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總說德語很難?

為什麼總看見各種對德語變態德語難的吐槽?為什麼在網上總看見寫著"Das Leben ist zu kurz, um Deutsch zu lernen." "Life is too short to learn German." 這樣句子的圖片?


我認為所有的母語都是一樣難的,否則平均起來,某個民族的幼兒就會明顯比另一個民族的幼兒學會說話晚。外語總體上來說難度也是差不多的,只要教學資源豐富,教學科學合理。對挪威人來說,德語比日語容易,因為語言關係有親疏,文字系統有易難。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說,德語並不比大多數外語難。

德語中並不存在難以理解的部分,大家在回答中提到的理解難點在有經驗的教師那裡並不是什麼問題;德語中記憶量大的部分也並不比其他語言多,即使是與大家所熟知的語法比較簡單的英語相比。記憶量大的只有三處:名詞的性和複數、不規則動詞表、名動形的用法模式(Strukturformel)。用法模式(包括所謂的功能動詞結構)並非德語特有,比如在英語中被稱之為動介搭配和固定搭配。不規則動詞表在印歐語系的各種語言裡面都有,英語的不規則動詞表和德語的不規則動詞表重合度還非常大。名詞的性和複數對於只學過英語的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難的,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複數可以慢慢記,只記教材中用到的和自己認為常見的就行了(否則記住也沒什麼用),名詞的性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慢慢在教師的幫助下總結一些規律(一次告訴一大堆是沒有用的),也並不難。德語名詞的性和英語的拼讀規則可以算打了個平手。名詞的冠詞記准了,四個格也不是多大的問題,理解上就多出來一個第三格(與格),「靜三動四」和「人三物四」就解決了大部分,記憶和熟巧上要下點功夫倒是真的。可分動詞根本算不上難點,這個是由框型結構形成的一種概念,英語中也有,只不過英語的可分動詞和其他動介搭配統統歸到了動介搭配里而已,這也使得英語動詞的詞條變得極其臃腫。動詞是有六種人稱,但是詞尾相對簡單,再記住不規則動詞的現在時三單詞幹、過去式詞幹和第二分詞,所有時態和形態都迎刃而解。框型結構在分析句子成分時是一個極大的優點。

即使是 @歸伶昌所吐槽的形容詞變化,其實也有極強的內在邏輯在裡面:冠詞/代詞、形容詞和名詞三者一起精當地顯示性數格。這個邏輯強到什麼程度呢?甚至可以用編程思維把形容詞變化三個大表格變成三步判斷,並且相當一部分只需要走一步判斷:

看上去很複雜的樣子,但是當面一講就幾分鐘的事兒,清晰明了,稍加練習,再也不會用錯形容詞詞尾了。

其實無論是學習什麼東西,誇張某個東西有多麼難多麼變態似乎對自己是有利的。如果沒學好,可以拿難來做借口;如果學好了,更加凸顯自己學習能力超群。如果寫得風趣一點,還很容易瘋傳起來。但是這對學習本身來說是有毒的,首先會影響很多人的選擇,其次會更容易使人在學習上退縮。

我作過差生,也作過優等生,上過大學,也教過大學。根據我長年的觀察,發現人的智商差異是存在的,但是處於兩極的人特別少,大多數人是差不多的。但是為什麼學習能力差距越來越大,學渣和學霸的分層越來越固化呢?有教學資源的原因,有積澱的原因,但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一點是心理的原因。心理怎麼起作用呢?為什麼正常幼童都可以學會自己的母語,而成年人卻並不一定能學會某門外語呢?幼童學母語基本不會處於überfordert(太難,吃不消)的狀態,幼童不會被嘲笑也不擔心被嘲笑,幼童對自己聽不懂的內容不會放在心上,也不會和別的人比較學語言的進度和效果。

我注意觀察過上課睡覺的情況。有個別人上課睡覺不是因為累也不是因為無聊,而是想裝天才。如果成績不好,那可以用平時上課睡覺來解釋;如果成績好,那基本只能用天才來解釋了。同樣的道理,相當一部分人會用放棄努力來保智商。很多人一旦發現學習的內容開始吃力了,一旦發現橫向比較自己落後了,第一反應不是奮起,而是放棄努力。因為,自己不努力學不好不怪智商,反而會落個「這孩子很聰明,就是不努力」的評價;而萬一努力了也成績不好,那很容易會歸結於智商不夠。而努力使成績變好這條路充滿不確定性,所以乾脆放棄努力,這樣自己的智商不會被下定論。「放棄努力保智商」在大學尤為明顯,因為沒有升學壓力,也基本沒人管束。在中小學也是普遍的,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後進生和中等生的努力,有前幾名為了保名次和突破名次所做的努力那麼大嗎。

在大學,最常見的現象之一是——「我其實更喜歡XX專業,都是我媽,非得要我報這個專業」。很多人會把每個專業都會存在的瓶頸和高原狀態當作是這個專業獨有的,似乎自己要是學了什麼專業就會多麼大不一樣。興趣是很淺的,很多人不是因為興趣而一個一個突破高原狀態,而是本來很有興趣有憧憬,學到吃力的時候就沒了興趣,感覺對其他沒學過的東西又有了興趣。


初期德語難,高階英語難,德語辭彙比英語少很多


  • 德語單詞有陽陰中三個性,無邏輯也沒根據,背單詞時不光要記詞還要記性。

  • 德語中會有和中文邏輯相似的複合詞,比如豬肉便是豬加肉,大學錄取考試便是大學加錄取加考試,Hochschulaufnahmeprüfung,這樣長度的單詞會嚇到初學者和不懂德語的人,看起來似乎很屌。
  • 碰到可分動詞,要聽完整個句子才能明白句子的意思,然而不少人聽到一半就忘了前面了。
  • 語法嚴格且繁瑣。

其實我能想到的難點也就這些了,而這些都是初學者最頭疼的,再加上江湖傳聞,便覺得德語難如登天。

那些大呼德語難學的人,多是剛拿起書本學了幾句你好再見月亮是陽性太陽是陰性少女是中性,或是入門時被德語語法蒙的焦頭爛額,隨口抱怨的。

這樣的人基數大,相信每個德語初學者都罵過娘,於是江湖上都是他的傳說。

然而德語是越學越簡單的。

覺得德語簡單的人,後來也都懶得去江湖上逼逼了。


德語很難的主要原因在於三點:1.相較於其他語言從句太多,一個主句常常會帶三四個從句。德語習慣利用一個從句來解釋上一個從句,之後還可以再起一個從句來解釋上一個從句,理論上可以如此往複無限循環。2.插入語太多,德語嫻熟的標誌之一就是隨手插入修飾名詞的定語,聽完一大堆定語後會發現早已忘記說話者究竟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3.缺少學習的途徑,不僅僅是缺少電視劇、電影之類的娛樂載體,同時也缺少高質量的教科書乃至高質量的工具書。目前為止市面最好用的電子詞典應當是《德語助手》,但是這本字典本身就相當不靠譜,非常多的翻譯是極不準確的。這是對德語學習者最大的障礙,我經常查過一個單詞後仍覺得沒懂這個單詞的意思,總是似是而非。

最後附上《德國民法典》271條a(隨手摘錄)的原文,給大家領略德語之美。

Eine Vereinbarung, nach der der Gl?ubiger die Erfüllung einer Entgeltforderung erst nach mehr als 60 Tagen nach Empfang der Gegenleistung verlangen kann, ist nur wirksam, wenn sie ausdrücklich getroffen und im Hinblick auf die Belange des Gl?ubigers nicht grob unbillig ist. Geht dem Schuldner nach Empfang der Gegenleistung eine Rechnung oder gleichwertige Zahlungsaufstellung zu, tritt der Zeitpunkt des Zugangs dieser Rechnung oder Zahlungsaufstellung an die Stelle des in Satz 1 genannten Zeitpunkts des Empfangs der Gegenleistung. Es wird bis zum Beweis eines anderen Zeitpunkts vermutet, dass der Zeitpunkt des Zugangs der Rechnung oder Zahlungsaufstellung auf den Zeitpunkt des Empfangs der Gegenleistung f?l< hat der Gl?ubiger einen sp?teren Zeitpunkt benannt, so tritt dieser an die Stelle des Zeitpunkts des Empfangs der Gegenleistung.


我11年的老文章,文風比較浮誇,不喜就不要食用了。

大家來幫我找bug!!!好多bug!!累覺不愛!

德語難點掃描(想學德語的看過來!!頂的順下面這些東西的,學吧!頂不順的,慎!!)

長期以來,德語似乎一直被某種光環籠罩著,這似乎得益於馬克吐溫關於學會德語需要用三百年的惡俗調侃,實際上,德語是不是那麼難呢?可以說,並非如此,但是德語確實有些讓人頗為鬱悶,而可以稱為「難點」的東西。我個人不是德語專業的,而是某種喜歡分析語言的專業的(好吧,有點裝),所以我不能提供完全完整,完全準確的關於德語的信息,以下的說法,也只是自己學德語的總結,供大家參考,歡迎大家補充。

我在這裡不打算羅列德語中所有的難點,因為有很多難點其實其他西方語言都存在,比如不規則動詞(這個就不舉例了,不懂這是啥玩意的人,別看此貼),比如很變態很沒有規律的介詞搭配(我還記得高中背什麼set in, set on, set off,每個意思完全不同,現在啥都不記得了,德語裡面則莫名其妙地用表示「在……之上」的介詞auf來表示在郵局auf der Post,當然,就像我們學英語一樣,這種東西記不記得其實,本質來說吧,我覺得吧,無所謂),有些英語中不存在,但其他語言中則非常普遍(比如所有名詞被幾乎沒有規律地分成了陽性中性和陰性,Buch書為什麼是中性,拉丁語裡面卻是陽性的liber,義大利語libro?Tisch桌子為什麼是陽性的?Auge眼睛在德語中是中性的,oculus眼睛在拉丁語裡面卻是陽性的,叫我這種兩個語言都在學的人情何以堪!!!),有些現代語言中沒有,但是古代語言中還算比較普遍的現象(比如不規則的複數變化,同是陽性的桌子Tisch和鏡子Spiegel,前者的複數是在後面加e,後者則是單複數同形[暫時借用英語的這個術語],當然這種不規則的「規則」久了也多少可以探索出一二,在拉丁文中有第三變格法,希臘文中有輔音變格法,都屬於有規則的不規則複數變化),我要講的是德語特有的「專利產品」。

您居然頂住了上一段的轟炸,好吧,前戲結束,我們來干正經兒的。

難點一:沒有陽性陰性和中性標誌的詞尾。

嚴格來說,拉丁文的第三變格法,希臘文的輔音變格法也屬於此類,但是這兩種變格法並非是這兩種古代語言的普遍特徵,一般而言,拉丁文會用-us, -um, -a詞尾來區分陽性陰性和中性(比如你看到patria」祖國」結尾的a,你就知道這是陰性的),希臘語則是os, a或e, on(這個是轉寫),現代西方語言就更不用說了,義大利語用o和a來表示陽性和陰性(也有e結尾的無法區分的,但不多),法語我不會,但是肯定也有這類詞尾的區分法,俄語的比較複雜(印象中是輔音結尾是陽性,a結尾是陰性,o結尾是中性,這個記不真切了,學得快忘得快)。但德語,很不幸,除了極少數固定的詞尾之外,你無法通過一個單詞,或者單純地記住這個單詞的詞形來知道它的性別,這樣,即使你拼寫無誤,隨便寫個句子依然要沉吟良久,比如:

我到故宮玩了:「這個門好大!」,「門」我會,是Tuer(一律轉寫,避免顯示上的問題,下同),「是」我會,是ist,「大的」我會,是gross,但是這個門……是什麼性別的呀?不懂耶~der Tuer ist gross(der,陽性的定冠詞)?錯!das...(das中性的定冠詞)?錯!門是陰性的!!正確的說法是Die Tuer ist gross!(die陰性的定冠詞)我勒個去,難道只是因為它中間有個大洞么親(喂喂,注意自身形象!!)!!傷不起啊!這個,我真的看不出來啊!!

這一特點的直接後果是,每背一個單詞,你就不得不另外把這個詞的性別背下來,煩得要死,而且還經常搞錯。

難點二:

三套形容詞變格詞尾。

這個玩意兒絕對極品。

其實,形容詞變變詞尾什麼的,在西方語言中完全正常,比如義大利語una piccola busta(一個小號塑料袋,去超市必備句喔~),其中小(piccolo)這個形容詞,會隨著塑料袋(busta)的變化(因為它是陰性的)而將詞尾變成a,說白了,這沒啥難的。

但這個例子中還有一個詞,那就是不定冠詞una,對於義大利語來說,這個una對後面piccola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也就是說,不管是una(一個),還是la(定冠詞,這個),後面都是piccola,只要它們修飾的是busta。

但不幸,變態的事情在德語那裡發生了。

當我們說「一個小男孩」(不定冠詞的),這個小男孩(定冠詞的),和小男孩(沒有冠詞的)的時候,德語的形容詞詞尾是不同的:(ein,陽性的不定冠詞,der,陽性的定冠詞,klein小的,Junge男孩)

ein kleiner Junge, der kleine Junge, kleiner Junge

注意看那個klein後面跟的詞尾……有沒有很想死?你想說,沒定冠詞的時候和有不定冠詞的時候詞尾是一樣的?好吧,看看下面這句:我給一個/這個/-小男孩這本書。(ich=我, gebe=給)

Ich gebe einem kleinen Jungen das Buch. Ich gebe dem keinen Jungen das Buch. Ich gebe kleinem Jungen das Buch.

注意看做間接賓語(這種情況,德語叫做第三格,當然,第三格的含義比間接賓語廣泛得多),沒定冠詞的和不帶定冠詞的,是不是不一樣了?想死了嗎?

雖然說德語的這套形容詞變化是很有規律的,但是定冠詞,不定冠詞和無冠詞的三套詞尾變化(別忘了,陽性陰性和中性各自的變化,以及在不同「格」[類似於英文中主語賓語的東西]又各有變化,還是有點暈的),就我所知,確實獨一無二。

前面兩個是輕口味,下面我們來看德國人的傳世發明——框型結構【其實似乎是日耳曼語言的普遍特徵,知乎複製時加註】

還記得有個笑話,說的是某個美國人去聽俾斯麥的發言,請了個德國翻譯,結果俾斯麥都開始發言半個小時了,翻譯還是一言不發,美國人很奇怪問他,俾斯麥說了啥啊?德國翻譯不耐煩地說,別急,動詞還沒出來呢。

這是怎樣的一番盛況呢?我在這裡為各位還原一下現場。

先介紹三個動詞:一個是nehmen(拿),一個是zunehmen(上升,增長),還有一個是abnehmen(下降)

注意觀察這三個動詞,後面兩個詞叫做實際上是用一個前綴zu.ab加上動詞nehmen來構成的,本質來說,這個構詞法非常簡單zu這個前綴表示「去……」去取不就是增加么?ab這個意味著「……走」「……開」,拿走,拿開,那不就是減少么?

那麼可分離動詞是怎麼回事呢?它意味著,ab和zu在正常的語序中要和nehmen分開,扔到句子的末尾,比如:

Der Anteil nimmt zu.(Anteil比例,nimmt是nehmen的第三人稱單數形式)比例上升。

注意看zu,被扔到句子末尾了。

看上去很簡單很無害的事情,正是引發上面這個「半小時災難」的根源。

看看俾斯麥說了啥:

Die Wirtschaft Deutschlands(那個德國的經濟啊~) nimmt nach der Krise der USA(在那個美國的危機之後啊~)

[老麥覺得有必要補充什麼,打算給這個「危機」加一個定語從句:]

die im Jahre 2008 mit einer weltweiten Arbeitlosigkeit angefangen hat(那個在2008年,伴隨著世界性的失業而開始的)

wegen der richtigen Politik der Regierung(因為zf的正確政策)

[再補充個從句吧?]

die Bauindustrie zu foerdern(支持建築業)

und des Fleisses der Deutschen(及德意志人民的努力拚搏)

schnell(快速地) zu.

整句話只有zunehmen這個動詞我沒有標註,各位,你們還找得到這個動詞嗎?我把上面那個句子,去掉中文解釋之後再寫一次:

Die Wirtschaft Deutschlands nimmt nach der Krise der USA, die im Jahre 2008 mit einer weltweiten Arbeitlosigkeit angefangen hat, wegen der richtigen Politik der Regierung, die Bauindustrie zu foedern, und wegen des Fleisses der Deutschen schnell zu.

怎麼樣,不算長的句子吧?其實意思也很明白:德國經濟在08年伴隨著世界範圍失業而開始的美國經濟危機之後,在zf促進建築業的正確政策和德國人民的艱苦奮鬥下快速增長。但是請看看我放得非常大的增長這個動詞,前一半在第一行,後一半在第三行,也就是說,如果美國人在俾斯麥說"zu"這個詞的當口兒去問翻譯的話,這整句話就廢了(就變成了德國經濟拿什麼什麼了,完全就是胡言亂語)。最最鬱悶的是,當你聽別人說話(比如上面這句話),然後您的短期記憶力又不是很好,結果,你聽到nehmen的時候,不知道他想說什麼,所以接下來的所有東西你都有點暈眩,最後聽到zu的時候,你已經把前面那半個動詞nehmen給忘了,結果整句話,沒弄懂。閱讀的時候也是這樣,拆成兩節的動詞就像一個噩夢,讓你生不如死。

這貨沒在其它【大】語言見過,終極殺傷,殺人利器!

先寫到這兒,有心情再補充。

補充:

忽然想到,我怎麼能漏了萬惡的數字呢!!!【和阿拉伯語比畢竟還是naive】

很多人說法語做加法很噁心,天啊,這算什麼啊!!!德語的數字真的噁心啊!兩位數的時候,個位放在十位前。

什麼?就這樣啊?

您試試看把你家的電話,比如 84 24 31 53全部都兩位兩位倒過來,念成48 42 13 35,看看你有什麼感覺,再想想,如果你聽到別人把365461念成356416那種(類似於三百六又五十千四百一又六十這種感覺),是不是蛋疼得很想死啊??如果再飛速一點,再換成一個外文(three hundred five and sixty thousand four hundred one and sixty這種感覺),真的很噁心,尤其是做聽力的時候,非常非常非常容易錯~

最坑爹的是,德國佬寫數字中間不加空格,像上面那個數字寫成德文就是:

dreihundertfuenfundsechzigtausendvierhunderteinundsechzig!!!!

天啊這不是小孩子打亂碼么~


因為人們不了解,所以人們覺得德語難。

因為被聯合國評為十大難學語言之一,所以人們覺得德語難。

因為和英語易混淆,所以人們覺得德語難。

因為馬克吐溫寫過"該死的德語"一文,所以人們覺得德語難。

因為德語有陰陽中性,所以人們覺得德語難。

因為德語語法中有很多例外,所以人們覺得德語難。

因為德語有小舌音,所以人們覺得德語難。

因為德語動詞有超多用法,所以人們覺得德語難。

因為德語說一大連串話有時要聽到句末聽到可分動詞另一邊才能清楚句意,所以人們覺得德語難。

因為德國人很嚴謹,所以人們覺得德語難。

因為人們都說德語難,所以你也覺得德語難。

德語難學嗎,難,什麼語言都難學。但當你愛上一門語言,投入過真心去努力,你就會發現,什麼語言都不難學。

順便一提,網上吐槽德語難的人很可能是德語學的很好的人,因為他們非常清楚德語的難點,所以炫耀高呼:德語可難學了!(但我學的好哈哈哈。)


我覺得那些強調詞尾變格很難得人是在耍流氓。這是在誤導學習德語的中國人,是在故提高德語學習的門檻。這也是中國人德語水平比歐洲人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承認詞尾變格很重要,但是一個人德語好不好跟掌握了詞尾變格只有半毛錢關係,就算是德國人偶爾詞尾也會用錯。學習一門語言,真正關鍵的是如何熟練掌握辭彙的搭配,各種表達方法的運用。

我建議包括我在內的德語學習者,先多說多聽多用。就算出錯也要先把運用語言的的能力提升上來,再去斤斤計較詞尾的錯誤。詞尾? 洒家只在寫論文的時候才會全神貫注的關注。


利益相關:

英語和德語都是c1。沒有在國外生活過。

很多人問我德語難嗎?不好意思,真的很難。

真實的感受是,覺得德語最簡單的時候是b2及b2以下的時候,每天和變位等糾纏的時候,我覺得繁瑣,但是並不難。

考出c1後再怎麼提高呢?我開始背單詞。開始德語單詞解析。打個比方,辭彙是語言的血液,辭彙是最基本的,德語很多動詞都是同時及物,不及物,還有反身,三位一體的。這種情況在英語里很少見。更令人髮指的是,很多動詞在及物和不及物的時候表達的意思還不同。

德語入門難?我覺得入門是最簡單的。

如果誰在語法上就放棄,你就不用想著學會這門語言了。語法是最簡單的部分!

德國人的口語表達方式和從教材中學的簡直是不在一個面上。平時和德國朋友聊天,沒什麼大問題,都ok, 其實是他們在遷就我。

打個比方,我看英語無字幕電影,能懂90%左右。但是德語,只能懂60%。

閱讀不難了吧? 英語閱讀除了古英語的書啃起來有難度,現代小說,根本不遺餘力啊。可是德語呢?要進入小說,還不是那麼輕鬆。很多語法根本就被作者無視了。如果死摳語法,簡直在作死!

不想說了,滾回去看書,忍不住吐槽那些說德語不難的人。說德語不難我遇見的除了德國人,還有一個在德國生活過10多年的回國的德國老師,在德國讀的德語專業。我說德語很難的時候,他也只是說,wirklich? 沒有說nein.現在想想,他是不是只是在鼓勵我學下去?

當然,每門語言要學到高級以上都不容易。但是,德語考過c1,才有種入門的感覺。


說學德語,語法難什麼的都是其次。你可以拿糖果逗德國小孩子,那些洋娃娃們會對你說,mir, mir,mir~(咩,咩,咩)(≧▽≦)/

她們可不懂人三物四,人家打小就是這麼說的。

我覺得德語難在,能廣泛的,在各種領域接收該語言的渠道太少。

1. 沒有美劇,動漫或者韓劇那樣的,以大量語言為載體的,通俗吸引人的文化產品流水線。我願意吃飯時候看個美劇,但除了屌絲女士,我真沒興趣看德語節目… 我最近一次看德語電影是前年,Die Wand, 看完整個人都抑鬱了… ⊙▽⊙

2. 德國人不是個熱情的民族,相對聊天的機會少。


首先,要相信學習任何一門語言的難度都是能量守恆的。

德語的難只是初期的難。每個人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與自己的母語或者已掌握的語言相比較。尤其對於漢語母語者,德語語言系統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和英語不同,德語出現了性、格這樣讓中國人不熟悉的概念,加上動詞的位置不是在主語之後,而是經常要放在句尾,所以大多數人一入門回覺得這門語言難爆了。

但相信我,寶寶,學習德語:哭著進去,笑著出來

嚴密的語法結構讓我們在後期學習的時候豁然開朗,相較漢語,無法從語言學解釋的語法現象屈指可數。


性數格的變化總的來說並不是很難,搞清楚了就不難,動詞時態的不規則變化倒是更難記。再後來你會發現現在的德語其實有兩種表達方式在混用,一種是受英語影響的英式德語,一種是地道德語,那是一片由很多複雜的可分動詞,不可分動詞,反身動詞,動詞介片語合以及他們的強弱變化組成的德國黑森林。


因為馬克吐溫就是這樣覺得的。除了那句Das Leben ist zu kurz, um Deutsch zu lernen。還有吐槽帝對於德語難度的描述。真是男默女淚啊!

我經常去海德堡城堡看珍藏品展覽,某一天城堡管理員著實驚艷於我的德語。我完全是用德語同他對話的。顯然他對此很感興趣,等我嘰里呱啦一通德語後,他說我講的德語十分罕見,也許可以用「獨特」來形容,他還想把我的德語添加到博物館館藏。

要是他知道我花費多少精力習得這門語言,那他一定得知道任何收藏家傾家蕩產都難買到我這一藏品。那時我和哈里斯刻苦學習德語好幾周,雖然進步不小,可也是困難重重,更別提這期間還掛掉了三個德語老師。沒學過德語的人壓根不知道這門語言有多麼晦澀難懂,錯綜複雜。

當然再也沒有比德語更加草率鬆懈,毫無系統的語言,而且還如此變化無常,難以參透。學習德語的人十分無助地在德語的海洋中沉浮,當他以為終於掌握了十種詞性變化規則的時候,德語書翻到第二頁,上面卻寫著:「現在同學們請認真記錄以下單詞的特殊變化。」眼睛掃一眼才發現特殊變化的比規則變化的多幾倍。無奈之下只好再硬著頭皮學下去,尋找下一個落腳點,下一個危險區域。這些就曾經是,現在是,將來還會是我學習德語的經歷。每當我以為已經掌握那令人暈頭轉向的德語四格時,一個看似不起眼的介詞一插入句子,整個句子就又亂套了。(譯者註:德語的四格,特別是第三格和第四格要與相應的介詞搭配)比方說,書本上提問例句是關於某一隻鳥的(書上儘是些沒啥營養的問題):「鳥在哪裡?(譯者註:即咱們初中英語課本上類似的問題:「where is the book—書在哪裡?」)」書上的回答是:「那隻鳥在鐵匠鋪里等雨停。」當然沒哪只鳥真會這樣,但書上是這麼說的!好吧,我開始搜腸刮肚嘗試用德語作答。德語的語序與英語恰好相反,得將英語句末詞提到德語句首。我這樣回答道:「(下)雨是陽性詞,也許是陰性的,又好像是中性的,總之要定性還真不是件易事。那麼,此時我要用的時候它是啥性就啥性吧。出於本人對科學的愛好,我假定它應該是陽性的。接著說,雨就是陽性的了,如果單單是提到『雨』這個詞,沒有任何語義場,那它該是主格(譯者註:即主語)。但是如果雨在下,正如一般所說的,雨落在地上,那它該是靜態動詞了,得用第三格dem修飾(譯者註:德語中靜態動詞搭配第三格,動態動詞搭配第四格,俗稱「靜三動四」)可問題是,這雨不是靜態的,而是在下著呢,很可能在給那隻鳥添亂,讓它飛不了,那這就是動作行為了,得用第四格,修飾詞從dem變成den了。」現在語法部分解決了,我自信滿滿地用德語回答道,「因為wegen下雨den Regen」那隻鳥在鐵匠鋪里。可老師很友好地潑了我一盆冷水,說句中凡是有「wegen」一詞,那無論如何後面的詞都得用第二格,所以咯,那隻鳥停在鐵匠鋪里是「wegen des Regens(因為下雨)。」

注意:後來一位資深學者告訴我,在某一特殊複雜的情況下,人們可以用「wegen den Regen」(譯者註:即後面詞可用第四格),就是只能跟「雨」搭配使用。

德語里有十類詞,每一類都不是省油的燈。德語報紙里,一個極其普通的句子,都是一件莊嚴又不失精彩的珍品。句子老長,夾雜著變位動詞,還有作者即興造出來的複合詞(通常都是字典里都查不到的),就這樣,七八個單詞拼綴成一個單詞,完全是無縫連接,即看不到連字元的長單詞。(譯者註:德語有一些單詞完全是好幾個單片語成的冗長單詞)句子裡帶上14到15個不同主語,每個都嵌於各自插入語中,左一個右一個插入語拖著3到4個小插入語,里三層外三層。終於,所有插入成分組成的句子一部分置於這個龐大句子的前面,另一部分置於句中,接著句子動詞姍姍來遲,這時候你才恍然大悟,明白文章作者在講什麼。(譯者註:德語動詞通常置於句末)在我看來,作者通常還要在動詞後面堆些修飾詞,諸如「haben sind gewesen gehabt haben geworden sein」,句子才算大功告成。料想這些閃亮句末修飾詞是作者標誌性的結尾詞,完全沒必要,不過作者們還真喜歡這樣做。德語書只有在鏡子里看,或者倒立著看才行,這樣才能將顛倒句序轉正來閱讀。可我還是認為,外國人要學會讀懂德語報紙簡直比登天還難!

即便是德語書也好不到哪裡去,同報紙一樣插入語泛濫,雖然有時插入語只有短短几行而已,這樣一來,等你終於看到句末的動詞,前面的內容你還記得,那麼你至少還能明白整句意思。在一本德語暢銷小說里有這樣一個句子,其中只有一丁點插入語罷了。那麼我來直譯一下,為方便讀者閱讀,我中間還加了插入語括弧和一些連字元,要知道,德語原句中可啥都沒有,讀者唯有迅速看完好幾行的句子成分,找到句末的動詞才能看懂。

「當他走在街上,同這位(穿著時下最流行綢緞料子的衣裳,毫不做作的)政府官員妻子遇到了,」

「Wenn er aber auf der Stra?e der in Sammt und Seide gehüllten jetzt sehr ungenirt nach der neusten Mode gekleideten Regierungsr?thin begegnet.」

等等。

這個句子摘自於瑪莉特女士的《老曼姆塞爾的秘密》一書。整句完全符合標準的德語語法,然而你會發現動詞距離句首是多麼遙遠。在德語報紙上,句子的動詞幹脆都被擱到下一頁,我聽說有的時候編輯們被某一兩段文字的篇首和句中內容深深吸引,以至於落下動詞直接就列印出來。那時讀者們只有乾瞪眼,不知所云咯。

我們英語文學中也存在插入語成分冗長的毛病,常常見諸於書籍與報刊之上,可這些完全是手筆青澀的作者或者扯淡不清的學者才會犯的毛病。而在德語里,這卻無疑是寫作手法熟練,獨樹一幟,努力想讓讀者明白的作者的寫作標誌。(譯者註:馬克·吐溫在此故意在名詞前用了一串修飾語來闡述這個冗長插入語問題)事實上德語句子不清不楚的,怎麼可能讓人明白!連大法官都得有相當明銳的洞察力才能知曉一切。作者的思路肯定會讓人摸不著頭腦,肯定會不守常規,當她寫道一個男人在路上遇到一個政府官員的妻子,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她非要讓兩人停下來,好讓她往中間塞進一大段關於女人打扮的描寫!簡直是荒唐至極。這就好像是牙醫正用鑷子鉗住你的一顆牙齒,你都快緊張到窒息了,在這絕命一拔牙的前一刻,他老人家杵在那裡開始給你嘮家常!!不管是文學還是拔牙,插入停頓都糟糕透頂的。

德國人還有另一種插入語方式,那就是把好端端一個動詞劈成兩半,前半段放在精彩章節的開頭,後半段放在本章末尾。還有比這更讓人迷惑的嗎?這便是傳聞中的「可分動詞」。德語語法中的可分動詞泛濫成災,動詞兩部分隔得越遠,句子的作者越是得意於自己的「作品」!作者們最愛的一個動詞就是「reiste ab(departed)」,離開,逝去的意思。我從一篇小說中摘了個句子,縮減一大段後如下:

「卡車發動了,他離——親吻了母親與姐姐們,再一次將心愛的格雷琴擁入懷中,小格雷琴穿著樸素的白棉布衫,蓬鬆松的褐發間簪著一朵夜來香,她搖搖擺擺走下台階,昨夜的驚恐與興奮分明還寫在她稚嫩白皙的臉龐,可她仍願意將有點生疼的小腦袋歇在他的胸前,因為她視他比生命更重要,——開了。」

儘管如此,也沒必要揪著可分動詞不放。反正論誰都早晚會發飆的,要是不聽勸告,他還真讀下去了,那最後的結果不外乎是「在沉默中死亡,或在沉默中爆發」。德語中的人稱代詞和形容詞是十足的麻煩事兒,真該被剔除掉。譬如,同一個詞「sie」,可以表示「你」、「她」、「她的」、「它」、「他們」、「他們的」。想想吧,一門語言貧瘠到一個單詞就要表示六種意思,更別提這單詞只有三個字母而已。再好好想想,你永遠別指望弄明白說話者到底指的是誰,真是令人憤慨。所以要是陌生人對我說起「sie」,我真想立馬斃了他。

現在咱來看看形容詞。本來形容詞嘛,簡單就好,可這門語言的發明者,不知出於何種原因,非要瞎折騰,弄得複雜得要命。當我們想說我們的「好朋友(們)」時,只有一種形式,簡單明了;到了德語里,可大相徑庭了。當德國人開始用形容詞的時候,他左一個變格,右一個變格,變到最後單詞面目全非。真是同拉丁文有得一拼。(譯者註:相對於英語、荷蘭語、瑞典語這些日爾曼兄弟語言而言,德語的語法變化是相當複雜的。但和俄語、波蘭語、拉丁語等非同族語言相比,德語的屈折變化相對來說又是簡單的。)譬如,他說:

單數

o第一格 — Mein guter Freund, my good friend.

o第二格 — Meines guten Freundes, of my good friend.

o第三格 — Meinem guten Freund, to my good friend.

o第四格 — Meinen guten Freund, my good friend.

複數

o第一格 — Meine guten Freunde, my good friends.

o第二格 — Meiner guten Freunde, of my good friends.

o第三格 — Meinen guten Freunden, to my good friends.

o第四格 — Meine guten Freunde, my good friends.

現在讓瘋人院的候選者試著記下這些詞尾變化,估計他記完馬上就能進瘋人院了。在德國寧願沒有朋友,也好過為他們瞎操心。(譯者註:作者所指是德語的「朋友」一詞需要變格十分麻煩,所以這「朋友」不要也罷)

這些麻煩還僅僅是變格「一位要好的男性朋友」 而已,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涉及到陰性名詞,中性名詞,變格更是夠嗆。如今這門語言的形容詞比瑞士黑貓還多(多如牛毛),而且個個都要嚴格遵循變格法則。困難吧?麻煩吧?這些形容詞都還不夠貼切嘞。曾聽過一位在海德堡學習的加州學生,如此心平氣和地說,他寧願少參加兩次酒會,都不願意碰上一個形容詞變格。(譯者註:decline一詞有拒絕;動詞和形容詞變格等意思。)

德語發明者想盡一切辦法複雜化這門語言,貌似還以此為樂。比方說,德語里的房子(Haus),馬(Pferd),狗(Hund)是這樣拼寫的,可要是它們作為第二格單數名詞時,詞尾還得加上「e」,變成Hause、Pferde、Hunde。問題是,名詞詞尾「e」通常也表示複數,就像咱英語複數的「s」。那麼剛學德語的學生極有可能在頭一個月里都錯把第二格所指的單數「狗」當成複數的「狗」,一條狗變兩條狗了。另一方面,許多德語學生可就損失慘重咯,因為他們明明是要買兩條狗,最後卻只得了一條狗,原因在於他們以為自己說的就是複數,而事實上只是第二格單數罷了。當然,語法上嚴格來說,賣家就有理可辨咯,要求他賠償損失可沒戲。

德語的所有名詞首字母都得大寫。這就省事兒多了,畢竟德語學習讓人省心的部分少得可憐。我覺得名詞首字母大寫真不賴,因為一看就知道是名詞。當然偶爾也會犯小錯,錯將人名(譯者註:德語人名首字母也要大寫)當成普通名詞,還非要折騰出它啥意思。德語人名還總是有意義的,(譯者註:如英語里的姓氏Blacksmith—鐵匠,Carpenter—木匠,Thather—茅屋匠,Woods—小樹林,等等)正好忽悠那些德語學生。某日我翻譯一段話,說是「惱羞成怒的母老虎掙脫鎖鏈,啃光了一片倒霉的樅樹林」(Tannenwald:英文fir forest)。我還納悶著,嘛意思呀,後來才恍然大悟,原來句中的Tannenwald只是個人名罷了。(譯者註:「惱羞成怒的母老虎掙脫鎖鏈,咬死了可憐的達能瓦爾德」)

名詞都有性(陽性,陰性,中性),毫無規則可循,唯有死記硬背。要做到這一點人人都得有個備忘錄似的腦袋瓜子。德語里,年輕女子沒有性別,蕪菁(譯者註:外形酷似蘿蔔的蔬菜)倒是有。想想看這對蕪菁是多大的讚賞,對女孩子卻是大不敬啊。我從一本不錯的德語主日學校書本上翻譯了如下對話,咱來看看:

「格雷琴:維廉,蕪菁在哪兒?

維廉:她在廚房呢。

格雷琴:那位才華橫溢,美麗大方的英國女子在哪兒?

「它去聽歌劇了。」

接著咱再聊聊德語名詞詞性哈:樹是公的,樹芽是母的,樹葉是中性的;馬是中性的,狗是公,貓是母的,當然公貓也是母的(譯者註:德語die Katze貓不分公母);人的嘴巴,脖子,胸部,肘子,手指,指甲,腳,身體清一色是公的,腦袋是公是母還得看前面修飾詞,而不看是誰的腦袋,因為在德國所有女人腦袋要麼是公的,要麼是中性的;輪到鼻子,嘴唇,肩膀,胸脯,手,腳指頭可都是母的;頭髮,耳朵,眼睛,下巴,腿,膝蓋,心臟,良心(conscience)壓根無性可言,即中性。估計造字者對良心(conscience)的了解都是道聽途說的。

一番剖析過後,讀者就能了解德國男人認為他是公的,深入探究一番,也許會很疑惑。最後醒悟過來,原來自己只是個十足可笑的混合體。如果他能發揚阿Q精神,那麼自己至少還有三分之一具有男子氣概(譯者註:即上段提到的三分之一的器官是陽性)。可轉念一想,又只得灰溜溜地承認他不比女人或是地里一頭牛強到哪裡去。

的確在德語里,因為造字者的疏忽大意,女人是母的沒錯,可妻子卻不是母的。妻子(das Weib)一詞是中性的。那麼,就語法而言,魚是公的,魚鱗是母的,賣魚婦(潑婦)啥也不是,中性的。說妻子是無性,那是名不副實,很糟糕,可言過其實不是更糟糕嘛。德國人提及英國人用的是「Engl?nder」;加上詞尾「inn」,就指代英國女人「Engl?nderinn」。本來這不就夠明白嘛,可德國人非要再具體一點,前面還要加上指代陰性名詞的冠詞,寫出來就成了「die Engl?nderinn」,意思是「陰性—英國女人」。在我看來,真是畫蛇添足。

好了,等學生們學完不計其數的名詞詞性,前面還有困難候著呢,因為要說出來名詞的陰陽,舌頭都得打架,所有的「她」、「他」、「她的」、「他的」 都乾脆用「它」來替代。即便腦袋裡想好了一個德語句子,「她」、「他」 怎麼用也都想清楚了,可鼓足勇氣要說出來的時候,歇菜了。先前辛辛苦苦想好的陽性,陰性,一股腦出來都變成「它」了。


說一下自己的觀點吧。 專四認真複習了不到兩星期。成績為90+分,可以有一些發言權么?我從不背單詞。 高中學英語我也發現自己沒怎麼背就能夠記住,課本每個單元的後面的生詞表我是從來都不背的。 所以大家說的名詞陰陽性單複數,詞尾都不是最難的,這些東西記住就行了,是比較機械化的過程。

在德語學習中,我認為最難的地方在於理解句子或文章以及掌握該語言在其他領域的使用,如經濟,法律,體育,科技,文學等等……

關於理解句子 ,要理解單詞什麼意思吧,德語單詞相當難。 往往只知道單詞的漢語意思是不夠的,單詞的用法及真正的含義要看德徳詞典。 朗式和杜登有時都要看,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費時的過程。現在一些常見的只看漢語解釋還是不行,比如介詞的全部用法都要經常看,像是komisch 和lustig 用法對比,kaum war die tour vorbei. 中kaum 的意思,這些都是決定你是否正確理解句子的關鍵。

第二點關於德語其他領域知識的掌握過程,要求學習者都豐富的背景知識,不過大部分學習者都沒有,所以掌握這些東西相當困難。 不僅需要查許多單詞,還要看很多中文資料,往往理解這些德語部分就非常耗時了,此外德語單詞又臭又長,很多單詞都是直接拼在一塊的,有時候意思也不容易把握,還有各種前綴……

我已經盡量找邏輯寫這篇答案了,寫完發現德語的主要難點還是在於要背的內容太多,以及需要學習者本身就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否則這個過程便是去西天取經般艱難,要每天在圖書館長時間磨屁股長達8小時以上……


主要相對於中文來說德語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系統,剛開始肯定會有陌生感。

克服了陌生感之後就不會覺得」難「,而是專註於語言能力的提高。

我認為」難「描述的應該是入門難。


1, 陰陽中性在三種格變型比較討厭: 比如der是陽性主格, 也是陰性的與格, 也是陰性和複數的屬格。

2, 德語的動詞位置規則是: 主句放2位, 從句放最後。

你說變不變態?


感覺大家都漏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英語學習經驗的人直接去學德語,是很難的。也就是說,我反對輕率地說英語簡單的答案。

你們果然忘了一開始學英語的感受了。。。。要想想,當初什麼單三、從句等西方語言概念,也是很花時間才能理解的,畢竟跟漢語差別是很大的。

所以對於學過英語,英語學得不錯、熟悉學習西方語言方法的人來說,德語學起來其實,不能算特別特別難。不過確實有很多難點,這裡可以看幾個整理好的答案就行了,我就來吐槽一下,拜~

PS:任何外語學習要達到或者接近母語水平都相當困難甚至不可能。


德語系萌萌的班主任告訴學了一年半的我們:

變格 變位 名詞的性和數 反身動詞和可分動詞的理解 單詞的長度,學了一年就都不是問題( ????? );

時態和各種從句比英語簡單得多,讀音的難度和英語完全不能比,單詞數量遠遠少於英語因為複合詞都可以不算( ????? );

虛擬式是一個較大的難點,用來體現文化水平( ????? )德國人沒上過高中的都不一定會( ????? );

然而最難的是,德語的口語/簡單書面語,和學術性的書面語,完全就是兩種語言╭(°A°`)╮本科學四年看學術文章都基本沒戲啊╭(°A°`)╮研究生畢業能看懂就很不錯了(?_?)


為什麼德語不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德語難度排名是第七:

對於母語是英語的人來說,德語都已經是羅曼語族(老百姓口中的拉丁語系)和日耳曼語族裡最難的了,然而和英語關係最近的就是德語和荷蘭語。

附歐洲語言關係圖:

在英語德語各自都已經成型之後,德語依舊給英語輸入了不少外來詞。工業革命時期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二戰之後美國又成為世界霸主,英語又給德語輸出了大量外來詞。

對於母語是中文的人來說,德語更是難上加難。。。

更新: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胡說八道的,或者這個排名不是UNESCO排的,請拿出證據或者乾貨。你覺得智商正常的人,是信一個說UNESCO胡說八道的知乎er,還是信一個被很多網站引用過的UNESCO排名?


答主德專,負責任地告訴你,如果只是單純的交流應用(當然筆頭上的工作另當別論),不難。德語是一門邏輯性特彆強的語言,指代非常明確,有歧義的情況非常少。而且德語發音清晰,聽起來不像英語什麼的那麼百轉千回,比較好辨識。

如果有人說什麼變位變格好複雜啦,陰陽中性好變態啦,小舌音多難發啦,這個人多半是初學者。其實單純口頭交流的時候這些細節我也經常出錯,但德國人並不care這些鬼,真正使你德語進步的仍然是辭彙量,當然我想這適用於每一門外語。本人初中開始就念外語校,接觸過的外語也有好幾門,但接觸久了就會發現,其實語言都有通性,掌握了語法基礎就會發現,這些語言架構也就那樣,但辭彙量(包括介詞動詞搭配等等,這些才是大頭)提不起來有卵用。

而一上來就吐槽小舌音的,我們日常交流並不會care這個事情,我初學的時候也像所有人一樣苦練小舌音,發現自己能清晰地發好時激動得見人就炫耀,然而沒有卵用,因為根本不需要。好聽的口音是不太需要把小舌發得根根分明的,只是有那個意思就行了,小舌太重除了語境下需要強調的時候,多數人會覺得這人有點作。而且德語並不難聽,說德語難聽的是自己說得難聽。現在再看到有人說的德語難是因為說小舌音怎樣,變格變位複雜怎樣怎樣就只好笑笑然後走了。


看了一圈大家都在說這門語言本身啊。我覺得除此之外,學習方式也玩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我那個時候,英語從初中開始才成為考試科目,所以不管小學的時候基礎如何,初一英語是從ABCD開始教的,整個初中三年的英語都比較簡單,基本上處於 Fine Thank U and U 的水平。基本不會有從句,Refrigerator是最難記的單詞。系統學習語法是高中之後的事情了。高級一些的用法比如定語從句,動詞的-ing和-ed形式,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整個英語語法講完,高二都過了一半了。

德語一般是大家的第二外語。開始學的時候已經二十歲左右了,慢慢悠悠的學習方式顯然不再適用。所以大家學德語的節奏是這樣的:

第一周:學習語音。鵝鵝鵝鵝鵝鵝……MLGB老子就不信發不出小舌音!

第二周:學習名詞,學習冠詞/代詞第一格。艹!為什麼太陽是陰性的!為什麼複數不能直接加s!

第三周:學習動詞現在時。一個破動詞有這麼多變位我給你跪了!

第四周:學習第四格。Hast du ein Fa♂…哦卧槽……einEN Fahrrad?

第五周:學習數字。呵呵呵呵。

第六周:學習第三格。第二格要再是這樣我要報警了!

第七周:學習動詞現在完成時。這什麼破語序啊摔!

第八周:學習可分動詞。這什麼破語序啊再摔!

第九周:學習情態動詞。這什麼破語序啊再再摔!

第十周:學習反身動詞。Ich will mich ficken……

第十一周:學習第二格。我真的報警了!

第十二周:學習形容詞及其變位。媽媽我要回家!

……

(具體順序不要在意,大概是這個意思)

……

大約10個月後:終於把課上完了再也不用學德語啦噢耶。啥?還要考德福……

學德語的進度是非常快的。每星期消化一個主要的知識點,一篇精讀課文,一到兩篇泛讀課文, 一百到兩百個生詞以及若干練習題,還不算自學的部分。總的來說,學英語的時候用四年走完的路,學德語時要用不到一年時間完成。

在這種學習強度下能有好體驗才怪……要是大家都有充裕的時間和淡定的心態,用緩慢的進度學習德語,抱怨就會少很多吧。

(補充一下:我說的情況僅限非德語專業的學習者)


推薦閱讀:

如何高效記憶德語單詞的陰陽中性?
如何提高自己的德語閱讀能力,尤其是哲學類的文章?
在亞琛工業大學(RWTH Aachen)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德國的戰車名怎麼讀?

TAG:外語 | 德語 | 外語學習 | 德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