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最原始出處可考嗎?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捨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不知道是否可考曾子的話的出處、以及夫子的話的出處,還是目前只能知道最初的出處是孟子了? 我查到這樣一段話——
曾子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曾子·子思子》)
不過汪氏編輯《曾子全書》的方法,是將《孝經》、《禮記》、《大戴禮記》、《論語》、《孟子》、《荀子》、《孔子家語》、《孔叢子》、《韓詩外傳》、《說苑》等先秦兩漢古籍中有關曾子的文獻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題,劃分章節,重新編定各章次序。另外,在引用時,可以直接說「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嗎?
剛下課,謝邀。首先感謝題主用本家所編輯的一個本子也即《曾子全書》,不過題主也查到這段話了
不過汪氏編輯《曾子全書》的方法,是將《孝經》、《禮記》、《大戴禮記》、《論語》、《孟子》、《荀子》、《孔子家語》、《孔叢子》、《韓詩外傳》、《說苑》等先秦兩漢古籍中有關曾子的文獻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題,劃分章節,重新編定各章次序。
所以,題主查到「雖千萬人吾往矣」出自《孟子》(具體是《孟子·公孫丑上》),那基本上可以確定已經沒有其他的來源了。
歷史上,本來是有《曾子》這本書的,《漢書·藝文志》記載: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
但是這本十八篇的《曾子》在流傳過程中,就丟了,根據《中華經典藏書·曾子·子思子》(中華書局)的序中交代
《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十八篇。這十八篇《曾子》佚於何時,已不可知。《隋書·經籍志》著錄《曾子》二卷,目一卷。《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著錄《曾子》二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曾子》二卷十篇,稱即唐志所載。據高似孫《子略》稱,《郡齋讀書志》著錄的《曾子》與大小戴《禮記》收錄的曾參文章已經沒有差別。這說明唐代的《曾子》已經不是《漢書·藝文志》的《曾子》原本。
這一點想必題主也查到了。那麼這篇序接下來說的題主也應該不陌生
今天我們見到的《曾子全書》是宋人汪晫所編。汪晫是安徽績溪人,一輩子沒有做官,他的一生學術業績就是編了《曾子全書》和《子思子全書》。汪氏編輯《曾子全書》的方法,是將《孝經》、《禮記》、《大戴禮記》、《論語》、《孟子》、《荀子》、《孔子家語》、《孔叢子》、《韓詩外傳》、《說苑》等先秦兩漢古籍中有關曾子的文獻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題,劃分章節,重新編定各章次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汪晫所編《曾子全書》有「自我作古」之譏,但又稱「過而存之,猶愈於過而廢之」,就是說汪氏所編《曾子全書》仍有保留價值。《曾子全書》共十二章,分為內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經亡佚,今存十章。
這裡需要給作者指出一點是,我們傳統有很多的典籍,從秦漢到唐宋的典籍,在南宋末以前的時候就丟了很多,根本就沒辦法重新找出來。所以連汪晫編的《曾子全書》的第七篇、第八篇都丟了,而我們根本沒有辦法補回來。所以作者想找出來這句話更早誰說的,在資料上,只能幫你溯到《孟子》,而原來《曾子》十八篇中有沒有記過這段話,除非出現隋代以前的《曾子》原本,否則根本不可考!
以上是對題主第一個問題回答。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孟子·公孫丑上》原載: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捨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這句話是孟子引證回來的。也就說,根據這段話可以孟子說是「第二作者」。「第一作者」是孟子記憶裡面的曾子。而現代對待古籍里引用的話考證,「第二作者」引用「第一作者」的原話時,時常不能做到精準,因此,對此看法是,存疑,可信但不可盡信。
題主你看,連「第二作者」引用的「第一作者」的話我們都這麼謹慎。何況,在這句話裡面的所謂「夫子」才是「第一作者」。為了讓題主看的明白,特列如下:- 第一作者 → 「夫子」 →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 第二作者 → 「曾子」 →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 第三作者 → 「孟子」 →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捨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這句話,完全是第三作者轉引第二作者聽到的第一作者的話,如果按題主的直接 說 「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 我們的看法是,失之武斷。並且,我們無法確保,曾子所說的「夫子「就是孔子,因為我們無法對」曾子後來又師從他人「這個命題證明或證偽。另外,我們來看《論語·顏淵》一段話啊: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你看,夫子【尤其是春秋戰國】並不是孔子的代稱,《論語》這段話,直接向我們證明,」夫子「也可以用於其他人的代稱。所以根據此這段話,題主你在沒有切實的證據證明之前,」夫子「並不一定是孔子。所以,我的建議是,不要這樣引用。
秦王一炬,典籍灰沒。
先秦之諸學再難考矣。
XX以降,書儒俱殤,國難聞 百花齊放 之聲也。
商鞅徒木立信之法,吾每念之,簌簌然,慨法家之宏願。
子墨子與公輸般對坐,墨家之開闔躍然於箸帶間,莫不錚錚然?
俱往矣,風流人物,看何人評說?推薦閱讀:
※孔子世家是如何度過文革的?
※曲阜能否成為漢文明文化圈的梵蒂岡?
※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儒家為何如此看重「孝」?
※孔子想對接輿說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