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需求與痛點是什麼關係?


我沒有找到痛點的定義,但是找到了一些應用。比如這裡說:

Define the pain point that drives your business. What customer problem, need, or want does your business address? This is a core concept you"ll need to establish with a mission statement. Who is better off because your business exists, and why are they better off?

又比如這裡寫道:

Dropbox 消除了 SusieCakes 什麼「痛點」?

1. 資料上傳到電子郵件附件中,過程繁瑣,而且難以保證資料的正確;

2. 自己架構的伺服器容易崩潰,導致公司團隊無法協作;

3. 文件放在電腦上,就不能在手機上瀏覽,放在一個電腦中就不能在另外一個人那裡瀏覽;

4. 數據難以備份,更新後的資料不會自動保存。

簡化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緩解了痛苦,Dropbox 獲獎實至名歸。

第一段話想說,痛點有關一個產品解決了用戶的什麼問題、需求或是渴望,如何讓用戶better off。第二段話則是給出了一個例子,描述Dropbox如何消除了SusieCakes(一個蛋糕公司)的痛點,即解決了SusieCakes的這些需求。

這樣看來,痛點與需求貌似在說同一件事。我覺得它們還是不同的,並且可以這樣形容它們的關係:痛點描述的是還沒有被滿足的點,需求描述的是痛點被消除後的假想狀態,或是可以消除痛點的feature。它們往往是對應的。

比如,SusieCakes有「文件放在電腦上,就不能在手機上瀏覽,放在一個電腦中就不能在另外一個人那裡瀏覽」這樣的痛點,對應了不同device和不同用戶間文件同步的需求。


用戶痛點:用戶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用戶需求:能夠解決所遇到問題的方法。

所以,需求就是用來解決痛點的。


我認為二者關係是這樣的:

從心理學上來說,需求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主要表現在有機體追求內部環境和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平衡(生理和心理),並成為有機體活動的源泉。比如說,你想去一個地方旅遊,可是在想,是過去了再訂房啊還是現在訂房。如果過去再定,萬一去了之後房滿了又不好找肯定會很麻煩,如果現在直接托朋友幫我定又太煩人別人(姑且認為還沒興起網上訂房)。

痛點可以這樣理解:大多數人都想要達到某一期望,而這個期望還沒被達到,所以就感覺很不爽。比如很多人外出旅遊都擔心是否會有合適的地方入住,那麼訂房問題就慢慢的會困擾著很多人,這時就急需解決。

由此可見,痛點來源於需求,並與需求相輔相成。需求是痛點的源泉,痛點是需求發展到某一階段的必然結果。

以上純屬學院派回答,謝謝!


滿足用戶需求就是消除痛點。

痛點(pain point ),顧名思義是痛苦的點,當用戶在使用產品或服務的時候抱怨、不滿的、讓人感到痛苦的接觸點(touchpiont)。

用戶為什麼會不滿意?因為還有一些需求沒有被很好地滿足。如去星巴克喝咖啡要排隊,快捷需求沒有被滿足;吃西瓜要吐籽,方便需求沒有被滿足;iPhone用一天就沒電,手機無法使用維持正常的生活的需求都沒滿足。


一、需求池管理

將這個問題納入個人總結的「需求池管理法」的工作流程里來看才能理解得比較清楚些:

需求池管理是一個漏斗,一個需求從來源到最終的產品落實經歷從上到下4個階段:

  1. 原始需求
  2. 功能數據需求
  3. 版本計劃
  4. 版本歷史

原始需求:任何一個來自最終使用者的需求,首先先放在原始需求里——原始需求的意思是,這是最終用戶從使用用角度提的想法或要求,其特點是,其表達往往是自然語言,優點是直白,缺點是拉拉雜雜,往往說得多而雜亂.

任何一個原始需求都有「已處理,未處理」兩種狀態,其中「未處理」又可分為(採納、待定、刪除)3種情況.

功能數據需求:即經過產品團隊討論分析後的需求——功能數據需求的意思是:這個是產品人員經過對原始需求的分析,用自己的語言,從功能或數據的角度對需求進行了更為簡化、準確的表述.此處的優點是更易為執行團隊所理解、操作;缺點是有可能偏離用戶原意(所以每個功能需求來自哪一條原始需求需要做好記錄).

版本計劃:經過優先順序的爭論,功能數據需求逐個進入各個版本的計劃,優先順序最高的版本優先執行。

版本歷史:呃……這個不說也知道是什麼意思。

二、什麼是痛點?

如上所述,需求分為原始需求和功能數據需求——這個是清楚了。那什麼是痛點呢?

痛點就是原始需求中被大多數人反覆表述過的一個有待產品去解決的問題、有待去實現的願望。

這個定義中我們得知:

  1. 痛點存在於原始需求中;
  2. 痛點是原始需求中需要產品人員特別注意的一種需求;

痛點往往代表的是一些真問題、其背後往往隱藏有特別有價值的功能需求點,通過提供功能或相應的數據,在幫用戶解決這個問題的同時,能讓產品的用戶體驗大大提升。

正因為此,我們在用戶研究中,特別關注「痛點」的挖掘。

三、挖掘「痛點」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是點而不是面——當用戶對你抱怨或傾訴的時候,他往往可能拉拉雜雜說很多很多話(因為痛所以有情緒,因為有情緒所以表述啰嗦凌亂),所以你只要抓住他說的點在哪裡就行,其他的都可以暫時忽略。

痛點的代表性怎麼樣——有些人喊的聲音很大,但他的痛未見得有普適性,或許只是他個人剛好在某事上有強迫症,要避免被這種「偽痛點」所誤導,所以注意定義中「被大多數人反覆表述過」這個條件。


這樣來理解就好了:需求包括很多種,用戶當時最迫切,最痛苦的點就是痛點。

1.痛點一定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人的需求大致可分為解除痛苦和追尋快樂兩種,痛點一定解決痛苦那一類的,是用戶被壓抑的某種需求。例如小米電視的遙控器,做的很簡單,最關鍵是解決了總是找不到遙控器的痛點。

2.痛點是隨具體情況發展的。通常情況下用戶的痛點被滿足了之後,會有新的痛點產生,具體可參加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比如用戶餓了,這時候可能給他們饅頭就很滿意,但能夠吃到饅頭之後;用戶有了新的痛點,想吃好點,想吃肉了,吃火鍋,等吃到火鍋了;想吃的更有感覺一點,就吃海底撈了;這時候有部分用戶會覺得海底撈耽誤時間,想簡單快捷的吃火鍋,就是呷哺呷哺了。


我覺得創業一般是有兩種基礎路徑,一種是解決痛,一種是解決美,當然也有那種兩個點都解決的。而不管是痛還是美,前提是一定要有需求

所謂解決痛,這個很好理解,各種文章都在搖旗吶喊說創業要找到用戶的痛點,跟投資人聊你的項目時,你解決了什麼痛點一定是必有問題。題主想問的需求和痛點,應該就是這個路徑的問題,簡單舉例子,滴滴打車解決了大家出行的需求,這個需求是高頻且大眾需求,這種需求是一種非常基本的需求,在這個時代,因為計程車運力少且無法高效獲客而在乘客端和司機端都出現了痛點,乘客很難打到車完成出行需要,司機空駛效率低。dropbox解決了信息存儲備份過程繁雜的問題,比較具體的一個例子是,你去哪都要帶著u盤,數據容易丟失等,這就是dropbox解決的數據存儲及共享需求中的痛點。

還有一種路徑,也是很少被提到的,就是解決美。美往往是一個需求的進階版,只有當我們的生活環境、收入水平、視野等達到了一定水準以後需求才會提升。所謂的美,包含的是美觀、創意、有趣、便利、情感等。50年前,中國老百姓穿著打扮、建築設計、包裝等各方面很難看到美,但如今大家對美的要求已經很高了。比如說roseonly、是一個解決給愛人送禮的需求,首先這個需求是客觀存在的,本身並沒有很明顯的痛,而roseonly用的是一個更美的解決方案,集合了美觀、創意和情感。

如今已經成為大家通信基礎工具的QQ,在初創期的時候,也就只是一個網路上的聊天工具,讓網民可以跟陌生人交友聊天,其實這可以歸屬於娛樂需求,一種網路的娛樂方式,裡面並沒有痛,而QQ通過網路通過當時很新穎的方式,讓這一過程更有趣,增加了一種娛樂方式。直到後來,QQ覆蓋的人更加廣泛了,才逐漸變成了一個即時通訊工具,可以解決大家溝通的這一高頻、大眾的基本需求。

如今各種內容創業,其實都是解決「美」的問題,本身內容足夠泛濫,全球的內容都觸手可及,本已沒有什麼痛了,大家所有的努力就是為了「美」——更有價值、更有趣、更有創意的內容而已。

最後,不管痛還是美,都是可行的方向,只要所做的事情是針對客觀存在的需求。隨著社會的變化,既有的解決方案滿足不了日益改變的個體需求,於是就出現了痛。隨著大家的生活水準等各方面提升,對美的需求也是一種常態,並且,個人認為在美這一層面,將會有更多的創新創業空間。


例子說明:

需求:一男生想要看愛情動作片。

痛點:找資源好辛苦。

關係:需求是目的,痛點是影響達到目的中成本最大的那個因素。


這絕對是一個經典問題。值得點贊!要解答需求與痛點是什麼關係,首先需要搞清楚需求是什麼?痛點是什麼?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看,需求是一種慾望,分為生理上、安全上、社交上、尊重上、自我實現上。這是一種理論上的解釋。回到現實來說,需求必須結合場景來進行分析。比如吃飯需要喝酒,但是我怕上火,因而希望有辦法來解決我上火的問題。再比如今天吃飯我沒帶現金,怎麼辦?因而我都希望能有辦法解決我吃飯付款的問題。這兩個都是需求。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痛點是能激發出需求的問題。沒有痛點就不會有新需求。有痛點就會有需求。

再對需求概念進行拓展研究。由痛點所激發的需求屬於用戶需求,不屬於產品需求。當用戶遇到痛點時,Ta首先想到的希望有解決其痛點的某種方案存在,但具體是何種產品或服務,Ta可能是不清楚的。這時需要產品經理基於用戶的需求進行研究,到底應該開發出何種產品或服務才能滿足用戶需求呢?因而由用戶需求到產品需求,這是產品經理的工作。當產品經理把產品研發出來,並推到顧客面前時,顧客有可能會說:這就是我想要的。這時用戶需求順利過渡到了產品需求。如果顧客用了產品後,不是很喜歡,沒有表達出樂於使用之意,那麼這時用戶需求並沒有順利轉化為產品需求。產品經理需要重新反思產品需求方向,對現有產品進行調整或轉型。


Pain points vs. Requirements 這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痛點和需求,痛點是用戶正在面對的沒有產品可以解決的問題。

Pain points are what customers are going through because they do not have a product that solves their problem.

後面舉了一個痛點的例子:比如無線通信技術出現之前,用戶在汽車上的時候就不能打電話

後面還有幾個例子:

用戶在出差的時候無法及時收到電子郵件

用戶在銀行下班的時候無法取錢

郵寄支票為信用卡還款,由於郵遞的延遲導致用戶付出額外的滯納金

在相對應的技術手段(黑莓手機、ATM、網上銀行)出現之前,上面的問題對用戶來說是無解的,才能稱得上是痛點。

原文中使用了「集成度、可伸縮性、易於部署」來作為反例,實際上這三點也時常被許多技術背景的軟體產品經理誤判為「痛點」,類似的詞還有「輕量級、模塊化、高可用」等等,除非你的產品是面向正在面對相關問題的軟體工程師的框架或庫,不然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技術特性都不能算作「痛點」。


需求:我要什麼。痛點:我要什麼,得不到什麼,但我還是想要。


其實我們要搞清楚的是需求,剛需,痛點三者的關係。

什麼叫需求?需求不是泛的,一定要針對人群,有用戶定位。我的理解是某些人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提出的要求。也不是上面回答說的解決方案或方法,解決方案和方法是針對需求誕生的。

那什麼叫剛需呢?雖然用戶提出了需求,但需求有強有弱,剛需是針對彈性需求而言的,簡單的理解就是硬性需求。我的理解是在我們正常認知的情況下,一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人要吃飯,女性大姨媽來了需要衛生巾。

那什麼叫痛點呢?痛點是針對用戶目前的狀態來說的,我的理解是用戶目前的解決方案非常難受,要麼是太複雜,要麼是太貴。沒有我們的解決方案,用戶也可以照常生活,只是非常不滿意。比如,出遠門沒有車,只能走路。吃飯只能自己做,要不然就得挨餓!

以上是我對需求,剛需,痛點的理解!希望更多大神指教!


寫一個我們最新發表的文章供參考 創業時,分不清需求,剛需,痛點這些概念,往往等於自殺

來源: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 作者:左刀

本文為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 痛點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主要分析了需求,剛需和痛點的概念和要素,在後續的文章中,將會重點分析普通人創業如何尋找痛點以及如何將痛點進行有效轉化等問題。

1、大部分項目沒有找到痛點

對於創業而言,如何尋找痛點是一個非常艱難和痛苦的過程,很多創業項目失敗,都是源於對痛點的把握出現偏差而導致。

在紅杉資本統計的10個主要的創業失敗因素中,「No Market Need」占第一位,也就是說,偽需求的項目死亡率佔到了近一半:

而在其他的原因中,佔13%的「Didn』t Scale」,佔9%的「To Difficult Product Realization」等等,其實也和痛點是有密切關聯的。

而這,還是拿到過風險投資的項目中出現的問題比例,如果統計上沒有拿到投資的項目,那麼跟痛點相關的死亡率將會更高。

所以說,創業是否能夠成功,找對痛點相當於贏了超過一半,沒有痛點的項目幾乎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可是,為什麼這麼多聰明人在市場上尋找痛點,包括投資公司投資時也認為解決了痛點的項目,到最後還是會失敗呢?

因為,真正的痛點很容易跟剛需、需求、需要這些辭彙混淆了,從而產生了偽需求,也就是所謂的「No Market Need」。

這也導致了很多產品在概念期或試用期很多人都說好,但真正到了實際上市的日期卻很少有人使用。因為很多人找到了需求,但沒有找到痛點。

2、成功項目的痛點範圍

我們先來看幾個案例:

對於絕大部分的人而言,溝通是日常必須的行為,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同時也是溝通的進化史。

最初的溝通僅限於小群體之間,主要通過語言、手勢等方式,但對於遠距離而言,溝通是非常困難的,古代的烽火台、飛鴿傳書等,都只是原始的遠距離溝通方式,很多時候無法完成有效的溝通;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報,電話相繼被發明出來,解決了長距離溝通的難題。

在之後出現的手機,解決了無法隨時隨地長距離溝通的問題,並且人們可以通過電話和簡訊的方式進行溝通,便捷程度大幅度提升;

在之後,微信的出現讓溝通的成本大幅下降,而且還可以方便的實現多人溝通,最終基本替代了簡訊的方式,部分取代了電話。

微信的成功有很多的因素,但其中核心的有這麼幾點:

1、溝通是人類最基礎的需求之一,不能被替代;

2、溝通的市場存在已有的產品,而且大獲成功,比如電話和簡訊,證明這個市場是存在的;

3、原有產品存在費用較高,界面不友好,無法查看好友動態,無法展示自我的問題;

4、微信使用非常簡單,可以完全替代簡訊,部分替代電話,而且免費,還可以滿足多人溝通的需求,滿足自身的展示慾望和查看他人動態的慾望;

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

現在網路上流行「中產階級焦慮」的說法。

按照定義,中產階級是指人們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且中等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較好滿足,但不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階級(或階層)。

而現實中的中產階級,上面有階層的天花板,而下面還有一群替代者,一旦失業或者事業遇到很大的困難,隨時有可能會降級為中下階層。

中產階級會有很多矛盾的方面,比如,追求消費升級,購買一些能顯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產品,但同時非常的焦慮,希望能夠得到資產增值,並捨得在子女身上進行大量的投資。

在實際情況中,理財、子女教育等部分,已經成為了中產階級的標配。

這個例子跟微信的例子有很明顯的區別在於:理財,子女教育等投入,實際上並不是必須的,實際上,你可以把錢全放在家裡或者銀行里,並不需要非得理財,你也不需要非得讓孩子上課外班,培訓各種技能。而之所以理財和教育成為了痛點,解決的不是生理需求,而是精神層面的需求,或者說,是精神層面的恐懼;

在馬斯洛的模型中,把人類的需求按照以下圖片進行了分層:

對於全世界絕大部分的人而言都沒有進入到富裕階層,因此,在創業時瞄準富裕階層實際上是需要冒險的。這個階層的生意不是不能做,而是由於群體人數少,營銷的難度非常的大。頂級的奢侈品,遊艇,專機,甚至富豪排行榜,頂級俱樂部等等,都屬於這方面的生意。

更多的人在創業時,只能瞄準溫飽階段和小康階段的人群,其中,生理需求是永恆不變的需求,不管你在哪個階段的人群都是有生理需求的。

而在小康階段的需求,則是中國當前「消費升級」的背景下產生的需求,這些需求雖然不是生理需求這樣必須的需求,但對於特定的人群而言是需要的。

在馬斯洛的模型中,越是金字塔下面的需求,存在越多的創業機會,人群也會越多,而越往上創業機會越少,人群也會越少。我們看到絕大部分的創業項目,都是聚焦在生理需求和消費升級需求之上的,而這兩部分也是創業者最應該關注的層面。

為了更加便利的購物,出現了淘寶;

為了更方便的找東西,出現了百度;

為了找到各種美食,出現了大眾點評網;

為了享受更好的交通便利,出現了滴滴和共享單車;

為了解決男女婚戀問題,出現了世紀佳緣;

為了孩子分數能夠提高,出現了各種專門針對提分的教育機構;

為了讓你能夠提前享受到更高階層的產品,出現了各種金融產品;

實際上,你看到幾乎所有新型的成功創業項目,幾乎都能夠在「滿足生理需求」以及「滿足消費升級需求」中找到根源。

3、痛點是分層次的

有了理論基礎之後,你就會發現絕大部分的痛點都需要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這就為痛點限定了範圍。

其中,最痛的就是生理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水、空氣等外在需求,以及人類的基本生理慾望,佛家總結為:財、色、名、食、睡,其中食和睡跟前面是有重合的。

中國的霧霾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跟呼吸有關的口罩和空氣凈化器就成為了剛需,其中性價比較高的產品成為最終的銷售贏家。

天上人間這樣的機構消失之後,很多小姐去了直播平台成為了主播,繼續去滿足男人們的慾望。

泰國的乳膠枕號稱能有效改善睡眠,在遊客和媒體的大力宣傳之下,很多睡眠質量不太好的人紛紛搶購,乳膠枕主要解決睡眠的問題。

但痛點並非這麼簡單,不是所有的剛需都能成為痛點,比如食品安全問題頻出的中國,有機食品本來應該成為人們的首選,但由於價格貴,認證體系混亂,一直到現在有機食品佔中國食品總體採購份額僅僅在5%左右。

所以,剛需在變成痛點的時候,需要滿足其他的條件,否則就會變成偽需求。

在經濟學理論中,剛性需求是指在商品供求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

比如說,我們要吃飯,價格漲上去也得吃,不吃就會受不了。

但在戰爭年代,物價飛漲之後,你就有可能買不起米,這時候只能退而求其次,吃土豆,吃紅薯,剛性需求就會變成彈性需求。

所以,一個需求要成為剛性需求,必須考慮到價格的因素。價格越低的需求,越容易成為剛性需求,反之,價格超過一定的範圍後,剛性需求的適用範圍就會大幅縮小,比如前面買米的問題,戰亂中物價飛走,買得起米的人越來越少,剛性需求就會變成彈性需求。

而馬斯洛的模型中,越往上的需求其實越容易被打破,從而變成偽需求。

比如說,中產階級很焦慮,所以投大量資金讓小孩學各種技能。

但現在發生了戰爭,物價飛漲,絕大部分的中產就會為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放棄消費升級的需求,首先這些額外的技能培訓會被砍掉,但會盡量滿足小孩的正常教育需求,如果戰亂到了一定程度連這些都不能保障了,那麼只能想辦法保障基本的生理需求,極端情況下,活著會成為最基本的需求。

所以,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越是基礎的需求其地位越牢固,而越是向上的需求其地位越不牢固,也因此,剛需有等級,相應的,痛點也有等級。越向下的痛點其痛的程度越大,但相應的,競爭也會越激烈,而一旦找到基礎層的痛點並且做大,將會很容易成為獨角獸企業。

4、從需求到痛點

分析一個需求是不是痛點,首先要看看它是不是剛需。這裡面的順序是這樣的:

經濟學中需求是在一定的時期,在每個價格水平下,消費者願意並且能夠購買的商品數量。這裡面有一個需求曲線,如下圖所示:

而剛需我們前面說過,指在商品供求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比如說大米,在一定的價格範圍內,你的需求可能是不變,或者變化幅度很小的,只有當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變化時,剛需才會變成彈性需求。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夠享受到更好的產品和更好的服務,但有時候這種產品和服務價格太貴或者有很多限制,所以,雖然我們有需求,但這個需求很難變成剛需,尤其是變成大眾化的,高頻的剛需。

而很多項目則往往連需求都不是,而是想當然。

比如說,在O2O盛行的時候,上門服務是當時創業者和投資人都看好的所謂需求,然而,真正開始推廣的時候卻發現,大部分的上門服務都是偽需求。一方面,沒有這麼多人願意讓你上門來服務,比如上門來按摩,收更高的費用,還不安全;另外一方面,很多技師上門服務後,發現比門店服務的效率低了很多,反而不划算,比如上門理髮。

所以,大部分的O2O項目根本就不是真的需求,而是偽需求。

在互聯網時代,絕大部分降低效率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偽需求,這種偽需求之下再產生的所謂剛需或者痛點,大部分都是不成立的。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需求有很多得到滿足的途徑,這時候要格外注意所謂的剛需是否會被替代

比如說你要吃飯,邊上就有一家肯德基,你可以選擇直接到肯德基吃飯,也可以選擇到遠一點的地方吃飯。創業者往往以為自己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客戶就會選擇他的產品,但實際上客戶走個20米,可能就有另外一家餐廳更符合他的需求。所以,雖然吃飯是個需求,但到你家來吃飯就不一定是需求,更別說是剛需了。

當然,替代性的說法是相對的,比如說,亞馬遜剛起步的時候,其被同類產品替代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隨著他不斷建立物流和倉儲體系,提升服務,在撐過一段時間之後,壁壘就建立了,競爭對手要想達到他的效率和服務能力,代價就會非常大。

此外,需求還有時效,他是會變的

比如說在北京,冬天霧霾很嚴重,大家買凈化器和口罩的熱情很高漲。你看到這個市場這麼火爆,果斷投入資金進行研發,等到春天終於研發好了,準備上市的時候發現空氣天天都是優良,需求不見了。

從上面我們看出,很多創業者還沒找到剛需,在需求這一關就失敗了,真正能成為剛需的需求,被替代的可能性越小越好,時效性越差越好。好的產品或服務要能提升效率,被替代的可能性小,並且還符合趨勢和潮流。

找到需求之後,才能找到剛需。基於我們之前的描述,我們所謂的剛需並不定位於富裕階層,剛需一方面是滿足生理需求的那些需求中,滿足上述「非偽需求」描述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則是消費升級中產生的焦慮和恐懼而誕生的需求(比如教育培訓,比如理財等)。

價格越貴的產品,剛需的群體就會越少。比如房子,雖然都想要房子,但很多年輕人買不起,尤其是大城市的房子,所以,同樣定位在24-35歲之間,剛需的人群會隨著價格上漲而不斷減少。

剛需人群由於受到各種限制而無法得到他所希望擁有的產品或服務,痛點就產生了。

首先的限制就是價格。

很想買房,買不起,只能租房,但一旦有機會,中國人大部分還是會買房。這個時候,銀行推出了「按揭貸款」的服務,先讓你買了,然後慢慢還,這個服務就是滿足了很多剛需人群的痛點。

你想開車,但是你剛畢業買不起,這個時候有公司推出了「共享汽車」的服務,一個小時幾塊錢,於是你可以花很少的代價,在需要的時候有車可以開。

你想在旅遊時花較少的錢租到較好的旅館,但一般好的旅館價格都比較貴,而且沒有家的感覺,這時候,Airbnb誕生了,你可以用相對便宜的價格,租到一個可以生火做飯的像家的旅館。

大學女生在學校里想打扮化妝,但沒錢買化妝品,於是用了各種校園的分期貸款,開始超前消費。

在價格層面的痛點,共享經濟,分期貸等產品形態順勢而出,並且會持續發酵,這就是找准了剛需的痛點——想擁有,但錢不夠,一般而言,價格貴,但需求量大的產品或服務,最容易產生痛點。

還有一個限制是易用性。

微信滿足了溝通的剛需,而且相較於競爭對手,它免費,而且簡單易用,功能更豐富,使用穩定,所以迅速打敗了簡訊和其他競爭對手;

美圖滿足了普通人隨時隨地美顏的需求,相較於之前的圖片處理產品,它簡單易用,功能強大,所以能迅速積累人氣;

百度滿足了普通人對於信息獲取的需求,他使用極為簡單,界面也非常的簡潔,所以在流量戰爭的初始階段迅速成為用戶的首選產品;

易用性幾乎是一切產品的基礎,如果產品沒有易用性,就算能很好的滿足痛點,也不會有大量的人群使用,一旦出現簡單易用的競爭產品,將會迅速被淘汰。

最後一個限制就是滿足要求。這個不再多說,產品或服務如果不能滿足剛需的要求,則是不完整的,遲早會被替代,這也是很多產品需要根據變化不斷迭代的原因。

來源:小商幫科技(公眾號:xiaoshangbang) 轉載請務必說明出處


痛點是需求的一種,當前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急需而生痛。

只是需求的一種程度的描述而已。與剛需,內需這種詞性並列。

——

打個比方(我認為)

馬雲就是解決了當時中小企業營銷的痛點。

而老喬是發現移動使用習慣的隱性需求,進而解決他。(如果不是老喬告訴我們手機應該是這樣的,那我們的時代還停留在那樣的時代。)


站在消費者視角看,你的需求包涵痛點。如果你的需求中的某個點沒有得到滿足,又讓你特別不爽,就是痛點。比如你拍照,拍了就想分享,相機分享不來,你就改用手機拍照分享了——其中分享對你來說就是痛點。


痛點產生需求


需求和痛點是左右手的關係。

需求是右手,順其自然習慣的右手。

左手是痛點,習慣上是用右手的,痛點刺激,拿出左手,與右手相配合。

以天貓為例,用戶需求明確,去買具體東西,假定預算二百買個手機充電寶,看到飛利浦的14000的能電筆記本,這個時候左手痛點就出現了,所以可能花五六百買個能給筆記本電腦充電的飛利浦充電寶。

以百度知道行家為例,v1行家的需求是無目的性或者漫無目的,v2行家每月要登陸20天,答題200,優質答題要超過60,那麼這類行家的就不是來找需求的,是來找痛點的。用戶的痛點,才是這類行家的需求。

還是以百度知道用戶為例,提問是需求,提問的問題核心是痛點,普遍的用戶沒有打算為此支付人民幣,但是如果痛點被深入挖掘性的刺激,花錢就是比如,因為用戶的左手閑著呢!

以法律電商,或者我認為的諮詢電商的法律方向為例,需求是廣泛的,但是痛點目前還沒有抓到的,這個角度不單單是平台功能等的問題,是律師還沒準備好。


需求是用戶需要的東西,痛點就是這個看到這個需要並設法滿足他。

比如誰都知道淘寶假貨很多,淘寶自己更清楚。那麼需求是什麼?從買家的角度看,需求是不要買到真貨,從淘寶的角度,需求是如何才能抑制假貨的滋生。那麼,你發現的痛點就是如果能通過一種有效的方式先抑制進而根治淘寶假貨現狀,你就解決了淘寶網和買家的痛點。

假設我上面這個舉例說明好像聽起來真的一樣;那麼這個需求和痛點能遙相呼應嗎?

我給出的答案是:真的不能。為什麼?

首先,淘寶可以快速將全部自認為涉嫌假貨的鏈接全部刪除,比如刪除所有售假低於7800元路易威登女包,大概就這個意思。

然後呢,淘寶乾淨清爽了,

可是呢,買家瞬間減少,被快速分流到其它電商平台,淘寶將死,

買家為什麼被其它電商瓦解?因為淘寶沒有假貨了,買不到明知道是假貨的假貨了。可是其它平台有,而且大量。

那麼回頭來看,你的痛點能不能解決需求呢?應該不能吧?那麼,對你的問題要互相辯證的進行推論,你就能找到最精準的痛點去滿足那個需求。

最後再做一個比方:

Uber看到了什麼需求:除了計程車,尼瑪私家車其實也可以搭客哦,不然空著多浪費!(這是他們當初最真實的想法)

Uber滿足了什麼痛點:那就搭個平台,讓私家車接單載客,方便你我他。

看到沒?痛點不是你看到的需求,是提供了什麼有效的解決方案。


痛點就是互聯網公司用來騙錢的ppt焦點,需求就是客戶實際需要的,待滿足的。


需求是建立在痛點之上的,有了痛點才有需求,比如說網速,開始時用電話撥號上網,太慢慢,想要網速加快,網速慢就是消費者的痛點,想要網速加快就是消費者的需求,關於痛點,我的公眾號里有篇文章專門寫它,你可以看看,公眾號【浪花記】


推薦閱讀:

需求和需要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如何理解營銷學意義上的「需求」?

TAG: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