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參加過間隔年的朋友回來後都在做什麼?他們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一個朋友要去紐西蘭working holiday,他畢業剛一年,工作也沒有任何起色,我們都勸他想好了再辭職,可他就是聽不進去,他總是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麼?都是一堆普通人看起來的「大話」「空話」。我們也知道,雖然間隔年有一定的意義,但也不是對每個人每個階段都適用的。

所以想在這裡請教一下各位知友,談談間隔年的收穫,因為間隔年可以改變什麼?


出去玩浪費一年還不如瞄準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行業 以超低價進入行業中比較厲害的公司打一年工

慢慢的就會有好轉了 到時候再出去玩兒 是另一種感受

大多數人低谷期這麼做無非是在逃避現實 走的時候懦弱 回來的時候更懦弱

當然 也有可能振作起來 但終究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間隔年概念起源於歐美,就是在畢業與開始工作之間的一個間隔。在這個間隔期,可以做各種事情,旅行只是其中的一種,當然是最常見的一種。

至於為什麼很多人需要在畢業與開始工作之間,插入這樣一個間隔,我想,原因正在於你朋友困惑的那些問題:他總是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一件不對的事,就不值得把它做對。所以開始工作之前,至少要弄清楚,什麼是對於「我」來說對的事。其實也就是你朋友希望弄清楚的「自己想要什麼「,以及ta」生活的意義「。歸根結底,就是能認清ta自己。

而想要認清自己,是件很困難的事。一個人出門旅行,確實是個不錯的選項。身邊的環境、家人的期許、朋友的影響,早就變成了一個魔咒罩在我們身上,很多人還沒出校門,就已然帶上了」面具「。而當一個人在陌生的地方旅行時,那些魔咒、面具都失效了,我們行走在路上,無需顧及我們的身份,臉上的面具被撕掉了,才能顯露出我們的真面目。

此外,在外旅行,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很多事情是呆在家裡永遠也不會遇到的。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嘗試新事物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去體會做各種不同事情時自己內心的感受。只有認清了那個最本真的」我「時,才能確定」我「想要什麼,該往什麼方向努力。

當然,能想清楚這些,都基於在間隔年期間,能不斷追問自己:我到底想從我的生活中獲得些什麼。如果只是出門轉了一圈,啥也沒想,那這一年也就瞎耽誤了。

僅供參考。


作為gap year才回來的人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人變懶了心也野了完全無法坐下來做事情了,每天都在習慣性看機票和酒店還是各種行程以及折扣信息,不能看別人出去玩兒,看了心裡就長草而且拔不完的。gap year實在有點兒長,gap month還差不多。它即使有意義,也不是適合所有人的。


工作有點不好找,因為不是應屆的了


推薦閱讀:

如何利用兩個月左右時間環遊中國?上海出發
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是否真的可以拋下已經擁有的,來一場艱苦的遠行?
徒步穿越紐西蘭九大步道之一的Heaphy Track是怎樣的體驗?
如何看待徒搭這種旅行方式?
黑龍江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小鎮?

TAG:旅行 | 間隔年GapYear | 旅行分享 | 窮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