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的手操高射炮是怎麼射中萬米高空的敵機的?

老式的76毫米甚至88炮,射高可達萬米,但是敵人飛機即使在晴朗條件下也難以目視觀察,炮手是怎麼使用機械瞄具對這種飛機進行有效攔截的呢?


趕腳其它回答都是顧左右而言他啊,左繞右繞就是答不到點上,乾脆自己上陣吧。

通常而言,三四十年代的中大口徑高射炮在執行防空任務的時候,最小也會四五門炮一個連一起密集部署在一個陣地,在一台射擊指揮儀的指揮下作戰。單門低射速的中大口徑火炮打飛機,打中的概率不會高於直接射擊月球。

上圖就是個5門炮的高炮連的典型部署方式,一個梅花形狀的陣地,中心部分為射擊指揮儀的掩體,與周圍的火炮通過電纜連接在一起。這樣一種陣地部署方式也遺傳到了防空導彈的時代,甚至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圖中可見三個永固高炮陣地,六炮一個指揮儀,不僅有道路還有專門的掩體。

越南的高炮陣地,六炮一個指揮儀

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米國拍攝的古巴SA2防空導彈陣地

可以說射擊指揮儀就是中大口徑高炮作戰的核心。而射擊指揮儀的核心,則是一部光學測距儀。光學測距儀的基本原理十分的簡單,通常一個光學測距儀會有兩個鏡頭,當測距員將兩個鏡頭同時對準目標後,目標與測距儀的兩個鏡頭便構成了一個三角形,底邊長為測距儀的兩個鏡頭的間距,就是所謂基線長,這個長度毫無疑問是已知的,同樣已知的還有兩個鏡頭相對於基線轉動的角度,這樣的話一個三角形已知了底邊長和兩個底角,很容易就可以求出它的高了,也就是目標距離了。

那麼,通過測量目標直線距離,我們到底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如圖,

在測量目標直線距離(紅色)的過程當中,測距員必須將測距儀瞄準目標,因此我們就能首先通過測距儀的仰角結合目標距離求得目標的飛行高度(黃色),再由指揮儀的水平轉動角度求得目標相對於陣地的方位角(藍色)與目標的水平距離(藍色線)。但是知道這些還是不夠的。(射擊斜距貌似即使在今天也是防空導彈火控的一個重要參數,記得當年有人上過現代,發現SA-N-7施基利的火控台上射擊斜距排在個十分重要的位置)

在過一定時間之後,測距員再次瞄準目標進行測距,於是就獲得了一批新的數據,包括圖中的目標距離2,目標高度2,目標方位角2和目標水平距離2,結合兩次不同的目標方位角和水平距離,就能求得目標的航向了(綠色),根據兩次測距的時間間隔與在此期間目標飛行的距離(綠色線),就能求得目標的飛行速度

接下來做目標飛行直線的延長線,取靠後一點為預計攔截點,通過查閱射表已知炮彈飛到預計攔截點需要時間s1,那麼根據目標速度計算s1時間目標飛行距離,然後向後反推射擊窗口,同時計算炮連內每門火炮應該在什麼樣的高低和方向角上開火,並且將這兩個數據連同目標高度(設定延時引信需要)一起通過電纜發送給每一門火炮,然後在預定的射擊窗口全連火炮一起開火。以上需要計算的大量數學問題,基本都是靠著機械計算機自動計算的,而無需炮手拿著鉛筆紙條慢慢算。當然各國根據情況不同預算多少,射擊指揮儀的自動化程度和所需人手的多少也是不盡相同的。

當然,以上是三四十年代常見的高炮射擊指揮方式,實際上在二戰當中雷達就開始替代光學測距儀,而一些土豪們的無線電近炸引信更是提高了射擊效率。(實際上今天的好些地空,空空甚至反艦導彈的射控仍然能找到一些它的影子)

下面就是舉例子的時間了,找資料太多俯拾皆是的88炮來吧:

當年標準的德國88毫米高炮的射擊指揮儀,注意那長長的光學測距儀和兩邊的鏡頭。

實戰當中的射擊指揮儀。

88炮上的錶盤,測距儀傳來的高低和俯仰信息會讓不同錶盤上的指針轉動,錶盤上還有一個指針指示了火炮當前確實的高低和俯仰角度。炮手的任務就是在高低和方向上操作火炮讓這兩個指針互相重合。

88炮左側會有一個專門的設備,由一個專門的炮手負責將炮彈頭朝下插進去,它會自動根據指揮儀傳來的目標高度信息來調整炮彈的引信,使之在合適的高度爆炸。

88炮的不同定時引信

左邊的K1炮手,專門負責調整火炮俯仰。右邊的K6炮手,專門負責設定引信。注意炮彈和引信設定設備。

K2炮手,專門負責火炮方向。

那麼,這樣的射擊指揮方式效果如何呢?上圖也提到了,截止1942年12月31日,各種口徑高炮一共打下來了8706架飛機,消耗炮彈35322263發,平均打下一架飛機需要16000發flak36/37的88炮彈,或者8500發FLAK41的88炮彈。

通過上面的簡介也能看出,這樣的指揮方式前提是目標航向航速不變,一旦目標開始機動那完全就是瞎打了。。。。。也因為如此當時好些戰鬥機改裝的偵察機,只要航程夠那麼進入敵軍領空偵查是個很輕鬆的活,萬米左右進入你擼炮我就拐彎,你爬上來追我我扭頭就跑,等你爬上萬米我早跑出你視野了。。。。。。想當年俾斯麥剛剛出港就被英國噴火改裝的偵察機抓了個正著。

一個88炮陣地,注意林立的炮管,矮窮挫的射擊指揮儀完全陷進了陣地中央。。。。。

關於88炮的更多細節,可以參閱 TM E9 369A

當年各國的同級別火炮,除了德國的88炮以外,例如米國的90mm高炮,英國的94mm高炮,毛子的85mm高炮,基本都是差不多的樣子。爬科技樹的方向無非就是雷達代替了光學測距儀,米英土豪有近炸引信,米國為了更好的在海上打飛機還專門給5寸炮裝了三軸陀螺穩定的炮座,配合MK33射控和近炸引信,基本點滿了防空導彈出現前的高炮科技樹。再有就是更大口徑的高炮了,專門來對付萬米以上目標,比如德國的105,128,米國能打兩萬米的地炮128,本子被B29炸慘後搞得150,毛子的100,152高炮。三德在戰爭期間專門為火控雷達而搞出了K波段,結果發現雲雨霧雪天效果很差,後來才發現水對於K波段吸收賊好,一到水多的日子德國的K波段火控雷達就直接抓瞎了。。。。。不過也間接促成了微波爐的誕生,大家都一樣對水敏感嘛~~~戰後對德國的K波段又進行了研究,出現了對水不敏感的頻率稍高和稍低的Ka和Ku波段(就是K-under和K-above,K上和K下),一直用到今天,好些高速測距雷達就工作在Ka波段。對於處理防空作戰中產生的大量數據的需求,又直接催生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埃尼阿克,所以說,還是打飛機改變世界啊!

說完了中大口徑高炮,那小口徑速射炮呢?

就靠它了。。。。。。

但是就是這麼簡單一個鐵環,使用起來也是很有講究的,具體可以見以下視頻,二戰米軍B17轟炸機機槍手訓練視頻【黴菌】TF-I-3366, B17側翼機槍手訓練影片

但是,對於土豪玩家而言,可以參見另外一個回答:

中小口徑防空炮,例如米英的20毫米厄利空和40毫米博福斯或乒乓炮,最初靠的是普通的光學瞄準具,根據飛機的大小和目視形態來判別飛行速度高度等,想要打中要靠射速和射手經驗,這樣蒙人品的擼炮方式在當時是一點都不丟人的,畢竟大家都這樣,大部分國家的海軍也的確這樣打飛機一直打到二戰結束。

但是,但是,但是!土豪玩家一向是會作弊的!在1944年,通過米英兩國的通力協作,將陀螺技術玩到了極致,搞出了外掛MK14射擊瞄準儀。此物如鞋盒大小,依靠艦上提供的電力照亮瞄準分劃,依靠艦上提供的壓縮空氣驅動兩個陀螺儀轉動,使用時將瞄準分劃套住敵機,跟蹤敵機一秒左右,然後此外掛就會自動給出射擊提前量啦!此外掛可直接裝在20毫米厄利空機炮上,也可裝在MK51上為40毫米博福斯高炮進行瞄準,極大的提高了此兩種火炮的射擊精確度,在太平洋戰場打下了大量的日本灰機。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博士的鞋盒」MK14瞄準具

這是裝了MK14的20毫米厄利空高炮,左邊箭頭就是MK14,右邊箭頭是驅動機構

這是裝在MK51上的MK14瞄具。與20毫米炮上的瞄具不同,40毫米炮的瞄具需要兩個人操作,另一個人是負責解算目標距離的,而單人操作的20毫米炮就沒這個待遇啦,自己蒙距離吧!

20毫米炮蒙距離方法指導

使用陀螺瞄具後不用像以往瞄具那樣瞄提前量,只需把瞄準分劃壓到目標上然後開火就行了。

MK14裸照。

40毫米博福斯炮位,左下趴在MK51前瞄準的就是瞄準手和距離設定手,上面的MK14瞄具清晰可見。注意右邊測距手的頭盔是明顯比其他人的大一號的,他必須要帶耳機保證通訊,所以就有個大號的頭盔來給耳機讓位。

--------------------------------------------------------------------------------------------------------------------------------------------

這貨為何外號「博士的鞋盒」捏?

當時世界上陀螺儀研究的大家,奶MIT的Charles Stark Draper博士莫屬,此人在MIT建有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專門的實驗室來搞陀螺儀相關的技術。

慈祥的Draper老頭猥瑣的笑著,努力的工作幫助大量米英年輕淫更好的打灰機。

此人戰後繼續將陀螺技術發揚光大,被稱為慣性導航之父,為米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包括米國戰後一票彈道導彈和一票阿波羅登月飛船的慣性導航機構,都有他的貢獻。

依靠陀螺儀進行瞄準提前量的計算的技術,最早是英國人在搞的,在二戰前英國就已經拿出了幾種陀螺射擊瞄準具,但都是為飛機準備的,包括為轟炸機炮塔里的炮手和戰鬥機駕駛員準備的瞄具,後來為了更好的肛德國英國向美國分享了好些個頂尖的研究成果,就包括陀螺瞄具。(還有噴氣發動機,成為了現在米國噴氣發動機的祖宗)。米國和英國在44年就在P-51和噴火戰鬥機上普及了K-14和MK2陀螺瞄具(一種東西兩個國家不同的名字),讓即使是菜鳥的飛行員也能有和老鳥一樣的射擊技術。德國也知道這東西的好處,在戰爭末期終於搞出了自己的EZ42瞄具,基本都裝在了ME262噴氣戰鬥機上,只不過可靠性感人,大部分飛行員都懸著直接關掉陀螺當普通的反射瞄具用。

扯遠一點。MK2瞄具的大致結構,左下小太陽是電燈泡,右邊M是鏡子,鏡子直接裝在陀螺儀的軸上,跟隨陀螺儀長軸運動,燈泡的光線經過層層的限制與反射最終投射到平視顯示器的那塊玻璃上。當飛行員拉機頭跟蹤目標時,陀螺儀由於其定軸性的特點會仍然保持在原先航向軸線上,於是鏡子發生偏移,顯示器上的分劃也就跟著偏移。不扯戰鬥機了,到此為止吧

------------------------------------------------------------------------------------------------------------------------

說海軍防空那必說碉堡的米國海軍,而米國海軍的三大神器(20毫米厄利空,40毫米博福斯和127毫米5寸機關槍)里有兩大是靠陀螺瞄具的,至於5寸機關槍就有點複雜了,從複雜的火控到陀螺穩定的炮座,希望有人來發個回答介紹一下,我是有點懶得去啃英文資料了,扯扯陀螺就得了..........


凡涉及炮擊的問題,沒有用數學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加上一點玄學。

在得到目標高度、方位、速度、航向等數據後就可以解算目標在射彈飛行時間內的運動軌跡,瞄著打就行了...

但是對於萬米高空的目標,再怎麼算也很難做到足夠準確,所以一般多門高炮構建炮群,組織火力網,使用空炸引信引爆炮彈,用破片殺傷目標,或者破壞機群隊形。

同時高空目標一般是打航線固定的大群轟炸機,也比較容易得到較好的命中效果(當然重型轟炸機也結實)。

一般情況下,預先設置好的高炮陣地都會有射擊指揮儀(其實是標配):

這個玩意兒整合了測距儀和模擬計算機,可以直接給出火炮射擊諸元(具體演算法和工作原理請移步另外幾位答主幹貨滿滿的回答)。甚至火炮直接隨動,可以以電擊發的方式讓炮群同時開火。

有興趣的話航空博物館有一大堆59式100毫米高炮以及射擊指揮儀陳列,沒人管露天放,可以爬上去看看。

題主擔心的看不清不是什麼問題,一般大型的射擊指揮儀晴朗天氣下可以觀測3萬米距離上的目標。

數據給出後炮手會直接根據參數調整火炮(高炮上的錶盤一般是上下兩個一起的,一個顯示指揮儀傳來的參數,炮手操作將另一個對針,也可以火炮由火控直接操作):

炮手都不看目標的...(炮手遊戲體驗極差)

一個大型高炮陣地對於飛機有非常好的殺傷和驅散效果。

最著名的當屬德國人建造的防空堡壘,這是針對高空集群目標的典型:

這種大型防空堡壘會安置4-8門重型128高炮,配備射擊指揮儀,以及專門的輸彈裝置,幾乎能讓盟軍轟炸機繞著走...(第八航空隊遊戲體驗...他們刪遊戲了!)

這幅圖中可以看出典型的防空炮陣地布置,⑤處就是指揮儀,⑦是128高炮,⑧是20機炮(防止敵方戰鬥機前來壓制以及針對高度較低的夜間轟炸)

在野外核心配置也是類似的。

順便提一下,至今還有防空堡壘/高射炮塔遺留在德國和奧地利,據我所知斯圖加特和維也納都有,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前往參觀。

戰後爆破柏林防空塔:

(1947年)

結果1955年還沒搞乾淨...

條件限制一般配套齊全的防空陣地都是防守重要位置。

經常玩戰雷的就會發現,低空沖機場基本上有去無回,高空路過偶爾也能給摸下來,要是去打前線戰區,就可以笑呵呵的嘲諷.50機槍那等於沒有的防空...

如果無法展開整個火炮陣地的全套設備,尤其是單炮射擊時,也有單人可以使用的測距儀:

(當然,這是在打坦克...)

更小口徑的火炮也會配備測距儀作為瞄準射擊的依據(背景里也是提到的防空堡壘)

順便,測距儀某寶600-1000可以買一個,肥腸好玩...我看好了一個300+的,請你們不要買,留給我。

低空目標可以直接用機械瞄準具射擊,指揮員和炮手也可以依靠觀測修正射擊。

這種零散配置的高炮對中低空目標也有很好的打擊效果...高炮在陣線附近部署,不開火,空中很難發現,對於毫無防備的低空目標可以進行突然而準確的打擊。

某著名P47王牌就在阿登給自家90高炮打下來了...(美帝也是毛病...P-51造出來像109,給自家防空炮各種敲,有搞個P-47,像190...)

由於高炮陣地一般靠後方,經常在本土進行防空,所以英國和蘇聯也經常用妹子來操作防空炮,尤其是觀瞄設備。

炮群可以集火射擊來提升命中率,而單炮往往要靠高射速:

一個熟練而強壯的裝填手,可以讓88炮短時間打出10發/分的爆發射速。

在目標航線上編織出密集的彈幕,就是防空炮威脅目標的手段。

當然,能不能打下來主要還是得看臉...

那麼...問題來了,高炮打下來的鳥 ,還能吃嗎?


哇哈哈哈哈哈哈,終於看到一個對口的題。

小時候在一個老國防廠長大,坐標太原,拳頭產品是——高射炮射擊指揮儀。後來隨著高炮退出歷史舞台,而且軍轉民以後日子就過得比較艱苦了。

見過一次老式射擊指揮儀

和這玩意兒一個型號的59式100毫米高炮指揮儀,看著還挺原始的。

姥爺就在這個廠搞技術,小時候還給我專門科普過高射炮打飛機是個什麼原理,我就說忘剩下的吧。首先大口徑高炮負責的空域較高,一般目標機動性也比較差,100、120、128這個口徑的高炮負責的一般是10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76、85、88、90負責5000到9000米的中高空,這個空域也是重點空域;35、37、57、58這一類口徑負責1500到5000的中低空。咱們現在見到的高炮一般都是小口徑的,大中口徑高炮一般我們會認為他是加農炮。

大口徑高炮打高空敵機,一靠指揮儀測距和解算;二靠對目標區域的估計(就是敵機要轟炸的目標在哪裡),三是指揮員的經驗。

測距儀具體工作原理我也不太懂,但是輸入主要就是高度速度航向,輸出結果就是高炮的的密位。這個結果沒有等敵機飛過來現算的,要是等敵機被高炮陣地目視看到再開始測距開始算,機械計算等他算完了怕是人家都投完彈拍拍屁股回家吃飯了。

高射炮打飛機最重要的是打點。也就是要保障所要保護的要地安全,在鐵炸彈的年代,只要不讓轟炸機進入一定的投彈路線,目標是炸不到的。比如我要保障一座大橋,高炮陣地布置完一般會預先對幾條可能的俯衝路線或者高空水平轟炸路線進行測地作業(這個術語我不確定對不對),參數都是預裝表在指揮儀里的,仔細的指揮員還會要求炮手對這幾條線路進行搖炮演習。比如說敵機一批高度5000距離3000,高低機方向機各多少圈,練好了閉著眼睛你也搖不錯。高射炮群對相應的幾個點進行封鎖,轟炸機就沒法進入投彈路線。原理上來講,其實是等著飛機去接炮彈而不是用炮去打飛機。電視劇里那種高炮追著飛機打的情況是不存在的,你就是麒麟臂去搖,方向機也不可能跟上飛機的通過速度。

儘管高炮會封鎖投彈的線路,但是對於一些重要目標的轟炸還是要進行的,所以只能多批次,多角度,多條路線甚至是多高度多機種進行轟炸,在這種情況下,撞上炮群「打點」的那一波飛機就會被打下來。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對德國轟炸,取得了制空權之後,也罕有能飛完24個架次的轟炸機機組。

最後說說看不到的問題。

第一,敵機什麼時候臨空,不是靠高炮陣地上眼睛看,而是靠前沿雷達陣地的探測。敵機幾批、大致數量、航向、高度都是可以被雷達精確測量的。在沒有雷達的年代也要靠前沿觀察哨或者監聽哨提前發現並報告。詳情可以看一部老電影《碧海紅波》,這個電影拍的是真的好,雷達兵這個兵種就沒法拍電影,拍了咱們也看不懂,但是老一代藝術家還是拍出來了。看完就能理解雷達、防空哨、高炮、要地防空之間的關係了。

第二:能見度問題是雙向的,不是單向的,甚至對於飛機一方問題還更大,氣象條件不好的時候,高炮看不到飛機,飛機同樣看不到目標。能見度良好的情況下,藉助光學儀器,萬米左右的目標還是可以發現的,如果知道大致的方位,有經驗的指揮員能夠輕易發現來襲敵機。

第三:只要在進入陣地之後,射擊諸元已經測定。那麼炮群是可以在無法目視發現目標的情況下憑藉預先測定的射擊諸元進行盲射的。

第四:以上所有假設都建立在只有探測雷達沒有火控雷達或者是連探測雷達都沒有的基礎上。如果炮群有火控雷達的話,那能見度的困難只存在於轟炸機一方,對高炮一方是不存在的。


指揮儀的光學測距儀測距,同時獲得目標仰角信息,距離/仰角換算高度

指揮儀對正後,手工跟蹤,兩個陀螺儀穩定以後可求取角速度

對空指揮鏡跟蹤目標,求取航向角

有以上三個數據,輸入指揮儀可獲得射擊諸元,加藥溫和風偏修正,機電計算機自動求取時間引信時間設定值

以上,輸出模擬信號,線傳給各炮位

各炮二炮手對針完成後,射擊門限自動接通,引信測合機調整定時後,待發,按指揮儀命令,統一射擊


弄一萬門,打個彈幕。

其實還是拉倒吧!全世界都知道這純粹就是靠瞎蒙!美國陸航炸德國佬最怕戰鬥機,都不把高炮太當回事的。

別說萬米高空了,如果高炮有用,大和武藏都不會沉的。

南胖能發飆那是因為鬼子太沒用!


幾年前有幸和一位當年七十年代左右做過防空高炮/高射機槍手的長輩聊過

他所服役的預備役防空部隊使用的一個高炮有好幾位炮手,長輩是擔任三炮手好像

有好幾位炮手的任務是專門負責用望遠鏡觀測並計算飛機的運動趨勢後提供給負責轉炮管方向的那位炮手

根據計算觀測的炮手提供的飛機趨勢,往飛機的運動方向打出去一片彈幕

就像大海捕魚撒網一樣

接下來就是看運氣了…

包括二戰時期的對地攻擊機也是,對著地面部隊掃射而不是點射

對著地面密集人群一片彈幕掃出去,能打中多少算多少

防空部隊

至於防空導彈精確打擊,是在後來雷達制導技術,紅外跟蹤等技術發展起來的事了


不需要瞄準,直接測算出航線,然後讓高射炮群在預期航線上打彈幕覆蓋整個航線空域就行了,高射炮彈有延時引信,到了一定高度自己會爆,靠爆炸破片殺傷敵人,不需要精確命中。


首先是預警 預警是很重要的,直接關係到高射炮截擊效果

二戰結束前的水平轟炸機因為要編組隊形都是按照制定航線飛行投彈的,哪怕前面有炮彈彈幕也不能規避,只能硬頂著飛過指定航線。

這時候截擊方對飛機的高度,雲量 風向的標定就很重要,然後下定射擊諸元,操作高射炮的炮兵按照數據拚命裝彈射擊,然後小幅度修正彈著點。

高空截擊拼的就是一個概率,力求完全覆蓋敵軍轟炸機的航線。

導彈發明後,高射炮截擊高空目標的歷史就過去了


高射炮最有效的是近炸引信炮彈,當彈體接近反射物體時,部份電波被反射。隨著炮彈與目標距離減少,多普勒效應使反射電波在發射器的電流內造成200-800赫的低頻訊號。這信號經過過濾及放大。當訊號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便進行起爆,覆蓋殺傷,比起彈幕被動攔截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是二戰當之無愧的黑科技,打得德日找不到媽媽。

以無線電近炸引信擊落一枚V-1平均只需要150發炮彈,但使用常規炮彈則需要約2800發。


題主有沒有聽說過:彈幕.......


手操高射炮就算有光瞄,對付移動速度和距離都非常高的飛機,用瞄準擊落那也是不現實的,現實中的遠距離狙擊,幾千米的距離,用高精度狙,對付移動緩慢的目標都不容易,每一個戰果都是一個奇蹟。更何況這還是平射,高射炮可是仰射。所以明明打不著為什麼還要打呢,你要知道除了戰鬥機集群,還有轟炸機集群,高射炮主要對付的是對地攻擊的轟炸機集群,這些集群大部分炸彈都是自由落體炸彈,都需要在預定的空域速度下去釋放。那麼只要計算出他們的投彈空域和高度,在他們的到來之後的時間窗口內,對預定的投彈空域噴射彈幕,迫使它們拉高轉向或提前投彈,就會讓它們失去此次作戰機會。到最後你封住了它每次的投彈窗口,那麼它就只有把彈投偏了回去復命了,這就是高射炮的作用,封鎖他的投彈空域,讓它炸不著預定目標,這就是高射的作戰原理。但後來有了激光制導滑翔炸彈,高速反輻射導彈,戰斧巡航導彈,gps制導炸彈等射程更遠,精度更准,擁有自身動力系統更準確的說是導彈的炸彈,轟炸機就不受從前的特定投彈空域的限制了,至於拿高射打戰鬥機,你拿放空導彈打戰鬥機都特不容易。


基幹民兵,四管高機一槍手,雙37高炮一炮手,高機沒有實彈過,高炮打過靶,現在這些玩意基本上應該都淘汰了,以前也就沒指望打下飛機,無非是在重要目標設置個火力網,曾經參加過幾十台高炮齊射,比較壯觀的


射擊高空遠距離目標的時候,高射炮手不需要知道目標在哪裡,高射炮瞄準手只需要按雷達和指揮儀提供的參數裝定射擊諸元即可...


高中軍訓的時候在東方綠舟用過單管37高炮,當然,沒炮彈,腦補開火。炮組的組成大致如下,由於時間久遠已經記不清了:一個炮組10人,3個裝彈手,班長指揮。剩下6人站在高炮上,分別按照班長指令調整方向,高低,航向,航速等指令,都是一令一動一回。這些數據都靠機械裝置輸入,通過機械裝置來調整炮口指向,每個人知道把自己管的把手扳到規定刻度再回報好了就行。從報告目標到開火一共30s左右。當然這是小口徑的近程防空炮。大口徑高炮的口令大概也就是這樣。當然,這樣的效率是很低的。波斯貓上的37手拉機射速更捉急,連老式的劍魚雙翼機都難以命中,被斷腿然後群毆。


飛機投彈是要按照一定的飛行路徑飛的,高射炮的作用就是干擾飛機的飛行路線。想一炮一架飛機那估計要金將軍才行


一天,金日成元帥去看望彭德懷將軍。剛坐下就聽有人喊,「敵機來啦!」彭將軍焦急地說:「金主席快進防空洞!」金日成元帥不慌不忙地站起身,微笑著說,「這樣不行啊,看我的。」說完,他掏出手槍,潛伏到壕溝里,聽著敵機飛近,他頭也沒抬,朝天就是一槍,敵機冒著黑煙栽進了山谷里。


秘密都在這裡~


就像海底撈針一樣,也看飛行員的運氣,


雖然的確有很多方法幫助炮兵打得更准,但涉及到真的萬米高空,答案還是…運氣…


編織火力網…籠罩半邊天…

飛機會不會被打中???

打飛機的看運氣,飛飛機的也看運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99式坦克上的125mm坦克炮?
怎樣區分105mm和150mm榴彈炮?
為什麼二戰英國的穿甲彈內部幾乎都沒有炸藥?
美國軍迷除了槍械外還能接觸到什麼武器?
自行火箭炮可以替代自行火炮嗎?

TAG:軍事 | 火炮 | 高射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