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適合人人修行嗎?

本來是一名比較通俗的佛教徒,就是那種會去廟裡拜拜佛菩薩祈求平安健康之類的。從小很喜歡佛教的一些概念跟內容但是並沒有深入。後來家裡出了點問題,在精神上也有點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再一次的投入到佛教里希望能夠找到答案,因為從小到大我都是試圖從佛教里找到困難的種種解決方法,可能我讀書不夠多緣故吧,在自己研究了佛教的一些概念之後,開始變得比較消極,而且還出現了類似於執空的狀態,比方說我在吃東西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吃的東西本是不存在,是沒有自性的,會吃的很痛苦很愧疚。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實存在,感到心不安寧,過的很痛苦。後來心理分析師認為我是想要利用佛教來逃避現實中的問題。而且還出現非常消極的出離心,希望能夠提早的離開輪迴得到解脫,為什麼說是消極的出離心呢?是因為祖師大德的出離心都使他們更加努力的勤奮學習,過好他們的人生,而我卻與之相反,完全脫離的現實生活每天都在自己抱怨自己的無能與頹廢。我想要知道我要如何才能離開這樣狀態過上積極的人生呢?之前的我對人生充滿了理想,有很多目標去追尋,但是現在就算有什麼目標我都會想反正都是空的,虛幻的何必努力追尋呢? 我當然有去看心理醫生,但是我希望各位尊敬的佛友能夠給我提出一個在佛教里讓我積極去過人生的理由,讓我有繼續奮鬥的慾望!而不為有這種慾望而感到羞愧,謝謝大家。


請大家給我一個:我應該吃飯的理由。

請大家給我一個:我應該睡覺的理由。

請大家給我一個:我應該學習的理由。

請大家給我一個:我應該工作的理由。

請大家給我一個:我應該學佛的理由。

請大家給我一個:我應該積極向上、努力活下去的理由。

飢則食,困則眠,痛苦了就尋找快樂。這是人之本能。如果連最基本的本能都需要別人幫你來做,那你把自己定義為什麼年齡段的人?嬰兒車裡生活無法自理的人嗎?

佛教適不適合人人都修這種問題有討論的必要嗎?人快要餓死的時候連樹皮、樹根、土都吃。一個被內心痛苦折磨的快要發瘋的人還會考慮佛教能不能解決問題?

有些人活在自己的痛苦中,最後選擇了自殺。是因為沒有方法嗎?不是!解決內心痛苦的方法太多太多了。

是他們根本不願意改變自己!

當一個人停留在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模式中,他會不斷的要求世界去改變,但每一次要求,都會回饋他巨大的失望。失望的累積最後演變成了對生活的絕望。

一個人的心智停留在幾歲,他就會用幾歲的心智對待自己、對待世界。

一歲的孩子,無法生活自理,所以每每遇到挫折便會用哭換來大人的安慰與妥協。

一個心智水平在三十歲左右的成年人遇到生活的挫折時,首先想到的是:我可以做什麼?

當一個成年人把生活的本能,活下去的動力交與別人時,誰接的住你?誰能抱著你繼續前行?

雖然你關注了我,且邀請了我,但我不得不,要狠狠的打一次你的臉。恨我也好,怨我也好,我說的是實在話。

佛教是不是人人都可修行?

答:是的。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這樣的發心,這樣的出家,難道還不會積極向上,拼搏進取嗎?

有上進心的慾望是非常好的事情為什麼會因為這個感到羞愧呢?任何人都要有上進心,一個人如果沒有上進心,和行屍走肉有什麼區別呢?佛教講的放下不是把上進心放下,把積極向上的心放下,而是放下障礙你人生的事情觀點和行為,比如懶惰。玩物喪志,無所事事,這些才要放下。

積極向上的心拼搏進取的心,責任心事業心,是不能夠放下的。一個人的內力心力志向,願望,理想,決定他未來發展的高度,一個人的智慧心決定了他未來發展的深度,一個人的慈悲心,決定了他未來發展的廣度。


蛋炒飯適合人人都吃嗎?為什麼天下不是人人都只吃蛋炒飯呢?

從凡夫修行成佛,其實就是一路定慧等持而增上的法門。

有多少禪定就有多少智慧。有多少智慧就證得多大果位。

到底什麼是空,到底什麼是有。用那一點點智慧企圖去明白更高的智慧才能明白的東西。就像梅蘭竹菊去修鍊石洞里的逍遙派上乘武功。輕則走火入魔,重則筋脈盡斷。

禪定就像船,智慧就像帆。

如果船大帆小,那就會止步不前,就是枯定,死定,石頭定。

如果船小帆大,那就會翻船。就是狂慧,就是法油子,就是中邪,就是著魔。

您,就是船太小,還沒帆。但是又立起一根長長的桅杆。

不出事兒,都沒天理!

懸崖勒馬,重頭再來吧。您這越錯越遠……


題主研究佛學後出現這種消極執空的心態,說明題主根本就沒懂佛教!根本就沒契入!何謂佛教?佛陀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學佛學什麼?當然是學習佛陀!佛陀在世時,佛是消極的嗎?佛在人間說法45年!佛的慈悲和智慧,這是我們每個佛子都應該要學習的!再說,執空,毫無疑問這是修行路上的障礙,必須跨過去,要知道,僅憑藉我們現有的意識、思考及分析能力,是無法了解佛的真實義的,不然,那些有成就的修行者為何歷經僧祇後才能獲法身呢?修行不是那麼容易的,了生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有持久心和強大的意志力,更為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有絕對真實的信心!有信心了,才能在任何時候給自己前行的力量!破除諸惡,降伏煩惱!從聞思修,入佛知見!但願題主能從空中走出來,以積極健康陽光的心態珍視自己這來之不易的人身!阿彌陀佛!


不適合智商高的人學習


想跳出輪迴,你的做好事啊,你以為死了就跳出了,說不定還輪迴做人那,甚至做鬼,只有積累足夠的福報才行啊。所以我要普度眾生,阿彌陀佛,先從渡你開始吧,既然你因佛學苦惱,說明你有慧根啊,呵呵,煩惱即菩提啊。

用心理學在說下,估計你現實中確實遇到了一些挫折,才讓你更加沉迷一些佛學理論,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但也是個機遇,心理學說,痛苦讓人思考,讓你獲得智慧,和佛家的煩惱即菩提的意思是一樣一樣的。

佛學說人性本空,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等你學了幾年精神分析,你就明白,佛學說的對。但人性是什麼,萬法是什麼,就是你說的頹廢,無能,不積極,這些都是後天人為文化定義的,都是空,忘掉它們。而做好事,愛你周圍的人才是真真實實的,這就是因果。

想學好佛,建議學幾年精神分析,殊途同歸,在看佛法一下全明了了。

還有我不喜歡佛教這個詞,佛教是世俗的人為組織,不等於佛學或者佛法。還有透露個情況,很多男同性戀去當和尚,原因大家都曉得,嘿嘿。

還有說下佛學到底是什麼,它就是一種世界觀,對世界現象的一種解釋,從而讓你有一個戒定慧的人生觀,價值觀。它不是什麼神靈,不是泥像,不是跪拜,不是念經。一開始佛家也沒有雕像,後來看到沒有慧根的人們需要一個神一個投射物,才有的佛像等等,用來安慰那些不幸的人,這只是後來佛家高人們對沒有慧根的人們的一點善心。


不應該說適不適合修行。說這話就說明你不是一個佛教徒。

佛教不是擺在那裡供你挑選的。如果是佛教徒,會知道這是必須要走的路。難行也要行。

《修行者異常心理調治》

陳兵/文(節選)

觀察世間苦空無常,人身不凈,以期超出世間,是佛教尤其是小乘禪的突出特質。就其超出生死輪迴的宗教趨求而言,其效果可謂昭著。但修習佛法尤其小乘禪及大乘凈土法門等,若把握不當,也可能使人消極厭世,一味遁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與世俗社會和周圍的其他人格格不入,對現實看不慣,失去社會責任心,難以與社會合拍,難以與普通人乃至家人和諧相處,因此使自己心理失衡,性格乖僻,悲觀憂鬱,或導致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甚而以自殺了結。《雜阿含》卷十三第324經、卷二九第809經載:有佛弟子厭患身體而自殺,或請求別人殺死自己。《楞嚴經》卷九說修三摩地未出受陰境者,可能會極其悲觀厭世,可能著「常憂愁魔」而自殺,或逃入山林避世:

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於心忽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於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於方便,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或常憂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

現代社會緊張的生活和強烈的刺激,與佛教清凈無為、了生死出世間之旨多相矛盾,對著意清凈自心、斷除煩惱的傳統型佛教徒來說,往往形成巨大壓力,製造出欲斷煩惱而不得斷的煩惱,從而厭世,厭煩俗事和俗人,或因處理不好修行與學習、工作、家庭的關係,難於承擔現實生活和家庭、社會的壓力而苦惱。在今天的佛教徒中,這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嚴重者釀成抑鬱症。佛教徒尤其是中國傳統佛教徒,極其重視了生死,

「然而,面對生死問題,許多信眾並未真正了解透徹,不知生死的根源是什麼,更缺乏向上的廣大悲願來入世度人,利濟生生不已的無數眾生。因此,就生死大事這一問題,往往都表現為消極的、自私的、情感性的與悲哀的態度,少有積極向上的、普被天下的,用理智觀察及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生死和善用生死。」為求死得好,卻往往被生所困所累,對家庭、社會、工作、學習、寺院、自己的身體乃至佛教弘法事業沒有興趣。此類表現,成為佛教被世人誤解、冷淡、攻擊的重要原因。

其實,這都是對佛法缺乏正確理解所致。佛教對此並不乏對治之道,如修十六特勝觀、佛身觀等,觀想悅意境物,就有對治修不凈觀引起之弊端的特效。修四無量心觀和大乘的菩提心、禪宗之禪、密乘的本尊法等,為對治厭世病的良藥。按大乘教義,世間、出世間本來不二,出世間、了生死、成就佛果,必須在深入世間濟世度人中去實現,大乘要求菩薩行者要不畏生死,不得逃世遁世,厭棄眾生,須以主動的姿態、深厚的慈悲心,深入世間,走進眾生中去,作眾生的良友,力修六度四攝,帶動眾生共趨菩提道。《壇經》偈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反對枯坐,在日常生活、出坡勞動中參禪悟道,是中國禪宗的優良傳統,唐魏府老洞華嚴禪師示眾:

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卧處、吃茶吃飯處、所作所為處,舉心動念又不是也。

龐蘊居士偈謂「神通並妙用,運水及搬柴」。

大慧宗杲禪師教人:

但於日用應緣處不昧,則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何者為應緣處?喜時怒時,判斷公事時,與賓客相酬酢時,與妻子聚會時,心思善惡時,觸境遇緣時,皆是噴地一發時節。

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時刻,都可以是開悟的機緣。他舉當朝李文利、楊億、張商英三位高官在富貴叢中參禪徹悟的例證說:

又何嘗要去妻孥、罷官職、咬菜根,苦行劣志,避囂求寂,然後入枯禪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

當今佛教界弘揚的以發達人生為本的人間佛教,更從對厭離人間現實生活的批判出發,將佛法現代生活化,教人以報恩心、歡喜心、奉獻心快樂地生活,與人方便,給人歡喜,關心現實人生的建設,提供了針治修行者難以入世的良方。

《心靈幽徑——冥想的自我療法》說:美國佛教徒的修行,已從效仿東方人傳統的浪漫返回現實生活,認識到修行需要先結束將修行與現實分裂的觀念,了解我們想逃避、想推卻的任何事物,最後都必須包括在我們的精神生活中,沒有一件可以遺漏掉。首先必須在家庭生活中修行,學會愛與尊重、無私:

神聖總是在我們眼前,家庭生活和孩子是一座美妙的殿堂,孩子也能成為我們絕佳的老師,他們教導我們無私及放棄,他們一再讓我們面對目前的情況。


首先還是要先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看看自己到底是糾結於哪些事情。然後多讀些星雲大師等當代大師的書。


我覺得那個心理學家說的挺對的,而且你對佛教的很多名詞有很多誤區,都是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釋,你最好多聽聽一些法師的講課,不能單純的只靠自己的理解,這樣會誤入歧途。

舉個例子:

萬法皆空,不是指事物本身不存在,用科學的方法來簡單的說,就是你深入的去分析你所接觸到的每一個事物,都會發現這個事物都是由更多的其他物質組合而成,比如樹就是由樹枝,樹榦,樹葉,樹根組成,而樹枝又是由更多細微的部分來組成,當你不斷的這樣分析下去的時候,你會發現最後會歸於所謂的「空」,但是,你並不能因此就認為這棵樹不存在呀。這只是簡單的解釋,不能體現「空」的所有意境,但是你要明白,萬法皆空是談本質,但絕不壞事相,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理解,這兩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題主,你這種情況是犯了」滅病」,此種情形,佛陀早已在圓覺經中指出過: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你應該每天讀一遍讀地藏經。


關鍵在於正信。

我們痛苦的根源在於無明,在於貪嗔痴。

我們追求樂,但不是世間的樂。這是我們奮鬥目標。


佛門廣大,只度有緣之人。


很顯然不適合所有人。

知乎上佛教話題下隔一陣子就出現一人信佛、家宅不寧的帖子。能獨立思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人,在任何時代都只是極少數。

如何拯救一個信佛過於極端的母親? - 宗教

媽媽信佛,這是走火入魔了嗎?該怎麼解救她,喚醒她呀 - 心理學

母親非常信佛,每天睡眠只有兩個小時,晚上得時間都用來誦經念佛拜懺,怎樣勸她能夠恢復正常作息? - 佛

我媽媽信佛有點神叨的了 總覺得周圍的人都有罪 恨不得所有人都信佛 什麼事都能說我一頓 怎麼辦啊? - 心理諮詢

母親因佛友算出我將有車禍而要把我送去寺廟躲幾年,我該怎麼辦? - 同性戀


證嚴上人說:做,就對了!

不要執著於空,糾結於義理

不要求,有求的心都是缺乏的

三輪體空

踏踏實實、身體力行地做一些事

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師經云:「……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舍平等之心……」

八大人覺經云:「……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

佛陀是覺者,何謂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圓滿慢慢說,但總要往這條路上走才成,才是正信的學佛人

還是上人說的好:做就對了

不必想太多,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智為能度

有機緣接觸下佛教慈濟功德會,正信且歡喜的一個慈善機構,嗯,歡喜,這很重要

希望能幫到你,祝師兄輕安自在


(°_°)… 佛教從來沒有讓人去除慾望啊!是去除對慾望的執著。

吃飯喝水,是基本的生理慾望,都去除了,那就不是人身了。你為這些生理慾望羞愧?

話說,因果不空,你這樣子往生,這輩子該了結的果還沒了結,下輩子還得過來繼續了結,往生了一點意義都沒有,債還是欠著。為什麼不趁著這輩子剩餘的時間,把惡的定業了結,把不定的惡業轉成輕報甚至不報呢?

人身難得,而且生於能親近佛教的地方更難得,好好把握才是。

最後,有關空,你只是知道空這個概念,根本沒有證到,也不會用。何況,你理解還出了偏差,多看書,多修行,少胡思亂想。


推薦閱讀:

密教常被批評迷信、不是正法,但西藏密教的傳入人卻是所謂釋迦佛再來的蓮花生大士。佛陀為什麼要傳外道呢?
空性是思惟的盡頭嗎?
如果媽和媳婦同時掉到河裡,你打算先救誰?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心理諮詢 | 藏傳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