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業版的《微觀經濟學》比較難懂么?
備考中,之前準備報考的學校指定教材是范里安版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這本書應該是公認的難度比較高的微觀經濟學圖書吧?)後來換報考學校後,指定教材變成了高鴻業版的《微觀經濟學》,問題來了:我發現自己完全沒法理解這本書想說什麼!
相較於范里安版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中一脈相承的經濟學思想,這本書讓人有拼湊之作的懷疑。最主要的問題是: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閱讀起來極其不通暢。之前讀范里安版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時,可以以很快的速度閱讀,可是現在卻要像個小學生一樣用筆指著字來讀,而且讀完一行後,發現自己什麼都沒讀懂!給人感覺這本書就是不跟你好好說話,很簡單的東西,偏要用一堆晦澀難懂、理解起來有障礙的定語去修飾,而且經常糾纏於非常無聊的技術細節(對經濟學整體思想毫無幫助),當然了,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想問問知乎上各位大神當年學習這本書的時候是否也有類似的感覺?
和題主經歷類似,我剛開始準備考研的時候指定書目是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後來換了學校,也換成了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所以就談談我讀這兩本書的感受吧。
首先簡短的回答一下題目:不,高鴻業的書不比范里安的難懂,甚至我個人認為前者要簡單得多。
評論一本書難還是不難,真的不太容易找得到統一的衡量標準,因為難易是很主觀的評判,書本身的情況只是一方面,更要受到讀者的閱讀量、知識儲備、思維方式等等的影響。題主先別急,不是說你的知識儲備啥的不夠所以看不懂,基於你認為范里安的書更簡單,我倒覺得問題可能出在思維方式上了。 我只說說在我的理解中這兩本書各自的特點,至於究竟孰難孰易,恐怕還得題主自己判斷。高鴻業是最早將西方經濟學引入中國的學者之一,1946年就去美國讀經濟學了,《西方經濟學》這套教材是1996年印刷的第一版,我看過這套書的第四版和第五版,除了開本變大,排版、字體、頁碼、附錄略有不同以外,基本沒有什麼區別。根據我們老師的說法,最新版和第一版也沒有大的區別(他甚至覺得還不如第一版好)。羅里吧嗦說了這些,我是想表達這麼個意思——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雖然你拿到手的是當年或去年的新版,但其實是一本老書了,因為老,所以它跟不上最新的經濟思想變化;因為老,所以沒有人敢輕易推翻,不斷的修訂也只是換湯不換藥;因為老,所以受政治因素影響比較深(官方評價這兩本書的兩大特點:1.參考廣泛,尊重原著;2.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關於政治因素,你看過這書,肯定記得開篇和結尾的章節講的啥,咱們就心照不宣笑而不語了吧。
這套書的編寫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教材,長句太長看不懂,短句太短看不懂。過於注重概念性的涵義而非實際應用,下定義太多描述性講解太少,通篇就像標準答案似的有一說一,不像給人講知識,倒像說明書。另外舉例死板,讀起來乏味不堪,宛如酷刑。 你說的「拼湊之作」完全是可能的,這套書雖然署名高鴻業,但實際上是一個以他為核心的編寫小組共同完成的(看扉頁,主編高鴻業,編寫還有四個人呢)。我不是要詆毀各位前輩,但想想我自己group work的經驗——如果小組裡全是中國人,那肯定是把任務平均分割一人干一份最後加起來就算小組成果了——如果老前輩們也是這樣編寫這本書的,那拼湊之感當然無從避免。 另外作為一個數學不咋地的經濟學學生,我格外注意教材的數學內容。高鴻業這本書里用到了很多的數學推導,看起來很嚇人,因為沒有太多講解直接就是啪啪啪的字母公式,微分積分搞得很熱鬧,但如果你拿起筆實際劃一划就會發現根本不難,只要高數低空飛過(比如我)的水平就能理解。我覺得經濟書里的數學要求低有三種可能性:第一,本身這個理論就不需要複雜的數學模型;第二,作者是高手,深入淺出的用簡單的數學把複雜的事兒說明白了;第三,數學模型沒有把問題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這本書里的數學模型(或者公式)我不敢說都不好,很多還是很不錯的,但仍然存在不少連我這個數學白痴都能看出的雞肋,這些內容雖然貌似頗有道理,邏輯也無懈可擊,但實際上推了跟沒推一樣,一點也沒幫助理解經濟理論。(宏觀部分講消費和儲蓄那裡有好幾個公式就是廢話,因在此僅談微觀,就不贅述了)再來看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先從題目上就清清楚楚的能看出來,現代觀點,從現代的視角出發來談微觀經濟學,與時俱進,多好。另外不知題主有沒有看這本書的前言,我的書是第八版,書的前面不僅僅有當版的序,還收錄了之前若干版譯者的前言,裡面仔仔細細的闡述了每一個版本做了怎樣的修訂,如何考慮了最新的經濟學研究成果,並且提到了很多其他經濟學家的著作作為參考。雖然譯者前言與范里安同志無關,可是稍微想想也知道,只有原書編寫的嚴謹,修訂的認真,譯者才能從中不斷體會到新的東西,像高老先生那本書,別人我不知道,反正要是讓我來寫修訂前言,恐怕只有一句話——「無他,唯臉越來越大耳。」。仔細的修訂對於書為什麼重要?不僅僅是糾錯或者加入新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修訂應該是作者回頭重新思考這本書的過程,我記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老師說,他每個學年都要重新備一次課,其實講的內容不變,面對一無所知的新學生,根本沒有重新備課的必要性,但從頭重新做一遍,能夠迫使自己對所有問題再做一次分析,也許這一次就能有不同的看法,修正之前的錯誤,發現新的觀點,或者更加深刻的理解,對於自己和他人都是提高的過程。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你感覺到看范里安的書很順暢——因為范里安自己已經把這本書梳理了八次了。
再看看范里安這本書的數學內容。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范里安對於數學模型的巧妙處理,首先他摒棄高數講完了所有的知識點,然後在每章的附錄里補充了高等數學的推理和模型,而且配套練習冊也是這樣安排的,大多數題目用初等數學就可以做出來,但每一章大概還有一兩道題需要用高數,旁邊也都做了標註。打個比方,同樣是算矩形面積,小學生可以用長乘以寬做,大學生可以畫個坐標軸用定積分做,但殊途同歸,都能得到正確答案。數學只是工具,大家選趁手的就好,不用盲目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但對於作者來說,必然需要水平很高才能給讀者提供樣式不同但效果都不錯的武器。不知題主是否知道有一本書叫《高觀點下的初等數學》,我覺得范里安這本書可以叫《低起步的中級微觀經濟學》。開頭我說了難易是主觀判斷,不好說哪本書難哪本書易,我仍然堅持這個觀點,但如果從經濟理論的角度來說,高鴻業的書講的是初級微觀經濟學,范里安的書是中級微觀經濟學(當然還有些書講高級微觀經濟學)。我曾經問過老師區別在哪裡,他說一般認為數學模型要求較高,分析較為複雜的就等級更高。比如說斯勒茨基方程在范里安的書里用了整一個章節來講,很明顯是重點,但在高鴻業的書里只在頁腳附註里提到了而已,並不做要求。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可以認為范里安的書比高鴻業的更難。
撇開難易不談,如果確實需要把這兩本書看懂怎麼辦?我自己不敢說真的看懂了,但從閱讀體驗上說,我覺得題主可以試著用不同的方式對待這兩本書——雖然它們講的理論差不多。
首先是要勤動筆勤畫圖,這一點對兩者都一樣。數學推理且不談,反正這事兒我也不擅長,但好好畫圖真的給我幫助很大,很多圖看一遍過去你覺得理解了,其實你沒有,耐下心來自己畫一遍才能體會到裡面的精華。比如高鴻業書里的壟斷競爭廠商的長短期均衡那兩套圖,如果你畫線的順序錯了最後很難恰好均衡;而要畫對順序,就必須理解長短期內的均衡到底是怎樣的過程,究竟是誰決定誰的。還有斯勒茨基方程,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光看書上的幾條線似乎不難,但合上書很容易又攪亂了,不如動手把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自己推一遍,馬上就門兒清。有時候我覺得理解好一幅圖,就能很輕鬆的弄明白整整一章的內容。 第二,看高鴻業的書要背,一定要背。當然背到什麼程度請參考你報考學校的歷年真題,但我想選擇這本書作參考的學校恐怕就是願意考名詞解釋這種「死」題的學校,所以相信我,對待這本書切不可看懂了就算,條條框框的東西該記就辛苦一點記吧。而看范里安的書呢,一定要理解,做做配套的練習冊你就明白了,光知道書上在講啥可不行,甚至全背下來也不行,練習冊有些題目貌似簡單(主角都是小花小熊瑪麗傑克之類的,特可愛),但如果沒有真正搞懂做出來就一塌糊塗。既然高老先生的書有那麼多缺點,為什麼眾多學校將它定為考研參考書呢?我個人的感覺就是,容易備考,容易出題。范里安的書噼里啪啦就讀過去了,學的是很開心,但要找出考點很難,也就是說雖然你感覺自己學會了,可拿不準會怎麼出題;老師也一樣,看了半天不知道該怎麼考。但高鴻業的書就很好,隨便一翻就全是考點:先從附錄中英文對照表裡搞幾個名詞解釋,再把黑體字一二三四五拖出來搞一道「請問XX有幾點意義」的簡答題……對於中國的考試,還是中國的教材比較配套。
以上分析僅針對高鴻業的微觀部分和范里安微觀的對比,宏觀不談,宏觀理論分歧太大,你看不同的書有可能講的完全不一樣,要比較起來太困難了。另外推薦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很有名,不是說那本書比這兩本就更好,風格不一樣,曼昆的書基本不像教材,可以放到床頭隨手抓來看一看。
對經濟學認識淺薄,僅僅是因為和題主的經歷相似,才有感而發羅嗦了這麼多,希望你看的還滿意。另盼高人批評指教。我做完了曼昆,薩繆爾森和范里安的課後題,學習指南,我上課用的教材是高鴻業。雖然我也不得不吐槽高鴻業的教材寫得比較無聊,但是我認為採用高鴻業的教材不無道理,甚至高鴻業教材也具有美國教材不具有的優點,一句話概括就是:
符合中國人的邏輯,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這對於中國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非常有幫助。
1 如果你做美國教材的課後題,范里安還好一點,薩繆爾森最強的感覺就是一做課後題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為什麼?課本寫得熱鬧,但是作為中國人,你覺得知識體系是鬆散的;甚至薩繆爾森裡面還涉及到一些講的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做了課後題更讓你覺得看不懂答案,這個時候對照著高鴻業,你會很容易找到答案。
2 高鴻業的總結作用非常強,在看完了曼昆和薩繆爾森之後,是應該看看高鴻業的。我問你,曼昆薩繆爾森是不錯,你看完之後能給我系統的說一下微觀經濟學的知識框架結構嗎?你能清楚課本到底說了哪些大問題,哪些知識點之間是聯繫的,互通的?我看了三遍還沒有形成知識體系,但是高鴻業寫得非常符合中國人邏輯,你看一遍過去,是很清楚講了什麼的,適合中國人的教材,存在就是有道理的,尊重國內教材,不要盲目全面否定高鴻業。
說了高鴻業這麼多好處,但是我認為高鴻業只適應付考試這樣的複習工作,還有你需要整理思路的時候。曼昆講解的比較讓人好理解,薩繆爾森的對於將來要做學問的幫助很大,很多博士生都裡面發現了很多問題。范里安的是進一步解釋你初級教材的困惑的,同時初級教材很多知識點之間的聯繫也在范里安裡面說明了。
之所以要感謝高鴻業教授,大概就是當你在零碎到極致的外文教材的迷宮裡掙扎時,有個閱歷豐富,思想深刻的老先生告訴你:
看,這是地圖。
感謝高鴻業教授,至於說其中時代限制而造成的一些觀念上的落後或狹隘。我倒想說:
教育本來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巨人看不到的你看到了,這才是教育。這是我們的教材,,表示自己看覺得很難把知識串起來 ,各種公式總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看起來好像是很基礎的概念但是做題總是無從下手
感覺大家還是批判這本書的多。但是一本教科書的語言如果不能言簡意賅且表達精確,怎麼又能夠作為嚴謹的教材推廣呢...裡面的文字是比較枯燥,但是絕沒有到看不懂的地步,自己不願意花時間看懂,那就沒法了。
西方學者是寫大白話的多...看起來很有趣,但是你要熟練掌握每一個概念且要能夠準確表達,不還是得下苦功夫理解計算么,淺嘗輒止只能用於平時吹牛逼,而沒辦法提高自己在經濟學方面更高程度的理解啊。
與其自怨自艾,把對考試的怨念發泄在對教材的批判上,不如靜下心來好好看看書。經濟學的教材有它的階級性,不論姓社姓資,都有意地迴避了一些問題,只有兩邊的書本都了解,才能有個更加全面的認識。高鴻業的微觀經濟學邏輯思維很符合中國人。剛開始學習你也許會覺得摸不著頭腦,然而越到最後,你會發現所學的內容可以完美的連成一條邏輯主線。
給幾條學習微觀的tip:一定要看書!!!書是最基本的。概念牢記,時刻扣住概念。做題很有效喲。希望能夠幫助你,嘻嘻~高鴻業的宏微觀至少讀了二十遍,考研的指定教材,基本上很多地方可以直接整篇整段的拿出來當答案,高的書總結性很強,框架性強。
范里安的書冗長如果不是指定教材極不推薦,相反我覺得高鴻業的書和范里安的難度相同,從框架上中級以下微觀內容都涵蓋了,更適合應試看起來效率也更高。
大一初級微觀教材用的高鴻業,宏觀用的曼昆,大二中級微觀用的范里安
個人覺得高鴻業比范里安好懂,高寫得比較繁但是耐心看看就能懂他的主線了,范里安我比較難跟上他的思路……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大二沒時間看書了。
曼昆的書我們微經老師說是睡前讀物==
我是先讀了曼昆的書,再讀了高的。如果之前沒有對經濟學的基本輪廓,高的書是比較難懂的。但我覺得它難懂的地方主要在於語言的彆扭和枯燥…比有些翻譯外國的版本都拗口,充斥著很多翻譯腔和雙否之類一不小心就看走眼的句子。其次是由於它的知識比較密集,不像曼昆的版本有很多鋪墊和解釋。但比較來說,我覺得高鴻業的書乍看之下覺得不知所云,但看著看著會覺得體系很規整,架構很清晰。
總之各有所長吧,但還是建議不要第一本書就看高。
嘿呀我們用的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我在複習的時候看高鴻業的微觀經濟學還好吧我們的老師也說過課下你看高鴻業版的更符合中國人思維雖然平狄克的全英文版我基本上算是白買了但中文還是好好看了的光從書的厚度來講我認為高鴻業的更讓人有想讀的慾望內容上其實都一樣的
多換幾個版本可能更好理解吧
寫的繁複不說 還有錯
周一就要考這本書了,抱著啃的我想狗帶。說多了都是淚(′△`)
我讀過高鴻業的書,如果你真的想學好西方經濟學,勸你還是把高書 勤讀幾遍。翻譯的美國的教材,我覺得不適合中國人學。
EZ
大一我們學了高鴻業的微觀和宏觀大二我們學了范里安的微觀用我們老師的話說高鴻業版是范里安的基礎雖然我覺得都很難
哪些學校考 范里安 呀~
推薦閱讀:
※國富論看不懂怎麼辦?
※《國富論》這類書對我們到底有什麼用?
※怎樣評價奈特的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
※《資本論》誰的譯本最好?
※從心理學和經濟學角度來分析,「免費」造成什麼影響?
TAG: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