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知乎上純屬個人經驗的沒有給出科學依據回答?

這些回答的可靠性是否偏低?


常聽說,錢買不來幸福,也常聽說,科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說錢買不來的幸福的,大多是屌絲,或者富豪偶爾的反思

說科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大多是文盲,或者孔子蘇格拉底類自謙的大家

(吐槽,不要解讀,不要咬我)


尊重科學是好的,但也分兩種,一種是對科學的敬畏,另一種是對科學盲目得敬畏而貶低其他。認為只要是科學的就是好的,而個人經驗什麼的不值得看。

《社會性動物》的作者,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提到過五種宣傳的性質

第二種就是: 與生動的個人經驗相聯繫的宣傳對人的影響更大,還是以大量確鑿、無可指責的統計數據為依據的宣傳對人的影響更大?

假設個人經驗是個人數據,統計數據是普遍數據。

舉個買汽車的例子,如果新聞上統計某個牌子的汽車1000輛裡面有2輛質量不合格,你可能沒感覺。但是如果你同事正好買了這輛車,那麼他的不幸遭遇將會對你影響至深。

結論是由於其生動性,往往比理性數據的影響大得多,並且事例越是生動形象,勸導效果就越好。

其他相關的,

增加宣傳有效性(贊數)的關鍵因素:

1)宣傳源(誰說:大V和普通用戶的區別)

2)宣傳的性質(怎麼說)

3)接收者的特點(對誰說:誰在TL上看到這個回答)

大家如果對社會心理學感興趣,可以去看一下這本書,我覺得好多知乎提問的答案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

社會性動物 (豆瓣)

我們畢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相信其存在不是荒謬的 (評論: 社會性動物)


對於能給出有科學依據的答案的問題,個人經驗肯定是沒有科學依據準確。

但是

  1. 不是所有問題都能給出這樣的答案,即使能給也未必能碰到能給的人,如果沒碰到這樣的人,看看別人的個人經驗又何妨?
  2. 如果有人給出了有科學依據的答案,那其它講個人經驗的答案還有用嗎?當然有用,科學依據給出的結果更加可靠,但是往往人們只能理解那個結果,不能理解背後的科學邏輯,因而缺乏真實感。如果有一個同樣符合這個可靠結果的個人經驗,就能使讀者更立體地理解這個結果。
  3. 甚至有的時候個人經驗被打臉了,也能指出一個誤區,以防別人掉進去。
  4. 有科學依據的答案一定可靠嗎?按定義來說,是的。但是那些答案真的是「有科學依據」嗎?你能分辨得出嗎?這不一定。當一個有科學依據的答案與絕大部分個人經驗相衝突時,你要考慮那個科學依據是不是有瑕疵。常常,我們無法達到絕對的科學。也就是說,個人經驗能充當一定強度的對「科學依據」的驗證。


寫不寫回答,是他的自由;認同不認同,是我的自由。


某些經驗,價值連城。

某些科學,就是經驗。

缺少思考的頭腦,連朋友圈都會深信不疑,又何必糾結是科學還是經驗?


因為代購和朋友產生的齟齬。

婆媳的衝突。

宿舍的鬧心,不團結。

戀愛的困惑,婚姻的矛盾。

說說你在知乎推薦下買過的好用與不好用的東西。

等等等等。

這些有啥科學依據?不就是人生經驗,前人血淚?


這其實和知乎的性質有關。剛接觸知乎的時候我以為知乎就是一個獲取知識的平台,後來時間久了,我覺得知乎更是一個發散思維,獲取不同觀點,尋找看問題不同角度的平台。而單純的獲取知識,果殼,甚至百度百科都更簡潔明了。

知乎上提的很多問題沒有唯一答案,不是用一條科學理論就能解決的。一件事你看到了A面我看到了B面,都各抒已見挺好的。至於個人經驗,我們學會的很多人生道理不就是從中總結出來的,科學家研究的知識也是由生活中的實例、疑問而展開的。以個人經驗做引,引申出答案,個人認為不必一味排斥。


所有的個人經驗都是帶有情景性和偏好的,個人經驗包含個人關係、經歷以及決斷能力等諸多因素,場景難以再現,參與者不同結果也可能不同,例如,

別人家的小孩,別人家的男/女朋友,別人家的老闆等等,尤其是這種場景轉移甚至偷竊了問題的真實答案,把一個不確定的可能帶來的問題轉移到了已經發生的,有了凝固在過去時間裡的場景,等於改變了問題本身,因為問題發生了改變,由詢問未知變成追溯歷史,所以帶有個人經驗色彩的答案除非是經過哲學思考的,或是場景偏移不大,且對詢問者而言具有操作性的,不然都不具有太大價值,只能說,有這麼一回事兒,你能參考參考,未必符合當前所需的

順便說一句,如果你認為科學能覆蓋生活,我不得不說 too youg too simple so native


  • 正如泰勒本人在《科學管理原理》中所言:「科學管理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但是,在任何地方,「只要選擇用科學管理的原則取代單憑經驗的老辦法,情況就會獲得改善。」以科學取代個人經驗判斷」。「以科學取代個人經驗判斷」。
  • 科學不是排斥經驗,而是熱愛經驗,但是,需要對人類自身經驗進行升華,升華的手段只能唯一:邏輯和實證。科學就是在這些生活現象基礎上,抽象出了更本質的內在的原因:力和功。科學網—科學與經驗
  • 由於科學普及工作不夠廣泛深入,相當多的人並不了解一個普遍適用的科學思維方法,那就是個例不能代表一般.人們往往不自覺地把個例做為一般來宣傳,將個別現象簡單地理解為可以指導一般.
  • 對我個人來說, 《幸福白頭偕老的科學》可以給我提供很好的指導性建議。 比起親朋好友的要靠譜一些。 或是兩者互為補充。 一個實證的, 一個定性的。
  • 健身領域的說, 科學的原則, 科學的書籍, (當然, 這個健身, 健美, 飲食的科學這幾十年是進步, 變化很大的。e.g. 膽固醇已經從限制攝入的名單中取消了(美國fda日常飲食推薦)。 現在也越來越注重, 肌腱肌肉軟組織協調發展, 靠自身體重訓練。(囚徒健身)。 現在自己可以做倒立撐, 單手俯卧撐, 頂橋, 沒有受過傷。 不科學的訓練, 很容易受傷。 普拉提對我幫助也很大。
  • 學習英語方面, 科學的指導有。 二語習得理論, 國內的漏屋, 原典英語, 韓國的《千萬別學英語》, 這些強調先聽為主的理論和方法, 我也受益很多。 在語言學習方面, 頂尖的研究已經到了腦神經科學這個層次, 英美國家的科學成果必須為我們所用啊。對我來說, 一年的學習, 已經可以無障礙的聽懂老友記。 純聽, 不看字幕。 英文字幕也關閉
  • 好多了。 這個社會, 這個世界, 科學沒涉及的領域太少。 互聯網時代, 最好的事情, 對我來說, 就是可以查一下:這個東西(科學的話)怎麼學?怎麼辦?怎麼做?


至少那是那個答主的一片心


首先很多問題問的就不科學


愛信不信


科學依據難道不是別人的經驗嗎?難道是憑空出來的


我上過當 然後告訴你前面是個坑 你覺得我的經驗還不夠嗎?


什麼都要科學依據,活著不是太無趣了么?

做你認為對的事,學你願意學的知識。


推薦閱讀:

在知乎上,你為什麼不答題了?
知乎上回答問題數量最多的人誰?
怎樣在知乎答案里使用鏈接?
知乎上有哪些得票不高的美食類的好答案?
為什麼知乎都是些說教和矯情者,或是些吐槽帝,解答沒有建設性,缺乏理性與專業?

TAG:經驗 | 知乎回答 | 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