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複雜思考和理性辯論的能力?
多看書。以訓練思考的興趣。
多看磨腦子的書,而非通俗讀物。以訓練思考的嚴謹性。
多看顛覆三觀的書,而非正三觀的書。以訓練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
多看專業經典的書,而非入門的書。以訓練專業知識的體系框架。
多看不同種類的書,而非專門專類的書。以訓練更加廣泛的視野。
不斷提高讀書的品味,而不要片面追求閱讀的量。
多批判性的閱讀,以形成自我的三觀。
並轉化為行動。
比如這篇回答,就是因為特勞特的《定位》告訴我們,如果想有效地引導人們的行為,廣告最好只突出一個概念。我的概念就是:多讀書。分享幾本關於思維訓練的書,也許看完你就不會有疑問了
學會提問 (豆瓣)
本書作者應用批判性思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列舉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實例,教授人們富有理性、邏輯性和批判性地提出、思考、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全書立論嚴謹,深入淺出,貼近實際,指導性強,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在美國被譽為指導批判性思維「最成功的」書籍之一。至今已出至第七版。
溝通的藝術 (豆瓣)本書分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部分。「看入人里」聚焦於探討與自己有關的溝通因素,簡要介紹人際關係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並分析知覺與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於探討與溝通對象有關的因素,分析語言和非口語的特性,強調傾聽的重要性;「看人之間」聚焦於討論關係動力,強調關係的重要性與關係中的親密和距離,如何增進溝通氣氛及人際衝突的形態與因應之道。本書作者投注了多年的專業經驗,將本書打造成為有關人際關係理論與實踐的最佳讀本。本書兼具深入性、廣泛性與完整性,特別針對性別與文化觀點進行了貫穿全書的探討。談話的力量 (豆瓣)
《談話的力量》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教授談話技巧的圖書。多數人認為,一些人天生就有說話的天賦,而一些人則沒有。事實上,並不存在說話的天賦這一說。善於交談的人只不過是懂得一些簡單的技藝而已,而這些技藝是任何人都可以學會的。運用這本教你的技巧,獲得的成功一定會出乎你的意料!艾倫?迦納是美國知名的溝通學諮詢專家。他教授過數百期「談話技巧」培訓班,學生數以萬計《談話的力量》基於數百例科學研究以及作者自身20年來教授學生的親身體驗,簡潔實用,是社會交往批指南圖書中的經典。高難度談話 (豆瓣)道歉;客戶遲疑不定;供貨商百般刁難;突發的公共關係危機;想讓別人幫忙,卻難以啟齒……教你破解潛藏在高難度談話中的隱形結構,剖析高難度談話的三個層次:「發生了什麼」對話;情緒對話;自我認知對話。
突破談話瓶頸,實現完美溝通。
此刻的談話是如此艱難,但是總會在你毫無準備時不期而至,是面對還是逃避?是的,除了面對,我們別無選擇。
曾在南非種族隔離前夜和1980年伊拉克人質事件中參與談判的美國溝通專家道格拉斯?斯通(Douglas Stone)與聞名世界的「哈佛談判小組」成員經過15年的潛心研究、數千次的專業諮詢,錘鍊出破解頂級溝通難題的有力武器——跨越溝通中的最高峰即 「高難度談話」的哈佛談話術。
在這本《紐約時報》排行榜的經典暢銷書中,你將會通過豐富且極其生活化的案例一步步地學到:
●如何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開始一場高難度對話
●如何把握高難度談話的「弦外之音」
●面對正面攻擊和指控時如何回應
●破解潛藏在每一次高難度談話中的隱形結構
當你突破了溝通中的最艱難時刻,還懼怕什麼談不下來?
談判力 (豆瓣)無論你願意與否,你都是一名談判者。談判是生活中無法避免的現實。你要和老闆商量提薪,要和小販討價還價,要和家人商定度假目的地……
常見的談判策略大多屬於溫和或強硬的方式。溫和的方式總是儘力避免摩擦和衝突,為了達到共識,往往很快做出讓步。強硬的方式則以戰勝對方為目標,堅守立場,常常導致兩敗俱傷。
還有第三種談判方式,它既不溫和也不強硬。「哈佛大學談判項目」提出了一種「原則談判方式」。這種談判方式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尋求解決方案,強調把人和事分開,著眼於利益而不是立場,當雙方利益發生衝突時,讓談判結果基於某些客觀的標準。
「原則談判方式」 不需要裝腔作勢,也不需要耍花招。它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想要的東西而又不失風度,讓我們公平有理的同時又能保護自己不被對方利用。
批判性思維 (豆瓣)第一階段:輕率魯莽的思考者
你是個輕率魯莽的思考者嗎?所有人在誕生時都是輕率魯莽的思考者,而絕大部分人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依然如此,因為對於思考在我們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一無所知。在這個輕率魯莽的階段,我們對於思考需要些什麼缺少幫得上忙的概念。例如,作為輕率魯莽的思考者,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持續不斷地在做出假設、形成概念、做出推論和在觀點之間進行思考。在這個階段,我們並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評估自己的思維,也不知道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清楚地闡明了目的,自己做出的假設是否可以被證明有理,我們得出結論的過程是否合乎邏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那些頭腦中的特徵,因此也沒
有努力把這些特徵具體化。在思維發展的這個階段,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是由糟糕的思維技巧
所導致的,但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們認為自己的信念是真實可靠的,認為自己的決定是合理的。我們缺乏頭腦中的標準,而且對於這樣的標準可能是什麼樣的並沒有概念。我們缺乏頭腦中的特性,但是並沒有意識到這種匱乏。我們在許多方面無意識地欺騙自己。我們創造並維護令人愉悅的
幻景。對我們來說,自己的信念看起來很合理,所以我們充滿信心地信賴它們。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兜游著,並相信事物的真相與它們所顯現的並無二致。我們給某些人貼上「好人」的標籤,給另一些人貼上「壞人」的標籤。我們贊同支持某些行為,反對另外一些。我們作出決定,回應他人,在生活中我行我素,而並沒有認真地質疑我們的思維或者其蘊藏的含義。
我的觀點和大家不太一樣。
我用的邏輯很簡單,一棵樹再複雜再繁茂,畢竟是可以分清枝葉主幹。先有樹榦,後有樹枝,最後才有葉子果實。而複雜事物的辨別能力也是如此,不否認多看書多看哲學等等方法能夠對複雜的思辯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真正要實現思維的跨越,根本上還是應該提高自己去抓主次的能力。
道生一二三生萬物,萬變不離其宗,這也是前面的回答之所以提到哲學的原因了。哲學指導一切。不請自來,之前在大學創辦過演講社團,參加過各種辯論,公開的,私下的都有。答主比較喜歡競爭,也在學校專門組織過思維能力訓練,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廢話少說,進入正題。 要想提升複雜思考的能力,一句話,就是提升自己的分析力,要想提升自己理性辯論的能力,就是多實踐。 關於提升自己的分析力,強烈推薦題主看一本書《哈福智商情商課》(文德編著),裡面針對思考的方法有相當詳盡的闡述,這裡簡而言之,就是客觀數據收集(中性和客觀)—感性判斷(直覺和情緒)—不利因素分析(冷靜和嚴肅)—有利因素分析(希望和價值)—創新性觀點提出(活躍和生機)—總體判斷得出結論(理性和沉穩) 這就是著名的思考帽思考法,手機碼字,不做過多闡釋。 我這裡著重講如何理性辯論,辯論首要的一點,實踐,而之所以實踐如此重要,就是實踐可以讓你變得冷靜,冷靜可以幫助你思考,可以讓你反敗為勝,關於控制情緒,就是多實踐,在私下找幾個人多組織辯論,久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情緒越來越穩定了,就像剛開始有人叫你傻X,你會反駁或者不爽,可久了之後你也就習慣了。 接下來,就是講辯論的技巧,辯論的技巧網上有很多,可大多數都是華而不實,答主分享幾點乾貨。第一,充分準備,辯論的時候,一定要準備大量的客觀材料和數據,無論是對自己觀點有利的和不利的都要收集,以備不時之需 第二,換位思考,站在對手的角度考慮對方可能會提出哪些論據來支持己方觀點,又會提出哪些論據來反駁我方觀點,然後根據整理的結果再提前準備好說辭反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第三,觀點明確統一,所有的隊員的觀點都是一致的,所有的論據都是為這個觀點服務的,切記在敘述時出現兩個相似但不一致的觀點 第四,多思考,多思考,多思考!一個事實,我能從哪幾方面來考慮它或者解釋它,還有沒有其它的方式來解釋,說白了,就是鍛煉自己的發散性思維,只有擁有了發散性思維,你才不容易被對手「帶著走」或者一句話「堵死」 鄧老說得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一次長答,希望題主受用
很多思考往往是痛入骨髓的,最後整理成一套邏輯。
對每一件事從不貿然接納,無論多小,都要把它背後的系統想明白。然後用自己的這套邏輯吸納和整理。
事實上很多深刻是要依託外界環境或者是是物質的,不是說一輩子在深山裡的人出不了思想家,而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往往能帶給人更多的思考和大腦刺激。而且往往資源更豐富的人對於了解事物的本質更加透徹,努力通過某一方面的奮鬥提高自己的社會階層,而越到高層就會知道其實所有行業的高層都是相通的,圈子就那麼大,就那麼多人。
總的來說,就是不斷地執行,反思,回爐。一個朋友說,如果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離開學校後,可能思辨這方面的能力會下降。
我不是非常贊同這句話,好像在學校里,我們就似乎有很多思辨的機會一樣。
事實卻是,我們現在遍地的大學生即使是在學校里,也根本沒有什麼思辨能力可言,因為他們被填鴨式的教育浸染了十年後終於獲得了一種自由的假象,他們把自己置於一種麻木里,既不期待未來、也不判斷現狀,他們認為那是快樂,就像社會中的大多數一樣。
我最快樂的時候,是我既不思想也不嚮往的時候,甚至沒有夢的時候,我把自己失落在某種虛有所獲的麻木之中,生活的地表上青苔生長。我品嘗自己什麼也不是的荒誕感,預嘗一種死亡和熄滅的滋味,卻沒有絲毫苦澀。
---- 費爾南多·佩索阿
除了根本不想和不願意思考的人之外,還有一些人,在閱讀的時候會選擇性地相信符合自己價值觀、或者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他們或許看了很多書,走過很多路,但你以為那樣他們就是會思辨思考了?
不是這樣的。
他們看的書,只是囫圇吞棗地從大篇大篇文章中攝取對自己有利的證據,進一步找線索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已。
他們從沒有懷疑過自己。
他們看完了書可能會得到一些共鳴,但他們可能永遠都得不到啟發,所以很多人其實讀書無大用,他們只是在千方百計鞏固現有觀點而已(希望下次寫點感想粗淺聊聊如何進行有思辨能力的閱讀)。
就像你渴望一個人喜歡你,那麼你會千方百計把他每一個細微的表情誤解為他對你的興趣,就正如你渴望被得到證明,所以你只選擇性地進行閱讀和交談,只是希望從中只提取到有利於你的觀點而已。
這就是每個人在看世界時的局限性,他們片面地理解就是為了肯定自己,沒有人喜歡被否定。
所以常常一個渴望遠走高飛的人並不太喜歡看到關於唾罵旅行者的言論,而會選擇自動忽略過濾掉。
但選擇性的樣本是不具有普遍意義的。
以管窺豹,永遠都窺不全,何況是你自願持著那根管子,只願看到真相的一面。
這是沒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容易犯的錯誤,要踏出思考的第一步,必須從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下手。
一、要思考,就必須得有強大的自省能力和自我意識,首先要學會去分析自己、懷疑自己、批判自己,抗拒本能的意識形態對我們的束縛。就像笛卡爾在《沉思錄》中所說,從「懷疑一切」開始,要徹底掃除所有未經鑒證的信念和意識形態。
(一) 懷疑已知,擴展你的已知,多問為什麼。
給我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是在一堂組合投資的課上,老師在第一堂課的有道題需要用到(a+b)2=a2+b2這個公式。
中國學生很快就算出來了。
可是外國學生不服,他們問,為什麼,為什麼(a+b)2=a2+2ab+b2,這是怎麼得來的。
於是老師用了兩節課解釋了這個公式的由來。
其實我也忘了整個計算過程是怎麼推導的,我只是單純地會用而已。那個時候起我就想,一定要對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事情多加警惕,畢竟你可能知道這件事的結果,但並不知道這件事的原由,如果像如此沒有一個邏輯推理過程就有了一個結論,第一、這個結果也有可能是錯誤的;第二、我們很容易被持反方意見的人說動,失去自己的立場。
所以,有沒有那麼一個瞬間你懷疑思考過自身已經內化的任何東西,用一種徹底拋棄前見、摒棄現有意識形態的方式來思考過問題,試著去批判去重新追溯你深信不疑的東西。
(二) 兼容並包新的立場和新的觀點,重新思考,但並不意味著你必須接納它
這裡不帶任何政治色彩地講一個例子:我們愛國嘛,從小我們就覺得西藏、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是我們從小以來的意識形態。
但當別人問你為什麼的時候,你可以列出一二三嗎?
只怕那個時候你的心只怕比你的腎還虛吧。
你有沒有思考過「西藏和台灣或許是不屬於中國的」這個觀點,就算你不願意去接納它,你可以提問,為什麼它屬於中國,又或者說為什麼它不屬於中國,這兩者的理由都各有什麼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為什麼我會認為它們屬於中國,是生長壞境,是愛國教育的洗腦,是因為我無法接觸到更廣闊的信息,還是因為媒體有目的性的引導?
就算你堅定地認為西藏台灣是屬於中國的,但仍然要學會懷疑,要摒棄自己先入為主的意識形態,換成另一種角度看問題。
大多數人從文化、教育、社交、閱讀、生活經驗中得到的只是一些現象和觀點,我們從來不曾去問過為什麼,所以答案對錯根本無從考證。
要有思考的能力,有時候就要學會去質疑我們深信不疑的東西。先從小事開始懷疑,然後懷疑政治、懷疑宗教、懷疑聯合國。
這裡說的懷疑不是是為了懷疑而懷疑,而是激發自己做一些思考,再來清醒地相信。
(三) 分析自己的性格、言語和行為,讓自己隨時保持清醒
我舉一個例子,我的朋友圈裡面很多人都關注了 knowyourself 這個公眾號,並時常會轉發些這個公眾號的文章。
我們現在不討論為什麼你關注這個公眾號,我們單純討論一下你為什麼要轉發它的一篇文章。
很多時候這種轉發都是一種無意識行為,但為什麼我們要轉發?我想的是這樣的。
第一, 我想告知大家心理學是我感興趣的東西,我希望自己看起來更加聰明、更加有品味、更加有逼格,這是展示自己。
第二, 我想借轉發來表達我的某些觀點,這是傾訴欲。
第三, 我想借這篇文章暗示我的一些性格特質和其來源,讓別人能夠能加理解我,這是打滾求理解。
所以一個單純的行為,往往隱含著很多層含義,你必須去理解,你才會更加認識自己。
除了行為,性格也是一個方面。
把自己的一個性格特點列出來,分析一下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性格。
比如或許你已經發現自己很難去經營一段親密關係甚至很恐懼親密關係,這種性格的來源是什麼,我們找到原因過後怎麼去改善?
二、要思考,就要進行批判性的閱讀和交流,警惕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東西
現在大多數的文章,都好像講得頭頭是道,一個貌似有理的句子連著另一個貌似有理的句子連連轟炸,被糖衣炮彈包裹得嚴嚴實實,讓你被轟炸完過後長嘆一聲,真是太有道理了。
我們來舉一個最近很熱門的文章里的句子(對不起啦,侵刪):
在長了一定的教訓之後,我更願意先去判斷一個人精神層面和我是否契合。認識了新的人,總會先刷刷他/她的朋友圈,就朋友圈的照片來說,就能挖掘到不少有關內在的信息,或許不全面,那你就當我是胡扯好了。
有人的朋友圈全是自拍,從鏡頭語言可以感受到,只是單一的想表現五官,或是拍的只是表情。
高級一點的,就可以從照片中看出個性,和一些細節與環境,可以感受出心理的東西。
轉發和文字,可以看出精神世界處於哪個層次,更新的頻率更能體現內心世界的強弱以及現實生活的豐富或單調。
是不是看完過後點頭如搗蒜吶:對對對,就是這樣的,一點也不錯。
這段話的結論是,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朋友圈判斷一個人精神層面和我是否契合。作者理由是從朋友圈的照片可以挖掘到不少有關內在的信息,這個的前提是:照片可以真實、完整地反映一個人的內在,一個人會把自己的照片以照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但作者並沒有進一步證明這個觀點。
那我們讀的時候就會想一想,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旨於用朋友圈來展示自己的特徵性格,如果是,那哪方面的性格是她想展示的呢。她過得是不是有她展現出來的那麼好,如果有人蓄意營造朋友圈的話,我們應該怎麼樣識別這些假冒偽劣?
不錯,現在很多人都很重視朋友圈這個社交工具,盡量在朋友圈裡營造一個自己想讓別人看到的形象,但這也不能說明朋友圈的形象就可以等同於你的真實形象,不能證明你精心挑選過的的照片能夠真實、正確、完整地展現你的內在。
畢竟現在大多數人都挺聰明的,學會了怎麼經營朋友圈。
我的朋友圈裡面,還有很多有趣的人不怎麼看到他們發朋友圈呢。
朋友圈這個東西對於有的人或許僅僅就是個交流工具,他或許並不把它當成一個展示平台;
又或許,有些人不喜歡分享自己的生活,覺得這樣的社交工具大家其樂融融就好,整天發些搞笑圖片小段子博得大家一笑逗逗樂子。
怪不得我刪了朋友圈過後,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跟我聊天兒了,大概是他們認為我一定是個了無生趣的人吧。
還有我發現現在朋友圈特別喜歡搞專業性的東西,好像這些專業名詞一加持,自己瞬間就不需要解釋理由了一樣。
你知道羊群效應,你知道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
但你有沒有問過為什麼,甚至懷疑過這些理論的正確性?這些理論適用範圍在哪裡,我們可以以此套任何相似現象嗎?為什麼人傾向於跟著一群人走,是出於安全感還是出於大腦的偷懶?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大家爭先恐後去考CPA算不算?大家爭著去買房算不算?這個現象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壞處?政府統籌制定的一些措施政策算不算是對羊群效應的一個有效應用,比如二孩政策的實施?
微信公眾號:wild-jane
看了一圈答案,笑,知乎真是可以把任何問題的解決方法歸結為多看書,好比別人問一把鎖卡住了怎麼辦,回答多吃飯有力氣…
先抓主次,理清邏輯,在進行推敲
1.如何提高複雜思考和理性辯論的能力關鍵詞『複雜思考』,『理性辯論』題主是不是想寫思考複雜問題的能力?複雜思考,這讀不通順啊那我假設題主是想問如何提高思考複雜問題的能力例如:如何提高思考複雜問題的能力
首先簡化命題:思考問題1.提出問題?(例如:問題1:貓是狗,問題2:貓不是狗)
問題1跟問題2隻是要論證的方面不一樣2.貓為什麼是狗?
1.首先搞清楚,貓的概念,狗的概念貓(學名:Felis silvestris catus),通常指家貓,在現代漢語中多稱貓咪,為小型貓科動物,是為野貓(又稱斑貓;Felis silvestris)中的亞種[1],此外也有其它未經過《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認可的命名,例如Felis catus。根據遺傳學及考古學分析,人類馴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10,000年前的肥沃月灣地區,古埃及人飼養貓的紀錄可追溯至3,600年前,目的可能作為捕鼠及其他嚙齒目動物,以防止它們吃掉穀物。[2]現在,貓成為世界上最為廣泛的寵物之一,飼養率僅次於犬,但同時也是危害十分廣泛的外來種,由於獵捕的習慣,威脅著很多原生鳥類、嚙齒類的生存。更直接的風險是因狩獵而感染野外病菌的貓,會引入例如狂犬病等等進入人類生活圈,因此對飼主知識技術與社會責任要求也較高,先進國家的公衛系統普遍會針對野貓進行抓捕絕育,管理意義即在於此。長期飼育的貓的平均壽命為12年以上(相等於人類64歲),歷史上最長壽的貓則達38歲[3](等於人類168歲,來自美國德州)。少部分文化在過去亦有食用貓肉的習俗,如越南、廣州等,但現今大部分地區因衛生防疫,或是以貓為寵物等因素而禁止食用貓肉。狗,犬(學名:Canis lupus familiaris)[1],現代俗稱為狗,一種常見的犬科哺乳動物,與狼為同一種動物,生物學分類上是狼的一個亞種。狗是最早馴養於人類的一個物種。被人豢養的稱為家犬,返回野外沒人養的狗稱為「野狗」或「流浪狗」。犬的壽命約十多年,與貓的平均壽命相近。若無發生意外,平均壽命以小型犬為長。
以上來源維基百科。這個問題就去抓兩個的相同點
3.貓為什麼不是狗?
1.首先搞清楚,貓的概念,狗的概念
這個問題就去抓兩個的不同點
在剛才的問題上我們加上複雜,複雜問題明天再寫,睡了…喜歡這個問題,不請自來!
思考在於把問題簡化而不是複雜化,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如何看清事物的本質並對症下藥,理性辯論屬於表達層面。
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問題變得愈加錯綜複雜,像一個不斷進化的複雜系統。如何剝去複雜紛繁表象的外套,把握事情的本質,是大多數人都想要的能力。本人嘗試去提出解決思路,不到之處多多批評指正!
1、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這是個人思考之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習慣。理想的思維框架應該是樹狀結構,主幹是原理(比如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枝幹是模型(跨學科思維模型,可參考芒格思維格柵)、樹葉是表象。有了這樣的思維框架,不管看到什麼現象、問題,都會自覺地去引導自己透過現象看本質,自覺應用模型工具去分析解決問題,層次高的會達到思考的最高一層——哲學層面。這是分析問題的第一步。
2、反饋並完善。每個人的側重點不同、行業不同、關注問題的層面不同,造成思維模式、解決問題的方式各不同。因此建立起適用於個人的思維框架後,需要日常實踐和檢驗,通過反饋不斷驗證自己的思維模型有效性、合理性,牢固並完善自身思維結構內部連接,重複這個過程,直到形成條件反射。
3、拓展圈子。由於個體的局限性,進步的速度有限。而通過志同道合的圈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會有效提升思考的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知乎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大家在這裡認真的回復問題、幫助別人,是一個相互認識、互助提高的過程。有效的人脈圈子有助於提升你分析問題視角和層次,督促你的學習和進步,值得你去付出,你也會獲得更多的回報。
4、關於理性表達。知乎上有可以參考的問題,比如
如何積累談判技巧?有哪些企業談判的書籍推薦?(來知乎不久,還不會用鏈接,sorry)不贅述。
時間有限,匆匆寫的,還請多批評指正。
多思考多看書多儲存知識而已,無它熟能生巧,唯手熟爾
個人方法咬文嚼字+學好邏輯
小時候數學得學好
可以從多方面煅煉。閱讀面非常重要。
說哲學和辯論的不是來搞笑的么?哲學基本是一種智力遊戲,鍛煉的是從事哲學本身的能力,如果哲學可以,玩魔方下象棋為什麼不可以?辯論。。。信這個的人是不是覺得看完鐵齒銅牙紀曉嵐特別長本事?個人覺得複雜思考首先要建模,也就是能看到問題本質。這需要知識面,眼光。其次能想通,這需要邏輯思維能力。再其次是解決。個人覺得第一名的答案最好。多看書。多看看不懂的專業的書。遠離舒適區。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大部分低收入階層都堅信中國會強大,而富裕階層以及受到優秀的高等教育的大部分都都想離開這個國家?
※幾歲的小孩心算厲害,很會背數就一定說明以後數學會很厲害嗎?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的發展為什麼差強人意?
※私立學校,要怎樣告訴家長孩子的真實情況?
※老師給你最難忘的一段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