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史上有哪些殘酷的鮮為人知的實驗?

包括二戰期間


又到了佳片有約時間,這周我們來分享兩個來自於全球頂級名校的校園電影,喜歡恐怖片的同學們,你們的快樂時光到了。

電影1:實驗者Experimenter (2015)

Experimenter的 IMDB評分

改編自米爾格拉姆的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這是一個針對社會心理學非常知名的科學實驗。

實驗的概念最先開始於1963年由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在《變態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里所發表的Behavioral Study of Obedience 一文,稍後也在他於1974年出版的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里所討論。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Stanley Milgram(1933-1984)

米爾格拉姆為整個實驗過程和其結果錄製了紀錄片,紀錄片名便是《服從》,紀錄片的正版拷貝目前已經很難找到了。

實驗小組告訴參與者,這是一項關於「體罰對於學習行為的效用」的實驗,並告訴參與者他將扮演「老師」的角色,以教導隔壁房間的另一位參與者——「學生」,然而學生事實上是由實驗人員所假冒的。

實驗小組告訴參與者,他被隨機挑選為擔任「老師」,並拿到了一張「答案卷」。實驗小組並向他說明隔壁被挑選為「學生」的參與者也拿到了一張「題目卷」。但事實上兩張紙都是「答案卷」,而所有真正的參與者都是擔任「老師」。「老師」和「學生」分處不同房間,他們不能看到對方,但能隔著牆壁以聲音互相溝通。有一位參與者甚至被事先告知隔壁參與者患有心臟疾病。

「老師」被給予一具據稱從15伏特起跳的電擊控制器,控制器連結至一具發電機,並被告知這具控制器能使隔壁的「學生」受到電擊。「老師」所取得的答案卷上列出了一些搭配好的單字,而「老師」的任務便是教導隔壁的「學生」。老師會逐一朗讀這些單字配對給學生聽,朗讀完畢後老師會開始考試,每個單字配對會念出四個單字選項讓學生作答,學生會按下按鈕以指出正確答案。如果學生答對了,老師會繼續測驗其他單字。如果學生答錯了,老師會對學生施以電擊,每逢作答錯誤,電擊的伏特數也會隨之提升。

在進行實驗之前,米爾格拉姆曾對他的心理學家同事們做了預測實驗結果的測驗,他們全都認為只有少數幾個人到1/10,或只有1%,會狠下心來繼續懲罰直到最大伏特數。

結果在米爾格拉姆的第一次實驗中,居然有60%的參與者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儘管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後來米爾格拉姆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也做了類似或有所差異的實驗,但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實驗本身受到了科學屆的倫理質疑,因為實驗對參與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可以說是由他們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儘管這項實驗帶來了對人類心理學研究的寶貴發現,許多現在的科學家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的。

電影2:斯坦福監獄實驗Das Experiment(2001)

Das Experiment的 IMDB評分

這部影片是根據現今仍然存活並為心理學屆傳奇人物的津巴多教授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津巴多把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改裝成監獄,花15美元一天請來了一批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學生參與實驗。

他們分成兩伙人,一伙人扮演監獄獄警,另外一些人則扮演囚犯,在24小時內開始模擬監獄裡的日常生活。結果證明,扮演獄警的人在模擬監獄的情境中,開始變得有暴力傾向,而扮演囚犯的人則預謀造反(不是舉手說不玩了,是真的造反)。試驗不久就被叫停,但其研究結果許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關注,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實驗過程中參與者由警察逮捕,並押至試驗地點。以抽籤的形式將參與者分成兩批,12個人為囚犯,12個人為獄警。囚犯將先脫掉衣服灑上除虱藥粉,穿上類似於女人的連衣裙一樣的白色袍,不能穿底褲,頭戴絲襪,為每個人編號來代替名字,並且在右腳腳踝有鉸鏈。獄警則穿制服,有警棒,帶不反光的墨鏡(Cool Hand Luke)來防止目光接觸。由於沒有鐘錶也沒有窗戶,所以囚犯們並不知道時間。獄警可隨自己喜好進行懲罰。

由於監獄的特殊環境使得獄警的行為更加暴力,到後期有些嚴重的甚至以懲罰犯人為樂。由於多方干擾,該實驗不得不被迫提前結束,事實上只進行了6天。作為囚犯的參與者稱之為可怕的夢魘,也對他們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傷害。這個實驗也導致了關於監獄虐待一條新法律的誕生。以上皆為事實,或許會與電影情節有一些出入。

在這次試驗中,津巴多也經歷了難捱的煎熬與折磨,最後試驗被迫終止後,津巴多感到的不是失望,而是如釋重負。

Philip George Zimbardo

津巴多的演講:普通人如何變成魔鬼或英雄

http://baidu.ku6.com/watch/09025364571511630248.html?page=videoMultiNeed

對於服從電擊實驗和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兩個事件雖然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對學過心理學的來說,都早已知曉並習以為常,然而還出現在教科書裡面的一個小角色,卻也引發了科學界對於實驗倫理的反思。

實驗3: 小艾伯特的毛絨「玩具」(Little Albert experiment)

行為主義學派的華生教授,在1920年乾的事情,在現在看來,讓人不寒而慄。

下圖中這個可愛的小孩叫小艾伯特,小艾伯特只是化名,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只是心理學課本上一個沒有被提及名字的被試。

在他8個月大的時候,被他的單身母親租給了約翰·華生教授做心理學實驗。

Douglas Merritte (Little Albert)

他們先把小艾伯特放到一個溫馨的環境中,耷拉著耳朵的小狗用鼻子蹭著他的衣服,小猴子在他面前沿著繩子跳舞,小灰兔安靜地依偎在他的懷裡,還有一隻小白鼠繞著他轉圈。

對於一個不滿一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畫面溫馨而又充滿了活力。他在小動物們的包圍中,好奇地觀察著這個滿是新奇事物的世界,並且伸出了自己的雙手,想要觸碰這些看起來很友好的動物。

一切看上去都很溫馨,直到送禮物的約翰·華生教授悄悄躲到小艾伯特背後,用力敲響了事先懸掛在房中的鋼棒。

一聲巨響,將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小艾伯特徹底嚇壞了。這個還沒有聽過如此嚇人聲響的孩子「滿是痛苦地劇烈抽搐著」。然而,看著陷入痛苦的小艾伯特,華生教授並沒有放下手中的鋼棒。他一次又一次地,冷酷又精準地敲擊著鋼棒,眼睜睜地看著小艾伯特逐漸從抽搐變成嚎啕大哭,直至哭到近乎昏迷。

華生教授冷靜地敲擊著鋼棒,在他一旁,他的助手一臉冷漠地記錄下了每一個細節。是的,對於華生教授和他的助手雷納來說,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很普通的科學實驗而已。

唯一不同的?也許只不過將實驗對象從動物(此前的刺激-反射實驗用的都是動物),改成了人而已,就這麼簡單。

John Broadus Watson(1878- 1958)

就在當年,華生教授因為和他的研究生兼助手雷納發生婚外戀,還兼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他,被霍普金斯大學勒令辭職。而他的小女朋友雷納的叔叔,當時正在負責調查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不期受到桃色事件牽連。

華生,這樣一位心理學家,離開學術界後,成功轉型成一個廣告文案,又在商界狠狠撈了一筆。哎,找誰說理去~

.

.

.

.

.

.

.

.

那長大後的小艾伯特有沒有心理陰影呢?

對不起。

小艾伯特沒能長大,他5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我們不能說華生殺死了這個小孩,但是我想在他實驗之後的生活中,小艾伯特肯定從來沒有享受過毛絨玩具帶給別的小孩的安全感和快樂。

.

.

.

.

.

多少年過去了,仍有紀念小艾伯特的歌曲和文章出現,以此警醒世人科學實驗中的倫理規範

.

.

.

當然,我猜大家肯定會擔心,這樣的實驗是否還會繼續。

說真的,學術圈內的研究學者們,是應該不會有了。我們現在不僅對人的生命尊嚴更加重視,甚至對動物的生命都非常重視。

如果你想搞一些有過激的實驗,你先得經過老闆的同意,如果涉及倫理風險,多半你老闆不會讓你搞。而且,即便是對小動物的實驗,都要向倫理委員會(Ethics Committee)申請的,申請表上還要填寫試驗完成後被試的處理方案。

諾,這家是某校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倫理及身體保護委員會組織。

但是學術圈之外,就真的不好說了。你看看藍翔畢業的楊永信老師,治療沉溺網路的青年,那是多麼的下得了手啊!

在他們眼裡還有對生命和尊嚴最起碼的尊重嗎?

Reference:

1 津巴多與坦福監獄實驗

2 米爾格倫的「服從權威實驗」真相

3 拯救小艾伯特

4 倫理委員會倫理審查申請

「完」

知乎 Live 專題 : 跳槽求職必修課「面試加分指南」- 小紅拖拉機主講

附送我的一些精選回答(部分已在日報上和大家見過面了)

「面試篇」

如何製作高水平簡歷?

有哪些應屆生需要留心的面試技巧?

面試官問你的缺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回答?

「職場篇」

進入職場1~2年的人,做「自己擅長的事」是一種好的選擇嗎?

畢業後工作的成長速度差異是如何造成的?

20 歲做什麼,可以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怎樣才能告別充滿「重複任務」的工作,進入職業發展的新階段?

「心理篇」

休假或跳槽有助於解決工作的倦怠感嗎?

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為什麼制定的計劃總是實現不了?

初入職場的新人,什麼行為或者話會讓老員工反感?

「跳槽篇」

離職前一定要找好下家嗎?公司招聘時一般如何看待裸辭和騎驢找馬?

在考慮是否要「跳槽」前,至少應該考慮清楚哪些問題?

怎樣的跳槽頻次在 HR 眼中是合理的?如果跳槽次數太多,如何合理化?

跳槽面試時,是否應該如實澄清上一家的離職原因?

「HR篇」

人力資源管理,適合初學者的書籍有哪些呢?

HR 做到什麼程度叫專業?發展之路有哪些?

HR在公司中沒有地位和價值?轉行做HR難嗎?

怎麼通過面試辨別一個人的責任心?

搞搞笑,漲姿勢,來我的專欄:HR小白進化論

.


我看其他答主介紹的都是社會心理學的實驗,那我就講個認知心理學上的實驗吧。心理學上的倫理法則其實很晚才建立起來的,所以很多非常重要的實驗在今天的倫理角度上而言,都不太合適。社會心理學與我們生活更加相關,也就更加catchy. 但並不是說只有社會心理學才殘酷。

認知心理學上有個並不著名,但是非常殘酷的實驗叫做Landis』 Facial Expressions Experiment(1924)。Carney Landis是我們學校的研究生,他在這個實驗中試圖探究人類的facial expression是否和emotion相統一。也就是說,對同樣的一個emotion,是否會有統一的表情。

實驗是這樣的,Landis在參與者臉上畫上線,以追蹤他們的表情變換。然後把參與者放置在強烈刺激的環境中。然後當他們的表情作出反饋時, Landis把表情照下來,以作比較。參與者被要求聞氨水,把手放在裝有青蛙的籃子中,或者看個毛片什麼的~(吐個槽,1924年就有毛片了。。。偉大的人類啊)

當然,這些並不是殘酷的理由,主要是因為下面這個步驟。Landis要求參與者把活的老鼠給砍頭了。。。有三分之一的人主動進行了這個實驗。當然更殘酷的是,大部分學生並不是醫學生啊,他們不會砍頭的啊。以至於很多老鼠並不是一刀砍死,而是suffer a great pain。 有點三島由紀夫的感覺...最殘酷的是,有三分之一的參與者拒絕進行實驗,那怎麼辦。只見這Landis奪過刀來,刀起刀落,是鼠頭落地。不用說,參與者們是嚇壞了。

這個殘酷的實驗之所以並沒有變的著名,主要是因為實驗失敗了。facial expression和emotion並非統一,後來我們發現還有個display rule的事情。其實並不是每個實驗都會成功的,而且大部分都會失敗,其中的無數犧牲才能為科學帶來小小的一點進步。緬懷一下參與實驗而死的動物們,他們死得太慘。。。


很受不了哈羅的恆河猴實驗,研究母嬰關係的。小猴子一出生就被迫和母親分開,在實驗室設置兩種假猴子母親,一個是鐵絲猴子母親,有奶瓶母乳,另一個是軟布猴子母親,沒有母乳。小猴子為了吃飽,必須要選擇鐵猴子母親的母乳,但小猴子一喝飽奶就會跑到軟布猴子母親那裡。反正我覺得好殘忍,讓一個小寶寶從小脫離母親什麼的,反正我每次看這個實驗的時侯就好心酸

================================

時隔幾年再來完善一下這個回答。以前不會玩知乎,不知道如何針對評論區的提問進行回答。

1.求問說明了什麼呢?

哈羅的這個經典實驗直接證明了,愛的一種重要變數是「觸感」,與有無食物來源無關

這個實驗,在我們今日看來彷彿有點多此一舉,因為誰都知道要多給嬰兒關愛。

但在那個年代,哈洛的實驗卻真實地帶來了一次育兒概念的改革。

這與過去倡導的只要餵飽孩子就行,「不要溺愛寶寶」的育兒概念是完全相悖的。

身體上的親昵與接觸,對嬰兒的成長至關重要。

2.並不算鮮為人知吧…答主把這個實驗的後續部分也寫上吧!

然而,哈洛的殘酷實驗可沒那麼快結束,猴子們也沒那麼快得到解脫。

因為實驗的幾年後,哈洛發現那群在人工母猴陪伴下長大的小猴子,無一例外都出現了反常的性格。當哈洛把這些猴子移除隔離的籠子,放歸正常的群居生活中,它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猴子相處。除了呈現出明顯的孤僻、抑鬱和自閉等癥狀外,有的猴子甚至出現了強烈的自殘性攻擊性

它們會對周圍一切抱有敵意,還經常啃咬自己的手臂,血流不止都不願意停下,有的猴子甚至將整隻手臂都咬下。此外這些猴子中,所有的公猴都失去了交配能力,有超過一半的母猴不能正常交配。

然而看著這些痛不欲生的猴子,哈洛想到的卻是另一個更殘忍的實驗——它們是否具備養育後代的能力?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童年有創傷的母猴並不願意交配,怎麼為人母?

就算是把經驗豐富的公猴放進去,母猴們也會拚命抵抗,使公猴滿身是傷不得不認慫。

於是,哈洛便給它們特製了一個「強暴架」。評論區的小夥伴也做出了解答。

後續,在霸王硬上弓的情況下,這些母猴紛紛受孕,最後共產下了20隻幼崽。

然而,這些母猴中有7隻對自己孩子表現冷漠、臍帶剪短後便不再理睬小猴;

8隻則極其暴力地毆打、虐待自己的孩子;4隻更是殘忍地殺死幼猴,其中一隻幼猴是頭骨直接被咬碎死亡;

這20隻母猴中,只有一隻是極其笨拙地嘗試著給自己孩子餵奶。

這個實驗結果如果類比到人類身上,結論幾乎是絕望的。

彷彿像遺傳一樣,那些從未曾得到過母愛的人,也被證明了缺乏感情能力去撫養後代。

參考文獻:

[1]勞倫·斯萊特.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Z].2007.5

[2]Harry Harlow.Wikipedia.2017.10.16

[3]居維寧."恆河猴"的研究[J].科技導報.1980.01


瘋狂李陽的家庭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

上面說到的《路西法效應》是本書,實驗原型叫《斯坦福監獄實驗》,這是百度百科的介紹斯坦福監獄實驗。還被拍成了電影。不過自從那本書出來之後,好像不叫鮮為人知了吧,後來梁文道《開卷八分鐘》又介紹過,對心理學有點興趣的人估計都知道。


感覺剝奪實驗


感覺題主在問的是鮮為人知的,那些說little albert和Zimbardo"s Stanford Prizon的審題不清好嗎。。。


沒人覺得華生的小阿爾波特實驗也很殘忍嗎


1946年,美國加州監獄內一個著名的實驗,將一名死刑犯關進一間密室,蒙上雙眼,用刀背划過手腕,再放出水的滴答聲。30天後,科學家打開密室,發現他已經死在了座椅上。實驗證明:內心的恐懼才是自己最可怕的敵人。


複製粘貼幾個實驗有什麼意義, 題主還是多讀書吧

那件瘋狂的事名叫心理學 (評論: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雖然不算是心理學(巴普洛夫一直不承認自己是心理學家),但是條件反射實驗真的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給狗狗吃東西那麼簡單,他們的實驗對象還包括兒童。我們老師上課放的一個紀錄片的場景真的很殘忍


路西法效應


權威服從實驗


監獄實驗。人在角色扮演中的一種迷失之路。百度監獄實驗就會看到,這是一個真實的實驗改編而來,顛覆想像,強力推薦


可憐的小阿爾伯特真是被華生坑苦了


幫你讀書系列《一本正經又怪誕的行為心理學》

全書15萬字,本文3400字,幫你節省閱讀時間10小時

作者理查德·懷斯曼是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大眾心理學教授,幾乎所有作品均是心理學類的大暢銷書。

本書總結了大量心理學實驗和調查,涉及行為心理學的各個細分領域,包括如何調節情緒、克服拖延、如何說服他人等,這些內容構成了一門能夠快速改變生活的全新科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啟示和幫助。

1. 立刻讓你快樂起來

1.1 一些關於快樂的誤解

首先,快樂並非來源於成功,而是快樂帶來了成功。

另外,當人們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之後,快樂並不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線性上升。金錢帶來的快來只能維持一陣子,人很快就會習以為常。

最後,很多雞湯類的快樂方法要求壓制人的負面思想。但這樣反而變得更焦慮、抑鬱、自卑。

研究表明:快樂的感覺有50%是由基因決定的,有10%受制於環境因素,剩下40%的快樂就來自你的日常行為和想法。

1.2 通過寫作來保持快樂

與人傾訴並不能緩解自己的苦楚,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嘗試「表達性寫作」。因為,寫作可以把人們的思緒組織起來,幫助人們反思並找到解決的途徑。

科學證明,增進快樂的寫作技巧之一就是要表達感恩,與內在最完美的自我進行對話。其外,還可以通過寫作幻想美好的未來,並飽含深情的進行寫作。

作者提出一種可以保持快樂的日記模式:

星期一:表達感恩。把過去一周值得感恩的三件事列出來,例如擁有健康的身體、寵物熱情的歡迎你回家,吃了美味的晚餐。

星期二:回憶美妙的經歷。

星期三:暢想神奇的未來。

星期四:親愛的……想一個生命里對你非常重要的人,寫下這個人對你有多重要。

星期五:回顧過去三件進展順利的事情。

1.3 「買買買」獲得快樂

首先,購買體驗比單純的購物更能帶給人快樂。例如,享受一次旅遊或按摩,看一次展覽,這些都要比買包包更能帶來快樂。

另外,願意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的,要比只會給自己花錢的人更幸福。研究證實,救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時,大腦的尾狀核與伏隔核特別活躍。而當我們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比如品嘗美食或受人尊重時,這兩個區域也會很活躍。幫助別人和獲得快樂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聯。

1.4 一些簡單動作讓你快樂起來

當人感到幸福時就會微笑,反過來,當人微笑時也會感到更快樂;坐姿筆直的人要比採取其他坐姿的人更快樂;用更放鬆的姿態走路,輕輕地搖晃你的手臂,讓自己的腳步更輕盈,聊天時更多地運用手勢,這些都會讓你不知不覺的快樂起來。

2. 增強說服力的小妙招

研究表明,僅用獎勵和報酬的方式影響他人的決策,其實效果並不好。獎勵只在短期內有效,長期來看反而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但是,偶爾對他人給予意外的獎勵、或真心地讚賞其成果,卻效果不錯。

面試的時候,可以開始時坦承自己的弱點,再把優點留在最後,這樣可以給面試者留下更好的印象。

開會時,坐在中間的椅子上,有助於給其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寫作和闡述項目時,保持儘可能簡單的語言表達,讓大家更容易接受。

給予他人一些小恩惠,通常會讓對方給你一些巨大的回報。特別是對並不熟悉的人,並且恩惠是較小但卻很用心的時候,收穫的的效果最大。

贏得好感的方法:真誠地表達對他人的興趣;對他人發出真誠的讚美;請他幫你一個忙吧;偶爾出一點丑。

經常抱怨朋友和同事的缺點,人們會無意識地將這些缺點與你聯繫起來,並降低對你的評價。

3. 「撩妹」小竅門

「欲擒故縱」——對待潛在約會對象的最好策略是留下這麼一種印象:一般而言,你很難被追到手,但是你對她或他又有真正的熱情。人們更喜歡那些在約會一開始略微冷漠,在約會結束時變得熱情的人。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觸摸別人上臂一兩秒鐘,可能會對女性很快愛上你。 研究發現,人們會覺得「觸碰者」要比「被觸碰者」更居於主導地位,輕微的觸碰動作可以傳達地位較高的信號。女性一般不會在意男性這樣的觸碰,但卻無意識地提高了對觸碰者的評價。

約會的理想地點,是去那些容易讓人心跳加速的地方,例如在主題公園玩一個下午;詢問對方最喜歡的美食;並嘗試向對方透漏自己的個人信息。這些都有利於讓對方迅速的愛上你。

如果你是一位體形較大的女性,應該把約會安排在飯前。

4. 決斷的藝術4.1 討論的弊端

研究表明,置身於一個團隊,人們的觀點就會變得誇張,容易做出更極端的決定。從最開始的傾向,最終變得極為激進或極為保守。這就是為什麼在微博討論中,會發表更為極端的看法。

這是因為,自己會懷疑公開發表之前的模糊立場。一旦發現身邊人有和你類似的想法,你就開始堅信自己的立場,並表達出來,又進一步鼓勵其他人分享他們的一些極端想法。

因此,在團隊討論中,非理性思維通常會佔優,而且容易導致觀點的極端化,對形勢做出有所偏頗的評估。

4.2 用潛意識做決定

潛意識的力量能幫助人們變得更富創造性,這種力量有助於人們做出更好的決定。面對一些特別複雜、考慮因素眾多的決策,大腦的羅輯思維就很難處理。而潛意識更專註於最明顯的要素,這樣做出的決定在宏觀上有所欠缺,但對處理複雜事情卻表現得更好。

用潛意識做決策時,讓一件分散精力、難度比較大的事情佔據你的顯意識,比如解決字謎,使顯意識處於忙碌狀態,讓潛意識得以有機會運轉。

4.3 判斷對方的謊話

通常的識別說謊的方法是假設撒謊時人會變得緊張,嘴巴變干。然而這種「焦慮假設」並不科學。

作者提出的方法是:騙子會努力做出掩蓋謊言的行為,例如,不會過分移動手臂或雙腳,不會做過多的手勢動作,不會重複相同的話語,也不會在回答前停頓很長時間,更不會左右猶疑。但是,撒謊者會說越來越多含糊的詞語,避免直接回答某些問題,並通過轉移話題或是提問來進行逃避。

撒謊者的特徵是:突然變得沉默、減少肢體動作、減少細節描述,出現停頓與猶豫,避免使用「我」與「我的「。

最大限度地降低別人對你撒謊的風險,你可以請別人給你發郵件。撒謊者是絕不會願意使用電子郵件時撒謊,是因為他們的話語會被記錄下來,這讓他們內心忐忑不安。

5. 關於性格

人們不同的性格分為五個不同的維度:開放性、直覺性、外向性、親和性與情緒敏感性。人複雜的性格,只是在這五個維度上有著不同程度的表現而已。

例如,開放性得分較高者一般都富於想像力與創造力,但容易對事物感到厭倦。而直覺性得分較高者一般做事比較有條理,有責任心,能在嚴謹有序的環境下有最佳的表現。

此外,作者給出了幾個研究發現的可以觀察他人性格的小方法:

1. 無名指相對於食指較長的人,一般會在體育運動上有著良好的表現,表現出更強的自信,情感處於更穩定的狀態,也具有較強的音樂創作能力。

2. 詢問別人養的寵物:養魚的人最開心,養狗的人最有趣,養貓的人最可靠,而且比較敏感,養爬行類寵物的人則最獨立。

3. 粘貼更多車尾貼的司機開車時會更激進,最好與他保持遠一點的車距。

6. 緩解壓力

研究表明,用安全且社會能接受的方式去釋放被壓抑的情感,並不是緩解壓力的最好辦法。作者給出的快速緩解的辦法包括:

1. 花幾分鐘專註於看似悲慘的經歷所帶來的好處,就能讓我們更好地解決憤怒與不安。從負面的人生遭遇里找尋好處。

2. 聽古典音樂:巴哈貝爾與維瓦爾第的古典音樂都可以讓你在更短時間內感到放鬆。

3. 養狗有助於人們緩解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與煩惱。

7. 提高行動力

研究發現,那些想像自己過上美妙人生的人通常都沒有為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各種挫折做好準備,他們不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實現目標。因此,不要嘗試想像自己實現目標或成功後的情景。要考慮到成功所面臨的障礙,並專註于思考如何克服它們。

1. 把自己的目標公開,而且公開承諾的場合越莊重,我們去實現目標的動力就越大。

2. 保證自己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得到相應的獎賞。

3. 將計劃、進步、好處、獎賞變得具體,用文字表達出來。

4. 「只做幾分鐘」的方法:一項工作先大膽的做上幾分鐘,之後大腦會處於一種焦慮狀態,這會讓你在完成工作後才停下來休息。這可以有效的解決拖延症。

8. 婚姻問題

夫妻或戀人之間爆發衝突時,作者給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模式:妻子提出一個棘手的問題,並給出適當建議,丈夫會接受妻子提出的部分觀點,從而表現出與伴侶分擔難題的感覺。這樣的行為更有助於保持一段美滿的婚姻關係。與此相反,那些在爆發衝突時選擇逃避或是展現出蔑視情感的夫婦,特別容易婚姻破裂。

夫妻定期的參加一些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目標的新奇有趣的活動時,會覺得對方更具吸引力,這能給婚姻帶來一點刺激,讓彼此的感情處於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

9. 教育子女

1. 給孩子起個好名字:調查發現,那些名字中帶有積極含義或是聽起來特別具有吸引力的人,往往容易成功。

2. 我們很容易陷入讚美孩子的天賦與能力的陷阱。但是,研究結果表明,這樣的讚美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父母的讚美更應該專註於孩子付出的努力上,而不是結果。


skinner box,據說試驗對象里有他自己的女兒。。


讓一個工程師拿100個工人的工資,然後裁掉100個工人。讓100個工人貧病而死?這不是科技?科技是為人民生存服務的,不是少數指手劃腳者斂財的工具。少數工程師專家們指手劃腳,吆吆喝喝。就搶走了工人們的勞動果實,然後轉身又裁奪了操作職工賴以生存的工作。這不是科學,是歪道邪說。社會是一個協作的群體,沒有個人能夠獨立生存幸福。可以通過實驗檢驗!![/cp]一


心理學應用在企業里比比皆是:怎麼通過操控環境—製造誤會和分歧,迫使員工主動離職;怎麼誘導女性員工追求事業成功,放棄對男人的幻想…相應的,員工也會進行心理自我保護—我本善良,奈何你是我的擋腳石。

這些都是追求戰術成功而戰略失敗的目光短淺的做法,企業文化陰暗,培養不出光明磊落的員工和陽光向上的氛圍,企業最終死於宮斗和內耗,員工路越走越窄,不在著眼於提高知識和技能,被更優質的資源淘汰。

心理學是雙刃劍,還是要用於正途。


第一眼看成了心理史學,還以為啥時候這玩意成真了。。。


推薦閱讀:

回答「書讀的太少,想的太多」是否不當?
見到自己女朋友和別的男生親密,為什麼亞洲人普遍選擇先揍那個男生,歐美人普遍選擇先對自己女朋友發火?
男友總是不努力不上進怎麼辦?
心理學家們從實驗室中得到的結論,是否能夠用來解釋現實中人類的行為?
為什麼男人喜歡瘦女人?

TAG: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 實驗心理學 | 科技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