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搜狐裁撤內容部不再設編輯崗?
近日,藍鯨傳媒從多處信源獲悉,搜狐將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逐漸撤除內容部門,並不再設置編輯崗位。搜狐的新聞門戶定位將改為自媒體平台。
此外,搜狐總編輯陳朝華也或將辭職。
老牌門戶率先「無編輯化」
在搜狐此次改革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不再設置編輯崗位這一點。
互聯網編輯不同於傳統媒體的編輯,傳統媒體的編輯是校稿改稿,而互聯網的編輯大多是「搬運」和篩選。
最初,門戶的編輯也是搬運工。
後來,百度的蜘蛛有半個搬運工的意思。
今日頭條初始時,所謂的抓取,也是搬運工。今日頭條上線頭條號時,用流量變現的方式吸引頭條號「作者」當搬運工。
從「搬運工」的屬性看,互聯網編輯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搬運工,能用更容易的辦法找到搬運工,為什麼還要自己雇呢?
互聯網的編輯還有一份工作就是篩選,從海量的信息中為用戶做梳理,給用戶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但如果像今日頭條這樣,可以通過演算法來為用戶做篩選,為什麼還需要人工呢?為什麼要自己雇呢?在騰訊進場後,騰訊逐漸加大了「原創」,騰訊的原創,新聞哥,今日話題,都是做內容的二次加工,提供觀點和視角,這樣的內容雖然稱不上純粹的原創,但也是原創成分的。
之後,其他門戶,如網易,也有跟進,網易的另一面等原創欄目,跟今日話題一樣,也是在做內容的二次加工。
這時,編輯已經不是編輯,即便不是作者,也是內容生產者。所以,不設編輯崗要分開來看,如果是只做搬運和篩選的那種編輯,因為演算法還不足夠智能,所以取消為時過早,但取消是早晚的事,跟汽車替代馬車一樣,沒什麼可惜的。後一種已經偏向於作者的編輯,如果不設,恐怕有點不好,即便你簽到獨家內容供應商又怎樣,你沒法自己生產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內容。窮則變,變則通,通用抄襲...
今天收到兩個一樣的回答,我就直接照抄自己的另一個回答吧!
&
截止2016年8月,今日頭條目前擁有超過5.5億的裝機用戶,月活躍用戶超過1.3億,日活用戶超過6000萬,每個用 戶平均每日使用時長超過76分鐘。
其中,「頭條號」平台的賬號數量已超過30萬個
顯而易見。這種模式是有效的。搜狐意識到了這一點,也準備嘗試類似的模式。但是裁撤編輯部不代表沒有人來負責編輯,只是沒有了所謂的內部內容生產環節,內容審查以及排版還是有人做的,把關人這種角色也只能搜狐新聞平台來做。畢竟一不小心搞個大新聞不是它能擔待的。
以上。1、大的背景時代是,當前內容創業方興未艾。很多優秀的內容創作者,其實是自由職業者的身份在參與平台。平台內部的優秀的內容產生者,相對來說,數量是減少的。
2、平台應對這樣的方式,最好的方案,其實是和自由職業的內容創造者或者機構合作,通過機制,來提供內容創業者相應的激勵(比如,廣告分成的方式)。一方面,降低自己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平台擁有內容分發權,可以說把握核心命脈。
這樣的商業模式,其實確實是比以前更加好的。最新消息是說並不會裁撤編輯部。其實搜狐自媒體化開始很久了,各個頻道也早就開始轉型自媒體了。前面也許內部有些聲音還有些抵觸,現在算是完全確認走所謂的「頭條模式」了吧。前段時間張朝陽在很多場合都說給他三年振興搜狐,會集中資源做視頻和資訊。資訊這塊也就是搜狐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應該就是搜狐對標的最大競爭對手了吧。並不是很看好這個路線,但是誰知道呢。
互聯網媒體一直是被閹割狀態,采編權利有限。以下摘自新聞:新聞網站記者證發放將本著「周密實施、分期分批、穩妥有序、可管可控」的原則,首批實施範圍是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批准的且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一類資質並符合條件的新聞網站,申領人員應為新聞網站編製內或者正式聘用的專職從事新聞采編工作且具有一年以上新聞采編工作經歷的人員。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新聞網站編輯記者培訓和資格審核把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負責核發記者證。
推薦閱讀:
※知乎上有哪些搜狐員工?
※上搜狐的都是什麼樣的人?
※四大門戶都發布了 2012 奧運戰略計劃,各自的優劣有哪些?
※新浪首頁和搜狐首頁保持目前這個糟糕的設計的考量是什麼?習慣的力量?做的美觀一些會帶來什麼不良後果嗎?
※张朝阳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