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區劃概念上的徽州能否再次成為統一體?

傳統意義上的徽州為一府六縣(婺源、休寧、歙縣、黟縣、績溪、祁門)。歷史原因的影響,讓徽州不再為統一體,徽州文化的整體性也受到了影響。是否還有可能讓如今行政區划上屬於江西的婺源、屬於安徽宣城的績溪和安徽黃山市形成統一的徽州?


蟹 @CHENY老濕腰,

不可能了,我們學校附近那個婺源人家,菜單上全是江西湯一絕……

徽州地區的曾經凝聚力來源於徽州這個文化共同體,這個文化共同體的維持來源於經濟共同體和發達的教育。新安江是徽州的母親河,發源於黃山山脈的南麓,向東奔流,在浙江境內稱富春江,最終匯入錢塘江在杭州灣入海。古時候,新安江各個支流附近的徽商和出仕的讀書人順江而下,到達杭州,然後在從杭州前往各地。由於山脈的包裹,險峻的徽杭古道和相對便捷的新安江一直古時候徽州人與外界交通的唯一通道。

在新安江畔興起了很多以碼頭為紐帶的城鎮,如今休寧境內的萬安鎮,今屯溪境內的黎陽鎮。山脈,古道和河流共同構造了徽州地區(新都郡--新安郡--歙州府--徽州府)兩千年來的地理格局,宋代時,徽州一府六縣便成定局。徽商興起於宋代,在發達於明清,當時有「無徽不成鎮」的說法。當時的徽商活動範圍很廣,商人在外時相互扶持也是徽州凝聚的重要來源之一。

徽州地區古時候很重視教育,「十戶之村,不廢誦讀」。至今當人走在徽州古村落的時候,常能看見很多牌坊,除了貞潔坊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紀念讀書人的牌坊。歙縣雄村的「四世一品坊」,歙縣許村的「三朝典翰坊」,歙縣城關著名的「許國石坊」,還有很多「典翰坊」,「世科坊」,「進士坊」。記得還見過紀念,在外為官的徽州人教化當地人,革除棄女嬰陋習而立的牌坊。徽州的書院也是一大特點,興起於宋代,曾經是書院最多的地區,保守估計大型的經學學府就有61所之多,比較著名的有歙縣中學( @茳茳 ,你母校)後山的「紫陽書院」,雄村的「竹山書院」等。徽州的教育培養了很多大家,如宋代理學朱熹,明代數學家程大位,清代哲學家戴震,畫家黃賓虹,民國學者胡適,還有教育家陶行知。

經濟和教育的發達使得徽州人曾經非常強烈的文化認同感。但隨著近代以來經濟的衰落,教育的發展也停滯不前,黃山現在是安徽省內GDP最低的城市。歷史上燦爛的徽州文化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在外的徽州人語言已經丟失了。這樣的經濟和文化共同體的失去,決定了徽州已經成為一個過去歷史時期的代名詞,沒有辦法再回來。如果不是中學時學校發了一本介紹徽州文化的書,我從來都沒有想過小時候居住的徽州區岩寺鎮那個工業城鎮曾經是這樣的:

「一台文幾翠中天,二廟忠烈上九源。

三摩聖地古岩寺,四賢集燕娑羅園。

五顯靈官大橋上,六逸娘娘小西天。

七層寶塔保水口,八柱牌樓在路邊。

九洞橋接黃山水,十里長街萬萬年。」

————(不知語出何處)

娑羅園改為發電廠,其中暹羅王子手植之娑羅樹於1978年被閃電擊倒,如今僅存文峰塔聳立在工廠之間。

也許我該放這張圖:

(「重光徽國」--婺源回皖運動)但我只想放這張圖:

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願徽州在新的世紀里能放下歷史的包袱,以新的方式崛起。也願所有的徽州人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而不是沉溺於過去的輝煌。


我膠東都不可能分出來,七零八落的徽州還想?奶姨夫


概率不高。這裡參考婺源回皖運動分析對比一下。

婺源回皖:

婺源原隸屬於徽州。民國時期, 安徽省進行行政區劃調整,婺源改隸江西。婺源歸屬江西後,當地民眾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回皖運動」,並最終得以如願。而同時期英山改隸湖北,光澤改隸福建,當地民眾則相對十分平靜,沒有出現什麼風波。那麼是什麼樣的力量使得婺源回皖運動如此浩大呢?

自古以來,中國歷代的行政區域劃界的原則,一是山川形便,一是犬牙交錯。山川形便是指以天然山川作為政區邊界,使行政區域和地理區域相同。大郭山,是婺源和休寧縣的縣界劃分,基本上與山川形便原則相吻合。這沒什麼問題,但問題出現在這條本應作為省界的山,並沒有起到作用。婺源隸屬徽州而非江西則不符合山川形便原則。

1933年2月6日,國民政府在南昌設置行營,以統一指揮進攻紅軍。隨後提議將將婺源劃歸贛管轄的提案,提交行政院一六六次會議通過。1934年9月4日,婺源正式由江西省政府接收。

婺源回皖運動就開始於這裡,開始於1934年。而直到1947年才結束。整整13年的運動可以以抗日戰爭為界限,分為前後兩段。

運動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民眾,他們先後三次遊行,罷工,罷市,罷學,來支持婺源回皖運動。另一部分是代表在國民政府內的活動。

1949年5月, 解放了的婺源再次隸屬江西省至今。解放婺源的是是「二野」部隊。8月「二野」留駐婺源的工作人員要開赴大西南, 才由「四野」派員來接管。解放軍的『四野』, 和解放江西的同屬一支部隊, 為了軍事管理的方便, 當時又把婺源劃歸江西。

這裡面, 轉給「四野」接管的具體原因是個謎。程極平老人有陳述: 「到新中國成立時, 徽州專署已決定派楊建圖( 後任徽州專署教育科長) 及歙縣的呂卿等人前去婺源接收。不料江西方面領導人已經接收了。婺源縣的歸屬問題從此成了一個歷史問題。」

1987年11月27日, 國務院發出《關於安徽省調整徽州地區行政區劃的批》, 撤消徽州地區, 設立地級黃山市, 將績溪劃歸宣州地區。至此,歷史上的徽州正式消失。

1.當年運動成功跟當地人的利益有很大關係,婺源被劃到江西後,江西政府的稅率更高,這樣的對比給了人們奮鬥的動力。而現在很難看到比較直接的利益回報。

2當然也有情感原因在其中,而現在徽州文化可能不再有那麼多的情感吸引力

3其他原因還有徽州商人當時的影響力,商會商幫為這次運動造勢。現在徽商並沒有那麼大的實力,而商會也沒有那麼大影響。要知道,這樣的運動如果成功需要宣傳,打通上下人脈,簡而言之,就是需要銀子,誰來埋單?

4此外,現在除非婺源的經濟差到一定地步,不然江西省沒有放棄可為GDP 做貢獻的理由。


在可見的未來,婺源回皖基本沒有可能性,徽州行政上無法重新統一。

行政上不統一,但是經濟上可以加強聯繫。現在合福高鐵通車,黃山北到婺源只要22分鐘,到績溪只要14分鐘,比以前更加方便了。

只要人心在一起,行政上的不統一又有什麼大不了?


這是徽州本地人寤寐求之的夢想,是文化上的歸宿,我覺得特色的地域文化更是人文經濟的爆點。

圖書管理員和校長年代的行政區劃變更就不追溯了,當初偉大的總設計師教導徽州人打好黃山牌,把黃山打造成旅遊金字招牌,省政府為了響應這一號召,將徽州地區更名為黃山市,只保留下了名存實亡的徽州區。經過二十多年的開發,黃山這一招牌打造的還算成功,受制於交通地理環境,潛力基本挖掘盡了。新的旅遊業突破點,我覺得就在深挖徽文化,將這一地域顯學撥之於世。

推廣徽文化,首先就要走出黃山的影響。現在黃山的名氣遠高於徽州,不需要犧牲自古流傳的名號,華陰泰安池州安慶,從沒有將名山當作市名的道理,昔人已逝,有的事情,可以改了。

好消息是當地政府明顯重視了徽文化的開發問題,包含歙縣徽州區五個有名景點的徽文化旅遊區去年已經申請5A成功,黃山市這個深閨之秀已經有了三個5A景區,整個安徽省只有七個,這是極好的資源。下一步,我覺得最好的宣傳方式,就是將黃山市改回徽州市,要讓全國皆知,藉機宣傳,之後再各種配套廣告措施,事半功倍。至於徽州行政區劃能不能恢復,先改了名再說吧。

可惜廟堂之事,我等空有豪情,不能染指,只能說一句:窮盡所能之事,不負大好山河。


願用一生去保護徽文化,做點實事,修修古建築,編編地方志之類的,不就分開了幾十年么,大家在一起數千年惹,文化聯繫是很穩固的~還是有可能劃回來的,前提是我們徽州人要努力在各領域嶄露頭角呀~雖然心裡仍有點難受。


作為一個歙縣人無時無刻不在期盼著,順便說下什麼時候讓徽州區回歙縣啊喂,沒有了徽州區的歙縣還叫歙縣?ps上知乎這麼久以來,徽州的話題關注度竟然這麼少,徽州廣大學子都在幹什麼,都在為江浙滬北廣深貢獻GDP嗎?無怪乎徽州文化越來越難以為繼了。


等徽州之子為之


雖然我是一個江西人,但是我還是覺得婺源應該回到徽州讓徽州統一起來,畢竟徽州作為一個文化上的統一體多麼有號召力和歸屬感,但是就是不知道婺源本地人是怎麼一種想法


我池州的 我只能說 婺源啊


婺源,不可能再回安徽


別的不知道,反正江西各級政府都挺重視婺源發展婺源的,婺源境內徽派建築隨處可見,徽文化無處不存,婺源人會把千年的徽州文化精髓在婺源這片鄉村熱土上予以延續,並發揚光大。反觀安徽,好好的徽州都弄沒了,假如真的回皖,會比現在要好么?

婺源49年劃給江西,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走失的孩子,被人收養了,而那戶人家又對他特別好,十八年養育成人。那個孩子還有必要非回自己親生父母家么?

起碼在我看來,養育之恩比血脈親情更重要。


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太平?太平縣不屬於徽州六縣之一,卻在現在的黃山市,你成立了徽州,太平往哪擱?


推薦閱讀:

「海拔每升高一百米,氣溫便下降0.6攝氏度」是在哪本書上學的?
澳洲國立大學海拔是多少?
中國國土960萬包括阿克塞欽和藏南地區嗎?阿克塞欽和克什米爾什麼關係?
氣候地形緯度對雲層的高度和密度有影響嗎?
為什麼海拔越高溫度卻越低?

TAG:歷史 | 文化 | 地理 | 徽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