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的哲學概念「道、法、術、勢」怎麼理解?四者的內在邏輯是什麼?另可加一個「器」(系統)來一起分析


不好意思做一個粗淺的回答。

看題主的提問方式,道術勢一起來說的話,反映的背景是,要麼是偏重法家,要麼是偏重道家,或者是黃老道家都有所攝取。

在此基礎上回答的話。當然視角會決定答案的方向。

我們的前提是這裡映射的是君人南面之術,道就是道理,治國治人的方法,自我修養的方法,規律準則的意思(注意我說過有前提)。

術就是君王的統治之術,御人之術,君王如何籠絡人才,收服臣下,已達到垂拱而治,這就是無為無不為,君王無為,臣下無不為。

勢就是君王的權勢,掌握形勢,我有實力,使得下臣不得犯上,服服帖帖。

—————————段落分割——————————

器跟這些不是一個層次,指的是具體的事物,統稱為器。

如果這些概念放到先秦的話,荀況、韓非皆有可能。當然,也可能是漢初黃老道家。

我說過,這是以君人南面之術為前提做的回答,有效性不出此範圍。

以上


道是支配一切的規律,人對道的解讀與自身情況決定了人的立場。

法是一種結構-概率模型,確定事情的性質。

術是人對具體格局進行構造與調整的技術。

勢是對各種因素累積後產生某些效果的能力。

器是有特定功能的物質實體。當其運行軌跡與法術勢產生交叉時會產生巨大的效果。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需要特定符號系統描述的規律,是支配這個世界的法則,相當於理學。而法術勢是人或組織為了自身目的而建立的三套知識體系,相當於工學。

類比蓋一棟房子,道可以是物理規律,比如,結構符合的三大力學;可以是材料的符合的化學原理,比如水泥硬化、鋼筋鏽蝕等背後的原理。而這是普適的規律,只是在特定的事情上有特定的表達。而法術勢就是特定的營建方式,是從結構大體選型到細部設計的思維工具。簡單地說:

所謂抱法,就是在判斷合理的類型,給事情合理定性,定下規矩制度,草創有利格局;用術就是圍繞抱法階段定下的概念設計藍圖進行的具體構造調整;守勢就是合理評估各種因素的影響,根據自己的利益設想這些因素轉化的方式。

1.
法與抱法

接著用蓋房子作為類比。想蓋一棟房子,是這樣呢?

還是這樣呢?

這裡要有個基本的共識:結構決定性質,結構取決於系統中的組成部分與各部分之間關係。法就是確定系統里有什麼和他們的關係,還有系統建立本初的目的與功能。比如上圖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第一張圖有一個核心筒,這個有特殊的功用。正是由於核心筒+框架使得建築物可以在安全與經濟得以保證的前提下修得特別高。

戰略的影響是大於戰術的,就像傳統的軍閥私兵的很難打得過現代兵制的軍隊。結構的選型不合理指望多用材料克服非常不經濟。法決定了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從而直接決定了事情能不能做成。

明確了一個組織成立的目的之後,最開始就要確定組織的架構,明確職權這些。對於高新技術企業,一個更扁平的架構往往是更恰當的;對於經營著不同行業的大集團,事業部制往往是更恰當的。

問題在於,概念設計階段的一切都是相對理想的,有兩個問題:1.自身的不理想,比如希望建立起一個公正、理性的組織,但是人的私心與感性不可避免;2.外界影響的機理十分複雜還難以準確刻畫。

所以只能利用經驗,承認風險,視法為一種總體上有效的概率模型。下圖表現了一種常見的處理方式:

固接、鉸接都是可以選擇的模型,但是由於外界的影響,實際上的受力情況介於二者之間。所以按板厚與梁肋的比值分類討論,每種情況下取一個係數,這個係數乘以按簡支梁計算的值就是解。

同樣的道理,每個決策者都應該明白,自己的決策傳達到組織不同的位置,會因為這個位置的某些特徵而被乘以一個係數。這是一個概率模型,往往是決策者總結出一些特徵將各種情況分類,預測組織相對於理想情況下的響應,會在該情況下有什麼變化。

2.術與用術

上面已經分析了,法在現實的力場中是會被扭曲的,甚至由於建設者自身資源的有限,法本來是先天不足的殘疾。

所以要用最經濟高效的方法建設自己需要的格局。從局部入手,對關鍵部位進行攻堅。

比如《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第三十》里關於七術六微的描述:

  • 「主之所用七術,所察也六微。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挾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君主所用的有七種手段,所考察的有六種隱微之情。七種手段:一是從多方面來參照觀察,二是對犯罪一定要懲罰以顯明威勢,三是誠信獎賞以使受賞人能盡其所能,四是一一聽取稟告並用稟告來督責下級,五是利用使臣下猜疑的命令來促使臣下謹慎行事,六是拿自己已經知道的情況去詢問臣下是否虛偽,七是說些與本意相反的話做些與實情相反的事。這七種手段,是君主所用的。)這些就是典型的術。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當君王的,要裝逼起來像獅子,整天騙人像狐狸。

  • 之所以要這樣,還是因為自己的法是概率模型,其中的不確定因素就是有「六微」為代表的種種禍端。六微包括:一曰權借在下,二曰利益外借,三曰托於似類,四曰利害有反,五曰參疑內爭,六曰敵國廢置。此六者,主之所察也。(有六種隱蔽微妙的情況:一是君主把權勢借給臣下;二是君臣利益不同而臣下借用外力謀私;三是臣下假託類似的事矇騙君主;四是君臣利害關係彼此相反;五是等級名分上下混亂而導致內部爭權奪利;六是敵國設謀按他們的意圖任免大臣。這六種現象,是君主必須明察的。)

可以看到在六微的情況下,組織大結構的一些細部發生變性,角色之間的關係看似還是這樣,但是已經暗暗發生變化,當這個變性的程度積累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組織會崩潰,整個系統的「法」改變了,系統隨之變性。但是在最初設計法的時候,決策者只能儘可能評估不利因素起作用的機理和現實情況,在考慮不周到的時候,必須用一些特別的技巧使得事情按自己希望的發展。

有人曾這麼說過,經濟學是一門憂鬱的科學,如果這世間的資源沒有匱乏,也就沒有經濟學了。其實但凡與利益相關的學問都是憂鬱的,正是這個世界的殘缺與自身的局限,才要靠術來實現目的吧。如果有一天不需要術了,社會系統可以在人不干預的情況下完美運轉,系統遇到事情的反應可以完全預知,我不知道這世界將會是一個什麼樣子,人類的歷史可能也就終結了吧。

3.勢與用勢

有各種影響因素就必定有各種累積效應,這些累積效應就有產生效果的能力。

這就像有重力就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有使物體落下來時有足夠的速度砸個坑的能力。

但是勢只是能力,不能等同於實際的效果,所謂用勢就是將能力發揮出來。就像山上的石頭因為具有重力勢能可以在重力外的外力不做功的情況下墜地,但是你不去將其推下懸崖它就是立在那裡。

勢本身也是運動的而不是靜止的。就像潮汐、像風,不做好準備真的難以捕捉其能量。

這世界上一切能源的源頭就是勢差。正是勢的差異與變化導致了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局面。勢往大了說可以是天下大勢,決定了總的行情,比如從孔融被殺到嵇康被殺的這幾十年,世道人心大變,篡位的成本驟降,人心的崩壞就是那麼緩慢而難以撼動。也可以突發的意外,可以作為撬動槓桿的籌碼,比如李鴻章到日本談判時遇刺受傷,利用遇刺帶來的輿論優勢的時機稍縱即逝。

用勢的重點在於勢大、作用准、成本低、耗散小。這裡來引用《孫子兵法》關於兵勢的描述:

  •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鷙鳥之疾,至於毀折者,節也。是故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彍弩,節如發機。

  • 湍急的流水疾速奔瀉,以至於能沖走石頭,這便是勢;鷙鳥疾飛,竟至於毀折,這是擊發節奏掌握得準確。因而,善於作戰的人,他所造成的態勢是險峻的,他發動攻勢的節奏是短促的。勢就像張滿待發的弓弩,節就是觸發的弩機。

  • 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則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 因此,高明的指揮員,總是從自己造「勢」中去追求勝利,而不苛求部下以苦戰取勝。因而,他能恰當地選擇人材巧妙地任用「勢」。善於任用「勢」的人,他指揮軍隊作戰,就像轉動木、石一樣。木、石的稟性,置於平地則靜止,置於高峭之地則滑動;方形靜止,圓形滾動。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態勢就像從千仞之高的山上滾下圓石一樣。這便是兵法上的「勢」。

然後勢的指向有兩個,一個指向法,也就是系統穩定的總體的輸入輸出,也就是以正合:一個指向術,也就是系統不確定處的奇妙構造,也就是以奇勝。拿軍事來說,法是關於軍隊最初的概念設計,為何而戰,軍制幾何,各個兵種常規之戰法等;術是定下軍種陣型之後的超越常規的博弈方式。但是博弈方式是否超越常規取決於博弈雙方對對方的判斷。比如圍點打援這種戰術用多了成習慣了也就融成了系統常見的法,而直接強攻城池這樣的選擇,反而成了難以預見的特殊之事。所以奇與正是相對轉化的。法與術在實施層面也是。法在實施層面變得具體,術在多次的重複後趨於固定,二者也就相互轉化。

  •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 大凡作戰,以正兵交合,以奇兵取勝。善於出奇制勝的人,他的妙法是豐富多彩、層出不窮的,就像天地萬物的變化無窮,就像江河流水的奔騰不息。周而復始,日月運行就是這樣;去了又來,四季更替就是這樣。音階不過五個,但五個音階融合演奏的音樂卻是賞聽不盡的;原色不過五種,但五種顏色調和繪成的畫圖之美是觀賞不完的;原味不過五種,但五味調配的滋味卻是品嘗不盡的;作戰的基本方式,不外乎奇正兩種,但奇正的變化運用,卻是無窮無盡的。奇與正相互轉化,就像順著圓環旋轉一樣沒有盡頭,有誰能窮盡它呢?

4.器:實體與幻象

器是有特定功能的實體,把它當成分析主題的話:如果把其主功能和整個的一套概念設計聯繫起來看,就是法;各樣運用之秒就是術;它的各種能量和狀態的總刻畫就是勢。

如果把器當成系統里各個小組件的話,那器的運行必須與抱法守勢用術產生聯繫,才能迸發出最強勁的能量。孤立的、趨於靜止的器可以說是一種幻象。

反之一些實體是事情的關鍵。比如東晉桓溫有篡位之心,想獲得九錫,這個本來就是一種禮儀上的東西,但是卻是導致政府這個組織變性的關鍵。謝安就全力拖時間等等,熬到桓溫去世,這對防止造反有直接的幫助。

包括現代的乒乓外交,就是賦予小球更多的意義,從而轉動大球。一項體育運動本來是沒有那麼大的影響的,按照中美外交運行的「法」,也很難有直接親密的來往,就要運用更有技巧的方式促成大事件的發生。這裡的乒乓球就可以起到比它體量大得多的事物做不到的事情。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

(很多地方來不及寫清楚了,動筆的時候在做課設,馬上還有夏令營,沒有時間慢慢斟酌補充了。我是好幾個晚上十一點回寢室慢慢磨出來這個回答的,所以不連貫,不準確的地方見諒。大三工科狗傷不起)


「道法術器勢志」的思辨

兩年前或者更早,就接觸了「道、法、術、器、勢」這五個字,當時沒怎麼研究,所以也沒怎麼懂。近兩年才發現,中國的道家文化博大精深,以至於中國人都不怎麼懂,更少有人去研究,因為確實不太好懂。

所以,中國曆來不缺少理論家,只是缺少能夠切實落地的人。中國更不缺少核心技術,只是缺少技術推廣應用的方法。比如,我們發明了火藥,多用於消遣……比如在目標管理上,我們只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幾個宏偉嘹亮的字,具體怎麼做就不得而知了。當然,不是說字面里沒有解釋,解釋一大堆,也沒有具體方法和解釋,基本上都是指導方向,沒有具體的方法。相對來說,外國(泛指)在具體的做法上就顯得比較落地,尤其是近300多年來的企業管理方面正在加速。

但從正能量貼金給自己臉的角度上說,近現代外國的科學實踐,不斷的證明中國祖先神秘的智慧,尤其是道家思想,都是牛、正確、偉岸無比的完美。當然,實際上,很多方法我們老祖宗都用過,只是後來連年戰亂,不破不立,只破不立,失傳了而已。比如,我們從先秦就開始工業4.0,每件冷兵器上八個字,就知道是誰製作的,出了問題誰負責。明代我們的火器還是世界第一。我們只是近300年才選擇放慢速度。

又跑題了,這,絕對不是我的風格。還是說回「道、法、術、器、勢、志」這五個字……不對,這回是六個字,為什麼多一個,等我一個一個說。不能光知道前輩們的不足,還不改進。目前,地球上除了我還沒人有按這「六字真言」來提。

一、解釋一下「道、法、術、器、勢、志」:

道:就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質規律。很多時候有人糾結是自然規律,還是人定的思想,其實王陽明早說了「天理即人心」,我說「天理因人而存在」。這六個字,完全是因為人類存在而存在的,包括外星人。

法:就是法律、規章、制度。是以「道」為基礎制定的不可違背的原則,比如有些經常掛在嘴邊卻不知所云的「大道自然」或者「以人為本」。

「」

術:方法與技巧,是可以以道為原則,做出反應和選擇的,是以「道」為指導原則的。即「以道御術」,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很多人把「御」翻譯成「承載」,實際上更貼切的是「駕馭」。以聯想企業文化為例,聯想提出「如果遇到公司沒有相關規定的事,就按『企業文化』辦!」,這就是以道御術。

器:是指工具,比如桌椅板凳或者企業里的打卡機,還有EXCEL管理表格之類的。總之「器」用來體現道的思想,是人體器官的延伸,從而簡化問題,更快達成目標,是體現「器以載道」的應用。

勢:是從「道、法、術、器」體現的勢能,比如「軍魂、班風」之類的氣場、氣勢、執行力。這個在「圖1」里表現的是一個圈,其實畫出來更應該像是太陽的光芒一樣,感覺的到,摸 不到。以某個人為例,狀態可以達到「善、誠、美、大、聖、神」的六重境界,善為別人以為你擁有美德,誠為你確實有美德,充盈為美,溢出為大,影響數個時代,眾人為聖。影響千秋萬代不同民族為神,比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創始人。

志:主要是指目標,只有通過勢能才能達到,勢就是火箭助推器形成的力量。

對於本家老子李耳來說,他老人家肯定希望我輩對他的理論是「接著說」而不是「照著說」,要繼承發揚,而不是照本宣科!老子時代,估計也沒想到互聯網時代,工業革命4.0,3D列印這些技術,已經不再是「無為而治」,而是「跨界競爭」了。無為而治,是沒有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時候,當然可以慢慢治理國家了,現在你不改革,也不革命,別人自然會來「侵略」你。

圖1:道、法、術、器、勢、志

二、傳統的辯證哲學思想跟現代企業管理的對應關係:

好在「道、法、術、器、勢、志」,先進於外國的管理思想很多年。是目前唯一可以解釋整個世界由上到下的3D立體、無死角的邏輯關係的利器,是有效整合其它管理理論的理論。同時,它們又是彼此交叉、相互支撐的。雖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語言講清楚的道,就不是道了。所以要靠後面的幾個字來落地,不能成天繞道。

這六個字對應的東西可多了,比如:

企業文化的:是企業文化的理念層、制度層、行為層、文化層、勢能層、目標層,其中勢能層是前四層的體現,目標層是企業提出的目標結果。參見圖2:

圖2:企業文化四層次

公司管理的:管理是指為啥要做事,做正確的事,事要做正確,用啥來幹活,人員啥狀態,達到啥成果。比如我黨我軍的毛澤東思想,黨章軍法,政治工作文藝宣傳,槍杆子裡面出政權,最終解放了全中國。管理要以「道」為根本,不斷研究有效的「原則」和「方法」,通過採用最好的工具(器),達成最好的執行力,來完成企業要達成的目標!

教學方法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技巧、課程開發、授課效果、教學目標。巧了,也是這套東西,正好和TTT的內容一樣。

補充一下:《老子》書開篇頭一句的「道可道非恆道」,而不是「道可道非常道」,他說只有道是先天的,無形的,也是變化的。道的本質是「內容」,只是相對變化較慢,其它的都是「形式」變化較快,尤其是互聯網時代,越變越快。而變化的原因是根據「時間」和「空間」而變化,比如宇宙、世界都是指時間和空間,這些都是不穩定的因素。

最終,引用《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人要遵守自然原則」,那自然原則是什麼?恐怕是人類DNA里早已經寫好了人類的何去何從了!大家只能走著瞧了!


謝邀!

任天涯、何明璐與崢D昌三位高人已經回答得非常完善了,為了不枉費習北風君子的邀請,也談談本人的愚見。

道:宇宙萬事萬物運行的自然規律。我們很多人用主宰與支配的字眼來形容它,這種形容不太貼切,有種主觀人為的感覺,大道無為,它不會刻意的有什麼類似主觀意志的東西來控制萬物,它與萬物是平等的關係,因為沒有萬物的存在也就沒有了大道的棲身之地。

人們認識大道是在對各種事物的研究中抽象出來的,所以說事物蘊含著大道,不要說大道主宰萬物。

器:就是客觀實在,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萬事萬物。任何你認為獨立的個體在某種層次上也都是個系統,之魂,之體。我們通過研究來總結那個無形抽象的大道。也由客觀實在的物體或系統引申到具體事情。

法、術都是人為弄出來的東西。

法:人們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變化,那麼他依據對的理解,對做了一系列的行為。這一系列行為的指導方針、方法論或戰略就是

術:都是人把對的理解應用在具體事物上。法宏觀,術微觀。局部的,分階段的,有明顯的獨立性又有機地組成了的整體的,是為

勢:是在發展各個階段,各因素的狀態描述。我們依照進行操作,那麼在變化中,我們依據來判斷當前進行到哪裡該採用哪些來引導當下的勢,使具備我們想要的

總結一下:我們通過對器的研究來認識大道,然後把認識到的大道之妙存乎一心,產生了引導器發展的法,我們按照法的要求對器進行操作,依照器各個階段表現出來的勢來決定採用哪些術,最終達到我們的目的。

另外重點提出的因素,大道唯一,可是認識大道的人各種各樣。那麼心不夠寂靜,就難以體會大道之妙;沒有大局觀長遠觀,就難以總結深刻又全面的法;心不夠細膩就難以產生豐富的術;人不夠機靈,就無法應對勢的變化,及時實施術。

以上都是可以通過對器的感受與研究來提高,感受時要順其自然以從容淡定心去感受;研究器的訣竅無他,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已。


很難答,只談下自己的理解。

首先對於道和術談的最多的就是以道馭術,一般包括道,法,術三個方面的內容。

1. 道:天地運行自然規律,事物內在機理,有時候難以真正文字表達。

2. 法:理解了道的內涵後總結出來的可以表述的遵循道做事情的方法,也叫方法論。

3. 術:根據方法論做事情的具體步驟,已經在步驟中使用到的技術,叫方法論指導下的實踐。

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來看,遵循規律做事情的方法就是道,因此儒家的道包括了道和法兩個方面的內容,到了老子是進一步把道拆解了,更加強調了道這種自然規律很多時候不可名狀,道生萬物,萬物運行都遵循於道。那麼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方法最終都歸一到道。道法術如果分為上中下三乘的話,儒家更多的是談中和下乘,而道家更加徹底的解構到上中下三乘。

有方法論指導,我們做事情更加方便,術也可以練就的足夠嫻熟。但是沒有真正的去參悟透方法論後面的萬物運行自然規律,事物內在機理,達到人,事物,自然合一的一種狀態,是無法真正領悟道的境界的。大家可以比較兩個故事,對於賣油翁的唯手熟爾理解只能是在中乘階段,而莊子裡面的庖丁解牛則在上乘階段。做事情遵循方法論很好,但是不要受到方法論的束縛,方法論本身也是道演變出來的,走到最後你發現方法論雖然千變萬化,但是內在機理規律完全一樣,最後你領悟總結和提煉的東西會越來越少,越精華,這也是我對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直以來的理解。

在易經裡面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這裡只有道和器之分,抽象不可感的內容為道,反之為器。那麼法和術很多內容則劃入到器的範疇。但是對器的討論不用這個,在這裡還是用君子不器中的器來說,道法術器是經常一起談的內容,器已經是裡面下下乘的內容,我先理解為工具。為何這樣說,因為器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而不是解決問題。如果問題都不知道如何解決或不清楚我們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什麼?一味的強調器往往落入歧途。真正懂得道法術道理的,更不會受到工具層面的束縛,只會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利用工具而已。或者是在即使沒有工具能夠用的情況下,我也能完成事情和解決問題。

勢,是在法(方法論)中戰略層面的內容,非道的內容,不多說了。


謝瑤

國學什麼的,不太懂啊

不過你說的這些個,我在《尹文子》里看到過,所謂:

大道無形,稱有名。名也者,正形者也。形正由名,則名不可差。故仲尼雲「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也。大道不稱,眾有必名。生於不稱,則群形自得其方圓。名生於方圓,則眾名得其所稱也。大道治者,則名、法、儒、墨自廢。以名、法、儒、墨治者,則不得離道。老子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寶。」是道治者,謂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謂之不善人。善人之與不善人,名分日離,不待審察而得也。不足以治則用法,不足以治則用術,不足以治則用權,不足以治則用勢。用則反權,權用則反術,術用則反法,法用則反道,道用則無為而自治。故窮則徼終,徼終則反始。始終相襲,無窮極也。

道—&>法—&>術—&>權—&>勢

層層遞減的關係。

不太準確的解釋是這樣

Q:大道無為,無需動作,不過現實是無為之治無法推行,怎麼辦?

A:用法制、制度。

Q:那法制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咋辦?

A:用沒有明確形成制度的、約定俗成的道理、道德來解決。

Q:那要是這也不能解決的咋辦?

A:用權力公平的解決!

Q:那權力公平不了咋整?

A:那邊勢力大那邊贏!

反過來說由野蠻的暴力強則贏逐步走向公正公平,形成道德約束,進一步產生法制制度最終形而上為道,這個就是人類制度該有的進化過程。


格物(風)和歸納(火)本質無別,量變與質變的區別而已


法術勢,韓非子已經給出了很系統的回答了。法,即法規,規章,規律,約束人的框架,行為指南。術,即計謀,方法,方式,為達目的所做行動的過程。勢,即居高位,掌大權所具有威勢,能量,能使你的話能夠執行,你的指揮有人遵守。勢能使你的術能夠實現,術能建立法,擴展法,法能使你的勢得到承認,得到加強。隨著勢的加強,術的有效性就更大,不斷循環,你的地位就越來越高。這就是韓非子的帝王之術。而最終的道就更深了,道包涵了這三者,包涵了萬物。如果道比作哲學,思想的話,那麼也可以說道指揮著人,人使用著法術勢。後面我會舉例說明。


我想是不是可以參照《韓非子》中的…因道全法…以術治吏…抱法處勢。這幾點去理解?


個人覺得

器是媒介,術是動作,法是規則,道是規律。

①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

②規律具有客觀性: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規律是不能被創造或消滅的;規律具有不可違抗性

③規律是客觀的,規則是主觀的;規律是不能創造或消滅的,規則是可以創造或消滅的。規律和規則都具有不可違抗性,一個好的規則往往是根據規律制定出來的。

所以

道&>法&>術&>器

舉例,甘道夫舉著法杖(器),念咒(術),按照順序進行施法手勢(法),調動了天地間的火元素(道),一個火球滅掉了小BOSS。

中國和西方對比下。

中國講究道術,開始修鍊的就是,調用天地間的本源力量的高級原理技能。

西方講究法術,修鍊的只是固定手勢,固定咒語,固定材料的低級法術,只有傳奇級別的法師才會開始研究世界本源。

所以中國修真經常要,渡劫,還有心魔。

西方學魔法,看看書,冥想回藍就可以了。

中國的聖人,可以重開地火風水,創造世界玩。

西方的主神,會隕落或者老死,丟神格玩。


舉例說明吧,比如你要升職加薪,讓上級提拔你

這裡的道就是:首先認識到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上級提拔某個人的標準是是否有利於自己。這就是道

明白「道」後就能確定「法」:弄清楚上級的利益點在哪裡,然後決定是採用努力工作的還是溜須拍馬的,這就是法

找到"法「以後,採用什麼」術「也就明白了:你決定送上級禮物來達到溜須拍馬的目的,這就是術

勢可以理解為外部環境,比如現在企業內部剛發生了回扣事件,上級的老闆正在嚴打腐敗,你就只能用更隱蔽的辦法送禮或者暫時不動,等風頭過了再說。

器的原始概念比較窄,你送的那個禮物就叫器,你說的系統的」器「古代的人估計沒考慮過。

系統的」器"類似於一個根據已知的道,法,術的邏輯關係編製的一個程序。你把公司情況,上級性格喜好等數據錄入,這個程序按照邏輯運算會告訴你送什麼禮物,可能升到什麼職位。不過這種程序的是事先設定好的,只能運算已知的,重複發生的事情。一般情況下是沒有這種程序的,道,法,術還得你自己想。


簡單明了的。

給大家一個關於《道、法、術、器》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有兩個人,要從北京開車去廣州,一個人開賓士,另一個人開奧拓,問哪個人先到?就正常情況來說,車的性能擺在那裡,奧拓開再快也開不過賓士的速度。這就是「器」的層面,即直觀表現在眼前的現象。

第二個問題,開賓士的人,只能開到80公里/小時,另外一個人是老司機,開著奧拓,可以開到100公里/小時,問誰能最先到廣州?這就是「術」的層面,需要考量核心要素與技巧。這時候你會發現「器」沒有「術」重要。

第三個問題,開賓士的人,駕駛技術好,但是下大暴雨,途經之路塌方走不了。但是,開奧拓的人提前注意到天氣不好就繞過塌方地,誰先到廣州?這就是「法」的層面,需要考量自然規律。在自然規律下,你又會發現「術」和「器」會顯得微不足道。

第四個問題,開賓士的人,開車技術好,但是走錯路了,開去上海方向了。開奧拓的人,技術不咋地,但是一路向廣州,問誰能先到廣州?這就是所謂的「道」,屬於方向性的問題,如果方向錯誤了,你再怎麼努力也是錯的。

這個可以讓我們生動地理解「道」、「法」、「術」、「器」的涵義。。


我沒有很理解題主的問題,因為這幾個概念在不同的地方所指往往是很不同的,勉強回答一下

首先國學是個很雜的東西,中國傳統的所有學問幾乎都可以算作國學內容,僅僅諸子百家對各個概念的理解也未必一致。

道是幾乎所有諸子百家都會涉及的概念,一般來說指的是宇宙、世界的根本原理,當然不同思想流派所認知的根本原理不同。如道家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宋儒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中國人翻譯的聖經也有「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樣的說法,總而言之,道就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原理。

法、術、勢三個詞出現的地方很多,概念所指也往往不同。但三個詞一起出現,通常是在法家的理論裡面。先秦法家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慎到重「勢」,韓非子則三者並重。簡單來說,「法」就是公開、成文的法律規範,法家強調君主用嚴刑峻法來統御臣下和百姓;「術」是權術, 君主御下需要用陰謀手段,就是術;「勢」是君主的權威,要保證「法」的運行和「術」的效果,君主手上必須有足夠的權勢和權威。因而韓非子認為三者不可或缺,必不可少。


道——自然規律,當然,也包括人文發展規律。事物發展最基本的規律

法——人類社會的強制或約定俗成的規則,對於自然社會,表現為大的事物發展規律。

勢——形勢,事物發展當前形勢,趨勢。

術——方法,意識個體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用的方法。

關係,道是一切發展之基礎,法是道在人類直接接觸的的基礎事物上直觀的規律,勢由以上而形成,術是為人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遵循道去做事,就沒有什麼錯誤,但道難以把握;那麼遵從法或制定法去做事,相對就容易許多,同樣,法依然會有許多不適用,摻雜太多人的主觀因素;那麼此時,人就把我當前形勢,使用某種方法也就是術來解決問題,同樣,這也不能皆大歡喜,因為方法的使用導致勢的改變,產生另一種不利的影響。


定義:器為道之具象。

過程一:

因勢施術,

循法改勢,

所以知道

Goto 過程二;

過程二:

道生法。道生術。道生勢。

道生萬物。

可改勢,可止術,可滅法。

道不能移。

End

過程三:

因勢得法,

法生術。

由術入道。

Goto 過程一;


看著諸高人的解釋,所獲甚多,我也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道,不論是儒道法名各家都是認為道是天地的意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自鴻蒙至今客觀存在,並支配萬事萬物的規律。

其次,法 ,法是人在天地中,對於道的認識進行的總結。因此不同的人,對於道的認知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法。在這裡並沒有誰的法高明,誰的法不高明,大道無形賢人不肖皆可有所得,但大道無形,每個人對於法的認知也是不全面的,是局部的。

再次,術,人對於道有所認知,剛才說了因認知而產生了法的範疇,但人對於道的認知的目的是服務於自己,於是在自我認知的法上產生了術。術就是對於道的認知所產生的運用手段。就像我們知道了蒸氣,從而運用蒸氣的力量。

第四,勢,勢是大道通過器的外部表現特徵,疾如風,徐如林,侵如火,不動如山,皆是勢的外在表現。通過對勢的觀查,我們可以認知到道,從而更有效率的運用術法。

最後,器。易說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可以理解為像,我們可見的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樹木皆是器,是道的存在特徵。所有的法術勢,都是通過器為媒介進行運用與觀察。


讀隆中對可知: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可簡化為「道、術、器」。

各自的意思各位答主都表述得到位。如果從現代意義上來說,無非是「世界觀」、「方法論」、工具器物。這是一整套完整的系統論 ,用來做個人修為的提升,企業管理的實踐等還是非常貼切的。


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


最近有個問題剛剛有了點眉目。

連接道與術之間的重要一環是實戰。

以後想清楚了再補。


中國人又常說"道術",道、術二字同是一條路,顧可合稱"道術"。分開用,"術"是指的技術。講究物理,最重要還是要講術,講究如何駕馭使用各種物的術。甚至可以把物由這樣變成為那樣。"道"是教人從這路的這一端通達到另一端,不是要把人由這樣變成那樣。——摘自錢穆先生《中華文化十二講》P9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丁璇女德講座主辦方通過《中國婦女報》發布的回應?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其中的「野馬」應該做何解?
如何看待「二十四孝」在當下的「復興」嘗試?

TAG:歷史 | 國學 | 中國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