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會讓人更加幸福還是不幸?
是不是作為社會性動物,「獨立思考」本身就是違背人類天性的?相比而言,反倒是「隨大流」更能給人帶來安全感與幸福感?
如果是這樣,你是否還會選擇做一名獨立思考者?
不得不承認,隨大流很舒服。幾乎不用思考就能有一個看似正確的選擇。
隨大流與獨立思考,實際上涉及到個人信仰問題。比如吃飯的時候,有人從心底就不想摻合點餐這件事,這就是沒有自己特定的信仰,也可以說是信仰別人,將自我決定託付他人。也就是常說的隨大流。不能獨立思考的人大多沒有主見,沒有個人穩定的三觀,他們能同時反對並支持某一個觀點。尤其在發達的自媒體時代,他們越發難分辨是非。糟糕的是他們在看到對同一事物的新觀點時,會毫不猶豫支持新觀點,同時還會自我欺騙:我已經能客觀看待事實了。
同時,不會獨立思考的人還特別愛引用一些名句來陳述某一事實,即使他們甚至不理解那名句真正含義是什麼。隨大流的人最舒服的地方就在於可以毫無意義的接收一切碎片信息,而不用自己做大決定。然而這是一種絕望的悲哀。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味追隨大流,在不可避免的選擇與獨處面前,會非常痛苦。已經生鏽的齒輪想要再運作起來可能會不幸將齒輪卡斷。最讓他們焦慮的是,他們不知道原因何在。
而真正能獨立思考的人因為他們從不借用他人觀點,長期的獨立思考問題,能讓他們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都很從容,他們完全不必擔心自己有面臨不得不做決定的時候。隨大流的確很舒服。但獨立思考才能讓人幸福。畢竟社會性動物也有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獨立思考只能讓你具備對抗不幸的能力。並不能直接帶來幸福。
獨立思考並不一定導致行為怪異(古希臘的犬儒主義並不是獨立思考者的唯一生活方式),只不過,獨立思考的人被命運領著走,隨大流的人被命運拖著走。
這個角度看獨立思考的問題真是有趣!
回憶自己初中和高中的生活,那時候真的是無比依賴於身邊的人。因為單純,也因為純粹,過著非常傻非常簡單的生活,但無疑是快樂的。
大學後開始看書,越來越感覺周圍的人在多數情況下都在影響我學習和生活的節奏。不喜歡看書、思考的人,思維真的是很容易看穿,交談變得無趣了,因此我變得非常喜歡獨處。但同時也感到自己變得不友善,甚至傾向於某種利己主義。
現在思維到了這樣一種程度——知道自己讀了一定量的書,愈發感覺自己屁都不知道。這個世界太複雜,人性太複雜,但周圍依然有如此多的人在自己陌生的領域裝作貌似很懂;我想要告訴他「你的認識邏輯不對」或「這個問題有更深的知識」,卻感到力不從心,因為問題一旦展開,講起來真的很麻煩;並且講出口,別人就服你嗎?
只能閉口。
有時候,感覺獨立思維帶給了我一個新的世界;有時候,又真想變成一個傻子,給那個胡說八道的人鼓掌,誇讚他;我覺得這樣雙方都是快樂的。
芸芸眾生,我們大多數只是普通人,但如果可以選擇成為思維獨立的天才還是一個愚笨但善良的人,無疑我選擇後者。
但,一旦踏入這個社會,還存在純粹的善嗎?對此我一直是懷疑的。相比之下,與其做一名拖累他人的蠢貨,還不如認真思考問題,認識到自己的缺陷。
叔本華有過這樣一段描述: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首先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追求寧靜和閑暇,亦即爭取得到一種安靜、簡樸和盡量不受騷擾的生活。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
如果你是贊同叔本華的悲觀論,那不如像西西弗斯一樣,在自己所存在的系統中心存執念。或許結果是無意義的,但過程中,痛,並快樂著。
我覺得挺幸福的
至少我遇事不糊塗
能及時分析利弊、還能幫尋求幫助的朋友出出主意
而且我覺得自己腦子清楚,就不會出現優柔寡斷、被別人牽著鼻子走、被生活牽著鼻子走的情況
所以我所有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不論對錯我都不會後悔,最多做錯了、吸取教訓,總結經驗
我願意做一個頭腦清楚的明白人
但是這不表示表示我就有性格不隨和
平時小事上我還是隨大流的,比如吃什麼大家去哪玩
你會有不幸的幸福,
也會有幸福的不幸。你會感到痛苦,
但你又覺得如果不獨立的思考,讓自己泯然眾人更痛苦。所以只能在不幸和幸福之間搖擺。所謂痛並快樂著,大約亦如是。作為一個在獨立思考上收穫了很多的人,我說說自己的看法。
曾經我也是一個隨大流的人,是一個大家怎麼做,怎麼說,我便怎麼做,怎麼說的人。大家覺得某個電影好看,我便也覺得好看,大家說某首個好聽,我便也覺得好聽。總之,我很少有自己的看法,父母也總說我沒有主見。
後來,慢慢接觸到了一些很新奇的觀點,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去,才發現曾經我所接受到的觀念,很多都是沒有道理的。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逐一檢視自己的觀念,不停的自我反駁,自我辯解,然後形成更為深刻的觀念。在這個過程中,我越來越覺得自己正打破虛幻,接近真相。順便的,我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三觀。我越是獨立思考,我越感覺到快樂,我的矛盾痛苦就越少。
這樣的變化讓我感到很欣喜,我急切的向我的朋友解釋獨立思考給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以及我曾經的觀念是如何的錯誤,我希望他們也能通過獨立思考獲得這樣的快樂。
然而,我絕大部分的朋友對比表示了漠然的態度,有的覺得我想得太多,甚至有的覺得我婆婆媽媽。
我不解。真的不理解。為什麼一種觀念錯誤如此明顯他們卻不願意接受事實,為什麼明明通過反思就可以解決自己的痛苦他們卻不願意去嘗試。
於是我更努力的想要去說服他們。我更詳細的給他們介紹獨立思考的全過程,我更努力的想要讓他們去分析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無一例外的,他們都對我表示了更激烈的反抗。
我停了下來。我意識到這麼多人對獨立思考表達了抗拒,也許是我自己出了什麼問題。我仔仔細細回顧了我獨立思考的過程,然後我就明白了。
的確,獨立思考讓我自己的生活改變了不止一點半點,我也從未懷疑過獨立思考會給一個人帶來本質上的變化,但是,獨立思考太痛苦了,獨立思考的代價太大了。
當我為了想明白一個觀念是否適合自己,我會在自己的大腦中進行辯論,我需要站在某一方去發現另一方觀點的缺陷,而後又站在另一方來反駁,如此循環,直到辨無可辨,形成和解。在這個過程中,我無數次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讓自己矛盾得想要撞牆,然而我又不能放棄。
當我想要解決自己的痛苦,我必須要直面痛苦,赤裸裸的揭開傷疤,讓那些曾經傷害我的人和事一遍又一遍在我腦袋裡回顧,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形成痛苦的根源,我需要說服自己去解決問題,我還需要承受解決問題所帶來的一系列後果。我不能逃避,我只能選擇面對。
那麼,即使我在獨立思考給我帶來的代價中獲得了新生,即使我現在越來越享受獨立思考給我帶來的痛苦,但是,這能代表別人也可以接受並且享受這樣的過程嗎?
我想這是否定的。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人和人的偏好也是不一樣的,這就註定了每個人的選擇也會是不一樣的。獨立思考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觀念,也許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獨立思考所帶來的美好,但不可能每個人都願意麵對獨立思考所帶來的代價。
更何況,隨大流就不好了嗎?隨大流也許無法讓自己站在世界的前端,但可以讓自己避免直面內心的痛苦,讓自己用一種輕鬆的方式對待自己。
同樣的,那些推卸責任的人就不好了嗎?他們也許無法得到別人的尊重,無法在事業上得到別人的認可,但他們無需做任何改變就可以讓自己不陷入自我折磨的漩渦。
你看,其實我們所不齒的一些觀念也有它的優勢不是么。世界上那麼多人,那麼多種生活方式,那麼多種觀念,其實真沒有必要執著於獨立思考這一種。而且,當你執著於一種觀念的時候,你也就忽略了其他觀念的智慧。
題主這裡提到了幸不幸福的問題,我想說,幸不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就如同我在獨立思考當中感覺到了幸福,而我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卻沒有任何幸福的體驗。這並不是獨立思考這個觀念出了問題,而是每個人對獨立思考這個觀念的感受不同罷了。
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觀念夠不夠好,而是這個觀念適不適合你,能不能讓你感覺到快樂。
最後。獨立思考和其他觀念一樣,不過是一種觀念,不過是一種選擇。世界上有無數種觀念,每一種都會有其智慧和相應的代價,絕對好的觀念是不存在的。想要得到幸福感的,真正來源在於他選擇了讓自己感到快樂的生活方式與觀念,而不是選擇了一種「看起來高大上」的生活方式與觀念。首先,我認為題主可能要問的是:隨著讀書深入,世界觀得到擴充,體會到人生痛苦的本質,那麼讀書會讓人幸福嗎?
然而,原問題根本是一個偽命題。題主認為獨立思考有違人類的本性。獨立思考通俗來講,即是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又與人類社會性有什麼衝突呢。思考是人類千萬年進化而來所保存下來。難道這是進化的殘渣嗎?人類永遠不可能停止獨立思考,即使隨大流的情況,個體也需要獨立思考價值判斷。放棄獨立思考,才真正有違人類存在的本質。帕斯卡:人類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思考
其次,單論問題,我的答案是短期內「逐大流「生活會幸福些。試想一下,A與B同為大一新生。A平時喜歡看書,但即使大學這麼大,他還是找不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知己,於是他開始窮盡努力,待在圖書館看哲學大作,不斷思考,想凝練出一個不一般的人格。
而B呢,平時不愛看課外書,大學瘋狂參加活動,慢慢地他當上了學生會主席。A提高它的人格,B提高他的交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假定A與B的目標都是畢業後找工作。四年後他們都拿到了畢業證書去應聘,答案很明顯,A的履歷空空如也,B卻攀上了人生高峰。答案顯而易見,逐大流短期內更要幸福些。
A似乎更努力,努力提高自己,結果竟然不如聚餐了四年的B。真的是這樣嗎?B雖然不會像A那樣努力鑽研,但B至始至終都在凝練自己的人生哲學,並努力實現他。而A呢,一生都在致力於研究他人的人生哲學,他所學到關於自己的人生哲學又是什麼呢?沒有誰是誰非,沒有獨立思考者這種說法,逐大流也是需要自我意識去進行價值判斷的,不要把你獨立思考想的那麼特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為此付出努力,都是值得敬佩的。
其實這種選擇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雖然不太準確,但我將所謂「獨立思考」和「逐大流」理解為避世和入世。道家主張避世,儒家主張入世,所以就有了道儒之爭。但是問題已經很明顯,就連數千年前這種避世態度已經是那個時代的理想社會了,更不用說快節奏生活的當代了。理想社會已經成為泡影了。當代社會就像一台機器,運轉的規則已經制定,我們無從改變,不論我們願不願意,我們已經身處其中。
那我們就放棄自我,積極入世嗎?這倒也不是的。人活一輩子,僅僅為物質而奮鬥是一件很可惜又划不來的事。我的方法是每天留一小時寫日記,這是與你內心的上帝交流的途徑,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哲學家文學家強調獨處的重要性,保持一定的自我自由,與你的上帝對話了解那想要的是什麼。試想一下,在你晚年的時候,與你的子孫講述著你的對世界的看法,就像A享受著他的精神自由,B享受他的物質幸福豈不美哉。沒有誰是誰非,都是幸福的。
總結一下,不要把自己想的太特別,沒有獨立思考者這種說法,每個人都是獨立思考者,態度應是既不過分避世,也不過分入世,既不過分獨立,也不過分逐大流,保留自我獨立。羅曼羅蘭: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獨立思考和隨大流不僅並不不矛盾啊啊啊啊啊啊,而且是成功道路上的兩個相互依存的方法。在大概率成功方向上隨大流去努力累積學習,在過程中反覆獨立思考。
第一是隨大流。隨大流不是盲目從眾,而是指學習寶貴經驗。
比如剛剛開始學習高等數學的大學生,要學習前人累積下來的知識基礎,而不是自詡聰敏而胡亂髮明新的方法;比如創業者在初期需要吸取成功人士的經驗方法教訓,而不是獨樹一幟還以為自己的點子價值百萬。標新立異
所以而挑選好方向之後隨大流,在方向和方法上都極大地節約了時間成本。
第二是獨立思考。看到題目中提到了社會演化論,正好可引出獨立思考的重要性。
既然提到了社會演化論,就不得不說多層演化。和多層演化論並行的兩個概念:中央控制者和意向行為者。
中央控制者,意向行為者(intentional agent)與多層演化論(包含了多元化,多層次,4D5D的世界這些概念)都是大家常用的認知模式。
1.先說中央控制者:
沒有自我驅動力的同學,往往是因為童年時期聽話,久而久之就沒有刻意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的模式,導致思維上的懶惰。以社會地位相對高,人生經驗想對豐富的長輩,導師的的話作為人生標杆,在形成不取精華去糟粕的行為中,同時有無形中把他們捧為中央控制者。最後導致自我懷疑和做任何事情的猶豫與不自信。
所以認知中形成了根深蒂固中央控制者,思想的依賴性就會持續加深更深,於是可怕盲目崇拜死循環開始了。更可怕的是你還不知道。
舉個簡單的栗子。比如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初中生,躺槍:
小時候怕老師,覺得老師說的都對,但是自己有時候做不到或者做的不夠好,再加上受到peer pressure的摧殘,可能會導致一些曾經成績好的同學到了高中之後成績平平。這時候老師想用教導的話激勵TA:其實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努力方向錯了,沒有找到方法。這就更加劇了這個同學的心理負擔,因為老師用了「聰明」這個決定論的字眼。除了剛剛說過的全權依託他人標準(比自己層次高的)檢驗自己的方法會導致自我懷疑和成長為成年人之後的不自信。
然而現在長成年了,一般人至少能夠意識到,即使是理解名人名言並加以應用於生活,也要加入自己的判斷。
再舉個沉重的栗子。
房思琪或者林奕含把一切不舒服的東西合理化最後導致悲劇,難道不是因為一直以來信奉自己的內心:中央控制者——文學藝術嗎?
再推一步:因為她堅定相信文學是美好的,所以裹著文學外衣的"知識"傳播者的給她摧殘,也是美好的。
所以全權信別人(人,思想,文化,信仰,格言,墓志銘,雞湯,讚美,諷刺,鄙視,愛慕。。。)和信自己(自己不會變,自己很堅強,自己是能夠做到的,自己是不能做到的。。。)都不太合適。
這其中有些東西我們可以避免,比如別人的詆毀,猜忌。但是即使是聰明人,也會抵禦不住或者是忘記設防而一直相信另一些東西:比如正面的東西,比如世俗所說的有意義的東西。
最後舉個大多數人的離子。
我會一直相信「堅持就是勝利」,這就是一直以來支撐我下去的動力,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優異於常人的堅韌性格。但是,我不知道「放棄也是一種藝術」。
有一次我很累的時候偶然得到這個思想「放棄也是藝術」,開始解剖這個藝術。最後驗證了一句老話「什麼事情都有兩面性」。我突然鬆了一口氣。因為全程都在掌握中。
從「堅持就是勝利」到「放棄也是藝術」再到「什麼事情都有兩面性」的輪番驗證難道不是對於世俗智慧的一種偏聽偏信嗎?
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沒有來得及意識到而已。
所以你可能橫向進步了,但是在思想維度上,原地踏步。
但殘酷的是,如果萬事都要這麼咀嚼,人生就是一場細思極恐的故事匯。 並且最終因為無法下手導致行為癱瘓。
所以我們需要大概率事件,需要學習成功者的經驗,需要一步一步地累積。
其中,大概率事件=方向;成功者的經驗=目的與方法與動力;一步一步累積=方法。
2.意向行為
每個人都要經過這個階段,看見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什麼。而人生的悲哀或許僅在於,翻過山就不能回頭,不能回頭卻又頻頻回首,執迷不悟卻又自以為百般看透,所謂看透,也只不過是另一種欺騙自己的方式罷了。人一旦讀過很多書,有過很多閱歷,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回不去了。人生四重境界: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2.知道自己不知道.3.知道自己知道。4.不知道自己知道。人生而為人,就是不斷尋找自己。我們並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幸福的快樂的,我們只是不斷定義這些。
人確實有社會屬性,但不能因社會性的客觀存在而否定【獨立思考】的意義。
【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擁有理性的第一步,是一個人是否理性的先決條件。
而你在這裡提出的人類天性,我可以理解為由人類自然屬性衍生出的善惡,道德,慾望。當然我們常提的理性與感性也可被衍生出來。
………………………………………………………
我認為,理性是一個獨立人的基本素質。
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是「隨大流」的,「隨大流」可以使對世界了解甚微的我們快速地做出決策,甚至不需要深入地思考事物本身,更不需要對自我誠實地剖析(誠,很難)。不過,即使如此,這也解決了大多數人需要做的生存選擇。
有大多數人,一定有剩下的少數人和從大多數逐漸過渡過來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__他們的理性出現了。當「隨大流」的簡單選擇不能支撐人類本能地對自我,對他人,對世界的認知要求時,一顆嚮往著真相、真理、自由的種子就埋下了,恰巧埋在了每個人的心裡。可以說,理性的出現是源於本心的。好了,繼續回答題主的問題吧。
「隨大流」可以帶給人安全感,也可以帶給人幸福感。
不過,也只能夠帶給一些人安全感幸福感,在非理性向靈性、無意識向意識的轉化歷程中,這些人會逐漸減少。動態平衡的關係卻不會變。「隨大流」不能帶給人安全感,也不能帶給人幸福感。
如果一個人已經經過種種事物擁有了理性,那麼當這個人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時(可以是生存問題,也可以是其他問題)他的選擇是通過獨立思考再選擇解決方法呢,還是跨過理性的思考再一次「隨大流」,隨著滾滾長江慢慢游?答案不言自明,「獨立思考」出的答案即使面對著洶湧如魔鬼般的無盡波濤,也會乘風破浪、激流勇進披荊斬棘地濟滄海!為什麼福特能發明流水線並將T型車產量升至世界汽車產量的一半,福特沒有「隨大流」和愛迪生搞機械發明創造;為何屈原為大義投河;為什麼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直接轉為社會主義;為什麼賈躍亭偏偏要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為什麼王健林中等意思;為什麼馬雲後悔創建阿里;為什麼我愛你 你不愛我?
…………………………………………………………
安全感和幸福感,每個人的價值標準不同。
一個人的思想水平反映他的認知程度。不同的認知能力造就不同三觀。既然如此,是否有安全感幸福感也不好評判。選擇了一次「獨立思考」就已經是一個境界的升華,何談放棄獨立思考,這不是矇騙自己嗎?
獨立思考會讓人更加孤獨,如果你享受孤獨就會感覺幸福,如果你害怕孤獨就會感覺不幸。
我認為享受不同程度的幸福和愉悅是需要不同程度的能力的。
就像很多人在年少時不能欣賞貝多芬和肖邦的旋律,就像沒有一定閱歷和思考能力就很難與魯迅先生產生共鳴,就像不是很懂科技的我感受不到安卓系統比蘋果更酷的地方。
同樣的,享受幸福也是需要一定能力的。
隨大流其實也可以很幸福,只是獨立思考給了你享受很多層次幸福的機會,也是你能享受這些幸福所必需的能力。獨立思考才讓你與眾不同,人因為有了複雜的思考所以才被稱作是最智慧的生物,可見擁有獨立思考多麼重要,這裡的思考也是指由許許多多的獨立思考匯聚成智慧的光點使得人類得以繼續繁衍。
太過清醒會太過痛苦。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沒有所謂的好和不好,在我看來,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夠好。
幸福與否很重要嗎我只想體驗和了解真實的生活
這個問題很有趣。
我有一個朋友,她和我形成鮮明比對。
她是個樂天派,對於人生毫無規劃,不思考,她說,懶得計劃和思考,反正計劃不如變化快。上什麼學校家裡選,是個民辦大學,畢業回父母工作的廠里做閑差,有事就做,沒事就玩,該吃就吃,家裡介紹就結婚,對象我見過,呃,有點像馬雲,實話實說不是很好看,上次看到她,140斤吧,比以前壯實,穿中老年大媽的衝鋒衣。後來家裡說當老師好,她就按家裡要求考證,在廠小學當老師。
我和她不一樣,我略悲觀,覺得不獨立思考,不規劃簡直是在毀滅自己的人生,我清晰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在哪個階層,未來要什麼質量的生活水平。本科畢業,開始做職業規劃,考證,幾年後公司做到中管。對結婚伴侶要求很清晰,脾氣性格,有目的接近適合的男生。保持身材,160,一直95斤左右,穿搭偏職場。
你以為我在曬優越感,no, 我只是想告訴你們,她比我幸福。我在職場壓力,婆媳危機,產後抑鬱,失眠焦慮時,她過得怡然自得,得個淘寶劵都高興的不得了。
她寥寥幾條朋友圈都是沒心沒肺的大笑,她根本不需要發什麼心靈雞湯,她連朋友圈都不需要,因為她是真的在享受生活給予的一切,好的壞的。
每個人對於幸福的感知是不同的,獨立思考,會讓你變得追求更多更高,也就是慾望,你幸福的閾值隨之增加。那個段子里漁民和富翁一起在海邊沙灘曬太陽,漁民只是因為曬太陽本身愉悅,富翁是因為覺得自己的成就可以悠閑曬太陽而愉悅。
獨立思考本身不能決定你幸福還是不幸,但是你幸福閾值的高低,卻決定你的感知。
要求低一點,每天都是驚喜,第二天對著鏡子,擺出一個喜出望外臉,「人類居然還沒滅絕,我居然又多撐了一天」。
幸福與不幸不是思考得出的答案,而是你自然而然的內心感受。糾結于思考會讓人幸福還是不幸實則是陷入過於理性,其實他的答案本不需要思考,就像餓了要吃飯不是思考的最優解而是本能。思考讓你快樂那麼他就讓你幸福,讓你不開心那麼就是讓你不幸。人有感情有思想,過程自然給出結果,結果也不會因你的思想而轉移。
一個將近20歲女生的想法。
以前關注了一個博主,有一次他提到中國女性收入與婚姻之間的關係,認為女性應該結婚,結婚比單身好。 當時我讀完他全文,其實是有 有道理的感覺的—— 單身女性撐起這麼多家上市公司好累啊//覺得大部分也是被網路放大或者說說而已 ,不結婚其實不簡單 。但是同時沒有get到結婚一定比單身的生活質量會好這個點。 我看完沒有看評論,就划過去了。 但是我又看到了這條被另外一個關注的博主評論轉發,當時評論的我雲里霧裡,這是說他說的好,還是在諷刺他?! 最後我細細的看了評論,感覺是有點這個味道。然後我就在原po下評論了,結果被他拉黑了,我覺得很委屈。。。。我只是不同意你這個觀點,你咋拉黑我,我又不是不同意你全部的東西 (-ι_- )哎。。。。 我仔細想了一下我被拉黑這個問題,再看了一遍他的文章,深刻的獨立思考了一會兒,我覺得我有了更完整的「懟人」評論。 最後!發在了我自己的微博上。完美!推薦閱讀:
※島上書店這本書原書名中的storied怎麼直譯?
※你讀過些寥寥數語把人物性格能力缺陷剖析的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的句子?
※為什麼說文學是人生遺憾之學?
※大家平時是怎麼找書的?
※學習計算機專業的英語辭彙有什麼比較好的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