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德語詞性和根據各種詞性的變化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語序可以隨意很多,因為反正位置亂放也有性數格確定意思的。語序如果可以隨意安排,那麼句子就靈活了,包括重音,節奏,韻腳都方便安排。不僅僅詩歌里用起來方便,寫文章也是一樣的,可以不用太在意語序,反正總是可以把意思表達精確的,就是讀起來費勁些。


初到知乎,願能解決樓主的問題。

相信對於初次接觸德語的中國人而言,名詞的性都是一個讓初學者頭疼的問題。實際上,幾乎任何的語言中的名詞都可以被劃分為不同的性,即使在已經喪失了多數屈折語特點英語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名次的性的痕迹:man-he (masculine), woman-she (feminine), table-it (neuter)。但由於英語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演化為了分析語,所以名詞在語法上的的性基本與它們的自然屬性相符(但在文學作品中,許多非人類名詞也可帶有陰性或陽性,例如公獸可以被稱為he,祖國可以被稱為she,等等)。

與英語不同,歐洲大陸上許多其他的語言都還保留著明顯或比較明顯的屈折語特徵,德語就是一門高度屈折的語言,它的名詞詞性也與英語大為不同,除了可以按語義上的性別歸類的表示人的名詞外,各種非人類、甚至無生命的名詞也帶有不同的性。比如桌子Tisch是陽性,大學Universit?t是陰性,手機Handy是中性。即便是表示人的名詞中,也有語法性別不符合自然性別的情況:少女M?dchen是中性而非陰性。

關於這種語法性別存在的原因,我在初學德語階段也不是很明白,各種教科書甚至德語原文的Duden Grammatik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後來接觸了俄語,開始理解了語法性別,就是(高度)屈折語中名詞所不可缺少的屬性。它之所以往往與名詞的語義性別大相徑庭,是因為它是名詞所固有的一部分,是一種語法現象,而不能用自然性別去解釋。而它的功能就是幫助名詞在不同的Kontext下完成各種屈折變化,以說明該詞在上下文中的位置和作用。

俄語名詞的性和德語名詞的性很大的不同點就在於:它是根據名詞詞尾而非冠詞而確定的,而表明不同性的詞尾在屈折時也會有不同的變化方式,從而表明該名詞在句中是充當動作的執行者(第一格)、動作的直接承受者(第四格)和間接承受者(第三格)、還是表示所屬關係(第二格)、抑或是動作的執行方式(第五格)或者名詞的位置(第六格)。當然,俄語的這六個格的作用還不止於此。

德語名詞的性在很大程度上則需要藉助定冠詞來認定,而德語名詞屈折變格的變化也主要體現在冠詞的變化上。因此我認為德語學習者應該把定冠詞和名詞一起記住,而不是分開來學習。雖然德語中只有四個格,但通過屈折表現名詞在句中作用道理和俄語一樣。

Z.B.:

Die Mutter des Vermieters gab dem Mieter den Schlüssel. (自己造的句哈,為了把四個格都展現出來)

因為名詞有了不同的性(der die das),人們很容易就看出句中的名詞正處於第幾格(die des dem den)。當然有些冠詞在不同的屈折變化時會出現相同的形態(比如陰性單數名詞的定冠詞在第二格和第三格中都是der),但總體上,了解德語語法的人還是能夠輕鬆地看出名詞在句子中扮演的角色:die Mutter第一格,動作的執行者;des Vermieters第二格,表示所屬關係,這位媽媽是房東的媽媽;dem Mieter第三格,表示動作geben的非直接承受者(間接賓語),而den Schlüssel第四格才是動作的直接承受者(直接賓語)。

由於名詞在語法上帶性別,因此它們在句中才能把這些屈折變化表示清楚。而由於句中各名詞的作用或相互關係已經清楚,那麼句子的詞序就不那麼重要了。

我們可以說:Die Mutter des Vermieters gab dem Mieter den Schlüssel

也可以說:Dem Mieter gab die Mutter des Vermieters den Schlüssel

還可以說:Den Schlüssel gab die Mutter des Vermieters dem Mieter

在高度屈折的語言中,語序往往是相對自由的。一般把說話者想要強調的部分放在第一位。

而在分析語中,人們往往只能依靠語序去理解句子的意義:

The landlord"s mother gave the renter the key.

*The renter gave the landlord"s mother the key則讓句子的意義有了根本的改變。

總而言之,德語名詞的詞性和根據它產生的各種變化是高度屈折語的特點之一,其作用是清楚明確地表示名詞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性在此處是一個語法概念,是德語名詞在德語這門語言中,為了滿足其藉助高度屈折變化來表示語義上的變化所特有的屬性,與名詞的自然性別不可以混淆。

儘管德語名詞詞性主要依靠冠詞來鑒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規律來幫助我們通過直接觀察名詞本身或詞綴來確定詞性:

很多以-er結尾的名詞為陽性,如der Lehrer, der Fahrer, der Hausmeister, der Maler, der Putzer等表示人物(職業)的名詞和其他一些如der Computer,der Zeiger等名詞。(例外:die Schwester, das Zimmer, das Fenster等)。

所有月份和表示周一-周日的名詞均為陽性

以-or結尾的名詞大多為陽性,如der Doktor, der Lektor, der Direktor, der Rektor, der Professor等(例外一時想不起來)。

以-tion, -sion, -t?t, -ung等結尾的名詞均為陰性,如die Aktion, die Kollokation, die Diskussion, die Passion, die Universit?t, die Kompatibilit?t, die Beziehung, die Zeitung等。

動詞詞幹不變,通過首字母大寫轉變為名詞均為中性,如das Ziehen, das Verschwinden, das Laufen, das Rennen, das Surfen等。

表示一天的幾個時段的名詞除了夜晚die Nacht是陰性,其他均為陽性: der Morgen, der Mittag, der Nachmittag, der Abend。

以-tum結尾的名詞為中性或陽性,如das Wachstum, das Christentum, der Reichtum等。

以-e結尾的名詞很多為陰性,如die Schule, die Tasse, die Tante, die Schale, die Lampe, die Flasche, die Summe等(例外: das Gem?lde, das Auge等)。

帶-chen, -lein的名詞均為中性,如das M?dchen, das Fr?ulein等。

還有一些常見的、經常用作組合詞中的基本詞的名詞,其詞性最好記住:der Zug, der Schlag, die Stelle, die Lage, die Weise, die Art, der Schluss, der Tritt, der Stand等。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德語、英語、荷蘭語都屬於日耳曼語族,日耳曼語族和包含法語、義大利語等語言的羅曼語族,包含俄語、烏克蘭語的斯拉夫語族,以及包括梵語、印地語的印度-伊朗語族等等都屬於印歐語系,印歐語系源自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PIE),一種語言學家構建出來的上古語言,使用者是公元前五千年生活在東歐大草原的原始印歐人。墳冢假說(Kurgan hypothesis)認為正是這些人的擴張和征服讓現在的亞歐大陸上遍布印歐語系諸語言的使用者。

而一般認為 PIE 裡面有給名詞分類的習慣,不過給名詞分類並不是 PIE 專有的特徵,包括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在內的閃語族同樣也給名詞分類,斯瓦希里語甚至把名詞分成九類。分類的依據一開始可能是跟自然、信仰或者價值觀念有關,比如男人女人分屬陽性陰性,動者名詞(agent noun,也就是有能力做某事的名詞,比如「戰士」)屬於陽性,形容詞名詞(adjectival noun,也就是源於某事情處於什麼狀態的名詞,比如「飢餓」)屬於陰性。這一習慣被後來的大部分語言繼承下來,比如拉丁語冰島語俄語義大利語,在另一些語言中則被丟棄或簡化掉,比如波斯語英語或者荷蘭語。那些留著名詞詞性的語言非但對於同樣辭彙的詞性都不再統一,甚至連分類的方法都變了,比如巴斯克語只分動物、非動物兩性,也基本都不再能夠給出明顯的分類邏輯,或者這種邏輯已經因為太過久遠而被遺忘了,比如德語里太陽是陰性看起來很荒誕,可如果你知道古日耳曼神話里,太陽神蘇娜是女神,這就有邏輯了。

我想你現在應該明白了並不只有德語有詞性。當然我還是沒有解答給名詞分類有什麼意義

……

你知道哲學裡面有一個流派叫做「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有句名言叫做「存在先於本質」,l"existence précède l"essence——其中「存在」和「本質」兩個詞在法語里都是陰性,因為它們屬於形容詞名詞——扯遠了,總之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我們生下來沒有什麼意義,預先假設我們的生命是有意義的,是沒有意義的。你莫名其妙就這麼存在了,沒有人知道你為什麼活著,你活著也是找不到答案的。至於你的存在最後會產生什麼意義,也就是,你會有怎樣的「本質」,那都是以你存在為前提條件的事情。

在歷久經年(讀作:大概一年)困擾於德語詞性何以如此這一問題之後,我想我只能用同樣的存在主義態度看待德語詞性:它就這麼存在了,並且延續到了今天。它有什麼意義么?我覺得沒有。可是它一定要有什麼意義么?我覺得也不必。你說中文裡量詞有什麼意義么?我覺得其實沒有。偏旁有什麼意義么?我覺得可能也沒有。可它們都是給名詞分類的實實在在的系統,而且比德語詞性複雜得多。

至於「根據各種詞性的變化」學名叫做「屈折」(Inflection)。請根據這個關鍵字請自行研究吧,看一遍維基就大概明白了。

本版同文其他答案所謂「(語法)詞性使得德語(或屈折語)的語序可以隨意處置」的觀點或許就是詞性因為其「存在」而產生的「本質」。畢竟,沒有語法詞性的語言同樣可以屈折,語法詞性也並不一定要在屈折語中才能出現。而且語法詞性的存在也並沒有阻止大部分印歐語向分析語轉變。


der die das 是哲學意義的存在。


推薦閱讀:

在德語世界,有沒有類似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這種類型的、水平的雜誌報紙?
如何正確利用好《走遍德國》這套教材?
學習半年德語,自己的發音感覺和英語一樣(沒有電影里聽到的那種效果)是因為什麼?怎樣改善?
多鄰國(德語)通關後大致是什麼水平?

TAG:語言 | 德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