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是怎麼產生的?人為什麼會懶惰?

最後,請各位分享下自己戰勝懶惰的經歷經驗和心得吧


拖延的基礎,實際上是對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說完成任務是走 過一塊一人寬、十米長的厚木板,那麼當它放在地面上時,幾乎人人都可以輕鬆地走過。但對結果的高期望則像是將這塊木板架到了兩座高樓間十層樓高的地方,於 是我們會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敗或害怕成功(比如我有時偷偷希望實驗不要成功,這樣我就可以不用面對之後更大強度的後續實驗,其實是害怕失敗的一種變 體),於是我們甚至不敢向前邁上一步。而deadline則是身後的一團火,當它離我們足夠近時,害怕被燒著的恐懼感戰勝了對掉下去的恐懼感,於是我們一 下子沖了過去,在deadline前趕完了任務,儘管質量很難說。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包括我自己)甚至很享受那種 deadline過後突然一下放鬆的感覺,而且拖延的結果有時反而挺好(比如我本科時寫實驗報告,如果我拖到最後,我往往可能因為能夠和其他人討論並參考 其他人的觀點而比我先完成要寫得更全面更好)。這種時候,我會在心裡表揚自己很有「效率」。同時,長期這樣下來,儘管我不願承認,但我潛意識裡確實覺得自 己如果花了很多時間成績卻平平,會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於是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強化的拖延——即使結果不好,我也可以說,那是因為我沒盡全力,如果我 真正努力,肯定會結果很好的(心理學上的高自尊人格)。

更多請看我的博客:http://tsingroo.sinaapp.com/?p=78


據稱物質都趨向於能量最低的狀態


不存在真正的懶惰,畢竟在生活中我們很少見過有人選擇像豬一樣地生活。

我們日常生活所說的懶惰,更多的是指拖延,而拖延和衝動高度相關(以進化論分析,拖延症對基因的存留有多大貢獻,為何現代人會有那麼多人有拖延症? - 進化論這個回答里有),本質上都是在及時行樂和延遲滿足之間選擇了前者。

人們有時會感覺到身體中就像是有兩個自我:一個想要乾淨的肺和健康的身體,另一個則想要吸食煙草;一個想要苗條的身材,而另一個則想要吃甜食 ;或者一個渴望通過閱讀亞當史密斯關於自製的學問來提高自己,而另一個則寧願看會兒肥皂劇。兩個自我為爭奪對身體的控制權而相互競爭。靈與肉,縱情聲色與克己自製,鬥爭經久不息。是現在就獲取一元錢,還是等待明天獲取兩元?是及時享樂,還是投資一個不確定的但可能獲益更多的未來?似乎人們更傾向與前者,畢竟,吃在嘴裡的肉才更實在,學校有再多美女又有何用,如果我依然孤苦伶仃。

在現代環境中,人們有了更確切的關於未來的知識,及時行樂似乎不再是理智的選擇。但我們生活在遠古時代的祖先,面臨著環境中太多的不確定性,追求眼前利益是恰當的也是適應的,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能否活到明天,那些及時享樂的個體反而更可能留下後代。我們的心理機制恰恰是在漫長的遠古時期,為適應那時的環境而形成的。

即便是在今天,我們仍有可能被專家知識所愚弄,吃蘋果要不要削蘋果皮的問題困擾了一代人。


光是「懶惰」一詞的心理學操作定義就有得討論的。有哪些情況我們會認為是懶惰呢?

1. 拖延(明明應該著手的一直擱置)

2. 怠慢、不作為(明明可以出點力的但選擇袖手旁觀)

3. 努力、勤奮的反義

4. 其他...

1. 對於第一種情況,前面已經有人描述過了。對於拖延有一種觀點很有趣,它認為,拖延其實是潛意識裡不自信自己能夠很出色的完成,因此故意拖到不夠充分時間才開始動手。是幫自己找借口的一種方式,「不是我不行啊,我只在那麼點時間完成的。「這樣結果好與不好,心理上都比較能夠接受,不會對自己的能力和信心有傷害。推薦大家看《拖延心理》

這種心理更深層的原因是可能是因為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這可能跟其激勵成長的模式有關,即大部分對我們產生激勵作用並塑造了我們行為的激勵方式是什麼。或者簡單點講就是我們最能被激勵,或最容易被激勵的方式是什麼。如果是外激勵模式的,即更多時候是受他人的表揚、肯定(家長、老師、老闆),他人給予的物質獎勵等等,這類人做一件事最在乎的,就是能否得到外在的肯定,而不是自我內心的體驗,所以其追求的是別人眼裡是否成功,而究竟事實如何或者自我心裡判斷的結果如何,都沒有別人怎麼看來得重要。

因此,在這種模式下面對我們沒信心做好的事情,我們會有很多應變手段讓自己在別人眼裡輸得不是太難看,拖延就是這麼一個應變手段而已。」因為是拖到沒時間才沒做好的,不是能力有問題「,或者」即使拖到這麼點時間也做到這樣,如果時間充足會做得更好。「

2. 對於第二種情況,可能是群體中的責任分散效應,即當一件事不是自己一個人的責任,還有其他人幫忙分擔責任時,個體就容易偷懶。這點相信大家都在各種場合有過很深刻的體會。

3. 不努力和不勤奮的情況就更複雜了。因為」勤奮「是個社會學定義,而且標準不同。動物沒有勤奮不勤奮,懶惰不懶惰之分的,其生理結構和生存模式決定其看起來是否勤奮或者懶惰。不過類比一下也適用,如果一個人生存環境比較惡劣,不做就沒得吃,那自然也會勤奮一下。所以有的人懶惰,可能是因為懶了自己也生活得好好的,沒什麼特別壓力促使勤奮。這也可能跟成就動機有關,畢竟人不是動物,除了追求吃飽飯,還追求點成就感。但每個人的成就動機有高低強弱之分的,通俗點說,有的人容易安逸知足,追求不高,自然也就相較有的人懶惰了一些。


先上結論:這是因為人的動物性和人性,或一種人性和另一種人性之間的矛盾。

我們都知道,人身上有動物性,也有建立於動物性基礎上的人性。因動物性,人得以生存;因人性,人得以發展。現在人們可能以為人性的力量非常強大,除了吃飯喝水睡覺這種為滿足人類最基本生存需求而產生的行為之外,其他的行為,只要自己願意,完全可以在相當程度上進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例如,人類不會去搶奪同類的食物(除非處於極度飢餓狀態),也不會因為動物身上樸素的繁衍後代本能就在大街上隨便拉個人當街求愛+啪啪啪。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人性還是無法壓過動物性,比如樓主問到的懶惰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懶惰是人類動物性的充分體現。從動物的角度考慮,人只需生存,生存需求包含以下方面:

1.對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質的需求,如水、食物、可供睡眠的場所。

2.對安全的需求。

如果滿足了這兩個方面,動物性的任務就算完成了。在此之上,我們身為人類,會有各種各樣的理想,如創立文明、規劃制度、建設聚落,以及賺取財富、進行科技探索和文藝創作等,這就是「人性」的事兒了。動物性驅使我們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人性驅使我們創造一個動物們根本不可能想到的美好世界。人性「認為」我們應當積極進取,儘可能地實現我們作為一個人為自己設立的目標,但動物性卻不這麼「認為」。剛剛已經說過,從動物的角度考慮,人只要能生存下來就行,所以超出這個目的的任何行為,在動物性「看來」都是在浪費時間和能量。舉例來說,某人在一個冬日的早晨醒了,明明已經到了該起床的時刻,但這人就是「懶得」起,因為怕起來以後的一陣寒。從根本上說,這就是因為他/她即使呆在床里也能保證自己處於生存狀態(除非他/她餓得快死了),而起來後要在寒冷中進行穿衣晾被子之類的動作,在此過程中他/她會因寒冷而消耗自己身體的熱量,所以什麼起床忙工作忙念書之類的「人類想法」,如果不夠堅定,是根本無法打動這個人的。但是,如果他/她被人用槍指著腦袋,如果不起床就會被打死,或者這人窮困潦倒,當早要去做的工作是他/她謀生的唯一希望,而老闆還嚴禁分毫遲到,你看這人會不會一骨碌爬起來?

以上就是對因動物性勝過人性而導致的懶惰的分析。

除此之外,我們還知道另一種懶惰,這就是由人性之間的衝突產生的懶惰,直白點說就是一種慾望勝過另一種慾望時產生的某種不願做某個或某些事情的狀態。這話聽上去像是廢話,因為在很多時候,任何人都能看出來,懶惰不就是因為喜歡干一種事情勝過喜歡干另一種事情而產生的情緒么?

但是既然有「一種慾望勝過另一種慾望」這回事,就說明不同慾望之間在吸引人的程度上存在差別,那麼分析這種差別就是有意義的。

再舉個簡單例子:

某人一早起床後,本打算好好學習,但穿衣時突然想起某網遊的每日任務還沒做,於是最終就去專心玩網遊而把學習往後推了。在別人(可能也包括自己)看來,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懶得學習」的表現。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這個人玩遊戲的慾望大於學習的慾望,而出現這種大小對比的原因,則是遊戲相比學習能給人提供一種更現實、更具體、更近在眼前的獎勵(我以前就一直覺得自己遊戲玩久了就會越來越上癮,而對那些通過長久努力才能收穫成果的事業失去興趣,因為遊戲玩得越久,「近在眼前的激勵」這種概念就會越來越強化,而長遠的激勵則會越發黯淡。 這個視頻里有對此的科學論據(在靠後的地方) 【BBC地平線】電子遊戲真的那麼有害嗎【雙語字幕】【720P】)。當急功近利的人性戰勝了理性,懶惰就無可避免。而戰勝一切懶惰的最好辦法,就是通過不斷培養自己的理性而讓自己的精神變得強大。具體做法因人而異,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我會在「怎麼克服懶惰」這種提問格式的問題下回答,樓主想要了解的話,可不要懶得去看哦~


個人淺見,所謂懶惰應該是人衡量付出與回報的性價比之後的選擇。

如果彎腰能撿一萬元,窮人自不會懶惰,比爾蓋茨會懶惰;如果動動滑鼠就能在屏幕上成就心中理想,青少年不懶惰,老年人撇撇嘴。

聽說通過十年努力,或許也能讀個博士進入500強,迎娶白富美,可為什麼不趕緊起床呢?那是因為自己只相信短期的獎勵兌現,長期的兌現有太多不確定性,再說努力了也未必成功。

人在未知面前,有人選擇擁抱不確定性,有人選擇迴避不確定性。迴避不確定性的多是庸人,擁抱不確定性的運氣好的成功,運氣不好的也有各種各樣的死法,即便是庸人也是有故事的庸人。

總體來講,這就是個個人選擇,而形成這套選擇方法的根本,又在於自己的三觀,而三觀的形成跟成長的環境密不可分,跟父母的言傳身教密不可分。

所以你懶惰不因為你,原因來自20歲以前你所接受的教育,更確切的說因為父母居多。

要想改變,意識上要逐步接受長期的付出與巨額的回報,可以從把長期分解成中短期目標,學會獎賞自己一點一點兒來。等你通過三十年努力,達到人生頂峰,自然會把長期回報的這套法門傳授給你的孩子。


因為動機吧,記得自己做個一個夢,路上灑滿了100元一張的鈔票,走一段就可以撿到一張,這樣走,走了很遠,也一直往前走,一直走到睡醒了。

假如把這個場景切換到看不見水源,看不見盡頭的沙漠,就懶得走了。


懶惰是雄心和沮喪相混的一個信號,一個人野心太大,以至於他看不到任何實現的希望。

by阿德勒

最後推薦一下《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吧,也是這句話的來源,看的時候覺得自己躺槍無數。


懶惰是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學習上或者生活上不思進取,該做的事情不想去做,不懂得超越自我。

事實上,說一個人懶惰倒不如說這個人具有懶惰心理,那麼一個人的懶惰心理是怎麼來的?難道人們不知道懶惰的壞處嗎?懶惰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疲勞

當人長時間地重複做同一件工作時,就會很快地感到乏味和厭倦,因為這件工作已經沒有新鮮感,這時就出現了心理疲勞。

人所處的外部世界是時時刻刻無窮變化著的,我們也經常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即使人每天做同樣的工作,這種工作對他來說每天也都應該是新的。

為什麼人還會感受不到這種變化而感到心理疲勞呢?這是因為人的感受力是比較遲鈍的。對事物的細微變化感覺不到。而人感覺的遲鈍其實是由於人的身心受創而產生的潛意識所導致的。

另一方面,由於教育的局限,人們還有「不要這樣做」,「停在這裡」「別動」等等具有否定意義的潛意識,這類潛意識所起的作用是使人的思維與行動停留在一個地方而不去想新的東西,不想干新的事業。

綜上所述,懶惰其實就是各種稀奇古怪的潛意識在人腦中綜合作用的結果。


1. 自我設陷Self-handicapping。心理研究發現一種「自我設陷」現象。拖延的或「懶」人,是因為很不願意承擔自己努力了而得不到成功的風險。因為如果努力了還不成功,就會證明是自己能力不行或不夠聰明,比起被說「懶」更難接受。而懶或拖延到事情做不好了,自己可以解釋為沒時間了,控制力不行,意志力不夠等等原因,這都比承認自己「笨」要更好接受。所以自我設陷的人,不僅表現為「懶」和拖延,還有可能表現為一旦遇到壓力或期待,會表現出身體上不舒服,情緒上受挫折等等,總之要提前找出各種這種事情沒辦好的理由:不是我智力能力不行,而是其它各種原因。

2. delay of gratification對於延遲滿足、未來不確定性的一種本能的博弈。前面很多達人提到了這一現象,我就不贅述了。

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是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件事的估計。比如甲乙兩個人,可能英語口語水平都一樣,他們要去參加英語演講比賽,但是甲自我效能感高於乙,就是甲就相信自己能夠得到好成績,而乙不相信。那麼自我效能感高的甲就會更積極地投入演講比賽的準備,乙則會「懶」得準備,因為他覺得是否準備和努力結果都一樣。但現實就是,自我效能感高的甲因為花費了更多時間準備,所以他更可能取得比乙好的成績,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自我效能感或英語演講水平,儘管還是可能跟乙相差不大,但是甲的自我效能感會不斷地加大他的投入,那麼最終他總是能獲得比乙更高的水平。而乙得到的成績更差,從而更降低他的自我效能感,付出更少的努力。於是勤奮的越勤奮,懶惰的越懶。

4. 社會懈怠Social loafing。也有達人朋友提到了,就是小組合作時,本來勤奮的個人也可能會變「懶」的現象。因為覺得別人會做,自己不做也沒關係。或者自己做出的成就會被認作團隊的成就覺得不公平,或者自己做了別人會更期待自己做,不想承擔這種期待帶來的交際成本。總之這跟小組的任務和組織管理形式有關。

5. 內外動機。跟撫養模式很大關係。比如讀書學習,是為了得到家長的獎勵(物質的或者精神的比如給更多時間看電視)這樣外部的動機,還是出於自身的求知慾。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外部獎勵或懲罰激勵學習,TA就很難自身找到學習的樂趣,當外部激勵沒有了,也就喪失了學習動力或其它行動動機。相反,一個向來出於自己的興趣、自尊學習的人,如果突然給予太多的表揚獎勵或懲罰威脅,TA很可能會抵觸這種形式,反而不學了,因為感到被控制而想故意抵抗這種控制。這個解釋的不僅是「懶惰」,更能解釋很多行為動機。


為什麼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擔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同理:

一個人願意收拾,兩個人輪流收拾,人一多了就不想收拾了。

人懶惰是否存在囚徒困境的影響呢?我也是待著疑惑來的,希望心理學專家能給出個合理的解答為我們解惑。


為什麼我們這麼懶?

在這個時代,懶惰是不好的,勤奮是被所有人鼓勵和嚮往的,但是人為什麼會懶呢?

人類都有自我防衛的本能

人的主要目標是活下去,所有與這個目標衝突的,都將收到「內心深處」的反抗

人類傾向於維持現狀,因為改變意味著風險(消極是理性的一種)

大冬天爬起來只為讀書學習?「生理需求」第一個不答應,他叫你不要動,所以你懶得起床,享受被窩的溫暖。

事實上,「生理需求」告訴你:只要餓不死,你最好啥也別干,舒服地躺著過日子吧。

但人是複雜的,「生理需求」滿足後,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就佔主導地位了

所以人們才從安逸中忙碌起來,真正地做些事情。

(努力的過程中,生理需求偶爾來搗亂,告訴你多休息、不要動)

不僅如此,當你因為「自我實現需求」想要做點什麼事,達到什麼目的

「生理需求」中的懶惰又跳出來說:你應該以最小的代價、努力來實現,一點點干就太傻了。

對,他在教你走捷徑。

你是不是總在問人推薦書單?

你是不是總在尋找學習英文的秘籍?

你是不是也時不時會變身伸手黨

自己沒努力過就輕易開口需求幫助?

你是不是總是希望有什麼面試技巧可以幫你迅速搞定高薪工作?

你是不是也奢望二十幾歲就年薪百萬走向人生巔峰?

你是不是巴不得約會第一天就睡了人家姑娘?

你有很多的慾望,你也知道需要付出時間、精力、腦力才能得到,但你就是想找捷徑、找方法,而且找方法的時間,比真正做事的時間還長。

懶惰的意思,就是幻想不投入,就有回報。

或者,以很少的投入,就能換來巨大的回報。

很多人問別人推薦書單,並不是因為真的想讀書,是因為他們覺得經過推薦的「好書」可以幫助他們節省閱讀的時間。

讀幾本好書,就可以變得滿腹經綸,出口成章,對事物的理解直達本質了。

很多人尋找各種各樣的「技巧,捷徑,秘籍,方法」,也不是真的想提高效率,而是想著有了這些方法捷徑和技巧,就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努力了,可以實現「事半功倍」了。

絕大部分所謂的「事半功倍」,都是雞湯成功學編出來忽悠人的。

真正的事半功倍,是踏踏實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心態,做好每一件事。

該投入的得投入,該踩的坑得踩,該摔的跟頭得摔,該交的學費得交,該被傷害的感情得被傷害。

懶惰的人性,一方面使人們總是對「捷徑」有著近乎偏執的信仰

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們變得沒有耐心,容易著急。

才付出一丁點兒,就急著要回報。

這是很多人無法長久堅持做一件事的根本原因。


懶惰是人的本能。


我覺著懶惰這事完全是因為我低調謙讓不爭強好勝所導致的。


懶惰真的會讓人墮落的啊


把大的目標絞盡腦汁分成可見的小目標的聚合,要懂得延遲滿足,大的收穫通常是在長時間努力後到來的。不要只看到眼前的短期兌現,要接受長期兌現的不確定性。因為隨著努力,那時的你不斷進步,超越了現在的你。保持理性。我也經常遇到這種問題。


懶惰和 基因有關係,但可以自我調整。但是否引發心理上的副作用 未知

-------------------------------


不能夠適應懶惰的人都活不長


沒有計劃。


人們越來越看重眼前的利益以及自我的利益,浮躁而不能看到事情的微妙發展。

能夠靜下來讀一本書的人都少了,以各種不用動腦袋的影視替代。

如今,不僅僅是人身體的懶惰,人的思維也更加懶惰了……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快速成為一個人渣?
如何看待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炮轟電影《狼圖騰》?
「小時候抱過你」這件事,到底是多大的人情?
是什麼引起了人們「 08 年對劉翔的咒罵」和「 16 年對孫楊的支持」這種態度轉變?
國服eve,到底誰的錯?

TAG:心理學 | 心理 | 行為學 | 社會心理學 | 行為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