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專業是否真的已經飽和,非名校海歸求職路在何方?

我今年即將大三,在美國一個50左右的大學學習金融與供應鏈管理,學習成績自認為還不錯,略有上進心,不是x二代,沒有很強的背景關係,最終目標是回國就業。周圍很多同學都說金融已經飽和,很難找到工作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突然有些迷茫,不知道該怎麼樣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是儘可能留在美國找相關實習工作,然後再學習MBA之後回國,還是本科畢業後直接回國找相關實習工作?如前者,又將如何規劃呢?希望大家能夠解答我的疑惑!


洒家今年畢業,一211學金融的。身處就業第一線的我(正在找工作!),太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了。

我的答案是:

1.高端金融人才遠遠未飽和。

2.中低端的供給已經過飽和。

3.就金融這一行而言,一線還是二線差別很大。

第一條題主就不要想了,因為出國留學的人現在太多了,30w的中國留學生每年能在美國找到工作的常年穩定在1w左右。而且這1w大部分還是學cs和工程的,其他大部分的都回國了。加上在其他國家畢業回國的以及國內院校畢業的,這供給量你就想想吧。現在已經不是你有個海外文憑人家就給你跪舔的時代了,題主你的條件完全稱不上高端金融人才。

第二條。證券營業部的理財經理、銀行的櫃員、保險公司的個代,這是招的最多的崗位。但人永遠比崗位多的多,你懂的。

第三條。一線城市的機會絕對比其他線城市多。不管低中高端,能提供的崗位都是別的城市不能相比的。這點一定要單獨提出來,因為很重要。

so,建議就是:待在美國,不管讀研還是實習工作,過幾年再回國。碩士學位/工作經驗還是很重要的,國內更看中這些,而不是一個美國小本。

手機碼字,不通順的地方見諒。

====

2015.7.31更新

今天剛簽了offer,一家上海的基金公司。回頭看這個答案,感慨頗多。。

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補充最近一段時間的所思所想~

一個行業,一家公司,不同的崗位是有不同的「權重」的,所謂80/20法則,一定會有外圍與核心之分。比如銀行業,總行是核心,分行相比而言就是外圍。再觀察分行內部,櫃員是外圍,坐營業部的可以說是核心。核心和外圍是相對的,每個人都在奔向自己心目中的「核心」,等到進入所謂的核心,才發現又是一個外圍。。金融行業說到底是一個嚴格的金字塔型的結構,掌控行業的的永遠是國家資本和國際資本以及附著其上的掌權者。怎樣有一個高起點,怎樣快速地通向核心,是每一個金融從業者都要考慮的問題。結合自身經歷,我覺得,一、多讀書。高學歷在金融行業絕對有用。二、人脈。三、運氣。

如果你覺得掌握不了後兩點,那就多讀書吧。

關於工作地點。還是那句話,一線城市可以提供十倍於二線城市的工作機會,對於金融行業,這一條嚴格成立。更重要的是很多崗位和業務僅有大城市可以提供。幾乎所有銀行的總部都在北京,幾乎所有基金公司都把業務放在上海。最重要的一點:整體的商業環境。我是東北人,在大連找了半年的工作,我實在不願意多講這段經歷,畢竟我那麼喜歡大連這座城市。。

高端有兩種,一種是名校大牛,一路高歌猛進。一種是低端升級上去的,既然我們讀書沒人家牛逼,就擺正心態努力工作,說不定有一天你會發現,你已經是別人眼中的高端了。

==

2016.02.11更新

看了之前自己寫的答案,第一反應:卧槽這誰寫的這麼裝逼?在此總結:本人土鱉一枚,瞎寫的答案沒誤人子弟就謝天謝地了,如果想諮詢上海公募基金後台的那些事歡迎私信。上面寫的別當真,小馬過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2017.06.14更新

本來不想再上知乎了,因為之前和一個人撕的昏天黑地,頓時沒了那個興趣玩知乎,時隔一年多再次更新這個答案,只想說自己的路自己去走,都問我我怎麼知道你應該怎麼辦,你能去哪個崗位,你要不要考研究生,你要不要讀研,我只是一個搬磚的啊,怎麼成知心大姐姐了。去海投吧,去考證吧,去實習吧,去面試吧,不自己經歷鬼知道你能幹什麼、你適合幹什麼。也許有大神會根據歷史發展的規律、根據行業情況為你量身打造一條康庄大道,但那肯定不是我能做到的。再次重申,本科狗公募基金後台搬磚黨一枚,以上全是裝逼,只有這段兒是真話。


個人覺得是結構性的。國內金融體系還很落後,比如衍生品,資產證券化,量化投資,MA很多東西才剛剛開始。。還比如新三板業務最近各種招人。。。還有商業銀行不是天天在招人嗎……站銀行大堂也算金融業呢


從騙贊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應該長篇大論的回答,可是我實在沒有時間。。。

1、國內的金融專業遠沒有到人員飽和的時候,此前參加一個活動時候我胡謅過一句話,說現在國內的金融業是「最好的時代、最壞的時代、最累的時代」。最好是說金融市場正在從萌芽快速的走向成熟,不斷的出現新的產品、新的需求、新的細分市場,在這個市場的從業人員,可能正在經歷著未來回首時會覺得多姿多彩驚心動魄的行業成長和變革。最壞是說這個階段內往往存在著價值體系的錯亂和各種不合邏輯之處,各種金融詐騙和遊走在違法違規與合法之間的操作,各種看似美好實則多半不靠譜的東西,監管和從業人員一樣的頭疼。最累是說這個行業的競爭從未如此激烈,從業人員的勞動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市場上出現新情況和新產品的速度遠遠超出了個體接受的速度,一不留神就不知道別人在玩兒什麼了。

2、大學生就業的整體情況與行業人員飽和度有關,就個體而言,希望一份好工作,在目前不管哪個行業內,都是過飽和的狀態。所以不用擔心太多,你競爭的對手都是你目前水平線上最好的那批人。

3、需要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更好的發揮海外就讀經驗,給自己賣個好價錢,對此我沒有海外就讀經驗,不便亂作評價。

以上。


針對樓主的問題,

我覺得目前應屆生的整體就業情況是嚴峻的,對大部分專業來說都是這樣的。由於近幾年金融專業是大熱專業,選擇該專業的同學自然很多,出現飽和的現象也不奇怪。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企業並不是什麼人都會招,要招的是人才。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就業嚴峻的原因,應屆生很多但是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卻並不多。

首先樓主需要認清上述的現狀,找工作確實是不管在國內或者國外都很難,相對來說在國外會更難一些。根據樓主關於畢業後直接回國還是學習MBA之後再回國這疑問,你要清楚的是你未來的求職方向是什麼,你想要網什麼行業發展,如果你的目標是500強?四大?互聯網?等,建議樓主可以先回國試試看。一方面,你可以感受一下目前國內的求職現狀是怎麼樣的,認識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點(目前你離你的目標還有多少差距);另一方面,你可以看看以目前的學歷是否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如果你的求職方向是投行?諮詢?進投行的話MBA基本上是標配,並且投行的工作強度非常大,會考慮你體力的問題。對於諮詢來講的話目標院校的MBA通過簡歷篩選的幾率會更大。那麼如果你回國之後覺得並沒有得到滿意的offer,那麼你可以選擇繼續攻讀MAB,但是並不是說讀完MBA回來就一定能找到工作,你還是需要對自己的綜合能力做一個提升,學歷只是輔助。

對於職業規劃,你需要先認識自己,清楚你是什麼類型的人,在工作中你看重的是一個相對舒適的人機關係、工作環境還是更在意工作內容本身。清楚認識自己後,你需要明確你未來的求職方向,你即將大三,還有時間可以好好準備。認定方向之後,你要先開始找相關實習,通過實習去了解你想從事的工作,畢竟你的認知和實際工作是有差距的。通過實習來了解你是否還是堅定的想要從事這個方向的工作。當然在實習之前,你需要好好準備簡歷。通過實習你也可以很好的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並且可以和行業內的前輩多交流,了解更多行業或者職業相關的訊息。實習的同時,該考的證也要準備考起來。

對每個人來說認清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換一種說法,如果你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有明確而堅定的職業規劃,那麼你未來一定可以進入你自己的目標行業。如果你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並且自己怎麼想也想不透,也可以藉助外力來幫助你自己,比如和學長學姐聊、和行業內的前輩聊。

此外我想告訴樓主,不要因為目前一些外部信息感到過分擔憂,你需要做的是不斷的充實自己,當你自己成為了足夠優秀的人才的時候,還怕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嗎?所以從現在開始想清楚自己要什麼很重要,這是源頭。


從金融專業本科在讀生角度出發,如果只學教材上那些知識(隨大流),不去了解一些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或者真正前沿的內容的話,可能會加劇人才同質化的趨勢。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金融領域飽和的確無可厚非。金融領域的中端人才的確趨近飽和。

本科階段所能學到的還不是太多,如果想做得好的話,可以考慮申一下top的MFE項目(CMU 哥大 Cornell 等等),不僅能藉此加強自己coding和別的一些量化技能,也能在就業方面有不錯的核心競爭力。

Coding好的話,哪怕轉行別的領域,也起碼不是零起點。


先匿名防止被噴。

如果說之前的中國金融市場是80%的人分150%的蛋糕,那麼現在可能是150%的人在分80%的蛋糕。

人會越來越多,吃相會越來越難看。

這五年幾個財經院校財經專業有多火爆大家都知道,人多了就不值錢了,跟豬肉貴大家一窩蜂去養豬豬肉價格會降是一個道理。

中國以前的增速撐的起這個蛋糕,但是以後增速一定會放緩,但是盲目的家長還是會一窩蜂得讓孩子學金融,中國經濟有沒有泡沫?有,看看房市就知道了,泡沫有多大,什麼時候破?這個就說不準,我一不是大牛,二不是神棍,但是金融這個盤子,可不是人越多越好。

所以我當初高考有分能上都不想去金融專業,看看周圍對財經的狂熱,我感到害怕。

如今就業了,選擇了一個很有潛力的科技公司,業內龍頭,央企序列,工資也不低,比去證券的同學少3,4k,比去投行的大佬少小一萬,但這錢拿得踏實,不用擔心哪天起來就要考慮金融寒冬。

利益相關:一個風險厭惡,更相信實體經濟的就業者。


首先,國內金融業現在勢頭很足、潛力巨大,遠遠達不到飽和的狀態,截止今年三月份,已經有 19 個國家和地區的 62 家銀行在國內設立了 195 家金融機構,國內的金融市場正在逐步擴大,對於職業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從薪資報價就可以看出來,目前企業對於一線的金融人才報價早已超過 百萬 ,二線的金融人才報價一般是 30~50 萬。拋去行業背後的艱苦辛酸,這份薪資足以讓大多數人趨之若鶩。正是如此,金融行業的人才增量逐年提升,企業對於金融人才的招收條件肯定就會更高了。

那麼海歸就業之路在何方?以前看新聞都是在說,國內應屆畢業生數量爆炸,找工作競爭壓力大,然而海歸也是一樣。從 21 世紀開始,我們就已經錯過了留學生被萬人擁護的時代,海外留學越來越趨於大眾化,海歸畢業的院校五花八門,企業看重是否出自名校無可厚非,但想想答主同公司的非名校金融海歸,現在正活躍在企業高層,年薪百萬,分紅不定。由此可以想到,名校不過是一種概率性的初步篩選罷了,大部分企業更看重的是你的研究方向、成果以及相關的工作經歷,如果在 CV 和 cover letter 上體現這一點,HR對你初步印象會好很多,面試通過幾率層層上漲。

我剛剛回國的時候,急於大展宏圖,各種公司簡歷亂投,經過幾輪面試,大公司去不了,小公司看不上,最後變得迷茫:我有這麼差嗎?什麼樣的公司、職業適合自己?太大的壓力搞得我睡不著,憑藉著身體本能碰壁各種面試,可以算是我的人生最低谷了。

下面是一些我的經驗之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題主所在的金融行業,目前金融業對這九類人才是很緊缺的:金融分析師、金融工程師、特許財富管理師、基金經理、精算師、副總裁級高管、稽查監管人員、產品開發人員、後台工作人員(在財務、結算、稅務方面有經驗的),自我評估後可以找一些公司、職務的資料了解一下。

(如果對自我職業不明確,可以找某些機構了解一下,我當時剛回國一頭懵逼,找了個機構幫我把簡歷優化得還可以,還有職業推薦、面試培訓之類的。)

選完公司和職業,你要做好對應的簡歷,一般官網上會有投遞簡歷的入口,通過簡歷篩選過後,你有更多的機會展現自己的個人能力、經驗還有你的個性和人品。但是有的公司,比如蘋果、星巴克等企業,簡歷篩選過後有一場 online test,你必須讓別人對你印象深刻,才能拿到面試機會。

海歸找工作還有很多途徑,比如說目前正在進行的秋招。國內企業一般從 9 月開始秋招,一直持續到 11 月下旬,招聘的限制主要集中在院校、專業、學歷、年齡、英語水平等這些條件上,流程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網申、筆試、面試三個部分。

網申:

無論應聘什麼企業,首先應該還是製作簡歷,如果是外企有 cover letter 和推薦信之類的最好。提前了解企業的相關介紹、企業文化、服務種類、產品介紹等,修改製作你的簡歷很重要。還有,申請會被要求寫寫自己對這個崗位的認識,或者自己為何適合這個崗位等,參照崗位要求,把自己的優勢寫出來就行了。提交之後,就進入「漫長」的煎熬等待吧,其實也沒有多久,網申一般都會有兩到三周的時間等回復。

筆試:

收到回復之後,你可以花上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複習,以準備進入筆試,金融業的筆試無非就是三個類別:行測(包括語文、數學、史地政、物化生等小學至高中知識的考核)、綜知(包括金融、經濟、會計、統計類的知識)、英語,難度從大學至研究生不等,最後有可能還會有個不被計入分數的性格測試。前面三個一般2~3小時左右,性格測試會單獨留20分鐘的。

網申越早申請越好,多餘的時間複習筆試內容,因為筆試是非常重要的,過不了連面試機會都沒有了。

面試:

筆試通過之後,招聘才剛剛開始,面試要做些什麼呢?拿銀行面試舉例,主要有兩種形式:無領導小組討論和半結構化面試。無領導小組討論由 5 到 12 個面試者組成,就像學校社團開小會一樣,圍繞一個話題各抒己見、自由發揮,然後得出一個結論,表現的鎮定自若很重要,還有就是邏輯清晰。另一種半結構化的面試是這樣,一個面試者對應 3 ~ 5 個面試官,先做自我介紹,然後他們會根據你的簡歷提問、或者一些情景模擬的問題,無非是你遇到什麼事,會怎麼做?和平理智信是答題的基礎,還有就是最好站在面試官的角度思考一下問題,比較容易觸動他們,你的面試通過幾率會更大。

其實,應聘的心態很重要,我曾經面試多幾家公司, 筆試就掛的不在少數,有的甚至參加三輪面試,結果在最後一次面試掛掉。「偉大與渺小的相碰,總是偉大的失敗,好似不如此不足以成起偉大

」老舍的這句話一直是我的信條,找工作也是這樣,不失敗怎麼顯得成功的重要呢。回想那段經歷,更明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未免不是一種成長。

如果錯過秋招,第二年三、四月份的春季,還有一次招聘,可以理解為上一年秋招的補招,要求會相應的降低一點。流程和秋招類似,單也相對簡單些。再一個就是社招了。社招對工作經驗要求比較高,我了解到有些同學想去大企業工作,於是選擇抓緊時間,主動向一般企業詢問是否實習,如果被留下最好,沒被留下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優缺點,還有用人單位的一些招人套路,何樂而不為呢


這麼跟你說吧,金融專業並不是飽和了,而是得看你在什麼崗位,很多人學了金融進銀行證券公司只能當個客戶經理或者當個櫃員,這樣的崗位當然飽和了,因為那個不叫金融那個是銷售,真正做金融的我們國家還是挺受歡迎的,像中金這種或者行研公募私募這種。但是怎麼說呢,金融這個專業本科太混,很多學校都是雜而不精,要到研究生才有真的東西讓你編程建模搞投資組合這種,所以一般的金融海歸就業的層次就不會太高,只能幹干客戶經理或者當個櫃員,對於那些高端金融人才來說,在國內還是很缺的。

我們HiMycarrer留學生求職平台之前就碰到一個美國top30的金融master,這位學生本身成績也不差,在大學期間各種刷自己的GPA,參加各種項目,屬於品學兼優的優等生吧,但是回國後找了三個月工作都沒拿到一個offer。照理說,以他的背景不難在國內找工作吧,但事實偏偏如此。他是什麼方面都會,又什麼方面都不精,好不容易找了個銀行做客戶經理,但做了兩個月發現和自己的職業訴求相差很遠,然後離職了,其實憑他的實力,找個IBD還是有可能的,只是他自己不會做求職規劃,不懂該如何在國內找工作,所以我覺得題主不知道非名校海歸求職路在何方,有很大的原因和我們這位學生是一樣的。

其實海歸在國內找工作不難,前提是你需要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不要以為自己前期投入了那麼多,就得找個高薪崗位來迅速回本,在有這個念頭之前你先考慮下自己要的薪資是否與能力相匹配。

另外,你還要注意海歸在國內找工作的幾點劣勢:

1、容易錯過外企校招季

2、缺乏相關工作經歷

3、國內HR只認海外名校

4、缺乏國內相關證書

校招季和工作經歷有多重要,相信我不用再強調了吧,知乎關於海歸求職類話題大多都會提到兩者的重要性,關於第三點,HR只認海外名校我得說下。現在的留學生多如牛毛,,所以留學生的質量嘛也是參差不齊,海歸精英的形象早就從人們眼中消失了,HR為公司招人不能看到你是海歸就對你兩眼放光吧,但是他們對國外的學校不了解啊,鬼知道美國那些top30的學校有沒有我們的清北復交學校好呢,所以呀,HR就只認國外那些像斯坦福啊,麻省理工啊,哈佛啊這種名校了。

這裡我得特別說下實習經歷,實習經歷能在工作能力上證明你與崗位的匹配性,無論哪個國家的哪個企業,有工作經驗的求職者總是更加容易在求職過程中脫穎而出,同時也能更快的上手工作,能為企業節省不少人力物力支出。所以,擁有實習經歷在求職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在海外留學期間就注意積累實習經歷。與工作崗位相匹配,這是你求職的基本條件,但是面對那麼多候選人,想脫穎而出,就要拼實力,還是那句話,優勝劣汰,擇優錄取,畢竟,這是全世界通用的標準嘛。

海歸想在國內順利的就業,時間規劃是一定要做好的,我見過太多因為回國錯過校招季而找不到工作的海歸了,一般我建議的時間規劃如下:

5-6月:提前準備簡歷,筆試面試等,並儘快完成畢業相關手續辦理。

7-8月:密切關注你心儀的企業在什麼時候開放網申,趕上網申的時間儘早提交相關材料。

9-10月:網申網投:有些企業7、8月份就會公布招聘安排,並開啟網申通道,所以建議越早準備越好,千萬不要等到最後幾天才進行網申投遞。

10-11月:海外面試、視頻面試、回國面試。如果企業不提供線上面試,首先你要跟HR確認好這份工作的具體職責、福利等等,在你對這個職位有個深切的認識,並且確定了這就是你所需要的工作之後,你就可以去跟HR商議什麼時候飛回國內面試了。

下面是關於在國內找工作簡歷製作方面的一些小技巧:

關於模板:不要套用任何花哨的模板,想與眾不同就選擇一些比較簡單樸素的,比起那些妖艷賤貨,HR更喜歡看「素顏」簡歷,因為簡單明了,一目了然。HR每天要閱讀那麼多份簡歷,什麼樣的模板他們沒見過,已經視覺疲勞了,花哨的簡歷模板只會平添反感,反而能提高他們工作效率的簡單樸素簡歷才是HR們的最愛。

關於長度:我們總是聽到各行業HR建議「你的簡歷最好用一頁紙就能表達完,別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你的簡歷在初選時被HR瀏覽到第二頁的機會只有不到5%,篇幅太長會讓HR覺得你說話沒邏輯沒重點,濃縮到一張紙的簡歷會給HR簡潔精幹的感覺。

關於照片:歐洲的通行做法都是會放照片,亞洲和美國一般都不附照片,如果要求放照片,形象照會更加合適,一張好的形象照可以適用大多數場合,身份和年齡層次。

關於電話:國內的職場聯繫方式和國外不同,國外在職場首選郵件聯繫,國內則是通過電話聯繫,從效率的角度上講,電話要比郵件效率高。所以不要忘記在簡歷里寫上你的電話,最好在文件名上加上你的電話號碼。舉個例子,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如果HR對你的簡歷有很深的印象,而他還沒看完所有簡歷,但是她記住了你的名字,當回過頭來準備打你電話的時候,你的標題上已經寫了電話號碼,她就不用再打開你的簡歷去裡面找你的電話號碼了,這樣對HR的體驗是不是很棒。

最後,想在國內找工作,首先要知道國內求職的渠道吧?最方便快捷的就是各大求職網站,

國內的求職渠道如下。

1、官網投遞

官網投遞必須注意截止日期。截止日期將會變得非常敏感。有時候會變,會稍微提前一點結束。另外把 Cover letter 和中文簡歷寫的很有競爭性,很符合中國國情和職位需要這就至關重要了。

2、第三方平台網上投遞

例如Linkedin 、招聘網、智聯、51job,BOSS直聘,拉勾網等等,其中BOSS直聘和拉勾網這兩個網站算是不錯的國內求職網站。你一旦決定用做網投,一定要注意你的簡歷,簡歷將會變得至關重要。它會暴露很多信息,包括行業選擇,薪酬選擇。準備好後,一般會有獵頭或 HR 主動聯繫你,根據你以前的經驗,學位,和對以後的工作期待。

3、找校友

最核心,最有效的一個途徑,中國人其實比美國人還在意校友,三言兩句就找到這種關係。所以,校友這種天然的伯樂,是非常關鍵的,尤其是在國內的市場,最直觀的就是校友,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放過這個途徑。北美大多數學校現在中國人都挺多的,在國內找到校友並不算難,除了校友,你在國內的一些親朋好友也是可以尋求幫助的。

4、內部投遞

這個在投行特別適用就是找人給你做投遞。內遞的話,像投行、諮詢等公司能幫你爭取到 HR 看你簡歷的機會。像四大,還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你爭取到面試的機會。像一些其他的企業,基本上可以幫你爭取到一面。

總之在國內只要你能放平心態,做好充足的準備,海歸還是能找到不錯工作的。


針對海歸就業的行業分布情況的調研數據顯示,海歸就業排名中,金融業名列前五,佔比

18.0%。海歸就職的崗位比例中,財務/審計/稅務佔比 6.8% 。根據海英人才大數據分析針對金融行業海歸僱員的需求情況進行的調研結果顯示,金融大行業對海歸的需求量最大,約11%的金融行業僱主表示有招聘海外留學生的需求,這些僱主分別來自銀行、保險、證券和風險投資等行業,其中國有企業的佔比達到三分之一,各大「領頭羊」企業都有招聘海外留學生的需求。薪酬水平略高於國內畢業生,5年後發展潛力大。

海外求職不易,回國求職也並不簡單,約8成(79.3%)的海歸認為自己在就業中存在一定劣勢,海歸認為影響自己求職的負面因素集中於兩點:

?不熟悉國內的就業形勢與企業需求(45.5%)

?回國時間與國內招聘季時間不符(39.2%)

而國內僱主認為海歸在國內也面臨求職壓力主要是因為兩個「過高」:自我定位過高(75.9%)和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54.5%)。簡單的來說,國內企業對於海歸的看法就是眼高手低,沒能力還想要高薪酬。

對海歸的職業規劃現狀調研數據顯示,81.7%的被調查海歸進行了職業規劃,其中15.5%在留學前就開始了職業規劃,31.6%在留學過程中開始職業規劃,34.6%在畢業後才開始職業規劃,海歸在留學前開始職業規劃的不足兩成。海歸認為最重要的求職服務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自我認知與職業規劃」,佔比71.9%,超過七成,可見職業規劃已經成為目前海歸群體在尋求求職服務時的第一訴求。另外,海歸對於「工作必備技能學習」(51.2%)「求職技能提升」(38.7%)、「行業/商業知識學習」(36.5%)等服務還有不同程度的訴求。

希望這些數據對你有所幫助~


絕對沒有飽和,尤其是在上層一點的比如券商的一些核心部門 PE的投研部這種

一般金融海歸本科就業的層次都不會太高(除非是藤校),能去的一些地方無外乎這幾個:券商的營業部/分公司的營銷中心,國內小型券商的行研部,證券會,銀監會等事業單位,銀行,國內內資會所,小型的諮詢公司等。

這些公司門檻相對比較低,工作對專業度要求並沒有很高,競爭就比較激烈,所也才造成一種假象,感覺人好多飽和。其實這些崗位流動性也很大,比如券商營業部一年的離職率50%以上,銀行流失率也不低。

但是像高端的一些金融崗位比如私募投研部 基金投資部/交易部 券商行研部 固收 投行部這些都需要的一些條件名校畢業/金融相關/證書齊全/經歷豐富 一系列門檻刷下來 競爭能激烈到哪裡去,也看不出什麼飽和不飽和的。

所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一旦工作之後就沒辦法重新開始學業了?
男友要求AA 該不該分手?
想要去德國讀本科應該怎麼準備?
怎麼在6個月內讓德語口語和聽力得到比較顯著的提高?
一個三本的孩子能去德國?

TAG:留學 | 金融專業 | 金融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