另一個最大打擊之一大概就是當時的失聲了。我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那種感覺,就是這麼好聽的聲音是不是真的要聽不到了?是不是以後只能聽別人來唱JJ的歌曲了?好後悔,失聲之前,明明他就在天津有開演唱會的,我為什麼沒去聽?以後不是都沒的聽了。即使能好起來,會不會像張信哲一樣,聲音不像曾經的他那樣空靈了?

好在他成功戰勝了病魔,除了假聲比以前沙啞了,貌似也沒有什麼變化,甚至真聲的唱功好像還提高了不少。記得那段時間媒體宣傳的很多,這在紀錄片中似乎著墨並不多,不知道導演是如何考慮的?

7.《生生》

當然,這部紀錄片讓桐哥最欣喜的地方就是特別認真的刻畫了《生生》這首歌的來龍去脈。《生生》是林俊傑歌曲中桐哥最喜歡的一首。以前寫過幾個關於《生生》的答案,

林俊傑最好聽的是哪一首歌? - 桐哥與你話長更的回答

應該怎樣理解林俊傑新專輯中的《生生》這首作品? - 桐哥與你話長更的回答

如何評價林俊傑新歌《生生》? - 桐哥與你話長更的回答

紀錄片告訴我,原來我的理解是沒有問題的,他的《生生》確實想表達這個意思。不知道紀錄片出來之後,會不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上這首歌,這倒是令我頗為欣慰的。

我們畢生都在和生命奮戰,終究必須面對至親逝去,永不復返,留下來的,是曾經一起共度的時光,以及最後的叮嚀。有些人選擇讓自己沉浸在失去以後的深淵,讓黑暗吞噬自己,虛度餘生。也有人選擇秉承逝去者遺留下來的美好,勇往直前。我的阿嬤(閩南語:奶奶)多年前也曾經失去她的摯愛。她選擇了用她的方式投射她的愛,緊緊的把家人系在
一起。我們唯一不辜負阿嬤的方式,就是延續她的精神,也把自己活得很充實、充滿愛。阿嬤離開之後,我的人生徹底改變了。我的音樂,不再是為了宣洩情感,也不是為了生存。我的音樂,已經成為珍惜摯愛的方式、誠實面對自己的過程、繫緊情感的途徑。我找到了自己的永晝。

——林俊傑

8.林俊傑與清華

這部紀錄片的首發會是在清華,這應該大概是林俊傑第二次來到清華吧。桐哥一共四次在現場看見過林俊傑,兩次是在演唱會,一次是簽售會,還有一次就是林俊傑第一次來到清華。

2013.04.11,林俊傑來到清華宣傳《因你而在》,那是他第一次來到清華,而桐哥也沒有離開清華,於是,建館101,我倆就這樣相見了。排隊5個多小時,終於拿到一張第三排的入場券。當時,林俊傑的團隊要選擇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之一作為場地,而北大拒絕了他們,所以我就這麼幸運地在我的母校見到了我的偶像。

3年過去了,JJ又來到了清華,只是我已經不在了,而且,這次我沒有回去。

9.竟然沒有懷秋

採訪了這麼多好友,竟然沒有懷秋的任何一個鏡頭,他們是不是分手了?

10.送上官方文案

【聽?見 林俊傑If Miracles Had a
Sound】

一部獻給所有音樂人以及對音樂熱愛者的紀錄片

「所謂的「流行文化」,今時今日經常流於表面的解讀,對於流行音樂的產品,人們往往會忽略其中的過程與體驗-也就是其中的故事。這部紀錄片,是關於「我為什麼要做我在做的事」。我希望透過自己的真實歷程,以及參與這段歷程的朋友們的經驗分享,予以有夢想的人鼓勵。」─ JJ林俊傑

聆「聽」音樂幕後製作全貌

看「見」不為人知的林俊傑

歷時455天

累計14400分鐘

橫跨美國、星馬、香港、台灣…

一段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歷程

一部關於音樂與人生的紀錄片

?Face to Face:

首度揭露JJ專輯製作的誕生,見證音樂人最誠懇的音樂態度

2013~2015時線世界巡迴演唱會感動幕後

【新地球】專輯完整製作過程全收錄

台前與幕後之間的林俊傑,真誠面對彼此的自省與反思

?Heart to Heart:

挖掘歷年創作背後的真實故事,引薦JJ自少年時期一起追音樂夢的良師益友

卸下輝煌成就帶來的掌聲榮耀,披露JJ尋找音樂初衷的過程中所面對的挫折

「金曲歌王」的光環底下,不為人知的內心掙扎與心聲

?Master to Master:

難得一見的美、港、台、星馬國際級音樂大師分享課

新加坡一代流行樂壇宗師:許環良

新加坡頂尖製作人/編曲人:吳慶隆

香港天王天后御用音樂監製:C.Y. Kong

台灣知名混音大師:林正忠

美國格萊美獎音樂後制大師:Richard Furch、Brian Gardner

華納音樂大中華區總裁:陳澤杉

以及母校恩師、同學、好友、貼身助理、工作夥伴… and

「格萊美流行歌王─ Jason Mraz傑森瑪耶茲」

◎ JJ林俊傑─首部個人音樂紀實電影誕生

電影【十二夜】導演─Raye執導

公開台前與幕後之間的林俊傑,真誠面對彼此的自省與反思

揭露「金曲歌王」的光環底下,不為人知的內心掙扎與心聲

出道13年,發行12張專輯的金曲唱作天王林俊傑,不僅擁有過無數經典歌曲,更為許多華語樂壇的天王天后創作以及製作許多精彩作品,是歌壇公認的全能唱作音樂人。2014年是JJ林俊傑最豐收滿載的一年!不但接連獲得2014 iTunes 年度精選《年度最佳藝人》以及第25屆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等大獎,更因優異的音樂創作能力跨出國際,先為香港歌神陳奕迅擔任專輯製作人,更與韓國首席搖滾天團CN BLUE主唱鄭容和、日本流行天后濱崎步、以及格萊美流行歌王JasonMraz傑森瑪耶茲各別攜手合作。

然而,在人生事業最高峰的這一年,在台上享受所有人的歡呼與掌聲,轉身走下舞台之後的JJ,卻必須同時學習面對兩者之間的許多人生課題。

JJ:「所謂的「流行文化」,今時今日經常流於表面的解讀,對於流行音樂的產品,人們往往會忽略其中的過程與體驗-也就是其中的故事。這部紀錄片,是關於「我為什麼要做我在做的事」。我希望透過自己的真實歷程,以及參與這段歷程的朋友們的經驗分享,予以有夢想的人鼓勵。」有感於自己走過的人生旅途,以及渴望分享對於音樂的無限熱情,JJ因此決定將製作第11張專輯【新地球】的部分過程,以及自己一路走來的所有音樂創作心得,毫無保留的與觀眾分享。

邀請電影【十二夜】導演─Raye協助策劃以及執導,更邀請許多JJ林俊傑在音樂創作路上的好友、恩師以及大師級的合作夥伴共同出演。藉此讓大家能更了解每個專業音樂人在製作、創作出每一首心血的幕後,所付出的想法、態度以及專業。

◎一部獻給所有音樂人以及對音樂熱愛者的紀錄片

何謂發詞、編曲、錄音、混音、Mastering?

華語樂壇史上首次完整揭露流行音樂製作的流程全貌

分享真正「聽懂」流行音樂訣竅! 「看懂」音樂製作的門道!

林俊傑在開始學習創作歌曲、參與音樂製作的90年代與背景具特殊性,傳統技術的磨練和音樂製作思維,結合自身對科技與流行的敏感度,構造了JJ的音樂理念;經過時間和現實的洗禮,不但能夠在華語歌壇里屹立不倒,更是隨著時代演變不斷求新升華,JJ的音樂道路上紀錄的,除了自己的生活,還有他對人生的觀察與期望。在這個「人人都可以當歌手」的年代,集創作、製作、歌唱、舞蹈、舞台魅力於一身的JJ不但沒有鬆懈,反而更加嚴謹的要求音樂製作的過程,以及延伸自己的音樂所能夠觸及的議題。他對音樂的要求與堅持,建立在傳統技術的基礎運作,也建立在不設限的超前想像。

【聽?見 林俊傑】,為首部最完整揭露華語流行音樂製作過程的電影,從發詞、編曲、錄音、混音、Mastering等每一個環節,都將全面公開,讓所有對於音樂製作有興趣的朋友,能了解JJ的音樂是如何被產出,也破除大眾以為流行音樂 =泡泡糖音樂的迷思,看懂其中必須蘊藏的用心以及專業,也聽懂流行音樂為何能被永久傳唱的箇中原因。

難得一見的美、港、台、星馬國際級音樂大師分享課

只因JJ林俊傑才有的最強訪談陣容!

有鑒於JJ林俊傑對於音樂的執著與投入,他所合作的音樂夥伴,無一不是當今樂壇最頂尖的音樂人。像是新加坡一代流行樂壇宗師:許環良、新加坡頂尖製作人/編曲人:吳慶隆、和JJ一同打造歌神陳奕迅專輯的香港天王天后御用音樂監製:C.Y. Kong、台灣知名混音大師:林正忠、長年的合作夥伴美國格萊美獎音樂後制大師:RichardFurch、Brian Gardner,最讓人驚喜的是,連全球無數音樂喜愛者的偶像、格萊美流行歌王─ Jason Mraz傑森瑪耶茲,這次都為了力挺JJ的音樂紀錄片,特別於影片中現身,並獻出難得的訪談紀錄,不但分享他們與JJ一起工作的過程與想法,更不吝傾談自己的音樂工作心得,讓觀眾能更了解流行音樂工作者在後台任務的努力。如此絕對難得一見的大師分享課,都只為JJ難得齊聚於【聽?見 林俊傑】這部作品中。期望讓大家不但以不同角度認識JJ,也以不同觀點去聽音樂、了解音樂所帶來的美好。

【聽?見 林俊傑If Miracles Had a
Sound】

最後,特別歡迎關注原創樂評公眾號「桐哥與你話長更」桐哥與你話長更


從清華的發布會後開始期待這個電影 終於7號

起初和@Laineylaw一樣 以為老林的這部電影和五月天的那兩部會類似 偏向於演唱會的實錄 然而卻沒有

《聽見林俊傑》中 JJ跳出了一個歌手的限定 更多的是向觀眾展現出他這十幾年來的音樂歷程 還有音樂背後的故事

電影96分鐘

一開始 因為期待的是演唱會的實錄 想聽到JJ開嗓 所以感到有些枯燥 可當慢慢靜下心去看這個片子 慢慢進入了那個氛圍 會感到一種共鳴 感到原來這些年來聽到的JJ的音樂 在背後會有這樣的創作歷程

很驚喜 電影對 I am alive 這首歌的創作有一個很全面的紀錄 因為個人很喜歡這首歌 在失落後 重新振作 感受自己的內心 作自己想做的

映像很深

片中 JJ看完林夕給 可惜沒如果 寫的詞後 揉著自己的頭髮 說了句 好慘的歌

I am alive 的大提琴錄音的那段

還有和高中同學一起玩音樂時寫出來的歌 《等》《拼圖》這些從未發表的歌

《拼圖》那個歌一聽 在旋律上就感覺和《現在的我和她》有一種共通的感覺 一下就愛上

JJ和朋友打電動 玩刀塔的紀錄

與阿嬤的感情 還有那首《會有那麼一天》背後的故事

每一段都是一份感動

從小學畢業到高中畢業 6年多的時間 不算長

卻也算是聽遍了JJ的歌

對我來說 林俊傑是一種熱愛

他的不少歌 都或多或少的產生出共鳴

聽·見林俊傑

不論他人如何評說 在我看來 都是無可比擬的

片中沒有多少演唱會的實錄 對於我這樣鍾愛他聲音的人來說 或許是一種遺憾

但紀錄下的那些東西 讓我看到了舞台背後 用心去創作音樂 在生活中尋找靈感 去寫出那些能讓人們產生共鳴的歌曲的JJ

讓我對林俊傑有了不同於以前的體驗

而這部電影 對他來說也是一個新的起點 他用這部電影紀錄下了自己的音樂歷程 也訴說了他自己對音樂的忠誠與熱愛

憑這這部紀錄片 我相信 之後的每一張專輯 每一首歌 都會是他的盡心之作 帶給我們的共鳴與感動也將越來越多


下面是我在豆瓣對《聽·見 林俊傑》的影評

林俊傑身上一直有很多標籤,人們說他有動人的聲線,有天生的作曲的才華,但是在這部紀錄片里,他告訴我們:他從來就只是他自己。

這部紀錄片里,林俊傑通過製作《新地球》這張專輯的過程讓觀眾了解到了一個身兼製作人和歌手的他。我們可以看到他為了更優質的音樂全世界跑,我們也看到他在音樂上接近苛刻的態度。很多人說看到了他的成長,但是我看到的是他一直以來都不曾改變的認真與執著。他的成長在演唱上,在製作專輯上,但他的初心一直不曾改變。

我們可以很欣喜地看到華語樂壇有這樣才華橫溢的歌手,但是這種歌手的未來也讓我們擔憂。林俊傑不靠臉,完全靠才華在小鮮肉橫行的時代殺出一條血路來,這種難度可想而知。這讓我想起最近很紅的薛之謙來。薛之謙的歌深情款款,而且包辦了詞曲的創作,是新一代的創作型歌手。但薛之謙自己也曾說過他是靠段子走紅的,他是人紅了以後歌才紅的。在新浪微博的內地明星勢力榜上,紅成這樣幾乎人盡皆知的薛之謙還是比不過鹿晗。這種名次也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回到這部紀錄片上來,後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到林俊傑這一路走來的辛酸。關於他失聲一百天的事情,作為歌迷,我們說不心疼是假的。但是我們看到他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我還記得他在剛剛恢復的時候上節目,眼裡俱是掩不住的欣喜。即便是後來的訪談,他提起這件事也總是感慨頗多。到了這部紀錄片里,我很高興他看到了這次事件對他而言的意義,他看到了音樂對他的重要性,他開始將音樂融入自己的身體,他努力地用音樂去表達出一個自己,但很可惜的是,他儘力表達的,是大眾喜歡的那個林俊傑。可能是《西界》這張專輯打擊了他和他的製作團隊,他小心翼翼地在聽眾的口味範圍之內尋求突破。沒錯,可能有人要說他固步自封,說他不敢突破,一味投聽眾所好,但我要說的是,在現在這樣歌手泛濫的時代,突破自己是極其危險的事。聽眾的口味千變萬化,一旦你表達出的自己與他們的感覺不符,他們大不了不聽你的歌,而你要失去的就是大批大批的聽眾,然後專輯慢慢滯銷,到最後歌手慢慢過氣。對於像林俊傑這樣把唱歌做音樂視為生命的人來說,這絕對是致命的打擊。要追求自我,就一定要接受「難紅」的現實,這也是民謠歌手們的悲哀。所以林俊傑們只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去表達自己。我們也可以看到《新地球》里他的突破:擅長抒情歌的他開始演繹像《checkmate》《新地球》這樣快節奏的歌,也把自己的心聲在《生生》《水仙》里表達出來,這種歌曲的推出甚至讓我感動的想落淚。

在《新地球》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詞——合作。他和鄭容和合唱,和Jason Marz合唱。在作詞方面,他找來林夕和方文山這樣的金牌詞作者來助陣,也可見他的用心。關於他歌曲的詞,因為他是新加坡boy,所以中文不是很好的他的大部分詞創作都交給了別人。林秋離、林怡鳳、王雅君是他經常合作的對象,但我不得不說,他們的詞真的與林俊傑的曲有些差距。拿《可惜沒如果》和《生生》來對比,兩首都是抒情慢歌,前者林夕作詞,後者林怡鳳作詞。其實客觀上來說,《生生》算是林怡鳳比較成功的作品了,但是其中諸如「生生不息你和我」這種歌詞還是有比較生硬的感覺,比起林夕「假如把犯得起的錯,能錯的都錯過」實在是相形見絀。希望林俊傑的詞作者們在詞的創作上能提高自己,達到能與曲相同的程度上來。

總而言之,這部紀錄片的確是林俊傑心聲的表露,同時也為中國音樂紀錄片做了個良好的開端。希望老林注意休息,像認真對音樂一樣認真對自己。

以上。


看了紀錄片才知道一首歌經過了作曲,編曲,填詞,錄歌,錄伴奏,混音,製作等等環節,而林俊傑的每個環節有力求完美,你請世界各國的大師錄製,製作專輯,請頂級的樂隊來錄伴奏,原來每一首歌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投入了很多。

所以我們更應該尊重音樂,尊重版權,尊重音樂人!


多圖預警最大的收穫終於明白了生生新的含義

和佩佩合作沒有發布的歌很好聽呀

林怡鳳那段確實很感人 小時候炒雞可愛

跟幾位朋友交心那一段確實也很感動 這麼多年了始終不變

還是那個最好的JJ~

最後生生合唱感人


我也要先佔坑,等7月7號全線上映再來評論

好了,我來了。看完紀錄片了,應該說完完整整的看了兩遍。現在上班,我就發一張圖。晚上我再來更新。

今天中午的時候三刷了紀錄片,然後寫下了一點點感言。

後面我本來想寫,無奈上班時間到了,所以就沒再寫下去了。其實專業的音樂分析,我並不會。我很單純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其中我非常喜歡生生這首歌。所以我也自己摘錄了生生的歌詞

其實我真正認真去聽林俊傑的音樂是在2015年09月19日南京時線演唱會之後,所以對這首生生非常的熟悉,這是林俊傑演唱會的主題曲,也是安可返場的必唱曲目,其中的歌詞更是讓人覺得,在黑暗裡,往光明走,有多艱難。但是他依舊走過去了。新地球里的水仙,茉莉雨,愛的鼓勵我都非常非常喜歡。

關於,《水仙》 是林俊傑寫給自己奶奶的一首歌。

我自從去追星以後,就特別特別喜歡這首《不流淚的機場》這首歌來自,林俊傑紀錄片中滑鐵盧的《西界》說實話,我很喜歡西界,也喜歡殺手,大男人小女孩,babybaby,我不理解,為什麼這張專輯是滑鐵盧,可能就像林俊傑說的,可能是《曹操》太成功了,導致對比太明顯,還有就是市場未能接受他的超前想法。如果換在今天,西界 一定不會是一個滑鐵盧的作品。

回過來說不流淚的機場這首歌吧,其中有一句歌詞,我非常非常非常喜歡,就是短暫的來回奔跑,不曾解開的背包,我參與的人生太潦草,快樂常在門外繞。這是林俊傑寫給歌迷的歌 啊, 每一次去見他都有這樣的感覺。

感覺看了紀錄片還能再愛他一萬年。


本人自己也是音樂人,對於我而言,前半部分真的很不錯,雖然是個人色彩較濃的個人傳記式紀錄片,但這種做音樂的狀態和心情我也都體會過,所以比較有共鳴。後半部分我想大多是拍給粉絲看的吧,我也沒什麼話語權。

總之,在音樂給了我很多快樂,但看到別人也和我有一樣的快樂時的共鳴感會使這份快樂翻倍。

要把一首作品、一張唱片做好真的太不容易了,其實很多誠意是一耳朵就能聽出來的。

而真正純粹的「做音樂的快樂」是很單純很真摯很豐滿的。

我想,一部愛情電影,愛過的人看起來會不一樣些吧。

ps:國內類似的紀錄片我想推薦下樑歡的《音樂的秘密》,國內能拍出來不容易;國外的推薦Green Day的《Cuatro》和Daft Punk的《Unchained》。


我的感受是:聽見他,更懂他,然後更喜歡他。

一口氣看完了這部接近兩個小時的紀錄片。

默默地把聲音開到了最大,蜷縮在角落,抱著兩條腿,靜靜的看完了老林的每一句話和他的每一個表情。

看到聽過的歌背後的故事,真的會受到一些衝擊。

那些故事,讓老林的歌更立體,更打動人心。

看完以後,我終於明白,老林的歌聽著會流淚不是沒有原因的。

對於每一首歌,他真的用心了。

有時候會覺得,老林像是我的一個秘密,我吝嗇的不願意跟任何人分享。

從第一張專輯開始知道他,那時候他還是個20多歲的小男孩。

而那時候的我,十幾歲,剛剛有自己喜歡的男孩子。

騎著腳踏車在學校和家裡每天穿梭。

攢夠一周的錢,才可以買到老林盜版的磁帶。

還有不法商販用羅志祥和方大同的歌摻進老林的磁帶,然後寫上林俊傑新歌加精選。

然後我還是孜孜不倦的買。

現在想想,真不是合格的粉,頭幾年一直在支持盜版。

可是好像就是恍惚間,不知不覺我已經粉了他十幾年。

看這個記錄片的時候,心一直揪著,一點一點把我拉回過去的一個個情景。

我的十幾歲到二十幾歲,老林一直在我身邊。

這一路跌跌撞撞,喜歡了,討厭了,痛苦了,迷茫了,跟人爭吵了,叛逆了,各種各樣的心情千變萬化,這些與任何人都不可說的時刻,好像都是老林的歌在陪著我。

直到現在,每次在大街上超市裡,聽到有人放《江南》,都會覺得自己還是十幾歲的樣子。

而聽老林的歌聽多了,我也開始有種幻覺,似乎老林,已經變成了我的朋友。

他可以替我吶喊出我的痛苦,替我表達出我感情里最隱秘的情緒,替我抓住自己都不知道的溫暖小心思。

細膩,抓人。

每一首老林的歌,我都能聽到他的改變,努力,和認真。

老林像是把自己一整顆心掏出來,加工,雕刻,變成美好細膩的音符,然後放在你的心尖兒上跳躍顫動,只為獲得你的共鳴。

十幾年過去了,一方面,老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知道自己要什麼,想要做到什麼樣子。

兩度封王,作品越來越精良。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他,了解他。

可是另一方面,他似乎又什麼都沒改變,他還是當初那個二十幾歲的大男孩,談著吉他,眼睛小小的,一對小酒窩在嘴邊掛著。

我總覺得,老林比我們想像的都單純。

他單純到,除了寫歌,唱歌,他不知道自己還會做什麼。

單純到,他最大的叛逆,只是和朋友打打電動。

在老林的生命中,音樂這件事情,變成了他信念。

人生有一件可以貫穿生命始終的信念,真的很幸運。

我只想他永遠在音樂的世界裡單純下去。

我只想音樂永遠能給他最大的滿足。

最後的最後,我想他能幸福。

他值得擁有最好的幸福。

圖片來自於老林微博。


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張思爾……


林粉

所以很多東西即便想客觀也無可避免太多太多的主觀情緒。

跟大部分不怎麼懂音樂的喜歡聽歌的人一樣,我們本身是直接略過專輯背後製作過程跟種種契機的,

而歌曲給予自身的意義是 扯出多少情緒故事關於自己。

昨天看完記錄片 在自習的空隙再次把《新地球》拿出來聽完 然後一遍一遍 今天又再聽了《西界》

一些之前沒有注意的細節再次聽到滿滿感動

比如《生生》

最大的感觸是 大多好聽舒服的聽覺感受不是沒有原因的 即便曾經忽略細節

所有的成功都絕非偶然

沒有看記錄片之前以為老林會放大他唱功的優勢 如同最早開始為《不為誰而作的歌》打歌的那種live表現 歌聲美好到在最初讓人會先忽略歌曲本身表現的最明顯的意義 而從自己出發直接感受

我以為老林會明確歌曲的表現而後才是製作過程

畢竟對於大多數聽眾來說怎樣製作的不是最重要的

然後 我錯了

看到老林創作的整個過程 透過細節展現給你堅持音樂的態度反而更有力量的傳遞給你一些正性的能量

自傳式的紀錄跟後半段略煽情給我們看的一切

如老林所願 「看起來是關於我 但其實是關於你」

對於我來說 我可能說不出他用怎樣的樂器技巧 說不出他帶入什麼樣的風格 處理細節上加入了什麼 雖然我喜歡他十餘年

而再次聽西界的時候很多畫面一幀一幀 跟著歌浮現 有些東西跟歌曲字句要表達的並不一致 大概更多的是一種陪伴

我要扯出來青春啊這樣的字眼會不會太濫俗 而情懷聽起來又是留給學友哥的啊

回憶真的會跟著旋律再次走來 在往後孤勇向前的路上和自己對話 真好 幫我配上的背景音樂滿滿都是真心

謝謝有這樣的機會了解這麼不一樣又很一樣的林俊傑


從04年開始喜歡林俊傑,江南真的太好聽了,每天睡覺前還要再哼幾遍。

那時候的信息來源太少,他失聲的事情還是在娛樂雜誌上看到的,後來的《100天》真的聽得很心酸。看到他在紀錄片裡面,一個他曾經去看望過的在地震中受災的小女孩,在他失聲上節目的時候,出來鼓勵他,而他忍不住的掉眼淚,我也跟個傻逼一樣在哭。如果不是真的喜歡林俊傑,看這個紀錄片應該是沒有什麼感覺吧。

我一般跟朋友講林俊傑的時候都是說的我」老公「,老是被嘲笑。

可能我不是每場演唱會都去,不是每條微博都會轉發,也不會跟去黑他的人對罵,我只知道我喜歡這個叫林俊傑的人,我喜歡他的聲音,我喜歡他的每一首歌,會喜歡他很久很久,哪怕他以後不唱歌,我都一直是JM。

——一個腦殘粉的告白


用心的製作 讓人們更了解音樂製作 更懂得林俊傑 很感人


推薦閱讀:

現場聽田馥甄(Hebe)演唱會是怎樣的體驗?
鄧紫棋的成功可以被複制嗎?
Adele的新歌《Million Years Ago》有抄襲《My all》等歌曲嗎?
如何評價草東沒有派對獲得第 28 屆金曲獎最佳樂團?
如何評價鄧紫棋2017queen of hearts巡演?

TAG:紀錄片 | 音樂製作 | 華語流行音樂 | 林俊傑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