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985,211院校的導師能對二本學校學生不歧視?

我是一名普通的二本學校的2014屆的學生,並且這個學校沒有推免資格。我呢,身在計算機學院,但是學的是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學的東西有點多,計算機類的也學過,管科的內容也學過。考研想考上海同濟大學,但是害怕985 211學校的導師歧視二本院校的學生。並且,想參加類似復旦大學的暑期保研夏令營,可是沒有推免資格的學校的學生能參加嗎?哪些院校的老師對二本學校學生沒有歧視呀?


答:歧視是因為資源的稀缺

微信公眾號叫「五分鐘成長學堂」 感謝支持~比心? ????

本文共計2578字,建議閱讀5分鐘。你可以收穫的知識要點如下:

「稀缺」是很多現象產生的的根本原因;
選擇=區別對待=歧視。歧視只是一個中性詞;
如果歧視的代價我們承擔得起,我們就會選擇歧視;
歧視產生的競爭規則可以幫助我們獲取更多信息,節約大量時間。
你會說:「我也很優秀,但因為沒有教授推薦,我就聯繫不到大牛導師,這不公平呀!」 是呀,真不公平啊,這麼優秀的人才就這樣被忽略了!但如果你往後看一看,你會發現有人是這麼說的:

「我科研這麼好,因為成績沒到前5%,就把我淘汰了!我要是進了面試,絕對比純學霸強!」

如果你再往後看一看,還會看到這樣的畫面:

「憑什麼因為我不是985,211就不給我面試機會,高考的分數就代表一切嗎?如果我給我次機會,我一定讓老師們震驚!」

看起來,高校中有不少「不公平」的制度,讓眾多學子感受到自己被「歧視」了。但這種「不公平」,在公司招聘、員工提拔等地方隨處可見。既然這種「不公平」的制度會導致錯失很多人才,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學校、公司、企業保留它們呢?

存在的事物必然有其存在的邏輯。今天我們不說制度「應該怎麼樣」,而講講制度「為什麼這樣」。

1.稀缺是很多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

我們先來看幾個現象:

明星舉辦演唱會,票價呈階梯狀,內場的票價比「外場」貴了好幾倍; 高峰時期,滴滴打車往往會提高定價倍率; 高考時,越好的學校錄取分數越高。
你可以停下來,思考30秒,仔細想一想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或許你會給出這樣的答案:

演唱會的內場票價高的原因是:明星想掙錢 滴滴打車提高定價倍率的原因是:滴滴趁機宰乘客,想撈一筆 越好的學校分數越高的原因是:想通過分數篩選出人才
總結的很不錯。但是,上面所有答案都不是「原因」,而是「目的」。正如「我去飯店吃飯」的原因不是「我想吃飯」,而是「我餓了」。

其實,上面三個例子的原因是相同的。這個原因,就是「稀缺」。

什麼是稀缺?簡單來講,就是想要的人多,東西不夠用了。

你看看,上面三個例子中所提供的「東西」是不是都很「稀缺」:

演唱會的內場座位很少,想要的歌迷很多; 高峰期滴滴的空車很少,想打車的乘客很多; 好學校的錄取名額很少,想去好學校的學生很多。
因為「東西」不夠用了,我們就只能選擇性的把它交給一部分人。那交給誰好呢?肯定是交給:最需要它、最能善加利用它的人。此時,就需要用一種方式來「選擇」出這樣的人。而上述例子中的「高價票」、「翻倍定價」、「唯分數論」就是擁有這些「東西」的人想出來的「選擇方式」。

2.選擇=歧視

當你通過「選擇」而決定將「稀缺」的東西交出去時,就會有人能得到,有人得不到。此時,你就對人進行了「區別對待」,這種區別對待,就是「歧視」。

當你今天中午拿著僅有的30塊錢,選擇了吃麥當勞,而不吃肯德基,你就是在「歧視」肯德基。

因此,在經濟學上:

選擇=區別對待=歧視。歧視只是一個中性詞。
這時候,你或許會說:「我理解名額有限,我也知道它很難增加。我不要求「名額的供給」變多,我只想要公平的競爭機制,讓我能和所有人在一起接受面試,而不是通過其他條件把我淘汰。」

「名額稀缺」是「需要選擇」的原因,但具體採用哪種標準來選學生,則還要受到其它「稀缺因素」的影響。

如果,有一個院校採用了「不加篩選,面試所有報名者」的方式來選拔人才,會有什麼結果?

結果就是,所有自認為有實力的人都會報名參加,面試者將成千上萬。因面試人數眾多,面試時間就會持續好幾個月。教授的時間是稀缺的,他們把原本可以用來做科研的時間都花在了面試上,浪費的時間成本太高。而學校的資金也是稀缺的,如果投入大量資金舉辦長時間面試,就沒有錢去做修繕校舍、購入設備等其他事情。若採用這種無差別的面試方式,學校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根本負擔不起。

誰都不想滄海遺珠,錯失人才。但如果為了「不錯失人才」花費的成本高於「錯失人才」所付出的代價,就沒有人會使用「不錯失人才」的選擇標準。所以,很多的公司、學校都會進行「選擇」、進行「區別對待」、進行「歧視」。只要這麼做的代價是承擔得起的,他們就不會改變。一旦有一天,他們發現現有的方式會錯失很多的人才,這個代價已經承擔不起了,就會改變自己的「選擇方式」。

高考的「唯分數論」公平嗎?不公平。人的很多能力是無法通過分數體現出來的。但如果要按照所謂的「綜合能力」選拔誰有資格進入大學,這種方式的成本可比錯失一兩個人才的代價高的太多了,國家負擔不起。

因此,沒有「公平」的政策,只有「高效率」的政策。公平的背後,是效率的考量。

3.嚴格的篩選標準是為不達標的人節省時間

當學校、公司確定了「選擇方式」後,相當於公布了一個「競爭規則」。而公布的的競爭規則可以幫「不符合標準」的人,節省大量時間。

曾聽薛兆豐老師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假如我們很多人在一起,現在有人告訴我們,100米外有一顆鑽石,誰先跑到鑽石就歸誰。你想要這顆鑽石,我想要這顆鑽石,他也想要這顆鑽石。但是,我們知道,只有一個人能拿到這顆鑽石,其他人都拿不到。那些拿不到鑽石的人,跑這100米的時間,就被白白浪費掉了。他們本可以拿這段時間去做別的事情,或許鑽石搶不到,但是可以搶到金子呢?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勸你別跑了。你會聽嗎?你不會聽,你會想:誰都不比誰差,憑什麼我就不跑了?

如果突然有人向我們宣布:「你們其中有個人是劉翔。」那麼除了劉翔之外,其他人還會跑嗎?不跑了,就讓劉翔去跑吧,我還是把段時間去干別的吧。

我們來看看那些或明或暗的「競爭規則」:

只要成績前5%的學生; 只要985、211的學生; 只要其他教授推薦的學生。
你看,上面的例子是不是相當於告訴我們:你的「競爭對手」是985的學生、成績很出色、還有其他教授為他背書,你來了恐怕也選不上。有這時間,還是去準備準備你能選上的吧。

所以,換個角度看「競爭規則」,哪裡有什麼「歧視」、「不公平」,它明明就是在給你傳遞信息,幫你節省時間,避免你去做那些不可能的事情啊!


歧視再正常不過了,我記得我保研的時候被拒成狗啊。

上海的985院校的話不僅是保研,連考研都比較歧視,因為他們生源很好,其實那不叫歧視,那叫擇優,夏令營還有有點用的,對複試有用,不過我記得夏令營篩選也蠻嚴格的,都要985,211的學生。

至於題主的問題 ,夏令營都可以參加的,只要你能申請的上,至於第二個,我真的不知道該咋回答,自認為,生源差一點比較偏遠的985可能沒什麼歧視


這個問題還不簡單 假像你是導師 現在給你一個本科985的和二本的 你會選哪個?如果你們初試成績差不多 你又沒有明顯強於他的能力 那結果可想而知 好學校只有相對不歧視沒有絕對不歧視 所以除非你真的對自己很有信心 也很有能力 可以衝擊一下名校cs master 否則還是降低一定的標準比較符合事宜


同等情況下普二不如985.211,你自己考的高就沒影響,我考研考的南師,全班四個考南師的都考上了,我們是通大的普通的二本院校


去年從二本推免到985院校,講真,你能力夠強而且正好老闆欣賞你的能力,還有你過了研究生初試線,基本就可以如願了!


我沒感到北郵技院有點大歧視。本科一般,初試勉強過線,複試表現不太好。也要我了


我們學院很多老師就挺願意收雙非的學生的,說他們都很努力很勤奮。但就是和題主專業不太對口。


歧視很正常, 我因為沒讀過211985也常被歧視, 但是你要真有貨就不怕, 沒人能擋你的路 :P


推薦閱讀:

二本,三本畢業的學生在未來有什麼好的出路?
二本學校計算機專業女生,二戰考985研究生失敗,調劑到普通大學(有一本二本專業學校)還有必要讀嗎?
該不該花一年時間學SEO?

TAG:211工程大學 | 985工程大學 | 保研 | 考研諮詢 | 二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