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教要和佛教一樣喊慈悲?


佛家不是多說善哉嗎?這裡不談友教,單純說一下道教慈悲的含義。

道教源於道家,道教說慈悲可以從道家說起,在道家經典中有很多對立的語句,如陰陽、捭闔、長短、有用和無用等等,這些詞語看似對立實則統一,慈和悲也具有對立統一的關係,悲看似是陰面,實則是慈這個陽面的前提條件,如同你看到一個人或一條狗一隻貓很可伶,這時你心中生氣悲傷痛苦,在這種悲傷的感情下你就會想幫他,也就是你出現了慈,近似於現代人所說的沒有感受過痛苦的人無法理解他人。

《道德經》中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老君爺在這裡對慈作出了進一步推理,人幫助人是需要勇氣的,如闖入火海救人的消防員,敢於救助落水者的人,水火無情他們都面臨危險但他們都有勇氣去救人,這些都是慈在推動人,也可以說慈者必勇敢,勇敢者不一定慈。

為什麼道家說的是「慈悲慈悲」不是一聲「慈悲」呢?只有你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你。辨證的看待這個問題,當對我們不慈悲的時候,我們慈悲,獲得善意回應便好,不善則退。


《龍門心法》節選:

我道門中三清玉帝,立極開天,蕩蕩難名,巍巍莫測。既超出大羅之上,端居梵炁之中,何必說下三洞經文,五千秘妙,分身化氣,往來世界,現身說法,歷劫度人?大眾,天尊玉帝,大悲大願,普度為心,大聖大慈,廣施方便,普放神光,照燭法界,四生六道,蠢動含靈,均沾恩澤,悉賴匡扶,以至列祖群真,行功立德,種種神通也,只為濟度眾生,同成大道。所以說,願以功德,普及一切,十方萬類,同登虛無。

大眾,名為得道,濟度眾生,但要明白,這所以濟度之法。大眾之中,如有發心苦願,願度眾生者,必須先度自己,然後度人。如今教相不行,玄宗隱閉者,正是這裡不曾除得大弊病也。為何大道不行,教門哀薄?大眾,只因本教全真,不能度已,只要度人。這是八個大罪根,自壞教的案也。大眾,只因自己不肯依教奉行,又要勸人依教奉行,誰肯信服呢?怎見得全真不能度已?大眾,度眾生者,度自己之眾生也。自己之眾生,是甚麼呢?大眾,雜念妄想,即眾生也。全真一肚皮雜念,八萬四千妄想,就是八萬四千眾生。一日之內,二六時中,身坐蒲團,心飛世上,這個妄心才滅,那個妄念又起。或貪或嗔,或衣或食,七情不息,六欲常牽,三毒懨纏,八識顛倒,何曾拿得住一點兒念頭,何曾入得一刻兒靜。不但坐在單上,就是走在路上也是妄想,立在地下也是妄想,睡在床上也是妄想,以至昏沉做夢,夢裡還是妄想。大眾,他日思夜夢,十二時中,何曾半刻休心,一時正念?心不休,則身不度,念不止,則道不明。必須要止念休心,方才現得一點天心。大眾,既有此心,可稱同志了。但須先度自已,然後去度人不遲。

如何度自已呢?第一要剛烈,第二要勇猛,第三要精進,第四要舍除,第五要布施,第六要高明,第七要謙遜,第八要解脫,第九要自然。大眾有緣,聽吾一一說來,卻須用志不分,凝神聽受。

大眾,自度的工夫,第一要剛烈。這出世法與世法本來相反,順逆不同,方圓不合。出世法要在法身上用功,則要把幻世色身,兩般看假了。但這世法上,愛緣深重,聲色沉淪。為求名者,則向宦海中隨波逐浪。那為利的,即向火坑內立命安身。富貴存心,利名著腳,則耳慣聽聲,目慣視色,舌慣嘗味,口慣言說,身慣貪淫,鼻慣嗅香,意慣打算,六根各有舊例,沿習既深,弊端牢固。如今一旦要出世,便把那嬌妻愛妾拋離,高官厚爵,忽然棄去。但用剛烈,乃降魔之法,只可暫用。有魔則用,魔退則不必用。所以第二要勇猛功夫,方能自度。

大眾,如何是勇猛的處?心上用功,全拋世事,虛心實腹,明了大事因緣,方能了當。若是唧唧噥噥的,遲延懈怠,隨浪逐波,不用勤勞,枉過時光,終日胡混,雖是心上不敢動色念,絕欲忘情,但這個生死之事,來去不知,昏迷不悟。此身未有生前,你在何處?此身一死之後,你向何方?若不用勇猛之功,朝參暮悟,這銅牆鐵壁,那得鑽通?玄妙機關,豈能透入?豈不可惜了你昔日揮劍的剛心,除魔的烈性么。所以要大眾剛烈之後,又加猛勇。剛烈是降伏身心,勇猛則追求生死。大事因緣,從此下手。

大眾,第三要精進功夫。勇猛參求生死,但這世間,天地萬物,日用平常,那一處不是至道。眼之所見,耳之所聞,莫非道妙。無一物不在道中,無一物能出道外。物有本末,本末即是那物之生死;事有終始,終始即是那事之生死。若能用心精進,即是物之本末終始,便須參我之性命生死;能明物之本末,則能明身之生死;能明事之終始,則能明心之起滅了。從事物上,細細體貼,苦志追求,自一物以至萬物,自一事以至萬事,無不明其生死之機,起滅之理,則本末終始,生死起滅,都成一貫,到此方能於道相近了。然後精參微妙,密悟天機,能使我虛靈不昧這一點真宗,應萬物而不迷,理萬事而不惑。若是不肯精進,自懈自怠,則是自暴自棄,甘為下鬼,無志天仙。縱是趺坐百年,延生千載,終歸於盡,仍落輪迴。

大眾,精思進道之後,又須用第四舍除之功。如何喚作舍除呢?大眾,要你舍舊取新,除粗入細。這一點虛靈不昧的真宗,是個靈寶玄珠,千變萬化,無有定體;觸物遇事,各有玄妙。一層層參悟進去,再不能窮盡其妙。動而愈出,取之無禁,用之不歇。悟者自得,昧者難行。我恐你們,把昨日的些悟頭,放在心上,便是不舍舊了。若將昨日之悟,悟今日之事物,則智慧不新,未免拘礙了。殊不知事物也,是不常有變之事物也。須將有常不變之靈機,轉那不常有變之事物,則理明性見,舍舊取新,一層層鑽之彌堅,一步步仰之彌高。瞻之在前,忽然在後。若不卓然獨立,哪能深入精微?若粗淺不入深微,則有限的智光,哪能應那無窮之事物?不能應無窮之事物,則不能了無始之生死。不能超然出世法之外的,依舊蠢然在塵網之中。我所以又加第五布施之功。要你把昨日之悟頭,前日之妙處,所悟之理,所得之妙,或布施於眾生,或歸藏於黍米,不可存留,混我靈台,遮障慧鏡。所謂過去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即此現在之心,亦終不可得。在這不可得之中,尋出個自得之妙,則智光圓滿矣。大眾,以財布施,名為修福。以法布施,名為修慧。財物布施,有個了盡。我說法布施無窮。以財物布施,能濟人之世法,養色身之衣食,作外相之莊嚴。財盡則依然赤手空拳,只落得生有善人之虛名。死有轉生之福報,不能出世了生死。我這以法布施,世法也可行,出世法也可行。以法寶布施,開人之迷竅,養法身之智慧,作內相之莊嚴,提拔靈根,濟度焚溺,救人之危禍,出人之生死,代天宣化,福護國佑民,捍厄消災,通天徹地。世界雖壞,法不壞;人物盡死,法不死。利濟無窮,功德無量。我自度又度人,則那第六層高明的功夫,在其中矣。

大眾,既能布施妙法,以開度眾生,必定要見識高明,智慧了徹方好。這天地世間萬物,莫不有此靈性。我若以法為法,是為執法。執法者不能說法,便是所見不高。我若以自己所用之法去教人,以一定之理去應物,則是死法呆機,老與少同智同愚等,便是所識不明。須要不以我法為是,不以他法為非,正大光明,隨境說法,見機而動,委曲方便,曲垂濟度,方以圓度,則不能入道。愚以智度,則不能入機。必定要對愚人則現愚人之身,說愚人之法,使愚人明白了徹,盡那愚人當行之道,慢慢的來。若是對著那愚人,說那至人妙法,便是對牛彈琴,向木偶奏樂了。若是對智者,說那中下二乘劣法,則他不屑為,不必聽聞,正是饒舌了,這圓機在我,融通於物,賢愚同悟,雅俗兼施,方是明眼的高人,圓通活法。若能如此,則又有第七層謙遜的功夫,在其中了。

大眾,明眼之人,智大心空,眼眶子里,把天地萬物,都看得小了,心坎子內把世界山河,都轉得動了。上撼天關,下搖地軸;超出人世,神入虛無。哪裡還有個眾生在面前呢?大眾,自古到今,二乘菩薩,下乘仙子,總受了這個病。病入膏肓,總不知覺。所以喚作小乘劣法,旁門外道,邪道魔法了。大眾,他以為自己到此,便了了道也,殊不知道無定體,神化不測,豈是你限量得定,拿捉得住的。有限之物,如何便妄自稱尊起來呢?你豈不聞太上不敢為天下先?不為福先,不自伐其功,不自見其道。進以退為主,高以下為基。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人皆爭先,我獨退後。上德不德,上士無爭。視不見我,不自大,不自尊,不自強。既以與人己愈有,既以益人己愈多。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大眾,越到高明之地步,越行卑退之功夫。謙遜仁柔,以存厚道。一則普行慈慧,一則保蓄光芒。國之利器,不可示人,我不去伏人,人自然服我。到此時則第八段解脫功夫,又在其中矣。 執著之者,不名道德。洒洒落落,不被法纏;赤赤條條,不為物累。圓陀陀,隨方設教;光灼灼,歷劫度人。入眾妙之門,為眾生之母。慈能愛物,不以愛物為慈;善能濟人,不以濟人為善。妙法能度眾生,不以度眾生為妙法;至道能出世,不以出世為至道。既能出世,又能入世。既能出苦,又能受苦。上可超出天宮,不以天宮為快樂之場;下可普救地獄,不以地獄為苦惱之處。遇苦則救眾生出苦,遇樂則同眾生受樂。樂中指出眾生之苦因,苦中指出眾生之樂果。在天則度天龍鬼神,使鬼神得聞正覺,超證仙功;在地則度罪業魂靈,使幽爽得聞正覺,轉生人界;在人世則度一切善男信女,普修日用尋常無為大道,不要教那四眾人等,入那下乘外道,搬弄精魂,落魔著邪,修羅惡趣。

這解脫之中,那第九層,自然而然,自然之妙,非無非有,不色不空,我與虛空同一體,虛空與我無分別。入金石不礙其法身,入水火不傷其慧性,三身已證,圓滿現前,自度其己,然後度人,利濟天人,功高無量,德伏鬼神,何怕眾生不信服,而來皈依,不崇敬,而來求度之理。既能依此九事,以應十方,何患教相不興,眾生不度。

大眾:

要去行功度世人,先須度己作全真。

一心發憤方離苦,九事能行始出塵。

剛烈男兒須勇猛,精思進道莫因循。

舍除結習磨塵垢,布施微言破暗昏。

見識高明能說法,仁柔謙遜善修身。

凡心解脫功圓滿,自己天然道德行。

若是能持堅固志,何愁衰敗不重新。

自然感動天神助,普度眾生闡教門。


道德經67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不光這一章以慈為寶,多章都提到要包容、要慈悲。特別是不對百姓做道德判斷。真正有道者,是把百姓當成孩子,慈悲包容。

從文獻的時間看,不比佛教晚。


從立論的根源上去剖析,可以說道家思想是非常獨特的。

道家思想的創立,不是為了約束,不是為了審判,不是為了罪罰,它的目光超越了善惡之上,為了揭示天地運行的法則。老子指出世界的本質是辯證的,一切都在變化消長中。了解了世界本質運行規律就懂得順應規律,免受外界的扭曲和侵害。這更像是一種科學精神。

《易傳》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就是這種辯證的體現,是力的作用與反作用,講現世的報應,而不談來世的輪迴。莊子進一步肯定了生命本身的尊嚴,不是以「功用」來評判的。萬物都是「道」的一種表現形式,沒有高下尊卑之分。

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為此拘拘也。」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其心閑而無事,跰躚而鑒於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惡之乎?」曰:「亡,予何惡!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為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為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

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子來曰:「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塊以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鋣!』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 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覺。

過去說老莊是避世思想,我以為不然,先秦諸子之中,老子正視生命,莊子尊重生命,肯定生命本身的自由。我讀《莊子》,分明看到的是一個可愛之人,一顆赤誠熱愛生命的赤子之心。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皂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橛飾之患,而後有鞭生筴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 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 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道家思想表現出對世界萬物的一種最為樸素又深切的關懷,天道無情化育萬物。大道至簡,不借激昂的宣傳,故表現出一種的中立客觀、甚至冷眼相看的態度。但你能說這不是一種慈愛嗎?

儒家和釋家的立論更貼近世人,相對格局要小一些。儒家早期剛健、自律,推崇仁愛,但是分階層,立論是為了社會秩序服務,對生命的價值看到的更多是功利的一面。以致後世的理學走入「存天理,滅人慾」的極端。

儒家物化生命,佛教則否定生命。佛教講諸法皆空,涅槃寂滅。可沒有幾個人能真正選擇涅槃。佛教著眼於苦難,可除了麻痹之外卻不能對苦難稍有消解。

《莊子》借盜跖之口揭示了生命的本質: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這是常情,是無法忽視的普遍真理。

儒、釋不能察,可是辯證的世界卻不能無視,對某種情緒或立場的過度推崇必將更容易推向它的對立面。

也就是為什麼儒家強調了幾千年的仁愛正義,還是出了那麼多大奸大惡之人。我們的歷史,卑躬屈膝與鐵肩傲骨如影隨形,奸徒遺臭萬年的惡行和義士光耀千古的鮮血一樣昭張。

也就是為什麼佛家談慈悲,「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卻不能反思所謂「地獄」為何不空?渡了千年,「地獄」未見其空,僧院卻日見其肥。

說到慈悲,本意當然好。釋、景二教的立論和故事,都能把其信徒感動得一塌糊塗,但是人性最軟弱最容易被利用的,也莫過於情緒。

且看那釘殺了神之子為世人贖罪的,宣揚大愛的,世人皆是羊羔,神愛世人深入條條框框方方面面。愛是美好的,也是危險的,每見越執念於愛就越貪求越佔有越陷入狹隘。慈悲往往與黑暗同行,且看西藏人皮唐卡阿姐鼓。

還有景教同宗的亞伯拉罕諸教,看看它們對社會思想的控制、對民眾的盤剝、對異教徒的剿殺、對發動「聖戰」的熱切達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吧。


慈悲二字自古有之,老莊之文,亦有言之,而道家之慈悲,是天道之慈悲,因天有一念之慈,而萬物生,若無這一點慈悲,便無天地萬物,更無眾生生靈。此又何來如佛之言?


「慈悲」是道教常用的禮貌語。

因為道教弟子崇尚道祖老子三寶(慈、儉、不為天下先),並將其落實到平日言行中。


道德經基本是和佛教同時出現的,二者的誕生應該是沒有瓜葛的。

且看道德經: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為廣,不為天下先故不敗。

道教依據的原始經典就是道德經了。

至於佛、道為何如此相似。那只是聖人所見略同罷了。


慈悲是人類天性,被佛教綁架了成為它們的宣傳口號,還有教人向善,誰叫人為惡了?為善需要佛教教嗎?難道佛教沒有入侵中國前中國人都人人為惡不成?

還有孝順父母,印度根本沒有孝道,但是不阻礙厚臉皮的佛教徒偷盜中國的孝道為它們傳教,還有什麼佛說孝順父母??

佛教組織的邏輯就是:

這個世界只要你足夠無恥,就天下無敵,就一切都是你的!


我猜想:慈悲這倆字是佛教從道教偷走的

理由:佛教講的是怎麼涅槃,跳出輪迴的方法,這件事跟慈悲沒啥關係

如果需要詳實的證據,我以後會慢慢找,也可能不找,隨心。

——————————————--

最近看了一下,佛教講的不是慈悲

而是大慈大悲

具體分別待續。

——————————

以下來源,在線新華字典

仁愛,和善:慈愛。慈善。慈悲。慈祥。仁慈。慈和。慈眉善目。

特指「慈母」,多用於對人稱自己的母親:家慈。慈闈。慈顏。慈命。

對父母的孝敬奉養:孝子慈孫。

(形聲。從心,茲聲。本義:慈愛)

同本義〖love;showaffectionorkindnessto;kindlylove〗

慈,愛也。——《說文》

[bēi ]

1. 傷心,哀痛:~哀。~傷。~愴。~痛。~切。~慘。~涼。~憤。~凄。~慟。~吟。~壯。~觀。~劇。樂極生~。

2. 憐憫:~天憫人。

(形聲。從心,非聲。本義:哀傷;痛心)

同本義

悲,痛也。——《說文》

悲,傷也。——《廣雅》

以下來源:某佛教網站(不給他打廣告)

慈,梵語maitrya,maitri^,巴利語metti;悲,梵語karun!a,巴利語同。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

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另據大智度論卷四十、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五等載,慈悲有三種

(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之慈悲亦屬此種,故亦稱小悲。

(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

(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系佛獨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稱為大慈大悲(梵maha^ -maitri^-maha^-karun!a^)、大慈悲。

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三種緣慈,或三慈。[菩薩地持經卷七、十地經論卷二、佛地經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十七、卷八十二、十住毗婆沙論卷一、順正理論卷七十八、往生論注卷下]
————————————分割線——————
上文有個 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所以佛教所謂悲,不是常人的悲,還是要繞到他們所謂的上去,萬變不離其宗,尾巴一翹,臀部露出來了也。

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這個就得細分以下了,佛教以什麼為樂?

《大般涅槃經》裡面 佛陀在臨涅槃的時候,這樣子給弟子們開示,佛陀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所以,說佛教慈悲的,省省吧。人家嘴裡的慈悲,和我們平日理解的慈悲,不是一回事。


張陵、許遜創教之初就替百姓驅邪治病,許遜當官期間更是大力改善百姓生活;王重陽一言止殺贏得美名;慈悲本來就是道教提倡的,沒什麼好說

佛教創始之初呢?不事生產到處行乞,跟寄生蟲有什麼異樣;漢傳的更是離譜,放生動物抄書都叫慈悲了,那趕緊買個印表機列印,更有效率了

基督教沒喊過慈悲,但是創建醫院、大學等行為都是實打實的善事


答:慈悲及行善可以:

一、跟其他眾生搞好關係,以免他們來破壞你的幸福生活,當你有困難時可得到他們的幫助。如果他們敬佩你,則會增加你的能量。

二、可了業。生生世世欠人家的太多,按因果規律,縱經千百年,總是要還的。

三、可積功累德。功德說通俗點就是能量。做個小貓要小能量小功德,做個人要大能量大功德。就算做個微小的細菌,也得有能量支持才能生存。有些人不想成佛,只要升天亨天福或成仙,那需要比人更多的能量功德。做好了天神會加你精氣福報能量。

四,可治貪病嗔病。

五。修禪定及成仙升天開智慧需要大能量大功德。

六。成佛更是要不可想像的大能量大功德,故經上說要經三大阿僧衹劫的修行才能成佛。開悟僅為一地,要修到十地才成。

道教和佛教都是研究眾生如何向上升華的學問,高人所見到宇宙真相是相同的,故都提倡慈悲及行善能使人升華。


《道德經》 第二十七章雲:「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謂凡事順應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去做而不刻意,就能取得最好的結果。

接著又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就是說聖人不會放棄任何人,因為在聖人眼中,只要順應其自然本性因勢利導,沒有誰是不可救的。這豈不是慈悲之心嗎?

再者,道家超脫外物,故不會有所拘泥,天下人都一視同仁。繼承了道家思想的道教自然也是如此。

順便說一句,老子之學多被指為權謀之術,老子思想無所不包,權謀卻是其一,而非徒權謀而已。老子之學客觀持中,用之正則正,用之邪則邪。[


因為政治正確


你爹為什麼叫你爺爺也叫爹?


你爸為什麼要你同一個姓?

至於「慈」的出處在此不做贅述


出世間法上:道教發現慈悲濟世、無量度人可以積累福報,確實有助於修行,凡是有助於修行成仙的,自然就採納了。

世間法上:慈悲教義有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這個宗教就更容易被上層接納,何樂而不為。

註:道教和道家是兩碼事。道教開始尊奉老子和道德經已經是漢朝的事了,這時佛教也早已傳入中國了。不如說是漢朝統治者增刪修改的結果。


推薦閱讀:

一個漢地和尚如果被問「你也配姓釋」,會怎麼回答?
打坐腿好痛,怎麼樣激勵自己堅持?有沒有什麼觀想的方法?
玄奘從西方取回的經文對於我們今天世界有何影響?
關於修行的三個小問題?
為什麼漢傳佛教不推薦四念住的修行方法?

TAG:佛教 | 道教 | 道士 | 僧人 | 宗教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