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積極教養」?

偶然間看到「積極教養」這個詞,作為積極心理學在兒童教育領域的應用,它提倡用一種既不用嚴厲也不用嬌縱的做法來促進兒童自我管理水平。

什麼是「積極教養」?它是提倡一種怎樣的養育方式?


謝謝 @動機在杭州 老師和 @劉柯 的邀請,我一直關注並在這一領域持續實踐和傳播(已經4年多),這個問題我得認真回答。

積極教養(positive parenting)即近幾十年興起的積極心理學在教養中的應用。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它倡導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重新解讀複雜的心理現象,通過激發個體身上潛在的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從而增進人類的幸福感。它在自我效能感、積極情緒、積極關係、心理彈性、沉浸體驗、自我決定論(動機理論)等方面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如有興趣可看我在豆瓣上整理的書單:積極心理學讀本)

其實積極心理學有多少方面,就可以有多少在教養中的應用(積極教養)。如積極心理學研究樂觀、希望、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等,積極教養就關注如何培養孩子的樂觀、希望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這方面翻譯引進的代表圖書如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10堂幸福教養課 (豆瓣)(這本書堪稱教養的幸福課),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豆瓣),性格的力量 (豆瓣)。其他圖書若有興趣可參考我整理的:2014-2015年度積極教養沙龍書單

其實採用積極(正向)的眼光來思考和實踐教養,並非始於近年。例如市面上流傳頗廣的《正面管教 (豆瓣)》就主要基於一百年前阿德勒的理論(「提倡用一種既不用嚴厲也不用驕縱的教養方式」即來自此書)。只不過有了積極心理學的大量實證研究成果,積極教養的理論和實踐更為堅實,視野更開闊,方法使用也更為靈活。積極教養仍是一個持續在發展和完善的領域。

家長們更關心的可能是如何做?下面我先舉積極教養的獨特點,再舉一個詳細的實例。

  • 積極教養更看重孩子的內心需求,而非外在行為表現。比如孩子3歲左右,很多教養書描述這個時候孩子開始不聽話了,動不動就說「不!」,叫他不要做什麼他偏做,不像原來那麼乖和聽話了。似乎開始叛逆了,有些家長甚至認為要矯正或者調教才行。積極教養不這麼看,它覺得這個階段蘊含著孩子很可貴自主需求,他不僅僅簡單地聽命於父母,而希望自己多少能夠參與決定。家長不也希望孩子長大後有獨立思考能力嗎?對,這時他已經開始想自己拿點主意了,雖然還表現的很幼稚可笑。因此這時父母如果能給他多一些選擇,他會更願意配合,同時他的自主性也被尊重和保護了。當代心理學研究也證實(steinberg),傳統上認為的青春「叛逆期」或」狂飆期「並不一定存在,如果家長能夠尊重青少年日漸增加的自主需求,增加彼此的溝通和理解,青春期完全能夠順利度過,並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

  • 積極教養注重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和自我管理能力

  • 積極教養始終用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來看待孩子。

什麼是思維模式mindset? 什麼是僵固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

如果你戴上了一副「眼鏡」來看自己和孩子,想想你孩子的智力、個性(如內外向)、專註力、情緒調節能力、行為習慣等,你覺得它們是固定不變的還是可以改變的?如果你覺得它們是固定不變的,那麼你就用僵固型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看待孩子;如果覺得可以提高,那麼你是用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看待。關鍵是很多時候我們根本覺察不到我們戴上了這幅眼鏡,但它卻影響著我們!

舉一個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看待孩子情緒調節的例子:

孩子嫉妒同學學習成績時,家長可以接受孩子的感受,並進行引導。例如家長可以說:「媽媽小時候平時成績都很好,有一次考試考輸給了同桌的同學,也挺嫉妒她的。後來媽媽意識到是平時準備的不夠,下一次準備得更認真,成績又追上來了「。嫉妒既可以激勵人提升自己能力(正面),也可能讓人通過貶損別人來滿足自我價值感(負面),重要的是加以引導並鼓勵孩子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改善現狀(如」後來媽媽學習更認真了,下一次成績又追上來了「)。

  • 積極教養認為問題成因是多因素的而非單一因素

比如想讓孩子愛上閱讀,以下諸多因素都會有影響:孩子是否早期有閱讀習慣、家長日常的示範如何(也喜歡看書嗎?還是經常打麻將?)、孩子的背景知識如何(沒錯,背景知識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和流暢性)、閱讀環境是否適合孩子(書架高矮,書如何擺放)等等。

為什麼背景知識會影響孩子的閱讀?

在下圖中,左右兩邊的中間字元一模一樣的,但它是字母還是數字呢?需依賴於前後文(相關背景知識)才能做出推斷。

同樣,中間的英文句子里BANK指什麼,是銀行還是河岸?也需要依賴前後文才能做出推斷。因此背景知識會影響閱讀的理解和流暢性(資料來源:圖書《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 積極教養注重借用環境、習慣的力量

  • 積極教養注重事先預防而非事後補救和矯正

有些家長問,孩子三歲多,每天吃飯都像一場「戰爭」,從不肯坐桌邊,非要坐沙發看著電視才肯吃。有了電視就安靜了,一邊看著一邊奶奶喂他,有時孩子扭著頭看電視,奶奶也配合湊過去喂。有時看動畫片看得興奮,模仿裡面角色跑,奶奶還追著喂飯……奶奶累不說,飯菜湯也常撒的到處都是。

如果事先預防,其實可以很「自然」地養成好習慣。

比如在孩子十個月大時,全家人吃飯圍坐在飯桌前,給ta配一個專門的兒童椅,吃飯時間電視固定是關的(是,需要家裡人也配合)。ta很自然就接受了吃飯時間坐在飯桌邊吃。甚至後來如果不坐在ta的椅子上吃飯,ta還不習慣呢!

  • 積極教養注重培養兒童的性格優點(character strength) "積極心理學家將性格優點定義為通過個體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而反映出來的一組積極人格特質"。(資料來源:《性格優點:創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資本》)
  • 積極教養更看重孩子的內在資源,而非缺陷。 例如,比如有個女孩被診斷為多動症,成績很糟糕,老師經常向家長告狀,她的自尊也很低……想想如果你身為家長或老師你會怎麼辦?也許你會會考慮讓孩子做多動症的矯治……積極教養並不排斥傳統的方法,但更看重孩子有什麼內在資源(力量)。這是另外一種思路:她坐不住,那她喜歡什麼,她在什麼活動中特別願意投入?比如她喜歡跳舞和音樂,那麼這有沒有可能發展出一種新的人生可能?大家可能覺得太理想化了。但我說的這個真有其事,這個女孩她叫Gillian Lynne,她真的選擇了跳舞和音樂,還成了音樂劇《貓》《歌曲魅影》編舞的主創者。這個例子來自肯·羅賓森的演講:

她叫Gillian Lynne, 你們知道這個人嗎?應該有人知道吧。她是一個舞蹈編劇所有人都知道她的作品。她編舞的作品有《貓》、《歌劇魅影》。她很有才華。我在英國看過由皇家芭蕾舞團演出的她的作品。你們也看過她的作品。有一次,我和Gillian 吃午飯,我問她: 「Gillian,你是怎樣成為舞蹈家的?她回答說:說起來很有意思,她上學的時候,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希望。她上學那會兒是1930年代,老師給她家長寫信說:「我們認為 Gillian患有學習障礙症。」她無法集中注意力,她老是坐不安生。用現在的話講,那意思就是她有多動症。你們也這麼想吧?但那時候是1930年代, 「多動症」這個詞還沒出現。那個老師用詞不當。(笑聲)那時候人們還不知道用「多動症」這個詞。

於是,Gillian去看病。 她媽媽帶她去的, 醫生讓她坐在椅子上, 她把手壓在腿下,這樣過了20分鐘 她媽媽一直在向醫生講述 Gillian在學校的表現: 她在學校不安生, 她總是晚交作業,等等, 其實不過是個才8歲的孩子--最後,醫生走過去坐到 Gillian的旁邊對她說:「Gillian, 你媽媽跟我說了很多 現在我想和你媽媽單獨談談。」 「你在這兒等一下,我們馬上談完。」 醫生和她媽媽出去了。 但醫生在出去時把收音機打開了 收音機在醫生辦公桌上。在他們 走出房間後,醫生對她媽媽說: 「我們就站在這兒觀察一下她。」他們離開房間後, Gillian站起來,隨著音樂跳起舞來。 她媽媽和醫生在門外看了幾分鐘醫生對她媽媽說: Lynne太太,Gillian沒病,她是個舞蹈天才。 讓她去上舞蹈學校吧。」

話說到這,我問Gillian:「後來怎麼樣了?」 她回答道:「我媽媽送我去了舞蹈學校。我無法形容那裡有多棒。 那裡有很多 像我這樣的人--坐不住的人。 我們必須在動態中才能思考。」 他們跳芭蕾,跳踢踏舞,跳爵士舞, 跳現代舞。後來她考入皇家芭蕾舞學校,成為芭蕾舞女主演,事業發展很成功從那畢業後從皇家芭蕾舞學校畢業後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Gillian Lynne 舞蹈公司遇到了Andrew Lloyd Weber(註:歌舞劇《貓》的編曲者)。她負責擔任過一些極其成功的音樂劇的編舞她給數以萬計的觀眾帶來了藝術享受,她也是個億萬富翁。可是,還有些人曾想讓她吃藥,叫她安靜下來。

  • 積極教養更注重如何解決問題,而非問題來源。例如一個孩子很多次遲到耽誤了團隊,應該怎麼教育他呢?也許你會想著給他一個教訓/懲罰,會讓他當眾道歉承諾不再犯等等,這些做法多少會傷害這個孩子對於團隊的歸屬感,因此積極教養首先會讓其他團隊成員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幫這個孩子下次不會遲到:也許有的孩子願意和他結對子,提前提醒他;也許有些孩子會和他分享如何克服早晨起床拖延的問題……這樣的交流和建議,孩子感受到了團隊成員尊重和善意,歸屬感增加了,開拓了思路,多了很多具體的方法,問題再發生的概率大大下降了。(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完全避免問題,積極教養始終關心地是如何促進孩子成長)

下面有一個第四期課程家長實踐的積極教養真實事例,非常巧妙,有興趣可以一讀。」小猴子」和「土撥鼠」——如何培養孩子的「專註力」 - 積極教養 - 知乎專欄

我的專欄文章: 積極教養 - 知乎專欄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jijijiaoyang 或 小鴻積極教養


我對 @劉建鴻 的回答中的舉例有些共鳴。

我的女兒從小就顯示出比一般孩子愛動的特點,才八個多月的時候就能在我腿上連續蹦跳800多下,天天如此,直到把我的手腕都弄出腱鞘炎了。

女兒5歲時,我們帶她上鋼琴中心的音樂啟蒙班。全班20多個孩子,唯獨她坐不住,她很快就能聽懂老師講的東西,然後就不耐煩了,總往坐在一旁的我身上撲,我每每都覺得尷尬。可就是這個樣子,她的音樂啟蒙課也上得很有成果,最後成績是優秀,不比哪個孩子差。但當時我也還是沒有真正意識到女兒身上的這個特點。

等到了三四年級,女兒愛動的特點就更加突出,反映到練琴方面更是讓人頭痛,所以練琴成績起起伏伏。好在我們秉持著快樂練琴的原則,只是要求她堅持每天練琴,她也願意每天都練,但是絕不肯超過一個小時,我們也就由著她——本來也沒打算走專業道路,也不為了考級拿證,就是希望她既然喜歡鋼琴,那就練下去,成為終生的一個愛好。到了小學五年級,每天的練琴時間減少為30-40分鐘了,磕磕絆絆地總算能堅持每天練琴,她絕不肯多練,我們也不勉強。問她是不是放棄不練,她也不幹。但是,就是這樣練琴,她也能練得不錯,今年是練琴的第七年,也能順順噹噹拿到鋼琴十級證書,並沒有不得了的苦練,因為她在琴邊坐不了那麼長的時間,但由於幫她用心找的鋼琴老師教學經驗豐富,孩子跟著這樣的老師學琴練琴,效率很高,所以即便每天只練30-40分鐘,練琴效果依然不錯。因此,我們不會拿別人家一坐就兩三個小時的孩子來和她比。好些孩子練到十級就不再繼續往下學了,女兒卻願意一直跟著老師學下去,因為鋼琴已經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了,她從沒討厭過鋼琴,也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琴規律,我們做家長的,已經不需要再在鋼琴上給她任何提醒了,她自己和鋼琴老師保持溝通就足夠了。

孩子總和我說,覺得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力氣,所以她需要大量的運動。我媽媽總是擔心孩子會不會運動量太大,但實際上沒什麼問題,如果不讓她運動才會有問題。今年她上了初一,每天早上5:40就讓自己被鬧鐘叫醒(這是她自己定的時間,我們覺得太早了,但是她堅持要這麼早起來,沒辦法,就由著她了),起來後便跳繩4000下(相當於跑5000米),出一身汗,然後她就覺得渾身都有勁,一天都舒坦。女兒下午還要參加校田徑隊的訓練,雖然運動量不小,但她並不覺得多累。每天上學放學加起來騎車一小時,這樣每天少說也是兩個多小時的運動,可她依然不覺得累,回到家裡做完作業還要練習籃球基本功——周末要參加籃球訓練。曾經,我囿於普遍的觀點,覺得初中生應該睡夠9-9.5小時,但觀察了一陣子發現,女兒大概不需要那麼長的睡眠,她只要睡夠8-8.5小時就可以了,因為她每天鍛煉充分後,睡眠質量比較高。每天她都在學校里盡量做完作業,回到家裡就希望有時間大量運動,出汗,然後身心恢復平靜。

總有家長覺得我女兒這麼愛堅持運動是有毅力、刻苦,等等,其實這不過是女兒成長的內在需要,是她保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方式。我不過是順其自然,讓她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堅持大運動量的鍛煉。只要注意好給孩子買合適的運動鞋、運動衣和護具,以及通過教練傳授給孩子必要的身體防護知識,就可以放心地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感受去堅持運動,不必過慮。

現在女兒初中班上有好些孩子都是老師眼裡的「坐不住」,我和家長聊起來,覺得說不定這樣的孩子都需要大量的運動,所以我一邊和家長們聊著天,一邊向家長們推銷了30多條女兒經常用的那種跳繩(躍動 竹節花樣專業跳繩)。

還有個例子是我親戚的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出生在美國,生下來就個性特別,非常能哭,哭起來不依不饒,令他媽媽身心交瘁。長大一點後更是能看出這種特別的個性。比如他五六歲時,需要做一個包皮手術,他問父母,在哪裡能夠看到這種手術的視頻,他想先了解一下。父母不願意他看,怕他看了害怕做手術。他就不斷問父母一些單詞該如何拼寫,比如penis具體如何拼寫,他媽媽搪塞他,告訴他是genis,他用google搜索不出來,發脾氣,他媽媽裝糊塗。手術做完了,他還是想繼續找到這樣的視頻來看。有一天,他媽媽驚奇地發現,他居然找到了,也知道了penis才是正確的拼寫。他就是這樣的個性:認準了一件事就不依不饒要去做到,我們常笑說這是個小偏執狂。

等到這孩子上小學了,這種不依不饒的個性就更是有別於班上的同學。他媽媽小心選擇了一所小學,這所學校以對孩子的包容著稱,這孩子在班上很快活,因為老師是個有智慧的人,對他所有看上去特別的表現都淡然處之。有一次,老師和他媽媽聊起來,打趣說:你的孩子的確很特別,他將來可能會是個名人!

有一年,這孩子隨同父母回到中國,在我們家看到我女兒彈琴,一下子眼睛發亮,也要求彈奏,而且坐上琴凳就不肯下來。我女兒那年開始彈奏六級的曲子《牧童短笛》,這孩子也要求學這首曲子,可他才第一次碰鋼琴呀! ——回到美國,他媽媽給他找了一位俄羅斯鋼琴老師,開始正式學琴,他和老師說:「老師,我想學《牧童短笛》。」 俄羅斯鋼琴老師見多識廣,並不會批評一個才學琴的孩子就想彈奏《牧童短笛》是異想天開,而是點頭讚許他的渴望,並允許他在練習鋼琴基本功的同時,也上琴曲摸著練習《牧童短笛》,只是建議他「慢慢練,彈對音」。沒想到的是,半年之後,這孩子居然真的能夠彈奏出《牧童短笛》了,當然速度不會快,可是卻能彈得一個音都不錯,清清楚楚,令人稱奇。而且俄羅斯鋼琴老師發現他的音樂天賦非常高,所以教了他一年後,老師建議孩子的爸爸媽媽給孩子換一個水平更高的老師教。如今兩年多過去了,這孩子不僅在學鋼琴(為了滿足他的學琴愛好,他的爸爸媽媽給他買了一架三角鋼琴),還開始學小提琴了,而且學了不久小提琴便拉出一點模樣了,鋼琴上的即興彈奏也很像那麼回事兒。他的個性依然有較多的偏激之處,但音樂卻依然很好地平衡了他的這種偏激,且極大地發揮了他在音樂上的獨特天賦,帶給他很多的快樂。 我們再次和孩子一家相逢時,會打趣他媽媽:「來,快讓你家的名人給我們簽名,以後我們好拍賣發財!」

我一直覺得這個孩子的父母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發揮孩子的特長上,而不是盯著這種個性上的偏激可能會帶來的破壞。孩子的能量有了他樂意的去處,有了發揮,有了創造,他自然就快活了,用不著多講道理。

本篇已經獨家授權給丁香媽媽發表,請勿轉載。


說白了就是發掘本性,尊重本性,順應本性,保護本性。

孩子不是木桶,非得補短。應該取長,甚至把短處變為長處。

每個人都是有優勢和劣勢的。但是事分兩面,一個人的劣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可能就是優勢。所以,我覺得人都只有特點,沒什麼優點缺點,因為這倆是伴隨著一起的。

舉栗子

一個男孩子,膽小。一般想法是,男孩子應該膽子大,男子漢有擔當。所以如果受欺負了,應該打回去。可是他就是膽子小。你訓練他的膽量是沒有用的,反而讓他壓力很大,產生抗拒。他膽子小也許智商高呢(好多內向的小孩是內秀),所以多培養情商,知道怎麼和人相處

一個女孩子,懶,邋遢。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心大,頓感力強。這樣的小孩,你讓她有潔癖都不可能,最後反而更邋遢。但人家心大,心大的孩子容易有大局觀,抗壓能力強(因為不在乎),所以,好好引導反而能成大事。

一個孩子,不愛學習,就愛玩。從另一個角度,這樣的孩子好奇心強,沒準長大能成發明家呢。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覺得父母應該先觀察孩子的本性和本能,然後根據這個,再結合自己的閱歷和經驗,用智慧去引導孩子,而不是插手和干涉孩子的想法,把他們變成自己希望的那種人。從而把大家綁在一起,無法獨立。

真正的鼓勵和表揚,不是考個一百說你真棒,摔倒了爬起來說寶寶真堅強。應該是根據孩子的本性,對他感興趣的事情進行加強,對他不強項的方面進行淡化或者弱化,甚至轉化為他的強項。

父母和孩子都是人類。父母只不過多經歷了很多事情,所以有經驗,知道可以從哪些角度看問題,以及隨時轉換角度。僅此而已。並不代表你就比孩子聰明、比他深刻,所以要愛,但是不要管。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在過去的4年多中,我一直對我家大寶應用的是積極教養的準則,特別是突發情況來臨時,更需要這種積極教養的準則,才做到不用成人的權威,力量壓制孩子的內心,讓孩子的情緒自然流淌,內心自由發展而又不讓寶貝越出原則外的無理取鬧。在鄰居的眼裡特別是爺爺奶奶那一輩的眼裡,我太寬容我的兩個寶貝了,以她們的觀點,必須拳頭下才出效果,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我沒有權利去靠我的力量來制服他們。但我的孩子如有對別人造成傷害,破壞環境,破壞東西,這些我是絕對不允許的,而且我也會做到預防,如果真有發生,給別人真誠的道歉是孩子和我首要做的。我想讓孩子心裡才充滿愛,而不是對這個世界的恐懼。但要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情緒及突髮狀況,的確需要特別智慧的父母及特別多的育兒知識,所以,我會努力讓自己補充更多知識。


如果不單從兒童心理來講,將年齡限度放寬,「積極教養」是人過好自己的日子的一種態度。不過看

現在社會上大齡兒童也不少,那就可以按照定義:既不用嚴厲也不用嬌縱的做法來促進兒童自我管

理水平。

來暢想一番「積極教養」是一種怎樣的養育方式了。

好吃懶做是人的本性,好色貪淫是人隱藏的本性。如果克勤克儉就是犯了矯飾之罪,這比老實的露出本性還可惡。前者是直率的冒犯,還有的管束的餘地,後者則是欺騙,不容易被掌權者知情控制。

《普通心理學》里提到過,從眾心理或說順同心理是從幼年至老年,一生都存在的心理趨向。兒童不知道積極勞動是過好日子的前提,但會抓著好玩的玩意翻來覆去愛不釋手,這種把玩玩意的動作也可說是一種勞動。勞動以平常心看是快樂的,所以以玩取樂這個行為即使流汗費力,處在玩樂狀態的兒童也會繼續。人是一種趨利避害,貪歡厭苦的動物,如果目標的導引一直刺激人的嗨點,人會忘乎所以,追著樂子勞動。《圍城》里有說騎驢的人在驢子眼前掛一根看得見吃不到的胡蘿蔔,驢兒就一路追著胡蘿蔔走。

人如果懂得事物的利弊兩面就不必有「胡蘿蔔」式的引誘,擺正心態,直面積極的影響和消極的誘因,不要把做好一件事的精力花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將人的需求層次(馬斯洛)套在積極的導引里也可適用,但這裡需剔除人性的醜陋,傳導文明的力量。我見過許多小孩子極容易學會人的壞習慣,但沒有成人的戒備心,人性本惡的一面隨意就在人前袒露了。說到此,覺得教導兒童用紳士,淑女的方式滿足人的需求是多麼明智,從小養成的行為方式,好或壞都會影響到人成年後的行為方式。

溫飽,安全,自尊,愛與被愛,自我實現。這是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有所行動的原因。不要讓人對這些東西產生消極心理,用美好裝點這些東西,喚起人對美的認同,以及追求獲得的積極心態,從而建築起穩定的精神世界。

此或可理解為人有「積極教養」及其實踐方式。


只有自己做事積極 才能積極教養孩子~


我覺得,積極教養的理念和我熟知的蒙特梭利教育有相似之處,按照這2個理念,其實積極教養應該被稱為積極引導,因為理念所指的方法都並非教養,而是通過引導讓孩子體驗自我,尋找自我,按照自我的聲音去成長,教和養並沒有過多的體現在這2種理念之中,引導啟發的內容是2者的核心。而且這兩者都並非直接作用於孩子身上,和我們所知道的普通教養理念和方法有很大的區別。

我把這2個理念定義為:通過對父母心靈的改造而最終影響到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因為,如果父母的心理狀態都是錯的,那麼所有的方法都是錯的,只有當父母找到他們自己,做他們自己的時候,他們所使用的方法才是健康的。所以,這2種理念不是方法論,不能隨便拿起來就用,心是錯的,方法一定是錯的。改變自己就是最好的教育理念。


貼一篇之前的文,發現和這個問題還挺契合。

時值清明小長假,與朋友去西單逛了一天,筋疲力盡,卻還是想和大家分享今天在地鐵上的兩件讓我觸動很深的小事。

驀然發現教養教養,其實就是先教後養,即長輩教育孩子,孩子養成習慣,最終體現一個人的教養。如果沒有正確的教,那麼所謂的養根本毫無意義。

第一件發生在我出發路上,在地鐵上,我站在靠門的地方,透過玻璃,看著外面的風景。旁邊站著大約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一家。那個小女孩看著我,也好奇窗外。於是從人多的一側撥開人,跑到地鐵門邊,兩手扶在門上。

女孩的媽媽阻止女孩說:妍妍,快回來,別趴在上面。

女孩拒絕,兩簇眉毛蹩的老高。

女孩媽媽繼續:妍妍,你不聽話了啊,快回來。

女孩說我就不,我要看外面。

女孩媽媽:你還不回來,你就這麼倔。

女孩聽罷,繼續無視。

女孩媽媽說:你還在這我就走了啊。說完作勢轉身就走,女孩害怕了,追上她,女孩媽媽這時轉頭說你不要跟著我,你繼續看啊,也不要找你爸爸。

最終,女孩離開地鐵門,她的爸爸全程在一旁沒有說話。下地鐵的時候,朋友問我你看到那個女孩用眼睛斜我們,朝我們白眼了嗎?我答曰沒有,我似乎能想像到女孩豎著兩根馬尾辮,眼裡的眼白佔據大半的樣子。可似乎卻氣不起來,因為這樣的一個小女孩還沒有判別是非的能力,跟一個小孩較勁,就是一個成年人的笑話。陷入沉思,女孩媽媽解釋一句,你還太小了,趴著門,門開了太危險了。有那麼難嗎?女孩是小,還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然而已經具備了能夠交流的能力,如果把那樣做的後果告訴她,把那樣做的原因解釋給她聽,與生硬的命令她離開那,以小孩害怕的心理迫她離開相比,效果雖然相同,女孩心境卻迥然不同。在她的認知里,從沒覺得自己做錯過,下次依然如此。這件小事是這樣,那麼面對其餘事呢?想必,家長的做法也是八九不離十吧,那麼無論多少壞習慣在女孩身上子滋生,其都很能改變吧。或許若干年後,或許那個女孩被人議論倔的時候,她母親或許還會本著中國常貶少褒的教育方法添上一句是啊,這孩子從小就是這牛脾氣,倔。

其實教養的差距,就是缺少是正確的有效溝通。很多東西不是家長沒教,是孩子根本就沒法接受,或者說不懂如何接受。

無巧不成書,回來路上,我坐在地鐵的位置上,閉目休息。上來一對母子,男孩3歲的樣子,已經沒有位置。

男孩母親問:有誰能讓一下座嗎?我帶著孩子不方便。我應聲而起,看見男孩母親把男孩鞋子脫下,把他放在座位上,讓他在那玩,自己站在一旁護著他。說把你鞋脫了,下車再穿上。別把位置弄髒了,待會別人還得坐。

男孩蹦蹦跳跳的,問我們是要回家嗎?男孩媽媽:對呀還有兩站地,待會你就會聽到廣播站報XX高教園區,你待會認真聽啊。男孩聽罷,似懂非懂問那這是哪啊?男孩媽媽看了看路線答是XX城啊。

男孩點點頭,開始摸窗玻璃上的小藍圓點。那媽媽見了叫男孩:墨墨,你數數上面有幾個啊,12345678……男孩似乎還不太熟,不太利索的數著。

後來又一個站停,男孩旁邊有一個位空了,其母親讓我去坐,我謝絕了,男孩母親讓小男孩給我道謝,男孩看到陌生人似乎有些膽怯,特別小聲的說了一句,謝謝。男孩母親鼓勵的看著男孩說你太小聲了,阿姨沒聽見,你再大點聲,沉默了一小會兒。聽到男孩明顯高了分貝的聲音,我笑著回答了不客氣。

而後母子二人坐在位置上,男孩背靠躺在椅子上,男孩母親淡淡的聲音傳來,墨墨,爸爸說的忘了啊,要坐如鐘。語畢,我看向他們,發現他倆坐的筆直與旁人形成兩個畫風。

小孩愛玩天性,開始掰手裡的公交卡。其母親看到也沒有立刻制止 ,而是過了一會兒男孩新鮮勁過了,說你看待會把這個卡掰彎了,那這張卡就廢了,下次就不能再用啦。男孩手中的動作慢慢緩下來,後來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就再也沒看過他拿卡這樣玩。最後,男孩跟我說了聲阿姨再見,下了車。

一直都說細節決定成敗,教養的細節也決定成敗!男孩的母親從上車伊始短短20分鐘讓我看到了太多細節了,她給小男孩脫鞋,讓他從小就懂得替別人著想,教小男孩數數家庭地址這些基礎信息,讓小男孩不是從小死記硬背唐詩宋詞而是從生活談話中學會基礎知識。讓小男孩兩次道謝,讓小男孩慢慢開始有勇氣面對陌生人。提醒小男孩坐直,讓他從小就養成好習慣……這樣家教養出來的孩子,就算不是棟樑之才,也必然是一個有涵養有教養的人吧!

其實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其大多數不是來源於其所受的教育程度,而是來源於其家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有意識無意識的講求方法讓孩子能接受的灌輸吧!

或許相比生硬的填鴨式教育,我想這樣融於生活的感染才是真正決定孩子這棵樹根系能扎多深的原因。

就像我一直不喜看到新聞報道某地某地人家中姊妹眾多卻無人贍養老人。眾人都很主觀的指責其子女不孝,但試問大家是否想過,其子女固然沒有盡到責任,那麼其父母是否真的無絲毫過錯呢?有的時候真的是凡事皆有因果,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看了劉建鴻和周筠兩位老師的回答,我感觸很深,也談談自己的體會。我理解的積極教養類似於「因材施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主要是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並想出合理的教育方式。這對家長是很大的挑戰。

以我家為例,我兒子膽子就特別小,3歲去淘氣堡玩,只玩沙子,其他的都不敢玩,只在旁邊站著看。5歲才敢戴著救生圈下泳池,並且只在非常淺的地方玩。看著自己的孩子和同齡人的差距,作為媽媽非常著急,對孩子的各種強迫都是適得其反。後來,我發現孩子不敢玩,是因為性格謹慎、自我保護意識強。當他多次觀察其他孩子玩沒有危險時,也會去嘗試著玩,但是家長和他說沒有危險沒有用,他要自己觀察到才行。我的做法從強迫變成了給他更多的觀察時間。

還有一個事我也印象深刻。有個朋友和我說,她在孩子玩的時候,給孩子放英文歌曲作為背景音樂,孩子非常喜歡,孩子長大後英語學的很輕鬆。這個方法的原理我也看過,我也覺得很有道理。但是當我照做的時候,兒子要求關上音樂,他嫌打擾。不到一歲的時候,他就會爬過來自己關上音樂。會說話以後,就直接語言要求關上音樂。後來,我發現我家孩子玩的時候非常專註,當他看動畫片、看書、玩積木的時候,你和他說話他沒有回應確實是沒有聽見。後來想想我們成年人,確實有的人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做飯、同時還和人聊天(比如我),有的人連看球都不讓人說話(比如我老公)。這種區別可能是天生的,不是後天培養的。公正的說,兩者各有好處。

作為一個俗人,我也想讓孩子學彈鋼琴。有好幾個同事,都是通過帶孩子去聽音樂會、去看朋友家小孩彈鋼琴激發了自己孩子的學習興趣。我也照做,結果我兒子的興趣是——鋼琴為什麼會發出聲音。打開鋼琴蓋他就發現了「音階」的規律排列。當我試探著問他:咱們也買一台鋼琴,學彈琴好不好?兒子的回答是:太好了,我正想拿螺絲刀擰開看看鋼琴裡面是怎麼回事。4歲多,他就趁著家人不注意用螺絲刀把家裡室內的門鎖拆下來了。去科學館看到齒輪的咬合運動,喜歡的不得了。感受到孩子的理工科興趣,我給他買了不少組合類的玩具。但是怎麼培養他彈鋼琴的興趣呢?我很傷腦筋,試驗了多種方法都沒有用,我還在努力掙扎「試驗」中。試驗的時候我經常提醒自己,要引起孩子的興趣,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長的責任是幫助他成為更好的他,而不是讓他實現我的夢想。我想很可能最終的結果是,有一天兒子明確告訴我沒興趣、不想學。我想我能平靜的接受這個結果。


昨晚我躺在我奶奶身邊,跟她說,要是你再年輕點多好啊,我求你看看我的墩墩。 要是我爺爺沒走多好啊,我不放心其他人看著我的墩墩,我誰也不信。要---(幾位爺爺輩以上長輩,有家裡的稱呼)他們在,我才不擔心我的墩墩會教不好。

除了你們,給誰帶給誰教,我都不會放心。少了你們中的任何一個,我都擔心怕我的墩墩少了什麼重要的沒有補上。

給任何其他人教養,我都害怕。 可是如今僅留下來的奶奶,也只能陪我躺一塊兒慢慢說說話,再無力看顧教養我的孩子了。

我是這個家族的獨女,那麼大一個家譜這一代唯我一人。而我的父母叔伯不能為我撐傘,且需要我若有若無的保護。 我又能做到什麼?我又能以為自己是誰?

我的兒子今年還小的不夠學齡。

我能夠願賭服輸,我能夠付出一切,我可以在所不辭,我可以百轉千回,我能受。我有千個理由做,也有千個理由不。但我的兒子,還是稚子。

無論我把自己偽裝成什麼樣子,怎樣來說服自己。 不放心,不放心,永遠不能放心。

他親生的父親我不能放心,他的祖母姑母我不能放心,他的祖父我更不能放心。連我自己都沒有信心,不知該如何,不知該當如何。不敢踏錯,也就邁不出步。

我知道我在他這個年紀是怎樣的,我也知道聰明的孩子在這個年紀表現過的令人驚異。我不記得了很多規矩,也不記得了當年教我故事是從何講起的,我也不記得了很多故事。我能記得大概講出來的只有不出一隻手,零落得講不出樣子和氣韻。可我知道,有些東西自小打在骨骼神經里,忘記了形態,還有神氣,遇事就會顯現,刪除了記憶也不會消失。而我的墩墩,他還什麼都還沒有,這些他還都不知道,一如他的名字,我卻不知道該怎樣教給他。

我的丈夫一家的教育也許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卻絕對培養不出一個天資卓絕的孩子,一個讓天道庇佑或者服氣的孩子。可這個孩子,恰恰是我的,是我們這個家的孩子。何況,母親的私心是他如意光明自在。


成功與失敗在於一念之差,就是心態是積極還是消極。什麼是積極?就是面對任何人事物,總是看到其正面,挖掘其中的正能量,並發揚光大,這樣才能最終成就事業。那麼,消極就是看到人事物的負面,持續關注,那麼只能讓其做大,越來越失敗。所以,看到陽光,還是黑暗,在於自己的一念選擇,這也是分水嶺。


有時候,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我們又怎麼來教育我們的孩子呢


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人格的人去尊重他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或者希望的延伸,這是基礎。


個人觀點,積極交往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養成自我獨立的性格,逐步學會自我判斷是非和利弊的教育模式。


推薦閱讀:

如何避免兒童在互聯網上接觸不良內容?
為什麼好多年都沒有聽過什麼膾炙人口的兒歌了?
如何評價韓國動畫片《爆笑蟲子》?
比較經典的英文童書有什麼推薦?
男孩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父親的什麼階段?

TAG:心理學 | 育兒 | 兒童教育 | 發展心理學 | 積極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