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裝備如何選擇?越輕越好嗎?


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是越輕越好

當然什麼能滿足使用要求?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裝備那估計要很大的篇幅去說了,關鍵是還要實踐

輕量化裝備,甚至超輕裝備是現在戶外運動發展的趨勢

過去2日紮營動不動就要背20多KG的裝備,現在同樣路線同樣環境下,大概5-6kg就可以搞定


並不是,「超輕/UltraLight」只是近年來流行起來的一種風潮。

超輕裝備超級貴的,比普通裝備至少貴一倍,而且老實說,不大耐用,戶外運動的確是舒適,但是投資比較大。

其實是越安全越好,看你自身的背負條件了,我的建議是不要背超過自身體重1/4的重量徒步登山,極限狀態也不要超過1/3,不然容易毀腰毀膝蓋。


越輕越好是個偽概念。

隨著科技發展,材料和設計的革新,理論上裝備是可以越來越輕的,但是必須注意到,輕的代價是什麼。縱然高級的新材料可以降低重量,但是為了輕量化,必然要犧牲掉一些用處不是特別大的設計,以及降低舒適性。所以要在舒適性、實用性和重量之間尋找平衡。

假如你特別在乎重量,那麼就要忍受背包沒有別人的背起來舒服,一些功能的缺失。這就需要你有充分的規劃,哪些功能是我必須要有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是其他裝備可以實現替代的。經過複雜科學的計劃,才能讓你的全部需求分散在你要帶的所有裝備上,裝備之間的功能重疊很小,實現了裝備利用的最大化。這時候再輔以新科技材料(輕便又牢固)和高端設計,才是輕量化的組合方式。

因此輕量化的選擇應是這樣的:

1、對自己的所要參加的活動情況了解充分,預測到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對裝備的需求,以便合理統籌帶什麼裝備,實現需求的分散化。

2、充足的資金去支持購買輕量化裝備,一般都比較貴。

3、自己的身體素質足夠好,可以補償輕量化裝備舒適性降低帶來的缺失。

4、裝備之間合理的組合。(一隻輕量化背包用來裝非輕量化的其他裝備是災難性的,就像你用一隻塑料袋去裝五個鉛球,對你和對裝備都是極大傷害)

以我個人來說,身體素質一般,更希望舒適性,常去的又不是特別險惡的環境,對輕量化要求不強烈,所以至今沒有搞UL輕量化的計劃。輕量化不代表更高端,只代表你更需要。對我來說舒適是第一位的,那我自然就不選輕量化了。


我最貴的裝備大概就是那個黑冰G700的睡袋了,要八百多,還被人說是假貨。其他的都超便宜的淘寶貨,第一次出去玩的時候買的,什麼都不懂,說要去武功山就淘寶一下就過去了。登山包200多的,帳篷100多的,後來還買了迪卡儂買的一個充氣墊。

所以現在出去都蠻悲哀的,兩周前出去,坐在大巴上,後面的幾個人一直在討論什麼登山包之類的裝備,什麼大包要格里高利的,小包要小鷹的,balabala。。。各種測評的,聽的我難過,完了還對放在過道里的我那個包問誰的包這麼小?我尷尬的說50L也不小啦。

從密林里出來,有個人的鳥包防雨罩被石頭砸破了,原價要150,一個防雨罩而已。可憐我出去玩登山包上都沒有防雨罩,就這麼過來了。有老驢跟我說,他很反對用大包,裝多少東西關鍵看打包技巧而非包的容積,45L就夠了。那時候他一套睡袋帳篷各種亂七八糟的帶齊還帶了一套鍋都能裝的下。我還是沒學會,但後來我就硬往裡塞,果然50L的包什麼都裝的下。

帳篷真的要換了,還是能用的,就是太丑了,丑哭了。而且這個山寨貨外帳疊起來後很容易粘在一起,麻煩麻煩。

登山鞋要好,特別是走雪地之類的地方,不然就像我一樣,走到一半路鞋子里有一半是水,鬱悶。不過那雙200多的登山鞋一般戶外都沒問題的。

頭燈也要好,老驢說的,要穩定,要持久,晚上全靠他了。好久沒有見過完全沒有城光的地方了,突然去走夜路,手電筒完全靠不住,因為要穿越密林啊,一隻手不行的,這可不是擼管。那晚的星星好亮!

衝鋒衣是國內二線品牌探路者的,那個穿著10年前價值1萬的鳥服的老驢這麼評價的。另一個老驢說反對過分強調衝鋒衣,很多情況沒必要穿,而且還那麼貴。。。

上次出去玩有見識到幾樣美式裝備,有一種柴爐只要幾根樹枝就能煮一頓飯,濕的也沒關係,缺點是容易把鍋底燒黑。還有過濾嘴,能直接喝山上的水,很方便。

沒玩過幾次戶外,人卻越來越懶了。有農家還住什麼帳篷啊?如果沒有風景沒什麼樂趣,只是虐線,一般也不去了,身體和眼睛同時在地獄不好玩。所以,如果你一路都有農家,買什麼裝備啊?

戶外,如果掉進裝備競賽的大坑裡就不好玩,那是土豪的遊戲,離戶外的本質也就越來越遠了。我們是要是出來爽的,要麼是出來虐的,可別被裝備左右了。

我說的就是江浙一帶玩玩,更高級的不懂也說不來。


越輕越好的前提是在你的預算範圍之內。

在不記成本的前提下,確實越輕越「好」。(部分裝備比如帳篷、包,為輕量化選擇的面料會比較薄,那麼耐用性稍微會差些)

在可承受範圍之內,不會讓你產生負擔(心理負擔、經濟負擔等)的「輕」裝備才是最理想的。


根據每次出行的情況收拾裝備,可不帶的不帶,需要帶的少量輕量,

每樣東西都可以減輕其種類,包括食物。

輕量化是趨勢,但越輕的裝備,做工和用料越考究,價格也會更貴。

專業品牌的專業裝備通常都向這個趨勢發展,設計師會不斷改良設計、測試用料,為求更耐磨更輕便更舒適,這就是為什麼專業的戶外裝備會這麼貴的原因。研發成本、設計師心血、品牌溢價都是構成價格的重要因素。

國產品牌的那些東西……在這裡就不說了~

邏輯:一分錢一分貨。


如果是徒步,盡量輕;因為要依靠背負行走;如果是自駕,舒適即可。


在從事戶外行業之前,我在手機行業待了五年。雖然沒有進入一些正規的大公司,自己創業類型的,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的定位,所以手機每個環節都還算熟悉。我們也設計製造過手機,其中也涉及過消費者關注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厚度的問題。很多消費者追求薄。我先回答手機這塊經歷的,其實和戶外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你要追求薄的話,你能做的事情,首先要去找薄的主板。知名的晶元就那麼幾家,所以主板供應商如果要做的薄,一般都是針對晶元商薄的晶元來說。解決了主板之後,你就要做薄的外觀,這樣一個薄的手機就出來了。看似一切都很OK,作為消費者你也許會很滿意,但是面臨著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電池,一個很薄的手機,電池的容量自當是極少的。容量和體積有關係。如果薄,待機時間久,這個就犯了產品規劃的大問題了,很多人想要的是薄,但是不希望待機一天都不到,他會認為是質量問題。當然了,唯一的辦法就是綜合,不要太薄。

那麼回到戶外行業。我現在做的戶外用品,比如帳篷。我就面臨這樣的問題。如果你選擇特別薄的材質,在客戶需求不大的情況下,你的採購成本是很高的,最終這樣的成本又轉移到了消費者。而且帳篷這種產品,很多都是本地需求的。大家拿帳篷更多的是周末休閑的。所以耐久性很重要。你不要說你一個很貴的帳篷,不耐刮。而且輕量的東西要犧牲很多的要素,比如你要輕,你就會選擇犧牲空間。本來可以住豪宅的,你非要住宿舍。所以,我覺得選擇戶外產品還是要看你的經濟能力,你的需求,你的活動範圍,你的身體狀況。如果你是想周末休閑度假,我覺得不如背一個重一倍,價格實惠,空間很大的堅實耐用的帳篷。如果戶外產品能解決單價貴,不耐用的問題,那麼可以選擇,無論如何,舒適合己的最重要。


很多裝備或是牌子的輕都是在降低某一方面性能的情況下實現輕的,所以並不是越輕越好,而是性能可以很好實現你本次戶外活動的前提下輕的!


越有錢越好= =+


戶外裝備永遠是以環境為導向的,你帶著什麼目的去什麼環境穿戴什麼最適合才是最好的。只是戶外運動相比國外,除了一些資深玩家,大部分並不知道怎麼去根據環境選擇,所以,往往容易受一些其他因素引導。

其實,真正的專業戶外愛好者,是以挑戰自己為目的,而往往一個產業也是先是由小部分專業人士發起然後傳到到大眾領域。從專業上講,功能與環境的匹配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而特定環境下的戶外裝備往往涉及大量製作技術,材料技術,結構技術,要真正選好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情。我們簡單的從認知上講,專業的功能決不是一個輕字,隨便想一下高原徒步,都是以厚重,紮實的形象示人,一雙高原徒步鞋最主要的特種是底厚,甚至配鋼爪。這樣更適應環境,更好的防護。

為什麼這幾年會有一個「輕」的風潮,是因為大多數人從事戶外活動,並不是去挑戰自己,而是去享受自然的樂趣,是去放鬆自己,這個「輕」風潮代表的是戶外生活化的風潮,這類請戶外的產品,他們具備一定的環境匹配度,更多的是舒適性為導向在開發產品,而任何身上穿戴的戶外用戶,「輕」是一個最為直接的感知。但絕對不是越輕越好,最輕的品類是拖鞋,你看幾個人穿拖鞋去爬山涉水徒步的?

真正要做戶外裝備的選擇,你首先是要去戶外是什麼心態去,然後去哪裡,哪裡大概是個什麼環境,然後再是買什麼東西。當然一些基本的知識要有了,比如你去露營一定要配置一個帳篷,去自然環境徒步一定是要橡膠底的鞋,這些有了,你找幾個戶外店去跟導購多聊聊基本也就清楚了。


如果純從體能角度出發,確實越輕越好,我之前就干過傻事,以為路不遠,結果背了一堆重貨,差點累虛脫,從那以後,一點點換,確保不超過自己的體能隨範圍。

如果考慮到經濟因素,那包的輕重和錢包的結實程度有莫大的關係,任何裝備(包括衣服)每輕一個數量級,都會讓你的錢包失血一個數量級,所以,性價比很重要。舉個例子來說,你樂意為輕100克,多掏300塊嗎?樂意為輕1000克,多掏5000塊嗎?

最後,前面有位說得很對,看看哪些是不用背的,這是最重要的,你說你到地方就住賓館,你背著帳篷睡袋地墊營地燈,這是幾個意思?


根據自己想要參加的活動,選擇合適的裝備,合適的就是最好的


鞋子包買好點,其它看有沒有票子了!


我在汗的動態評論:「你去墨脫背的什麼背包?」

汗:「普通書包……」

我:「……」

原本期待他會告訴我什麼大牌包包。

想了想一起去雨崩的小夥伴,我背的書包是和戶外上搭不上邊的休閑包包,穿的是價值30塊不到的軍膠……森背的是直筒的背包……垚背的是一休閑書包……

奧從兩百不到背包,陪他征戰南北……

看著店裡面的選購指南,心理面五味陳雜。

挑選登山杖的時候糾結了好久,我發信息給汗:「你用的什麼登山杖」

汗沒有回復我。我想他正忙著在318的尾段孤獨而高傲的騎行吧。

於是我想起了華,她是進藏中的瘋子中的瘋子,花了7天穿越格聶山。

我發語音給她:「你穿越的時候用的是什麼登山杖?」

「啊!我用的是樹枝耶……有個同伴用的是10塊錢的登山杖……」

我……

華說:「登山杖不需要買太貴的。我穿越格聶山的時候最開始是八個人,第一天下來就有四個人放棄了,期中有一個是武警,還有一個是裝備黨,他花了十幾萬買裝備。我覺得戶外的話買好的鞋子和包包就夠了。我穿的是一百多的鞋子,到了後面兩天我腳底全是密密麻麻的水泡。我一同伴穿的是五千多的一雙鞋子,到了後來他的鞋子還是全濕了,因為我們走的路積水很深,都到小腿了。背包要挑負重系統好的,xx牌子不錯。如果不是去非常極端的環境,一般的衝鋒衣也夠了,不過衝鋒衣再好也要帶雨衣,因為有時候雨太大了衝鋒衣還是會打濕。」

我表達的不是玩戶外不需要很好的裝備。

比如我仗著自己年輕,兩天暴走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然後第三天緊接著天門山暴走。休息一天後,華山暴走(爬完華山一點都不覺得累,身體沒有任何不適)。一個月後,雨崩三天暴走……休息一天後,214國道上走了3、4個小時的下坡路………色達暴走……全程沒有用護膝。我都能明顯的感覺到膝蓋受損,半個月後走完短短的12KM的牛木線,兩天不能下樓梯……

所以在挑選護膝的時候,我挑最好的買。

戶外雖好玩,健康價更高。

我個人購買徒步,登山戶外用品的想法是:資金充裕的話能買多好就買多好,畢竟身體健康第一位。但裝備不是最貴最難得,最貴最難得的是個人素質(意志,耐力,身體素質等)。如果不去特別惡劣的環境,一般的裝備足以。


戶外輕量化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戶外裝備輕量化;二是著裝輕量化;三是環境輕量化,四是食品輕量化。

合理的裝備輕量化標準: 裝備輕量化佔據輕量化的最核心位置,它是你戶外登山徒步的基本保障,背負總總量不能超過人體重的1/3謂之合理科學,能減輕疲累。

關於輕量化的幾個誤區

1.輕量化是個燒錢的過程(×)

戰神7:如果你想做一些輕量化的升級,你會發現在總數上的開銷,輕量化裝備要比傳統裝備便宜,有時甚至便宜得多。這是因為輕量化裝備有著更簡單的設計以及用了更少的原材料。並且,有些比傳統裝備更貴的輕量化裝備通常可以找到便宜的替代品。 但也有些輕量化裝備通常是要比傳統裝備要貴,還好的是,對於這些產品,總是可以找見我們可以負擔的起的替代品。

洛陽螃蟹:其實輕量化、超級輕量化、極輕化只是一個值,燒錢這事看怎麼面對,有些人圖快,不想費腦子,再加上有錢,那自然聽說什麼輕,什麼好就入手什麼,這自然要燒錢,而還有一些驢友,就是經驗分享得來的,平時出行前多思考,我的裝備哪方面不好,我想要先減輕那一個裝備,就在這個裝備上多想想,比如說你有一個四季的內帳,可是春秋出行是不是可以換一個三季的內帳?一個內帳的價格要便宜的多!如果好奇可以試試買一塊3米*4米的D10的塗硅布,先用這種大的布扎全封閉的單層帳試試,你一定會有成就感的,等對天幕熟悉了,可以換更小的布。

2.輕量化是體力不好者的遊戲(×)

輕量化不帶我們背不了重的裝備,但大負重其實沒有什麼好處:舒適性降低,給身體更大的壓力,行動更受限制,更不安全,甚至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破壞。 如果打算挑戰自己,建議不要背一大堆無用的東西,寧可多走一點,探訪一些更遠地方;選擇一些有挑戰性的天氣;選擇更有難度的線路。把你的能量花費在這些挑戰上,不僅更加實際,而且也會帶來更多的成就感。

3.輕量化降低安全性(×)

背包出行,總的來說,不管你是背的重還是背的輕,都有可能不安全。如果你沒有為你所要碰到的情況做好準備,不管是沒有相應的裝備還是沒有擁有足夠的技能,你都會發現你處在一個不安全的境地。記住一點,讓自己始終安全的最有用的東西只有一樣:知識。安全與否跟重量無關。 正確的輕量化裝備配置和技巧不會讓安全性降低,有時反而更高。輕量化為他們提供了更高的機動性,更小的受傷可能。

洛陽螃蟹:這個安全性是一個怎麼樣的概念哪?背的輕了,人走起來不累了,那麼身體的協調性也更好了,在山裡行進時,平衡不用費那麼大力氣了,崴腳的機率也小了!這是這方面的安全性,其他的安全性如果是擔心裝備的話,自己首先要對裝備有一個不錯的了解,等你了解的裝備的性能參數後,自然可以找到安全感了!

4.輕量化裝備不耐用(×)

事實上,輕量化裝備在大多數情況下與非輕量裝備耐用性是差不多的,因為他們設計更簡單,使用相對重量來說也是更強的材料。

部分觀點來源:資深驢友教你戶外輕量化,不用燒錢輕鬆玩戶外!


輕的好,當然是在滿足功能需求和強度的情況下,不過價格也翻了不知道幾倍。戶外裝備實用為好,出行前做個計劃,可帶可不帶就別帶了,這樣整體下來會輕不少


UL(ultra light)不能說是個新概念,但是UL是建立在對裝備極高的了解程度、經濟實力以及很強的體力和戶外經驗上的。要輕,價格肯定翻幾番;而且越輕你的露營會越難受。

新手別玩UL,有經驗了就知道自己適不適合UL了。


輕量化肯定爽,畢竟東西都是隨身攜帶,但會讓你荷包受不了。

所以量力而行,東西滿足自己需求之後再考慮輕量化。


不錯


不是越輕越好,而是性能可以很好實現你本次戶外活動的前提下輕的!


推薦閱讀:

怎樣選購衝鋒褲?
戶外運動給你帶來了什麼?為什麼喜歡它?
如何挑選戶外徒步速乾衣?
在防水透氣面料方面,GORE-TEX有些什麼競爭對手?效果如何?

TAG:專業戶外裝備 |